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一开始,就没有人赖床了,所有的人都集结到了校场上,在两刻的时间内,每一名军士都负重跑步,完成了任务。

早饭,两万人整整齐齐的用餐,场面非常壮观。

而杨林,也许久没有吃饭了,这一日的早饭,他吃了不少。

随后上午、下午、晚上的训练,虽然也有军士没有完成,但是其数量,已经比第一日的时候少许多了。

如此反复,杨林带近卫军训练,一日一日,便习以为常了。

军士们已经渐渐习惯了杨林的带队训练的方式,不管是日常的训练,还是每隔五日的一次游泳训练,或是每隔十日的野外训练,军士们都能够驾轻就熟的完成。

随着训练一天天的累计,军士们的体格也在一日一日的增长,虽然这支军队还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只要一见到这支军队的风貌,便能够知道,天底下无论是哪一支部队遇见了东吴的近卫军,都会吃不了兜着走的。

在闲暇的时候,军士们会吵着让教头杨林来给他们讲故事,因为杨林是说书人出身,因此他的故事讲得很好,军士们也爱听。

比如说“兄弟营”的故事,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职位最小的士兵,但是士兵们之间的情谊,却令人感动。

在故事的最后,杨林还对战争本身发出了控诉,道:“战争原本就是当权者的把戏,而军士们,不过是当权者棋盘上的棋子,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当权者谋得了天下,他又怎么会记得那些曾经牺牲的士兵呢?”

杨林的控诉,立即遭来了军士们的共鸣。

随后杨林又道:“虽然我们是军士,但是战争却并非是我们的目的,以战止战,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十九章驯马

杨林所言,连庞统也听得迷糊了,他不知道,杨林所说的是出自真心的还是虚情假意。

以庞统对杨林的了解,杨林是断然不会说出“以战止战”这样冠冕堂皇的话的。

不过不能不说,杨林对战争的一番言论,倒是引起了军士们的共鸣,军士们听了杨林的话后,尽皆叹服。

庞统也隐隐的感觉到,现在的这支近卫军,在训练出来之后,很可能所听从的,不是东吴的主公孙仁的命令,而是杨林的命令!

当然,无论事态怎么发展,庞统都是喜闻乐见的,他对于东吴的主公,并没有十分的忠诚。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半年就过去了,近卫军的军士们的苛刻训练,也逐渐成为了常态。

现在,由于跟不上日常的训练而不能吃饭的军士已经没有了,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日常的训练之后,军士们还自己增加训练的量,不过这却被杨林给制止住了。

杨林道:“虽然增加操练的量是好事儿,但是对于人的身体来讲,每日所能承受的训练量却是一定的,超过了,反倒是身体疲惫,因此,以我所制定的训练量来训练,是最好的。”

在杨林的建议下,部分加练的军士才停止了下来,不过也有不听劝的,每日增加跑步的距离,或是增加自身负重的重量等,杨林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的近卫军士兵们,已经个个身强力壮,而此时此刻,这支骑兵所配备的战马才刚刚运送到。

所运来的战马只有一千匹,还没有办法装备完这支两万人的部队,好在杨林说这些战马也是操练之用的,并非是用来作战的。

若是普通人学骑马,没有基础的话,在不熟悉马的习性的情况下,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骑马奔驰。

可是杨林所培养的这支近卫军却不一样,近卫军的军士们在杨林的严格训练之下,身体的各项素质都发生的质的飞跃,尤其是在平衡性方面,近卫军的军士们根本就不用担心从马上被摔下来。

杨林所命人送来的这一千匹战马,都是精壮的野马,并且杨林还特别嘱咐,这些野马必须是没有经过驯化的,要有烈性。

因此,孙仁花了大把的工夫,才找来了这一千匹野马来。

驯马,成为了杨林交给近卫军军士们的又一大功课!

一千匹野马,放在校场上,杨林让军士们轮流骑上马背驯马,还作了规定,谁要是先将一匹马给驯服了,这马就归谁了。

军士们可经不起**,在杨林的鼓动下,立即一个一个的骑上了马背。

所谓野马难驯,这些野马被逮到,都耗费了大把的精力,现在要想将它们驯服,可是没那么容易的。

近卫军们一个个身强体壮,不过一骑上马背,却都被桀骜不驯的野马给摔了下来。

有的军士被摔得很重,不过好在他们经过了杨林的严格训练,就算从马背上重摔下来,也并无大碍。

杨林教授给军士们的平衡之术,在这个时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就算是没有装上马鞍的野马,军士们在野马的背上,靠着抓扯野马的鬃毛,也能够支撑片刻。

而野马一次又一次的将骑上自己的军士们给摔了下来,但是每一次所用的时间却越来越多,这自然是军士们已经习惯在马背上颠簸的关系,而野马的体力,也被军士们耗损了大半。

随后,有一名军士骑在了马背上,便再也不下来了。

那匹被骑的野马,也不再拼命的抖动身体,而是乖巧的在原地踱步,就这样,一匹野马终于被驯服了。

有了第一匹,便有第二匹。

一千匹的野马,在经过了大半天的折腾之后,就这样被杨林所率领的近卫军们所驯服了。

看着一千名军士们镇定自若的骑在没有马鞍的马背上,杨林也颇为欣喜,道:“以自己的能力驯服的马匹,远比从别人那里得到已经驯化的马匹好得多,马有灵性,崇尚强者,你驯服了他,他就会跟定你一辈子,从今以后,与马匹一起上阵杀敌,无往而不利!”

对于率先驯服马匹的一千名近卫军,杨林知道这是近卫军中的佼佼者,因此,杨林委命他们为近卫军的先锋。

杨林道:“诸位军士,战马就如同你的家人一般,请定要好生对待,等日后,在这战马上,我会配上盔甲,你们可不仅仅是一般的骑兵,你们是‘重甲骑兵’!”

杨林将自己心中对于这支近卫军的畅想说了出来,不过,要装备一支重甲的骑兵部队却并非易事,首先,需要战马和骑兵具备一定的素质,再来就是盔甲等装备的问题了……

当然,更多的事情还需日后来做,杨林所训练的这支近卫军部队,当前最需要的,是打好基础,为日后战争做准备!

既然战马已经送来了,因此,杨林便在训练中,加入了一些马上的训练,不过骑马训练却只是额外增加的,杨林所看重的,依然是日常的基础训练。

杨林在对近卫军们的训练中,不断的增进和近卫军们的感情,还在近卫军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庞统一直观望着,从未开口提过什么意见,不过庞统的眼睛却是雪亮的,这支近卫军,他们的心中哪里还有什么东吴的主公,他们的眼中,只怕只有杨林一人而已。

在闲暇的时候,杨林给近卫军们讲故事,所讲的,都是军队里的故事,军士们爱听,而他们对于杨林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重!

不过算算时日,杨林训练近卫军已经有一段时日了,现在合肥之战悬而未决,杨林是时候去合肥看看了。

于是杨林将训练近卫军的任务交给了庞统,嘱咐庞统照着自己的日常训练进行就可以了。

庞统虽然嘴上答应,但是心中却不断的嘀咕。

这支近卫军现在已经是杨林的囊中之物了,无论自己再怎么训练,他们忠心的,也只是杨林而已……

第三十章局势

建安十六年,六月。

不知不觉间,合肥之战已经相持了一年之久。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吴军与曹军双方都颇为平静,并没有立即就进行大战。

不过也有例外,东吴曾对合肥城展开了一次突袭,先烧掉合肥城内的粮仓,再炸垮城墙,吴军鱼贯而入,合肥城岌岌可危。

所幸的是,曹军有大将张辽镇守,张辽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合肥城从无吴军的手中夺回。

不过正是因为曹军死伤了不少兵力,曹操才被迫改变计划,不再急于进攻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而是全力防守吴军。

曹操派兵增援合肥,又送去了足够的粮草,但是当援军一到,吴军却又消沉了,他们只在城外驻扎,并无进攻合肥的打算。

不过张辽也不敢贸然的向东吴的营寨发动攻势,他害怕东吴的火药,怕在突袭东吴的时候,己方中了火药阵,那可不仅仅是损兵折将这么简单了,稍不注意,己方就会全军覆没。

张辽以稳为主,只守不攻,虽然略显保守,但却是目前的最佳战术。

张辽认为,以己方的实力,自然是比东吴的军队能耗的,但是事情却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东吴军队的持久能力,远远超出了张辽的想象。

东吴的粮草,从后方源源不断的送来,不过在战前,张辽曾经估算过,以东吴的实力,所能够支撑军队作战的期限,最多只能是一年。

可是如此耗了一年之久,东吴的实力却未见衰退,这令张辽有些瞠目结舌,怎么和他的料想不一样?

“东吴怎么有这么多的粮草的?不仅仅是粮草,打仗是需要军饷的,东吴这弹丸之地,又怎么支出这么一大笔的军饷?”

在张辽纳闷之际,己方的实力却有一些吃不消了。

在好不容易守住了合肥城之后,新运来的粮草,却也并非安稳,三个月之内,粮仓又被烧了四次。

每一次粮仓被烧,城中都大乱,张辽只能命令在灭火的同时,提防吴军的进攻。

所幸的是,这一次吴军并没有打算趁人之危,而是老老实实的待在了城外,并没有攻城的想法。

张辽能够全力组织救火,但是粮仓被烧,还是令张辽头疼,张辽只得写信向曹操要粮。

如此反复,直到粮仓第四次被烧,张辽才发现了蹊跷!

原来在合肥城的地下,已经被人挖出了数不清的通道,歹人能够通过这些通道,悄悄的进入到合肥城中做坏事!

张辽恨得牙痒痒的,贼人在地下挖出这么多的通道,却并没有被己方所发现,可见贼人的技术之高明,他们毫无疑问是专业的,就像是生活在地下的老鼠一般。

后来张辽才知道,这些挖地道的人,都曾是盗墓贼,盗墓贼整日与铲子为伍,他们能够悄无声息的在地下挖掘。

“竟然使出如此卑劣的手段!”

张辽有气却发布出来,他知道这是东吴贼人的诡计,但是却没有办法对吴军做些什么,若是这个时候因为愤怒而出击,只怕是正中敌人的下怀。

由于数次粮草被烧,再加上在合肥城中与吴军对峙这么久,因此曹操一方的实力,也在虚耗中折损了不少。

在曹操写来的书信中,曹操虽没有明说,但也稍稍透露出和解的意思。

就算是曹操对东吴恨之入骨,但是也经不起在合肥城如此的虚耗,只要吴军一日不退兵,那么曹操就根本没有机会腾出手来去进攻别的豪雄。

不过既然只是暗示,那么张辽便没有理会,这一场战争,张辽的确打得有些憋屈,所以,他也不想就此与东吴和解……

虽然张辽也隐隐的感觉到,这场战争,己方受到了吴军的牵制,并且现今东吴的实力,说不定比己方更加的能耗,但是张辽却有着一位将领的尊严,坚信自己一定能在战场上打败吴军!

因此,张辽所率领的曹军,在合肥城与程普所率领的吴军僵持着,双方都没有妥协的打算……

另一方面,刘备攻西川,节节胜利。

杨林送给刘备的军事地图,比以往的地图都要详细,连西川境内的每一条小道都绘在图上,刘备正是因为有了这张地图,攻西川才如此的顺利。

最初的时候,刘备也曾怀疑过杨林所献的地图有诈,因此他颇为谨慎,但是战事日久,刘备使用这张地图的次数也就越多,而杨林所绘制的地图,与西川的地形丝毫不差。

刘备便将这张地图当成了至宝,每日小心保存,军队全靠了这张地图,才在西川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攻下了巴东、白帝。

建安十六年初,刘备攻破了江阳郡,对德阳虎视眈眈。

至于益州之主刘璋,根本想不到自己的军队会溃败得如此迅速,他曾写信向刘备求和,要平分西川。

但是刘备士气正盛,哪里肯和谈,于是杀了使者,将首级送回成都,刘璋大为沮丧,只好勉强迎敌。

刘璋向张鲁求救,但是张鲁却对此并不关心,而且曹操对汉中一直觊觎,张鲁就算与刘璋交好,也不可能分兵救援刘璋的,更何况,张鲁与刘璋是世仇!

由于群雄无视刘备攻川,因此刘备才再无顾忌,手中有宝贝地图,西川是刘备的囊中之物。

建安十六年的天下,两场战争最引群雄的关注,一是刘备攻川,二则是东吴的军队攻打合肥。

两场战争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却与天下之后的局势息息相关。

作为盟友,刘备在兴奋之余,也会命人送书信到柴桑,祝东吴早日攻下合肥,刘备的信中还说,既然两方已是盟友关系,那么就当同气连枝,待自己攻下西川之后,定要使双方商人密切往来。

如今的刘备,对于友好的东吴,再也没有任何怀疑了。

第三十一章开诚

杨林再一次回到了合肥,与东吴的军队汇合。

对于自己这数月来去了哪里,杨林无可奉告,而程普等将也并没有执着询问,因为他们都知道杨林是主公的心腹之人,他的行踪,只需向主公一人报告即可。

合肥之战,在杨林走之前和杨林回来之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只是隔三岔五的,程普命人前去挑衅,但是当与曹军交手之后,吴军就立即撤退了,双方根本就没有死伤。

军士们在合肥待得久了,都有一些倦意了,不过程普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主公的密令。

在上一次差一点攻破了合肥城,而被炸药炸掉的城墙,已经在张辽的指挥下修补完毕了,再也没有留给吴军什么好机会……

不过虽然曹军防守严密,他们的内部却不得安宁。

令程普欣喜的是,曹军的粮草,竟然被连续烧掉了好几次,到了最后的一次,曹军才发现,在合肥城的地底下,竟然挖出了无数条的密道。

那些被杨林雇来的盗墓者们,既然已经被曹军给发现了,再继续挖掘密道无疑是找死了,反正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便纷纷的露面了。

当程普等将见到这么多的盗墓者时,才大感惊奇,没想到杨林竟然出了这么歹毒的主意,还与三教九流之人为伍……

当然,无论如何,盗墓者的行为对于东吴一方是有利的,因此程普非常友善的遣散了这群盗墓者,并给予盘缠,让他们能够改邪归正。

直到杨林回来之后,程普才旧话重提,道:“杨大人,既是对我军有利之策,当与我告知为好,我命军队好生掩护,也不让那群盗墓者有半分危险。”

杨林却道:“程将军,此是主公秘策,主公命在下去找盗墓者,为的便是烧掉曹军的粮草,而主公也特意嘱咐,此事不能告知任何人,因此在下才守口如瓶,还请程将军见谅。”

虽然杨林所说的并非全是实话,但是在程普听来,这起码中听,于是程普也不去责怪杨林,而是改而询问其它。

程普道:“杨大人,我军与曹军在此地僵持已久,如今进不能胜,退又无处可退,我军甚是尴尬,末将曾书信询问主公,合肥之战,当何去何从,可是主公却回复说,一切等杨林回来之后再说,杨大人,既然你已经回来了,那么此战,我军应当如何?”

鲁肃也道:“杨先生,此前,你叮嘱于肃,纵是曹军城中大乱,也切不可攻城,肃一直铭记于心,虽合肥城中因为粮草被烧,数次大乱,但我军却并未贸然进攻。杨大人,如今你已然回来,肃想问你,我军是攻还是退?”

杨林微微一笑,在离开近卫军之后,杨林并没有和孙仁联系过,也没有告知孙仁什么注意事项,现在,孙仁竟然向前线的将领这么说,也就是说,她已经将前线的部署交给自己了。

既然如此,杨林便也毫不退让,道:“诸位将军,可知主公的真正用意?”

在座诸将,有的晃着脑袋,不明所以,而有些则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

杨林也不管诸将究竟知道与否,此时此刻,已经是可以将所有的事实公之于众了。

杨林道:“诸位将军,其实主公命我等进攻合肥的用意很简单,那就是拖住曹操的脚步,不让曹操的势力继续扩张,我等只要在合肥耗着,无论胜负与否,曹操都不敢轻举妄动,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便有了喘息之机,等这两人的势力稳固之后,便能够从西北面牵制住曹操。

当然,除了拖住曹操的脚步之外,此战的目的,还是为了耗损曹军的实力,今时不同往日,昔日曹操采用屯田制,制后方稳固,纵是赤壁之战大败,也未能损伤其元气,群雄之中,数曹操最强,曹操当之无愧。不过现在,我东吴因为种植了番薯,在农业方面,已胜了曹操半筹,若是比消耗,曹操并非是我方的对手,不过曹操却毫无察觉,自以为是,除了增兵支援合肥之外,还数次送来粮草。

曹操的实力在悄悄的变弱,而我方的实力却未受影响,因此,我军进攻合肥的目的已然达到了,至于究竟攻下还是不攻下合肥城,那就无关紧要了。”

杨林之言,令众将恍然大悟,就算是鲁肃这位已然知晓此战目的之人,在听了杨林的详述后,也真正体会到了主公的良苦用心。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能不说,孙仁主公的此计神妙,在潜移默化之间,就损耗了曹操的实力。

也有不明所以的,甘宁问道:“杨大人,单单是烧掉了曹军的粮草,又或是杀掉了曹操的数万兵士,就能说曹操的实力被耗损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曹操实力雄厚,又岂能因为此战而消耗殆尽?”

杨林笑道:“若曹操的实力真的消耗得太多了,只怕这老贼早已察觉了,而对于合肥,他只怕早已做其它打算了,正是因为曹操并没察觉,他才会不断的向合肥增援。

事实上,曹操的实力衰退,并非在现在就能看出来,此战结束之后,曹操为了权霸天下,定然会向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发难,可是他却未想到,己方的实力已受损,而马腾和张鲁的实力却日益稳固,他与这两方交战,自身的实力便会大损,但是,当曹操察觉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他再无回头路可走了。”

杨林这么说,众将才听明白了。

这就好比一个武功高手,伤人在内,对手受了内伤却不察觉,但是当对手和另一人大打出手之后,他才会察觉到自己受的伤是多么的严重,可是,纵然是发现自己受伤了,那人却也没有时间再后悔了。

第三十二章议和

既然孙仁主公将合肥之战的定夺权交给了杨林,杨林自然也当仁不让。

在深入的分析了曹操一方的实力之后,杨林便道:“现在,我军和曹军,在合肥已经僵持了一年多了,我军拖住了曹操对外扩张的计划,而曹操也在对峙中,实力不断消耗。我东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事到如今,是否攻下合肥城倒也无关紧要了,再耗下去,对于我方反而不利了,因此,该是我军退兵的时候了。”

若是在平日,杨林这么说,只会被程普以扰乱军心为名惩治,但是如今杨林已经将合肥之战的利害关系逐一分析了一遍,众将听得头头是道,照杨林这么来说,的确,退兵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只要东吴一退兵了,曹操便会继续开始对其它豪雄用兵,到时候,东吴只要坐山观虎斗便可以了。

不过对于退兵,程普却有所顾虑,道:“如今我军与曹军僵持,我军实在骑虎难下,若单方退兵,难免曹军不会倾巢而出,击我军暮归,到时候,我军危矣。”

杨林笑道:“昔日高祖打败楚霸王,也是击其暮归,因此,程将军有此顾虑,倒也无可厚非,而我军虽然要退兵,但若真的就这么一声不响的退走了,只怕曹操老贼心中也会起疑的,所以,我军不能就这么白白的退兵,在退兵之前,我军应与曹军谈谈,在合肥待了这么久了,重要讨一些好处吧?”

杨林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与曹军和谈,双方互谈条件,待和谈结束之后,双方划清界限,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程普道:“杨大人所说,正和我心意,相信这也是主公的意思,既然如此,我们就照着杨大人所说的去做吧!”

计议已定,程普立即派人送书信至柴桑,在书信中,程普还特别强调,和谈的主意,是杨林出的。

果不其然,因为程普在信中说了是杨林的意思,那么在孙仁主公的回函中,也一口认同了众将的决定。

孙仁在回函中还特别说了,既是和谈,那就是以和为贵,对于物利上的讨要,不必狮子大开口,军士们的安稳才是最重要的。

东吴的主公孙仁,将和谈的具体事宜交给了杨林,杨林在外,能够临机决断,可以先斩后奏。

程普收到孙仁的回函之后,便召集众将,宣读主公回函,并且商议如何与曹军和谈。

第二天,甘宁便陪着杨林来到了合肥城下,虽然甘宁想要多带些军士护送,以免杨林太靠近合肥城而遭到不测,但是杨林却回绝掉了。

“甘将军,如今我军气盛,怎么害怕曹军使手段的?”

在杨林的执意要求下,甘宁便和杨林两人前往。

合肥城的守军一见到敌方只有两人前来,都觉得诧异,其中一人是甘宁,曹军士兵倒也识得,是东吴的将领,至于另一人,身上竟没穿铠甲,看来只是一名文官。

合肥城的守军以为是敌人来攻城,想要放冷箭,但是张辽却阻止了军士放箭,他也觉得奇怪,为何东吴会只派两人来到合肥城下。

杨林抬头看着合肥城的城墙,以及城头上站着的曹军的士兵们,随后,他朗声道:“在下东吴从事杨林,有要事与张将军商谈,还请张将军下城一谈!”

军士们看杨林,以为只是一名文弱书生,但是他声音洪亮,令诸位曹军的士兵非常诧异。

张辽在城头上,自然也听见了杨林的话,对于杨林,张辽并不认识,于是也不能做出任何的评价。

杨林说完后,甘宁也朗声道:“怎么了,曹军的士兵,只不过是些缩头乌龟吗?我们只有两人前来,如果你们连这样也认为是陷阱的话,那么我军就无话可说了!”

甘宁刚一说完,杨林就制止了他。

张辽身旁的乐进怒道:“这些东吴蛮子,看来又想出新的花样了,只让两人来骂战,真以为我军士兵都是草包吗?”

乐进、李典两将都觉其中有诈,但是张辽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看东吴来人的态度,实在不像是有什么陷阱的样子。

于是张辽决定自己一个人出城,虽然乐进、李典阻止,但是张辽只是道:“二位将军,我若闭门不见,只怕损了丞相的威名,现在对方只有两人,我倒是不怕他们的,若我真遇到了不测,还请两位将军代我守城,不可让东吴士兵攻入合肥城一步!”

张辽安排妥当了,便骑马出了城。

张辽一出城,城门就立即紧闭,张辽策马缓缓来到了杨林面前,问道:“阁下说有事对我说,请问一下,究竟是何事?”

甘宁看着只身出城的张辽,技痒难耐,这些日子以来,他与张辽数次单挑,都是落于下风,甘宁心有不甘,总想着有朝一日要在武力上胜了张辽。

如今和谈在即,只怕今后,再无与张辽单挑的机会,所以甘宁手痒,想和张辽再大战一场。

不过此次,却是有重要的任务在身,因此就算甘宁想要动武,却也克制住了自己。

杨林笑着扫了张辽一眼,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果然威风凛凛,只可惜,这样的将军,却并没有为东吴所用。

当然,杨林并不在意一位强将是隶属于谁的麾下,因为在他的战术里,无论是水战还是陆战,将领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

杨林在马上,对张辽微微一拜,说道:“张将军,在下此次来,是因为受了主公的密令。今我军与你军在合肥对峙,双方虽互有胜负,但合肥城固若金汤,我军若再攻下去,只怕会两败俱伤,到时候,东吴与曹丞相,只怕会成为其它豪雄的盘中餐。我主仁慈,不想再看见双方士兵的死伤,因此,主公便命在下来与将军和谈,双方划定界限,互不侵犯。”

第三十三章谈判

张辽听得诧异,东吴军队进攻合肥,双方互有胜负,相持已一年有余。

可是为何,东吴却在此时此刻派人来和谈,难道说,是东吴的后方不支,已经无法补给前线的粮草了?

可是无论如何,和谈是当下曹军最想要的结果,曹军在合肥就这样耗着,已经使曹丞相不能够攻打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以扩张势力,若是与东吴签订了合约,双方互不侵犯,那么曹丞相便能够腾出手去对付其它的豪雄。

张辽问道:“杨大人,东吴有意议和,也是好事,只是我曹军士兵,死在吴军手下的人不计其数,请问一下,东吴如何告慰我死去士兵的在天之灵?”

张辽所指的,可不仅仅是在合肥之战中死去的士兵,还包括在赤壁之战中,死于吴军诡计下的士兵们。

甘宁听得火冒三丈,我方已然来议和了,没想到,张辽这匹夫竟然这么不识好歹。

但是杨林却并不为所动,笑道:“张将军,我主仁慈,不忍两军士兵死伤,故而前来议和,相信对孙曹两方来说,议和都是最好的结果。如今曹丞相意欲平定西北,一定不想在东南方再受制约,议和之事,对丞相来说,必定是利大于弊,相信将军心中也很清楚,对于双方停战,将军定然是巴心不得的……

此次议和,我方诚心诚意,张将军也不必以需告慰死伤军士为名胡乱加价,如若张将军想要因是我方先提出议和之事而狮子大开口,乱谈条件的话,在下便会禀明主公,说曹军虚以委蛇,不值得议和,当与之拼得鱼死网破。”

杨林一副伶牙俐齿,说得张辽哑口无言。

诚然,议和之事,对于曹军来讲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张辽自己的心中也很清楚,站在曹军的立场上来讲,能与东吴议和,对于曹军是最好不过的,相信曹丞相也会如此想的。

张辽搬出了死去的军士,只是想己方在谈判的时候处于有利的境地,没想到却被杨林一眼就看穿了吗,因此张辽无言以对。

良久,张辽才道:“杨大人,事关重要,此事末将不能擅自下定论,还请末将禀明丞相,让丞相定夺。”

言罢,张辽便转身回城。

而这也是杨林意料之中的,虽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像和谈这样的大事,单单是在外作战的将领,恐怕是做不了决定的,此时,就算是张辽胆大包天,替曹操做了决定,只怕双方的协议生不了效。

于是杨林便和甘宁回己方营寨,等着曹军的消息。

又过了几日,曹操派来与东吴和谈的人到了,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