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神道-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俊明这一天可是累了个够呛,虽然见有太监去搬凳子,但黄俊明还是一屁股直接坐到了地上,不顾李世民惊讶的目光,嘶哑着嗓子问道:“不知陛下唤贫道过来所谓何事?”
  “无他!”李世民笑了笑:“朕突然想起那日在渭水边仙师好像是带了将近两千道士?据说还各个都会武?”
  黄俊明一听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两千个会武的道士,在长安城附近就等同于是两千的兵马,一旦处理不好对于长安的威胁还是不小的,毕竟道士道袍一穿是没人会过多在意的。但对于这一件事,李世民既然能将自己叫来,就证明他已经调查过了。所以黄俊明觉得还是直接实话实说的好:“回陛下,当日贫道带了大约一千八百人,另外在天仙宫还留有五百弟子。这两千余人都有习武。”
  “唔。”李世民摸着自己的下巴,淡淡的说道:“仙师天仙宫的道士不研究道法经义,研究武艺做什么?”
  “道教五术,山、医、命、相、卜而这首位的山术既是武艺,所以弟子们研习武艺也是研究道法。”黄俊明不卑不亢的对着李世民回道,这个时候黄俊明可不能虚,这时候虚了很容易会被误解成有所隐瞒。黄俊明可是深知这一点。“况且,当时实况紧急。贫道的天仙宫无论是从贫道这个仙长还是守门小道,可都是大唐人。”
  “好一个都是大唐人!”李世民拍着手赞道。“不过。。。”李世民颇有深意的对着黄俊明看去。黄俊明也知道李世民对此还是有些忌惮的。两千多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若是放在这长安城里,或许翻个浪花都不太可能。可是两千多有组织有纪律的人,恐怕就让人有些胆寒了。
  李世民可是派人去了解过天仙宫的武道的。往常来说天仙宫的武道不足总数的一半,大多修炼养生功夫,虽然也修习了剑法,但那剑法在李世民看来用在这些道士手中实在是达不到伤人的效果。也就打不起什么兴趣。可是这次可不一般,在黄俊明几天的严酷训练下,天仙宫的道士的功夫无论是从力气还是技巧上,全都提了一个等级。这在李世民的眼中可与精兵不相上下了,更加恐怖的是天仙宫从上至下,所有人都是如此,也就不得不让李世民多做考虑。
  现在的黄俊明也知道,李世民的顾虑。可是要将这天仙宫的道士赶出去?送出去?根本不可能!现在的天仙宫在突厥来袭的这段时间可完全拧成了一股绳,除了师兄弟情谊,更多了一种战友情,现在可是打不得分不得,就算真的将天仙宫的道士来一次大换血。先不说天仙宫的地位会在大唐的道教界中一落千丈。黄俊明自己也舍不得。可现在看来,李世民已经对天仙宫的武道产生了兴趣,无论这个兴趣是好是坏。黄俊明都得早作打算。
  ———————————————————————————————————————————————————————
  1对于这几句话,西南想说,每次看穿越文主角总是很有上进心,西南就纳闷了。难道穿越者的日子就是从牛逼到更牛逼比现实中的人强很多?西南只想写一个大众一点的穿越者一个和平常现代人差不多的穿越者。
  ps:情节有点赶了,本来打算将法事写个几章的,不过设定场面太宏大。西南脑残手笨写不出来,删删改改一下午也没写好,只得一笔跳过。希望大家见谅。另,明日虽然会在火车上度过,但不请假哦~已经将稿子准备完了。


123 儒家救世与有错必罚【求订阅】

  123儒家救世与有错必罚求订阅
  123儒家救世与有错必罚求订阅
  “不知陛下觉得,我道教是出世还是入世的一个宗教?”黄俊明并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提问。紧盯着李世民的双眼反问道。
  “这。。。”李世民有些迟疑。在他的眼中道教就是一个出世宗教,在他眼里的道士应该是闲云野鹤一般,处于深山之中,不沾红尘喧嚣,远离人世纷扰。可黄俊明这么一问显然是与他心中所想绝不相同。“不知仙师可否为朕解惑?”
  黄俊明就知道会是这个效果,当着李世民的面侃侃而谈:“陛下可知,道儒佛三家最崇高的愿望是什么?”
  “这。。。朕不知。”李世民完全搞不懂现在黄俊明想要做什么,双眼紧盯黄俊明,等待黄俊明给出一个适合的答案。
  “道儒佛三家,虽说方式不同归根结底的崇高愿望,还是两个字‘救世’!”黄俊明丝毫不惧李世民的眼神,斩钉截铁的说道。
  “哦?敢问仙师何出此言?”在李世民的眼中,道士无非诵经做法,士人研读经典入仕为官,和尚拜佛还愿。怎么跟救世车上了关系?
  “不知陛下可否读过左传?”黄俊明见李世民肯定的神情继续说道:“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字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日,死而不朽,何谓也?。。。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费,此之谓三不朽。而自古以来,儒家便继承着这个传统,从孔子起便将推行‘道’为天下己任,希望用道德和政治的约束来规范万民达到救世的理想。”
  “哦?以道德和政治的约束来规范万民?”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儒家崇尚礼仪道德,儒家子弟各个投身政治这一点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可是清楚地很,不单单是他,想必很多大唐人也懂。但是这怎么就能跟救世扯上关系了呢?
  “不错!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所以他更重视‘人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更加体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儒家字孔子而始,边着力于实际的人事。到了孟子时期,更加提现了要救世的思想,孟子认为,身为儒家子弟应当承担拯救天下的大任。极力推行仁政,使黎民不饥不寒。用来安邦治国,荀子更是提出要求用礼教来教化百姓。。。。再到西汉董仲舒答汉武帝又将最高理想定义为通过王道,来规范约束万民。使万民开化。达到万民顺道而行的目的。众所周知,顺应大道便是顺应世界的发展。如此一来世界日益完善。大道日益稳固便杜绝了灭世的条件。所以儒家是通过基础来救世,不知陛下可曾明白?”
  黄俊明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李世民也是认真的听。从小便于儒家关系颇深的他从来没想过儒家还有如此远大的目标,也没想过儒家的一切作为经然都是为了救世。不过听黄俊明这么一讲,原本想不通的那些东西豁然开朗。
  “朕可从来不知道,仙师对儒家也有如此大的研究啊。朕看走眼了。”李世民突然从嘴里蹦出了这样一句话,略含深意的看了黄俊明一眼,虽然李世民知道黄俊明对诗词有所研究但从未知道黄俊明还熟知儒家思想。在他看来只要学识有了作诗那是简单的事情不分什么儒道,可黄俊明将儒家阐述成这样,在李世民心中连孔颖达都说不出这些。
  “陛下,儒道不分家。”黄俊明淡淡的说道:“春秋时期孔子从师于老子自那时起虽说儒道两家处事方式不同,但实质上还是一家人,天庭当中有道仙,儒仙,将仙也正是如此。不然文曲星君文昌星君为何被儒家所崇拜?”
  黄俊明想将道教发展壮大,免不了要研究各个宗教流派。几经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国本土宗教,各家流派。还是外国宗教,其教义的本质都是救世。而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当中,除了理念不同。但还是互有联系差别并不算太大。因为这些宗教的统称就叫做中华文化。
  “哦?倒是朕孤陋寡闻了,有机会一定要听仙师讲讲这天庭众仙。”李世民对天庭之事倒是颇有兴趣。
  黄俊明见李世民对天庭一事颇有兴趣,也想着转移一下李世民对于天仙宫武道一事的关注度,实际上所说这道儒佛三家救世之言也是为此。倒也不在乎多耽误些时间。
  “无妨,陛下若是乐意听,贫道倒是可以现在就说上一些,反正也不耽误多少时间。”黄俊明结合着传说和自己的理解开始对着李世民说了起来:“天庭之上,老子,原始,通天三位圣人高高在上不遇大事而不出,天庭之中地位最高者为玉皇大帝,但从天庭初立至今玉皇大帝却不是同一人。”
  “哦?这是为何?难道天庭也有战乱?”李世民显然想到了王朝更迭之上。
  黄俊明一听,也是一阵恶寒。李世民倒是毫无顾忌的编排仙界,只得说道:“陛下妄言!天庭第一届玉皇乃是鸿钧道祖之童子所化,封神一役后因引发仙界大战而转世,从此便有了第二任玉皇。”
  这一下可是听得李世民瞠目结舌,身为一届之主竟然会因为引发战争而转世,在他看来这事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陛下可是心有疑虑?”黄俊明见李世民的神色倒也猜到了八分。“玉帝陛下虽为一届之主,但封神一役也因陛下而起。陛下自然是有责任,毕竟封神一役实为我东方仙界之内斗而非对外之战。大道之下无分地位,有错自然要受到惩罚。”
  黄俊明的话在李世民心中掀起了惊天骇浪,仙界之主尚且如此,自己一个人间的帝王,是不是犯了错也应当受到惩罚呢?李世民是个善于思考的帝王。几经揣测之后,暗自定下决心,若是自己犯错,定然要给这世间一个交代,一个弥补。自古以来的王朝更迭的原因李世民研究过多次。大多数都是因为君王自身错不知改,自己既然当了帝王定然不能赴那些亡国之君的后尘。
  ———————————————————————————————————————————————————————
  。


124 言仙 【求订阅、求月票】

  124言仙求订阅、求月票
  124言仙求订阅、求月票
  李世民暗自想的有些走神,黄俊明依旧滔滔不绝的讲着他所了解的张玉帝。突然觉得李世民很长时间没有反应过,出过声音了,黄俊明疑惑之下向着李世民看去,却见李世民一脸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陛下,陛下。您有在听么?”黄俊明出声询问道。
  “额。。。抱歉,朕走神了。仙师刚才说到哪了?”李世民从沉思中晃过神,颇为不好意思的对着黄俊明说道。
  黄俊明并不清楚李世民心中所想,值得无奈的答道:“陛下,方才频道讲到了张玉帝。”
  “哦,哦。仙师继续,朕在听听。”李世民恍若梦醒。
  黄俊明闻言继续说道:“现任玉帝张姓讳坚,原为光严妙乐国之太子,老子圣人钦赐孕一年而生。即位后勤于政事,随后功成身退入山修道,经历三千劫难方修成正果,归位玉皇,而贫道正是玉皇坐下一小厮,随玉皇陛下一同升仙。映着陛下的关系才做了仙界书记官这个仙职。”
  “哦?难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世民喃喃自语到,随后才觉得有些不妥,这不是点名骂黄俊明是鸡犬升天的畜生嘛。“仙师,贫道不是那个意思,那个。。。这个。。。”
  黄俊明轻轻地对着李世民摆了摆手,大度的说道:“不妨事,陛下所说并无差错。贫道虽然跟着陛下修了几年道,可奈何资质不行道法低微的很。若不是随着陛下升仙想必早就老死了吧。”黄俊明这第一个陛下说的是李世民,第二个说的则是玉皇大帝,李世民虽说听着别扭,但也释然了。人间帝王哪敢跟仙界之主相比?黄俊明同称二人为陛下,李世民已经是受宠若惊了。
  李世民现在对着黄俊明可是相当的过意不去,毕竟刚才失言伤人。总觉得有些愧疚。只好转移话题的问道:“对了仙师,光严妙乐国在何处?朕怎么从未听说?”
  “陛下不知光严妙乐国倒也正常。”黄俊明呵呵一乐,对着李世民解释道:“光严妙乐国乃圣人们用**力创造的一处世界,整个环境与大唐一般无二。不过大唐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而在光严妙乐国却是天上一日地下百年。”
  李世民又被黄俊明胡诌的时间所震撼了,天上一日地上百年这个时间差可是相当恐怖的。“仙师还请继续,朕要听听何为儒仙,道仙,将仙。”
  “陛下莫急,仙界天庭与大唐官府并无两样,所谓儒仙专司天庭上下文职,例如统计,管理,调节等等事宜,而道仙专司星辰运转,或是优哉游哉的散仙。不管朝政。而将仙则是捉拿妖孽,对外御敌。”黄俊明解释道,道教的诸仙和道教的天庭无非就是一个道教人士心目中的乌托邦。也就是理想社会,可是无论什么样的社会总有人各司其职才会运转。黄俊明虽说是编纂但也有理有据。听上去让人信服。
  李世民听黄俊明将天庭诸仙和大唐一对比,心里也有了写概念,可是还不算特别明了。对着黄俊明追问道:“仙师可否详细解释一下,朕虽然有些头绪可还是有些不甚明了。”
  “那贫道就简单说上一说,比如说著名的儒仙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司启明星,纵览天庭一应外交。善言辞,交游广博,调停两方争斗。为天庭引进人才。。。”
  “那就是类似于大鸿胪?”李世民插话问道。
  大鸿胪是什么,在黄俊明的心中并无印象。不过李世民怎么说就顺着他的话来吧,如此一来也不用自己费尽心思瞎编了。“陛下果然聪慧,贫道还未说完,便已理解了贫道的意思。”
  李世民被黄俊明一夸显,脸上浮现出一些喜色。黄俊明这么一讲职位的内容,李世民可是不由自主的往大唐的官府中作比对。只听黄俊明一提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呵呵,是仙师讲的简单明了。还请仙师继续,朕可听的十分来劲呢!”
  “恩,这样吧。天庭神仙多的数不胜数。贫道一一说恐怕就指不定说道那里去了。天庭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统辖风云雷雨四部,专司人间气象变换。也是与人间交流最紧密的一个部门。由每日由土地上报地方功德多寡,由专门神仙算计好雨量等等。再由雷公电母四海龙王等人实施,若是与大唐相比,就类似于三省的处事方式。”
  “斗部,内有二十八星宿,天罡地煞等等星神,稳定大道规律。及时纠正失误,类似于大唐之御史。”
  “瘟部,也是最不讨人喜欢的部门。这一点贫道就不必多说了。司建阙类似于大唐工部,负责营建宫殿楼宇,斗牛宫,登记在册群仙等等。天庭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从不逾越。如此一来架构完整,出错的概率很低。在天庭当中出现失误只要找这个事情的管理部门就好,这样一来人员之间各有所为,互有责任。绝不会出现推诿等情况。”
  黄俊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反正就是瞎编,瞎忽悠呗,这有什么不会的。可是停在李世民耳中却是另一番情景,各司其职。现在的大唐官场,虽然也是有所分工,可往往一个人同时监管着很多事,或者一个事情很多人同时管理。听了黄俊明的述说,李世民不禁想到了改革官员之上。可是改革官员可不是一时半会能想到的,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继续想从黄俊明身上找些治国的灵感。
  “仙师可否详细说说将仙?”李世民对着黄俊明问道。至于儒仙,李世民也好理解,无非就是自己手下办事的文职官员,难道将仙也是自己手下的将军一般?
  “陛下,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仙界众仙也是如此,只是自从封神一役之后少见争斗而已。不过仙界之中并非有天庭,佛教的灵山也是如此,虽说自称佛界可事实上还是与仙界在一起的。仙界中灵山与天庭地位相若互不统属,算是结盟的关系,而在向外,则是另一番天地,仙界中有一地,名曰天堂,主管天下极西之地的民众,而天堂中的神仙则被称作天使,天使好战,时常与我天庭发生摩擦,将仙自然是用来保卫疆土而存在。”黄俊明觉得是时候可以将话题引回到天线宫的武道之上了。说了这么长时间李世民的思维已经完全不在武道之上。正适合顺着将仙的话题引过去。
  “陛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玄门之士?虽说我玄门之士不愿与人争斗,却总要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道生万物,无国界人种之分。可玄门之士却都是大唐子民,危机之下自当拿起武器抵抗侵略者。为道者习武内养不屈不挠之气,外御国敌。守土抗争可不仅仅是将士们所做的事情,无论民众还是僧侣道士都改如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这国家怎能由陛下一人低于外敌?只要是大唐人都应为国家献身!”黄俊明说的义正言辞。渐渐地李世民也被黄俊明所吸引。
  “好!朕倒是罔顾了仙师和玄门之士的爱国之心。”李世民闻言有些感动,自己逼不得已带着五个人去和突厥人谈判时何等的凄凉,想想谈判时一回头看到站在身后的道士们,当时的感觉真的是不是自己在一个人战斗。既然道士们都能出现在对抗突厥的第一线,那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为什么还要多疑?李世民现在觉的自己有些小人了。
  黄俊明听到李世民如此说,心里悬着的那根丝线瞬间变得凝实。看来自己这一顿胡诌八扯也没白费了唾沫。只要李世民不觉的道士聚在一起习武对他有所威胁就好,自古以武犯禁不是说说而已,一个人习武两个人习武没事,一堆人习武那可是大事。随便找个由头就能说是反叛,无论在哪个朝代反叛都是掉脑袋的事。
  “仙师!”李世民突然对着黄俊明喊道:“仙师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深得朕心啊。对了还有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好,好,好!从今以后真要将这句话传下去,敢问仙师,此话莫不是张玉帝所说?”
  坏了,黄俊明心里咯噔一下,一激动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话说出来了。这句话可不是黄俊明这个身为道士的人所能说的,除了一代帝王,谁还敢说这话!不过还好,李世民自己归到的张玉帝身上,黄俊明指的不好意思的对着几百年之后的老朱说一句,对不起了:“陛下,此言正是张玉帝为光严妙乐国皇帝的时候所说,原句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黄俊明咬着牙将全句说了出来,李世民听的热血沸腾,手上的青筋暴起,喃喃自语道:“好刚烈的气魄!好!好!好!朕不如也!从今以后我大唐也要如此,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言毕李世民的目光有些暗淡,想来是想起了渭水之耻。
  “来人!”李世民高声喊道:“传朕口谕,令工部于宫门前立六根龙柱,上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朕要将这句话永远刻在自己心里!”
  ————————————————————————————————————————
  诸位道友,西南写的浑浑噩噩的,现在时间是七日凌晨三点,今天晚上大家看到这章的时候西南正在火车上看景。看在西南辛苦的份上,给来点订阅和月票吧。


125 国魂【订阅在哪里?】

  125国魂【订阅在哪里?】
  125国魂【订阅在哪里?】
  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傲骨,而对于唐朝这个封建时代的大国来说。帝王的决心正是引发国家民族荣誉感的最重要的一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李世民将这六句话二十二个字,刻在龙柱上立于宫门前。更是向着天下百姓许下的一个承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个国家的帝王都能决心亲自御敌,为了江山社稷而死。那臣子们又该如何去做?那将军们又该如何去做?那天下百姓们又该如何去做?国家有难,士子争先!有敌来犯,军不畏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一来,强唐虎须谁人敢捋?
  或许被黄俊明一闹,这大唐的历史上再无文成公主入藏。可这又有什么干系?难道堂堂大国,非要用女人维持江山稳固?难道堂堂大国,几万万民众非要卑躬屈膝从嘴角边剩下钱财,换来一时安宁?难道堂堂大国,几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非要一点一点的交由外人之手,才换来片刻的苟延残喘?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有这个实力,维护自己的子民不受侵犯,不需钱财,不需女人。只是一句表态就已足够,自古以来的江山都是打下来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自当寸土必争!
  李世民此举,可是让大唐民众挺直了腰杆,一国之君如此,百姓何求!官府强力又有何不妥!官府越强力,身为国家的子民,自然觉得安心。女子何须远嫁他方,国内寻一良夫,相夫教子便已足够。钱财何须送往他人,于国养兵御敌,于己车马相随。土地何须插上他人的旗帜,一犁一牛便可养一家人!
  李世民对工部的口谕,几经流传,传到了市井。举国欢庆!大唐经突厥这么一逼迫。正需要用一件大事来激发民众的信心,这六句话二十二个字,便已足够。甚至在这二十二个字的光芒下,渭水岸边的法事,也变得有些暗淡起来。天子有志,则国有魂。虽说突厥人的军队还未在唐人心中走远,可现在的唐人充满信心,有君如此,突厥有何惧之!
  士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消息最为灵通的一份子,二十二字从宫中刚一传出,变引发了长安城众多士子的围观,叫好。儒家历代讲求忠君爱国,时常有大儒因为国家的软弱,国家的腐坏而痛心疾首。二十二个字一出。早有士子取过笔墨将其一笔一划的重重写下。贴身藏好,更有的直接举着手中抄拓好的二十二个字,满街狂奔。高声呼喊。往日里严肃的武侯,对此也是笑一笑。紧紧衣甲昂首阔步的巡视着长安的每一处街道,每一片里坊。
  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为之昂首挺胸,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弹冠相庆。这样的君主,必将是开创一代盛世的良君。要像汉朝,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如暮鼓晨钟一般,在华夏子民的心中,阵阵回响。几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也渐渐地少被人提起。可而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唤起了华夏子孙骨子里留有的那份骄傲。
  “梁伯,您慢点,小心脚下。”一个身穿武侯衣衫的中年男子对着手拄拐杖的老人说道。边说边顺着老人的脚步走了过去。似乎想要搀扶老人一般。唐朝的武侯,类似于今日的片警,几个人分管一处里坊。对于坊内的大多数人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眼前这个唤作梁伯的老人,也是着坊内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了。只是人年岁大了,腿脚有些不利落。
  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定地走着,虽然不快但胜在厚重。可这步速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的危险的了。老人见是武侯与自己搭话,脚步不停出声回道:“志德啊,老夫年岁大了。可这腿脚还是利落的紧。不用你扶我。”
  “这。。。梁伯,您这是要哪去啊?”那被称作志德的武侯,小心翼翼的虚搀着老人。嘴上询问道。这梁姓老头平日里也就是和一帮棋友下下棋,读读书,逗弄一下孙子。身为武侯的志德从未见过老头如此“稳健”“急迫”过。
  “志德,你可听说陛下要在宫门前立下六根龙柱?方才老夫那小孙子从私塾回来。说陛下圣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老夫活了八十二个年头了,历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头一次见到这么雄武的君主。老夫高兴啊!老夫要去宫门前给陛下下个跪,行个礼,喊那么一嗓子万岁1!咳咳!”老人一激动,竟然有些气喘的咳嗽。
  那叫做志德的武侯连忙轻手在老人的背后捋了捋。担心的说道:“梁伯,您慢点,我去喊几个小子来,扶着您去!呦,顾业!巧了,梁伯要去宫门。你要是有时间能否送上一送。”志德一扭头,正看到另一个坊里的青年向外走,顺嘴问道。
  “梁伯!”顾业对着老人行了一礼,开口说道:“正巧,小子也要去宫门给陛下磕个头。”
  梁伯听那叫做顾业的年轻人也要去宫门前给李世民磕头,心情大好。连忙拍着顾业的身体说道:“好!好!”说完还满含深意的看了志德一眼。仿佛是在怪他不和自己一同去。
  志德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武侯制服,无奈的摇了摇头,他何尝不想去宫门?只是指责所在无法脱身罢了。
  这一幕,在长安城各个里坊中上演着,来自长安城不同地方的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向宫门前走去,人越聚越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骄傲。而这正是因为黄俊明的一句话引发出的国魂,不屈不挠的大国之魂!
  ——————————————————————————————————————————————————————
  1:万岁一词原为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的口语简化。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只不过这是一种礼仪,而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15年后,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帝座前“万岁”声不绝于耳,他人称之,即成谋逆、大不敬了。不过由汉到唐,万岁一词也常常用到太子,皇后,以及受人爱戴的臣子身上。专门用于皇帝一人其他人不能使用的时候是在宋朝。


126 万民柱

  126万民柱
  126万民柱
  感谢利昂、sxgz31sm、dacidabeideh、墨荆四位朋友的月票。╭雨の印记℡的打赏。非常感谢。
  太极宫门前,长安城老幼青壮近千人主次有序的面向皇宫站好。每个里坊最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在最前,梁伯赫然在列。九月的黄昏也带着暑气,梁伯身后的人也越来越多。丝毫不顾汗水打湿衣襟。所有人不发一言,就这样静静的站着。他们相信李世民会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的。
  宫门处的守将见宫门出的人越聚越多,本来还有所忌惮。但看民众门都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也打消了驱赶众人的念头。连忙派人向李世民禀报。
  李世民与黄俊明在宫内谈了两个多时辰,从儒家救世谈到了天庭众仙,从天庭众仙谈到了天仙宫武道。随后话题在隐晦最初,谈及到了佛教救世。
  对于佛教所谓的救世,黄俊明可是深恶痛绝的,虽说口号喊得响亮,但出于种种状况所行之事无一让黄俊明这个从小就在道教环境中长大的人有所喜爱。将话题引回三教救世观。也存心想给佛教在下个绊子。
  当然二人对宫外发生的事情是一无所知的。在黄俊明看来,现在的佛教虽然在李世民的打压下,已经收敛了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