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神道-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再次说明:李世民登基的最初几年里,一直到贞观三年四月。李世民都是在东宫生活办公的。直到李渊移居大安宫之后,李世民才带着媳妇们,去太极宫。而唐朝的另一个皇宫大明宫,也就是调教初唐中写脚丫子泳池的地方。始建于贞观八年,用来供给李渊居住。可是没等盖完李渊挂了,就停止了工程,烂尾了。然后隔了28年也就是龙朔二年,由高宗皇帝扩建,次年投入使用。
119 议定突厥 【求订阅、求月票】
119议定突厥
119议定突厥
感谢陈美麟、龙游天下fyp、印堂发黑、冰霜护甲、萝莉控、五位道友提供的宝贵月票。西南铭记于心。
李世民反复咀嚼着黄俊明的话,双眼愈来愈亮,似乎在心里已经承认了黄俊明所言的可行性。“来人!将房大人1,杜大人请来!”李世民对着门外喊道。
“仙师,果然大才。朕有仙师是朕的福分。”李世民看起来颇为兴奋,从座位上站起,来回反复搓着手不住的走动着。似乎有些期待,也有些焦急。
“臣等见过陛下!”在李世民还差八十四遍就走了一百遍的时候,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大人齐步对着李世民行了一礼。
李世民听得声响,转过身。也不顾什么君臣有别,连忙牵着房玄龄,杜如晦二人的手将二人引到了座位上。也不顾房、杜二人受宠若惊的样子。直接开口说道:“来来来,刚刚仙师跟朕说了一些事,朕再跟你们复述一遍……”
李世民不等二人反应过来,劈了啪啦的就说起了黄俊明方才所说的言论。随后搓着手带着满脸笑容的对这二人问道:“爱卿觉得这事是否可行?”
“恩。”房玄龄并为立即给出李世民想要的答案,至于杜如晦也是知道自己老搭档的想法,也是不发一言的静静地等着。黄俊明的言论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而已。在房玄龄看来,这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至于世纪的操作,和整个计策的构建还是要仔细考虑的。房玄龄不断的在头脑中构思着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良久之后才含笑在李世民期待的眼光中缓缓的开口:“陛下,仙师此计,可行!只是细节方面还需再过探讨。”
“哦?”李世民听房玄龄也肯定了这个提议喜不自胜,房玄龄,杜如晦,仙师加上自己来探讨这件事在李世民的眼里可是绝对的足够了。“不如,我等现在就开始想一下细节操作吧?”李世民急迫的问道。
“也好,毕竟时间不等人,后日就该与突厥‘结盟’了。早作打算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补充细节。”一直没有开口的杜如晦点头答道。
“至于我大唐应当如何休养生息,先放在一边。先从后日要与突厥结盟的条件议起!”李世民一锤定音的说道。毕竟结盟的条约才是最主要,最急迫,最不可或缺的一点。至于大唐自身的休养生息,只要有时间,就已经足够。“朕今日在渭水畔虽然怒斥颉利,突利背约,却也许下了‘空府库’的诺言。不若我等便从此开始。”
李世民话音刚落,房玄龄便接话道:“陛下,我大唐国库,现有钱一百二十万贯,布七十六万匹,珠宝、金银若干。”房玄龄显然对现在的大唐国库做过功夫的。说起数据信手捏来,全在脑中。
“朕,舍不得啊!”李世民痛心疾首的背过身去,低声叹道。
难道李世民真是要按照诺言将国库搬空?黄俊明想想就觉得有些恶寒:“陛下,且听贫道一言。想那突厥人也不清楚我大唐府库共有多少物资。。。况且,大唐初立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早将这国库花的差不多了,不是么?”黄俊明对着李世民挤眉弄眼起来。
凭着三人的头脑瞬间就明白黄俊明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只是房玄龄还是有些别扭:“可是,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很显然这还是士大夫的那种思想在作怪。
“房大人,国无信不昌的这个‘信’指的可是对自己国民而非对敌国啊!”黄俊明感叹道:“况且,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不变的朋友,而且国与国之间是打出来的尊严,而不是仅仅靠给他国钱粮,说几句抗议就能得到崇高的地位的。我国之利,取之于我国之民,而用于民。与他国何干?贫道可不觉着他国人拿到钱粮会给大唐种地守边。”
“这。。。仙师所言甚是,只是该给多少?”房玄龄被黄俊明的一顿连珠炮般的语言说的有些瞠目结舌,本应由他来参议的钱数竟然问到了黄俊明身上,话一出口才觉得出不对来,连忙改口说道:“如此,吾认为三分之一的金钱,四分之一的布匹理应足够。不知几位意下如何?”
按照房玄龄想的,三分之一金钱,四分之一布匹,那就是四十万贯,十九万匹,凑个整数也就是二十万匹,杜如晦李世民听到这个数字也是颇为满意的,今天要没有黄俊明,想必这国家又要一穷二白的了。
黄俊明见这个数字还是有些不满意的,只不过若是再低下去,想必突厥人也不是傻子,不为了这个找事那就怪了。况且现在看来李世民都已经点头,那身为方外之人就不要再去搀和了。
“听陛下所言,仙师的意思是挑拨突厥颉利、突利之间的关系?”杜如晦突然开口说道:“不若我等将这些钱帛布匹单单转交给颉利,如此一来无论突利样去找颉利索要都会挑起二人之间的隔阂和不满。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则是信守承诺将府库搬空送给突厥了。”
“贫道以为,杜大人的这个法子可行,不过贫道觉着应该趁机和突厥提出在两国边境之间修建一小城,专做商用,互不驻军。使我国商人与突厥换取牛羊马匹。同样向突厥输出金银瓷器等奢侈物事。。。”黄俊明插口说道。
“朕,懂了!”黄俊明如此一说,让李世民瞬间想到了在天仙宫的时候,黄俊明说过的话,借由商旅腐蚀突厥贵族。打探消息。李世民不管听得一头雾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直接借口说道:“仙师所言之事,朕一定会在后日与突厥人提出!妙!妙!妙!”
——————————————————————————————————————————————————————
1:唐代“大人”指的是父亲。而对官员的称呼则是以官职相称,例如:杜拾遗。书中写大人只是为了通俗易懂。诸位书友还请见谅。
120 道教对外扩张第一步 【求订阅、求月票】
120
道教对外扩张第一步
120
道教对外扩张第一步。
“仙师,接着说。朕听着呢!”李世民发觉自己竟然一时兴奋,打断了黄俊明的话,颇有些不好意思的架势。同时对着房玄龄和杜如晦使了个稍后再解释的眼色。
可房玄龄却对李世民甩过来的眼色有些视而不见,直接开口说道:“方才听仙师所言,在城内不设驻军?”
黄俊明没想到房玄龄一句话就抓到了重点,当然就算房玄龄不说黄俊明也是要解释的。“然,不知房大人可想过一个设立在边境上的城池,都在两方军队的辐射范围之内,若我大唐再此城驻军突厥人可会统一?”
“这。。。不能!”房玄龄略一想也了解了不设驻军的原因,既然是在两国边境中间设立城池,若是大唐驻军肯定给突厥人一个这个城池是大唐的信号。但是这城池又在两国边境之间,突厥人也会认定这个城池会是大唐向突厥方向设立的一个敌对城堡。虽然两**队都能掌控边境,可此举却昭示着大唐军队向着突厥方向跨出了一大步。极易引发战争和冲突。战争一起,别说商人的安危得不到保障,恐怕连建立此城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如此便是极大的浪费。
可如果两国共管,那更是不可能,一个城市里两个国家的军队互相在一起,别说日常的生活习惯不同,单说两国之间的血仇,就不可能不让两国守军发生冲突。况且当兵的多是火爆脾气,血气方刚。突厥军又散漫无常。不同的环境下定然也会扰乱所期待的商旅秩序。
“那敢问仙师,难道此城一旦建立真的无人管理?这样岂不是乱了套?”杜如晦缓缓开口说道。
“大人可知商业联盟?”黄俊明自信的说道。
“商业联盟?何为商业联盟?”杜如晦不解的问。
“商业联盟就是指所有商户联合到一起,达到共同进退,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拿贫道说的商城来说,就是商人们以国家关系为纽带,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如此一来便能左右和制定市场价格,又能避免自己内部的恶性竞争,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如果再由国家稍微领导一下。想必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就不会在与突厥的贸易中吃亏。”黄俊明所说的国家领导,李世民自然心神领会。走到房玄龄杜如晦旁边开始对着二人耳语起来。
随着李世民的解释,房玄龄杜如晦二人的神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甚至连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显然听出了对国家的好处。从战争中走过的他们还从未想到能利用其商人来参与一场战争,原本的哪一点疑惑也慢慢的消散了。看向黄俊明的眼光也有点不同起来,谁能想到一个道士竟然对商业和战争有所研究?
虽然说黄俊明的这点商业观念和战争观念放到现在也就是个中学生的水平,可在这大唐,却给这唐初的掌权者们带来极大的震撼,毕竟在他们的心里商就是商,兵就是兵。士、农、工、商、兵的观念早在他们心中已经刻画的完全了。从来没想过像黄俊明一样给这些阶层再添些彩妆。
黄俊明被房玄龄杜如晦两个历史名臣看的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自己的那点斤两自己是最清楚不过的,被这两人这么看来看去。是在是有点惭愧。实在是受不住二人的眼光,黄俊明开口说道:“陛下,若真建立了这商城,还请陛下允许我道教在城内立观传经!”
黄俊明这么一打岔,李世民自然又想到了黄俊明说过的情报方面,用疑惑的眼光向着黄俊明看去,似乎想让黄俊明自己解释清楚。
黄俊明也不含糊,整理了一下语言开始说道:“道生万物,突厥人也由道所生,如今却背离了大道。贫道觉得我玄门之士有必要去将这些背离了大道的人规引到正道上。”
黄俊明说的可是义正言辞,事实上黄俊明也仅仅是想借着这个由头在外建立一个道教的据点罢了,毕竟早晚道教都是要与异族,与异教打交道的。接触的越早,就越会积累下经验。为日后早作打算。姑且算是一个道教人士的实习基地。
“仙师,在城内建道观倒也无可厚非,可是传教发展信徒的话是不是有些困难了些?”李世民出言问道。
“陛下可知突厥人信奉什么?”黄俊明对着李世民反问道。
很显然,作为一直以来的对头,李世民对突厥还是颇为了解的:“朕曾经听闻,突厥每个部族之间信奉各有不同,大多是信奉豺狼虎豹等猛兽。”
“陛下果然学识广博!”黄俊明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屁,无视掉李世民那有些小自豪的目光继续说道:“不过陛下说的并不完全,昔日东夷九黎蚩尤部落在阪泉大战之后,南迁为蛮,北迁为胡,而他们的信仰通过部落中的巫师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而这种信仰的根基便是万物有灵。这种信仰的本意本是好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开始变得充满了血腥和不顾礼仪了起来。而其部族中的萨满巫师无非也就是能够做些驱邪占卜之类的活计罢了。相比之下我道教有着较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萨满巫师能够做到的事情对我玄门之士来说之士最基本的技能而已,贫道自然有信心在突厥之地发展我玄门圣学!”
其实还有一点,黄俊明并没有说,突厥人羡慕大唐的富庶和文化的昌盛,如果道教以一个传授者的面目在突厥人之中传播,肯定会吸引一大批人的目光,这就好比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样。最初很多中国人便是仰慕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富饶强大,而选择信奉基督教,所以正因为这才使得基督教在中国境内迅速的传播开来,为现在的昌盛奠定了基础。不过这些东西黄俊明可不想说给李世民,有的时候一两个理由就已经足够。
“既然,仙师有信心,那朕便允了!不过仙师朕还是有些担心啊。”李世民所说的担心,自然是担心人员的安危,至于能不能传教在李世民的心中可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李世民对道教的信仰甚至没有黄俊明对道教的信仰纯粹。
李世民的心意黄俊明自然也听得懂,不过见李世民竟然将人员的安危放在首位,黄俊明也是颇感意外。于是黄俊明便从座位上起身,对着李世民行了一礼算是谢过了李世民的关心,随后说道:“陛下请放心,如果不尝试着走出去,怎能开拓更广大的一片天地?”
黄俊明的这句话,又是引来在场三人的一阵沉思。房玄龄似乎觉得黄俊明说的不仅仅是道教。还有其他的含义。“好!仙师好气魄!朕也想带着铁甲之士向着国境之外走上那么一遭!”李世民很是配合,对于他来说,黄俊明的言论可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对于大唐疆域外的土地李世民可使相当的眼馋啊。开疆扩土可是每一个帝王心中最想要做的事情。李世民的表现让黄俊明又是一阵的窃喜,看来道教对外扩张的第一步算是有了着落。
“陛下,贫道有罪,在这研究突厥之事的时候竟然想到了他处。实在是罪孽深重。”黄俊明心里的想法很快就会被付诸实际,自然开心许多。题外话说完。黄俊明也得将这话题引回突厥身上,毕竟当下的主次黄俊明还是清楚的。
“瞧,咱们都被仙师拐带跑了。”李世民听黄俊明这么说,表情顿时一愣,嬉笑着对着几人说道:“既然仙师主动承认错误,朕就罚仙师改日给朕和两位爱卿各送一斤天仙茶,不知仙师可否接受?”
李世民完全没有追究的意思,现在的李世民心情可比一开始好了许多。黄俊明也乐得被李世民打劫,随口接到:“贫道认罚!等中山王殿下从天仙宫回来时让殿下带来可好?”
黄俊明此言一出,又是差点将话题引到旁处,在座的四个人,除了黄俊明这个道士之外,另三人家的孩子可都还在天仙宫玩泥巴呢,黄俊明不提还好这一提,自然又让三人有些人心浮动。黄俊明也知道自己又说错话了连忙告罪几声,便不再言语。
李世民带着房玄龄和杜如晦不住琢磨着怎样给突厥人下绊子,正聊得火热。黄俊明对此兴趣可不算太大。毕竟现在来说对于怎样对外传道,可是黄俊明心中的头等大事,李世民那边就算没有自己,也没什么事。就算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走,这渭水之盟也是对大唐有利的。黄俊明自然不用担心。
现在看上去,对外传教一事已经摆上了台面,实施也是时间问题。虽然大唐内部现有的道教流派黄俊明还没有整合完毕,致使立即实施对外传教有些困难,可黄俊明还是信心十足斗志昂扬,毕竟千百年来没有走出国门的道教在黄俊明的手里有了向外扩张的一丝希望。黄俊明可是非常乐意做这个宗教扩张的领头人和先驱者。
————————————————————————————————————————————————————
第二更,求订阅啊,求订阅,求月票啊,求月票,现在24小时订阅250这个数字让西南实在有些蛋疼。
121 北斗星光 【求订阅、求月票】
121
北斗星光
121
北斗星光。
渭水之盟一如历史一样,渭水便桥上,李世民和颉利斩白马为盟立誓
随着突厥军逐次开拔离开大唐,所有唐人的心也随着远去的马蹄放了下来。
可突厥这么一走,那些被突厥人掳了亲人,掠了财产的民众。却成为了李世民心中的一疙瘩,若无突厥,谁愿意背井离乡,抛弃妻子。若无突厥,谁不愿守着自己的三分田地过着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的生活。若无突厥,谁还会在这长安城下渭水河畔望着远方不知毁坏成什么样的家乡流泪?若无突厥,谁还会默默地准备缟素,祭奠亡人。
突厥军退了,压在大唐人心上的石头也被推搡到了一边。受伤的心灵总是要抚慰的。自古以来,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安定己心,最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请和尚或者是道士来一场几天几夜,几十天几十夜不停歇的法事。如今佛教式微。整个长安城的最大寺庙也就几十个和尚。再者李世民还挂着天下玄门总领事的职位。作法一事理所应当的放到了道教头上。
而整个道教当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人在长安的。也就是黄俊明一个人了。这法事自然交由黄俊明来处理。不过按照李世民所想首先要先做七七四十九天的阳事道场,为的自然是祈福迎祥
随后在做上七七四十九天的阴事道场,也就是所谓的‘度亡道场’,可按照黄俊明一个人自然是忙不过来的。无论阳事道场还是阴事道场,黄俊明只需要做头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法事即可。这无疑就让黄俊明轻松了不少。
道教中,将为国为民,消灾解难,祈福延寿,风调雨顺,国运昌盛的表达心愿和方法的仪式。统一掺杂在法事活动中。而道教的法事泽被称作‘斋醮’。在道教当中,最大,最隆重的斋醮一共分为三种,即‘周天大醮’、‘普天大醮’‘罗天大醮’这三种法事参与的人数众多,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场面极其宏大。不过一般来说这三种斋醮都是由国家举办,请德高望重的道士进行主持。基本上一场法事就要倾尽一省的资源。对于当下的大唐来说还是能省则省的。
渭水河畔原本突厥驻军的营地处搭起了台子。青、红、黄、白、黑五色旗按照五行排列,将法坛紧紧地包裹在中央,在往外则是北面的‘坎’旗,西南的‘坤’旗,正东的‘震’旗,东南的‘巽’旗,西北的‘乾’旗。。。而在九宫旗之外,又按照天干地支的顺序插了整整一圈的兽形旗。在这些旗帜之外,各种道家旗帜插满了渭水两旁。
接连的雨天早就浇湿了差好的各色法旗,不过还好道教的法旗多是像大家见过的酒旗一样,竖着垂下,一遇到大风,看上去也是十分的震撼,厚重中带着一丝飘逸。
等到一切基础的猪呢比做完,在钟鼓齐鸣,旌旗飘扬的场面之中,黄俊明带着道士们一步一步的向着法坛走了过来。黄俊明单人独身上台。静静地坐在准备好的蒲团上。台下六位德高望重的老道,按照六仪的站位依次坐好,再往外,则是按照九星站立的九位壮年道士,这九位道士的站位可是不一般。九人分别对应着天蓬星,天任星,天冲星,天辅星,天英星,天芮星,天柱星,天心星,天禽星。一旦法事开始,九人便会和着经文不断顺时针走动,若是有些眼力的朋友应当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九宫八卦阵,九人分别处于九宫对应九星,行走时又通过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若是遇到特殊情况又可以直接便为八神阵1,端得是变幻莫测。
再九人之外又分出十二位天干地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切人手全然按照最高的斋醮举办,除了黄俊明和最内圈的六位老道不动之外,其他人都是要脚踏七星步,随着黄俊明的念诵经文而依阵行走的。
“风起!云动!北斗立!”随着远处传事道人的高和声,在这风不停,雨不住连曙光也没有来得及显现的时候。这场斋醮的第一场,遍在众人的注视中开始了。
所谓的‘北斗立’自然是要黄俊明和身外的六位老道齐声诵读《北斗经》,别看这诵经简单,可却要足足的吟诵七遍,并且要的是七遍《北斗经》颂毕,第一缕曙光正好要照在祭坛之上,这可是非常考验道士们的星象术和大局观的。不过今夜云多无星,更给七人的吟诵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咣!”随着第一声钟响,七人开始吟诵了起来。
《北斗经》全称《太上玄灵北斗本命诞生真经》诵读北斗经所为的就是消灾渡厄,清净身心,消除罪业,远离诸祸。古时大家族的子孙在本命生辰之日,往往都要取一本北斗经诵读。至于原因嘛,消灾祈福是一,第二点古人认为北斗七星是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住在,又回生注死之功效。所以在这斋醮的第一场诵读北斗,为的就是要讨这个彩头。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经文已经诵读了两遍,这第三遍即将开始。两遍之后的五遍只要是能够背诵北斗经的道士或者居士都是可以诵读的。也算是给自己讨个彩头。
随着诵经声逐渐的变得有序洪亮,风雨也似乎也小了许多,直到第五遍的时候,似乎云彩也黯淡了不少,远方天际露出几缕星光,对于正在诵经的人们看到这种情形更是亢奋的跪在了地上2。虽说这星光并非北斗七星所发,但只要他是星光就足够了。
———————————————————————————————————————————————————————
1道教八神阵:直符、腾蛇、太阴、六和、勾陈、朱雀、九地、九天。分别位于八宫,阳遁顺时针转动,阴遁逆时针转动。
2见星光跪地一说:夜颂《北斗经》若北斗七星闪耀,见星光即三跪九叩。北斗不显而它星闪耀,需行跪礼。
ps:
经文我就不写了省的让大家觉得我是凑字数。
122 武道危机【求订阅、求月票】
122武道危机求订阅、求月票
122武道危机求订阅、求月票
对于《北斗经》黄俊明将诵读的速度把握的还算准确,虽然不是用最后一个字迎来曙光却也差不多。好在阴雨虽然有了消散的迹象但还有点阴沉。在云的遮掩下曙光的样子还是有些让人懵懵懂懂。
随着最后的一句经文的诵读完毕,黄俊明总算可以喝口水歇上一歇了,这种大型的法事虽说是要连续几天都要进行诵经,掐诀念咒,踏罡步斗。可是人也要休息,否则的话给人祈福,自己没准却要让他人做个阴事了。
随着北斗经的尾音逐渐远去,原本庄重的钟鼓声渐渐变得欢快起来,就像是开幕式运动员入场之后的文艺节目一样,整个道场四处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按照往常,想要买卖东西还是要去西市东市里进行交易的,可现在却是由政fu开了个豁口,随意摆摊,随意买卖。至于城管之类的人物在这大唐可没有。维持市场秩序可是由长安县附属各个坊中的武侯来进行客串的。
至于武侯可不是平常大家所知道的公侯伯子男的那个侯,大唐的武侯事实上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片警,衙门里的捕快就等同于是传说中的刑侦队。平日里巡街缉盗可都是这些武侯们的日常工作。而大唐的武侯多数又是退伍的士兵所组成,威信和人品那是没得说,可比某国的黑衣要好的多。
黄俊明一身道袍虽然在这纷乱的人群中显得有些扎眼,但是却没有多少人会去和他搭讪,黄俊明现在的工作可是异常的神圣的,一旦身处法事当中。所领头的道士只能够吃主办方的饭食,与主办方交谈。其他人若是搭讪都会被作法事的道士们视作晦气和不吉利。
猛喝几口将碗中的白粥下肚,黄俊明总算是来了点精气神。一想一会还有十几篇经文要背,黄俊明顿时就觉得头疼。做阳事可比阴事困难的多,一个个禁忌让黄俊明这个根基比较虚浮的道士有些厌烦的紧。
随着钟声的响起,黄俊明又不得不坐到了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官经》;《血湖经》;《十王经》;《灶经》;《皇经》;《铁罐施食》。。。一连串经文从黄俊明的口中一字一句的传向云霄。时间也随着一点点的随着诵经的声音一点一点的变换。黄俊明诵经有道士们一起应和,偶尔偷懒也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单单坐在这又湿又潮的蒲团上,身上的湿衣一点一点的被阳光所蒸干也是一种煎熬。
虽然在诵读这些经文中间也有些间隔,可在这个间隔参与法事的道士们却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民众们这边买一个胡饼,那边带一个香囊。而自己却或坐或站,不得有半点差池。或许这场法事对于其他道士而言是个永生难忘的机遇和挑战,可对于黄俊明来说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煎熬。归根结底,黄俊明还是没有将自己全部融合进大唐道教当中去。
虽说黄俊明自己从小就身在道教,可是在现代时的惫懒,让黄俊明错失了很多学习知识的良机。到了大唐之后,虽然有了好身份,大理想。自己也以为是在道教之中,可是基础和底子在那里摆着。苦的活计不愿做,累的活计根本不用正眼去瞧。空有大理想,却还是东用一个小聪明,西耍一点小算计。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这一切的一切都早就了现在他的难受和痛苦。坐着高声朗诵一天的经文可不是好受的。1
言归正传,黄俊明虽然被这经文搞得头大心烦,却也不得不装着样子坚持着,第一,自己的形象可不能因为这一次法事毁于一旦,第二,每次做法事都是一次传道演教的机会。向着民众宣扬道教普救天下苍生,预测吉凶祸福,成败兴衰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大唐的道教要是想更加的昌盛,每一次做法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毕竟很多时候道教的想法还是很贴近民众的生活的,比如说:国运不顺,涝旱蝗虫灾祸不断,战火频发。个人时运不济,常常忧患,丢东西,和人争斗,和家中人不合,多病等等。而道教正可以通过做法,祈福迎祥消除灾祸。而这法事是否管用,那就要看你个人是否虔诚了。道士念经是替有所求的人而念,至于这有所求的人是否虔诚,是否忏悔自然影响着法事是否会成功。
对于道士来说,诵经念咒无论所求之人是否心诚,自身都是可以获得功德的,也正因为此,道士们乐于做法而多余收徒,毕竟收徒如果徒弟品行不佳那徒弟所带来的业力师傅还要承担的,这也是担风险的事。哪有念经诵咒做法事好。
像这种法事的第一天其实可以算是最轻松的了。只需要念经,念经,再念经。到了第二天没准就是符篆齐飞,剑光闪烁了。而法事的左后一天,更是要燃放奏表,以求在法事期间所有的要求被天庭所允许。可这些东西都不是黄俊明想要考虑的事情,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天的诵经,却被李世民又请了过去。
“仙师今日辛苦了。”李世民对着一脸憔悴的黄俊明问候道。同时示意身边的小太监给黄俊明搬一个凳子。
黄俊明这一天可是累了个够呛,虽然见有太监去搬凳子,但黄俊明还是一屁股直接坐到了地上,不顾李世民惊讶的目光,嘶哑着嗓子问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