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还楚留香-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究。之后,他更严厉地“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视察民情的大员,如果目暗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及时振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明史?成祖本纪}))如永乐三年(1405年),江苏、浙江等地遭大水灾,人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下诏对灾区减免田租凡338万石,“致使流
民复业者十二万余户。”永乐六年(1408年),京师发生地震。他下令“罢北京诸司不急务及买办,以苏民困。”即命令北京的中央机关,励行节约,对不是当务之急的用费或到外地采购货物等事立即停止,以减轻人民的沉重负担。永乐十四年(1416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发生饥荒,他浪p诏令减免一年租税,还发放粮食13?万石及时振济。(《明史?成祖本纪》)
破格用人。明成祖重视人才,不论其出身如何,凡真正有才能者。破格摧用。如他曾摧用布衣(没有功名的平民)马麟等13人为布政使(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参政、参议(官名,明代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以分领各道)等重要官吏。永乐二年(1404年),吏部上了一道奏章,参奏某些地方官吏违反“祖训”制度推荐人士的行为应予治罪。明成祖不批准,并谕示:“果有才,授之官,否则罢之可耳。”(《明史?成祖本纪》)也是他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事例。
不搞封禅,不信仙术灵丹。所谓“封禅”,即古代帝王祭夭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曰禅。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封禅作为国家大典。以示夭下太平,并藉以歌颂帝王的功业。举行这种大典,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永乐十四年 (1416年),礼部尚书吕震上书奏请举行封禅大典,明成祖断然拒绝。对此,他举出两条理由,一条是;“今天下虽无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谓太平?” 一条是:“且《六经》无封禅之文,事不师古,甚无谓也。”(《明史?成祖本纪》)因此他不搞长途跋涉,劳民伤财的封禅活动。相传古时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也说:“自古受命帝王,易尝不封禅?”而明成祖则制止这种活动,在当时的历史背下,不能不说是一件大胆的改革。当然,他不是不祭天地,只是缩小范围,在京师附近祭一祭,即“祀夭地于南郊”而已。他不信什么仙术灵丹,而且深恶痛绝。据《明史》记载,永乐十五年(1417 年),有浙江某道士向他进奉金丹,说是服此丹可以长生不老。明成祖大怒说,这是妖人,叫进丹人自已把金丹吞下去,并“毁其方书”。这两件事,比起秦始皇、汉武帝之大搞劳民伤财的封禅活动以及迷信方士,求仙丹以延寿的荒唐行径来,明成祖的头脑开明得多。
重视文化典籍。明成祖对文献的征编工作极为童视,对保存古文化典籍,颇有贡献。永乐元年(1403年),他刚即位不久,就命翰林学士解绪等人纂修《永乐大典》,经过六年时间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大的百。。;书。该书辑入古今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志、阴阳、医药、僧道、艺术等方面,约3亿7千多万字,为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放眼世界,大开中外交通。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和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今斯里南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20多年间,先后7次出海远航,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当时他们乘的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可容100。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且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处,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随行人员马欣著((流涯胜览》、费信著《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明成祖的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大交流,对中国的文明向外传播和中国人了解西洋情况,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比两汉时期朝廷先后派遣张赛、班超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壮举,更胜一筹。
由于明成祖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有力的措施,加上他善晓军事,除解除了藩王的兵权,巩固中央政权外,又屡次亲征漠北,杭击外来的侵略,打击蒙古贵族势力,大获胜利。曾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使当时的中国颇称JJI盛。他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两个朝代。”(文献取自《明史?成祖本纪》)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三十三) '本章字数:3020 最新更新时间:2010…08…23 10:00:00。0'
当然,明成祖不是完人,也有不足之处。《明史》对他的最后评论是:“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易可掩哉。”但从主流看,明成祖不失为历代君主中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长子。先后用过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两个年号。死后谥睿皇帝。
明英宗是明宣宗长子,生母为孙贵妃(后立为皇后),《明史?后妃传》说其母为身份不详的宫人,为孙贵妃所养。生后四月即立为皇太子。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劝英宗以五十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返师途中,八月十五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明史?英宗本纪》),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皇太后孙氏命英宗之弟?王朱祁钰监国,不久?王即帝位,是为明景帝,改次年为景泰元年,尊英宗为太上皇。
明英宗出生四个月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宣德十年(1435)正月即位,时年九岁,年号正统(1436…1449),改次年为正统元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当时的元朝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英宗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借口对明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极力撺掇朱祁镇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军队,在明英宗的统一领导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大军赶超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朝50万军队遭到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的九月六日,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这样明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明代宗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这样,也先想靠明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军队进攻京师,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击退北元军队。
也先与朱祁钰讲和并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代宗已经坐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京师,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代宗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代宗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1457年,代宗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一场政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史称“南宫复辟”。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皇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当时代宗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代宗在一个月后病死,终年三十岁,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继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得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明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1464年,英宗病逝,两次共在位24年,享年38岁,葬于裕陵。有子9人,女8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三十四) '本章字数:3042 最新更新时间:2010…08…24 10:00:00。0'
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英宗回到北京,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英宗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而不忍杀之,因徐有贞力主“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明史?于谦传》)。
天顺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已猪狗不识),并提供饮食住行;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皇后的位号;遗诏罢明代自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稗事汇编》记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明史》誉“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1',王世贞在《奔州山人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时年38岁。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与钱皇后感情颇深,钱皇后无子,担心死后嗣子宪宗(周氏所生)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后来钱皇后死时,周太后果然不欲其?葬裕陵,经过大臣力争方得与英宗合葬(《明史?后妃传》)。
明英宗…明十三陵之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人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 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明仁宗(1378~1425)朱高炽,汉族,明成祖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后继位,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个月,于洪熙元年五月病死,终年48岁。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皇后张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今北京明十三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明仁宗自幼端重沉静,因体胖而行动迟缓,明太祖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成祖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登基后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五月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仁宗”,但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
朱高炽,公元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三十五) '本章字数:3010 最新更新时间:2010…08…25 10:00:00。0'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22年(1424年)7月18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仁宗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之外,仅谭妃一人。张皇后非常贤惠,与朱高炽相敬相受;谭妃也是一位贤内助。在朱高炽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