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还楚留香-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明廷脱罗为满洲左卫都指挥同知。李满住孙子完者秃为满洲右卫都指挥同知。
脱罗、卜花秃、完者秃降袭父祖职以后,满洲十分残破,对外已无能力进行掠夺和战争,对内也必须团结互助,才能共渡难关。满洲三卫的首领论辈分是卜花秃最高,其次是脱罗,完者秃辈分最小。但三卫自动调解,三卫掌印全由完者秃负责,对外处理事务和对内处理纠纷,皆由完者秃出面,实际上他成为三卫部落联盟的大首领但有事关三卫大事,左右二卫,与中卫(满洲卫)共同协商,作出决定,由掌印者指挥执行,一般无所争执。
明成化三年(1467年)后,完者秃、脱罗、卜花秃和满洲右卫的另一名指挥同知罗下,及三卫部众都居住在佛阿拉城及周围一带。佛阿拉城,今称旧老城,在新宾二道河子南山上。明廷称之为“满洲老营”或“虎拦哈达城”,简称“虎城”。完者秃等分别率领本卫的塔坦重建家园。塔坦,即“一堆火”一个锅吃饭之意,原来是指狩猎民族野外打猎的宿营单位,但此时由于氏族组织渐被破坏,由狩猎单位演变成了军事和行政组织,每卫都分成几族和几十个塔坦,有些像今天村下面的小组。他们努力从事狩猎、采捕生产,然后,由卫主率领部众从汉人区易换农具、耕牛,积极恢复农业生产。
满洲各部每年从三月至五月和七月至十月,各塔坦分别编队或十人一伙儿,二三十人一帮,结队进入山林。游猎的人或骑或步,住地连布结幕。一幕三四人,或率领妻子单遍及民用工业而居。季节一到,是女真人“布在山谷之时”,红围小猎,“渔梁幕宇马迹,遍满山野”。满洲人狩猎时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时有80余户“空落而出”,或60余人“载纲出猎”,规模小时,甚至是一家单独“结幕,挈妻子往来”。他们经常是“农事半年收获毕,且从渔猎作生涯”,有的男子“田猎资生,未尝在家”,呈现一派渔猎繁忙的景象。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 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
自明初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卫、所,逐渐增加;多达384 个卫、所,总属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如都督、指挥使、同知、佥事、千户长、百户长等,均以女真酋长担任。明廷给予印信,允许定期赴京朝贡。并先后于 广宁、开源、抚顺、清河、□阳、 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
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 使司节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在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余年中,屡受 朝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并于永乐十一年 (1413)和宣德八年兴建和重建永宁寺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口附近亨滚河来汇处特林地方古城),两次皆立碑于寺前,前者额题《永宁寺记》,后者额题《重建永宁寺记》,详细记载奴儿干都司及永宁寺建立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汉、女真、蒙古、藏 4种文字;题名均由亦失哈领衔居首,以下数十人,有汉、女真、蒙古等多种民族成分,为明朝东北部疆域及女真 各部臣属明朝的历史见证。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嘉靖年间(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属于今抚顺以东苏子河一带;海西四部则散处于今开原以北辉发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 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各部部长称贝勒、贝子;拥有大批奴仆(阿哈);成为奴隶主(额真),平民则称为伊尔根'。永宁寺碑明成祖经营奴儿干设立卫所的记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为女真文字资料中的珍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清太祖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万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清太祖都督佥事,寻升左都督,后加授龙虎将军。清太祖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 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统一过 程中,清太祖将女真人原有的狩猎生产组织形式“牛录” 加以增定完善,创建了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天命元年(1616)清太祖称大英明汗,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关于后金建国前及后金时期的社会性质,目前史学界各家说法颇有差异,讨论正在深入发展。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大位,于天聪九年(1635)改“诸申”(女真另一译写形式) 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为族名,而其余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
皇太极于天聪十年 (1636)改国 名为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理论来讲,满洲人确实是女真后裔,可是满洲人是区别于女真的。有很多风俗习惯都不同。还有,满洲人准确地说是蒙古和女真两族的结合体,女真人其实在宋元联合灭金的时候已被蒙古人杀光,按照记载最多残留了5%不到,残留部分的又是四散逃亡,一部分脱离野蛮,归化进入汉族,另一部分则成了蒙古人的奴隶,最后被流落到东北甚至外兴安岭俄罗斯一带,由于亡国,这部分女真人甚至倒退严重,忘记了他们祖先刚刚从汉人那里学来的农耕织造技术,而重新进入了打渔狩猎的原始状态,生存状况极为恶劣。
这种状况直到明朝建立,宽厚的汉人皇帝不计前嫌,允许他们在吉林一带居住,这才使得这个种族得以延存下来,但人口极少,甚至大大少于同时居住在东北的其他少数民族。可是,到了明末,由于天灾人祸,中原大明王朝多处发生饥荒,造成了多处农民起义,这时候明朝部队小队长出身的努尔哈赤看到机会,也开始想着造反了,毕竟小队长和山大王的诱惑力是大不一样的。为了造反的需要,努尔哈赤开始了他的谋划,首先提出所谓“七大恨”,连把已经跟明朝和解了的旧事也重新提了出来,重新打出覆亡了300年的女真国的旗号,然后强拉周边其他少民族,全部强迫加入女真族,否则屠杀不留一人。这样,这个新的女真族又重新出现了。虽然真正女真的比例不到5%;且大部分是蒙古女真的混血。
所以到了皇太极当权,曾经为“后金”这个国号尴尬不已,因为一提到“女真金国”就会令广大汉族百姓深恶痛绝,比今天咱们中国人提到日本鬼子还深恶痛绝,并且这个族名国号本来就属于乱拉亲戚,乱认祖宗,这样所以就实在不好意思继续叫女真了,于是考虑再三,把族名改成了“满洲”,也把国号改成了“清”,以骗取一些汉人的认可谅解。
但后来的历史里,还经常有满洲人提起“女真族”“大金国”,标榜他们曾经辉煌过。但是,一提到金国惨痛的亡国灭种史,就再也没人继续说自己是女真人了。
'备注:此篇章为历史实录章节,只在于简化的说明当时的历史政局,意为让读者在较为清楚的了解到?中原由后,对《梦还楚留香》涉及到的某些情节有着更为鲜明的理解。本篇多为戏话史实,若对历史有着更深执着的读者朋友,不妨找来《明史》进行仔细详参。'
学而远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上) '本章字数:496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0…19 10:48:48。0'
朵豁氏,就是蒙古族古老的朵豁剌剔氏之简称,朵豁剌剔氏,亦称斡亦剌惕氏、斡亦剌氏,是蒙古“黄金家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据史籍《蒙古秘史》记载,蒙古族的先祖母、非凡的寡妇阿兰豁阿去世以后,她的五个儿子就把她的牲畜给分掉了,更确切地说,是她的四个大儿子分掉了她留下的全部财产,并且欺负她的小儿子孛端察儿蒙合里单纯年幼,除了一匹脊黑背青的白马,不分给他任何财产。
据蒙古史学家说,几位兄长在分财产时的所作所为,终于使孛端察儿意识到:在这个家中,他孛端察儿是多余的。于是,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独自到大草原上去闯荡,去碰碰运气。
就此,成吉思汗的上十一世祖孛端察儿蒙合里,骑上那匹脊黑背青的白马,愤然跃入荒野而去。他深知,仅凭这样一匹劣马,只身落人这一望无际的草原,前景是难卜的。他一边走一边心里说:“马在则人活,马倒则人亡。罢,生则生之,死则死之,如此而已。”就这样,孛端察儿骑着一匹劣马,信之所之,沿斡难河而下,来到了巴勒谆岛。他在这里停下,跳下马。斩木割草,搭起了一间简陋的茅舍,住了下来。次日出外了望,遥见一只猎隼(一种能俯冲攻击地面猎物的雀鹰)正在吞食一只野骛。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拔了几根马尾毛,结成一条绳子,随手作圈,捕住了那只鹰。他把这只猛禽驯养起来,准备用它去捕获小猎物。
等到春天到来,野鸭和野鹅成群结队地飞到斡难河边。孛端察儿蒙合里故意不给鹰喂食,让鹰饿急了,然后再把它放出去捕野鸭和野鹅。这样捕来了很多鸭鹅,多得简直吃不胜吃。但是,所捕野禽虽多,终有穷尽之时,于是孛端察儿又借助狼所捕之食充饥。当狼追鹿和羚羊之类的动物时,他就守在僻静处,待狼抓住猎物或把猎物驱至绝境之时,他就弯弓搭箭射杀猎物,与狼群分食之。有时他也拾回狼吃剩下的猎物,以资糊口,兼养其鹰。
不久,从鄂尔浑河的支流统格黎克溪(今内蒙古通辽库伦)徙来了一群牧民,来到此地扎下营盘。他们的到来打乱了孛端察儿蒙合里艰苦而又自由的生活节奏。开始一段时间,他同这些牧民倒也彼此相安。每天,他把鹰放出去捕食,然后就到牧民那里去乞求奶浆。牧民也不拒绝他之所求。但他们这些牧人都不愿与人深交,颇具防人之心。所以,无论是孛端察儿蒙合里还是这些牧民,彼此都没有造次询问对方所属何族,祖籍何方。因而彼此两造名姓,互不相知。夜幕降临之时,孛端察儿蒙合里即谨慎地回到自己的茅舍就寝。
光阴流逝,孛端察儿蒙合里的哥哥不忽合塔吉忽然良心发现,忆及小弟弟,不知弟弟此时处境如何,有点放心不下。于是,不忽合塔吉便上马四处寻觅,最后寻至巴勒谆岛,向牧民打听孛端察儿蒙合里的下落。听他这么一问,牧民们也就知道了每天与他们交往的是何人。他们回答不忽合塔吉道:“汝所寻之人恰住于此处附近。彼尝每日来此就马乳,天晚即归焉。我等不知彼夜宿何所。但见西北风起处,其鹰所捕鸭雁之翎毛飘来如雪片,料必居于近处不远。此时正是彼常来就马乳之时也,汝且稍候,定然见之。”
不一会儿,孛端察儿蒙合里果然跨马得得而至。兄弟二人相认,略叙数语,然后一同离开此地,沿斡难河而去。二人骑马而行,不忽合塔吉在前,孛端察儿蒙合里在后。孛端察儿蒙合里大声说:“人须有头,衣须有领。无头不成人,无领不成衣也。”他这样大声把这句难懂的格言重复说了三遍,他的哥哥不忽合塔吉才回过头来问他此话怎讲。孛端察儿蒙合里说:“适才汝所见这群牧民,曾供我马乳。依我观之,彼等没有首领,一盘散沙。彼等之中,无贵贱之分,无首尾之别,大家彼此彼此。据此看来,掳掠彼等及其财物,可说是易如反掌,垂手可得。”
孛端察儿蒙合里这样说时,完全是一副草原盗贼的腔调,丝毫不念及这些牧民每天供给他马乳,搭救他性命的思德。而不忽合塔吉一听说有此等便宜之财,当然喜不自胜,便迅速同孛端察儿蒙合里赶回家商议。家中的三个兄弟听了他们的计划以后,也很表支持。大家当即上马扬鞭,向巴勒谆岛的方向奔去。孛端察儿蒙合里道熟,当然一马当先,前面开路。快到目的地时,他抓了一名年轻的孕妇,强迫她说出有关这个游牧部落的更详细的情况。从此妇人口中得知,这个部落名叫札儿赤兀惕。打听明白以后,兄弟五人就开始突袭。据蒙古史家记载,“当下他们即向牧民们冲去,抢牲畜,抢食品,抢人,把牧民带回家充当奴仆”。
这段插曲充分说明了当时的蒙古风俗。起先,单纯的孛端察儿蒙合里由于年幼力弱而受到兄长们的欺负,被迫流浪草原。现在他又回到家园,并受到了诸兄的好待,而这又恰恰是由于他以卑劣的背叛回报札儿赤兀惕部对他的善待的结果。更有甚者,在记述这一事件的成吉思汗家族的史家看来,这一基于背叛行为的掳掠乃是孛端察儿蒙合里引以为荣的主要功劳。的确,从这个孛端察儿蒙合里的所作所为,人们可以看出,在原始草原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法则乃是类似于“森林之法则”的那种弱肉强食的法则。孛端察儿蒙合里说过,札儿赤兀惕部无头领,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掳掠之。战争的指挥者,群众的运动者,甚至天生的组织者,这些就是孛端察儿蒙合里的子孙们令人惊讶地向人们显示的形象,这些就是孛端察儿蒙合里的后裔成为“世界征服者”之所在。不过,在成为世界征服者之前,他们必须首先按照阿兰豁阿的教诲,把蒙古诸部落这种分散的“箭”捆束在一起,把分散的各个部落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统一蒙古的各个部落的伟大史实,最终由成吉思汗成就了。在他以前,他的祖先也曾多次尝试过。有几次,他们已接近成功了,可惜,紧接着各部落又分道扬镳了。于是,整个蒙古又陷入部落分散、各自为政、族间残酷仇杀、混乱无序和软弱无能的状态。当此之时,在世界上的人们中,要数这些狼与鹿的子孙们的生活最为悲惨了。
孛端察儿蒙合里之孙蔑年土敦年纪不大就去世了,留下了七个儿子。蒙古家系学者们依次记下了这七个儿子的姓名。蔑年土敦的长子名叫合赤曲鲁克,第七个儿子叫纳臣把阿秃儿。蔑年土教逝世后,他的遗孀那莫伦暂继之为部落的首领。那莫伦是这样一类蒙古女人:在部落政权更替的过渡时期,她们能用男人般有力的大手高举起部落的大旗,号令整个部落。
纳臣把阿秃儿生有二子,分别为兀鲁兀歹、忙忽台,后来成为兀鲁兀惕氏、忙忽惕氏的始祖。纳臣把阿秃儿的原配妻子后来还生有两个儿子,一名为失主兀歹,一名为朵豁剌歹。
朵豁剌歹建立了著名的蒙古朵豁剌剔部,后来成为蒙古土尔扈特部落的核心。
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元太祖二年,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征服了林中百姓后,将斡亦剌惕部归忽都合别乞管辖。成吉思汗后与斡亦剌惕部建立了世袭的姻亲关系。土尔扈特部落的贵族们以此为荣,他们的地位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也成了林中百姓的协同征服者,伺候受到了成吉思汗的许多嘉奖和赏赐,人民生活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历史上仍然称斡亦剌惕部或客列亦惕部。
宋嘉定十年(元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再次派术赤镇压了秃马惕部叛乱后,土尔扈特部落的牧区扩展到秃马惕故地乞儿吉思地区(今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叶尼塞河上游)。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并收复新疆,作为黄金家族属民的土尔扈特部落,开始扩散到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参加征战。
宋嘉定十一年(元太祖十三年,公元1218年),土尔扈特部落被蒙古大汗将军哲别所召,参加征讨屈出律军队的战斗,大败屈出律的军队于塔里木盆地南部巴达哈桑山中,天山南麓喀什噶尔、鸭儿看、和田诸城依次而下。迄此天山南北各地皆归蒙古汗,新疆割据纷争的局面才宣告结束,也为元、明两代成吉思汗的后代统治天山南北各地打下了基础。
宋理宗赵昀景定元年(元世祖元年,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借助内地汉族地主的强大势力,在开平夺取了蒙古汗国的大汗位,这引起出也是身于黄金家族而又是卫拉特部落的脱勒劣赤女婿阿里不哥的不满。在土尔扈特部落和其它卫拉特部落的支持下,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在合剌合林也被拥立为大汗。经过四年的战争,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遭到了惨败,撤退到伊犁河流域。随之,支持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土尔扈特部落和其它卫拉特部落,又一次离开八河流域迁徙到察合台汗国境内。
宋景定五年(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和支持他的土尔扈特和其它卫拉特各部走投无路,向元世祖投降。当时的土尔扈特部落和其它卫拉特部落虽然已经强大起来,但是受到传统正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去争夺蒙古大汗的汗位。而在东蒙古的黄金家族的其他封建主们纷纷去争夺蒙古大汗位时,土尔扈特部落和其它卫拉特部落却支持出身黄金家族的阿里不哥去争夺大汗汗位。因为不管西蒙古封建主军事势力强大到何种程度,除了黄金家族的大元后裔之外,均不可能自己成为东蒙古本土的汗。尽管孛儿只斤?阿里不哥酗酒无度,指挥无方,刚愎自用,屡战屡败,也只得支持这位和卫拉特各部有亲缘关系的大元后裔,甚至导致卫拉特各部大撤退和向元世祖投降也在所不惜。
大元帝国又一次统一了土尔扈特等部落及卫拉特各部落之后,让卫拉特斡亦剌惕的首领做被奴役部落的管理者,管辖属地的部众及领地外,还在谦河一带设置万户府,由黄金家族的子孙担任万户长。元朝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世祖得悉土尔扈特部落及卫拉特各部管理秩序较为混乱,万户府内花天酒地,酗酒无度,斡亦剌惕部管理者敷衍了事,不负责任,造成尾大不掉之势。元世祖果断派保定府汉人刘好礼为叶尼塞河上游吉里吉思五部断事官,管理卫拉特各部。刘好礼团结土尔扈特部落和其它卫拉特部落的头领,大胆革除各类弊政,认真审查了多年余积的各种民事刑事案件,并任用土尔扈特部落的王罕之孙阿木胡兰作为助手,协调各部落因为争夺牧地而造成的矛盾,一时八河流域秩序井然。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窝阔台汗的孙子孛儿只斤?海都利用孛儿只斤?阿里不哥的残余势力,占领了察合台汗国的七河流域,并联合察合台汗曾孙孛儿只斤?八剌,继续同元朝斗争。孛儿只斤?海都逝世后的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孛儿只斤?海都的长子孛儿只斤?察伯尔回到原窝阔台继位,汗帐设在叶木尔河,和元朝展开了一系列的拉锯战。
此时,土尔扈特部落和卫拉特部分部落愤然退出了孛儿只斤?察伯尔同元王朝之间毫无意义的内讧。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孛儿只斤?察伯尔正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同元朝作战的时候,背后遭到了土尔扈特部落和一些卫拉特部落以及察合台汗国其它世系皇子们的袭击,因而惨败。在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残余势力和海都长子的反元斗争过程中,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逐渐觉醒,脱离了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孛儿只斤?海都子孙的分裂势力,加入了元朝的统一事业。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土尔扈特部落参加了统一察合台汗国的战斗。随着孛儿只斤?海都的失败,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而西察合台汗国逐渐穆斯林化。为了区别已经穆斯林化的西察合台汗国,就迫使蒙古王公必须拥戴一个有权威的大汗。当时在察合台蒙古系列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就是朵豁剌惕部的首领朵豁?播鲁只,他的属地正在西察合台汗国的中间,包括库车、阿克苏等七河流域的一部分。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朵豁?播鲁只从伊犁河流域图尔扎的地方,迎接察合台汗孛儿只斤?笃哇的孙子孛儿只斤?秃黑鲁克贴木儿到阿克苏继汗位。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孛儿只斤?秃黑鲁克贴木儿统一了东西察合台,土尔扈特部落参加了一系列战斗,为维护统一做出了贡献。
随着大元帝国的灭亡,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新疆地区、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农牧民起义也风起云涌,他们推翻了察合台汗,孛儿只斤?秃黑鲁克贴木儿也率领部落逃回了东蒙古草原,但土尔扈特部落的人民没有走,他们也一同参加了这次反抗元朝的农牧民大起义。
之后,土尔扈特部落移牧于伏尔加河中下游无主之地一百四十年后,由于不勘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1月16日,在首领朵豁?渥巴锡汗的统率下,毅然举行武装起义,带领十六万族人东归祖国。在途中,他们前赴后继,打退了沙俄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饥饿、疾病和沙漠,行程万余里,于同年7月20日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后,全民族仅剩六万余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朵豁?渥巴锡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中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
学而远行之朵豁剌剔部族(中) '本章字数:4352 最新更新时间:2009…10…21 09:25:29。0'
早在唐朝时期,史籍上就记载有漠西蒙古族诸部落的记载,元朝时期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朵豁剌剔、斡亦剌惕、朵豁、外剌、外剌歹、偎剌”等,明朝时期称“瓦剌”,清朝时期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史籍中则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等。
“斡亦剌惕”(Oira,复数为Oirad或Oyirad)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二是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
近代学者们大多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准确,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d作“民众”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或“林中人”或“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看,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与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明朝时期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在公元十八~十九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
不过,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第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即“林木、森林”加上“阿拉特”(arad)即“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近代有许多学者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在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撰写的《史集》中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Cerle(克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
“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
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在满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
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一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克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一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
目前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境内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
目前,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一种说法在学术界中普遍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在外文史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后金天聪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西迁至俄国伏尔加河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等,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
“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俄罗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大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公元1793年史学家帕拉斯(P。S。Pallas)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了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后金天聪二年以后,朵豁?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返回了准噶尔盆地,而“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而没有回准噶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落族人。据伯希和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史学家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所撰《有关十七~十八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史学家布莱特?施奈德尔(E。Bularet schneider)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