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路中悍鬼袁长水-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坚也没等董卓同意不同意,便在袁术的协助下改换了豫州刺史的旗帜。看着帅旗之上书写的“豫州刺史孙”怎么都比“长沙太守”好听。

    李傕见事不可为了,只要拿着袁术的书信,起身告辞。送走李傕之后,袁术便拉着孙坚商议如何进攻河南郡。看着大汉地图,两人都沉默不语。

    从南阳入洛阳最快的就是走广成关,进入河南郡。但是驻守的胡轸、华雄(过了年孙坚袁术因为就要攻击洛阳,就没再跟胡轸联系,他们并不知道现在徐荣已经替换胡轸华雄进驻了广成关)也是武勇之人,所带军士又是精锐之师,广成关又城高关险,如果强攻就算勉强攻下也是死伤惨重无以为继了。

    看来只能绕过广成关了,分析着地图,两人确定转入粱县,再转向北攻打洛阳的计划。

    确定了攻取的路线之后,孙坚便启程奔粱县去了。袁术则坐镇鲁阳,总督粮草。两人早就有分工,孙坚客居南阳,为袁术的急先锋。

    在临行之前袁术细细嘱托孙坚,如果跟董卓部将打战,不论如何,看在他的面子上尽量不伤害西凉武将的性命。

    袁术怕此次进攻,孙坚还会像上一世一样杀了华雄。华雄如此武勇,如果能收为己用那就再好不过了。

    听了袁术的话,孙坚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说会尽量注意的。毕竟打战不是儿戏,乱军从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谁也说不好会怎么样!

    见孙坚说的在理,袁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送走了孙坚之后,袁术就开始固防鲁阳,并派出斥候探马,打探河南郡还有颍川郡的消息。

    自从李傕杀败孔伷之后,西凉兵就时常攻入颍川,劫掠百姓,而鲁阳又比邻颍川,袁术要时刻注意李傕从颍川杀入南阳。

    这一日斥候回报,现在广成关的旗号有变,胡字帅旗变成了,“中郎将徐”!

    嗯?徐荣来了广成关?袁术赶忙拿过地图查看,这一看惊出了袁术一身冷汗,前次就是在粱县东方孙坚被徐荣杀的大败!本来以为胡轸驻守广成关,想来孙坚是没什么危险的。谁知道历史不可逆,徐荣到了还是来到了广成关。袁术赶忙派传令兵去粱县通知孙坚,中郎将徐荣到了广成关,让他小心。

    但是传令兵还没走出县衙就跟随另外一个斥候回来了,还带回了孙坚战败不知所踪的消息。袁术如遭雷击,一下就跌坐在地上,孙坚不会战死了吧?!

第89章 至粱县徐荣围城() 
粱县位于广成关东面,梁县的东北面则是轩辕关,走粱县可以绕过广成关直接攻入河南郡内部。

    董卓在洛阳施行暴政,手下西凉兵也没有过多约束,这就导致他们时常劫掠河南郡,弄得现在河南郡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这也是现在南阳郡有源源不断的难民涌入的根本原因。

    现在天下各州都在传袁术爱民如子,广施仁政,南阳就是百姓的福地,百姓的天堂。所以遭受战乱的周边郡县都纷纷拖家带口,涌入南阳,寻求生机。

    乱世最需要的就是人口,所以袁术是来者不拒,一概接收。把一些无主的土地分配给这些难民,约定耕种五年之后土地就归耕者所有,并且可以让他们落户南阳。

    袁术拿了大方向,剩下的具体工作都交给了坐镇宛城的韩方,袁术主要的精力还是战事方面。

    却说孙坚出鲁阳后,一路向东北走,穿过霍阳山便来到粱县。孙坚到达粱县时,粱县基本已经废弃了,很难再见到人烟。

    粱县外村落破败,田地之中蒿草遍布,鲜有粮种。粱县也是如此,城池低矮,城墙断裂,城内亦无居民。

    见到如此破败的大汉县城,孙坚很是痛心。如果不是董卓不仁,大好的河山怎么会破败如此?孙坚更加痛恨董卓了!

    是夜,孙坚就驻扎在粱县了。由于进入粱县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也没办法修缮城墙,只得暂时屈身,待明日再行修缮。

    孙坚是打算把粱县作为中转之地,这里距离鲁阳不远,可以作为屯粮之地,只要把守好此处,他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攻伐河南了。

    但是粱县如此重要,徐荣又怎么会看不到?

    徐荣是今年一月替换的胡轸。因为胡轸再广成关良久没有觅得战机,让董卓很是不满,所以在今年刚开年便派徐荣接替胡轸把守广成关,期待打退袁术这一路。

    徐荣在进入广成以后就开始分析,南阳军可能的进军路线。最后比照了距离还是攻击的难易程度后,确定了袁术他们肯定会绕过广成关走粱县,再进入河南郡内部,达到攻击洛阳的目的。

    于是徐荣便派了很多斥候探马在粱县方向,打探具体的消息。

    所以孙坚刚刚进入粱县,斥候就把这个消息一级一级的汇报给了徐荣。

    徐荣得到孙坚进驻粱县的消息,哈哈大笑道“果然不出某所料,哼哼,孙文台,粱县就是汝葬身之地!”

    公是公私是私,徐荣向来公私分明。既然你来攻那就只有战场上见了。他可不会因为跟袁术有旧就手下留情。

    于是徐荣在留下一部守城之后,便带领大军悄悄的出了广成关,奔粱县去了。

    再说孙坚,因为长途奔袭,兵卒皆疲惫不堪。虽然明哨暗哨都派了,但是是人就有打盹的时候。徐荣大军悄悄的摸上来,守军却根本没有发现。

    在解决了哨卡之后,徐荣大军便把粱县团团围住。现在已至深夜,今夜又甚少星光。粱县虽然低矮,但是缺少引火之物。现在攻城,容易造成混乱。分析了现在的情况之后,徐荣打算天亮之后再行攻城。

    这一夜孙坚军睡的很实,一觉下来,昨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不过等他们醒来以后傻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县城之外来了一支大军。层层叠叠无边无沿,他们已经被包围在粱县之中,成了瓮中之鳖。

    惊慌失措的情绪弥漫开来,敌军什么时候来的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又被包围了,几方面综合起来,让孙坚军士气很是低落,怯战的情绪涌上心头。

    守城墙的军士看到被围,不敢怠慢,赶快把这个消息汇报给孙坚。孙坚得到这个消息也是一惊,不过很快就安定下来。

    他是主帅,是手下将士的魂、胆。如果连他都惊慌失措,手下部曲就更没主心骨了,那此战就不必打了,直接投降算了。

    为了安定军心,孙坚听到这个消息后,愣了一下之后便开始哈哈大笑道“哈哈,某等彼久矣。其终于来了,爷们什么时候建功立业,就是遇到敌军的时候!立功受赏就在今日,来呀,随某上城一观!”

    说着孙坚大笑着就走出了县衙,招呼护卫随从,奔城墙去了。

    周边慌张的军士见到孙坚如此镇定,就尽皆把心放了下来。他们跟随孙坚日久,知道孙坚人品如何,既然主将不怕,他们又有什么好怕的!

    来到西城,孙坚登城楼而观,暗暗咋舌,好家伙,这来的怕是有十万之众。董卓军还真瞧得起他孙坚!

    就见城下旌旗蔽日,敌军军士比肩继踵,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军阵之中,站立在一箭之地外。远处攻城器械一应俱全,看来是准备攻城了。

    也许是看到了城楼之上人影攒动,一员大将催动战马走出本阵,来到阵前站定。

    就见此人身着帅盔,连环战甲护住身躯,背后宝雕弓,马鞍之上挂着一柄大刀,想来便是敌军主帅!

    徐荣走出本阵看着城楼高声喝道“呔,城上的敌军听着,某乃董相麾下中郎将徐荣是也。汝主帅何人,还不上前答话?”

    听到徐荣的喊话,孙坚一惊,想来这就是被袁术赞誉有加,推崇备至的徐凤栖了!不愧是袁术说的统帅之才,今日看来确实有真才实料。自己已经很警觉的了,明哨暗哨派了无数,还是被他团团围住,着了他的道。果然厉害!

    于是孙坚稳住心神,探出身形,高声喝道“某乃乌程侯豫州刺史孙坚是夜。徐将军找某,所为何事?”

    听到是孙坚,徐荣也是多看了他两眼。徐荣对孙坚也是如雷贯耳。孙坚年少成名,单人就敢驱逐几十号贼寇,黄巾乱起更是百战百胜,靠军功从白身封侯,他是独一个。没有真本事怎么可能得此厚赏?

    徐荣遥对城楼一抱拳,高声道“原来是孙将军,久仰久仰!汝为豫州刺史,为何不在豫州行使州郡之权,反而犯吾边境?董相对汝厚待有加,以一州之长侍之,因何不知恩图报,反而起大军前来攻伐?汝不知‘忠义’二字否?不如某让开道路,放汝回转豫州去吧!”

    听到徐荣的责问,孙坚怒目圆睁,喝道“无知鼠辈,安敢妄提‘忠义’?某之刺史为汉帝所封跟他董贼有何关系?董卓不仁,把持朝纲,祸乱天下,残暴无常。昔皇帝无错被其废黜,朝廷重臣无过被其虐杀,此等乱国妖人何谈忠义?某为匡扶汉室,清除逆贼,响应诏令而来,此才为忠义之举。后将军对汝甚是推崇,汝若为忠义之人,便调转矛头,诛杀董卓才是正道!何去何从,汝自行定夺!”

    徐荣如何能叫孙坚说服,就见他拔出宝剑,剑指孙坚喝道“既然如此,便不必多说,战场上见真章吧。粱县就是尔等葬身之地!”

    两个汉末名将相遇,当真是针尖对麦芒,火星撞地球,熟胜熟败未可知也!

第90章 假围攻孙坚中计() 
话不投机半句多,徐荣孙坚彼此都说服不了对方,只能战场上拼杀分个高低了!

    徐荣回归本阵,派出传令官,于包围粱县四周的部下传令,一炷香之后,一起攻城。孙坚亦是如此,传令下去,四处城墙都做好准备,等待敌军攻城。

    徐荣率军包围孙坚,在心里上就占了优势,他们又是攻击的一方,士气就更加高涨。反观孙坚这边,因为大意被围在弹丸之地,心里本就惊慌,看着城外的敌军感觉就比自己这边人多,而且看军容如此整齐想来就是精锐,心里就更打鼓了,这怎么能赢?没有背水一战的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孙坚如何能胜徐荣百战之师?

    只听敌军中三声号炮声响“咚嗒”“咚嗒”“咚嗒”,接着进攻的鼓点就响了起来,“咚”“咚咚”“咚咚咚……”随着越来越急促的鼓点,徐荣军嚎叫着就冲了过来。

    “杀啊!”“活捉孙坚!”“冲啊!”

    喊杀声此起彼伏,云梯冲车都涌了过来。

    见到敌军进入了射程,孙坚军在在什长、屯长的命令下,开始放箭。

    箭如飞簧,宛如暴雨,一蓬蓬射向城下的徐荣军。

    就见徐荣军真是训练有素,配合得当。刀盾兵纷纷举盾护住身躯,多人配合快速的冲到城墙之下。然后众人又合力抬起梯子,挂住城墙,刀盾手一手举盾,口叼大刀,就爬了上来。

    孙坚军刚刚进入粱县,粱县又是废弃的县城,并没有什么守城的器械,更不要说滚木雷石了,只能远了放箭,近了用兵刃砍杀。再加上粱县城墙低矮,就更容易进攻了。

    没多久徐荣军就攻上了城头,开始奋力拼杀,站住脚跟,护住云梯。

    城下的冲车,也是拼命的撞击本来就不坚固的城门,如果不是地下军士拼命的挡住,早就被撞开了城门。

    随着冲上城头的徐荣军越来越多,孙坚这边就更加艰难了,如果不是城墙狭小,眼看就守不住了。

    形势本就不利,这下更甚了。士气低落本来就不娴熟的配合就更加生硬了,砍杀突刺也是畏首畏尾,这如何是如狼似虎的徐荣军的对手?

    眼看着就要守不住了,孙坚为了振奋士气,大喝一声,拔出古锭宝刀,就杀了过去。

    主帅身先士卒,部众就不再惶恐畏惧了。这一下就像一针兴奋剂,让孙坚军重新焕发出士气,堪堪的挡住了徐荣军。

    孙坚、程普、韩当等将军皆身先士卒,冲杀在第一线,打退了徐荣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直到午时也没攻破城墙。徐荣一看,到了吃饭的时间,于是敲响金锣,鸣金收兵,重整军容,埋锅造饭,休息再战。

    终于打退了敌军,孙坚长出一口气。一面差人打扫战场,一面埋锅造饭。一上午水米没有打牙祭,早就饿的饥肠辘辘了。

    吃饭的时候,孙坚把程普、韩当、黄盖、祖茂等主要的将领叫到身前,边吃边商议后面该如何是好。

    粱县不是个坚守之地,外面徐荣军又颇多,士气也比他们这边旺盛,此战胜少输多。几个将领都分析到如果坚守可能会全军覆没,虽然也能重创敌军,但是他们尽皆死于此地,那还拿什么进攻洛阳啊。

    既然坚守不成,那就只能突围了。一上午打下来,根据四面城门汇报的情况,感西面、北面、南面攻城的敌军应该在两万左右,东面少一点,在一万左右。想来东面是佯攻。这么算下来再加上预备队,敌军应该在十万左右。

    军力差不多是自己的一倍了!分析到这个结果孙坚也是头疼不已。固守已经是不可为了,只能突围。但是从那面走比较好?北面、西面就别想了,从这里突围只能是进入敌人的腹地,更有被围剿的危险。南面兵多,想来是怕他从南面逃回南阳了。东面人就比较少,但是会不会是徐荣故意留下的缺口,就等着他突围呢?

    他孙坚又不是神仙能掐会算,知道徐荣是怎么布置的。不过综合分析下来东面的成功率是最高的,时间不等人,他们要尽快拿出方案来,不然下午敌军攻城,想走就来不及了。现在也想不了那么多了,既然东门敌军少,那便死他们最好的突围路线。于是孙坚敲定了从东门突围出去的方案。

    确定之后孙坚就把主力都放在东门,其他三门各留两千弓弩手,交代他们敌军攻城的时候,放三轮箭就来东门汇合,然后一起突围。

    孙坚确实是个仁义之人,如果换做旁人,谁还管些许军士的死活,肯定是把他们扔在那里拖住敌军,替自己赢得逃跑的时间。

    确定之后就开始准备了,在敌军攻城之时,堪堪把大军都集中在东门这边。

    徐荣军依旧是按部就班的冲杀了过来,喊杀声,击鼓之声,不绝入耳。这也让孙坚放下心来,看来徐荣并不知道自己要突围而走。孙坚心中还嘲笑徐荣,不过如此,合该他突围出去,让你徐荣扑了空!

    如果孙坚此时在城墙之上就会发现,攻城的士兵少了许多,攻势不像上午那么密集了。但是城上射箭的士兵哪里还管这么多,都想着尽快射完,去东城跟主公孙坚汇合。这是逃跑,去晚了,如果孙坚走了,自己不就死在这里了。所意谁都没注意敌军为什么比上午少了许多。

    很快其他三门的士兵就来到了东门,孙坚一看都回来的差不多了,于是命令士兵打开东城门,就冲了出去。

    此时东门攻城的军士跟上午一样,还是在一万上下,这下孙坚就更放心了。这边未变,想必其他处也是一样,合该自己逃出生天。

    心里想着,手上也不慢,五万大军冲击一万,不肖片刻就都冲了过去,奔东就下去了。一边跑孙坚一边嘲笑徐荣,就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袁术推崇备至的智将?

    就在他嘲笑徐荣,还没跑出去有两里地的时候,就听前方三声炮响,伏兵尽起,拦住去路。

    徐荣坐在马上哈哈大笑道“哈哈,孙文台,汝往哪里跑?雕虫小技还敢显摆,某等你多时了!”说着不待孙坚答话,就下令军士攻向孙坚。

    孙坚大惊,徐荣莫非是神仙,他怎么知道自己要往东面跑?但是现在不容他多想,又被包围了,只能奋力拼杀,听天由命了!

    还未等他率领大军跟徐荣军接触到一起去,从左翼突然冲出一票骑兵,怕是有一万之众,没有防备的孙坚军被冲的七零八落,哪里还有军阵的形状。

    随着正面两军的接触,孙坚军就再难打赢了,孙坚想退回粱县,但是不知道何时后路也冒出许多徐荣军来。

    这下彻底的把孙坚包了饺子,本来就低落的士气,更加低了,没打多久就开始全面溃散了。

    孙坚见到如此,也只得认命,谁叫自己技不如人,小看了徐荣呢!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孙坚也是果决之人,奔着一个方向就冲杀了过去,能不能逃走就看这一下了。

    后世描述孙坚大意被围粱县,突围而出,又被包围的场景,有诗云:

    粗心大意围城中,暗谋突围却成功。

    嘲笑敌将无智慧,尽起伏兵不得通。

    你谋划时我掌控,佯攻看作是强攻。

    逃出龙潭入虎穴,一念之差转头空。

第91章 收溃兵整军阳人() 
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徐荣包围的大军有漏洞,在孙坚奋力的拼杀下,竟然让他冲出了包围圈。

    不过孙坚再看身边部曲时,只剩下十几骑,将领也只剩下个祖茂了,其他人都被杀散了。孙坚没办法,只能为他们祈祷了,希望他们也能逃出来。

    虽然他们一行跳出了包围圈,但是敌军一看孙坚就知道他是大官。所以后面的追兵依旧锲而不舍,紧紧追赶。

    大战从下午一直杀到了黄昏时分,孙坚才冲出重围。现在孙坚就祈盼着黑夜快点到来,借着夜色更容易摆脱追兵。

    如此一追一逃,都是在奋力奔跑。一边要立大功,一边要逃得性命,就慢慢的进入到了夜幕之中。

    说也奇怪,虽然夜幕降临,天色黑了下来,但是不论孙坚如何转向,偏离原来的方向,就是摆脱不了后面的追兵。

    正在孙坚奇怪之时,莫非自己身上有他们的追踪器?旁边的祖茂出言提醒道“主公,快把头盔摘下来,太过醒目了!”

    孙坚还纳闷摘头盔干嘛,不过把头盔拿在手中时,孙坚就明白了为什么甩不了追兵了。

    原来孙坚的头盔徽苓之上,镶嵌着一颗赤色的夜明珠。虽然夜色降临,但在这黑夜之中反而更是明显。宛如移动的灯塔,指引着追兵的方向。

    气的孙坚就要把头盔掷在地上。但是祖茂阻止道“主公,不可!若把头盔贯在地上,敌军看到明珠落地,分析周遭地形,必能猜测出大概的逃离方向。不若差一人头戴赤盔把追兵引走,则主公便安全矣!某虽不才,愿行此道,为主公引开追兵!”

    孙坚如何舍得让部将去送死,替他引开追兵?更不要说祖茂还是他的亲族了。但是为难之时,祖茂心向孙坚又说道“止最好之法也!跑了许久战马早已疲累不堪,若不引开追兵,待战马力竭,某等还有何生路?主公为兵魂将胆,还要整饬军伍,重整旗鼓,唯有某可行此道!”

    说着不等孙坚再说什么,一把抢过赤缨盔,带在自己头上,抱拳说一声“主公保重!”就拨转马头奔反方向去了。

    孙坚被感动的无可无不可。但是现在不是感动悲伤的时候,祖茂替自己引开追兵,如果自己还不跑怎么对得起他?于是一咬牙,一狠心,心里为祖茂祈祷着奔黑夜就跑了下去。渐渐跑的远了,身形就隐匿在夜色之下,消失不见。

    孙坚跑出五里地,在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停了下来,休息整顿。村子很偏想来不会有什么人经过。

    也的确是如此,等到第二天天光大亮,也不见有追击的西凉兵经过。

    现在摆在孙坚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南回转南阳,承认自己战败,窝囊的活着;二是向北走,收拢溃兵,伺机再战,报仇雪恨。

    孙坚的性格肯定是选择第二条路,不然他武人的骄傲就全没了,还活着有什么意思。此次战败孙坚认为是败他在小看西凉军上面,没想到徐荣如此厉害,才导致梁东被围。他自认为如果不轻敌,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确定下北进收拢溃兵再战的决心后,孙坚找准方向,仗着胆子,沿小路偷偷回到粱县,回到自己的惨败之地。此事还有西凉军在打扫战场,掩埋死尸,见到此景,孙坚不敢多待,接着向北走。

    一路走来收拢的溃兵都说,突围的大部都往北走了。他们突围之后,其余的人就被阻隔了,于是才逃往四处。

    一路走一路收,到了阳人之时,已经聚集了三万军士,几个重要的将领程普、韩当、黄盖、祖茂都回到了孙坚身边。看到祖茂孙坚也顾不得哀伤这一战死了两万多部曲,拉过祖茂就询问他是如何脱身的。

    祖茂的到来让孙坚欣喜若狂,毕竟是替自己引开敌军的。在孙坚想来是已经身死了的祖茂居然没死,如何不让孙坚高兴?

    原来祖茂戴着孙坚的赤婴盔,慌不择路跑到了乱坟岗中,此时跨下坐骑已经是不行了,没走两步便开始口吐白沫。没办法祖茂只得跳下坐骑,进入乱坟岗中。就见周围都是坟墓,到处都是烧柱。

    祖茂想追兵都是骑马,自己步行如何能跑的过,只能智取了。看着周围的烧柱,眼珠一转有了主意。

    祖茂把赤婴盔摘下,挂在烧柱之上,然后跑到一处茂盛的蒿草之中躲避,期待以此瞒过追兵。

    烧柱有一人多高,把头盔挂在上面,再加上天黑,远处看来也看不出有假。

    果不其然,追兵在找到头盔之后发现是顶在烧柱之上,哪里还有孙坚的踪迹。想来是从其他路逃走了,暗骂孙坚走运,也没四处查看就拿着头盔回转大营交令了。

    看到追兵跑远了,再也听不到马蹄之声了,祖茂才起身。感激的在挂头盔的烧柱前给坟主人鞠了三个躬以示感谢。然后起身,就走小路寻找孙坚去了。

    说来也巧,祖茂慌不择路,走的路居然是北方,他这里离阳人聚不远。这两天跑过来的溃兵很多,祖茂亮明身份就把他们收拢了过来,又几天韩当、黄盖、程普都过来了。于是四人一商议就在阳人聚打出了孙坚的旗号,收拢溃兵。直到孙坚到来。

    孙坚占据了阳人以后,一边给袁术传递消息,讨要粮草,一边在阳人修整,等待时机再伐董卓。

    孙坚战败的消息传开,天下更是震惊不已。孙坚可不是其他诸侯能比的,早在征讨黄巾之时孙坚就扬名天下了。况且现在其他几路都失败了,尽皆把希望寄托在孙坚身上,都说孙坚是大汉最后的名将了,肯定不会输给董卓。

    但是在粱东孙坚被徐荣杀的大败。至此诸侯四路进兵,尽皆败北。天下士人震惊的同时,又皆哀叹起来,还有谁能战胜董卓,莫非大汉江山就此落在董卓的手中了?关东诸侯起事讨伐董卓,开始的时候十八路群雄并起,是何等的威势,再看看现在死的死,败退的败退,哪里还有并起的声势?

    莫非武人当兴,士人阶层已经再没出头之日了?

    但是战败已成事实,他们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下这个事实。士族皆在考虑是不是投效到董卓那里,起码要保住现有的地位吧!

    徐荣又胜的消息传回洛阳,董卓得知以后哈哈大笑,连说三声“凤栖真乃某麾下第一员大将也!”于是招徐荣回洛阳,厚赏于他。

    徐荣先是在成皋打败联军,又在梁东杀败名将孙坚,徐荣是两战成名,成就名将之列。天下还有谁不知道董卓手下有个徐荣,厉害的紧,连孙坚这样的猛将都打不过他!

    徐荣扬名天下,一时之间好不得意,但此举却惹来了西凉系武将的嫉妒。徐荣是辽东人,不是他们西凉人,如果徐荣是主公手下第一号的大将,置他们于何地?难道他们西凉没人了么,让个辽东人抢了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徐荣风头太盛,就触动了西凉系武将的利益。这也是后面他差点死在西凉系武将手上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后世有诗夸赞汉末名将——徐荣曰:

    藏于砂砾起于野,名将也有蒙尘时。

    潜于深渊似鱼虫,一飞冲天化为龙。

    先胜成皋逐河畔,再战梁东智谋现。

    两战胜得天下惊,一朝便是平云青。

第92章 遭记恨抓阄定将() 
徐荣两战皆是大胜,风头盖过了胡轸、段煨、李傕、郭汜等西凉武将,也盖过了董卓的义子吕布。虽然徐荣是个低调的人,但是他的战绩太过高调了。两方面的人都认为徐荣是运气好而已,换做他们一样成就此不世大功!

    其中以胡轸最甚。本来是他守广成关的,但是碍于袁术的情面没有攻击鲁阳。因为没什么作为才被徐荣替换的。在他看来就是徐荣抢了本该属于他的功劳。

    但是同为董卓部曲,他们也不能攻伐徐荣,但是联合其他西凉武将,一起排挤这个外乡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比如动手脚,克扣徐荣的军饷,再了就是在徐荣军粮之中掺杂砂石等等。反正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

    徐荣知道后也不以为意,他也知道自己最近风头太大了,容易遭人嫉恨。虽然他不在意这些小动作,但是他手下军士可都不愿意了。同为西凉兵,凭什么他们打了胜仗还要受此不公正的待遇?

    于是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徐荣部曲险些兵变。消息传到董卓那里,董卓招来徐荣,当面斥责于他,还把之前赏赐的东西又收了回去,不过他的中郎将职位却没有免掉。

    董卓带了几十年兵了,眼睫毛都是空的,军中之事门清。他一看就知道徐荣太过招摇,这是惹人嫉恨了,其他人搞得一点小动作。

    明面上打了徐荣,暗地里董卓却把徐荣叫到跟前,细细给他说明缘由。此举也是对徐荣的厚待,也是出于对徐荣的一种保护。董卓作为主公,要尽量的维持部曲的和谐,不然将士之间不和,如何能打胜仗?

    徐荣知道什么意思,但是董卓还能亲自给自己解释缘由,确实让徐荣有些受宠若惊。主公如此厚待,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他卖命呢?

    见到徐荣的风头被打压了下去,西凉系之人这才消停下来,你一个外乡人怎么能压过我们西凉猛将?

    再看天下,现在除了袁术、孙坚还在攻伐董卓外,其他诸侯都回到自己的地盘上。此次大败让他们尽皆元气大伤,需要时间抚平伤口,东山再起。

    这几日袁术坐卧不安,生怕孙坚出个什么意外。好在没过几天,孙坚的使者就到了袁术处。

    使者一五一十的叙说了大战的情况,其中凶险确实让袁术替孙坚捏了一把汗,当听到孙坚后续的计划之后,袁术举双手赞同。

    这段时间随着孙坚的战败,袁术怕董卓直接攻击自己,便抽调屯驻比阳、舞阴的大军,还有新征兵士到了鲁阳。

    现在鲁阳一地除了他的五万精锐之外,还有五万军士。这五万军士也开始了新法练兵,以期尽快成军,可以征战。

    南阳内部则是给各县下个征兵的诏令,规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