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之钢铁风暴 小说作者: 搞个锤子-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一件十分出格的事。
火炮数量虽然相差不多,但苏联的五百几十几大炮里面,122mm与150mm重炮数量占了相当一部分。无论是射程,威力,还是数量,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就是苏联的76mm野炮,比起日军的75mm山炮,野炮,都有一定的优势。
陆续增援,投入的坦克有近500辆,装甲车也是300多辆,各式飞机500多架。
而相比之下,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只有180多辆,飞机只有300余架,火炮也只有500多门,其中重炮只有七八十门的日军。
而负责指挥苏军的还是朱可夫这样在二战中苏联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但就算是朱可夫这样出色的将领指挥,在初期兵力并不占太大优势的情况下,甚至只能靠着几百辆坦克与装甲车充当救火队救场,才能勉力抵挡日军的攻势。直到后续苏军增援的飞机,更多的装甲部队不断赶到,消耗了数倍于日军的炮弹,才扳回了局面。
但就是在这样优势的情况下,苏军的伤亡实际上比起日军的伤亡还要高一些。除了这些年苏军未经历大型的战事以外,可以想象大清洗对于苏军造成的影响之深远。几乎将军队大半有经验和战斗力的军官都清洗了一遍。就算是苏德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德军对苏军都未能造成如此大的战果,可见内部的损失,有时候不一定比起外在的敌人带来的更大。
而苏联为了维持这样一场远距离的战争,对于苏军的后勤压力几乎也到了极限。要说这场战争苏军取得的胜利,只能说是成功的将反击的日军击退到了哈拉哈河东岸。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讲,苏军并未取得多大的胜利。大清洗后苏军战力相对低下的事实,不仅仅是在诺门坎战役中体现出来,在随后入侵芬兰的战争中,苏军的弱点再次暴露出来。
可以想象,此时的苏军有着这样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尚且打得这般惨烈,历史上的民国战场上,民国的无数军民,面对着上百万的日军,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
“司令,英法对德宣战了!”
当姜立拿到有关诺门坎战役的相关数据时,也听到了一个并不太让人意外的消息。
“该来的始终都要来,这些英国佬与法国佬以为退让能避免。难道民国与日本之间发生的一切还不足以证明一味的退让只能让战争来得更快吗?”姜立冷笑一声,欧洲的剧变还是如同历史上那般来临了。
“欧洲离咱们太远,现在暂时还扯不上太大的干系。眼下单是武汉,还有豫北,就足够咱们操心的了。”张治邦喘了口大气,在豫东的战事不算激烈,有手下几个军长,还有集团军参谋部撑着,也出不了乱子。正赶上再次召开的洛阳军议,张治邦乘飞机赶回来,也误不了多大的事。
“谁说不关咱们的事?英法才对德宣战,日本就逼迫英法分别关闭滇缅公路与滇越铁路,要是真让日本人的计划得逞,咱们花了几千万美元修建的滇缅铁路,明年二月多通车,但能否真投入运营,可就不好说了。”姜立将一份报告扔在了张治邦身前的桌子上。
“什么?封闭滇缅铁路和公路,他们敢?”张治邦顿时炸了毛,“咱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修起来的路,别说日本人办不到,就是洋鬼子,真敢这么做,也得掂量掂量,真当咱们民国好欺负,司令,我知道你夹袋里有的是底牌,关键时刻就得亮出来,让那些洋人见识一下,咱们民国也不是一穷二白。”
西北明明有着不小的汽车产量,这两年钢铁,石油产量也提升上来了。虽然坦克那边的生产就连张治邦也不太知情。不过机械化2旅跟3旅的扩大却是肉眼看得到的。而绥远那边的装甲部队组建的速度比起中原这边还要更快。张治邦相信,只要姜立愿意,经过这一年多的积蓄之后,组织起一两次大规模的反击,给日军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和伤亡还是办得到的。
“底牌亮得太早,可就起不到那种一锤定音的效果了,司令自然有司令的考虑。”从兰州赶来的冯占海瞪了张治邦一眼道。
“这不是觉得太憋屈吗?原本还指望着苏联跟关东军大干一场,分担咱们一点压力,没想到这老毛子也不是好东西,才打了一半就不打了,也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蜡枪头,咱们都拖住了上百万日军了,他们才干掉不过万把日军。跟一个师团打了这么久。”张治邦又嘟嚷道。
“苏联这几年搞内哄,一大批将领,优秀军官被自己人干掉了。没有了这些基干力量的军官,指挥起来一盘散沙,上阵一窝风,退下来一团糟。能打出好成绩来才有鬼了。不过苏联的工业底子毕竟还在,打个几仗,军队有了实战经验,这战力就提上来了。”姜立不以为意地一笑道。
“武汉那边打了这么久,有些快扛不住了,这次把你们召集起来,自然是有行动了。主弱枝强,现在武汉中央那边神经比较敏感,之前又有咱们占了河南这么一出,在四川那边,中央的一些影响力也被咱们一点点的挤出去。直接派部队援助武汉那边,估计日本人没打着,就被别人当成是去抢地盘的了。所以还是从豫北和豫东两个方向着手,用现有的兵力,打两个反击战出来,还是老规矩,不需要收复多少失地,关键是在作战中尽量保全自身的同时,给日军多一些杀伤。”
“司令,你都不给咱们增兵,这仗怕是不好打啊。”张治邦说道。
“这个容易,让觉得好打的人来打就是了。你要是不好打,队伍拉下来,让赵铁树上,正好他的第2集团军也休整了一段时间了。”姜立道。
“那还是我上吧,我这才顶上去,几场像样的仗都没打,哪能麻烦老赵。其实细想起来,也没有那么难。第9集团军还撑得下来。”
张治邦的反复让会场的人都是一阵笑声。
“也不是完全没有加强,这次给作战的集团军各自增派一个独立重炮团。再说机械化旅那边不是一直在增强吗?”冯占海闻言也是一笑,不过语气一转道,“不过武汉那边也还是要作出一定的支援,地面部队武汉一时间也不缺,缺的还是能挡住日军飞机大炮的支援火力,咱们在北面的飞行队也不凑手,不过组织几次上规模的空袭,应该还是不成问题的。怎么也得帮武汉撑过这几个月,冬天一到,日军的后勤压力更大。咱们也能多一些准备的时间,不过武汉过早沦陷,中原便陷入三面受敌的窘境,哪怕咱们准备了不短的时间,但也要尽量避免,或者说是推迟这种不利的局面。”
“那就这么办吧,豫北和豫东的压力就重一些了,战略轰炸机编队休整了这么久,也是要再出来拉练一下了。”姜立拍板道,其实张治邦这家伙猜得是不错的,1939年对于西北军而言是相对平静的一年,虽然豫北一直大战连场,豫东,山西,绥远也是打打停停。但总体规模不算大。
西北军损失了坦克一百七十多辆,而日军只损失了两百多辆,相对接近的交换比例,相比起以前,西北军的损失乍看一眼同以前的战绩比差了不少,一方面是日军新近服役的九七式坦克,确实给西北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特别是复仇者坦克,对比起九七式,已经占不到太多的优势。不过在坦克战中,西北军仍然是占优势的一方,而西北军如此多的坦克损失,有相当一部分,是进攻日军时,为日军的步兵所带来的。坦克的损失大了一些,可西北军的步兵的伤亡却是一直被控制在了一定的程度。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北战车工厂陆陆续续生产出了四百几十辆坦克。在补充了战争消耗之余,西北的装甲部队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当初的三个机械化旅只有一百几十辆坦克,而此时西北军已经在不断的作战中,坦克数量上升到了四百多辆。周大富的装甲混成旅已经扩编完成。而同时,机械化2旅与3旅也在陆续进行扩编。
不过这并不是姜立真正的王牌。
结束了会议之后,姜立,冯占海少数几人赶到了已经扩编为警备师驻地。
守卫森严的军营内部的草坪上,草皮子此时却正随着一辆看上去有些低矮的坦克履带的滚动而翻转。
坦克灵活地在草皮子上转了几圈。最终停了下来。与西北的战斧系列坦克相比,这种坦克看上去更加低矮,不过炮筒比改装过的战斧2的57mm火炮还要粗了一圈。豁然便是一门75mm口径的火炮。
“这种坦克看上去有些怪异啊,粗筒子粗了一圈,更矮了,体格也比战斧小了一点。能比战斧好使吗?”杨虎城提出质疑道。虽然他不是坦克驾驶员,也很少钻到里面去,但有些原理是相通的,比如说他坐汽车的时候,汽车里面的空间大小直接与舒适度挂钩,坦克的体形小,也就意味着挂的钢板更少,直接影响防御性能。而此时战斧已经成了西北军的一种标志性武器,作为一种新开发出来的坦克,自然要拿出来跟战斧比一比。
“没有战斧坦克好使。”从这种看上去有些像坦克,又有些不像的里面钻出来了几个人。为首的是一名负责测试的坦克车组成员。给了杨虎城这样的答案。
“准确的来说,这是脱胎于复仇者坦克,称之为自行火炮,也许更为合适。这种自行火炮取消了炮塔,所以不能像坦克那样灵活的旋转攻击不同角度的目标。不过这种几经改装的自行火炮其优点也弥补了自身一定的不足。取消了炮塔之后,相对低矮了一截的车身,在战场上生存率更高。其体形看上去虽小,但其装甲厚度并不低,防御能力能达到战斧式坦克的八成。”
“而加装的火炮威力够大,足以在八百多米的距离上击穿包括战斧式所有改进型的正面装甲。至于日军的坦克,只要被打中,很难有幸免的。另外加装的75mm火炮,对于地面工事,也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577章 剑式突击炮
“之前哪怕是战斧式坦克,对于日军的一些地面工事,也无能为力,但这种自行火炮,却可以将一些简易工事都摧毁,为步兵的进攻铺平道路。”
“好了,这种自行火炮的产量如何?”姜立看着面低矮的自行火炮,问道。
“由于吨位的略微下降,又取消了炮塔设计,工艺与造价都下降了不少。一辆这种自行火炮的造价,工时,只有战斧式坦克的一半左右。工厂的技术员,将这种坦克命名为剑式自行火炮。”测试军官道。
“也就是说造一辆战斧的功夫和成本,可以造两辆这种自行火炮了。”此时在场的所有人眼睛都亮了起来。
“自行火炮不足以彰显其威名,叫剑式突击炮吧。”姜立听到这种自行火炮的性能与造价时,也是一笑,在此时各国57mm坦克炮都算是大口径的时候,西北已经率先给自己的坦克装上了75mm炮。
“突击炮?听上去确实响亮多了。”测试的军官等人一听,纷纷点头。接着介绍了一些剑式突击炮的性能,36公里的时速,加一次油可以跑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行程,相对于其体格来说,综合性能已经算是不错了。
“虽然没有炮塔,不通旋转开炮,不过突击炮的优点也是看得见的,安全性不比战斧低,而且加装的火炮够大。更重要的是造价便宜。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投入下,咱们的装甲力量可以扩大一倍。量的优势足以抹平其他方面的缺点。司令,我老杨生平从不服人,这次是彻底服了。”
杨虎城双眼发光地看着这种新型的突击炮,对于姜立彻底算是服了,在他们这些地方军为了军晌,为了扩大队伍多搞一些机步枪,买弹药的同时。姜立已经越过了所有人,搞也了这些与列强同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列强的诸多武器。至少已经超越了此时的日军,若非亲自经历了这些,杨虎城甚至不敢想象。无论是已经开始大量服役的奉918半自动步枪,火舌通用机枪,西北自产的仿德式重型火炮,还是眼前的坦克,头顶上的飞机,甚至上日军也投鼠忌器的毒气。
若是让他来,他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他在陕西坐镇的时候,比起姜立呆在西北的时间都要长。比谁都明白西北的贫困。更明白如果没有姜立带来的这些,日军早就袭卷中原,攻下武汉。杨虎城从晚清一路走来,从当初的一个热血青年到现在的军界大佬,见识过太多的一代枭雄,但这些人却最终沉寂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除了打下一时威名,却并未给时局带来太大的影响,也没能改变民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甚至加剧了民国的动荡。
民国,西北能有眼下的局面,简直是一场奇迹,而塑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姜立的这双奇迹之手。
“是啊,成本如此低,扩大产量,能取代现在战斧坦克的地位。咱们西北底子虽然有了一些,但也经不起挥豁。后面可以把这种剑式突击炮作为主力。”张治邦连连点头道。
“虽然有诸多优点,但真要是跟战斧放对,多半还是这种突击炮吃亏。战斧式坦克的性能毕竟比这种突击炮还是要作战更为灵活。现在条件不允许,可以多制造一些这种突击炮,取代坦克的地位,那也是因为咱们制造的突击炮,比起日军的坦克也不落下风。但以后,坦克还是应该作为咱们的主力。”
姜立说道,西北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成功的从复仇者坦克的底盘上开发出了突击炮。但突击炮取消了炮塔这个硬伤,不是姜立理想中的装甲主力。而眼前的剑式突击炮,比起战斧坦克还要提前装上24倍75mm炮。也是因为剑式突击炮的成本更低。大批量的生产只是应急之举,毕竟剑式突击炮已经足以解决此时西北对于装甲部队的需求。西北军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日本人,而是北面的苏俄。到时候随着西北工业的发展,装备大批的坦克才能与苏军相抗衡。
不过对付日军的坦克也是足够了。性能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至少眼下,剑式突击炮可以取代战斧的地位与日军的装甲部队进行作战。
而按照眼下战车工厂的产能,若是生产一定数量的坦克,再加上这种突击炮的话,凭着眼前的作战强度,到明年,进一步完成对孙立人,张楚九两部扩编的同时,在明年再拉起一个装甲师的架子。等到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西北军这边再发动不迟。
毕竟此时西北虽然积蓄了一定的实力,但连续的增兵中,此时日军在关内作战的兵力仍然不过百万。而整个二战期间,日军是号称六百多万的。历史上日军南下之后,大量的精锐日军被抽调往太平洋战场。事实上自从太平洋战争爆炸之后,民国大陆已经不是日军的主战场。西北此时虽然也积蓄了一定的实力。但相对而言,若是以民国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日军,仍然还是力有未逮的。对于此时的民国与西北来说,拖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便是一场胜利。
按照眼下的情形,姜立并不担心日军不南下,毕竟晒急需的石油一直严重依赖于向白人国家进口。一旦这条通道被截断,日军庞大的战争机器就要面临着崩溃的危险,甚至日本本土的工业也将失去继续向前的动力。
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像日本这样拥有着极大野心的国家,绝不会容许自己的命脉一直被英美握在手里。而婆罗洲油田的产量,对于此时的日本来说,几乎具有着无法抵御的诱*惑力,也是此时的日本唯一可能控制住的大型油田。而此时,欧洲的剧变,英法对德宣战,形势一如二十多年前一样,英法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顾及亚洲的局势。也不具备在亚洲与日军抗衡的实力。对于这样一个看上去唾手可得,根本不用花费太大的代价便归收归几用,并且彻底解决未来十多年日军石油需求的大型油田。如果日军能按捺得住,那才真的是有鬼了。
局势大体在领袖与姜立的把握之内发展着,不过有些方面却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日海军民国方面舰队协同陆军占领安庆附近的正式命令一经下达。波田支队便在第11水雷队护卫下由江苏镇江港。海军溯江部队从南京出发,两者在芜湖会河,溯江西进。日军舰队进至安庆东南约20公里的铁板洲,将军庙一带。同日,波田支队在北岸登陆。沿江井下向安庆前进。沿途并未遇到有力抵抗。继波田支队之后,日军特别陆战队于南岸登陆,经短时间的战斗,占领了上空缺沟炮台。当于傍晚,波田支队占领了飞机场。
川军杨森部因为主力分散,失去指挥。此时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于是放弃了安庆,向潜山,太湖方向撤退这。
于是,日军于8月16日占领了安庆。日军第6师团一个联队当天也占领了桐城。
桐城,安庆的陷落,使得日军可以利用合肥至安庆的公路,取得进攻武汉更有利的位置。守军在淮南的兵力虽然有9个师之多,加上地方团队,兵力过十万,但因为部署分散,各不统属,缺乏有力的指挥。部队作战意志在日军的接连打击下,衰退得厉害。仅十余日,失地数百里。
而日军早就希望占领安庆,原来的日军以广德,芜湖为基地,每当其轰炸机或攻击机空袭武汉时,护航的战机因为续航力的原因,在武汉上空的空战时间只能压缩在15分钟之内。由于护航的不足,日军飞机在武汉被苏联志愿战机,还有中央空军截机,损失很大。
而日军占领了安庆的机场之后,日军航空兵获得了一个攻击武汉等地中央空军基地的绝好进进机场。使得中央军的马当封锁防线直接暴露于日军的进攻之下。江防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不过有一些部队作战软弱,但大部分军队作战都是极为顽强的,而在江南地区,密布的河流与山川成为了阻击日军很好的防线,日军大量的部队哪怕在优势的火力下,也没能击破守军的阵地,于是大肆动用毒气作战。日军闲院宫载仁不仅下达了可在民国使用喷嚏性毒气的命令,不过命令一旦到了日军里面,总会有些走样。日军很快又增加使用了毒性更强的窒息性毒气。在武汉会战中直接因为毒气伤亡的国*军军民就达到了惊人的五万余人。
三个月后,在武汉外围阵地丢失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武汉中央政府为了留一定的实力,避免遭受像淞沪会战撤退时那样重大的损失,蒋委员长在坚持了九月之久后,下令放弃武汉。带着最后一批机械,向长沙,衡阳等地陆续进行转移。
而日军损失了各式飞机两百余架,坦克近百辆,直接阵亡了4。6万余人,伤亡合计近二十万人的惨重代价,拿下了武汉这座控掩长江咽喉的水路交通枢钮。
由于日军在徐州会战便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使得蒋委员长赢得了多余几个月的时间布置武汉防线、这些相对充足的准备,加上国*军进入到后期,数量达到惊人的近90万大军反击的情况下。日军的伤亡也在大小数百上千次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兵力。
鉴于武汉的陷落,姜立依据形势取消了早期的豫东作战计划。同时为了避免战线拉得太长,不利于后期的紧守。只是在豫北发动了一定程度的反攻,不过很快就遭到了日军更为强烈的反击。西北军在允北的阵地几乎都被打烂了,双方的战线上自从38年以来,堆积了五百多架飞机,两百几十辆坦克的残骸。在阵地几乎没有太多凭借的情况下,姜立下令负责豫北会战王铁汉向南撤退。至此,坚守了一年多的安阳等地,落入了日军的控制之中。而日军在豫北一年多的作战里面,损失的兵力虽然比起武汉会战差了一万多人,但战损的飞机,坦克数量,质量都比起武汉会战中的要强上不少。若是算上豫东作战的损失,实际上还要超出了武汉会战的数据。
仅管此时西北装甲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在剑式突击炮投产之后,西北一个月从战车工厂开出来的各式坦克与突击炮加起来便达到了53辆,而雪豹装甲车也达到了23辆。不仅将机械化2旅与3旅除装甲车以外的坦克,突击炮在战争中补充到了一百辆以上,各拥有雪豹式装甲车40余辆。而且作为西北军装甲先驱的田见龙卸任西北军校装甲系主任之后,组建的西北装甲1师也完成了小半的整编。
但姜立仍然将豫东,豫北的战线都向内收缩。将部队抽到新乡,开封,周口,驻马店等第二线中原防御圈。
此时,民国东部沿海,东北,南方广州,中部武汉等大型城市及战略要区全部都落入日军的控制之中。虽然付出了远超历史上的伤亡,但日军终究还是完成了其既定的战略目标。将武汉逼入湖南长沙一带。而民国东部,中部的大中城市,大多落入日军之手。
而德军在进占了苏台德区之后,再次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且与苏联刮分了波兰。而英法对德宣战之后,毫无动静,被时局戏称为奇怪的静坐战。波兰受世界上两大顶级的军事强国左右夹击,上百万大军一个月之间灰飞烟灭。
英法在欧洲的软弱被此时的日本看在眼里,在诺门坎之战中,日军虽然打出了不错的战绩,但却也被苏联庞大的炮群,几乎能让人绝望的钢铁洪流给狠狠震慑了一把,之前北上的声音被压制了下来。此时南下的提议再次摆到了天皇的御案前。而东南亚的空虚,英法软弱的态度,都面了南下派很好的理由,民国的战争稍稍停歇一点,日本大本营,又起了一波巨大的争执。
578章 封路
“今凭陛下之盛威,帝国陆海军已攻略广东,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之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该政府与西北政权仍然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因此帝国决不能收兵,务必一直打到对方崩溃为止。帝国所萘者在于建设和确保东亚永久安定的新秩序。这次重点之最终目的,亦在于此。。。。。。。。。。。各国也将正确认识帝国之意图,适应东亚之新形势。这一声明,为帝国不动之方针与决心!”
在攻陷武汉之后,日军照会了列国公使之后,发出了这样一道声明。这道声明是说给中国听的,同时也是说给英,美听的。这也是日本第一次以政府公开声明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这一国策以建立起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排队以英,美为中心的东亚旧秩序。以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亚细亚主义。这也是日本分化战争开始时对欧美外交持谨慎态度和传统的亲英美政策的一大转变。也是日本已经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即将实行南进的信号。
而在初期,英美对于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予以了强烈的抗议,最为直观的是美国日本发表声明之后,直接给宣布给民国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而英国也宣布给民国提供250万英镑的贷款额度,用于扶助民国在战时濒临崩溃的经济,还有军事援助。
这部分贷款里面,已经退到长沙的蒋委员长大多用来买了武器,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蒋委员长买进的相当一部分武器是由西北提供的。而西北分润到了大批的资金之后,一如既往的用来买进了大批的机械。
不过英美的坚持却在随后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中起了不小的转变。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沉寂了二十几年的德军,不动则已,一动便带来天塌地崩一般的动静。成功击灭波兰之后,德军经历了1939年的寒冬,大雪初化,便再次入侵了丹麦与挪威。
德军已经发动起来的战车并未因成功的占领丹麦与挪威有丝毫的停顿,占领这两个地方后,保障了自身的铁矿石来源,德军只用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便绕开了马其顿防线击灭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总之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快得让人目不暇接,攻城灭国的速度为历史所未有。
在威胁法国关闭滇越铁路之后,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向英国驻日大使正式提出封闭滇缅公路,与通车不过数月的滇缅铁路的要求。
相比起外相有田八郎的要求,日本陆军官员则更加直白一些,直接威胁英国驻日大使道,“英国行将灭亡,已不在日本心目之中。外务省软弱无能,不能代表日本的实力。只有陆军才是真正代表日本的力量。英国必须尊重日本的要求。”
日本的要求提出后,英国开始面临着两难抉择:要么恪守在对华政策方面支持中国抗战的诺言,拒绝日本要求,而在远东冒着与日本发生冲突的危险;要么背弃传统的对华政策,屈从日本压力,封闭滇缅公路,而以恶化中英关系为代价。英国将做出何种抉择,这成为日本、中国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极为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中。在欧洲,法国败降后,战火迅速蔓延到英国本土,在西北欧大多数国家已沦陷的情况下,英国正独自承担起与法西斯德国作战的任务,绝大部分兵力都投入了欧洲战场;而在远东,英国还要承担保卫新加坡、马来亚、香港、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的义务,军事防御力量明显不足。日本在远东的攻势使英国极为不安,陷入欧洲战场的英国又没有充足的军事实力与日本对抗,更何况这样做会使英国面临东西两面作战的危险。
不过英国此时也十分纠结,是开罪日本人,还是继续坚持在华的利益,不让日本为所欲为。至少英国外交部与驻日大使此时的意见是完全相反的。英国外交部认为日军此时只是虚张声势。拒绝了日本人的建议。
不过日本很快作出了进一步的行动。陆军部的一些军官甚至叫嚣直接与英国开战。并且这些官员得到了军国主义份子的强烈反应。
数日之后,五千余日军集结在九龙租界地附近进行操练。日军积极备战的姿态使得英国上下颇为震惊。
而此时的罗斯福为了能继任美国总统一职,也不得不向国会的孤立主义者放出示好的信号,也选择在此事上暂时沉默,不挑起日本人过激的反应。
迫于德军的强大压力,英国实在不想在远东再招惹日本这样强劲的对手,因此,在日军的威胁下,英国选择了妥协,损失了近万人的性命,前前后后投入的劳动力不下五十余万,前后耗时数年修通的滇缅公路与滇缅铁路。这两条在抗战中扮演着无可替代作用的命脉,被英国单方面的关闭了。仅管只是通知民国暂时关闭,但牺牲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民国利益。
只是英,美不知道的是日本贪心不足的习惯从甲午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养成了。晚清,民国对日本的步步退让,并没有换来和平,得到的只是规模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战争,失去的土地也一次比一次更多。日本从来不会因为对手的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