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欧美各国对专利的重视,不是后世国人所能理解的,恰也正是这种无法理解,使得很多人不明白,专利制度是导致近代中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巨大分野,进而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的关键所在。

    作为冶金工程师的唐浩然自然深知专利的重要性,就像交给伍宇明带到英国去的上百种专利一般,那些专利授权足以确保公司的许多产品享有一定的“垄断性”。

    至于钢材渗碳专利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相比于钢材的渗碳处理,唐浩然更为看重的却是自己于机器局钢铁车间内“研制”几十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就像标号从一至十二的十二种造船钢一般,它将是仁川钢铁厂打开船舶用钢的基础。甚至就是即将用于渗碳试验的360毫米钢板亦是其中的一个钢号。

    “根据试验室的测试,十二号装甲钢的基材硬度为250…280HB,基材抗拉强度为850…9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600MPa,如果经过渗碳处理的话,那么表面硬度可高达670…720HB……”

    在通红的均质装甲钢板被吊至渗碳炉时,唐浩然向身边的十几名学院工学系冶金专业的学生解释着,这些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个月的冶金知识,现在一面于学院学习一面于工厂实习,参与工厂的建设时,亦作为唐浩然的助手,协助他进行试验,毕竟很多试验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对于这种低合金钢板,唐浩然自然深知其性能,他远比历史上最为著名的KC装甲的基材更为优秀,甚至不逊于二战德国时使用的WH装甲,而且其使用合金较少,价格自然相对低廉,现在唯一的疑问就在于它的渗碳效果,尤其是递减渗碳深度,毕竟在百年后用于民用的渗碳钢递减渗碳深度远不及军舰装甲的零头。

    “渗碳的过程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充分进行试验,充分记录实验数据……”

    根据后世于大学中读过的资料来,以在850摄氏度下渗碳时为例,第一个小时中渗碳层厚度增加了0。4毫米。第二个小时中增加了0。13毫米,的三个小时中增加了0。1毫米;此后增加速度虽有个别跳动现象,但大体上是逐渐减小的;而到了8小时以后基本上稳定在0。05毫米/小时的水平了。而900摄氏度下的渗碳速度,同样,第一个小时之内渗碳层厚度增加了0。53毫米,第二个小时增加了0。23毫米,第三个小时增加了0。18毫米,第四个小时增加了0。13毫米;10小时之后平均速度基本恒定在0。07毫米/小时的水平。由此可见,即使采用气体渗碳、时间长达2周也就是336小时、渗碳温度按照1000摄氏度估算,则渗碳层厚度也就是60毫米的水平。而按照50%的渗碳层厚度,完成整个渗碳过程甚至需要一两个月,唐浩然自然没有时间终日守在这里,而眼前的这些学生,无疑将是进行试验的唯一人选。

    “……变成气体方式之方法是将碳化气体如C4H10,C3H8,CH4等和空气相混合后送入变成炉,在炉内1000~1100℃之高温下,使碳化氢和空气反应而生成所谓变成气体,由变成炉所生成的气体有各种称呼,这里方便上叫做变成气体……”

    在大人解释着着渗碳工艺时,赵裕则将其记在笔记本上,偶尔他会把视线投向厂房门口的警察,根据保密条例,他们不能从厂房内带走一张纸片,所有的笔记本都需要装进厂房内工作室的保险柜内,不过,对于赵裕而言,他并不需要笔记本,他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完全可以记下这一切。

    尽管如此他也不会违反保密制度,尤其是绝不会在外国老师的面前谈论工厂内进行的种种试验,这些试验是工厂赖以生存的根本;自然容不得一丝外泄,更何况这种钢将来还将用于海军的军舰上,从而一改洋人坚船利炮的局面。

    当赵裕浮想联翩的时候,渗碳炉封闭了,随着变成气体进入渗碳炉,炉内的均质装甲钢开始了漫长的渗碳过程,而唐浩然则继续向学生们讲解着钢材的渗碳处理工艺,偶尔的他会帮助他们解释一些于课堂上碰到的学习问题。

    两三个小时后,直到为那些学生上了两堂冶金课之后,唐浩然方才离开厂房,在走出厂房的时候,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臭鸡蛋味,他的眉头禁不住微微轻扬,等到这个试验结束之后,建造军舰所需要的基础基本上也就打下来了,相比于另一个时空中的历史,自己至少在这里为中国的工业打下了一个基础,尽管这个基础还不算稳固,但至少是一个开始,再有几年的时间,待到特区的工业门类齐全,初步吸收了同时代欧美技术的时候,特区便可以成为未来中国工业建设的根基,有了这个基础作为支持,等到全国光复之时,就能够展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到那时,中国的命运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想到未来的改变,一直抑于唐浩然心底的忧虑再一次浮现出脑海之中,北京那边的那些人,还会给自己多长的时间?又一次,李光泽、宋玉新两人的建议再次于心头闪动着——捅一个娄子,捅一个他人无法收拾的娄子,难道真的要推行那两步,把原本有序推进,尽可能减少阻力的两步棋变成一着烂棋,最终靠着铁腕维持朝鲜的局势吗?

    想到这,唐浩然的眉头再一次皱紧了,凝视着那发黑发黄的烟雾,不禁在唇边喃喃着。

    “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求月票!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117章 统制(第一更,求月票)

    机要会议室是统监府里的一个能容纳二十余人的会议室,一直以来,能与这里参加会议的无不是府中部门要员以及公司要员,而今天会议室外的警卫们却显得有些奇怪,因为今天的会议有些与众不同。整个统监府各部门以及各公司的显要们,全都神色严肃的坐在会议室内,这是从未曾有过的事情。

    过去这会议要么是府中官员和少部分公司高管,要么就是相反,那种会议不过只是协调会议,今天是怎么回事?

    会议室外的警卫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次重要会议时,此时的会议会场上几乎听不到一丝声息,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非但外间警卫产生这种意识,纵是与会者,也更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府中将要做出重要决策的前奏。不过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决策,所有人都显得有些茫然,直到大人来时,众人才意识到一切即将见分晓!

    “今天的会议内容很简单,只是关于朝鲜以及公司下一步发展的问题!”

    落坐的同时唐浩然吐出了一句话来,然后看着众人,他的神情显得有些凝重,简单吗?

    不简单!

    如果推行这一切的话,那么整个东亚的历史都将由此改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唐浩然一直在考虑着两个问题——捅娄子与发展,这两个看似互不联系的问题,最终还是慢慢的重叠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问题。最终。历史给了他解决问题的答案。

    “大人。不知大人有什么吩咐?”

    宋玉新试探着问了一声。作为公司的监事长,尽管他在教育上投注了很多精力,但他毕竟是公司的高管,虽说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过问分公司的事宜,但在听到“公司”两字时,那眉头还是微微一跳。

    唐浩然并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示意机要秘书将文件夹一一传给众人。在众人翻看文件夹的同时,他清了下嗓子开口说道:

    “现在,众所周知,在朝鲜的发展问题上,府中与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公司与有史以来任何一家公司不同,府中亦是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公司承担的并非仅仅只是确保投资人的利益以及企业的利润,在更多的时候,公司必须要考虑到朝鲜的发展问题。”

    凝视着众人。唐浩然道出了公司的不同之处,北洋公司的30%的股份由府中持中。20%由华扬公司持有,还有25%由自己持有,其余的股份则散在几千名民间股东手中,这些股东从府中官员直至公司高管,几乎囊括了府中公司所有科长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正是通过这种股份持有,才使得众人的利益早就捆绑在一起。

    “所以,经过再三思考后,我认为,为了朝鲜以及公司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打破旧的发展方式,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朝鲜以及公司的发展!”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吐出了一句话。

    “即经济统制!”

    看着似乎有些迷惑的众人,唐浩然接着解释道:

    “什么是经济统制?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计划经济”,即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像众人解释着“经济统制”时,唐浩然的脸上越发露出了凝重的神色。引入计划经济或者说统制经济,是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捅娄子”。

    相比于激进的推动新政引发混乱的“饮鸩止渴”,更有利于发展与建设的经济统制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且这亦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一定的混乱,但这种混乱却是可以控制的,亦是可以接受的,而府中需要做的就是夸大混乱。

    “大人,大人所指的不受市场影响,是不是指商品价格由政府控制,而不是市场控制?”

    尽管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商人,但是宋玉新还是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不受市场影响”的含义。

    “当然,你可以这么理解,但绝非仅仅只是价格上的问题!”

    摇摇头,唐浩然继续解释道: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朝鲜经济建设纲要》中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对带有国防或公共利益性质的重要事业,要以公营或指令特许公司经营,第二,对其它产业及资源等种经济事项,则委托诸民间自由经营,但对生产消费两方面要施以必要的调剂。而根据这两个基本原则,属于统制的部门有:特殊银行、邮政、铁路、电报、电话、矿业、钢铁、冶炼、电业等22种,半统制的部分有:普通银行、保险、地方铁路、纺织、海运、渔业、烟草等24种,允许自由经营的有: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制米、油脂、皮革、机械工业等20种……”

    与后世红色国家推行的;济运行形式方面由一个社会中心用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100%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唐浩然选择了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统制经济,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准许一些行业维持私有,或者直接授权予私有公司从事某一行业。

    相比于计划经济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下(1)等方面的问题,其无疑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规律,而其又具备计划经济的优点——以一双有形的手,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能够按计划有步骤积极地采用和推广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生产力布局协调。

    接下来,唐浩然一一解释着推行统制经济的必要性,当然最终对经济的统制还是回归到另一个问题上——对朝鲜的压榨。

    “……总得来说,建立统制经济的一个前提是,推行对统制行业的统制,如对朝鲜农牧业产品实施统购统销,如大米、小麦、牛皮等农副产品,按政府规定的价格加以收购……”

    在说出这句之后,唐浩然又刻意强调道。

    “现在朝鲜南部大米垄断在日本商人之手,他们对廉价大米的收购,甚至影响到特区和矿区对大米的需求,使得我们不得不依靠进口越南米,这就是推行经济统制的必要,通过建立统购统销,将工农原料的收购权、定购权完全掌握在府中,廉价的农牧业产品不仅能够确保急剧增涨的工商业人口的需求,亦能够通过出口换取资金,以支持工业方面的建设。”

    对于朝鲜大米产量府中曾进行过一个计划,其产量超过400万吨,而唐浩然的目标则是150…200万吨,也就是除朝鲜百姓的口粮,其它的大米应该主要用于出口以换取工业资金,而近在咫尺的天津、上海等地便是朝鲜大米的出口市场,它的利润高达数百万两。

    “且不说大米,就是这一个18万张牛皮,仔细算一下,进行统购差不多也40多万两的利润……”

    作为北洋贸易公司的副总,李裕民翻看着文件中提及的对牛皮的统制,那心里头更是开始盘算起了其间的利润来,即便是现在那些朝鲜本地商人和日本商人站在对面望着他,他也会毫无怜悯之情的支持推行统制经济——对经济的统制,将会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

    “还可以勒令各道官员种植桑树,推行养蚕,发展蚕丝业的同时,对蚕丝进行统制……”

    因从事国际贸易的关系,李裕民比其它人更能意识到经济统制的好处,就白了就是垄断,通过对市场的垄断,公司可以制定更低的价格收购各种原料,然后再以廉价的价格输出国外,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

    亦可以通过对外贸的垄断,在协定关税之外,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迫使商人购进价格相对廉价的本国商品,越往下想去,李裕民看着大人的目光便越发的复杂起来,经济统制,大人究竟是如何想出这样的办法。

    如果早在去年便推行这个办法,那府中和公司在早期又岂会苦于资金不足?显然对于李裕民来说,他并没有意识到去年并没有推行统制经济的基础,而现在,却正是时机——府中已经建立了统监朝鲜的权威,而且日本亦无法为其本国商人提供外交保护,至于来自国内的商人……

    “大人,这经济统制固然有利于府中与公司,但是,大人,那各地的国商怎么办?推行经济统制同样会侵犯到他们的利益……”

    说话的是地方事务部部长张康仁,地方事务部的责任之一,便是保护国商,而现在经济统制无疑将会严重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要知道,当初咱们可是用承诺吸引他们来的朝鲜!推行经济统制损害国商利益,岂不是背信之行?”

 第118章 商忧(第二更,求月票)

    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初冬时节徐徐暖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只让让生出些许暖冬之感。港内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在海风的吹浮下掀起些许波涛,港内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泊于港内的各国船只都浮出数尺来。

    华租界山东会馆大堂里,满满地挤着一屋子的人,此时这些北帮、南帮、广帮的商家们,这会都聚集在一起,在那里高谈阔论,什么“英吉利的原色布”、“北地的金砂”、“南方的稻米”当然也免不了特区的各色“国产洋货”,商人们在一起,谈论的自然也就是生意上的话量,阵阵南腔北调,震得人耳聋,中间更夹着会馆当差们的哟喝着,他们不时的引着新来的商客进屋、坐位。

    在这里每一个位置都是极讲究的,什么身份、做什么位置,容不得一丝差错,在朝的商帮按地域分成北、南、广三大商帮,北帮主要是由山东、直隶等省商人组成,南帮则包括苏皖浙等省江南商人,至于广帮则是广东商人构成。

    北帮靠着地利人数众多、南帮业务广泛、广帮资金雄厚,三大商帮各有各的优势,但却互相照应,协调内部发展,共同与外国人竞争,因此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且又能因长远打算而弃一时之利,而这种协调往往是由仁川华界商董居中加以协调,这商董与大号的东家、掌柜,自然坐于前排,至于其它人则根据商号规模大小。又分出了三六九等来。中国人谈事。往往是在饭桌上谈事,在仁川同样也不例外。

    如仁川其它设号的商家一样,这次商会,作为仁川唯一一家华资航运公司经理的李明欣同样接到了邀请,这是以往的惯例,华界所有的坐商,都接到了邀请,不过做为后生晚辈。他自然是没资格进入前厅,更没资格进入雅间,一进山东会馆便在王贵的指引下,朝着大堂里走去,从那些“金砂”、“棉布”之类的声浪中穿过,不过今天更多的话题却是“统制”,就在今天上午,那事务厅前的告示栏上已经贴上了“经济统制办法”,而且那办法条例亦已经发到各商号,自然的也就成了各家商号讨论的话题了。

    “看来大家对这统制经济。还是有些抵触啊!”

    瞧着那一张张坐满人的桌上摆着的茶点,李明欣不禁在心里嘀咕一声。对于经济统制,他并不怎么抵触,甚至他还从中看到了机遇——获得特许经营权,进而与北洋航运携手垄断朝鲜以至东洋的航运,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更是以低价自日本商人手中购进多艘洋式帆船,甚至还有十余艘日本商船挂靠于他的东亚航运的名下。

    在他看来既然统监府要实施统制,那势必将会对统制行业加以扶持,届时东洋航运自然能够获得府中的支持以至资助,虽不能与北洋航运相比,但至少能够与东亚洋面的洋商竞争,全如旧时日本航运业一般,在政府的资助下垄断东洋海运。

    待李明欣走到中间的一个桌子时,便有两个声音同时招呼他:

    “呀!李老板!来得好,请你说罢!”

    这一声不约而同的喊声,倒是让这张桌上原本正在争论着什么事的人声立刻停止了,就连同周围的人也都转了方向,把眼光投向刚走过来的李明欣的身上,虽说他穿着一身青袍,可头上的短发却硬是显出了他同旁人的不同来,虽说在这特区中可以看到许多只留分长寸头的青年学生,可对于这些商人们来说,他们却仍然留着辫子,这倒也不是为了方便,而是在他们看来,这是“我大清”的标志。

    不过虽是留着短发,可大家倒没觉得的这个李明欣是外人,习惯了之后,也很少有人像过去一般说他是个“二鬼子”,若是说“二鬼子”,那街上的警察里可不也有,见话到了自己的身上,李明欣微微笑着,眼光在众人脸上扫过,便走到这桌人跟前,左手拍着一位矮胖子的肩膀,笑说道。

    “你们该不是在这里讨论什么金砂和棉布罢?那个,我可是个外行。”

    矮胖子不相信似的挺起眉毛大笑,可是他的说话机会却被旁边的另一位给抢了去了。

    “不是金砂,不是棉布,却也不是你趁机敲来的洋船。先坐了再说罢。”

    金砂是朝鲜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初时李明欣还准备插手其中,可最终还是放弃了,原因到也简单——产量有限,利润自然也极为有限,相比于金砂还有其它利润更大的买卖,相比于贸易商,李明欣更看重实业——这是统监府支持的产业,就航运业来说,通过劳工输入、大米输出便足以令航运公司获得暴利,自然也就没必要冒险参与到如金砂这种受管制的生意中去,甚至在他看来,眼前这些贸易商如果不趁早转形的话,恐怕也是时日无多——特区的棉纱、棉布已经开始大量输出,而且还有40万锭的纱厂在建,就连山东周庄等地的织户现在也开始改用朝鲜的洋纱,这英吉利的棉布或者国内产的土纺布于朝鲜还能维持多久?

    “哎!我说黄掌柜!你的嘴里总没有好话!我那船也是买卖,那里是什么趁机敲来的,可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这生意可都是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是……”

    李明欣装出抗议的样子,便挤进了这个桌上,嘴上这么说,可脸上却带着笑,趁人之危,或许在仁川,没有谁比他更能领会这四个的含意,日俄战后,数十艘日本商船涌入朝鲜,但那些日本船主却苦心无货可运,为维持生计或是将船出售,或是将船挂入北洋或者东亚,至于日资会社自然不能挂靠——俄国人可等着捕获日本船那。

    对于这些日本船,北洋航运自然是一番打压,然后再借机收购,相比于西洋帆船,北洋航运更看重汽船,但对于本小业小的李明欣来说,他却没什么挑头,不过因为从事的是劳工和大米以及煤炭之类的大宗货运输,那些西洋帆船倒也适用,于是也跟着喝了几口汤,但他压榨的更为厉害,这是因为那些只装有小功率蒸气机的帆船正趋于淘汰,各公司自然不会购进这种旧船,自然也就有了压榨的空间。

    “得,还是您李老板的理,李老板,你的商船生意,可挤兑了不少山东的船商,不过生意嘛,就是这样,咱们在商言商不是,李老板您现在正是锐意进取的时候,怎么样,现在这统制一出,您怎么看!到时候不会把你的船给统没了吧!”

    黄奎升的话让桌上顿时静默了一刹那,这经济统制如何个统制法他们不知道,但所有人都知道,这统制之后,生意怕就是不好干了。最简单的,往后去他们不能再想进口棉布就进口棉布了——那是受统制物资,即便是特许商亦需要配额。

    这会他把这话一下搁到了台上,却使得桌上的气氛突的一变,顿时众人都不肯抢先说话。

    “行啊!……”

    李明欣倒是没有激动,只是笑着说道。

    “若是北洋公司真的把我的船给收了,那还真解了我的急,这不,东亚那边现在有2条汽船、16条帆船,算算再怎么着也值着几十万,我这阵子瞧着特区那些工厂日进斗金的,可是眼馋紧,我寻思过,这想发财啊,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办厂子,可正愁着没钱那,若是真有人买我的船,我可还真卖!”

    在这些人面前,李明欣倒是没有掩饰自己办厂的想法,实际上他说的是实话,他还真准备办厂,只不过相比于旁人,他想办的却是船厂,一来可以避免商船再入仁川船坞维护时交出大笔的维护费,二来也可以尝试自行造船。

    “你李老板家大业大,自然不在乎,可我们这小本买卖的却在乎得不得了,这往后朝鲜的大米可都由统监府给统制了,咱们就是想买米那得从府中去买,李老板,我瞧着,这事,可跟你也有关系”

    可不是有关系嘛!

    代招劳工时李明欣付的安家费,用得可都是朝鲜米,没有了廉价的朝鲜米,这生意自然也就做到头了,他这么一说,果然让李明欣的脸色一沉,好一会才说道。

    “这事,还得再看看,若真推行统制,咱们不过就是做买卖的小商人,又有啥办法?”

    就在李明欣的声音落下时,却听着那边响起一个声音来。

    “没办法?”

    那一声冷哼却是从前厅传来的,隔着人李明欣并没有看清是谁在说这句话,可话中浓浓的直隶腔提醒着他,这人应该是直隶商帮的。

    “他唐大人是统监不假,在这朝鲜他唐大人就是说一不二的太上皇,可别忘了,他唐大人也是朝廷委派的官员,终归还是咱们大清国的官,我还就不相信了,朝廷就能这般任他胡来!诸位,以我之见,其实,这件事想解决倒也容易,咱们只要……”

 第119章 日人之心(第一更,求月票)

    仁川前日租界,现在应该被称之为华界新区,日俄战争后,为避免战火侵袭朝鲜半岛,统监府外务部宣布收回仁川、釜山以及元山等地日租界,将其并入当地华租界,因多年来日商以釜山为大本营的关系,相比于釜山日租界,仁川日租界无疑显得有些冷清。过去日租界内却只有十几家会社,这些会社于租界内修建的一座座仓库,却让日租界显得更加的冷清。

    不过现在这日租界却显出了几分繁华来,原因倒不是得益于靠近仁川,而是因为在战争爆发后,越来越多对未来感觉无望的日本人飘洋过海来到朝鲜半岛,尽管这里日租界不复存在,但相比于洋商云集的上海、天津等地,至少在这里他们能够获一丝家的感觉——作为日租界这里的氛围更似日本。

    除去日租界不复存在之外,似乎这里远好过其它地区——这些受过一定教育或者精通商业贸易的日本可以很轻易的于北洋公司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当然除去需要熟悉英、法、俄、德等外语之外,还需要懂得汉语。

    正因为这一要求,才使得在前日租界主街的东亚路两侧,除去日资银行、商社之外,又多出了几家汉语培训班,学习汉语已经成为日本人赖以生存的方式,当越来越多的日本涌入租界的同时,在仁川的日资银行、商社仍然苦苦挣扎着,勉强维持着经营。

    东亚路12号的三井物产,过去于仁川如同上海、香港一样,作为高岛煤的代理商。三井物产依然在这里从事煤炭销售。每月近千吨煤炭销量。而现在,随着战争的爆发,煤路断绝下,三井物资仁川分社已经不复昨日的辉煌。

    为了维持经营,分社不得不将仓库区折除改建为民宅,通过收取房租或出售民宅维持分社于仁川的运营,至于分社的曾经繁忙的码头,却经常月余不见商船驶入。纵是有船亦是从日本逃出的“私船”——尽管日本国内呼吁“上下一心,共赴国难”,但仍然有许多人拖家带口,搭乘私船逃出日本,而朝鲜则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

    当然这种逃离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私下中的流言——朝鲜这里有数不尽的工作机会,无论是熟练技工亦或是技术人员、知识分子,都可以得到报酬丰厚的工作,至于船主亦可将船改注册为朝鲜船只。

    相比于逃入朝鲜的普通人,尽管面临着国内的商品断绝的境地,三井会社仍然顽强的在这里坚持着。全无撤出或将生意委托他人经营之意。

    在分社院内,中条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外望着;神情显得有些忧虑;手里拿一支没有点燃的香烟。平常他并不怎么吸烟,他只是在心情郁快或者烦燥的时候,才会点上一根。

    唐浩然!

    想到这个人,中条的眉头猛的一锁。

    对于任何一个在朝日本人而言,这个名字是不会陌生的,他们或许可以不知道朝鲜国王的名义,但对于这个朝鲜的“太上皇”之名却是如雷贯耳,且不说其在去年驱逐各国公使,把持朝鲜外交,单就是在战争爆发后,其趁火打劫收回日租界的行为,就不知让多少日本人所“不耻”。

    但纵是“不耻”也无法改变一个现实——日本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为他们撑腰,甚至连领事馆亦只是稍作抗议,便任由其接管租界,至多只是提出要求保护日商的财产安全。日本完全变成了一个板上之肉,任人欺凌。

    不过中条并没有考虑政治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