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靖的想法让唐荣俊不时的点着头,诚如他说的那样,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凭着低价的优质煤抢占优质无烟煤市场,虽说看似稳妥,但唐荣俊却看到其中的一个问题。

    “予靖,一年十五万至二十万吨煤的利润有多少?”

    反问一声后,不待其回答,唐荣俊又接着问道。

    “煤矿于统监府的意义又为何?仅凭一年十几二十万吨煤,又如何能令府中满意?予靖,大人之所以派你开拓海外煤市,恐怕并非只是让你卖个十几二十万吨煤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各位大大加入,无语每天都会尽量挤出时间于群中,欢迎大家向无语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您手中还有月票的话,不妨投给《帝国的朝阳》,无语保证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第45章 兴业 (第二更,求月票)

    时值晚秋,公共租界最为热闹地段;因为天气较冷的关系,深夜时显得分外安净。霜浓月薄的夜里,除去通亮的灯灯之外,惟有路边的一家店铺点着强烈的电灯,晶亮的玻璃窗里品字式堆着一堆一堆黄肥皂。

    在玻璃窗的面前,略有些醉意的山口宏一则盯着那黄色的肥皂足足看了近半个钟头。这黄肥皂之所以吸引他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其质量,若是论其质量的话,并不比日本肥皂强上多少,实际上,这家仁川的兴华肥皂厂生产出的肥皂,其质量全不比日本货好,但作为三井物产上海分社的社长,几乎是在这家北洋贸易开办的第一时间,他便敏锐的意识到竞争者的出现。

    尽管现在北洋贸易公司的展示柜中不过仅仅只有肥皂、火柴、皮革等简单的半工业半手工商品,但是却足以让其心生警惕之意——朝鲜,更准确的来说是仁川特区,已经开始成为日本货的竞争者。因为和日本一样,清国驻朝统监府全力支持仁川特区举办新式工厂,发展工商企业,但其技术却逊于西洋各国,其低质的商品输出完全凭借廉价,日本商人可以这么干,清国商人自然也会这么做。

    或许现在这个竞争者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不起眼,可山口宏一对其的警惕甚至远超过上海租界内的清国工厂,也正因如此,才会在同商业伙伴的宴会之后,路过公共租界时,特意停下了马车。盯视着柜中展示的肥皂。山口宏一对跟在身边的佐藤说道。

    “佐藤。这家北洋商社,最近有何举动吗?”。

    “社长阁下,这几日北洋商社似乎没有什么动静,他们的肥皂、火柴大都是通过旧有的渠道批发给商贩,对我们的产品并未造成多少冲击……”

    稍作思索,佐藤像是想起什么似的。

    “阁下,不过昨天我听三菱商社的高桥说,北洋商社同其达成了五万吨高岛煤的购买协议。结算地点是上海。”

    什么!

    眉头微微一跳,山口宏一现在反倒是有些疑惑了,北洋商社为什么会从三菱的手中购买煤炭?如果情报没错的话,他们不是还准备于上海推销朝鲜的煤炭吗?为什么要购买三菱的煤炭。

    “合约从什么时候履行?价格是什么价格?”

    “合约从下个月履行,价格是随行就市,比市价低10%……”

    这是典型的长期供货商的条件,三菱没有吃亏,同样的北洋商社亦没有占便宜,但为什么其会这么干?这家北洋贸易公司不是朝鲜统监府的“国策贸易”企业吗?为何不顾朝鲜煤炭的销售,反而收购三菱商社的煤炭?

    内心的疑惑中。山口宏一反复思索着这份看似简单的供货合同的一些细节,五个月。五万吨,这差不多就是未来五个月高岛煤矿一半的产量,北洋商社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呢?他们自身对煤炭完全没有任何需求,可为什么要购买如此多的煤炭?

    “无烟煤!”

    北洋贸易公司二楼的房间内,将烟蒂按灭于烟灰缸的同时,张靖吐出了三个字来。

    “高岛煤是现在日本唯一的一家无烟煤矿!”

    刚刚签署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的张靖,面对宋玉新的责问时,看似平静的神情中,却显得有些激动。

    “无烟煤?”

    宋玉新默不言语的瞧着张靖,他想干什么?朝鲜煤不也是无烟煤吗?如果不是因为要等上海分行开业,这件事传回汉城不知会引起多大的风波,这贸易公司非但没把统监府最重要的商品——煤卖出去,反倒是从日本人那买了五万吨,这是拿着公司的银子不当银子,

    “五万吨煤,那可是几十万银子!”

    “可将来却是几百、上千万两煤!”

    若是没有那日在船上,唐荣俊给自己上的那堂课,张靖绝不会做出这样的生意,可正是因为唐荣俊的那堂课,使得他意识到,公司不仅仅只是要把煤运到上海,卖到上海,对于公司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卖出更多的煤。

    “宋监事,上海、广州以及香港等地,煤最大的用途就是船用,其次是工厂,再次是才是居民燃料,但以上海煤市为例一年需煤不过五六十万吨,其中无烟煤约占三成,其它皆为烟煤,请问宋监事,即便是公司把无烟煤份额完全抢占,又能如何?”

    这……

    张靖的反问让宋玉新一哑,作为公司的监事长,对于商业他并不怎么了解,现在的北洋实业公司是脚重头轻,在统监府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完全依靠唐浩然个的决定,而宋玉新更多的时候,只是个摆设罢了。

    “所以,市场要培育,现在无论是上海也好、沿江也罢,其居民全无烧煤的习惯,可假如公司能利用今年的这个冬天,培养出上海以及沿江百姓烧煤的习惯,至少将蜂窝煤以及蜂窝煤炉引入各城,待到明年大同江解冰,平壤煤顺利输出之时,公司所面临市场又岂是十几万吨之市场?”

    “予靖,你的意思卖蜂窝煤?”

    宋玉新的眼睛微微一张,这蜂窝煤可是大人当年在北京起家的买卖。

    “不是卖蜂窝煤,而是培养南方百姓使用蜂窝煤的习惯,公司只是卖煤,至于蜂窝煤嘛,不是有华扬号嘛,我已经派人去天津同华扬号联系了,”

    用蜂窝煤培养民间市场,这是张靖苦思冥想数日后才想出的法子,毕竟相比于船用、厂用的局限,老百姓家用才是最大的市场,亦是他准备开拓的市场,如此一来又可以避免与一上来就进行激烈的市场抢占。

    “那日本煤……”

    在心下思量片刻,宋玉新立即意识到这沿江一带蜂窝煤市场的庞大,可市场大归市场大,这用日本煤总不合适吧!

    “用日本煤那也是没办法,沿江一带就数上海煤市最便宜,至于沿江其它地区,因为采法落后,煤质差且昂贵,自然不足用,更何况,沿江一带的煤矿都是烟煤,自然不能做蜂窝煤,而于上海所售的无烟煤,只有英国煤、澳大利亚煤以及美国煤,三者价格极高,一吨至少要13两之高,可日本的高岛煤吨煤尚不到7两,至于咱们的矿上,现在一天出煤不过几百吨,而且很快大同江就要封江了,之所以签订这个合同,无非就是为了培育煤市,待到这煤市培养个差不多的时候,大同江解冻,这平壤煤自然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到上海,沿江发售!”

    之所以选择日本煤,全是张靖出于时间上的考虑,在他看来,于其等现在于上海向船商推销平壤煤,倒不如干脆利落的直接抢占蜂窝煤市场,从而为来年的市场铺路。

    “宋监事,现在咱们花个几十万两去开拓这个市场,到明年煤矿大规模出煤时,才不至苦于市场狭小,毕竟,平壤周围都是露天矿,一个矿每日出煤少则数百吨多则上千吨,今天这个冬天,我准备在沿江每个城市都设一家煤站,一路把煤站设到荆州,每个城市不需要多,只需要先有几百户用煤,到明年春天时,这蜂窝煤和新式煤炉就能扩散到数千家、上万家,如此一来,便是这沿江一带,每月便需要十数万吨,甚至数十万吨煤,到那时,咱们需要考虑的恐怕就是如何提高产量,而不是如何把煤销出去。”

    此时的张靖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以至于甚至连腔调都发生了些许变化。

    “现在上海各国煤商,皆以上海为基地,全未考虑于沿江销售煤炭,这沿江一带又岂只有寻常百姓家里要用煤,沿江各地烧砖的、烧瓷的,过去都是用柴炭,咱们沿江设煤站,便能抢先一步抢占国内市场,待到各国洋商反应过来的时候,咱们差不多已经垄断了长江一带的煤市,届时,再与洋商争取上海以及其它通商口岸、沿海各省的煤市,宋监事,若公司能掌控沿海、沿江商民煤市,这一年售煤又岂只千百万吨?届时咱们运出来的是煤炭,运回去的就是银子,有了银子,府中自然可以建工厂、办新学,到时候何愁特区不兴?”

    张靖的话说的激昂,可宋玉新却像是未受影响似的,不但未表明态度,反倒是沉默不语起来,他只是瞧着那份合同,良久之后,方才抬起头来,直视着张靖问道。

    “你拿什么签的这合同,想来那东洋人的三菱商社断不会与你凭空签订这份合同吧!”

    “这……”

    话声稍顿,张靖神情有些复杂的看着面前的这位公司的监事。

    “不要告诉我,你是拿着统监府的招牌!”

    说话时,宋玉新的眉头微微一跳,脸色亦变得严肃起来,

    “当然不是,先生曾屡次教诲我等,且不得以统监府为凭,在商言商,学生又岂敢损先生之名,”

    宋玉新的脸色变化落在张靖的眼中,只让他急忙为自己解释起来。

    “这不,我,我是拿着银行开出的信用证。”

 第46章 事业之母(第一更,求月票)

    1890年的上海外滩,还见不到多少壮观的富丽堂皇的石质欧式建筑,有的只是那种维多利亚式的红砖楼——廉价且实用,此时的公共租界也好,外滩也罢,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是一个挣取财富的冒险天堂,至于将这里建设成为都市——至少租界内的地产商人,现在还没有这种眼光,更没有这份心思。

    一栋两层高的维多利亚式红砖楼,于外滩中并不甚显眼,不过虽是不显眼,可在三天前,当这栋曾属于一家意大利洋行的楼房外悬挂起铜质的铭牌时,却还是在上海租界引起了轰动——朝鲜银行,看似不起眼,可对于垄断上海银行业的洋人来说,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闻——一家刚刚成立的东亚银行闯进了由洋人垄断的银行业,尽管在东亚,日本早已成立了银行,但其银行经营仅局限于日本以及朝鲜,而于上海,这个远东的“金融中心”,却是白人的天堂,而朝鲜银行的冒然闯入,自然引起了轰动。

    亦是在这家银行成立的当天,一个大新闻再次震撼了整个上海银行界——湖广总督府将原存于汇丰的400万两海门衙门专款存入朝鲜银行,单就是这一笔存款,就足以让朝鲜这一家在众行之中起步最低,难望各行项背。它的资本额甚至不及几个有名的钱庄的“小银行”,一跃成为一家“大型银行”。

    开业时的震惊归震惊,但到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这是一家“小银行”的事实,尽管在几番争取下诸如招商轮船局、纺织局等官办企业先后同意将款子存入银行。但作为银行的经理。唐荣俊却并未觉得压力有丝毫减轻。

    徐徐的夜风。吹拂着面颊。星光之下的黄埔江,那平平展展的水面,没有一点波澜。这与唐荣俊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反差,此时他正心潮起伏。凝视着窗外的黄埔江,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

    时值深夜人声静寂,这世界好像就剩下他和伴着他眼前的黄埔江了。他想起了白天遇到的那位曾自己在汇丰银行时的顶头上司,竟断然说道,中国人的银行是不会办好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唐荣俊的心。使他不由想起在汇丰银行中的英国职员傲慢的神态,以及那些洋人们藐视的目光,甚至还有平素与洋商银行打交道时遭到的冷遇和白眼……

    而更重要的是——这家银行对于统监府的意义——之所以将银行开到上海、武昌,就是为了吸纳国内的游资,进而再以商业贷款的方式解决统监府以及公司面临的资金窘境。

    这些压力和刺激使得唐荣俊他暗下决心:一定把这家银行办给他们看看!

    现在的中国根本没有银行业,有的只是钱庄业,而银行却是现代金融之母。西洋诸国在中国开设银行,吸纳存款,发行纸币,拿国人的存款借款给中国政府。进而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在汇丰银行的工作经历,使得他清楚的知道。外商银行是如何一步步的掌控中国的金融大权。外商银行通过对中国钱庄的操纵利用,以达到其控制中国金融的目的。洋商银行通过收取钱庄的庄票、向钱庄提供贷款等方式同其合作,原本就没有现代金融观念的钱庄早已沦为外商银行的“忠仆”。

    眉头紧锁着,于窗边沉思良久的唐荣俊回头看着身后的赵杰,他是他从天津的花旗银行挖来的助手,亦是现在的上海分行经理。

    “玉勤,你看咱们应该怎么办?”

    “总经理,而就现在的朝鲜银行来说,银行财薄力微,于上海根基尚浅,甚至同样也谈不上社会声望,现在的朝鲜银行于上海金融界的地位,更还不及一个洋商买办。既没有可作押借款的道契,也未取得像钱庄那样与洋商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资格。如果我行想要生存下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在外商银行与钱庄之间的夹缝中寻求生路。”

    赵杰的回答让唐荣俊微觉得诧异,好奇的问道。

    “哦,那你说来听听!”

    “总经理,外国银行于上海等地之所以能够立足,皆因当年发匪之乱时,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变故频繁,内地的官僚、士绅等有钱人,多把资财转到上海,存入租界内的洋商银行,凭借外国银行在租界内享有的特殊权利,寻求对财产的安全保障,而后来人们亦发现相比钱庄,银行存钱更方便,但银行却对其客户有百般限制,其只愿于大客户打交道,而无意与普通百姓打交道,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开户限制为一千元,既然是外商银行中限制最少者,开户亦需五百元,如此一来,自然将大量客户排斥于门外。而一般小商人及普通百姓,尚有许多闲散资金,却只能存于家中,或寄存钱庄,非但不能生利,甚至还不为钱庄所重。”

    在天津花旗银行时,赵杰就曾针对银行业的现况,试图劝说花旗银行放下身段同普通百姓打交道,但却不为洋人大班所用,现在主持上海分行的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么一笔财源。

    “你是说降低开户门槛?”

    对于洋商银行专事富人的开户限制,不与普通百姓打交道一事,唐荣俊自然是早已了如指掌。

    “是的,总经理,既然咱们在朝鲜和山东能代发工资,与普通工人打交道,为何不能于此同普通百姓打交道,对于咱们而言,只有通过大量吸收储蓄存款的办法,迅速扩大银行资本,开拓出一条可供通行的路来。”

    “你的意思是,开辟小额存款?”

    对于小额存款,唐荣俊并不陌生,这是因为银行承办代发工资这一业务延伸出来的,公司雇佣的工人工资均由银行分理处代发,其中许多工人更是直接将钱存入银行,而之所以没有拒绝小额存款,则与府中以及公司面临的资金问题有关,自然不介意吸呐工人存款。

    “我行想于上海立足,就要体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最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我们要特别注重小额储蓄存款的吸收。现在小额存款存不进外国银行,而钱庄对于小额存款亦持轻视态度,根本瞧不上眼。特别是对于银元存款,一般不付给利息,更有甚者还需付一元开户费,如此一来,岂不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

    话声稍稍一顿,赵杰又接着说道,

    “于上海一地而言,是富商多还是小商人、普通百姓多?而且小额储蓄又有比大额存款更加稳定,毕竟一般普通百姓之存款,在于积攒,非万不得已不会动用。如此更有利于我行提供商业贷款,若我行开办小额存款,甚至一元开户,自然可令绝大多数普通百姓从中获利,更可以在短期内将银行的声誉扩散至上海以及周边各地,待到银行声誉建立后,届时自然可发行银元券、银两券等纸币,毕竟,纸币的关键在于声誉!”

    赵杰的话让唐荣俊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对于银行而言,声誉无疑是最重要的,而声誉亦只有广泛开展业务才能带来,在洋商反应过来之前,以小商人和普通百姓为突破口,以寻求更大的发展,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玉勤,既然你觉得可行,那就按你说的办,咱们朝鲜银行想发展,想于上海立足,先开办小额存款,不要嫌麻烦,务求广为开展,就像大人说的那样,银行嘛,就是要服务社会,服务百姓!”

    或许对于银行如何办、怎么办,唐大人那边没有过多的吩咐,但至少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一点银行的宗旨在于“服务社会、服务百姓”,尽管其真正的宗旨是吸纳存款,向统监府以及公司提供贷款,就像那四百万两海军衙门专款一般,即将于近期转往朝鲜,在铸币局制成银元后,其中部分运往上海,但大多数将作为贷款放于北洋实业公司,有了这笔钱子,诸如铁路、机械工厂等大型工业项目即可全面展开。

    尽管于一定程度上来说,朝鲜银行根本就是统监府的“出纳”,但这正是银行创办的目标——集中社会闲散资金,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只不过相比于其它银行,朝鲜银行更具有倾向性,它的贷款将全用于特区的建设。尽管作为中国人,但对于朝鲜银行来说,至少现在他的大本营却在特区,在朝鲜,也许等将来,大人重返中国官场,主持一地时,那时朝鲜银行才会把视线转移向国内,但在此之前,对于朝鲜银行而言,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吸纳国内的资本支持特区的建设,支持大人于特区开办新政。

    在朝鲜银行的支持下,五年,十年之后,特区会是什么样子,唐荣俊并不清楚,但他却知道,中国未来需要那个特区,需要仁川特区去开创一个现代化的先河。想到这,他又想到另一件事,于是便对赵杰吩咐道。

    “玉勤,这几天银行的事你全权负责,我那边还要陪宋先生,办另一件事!”

 第47章 未来大计 (第二更,求月票)

    “树奇,坐,咱们坐下来等人!”

    进了饭馆,宋玉新便随口吩咐声,而后唐荣俊便坐了下来。

    手拿菜谱伙计走了过来。

    “两位先生,请问你要点菜?还是?”

    宋玉新摆了摆手。

    “菜不点了,把你们这的拿手菜上见样上一份。”

    今天来这可不是为了吃饭的,而是为了另一件事,不过却没有白占人地方的道理,所以只是随便吩咐了一声。

    “宋先生,咱们今天来这是……”

    唐荣俊好奇的打量一下左右,难不成这饭店有好菜?宋先生想要尝尝?可瞧着一旁坐着的那位——徐自立,这位大人府中卫队里的卫兵,这是怎么回事?若是平常,他可是会卫兵出来的。

    坐下来约有几分钟,在两人喝着茶等着饭店上菜时,却有两位大汉一挑帘子走了进来,看到其中那位一身短打打扮的人朝着这边走来,眼瞅着宋先生,徐自立忙把手朝着口袋一插,手便握上了六响转轮枪的枪把上。

    “宋先生,久违了。”

    走进屋的另一位汉子嘴上见着礼,人却是随意的坐了下去,陌生的带着苏北口音的话声就在桌前响了起来,低头品茶的宋玉新这会才抬起头来,说话的那位四十来岁的男人,便立即展颜一笑站起身。

    “徐堂主,久违、久违”

    “久违谈不上,宋先生是官面上的人物,自打这漕粮走了海路。我祖上传来的码头官自然也就当到了尽头。自然也就没再和官府打过交道!”

    话时徐子安甚至连正眼也没瞅上一眼。一副全不把宋玉新放在眼里的模样。

    而听他这么一说,唐荣俊立即意识到眼前这人是谁了,是青帮的堂主,这上海码头上的苦力、黑帮大都受其控制,这青帮源自船帮,自发乱后漕粮改为海运,失去生计的船帮也就真正成了黑帮,眼前的这位没准在上海的下九流里也是头面人物。

    “也懒得同官府打交道!”

    徐子安把烟袋从嘴上拿下来。然后冲宋玉新身边的唐荣俊嘿嘿笑道。

    “不过虽说不知道宋先生,可对唐先生,像您这样的开银行,我等却是久闻大名啊!”

    说出这句话时,徐子安打量下眼前这位于上海开办银行唐荣俊,可也仅局限于此了,那朝鲜银行一开张便能得湖北总督府存进去四百万两专款,凭着这份关系,这并非洋人办的朝鲜银行就是他们动不得的。

    “以后若是唐先生他日有驱使的地方,还请直话!在下虽说混的是下九流。可这下九道自然也有他的用处!”

    徐子安一抱拳,轻言着道出自己的身份。全是一副做生意谈买卖的模样。

    “这还用他日嘛!”

    轻轻摇首,对于徐子安的冷落,宋玉新全是一副不以为意的模样,他之所以约其,就是为了同他谈一笔生意。

    “哦?不知宋先生有生意关照在下?”

    “生意,倒也谈不上!不过,有个小忙,倒是需要徐堂主帮上一帮!”

    话声稍稍一顿,宋玉新笑说道。

    “我过去在武昌的时候,便听人说没有安清帮不干的买卖,杀个人越个货,拐个姑娘绑个票的,想来,这忙也就只有您能帮”

    宋玉新的这句话只让徐子安脸色一变,虽说现在安清帮早不如当年,失去了漕粮的生计,沿江沿河的帮众为了生计那鸡鸣狗盗之事没少干。可却还没有谁当着安清帮的面,如此不顾脸面的把这事给抖出来!

    “那宋先生可曾听过,这租界里头还有被打断手脚、挑了筋骨吃喝拉撒都不能的废人,也是安清帮干的!”

    声冷色变,徐子安的声音中透着股威胁的味道,而一旁站着的大汉,手撑着身上的短打,一副准确开打的模样。而徐自立的双手却握着转轮枪枪柄,眼盯着这人,一但这人动手,他会立即把这人拿下。

    “若没听过,怕这生意还轮不到你……”

    宋玉新的声音不大,可却带着种傲气,而就是这种全不理会其威胁的模样,更是让徐子案心恼不已,他强按下心间的不满,沉喝道。

    “不知是何生意,能让宋先生,这般关照我等!”

    “其实,也不是大事!”

    说着话,宋玉新的手指朝着窗外指去,只见那路边趴着他乞丐。

    “我瞧着上海这地方的乞丐,可比其它地方多得多,像这样七八十来岁的小乞丐,估计没有两三千,也得有个千儿八百的吧!”

    原本于一旁像是听天书似的唐荣俊一听,联系到这几日宋玉新在上海一家家的教会学堂跑着,到处游说学生投考“同文学院”,投考那种“东亚第一所现代西洋大学”,他顿时便明白了宋玉新想要干,难道,他想……他想效仿当年留美幼童的先例?

    “宋先生此言何意?”

    “何意?”

    诧异声,宋玉新朝着桌上丢了三块银元。

    “谈不上意思,只是瞧着他们那面黄肌瘦的模样,瞧着可怜,给他们口饭吃!”

    宋玉新的话说的很是轻松,可听在徐子安的耳中却是变了味儿,想买人便是想买人罢了,还给他们口饭吃?

    “我要的倒不是劳力,就这街的这种小乞儿,四岁以上的就行,最大不过十五岁,一个人四块大洋,不过在四肢健全、头脑清楚,我想以安清帮这沿江水陆码头畅通,这个忙想来倒也简单吧!”

    猪仔!

    徐子安与唐荣俊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这么一个词来,相比于唐荣俊的惊诧,徐子安反倒是沉默着,三十多年前,发乱那会失去生计的安清帮也曾干过猪仔生意,那会甚至是和官兵私下里一起干,官兵将那些抓获得发匪卖给他们,他们再转手卖给洋人,不过现在可早就没了猪仔生意,再说,眼前这人要那些小孩干?

    “你说的倒是轻巧,像这样的人,至少能卖……”

    不待徐子案把话说完,宋玉新笑问道。

    “若是真有地方卖,这街上又岂会有那么多小乞丐?”

    话音落下的时候,宋玉新已经站起身来朝着门外走去,边走边说道。

    “我还在上海呆五天,若是徐堂主想通了,想帮这个忙,人直接送到北洋公司租的码头仓库上就行,那地方你比我熟,好了,我这便不耽误徐堂主的的时间了!”

    丢下这么一句话,宋玉新便直接走出了包间,全不管对方是否答应,在三人走出饭店的时候,唐荣俊却像再按奈不住心下的不满,连声说道。

    “宋先生,怎么能这样,这,这不是……”

    “这不是买人嘛?”

    接过唐荣俊的话,宋玉新无奈道。

    “这几日,你也随我去过那些教会学堂,还教堂办的孤儿院,效果怎么样?”

    他的反问让唐荣俊顿时一哑,效果如何?自然是不佳,学堂里的学生大都不愿投考所谓的同文学院,十几所教会学堂愿意投考者不过数十人而已,至于教会孤济院中的孤儿亦大都无此意。现在仁川那所还未开工建设的东亚同文学院想招人,可却无人愿意报考,这是事实,而另一方面,统监府又希望通过建立学院,以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宋先生,同文学院,远在朝鲜,我曾想过,如果能设于上海,想来招生自然无虑,而且大人那边,不也同意在上海、汉口以及天津设立同文学校吗?”。

    同文学校相当于欧美的中学,通过免除学费、生活费等方式吸引学生,待其接受两年教育后,再以报考的方式考进设于仁川的同文学院,实际上就是同学学院的“预科学堂”,总比直接招学生赴千里之外的同文学院读书更容易招人,待两年的预科之后,在老师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自然更愿意前往仁川。

    其实,作为留美幼童,唐荣俊比其它人更清楚国人为何不愿意远赴“海外”读书,当年他赴美读书,不也是如此吗?一是家人不舍,二是视海外为蛮地,大家自然也就不愿前往了。

    “同文学校是要办,可这同文学校,又能招多少学生?咱们中国这么多读书人,有几人愿意习西学?可大人那边需要的成千甚至上万精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