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浩然的一句话,却让周围的人一愣,早在张之洞主政山村时便已入幕的杨笃系等人,见其将官办洋务与商人相比,顿时脸色就是一变,可不待他反对,张之洞却哈哈笑道。
“那你告诉我,应该如何以有限之财多办事,办成事?”
笑声落下时,张之洞朝桑治平看一眼,还是仲子识人,若无先前的一番冷遇,只怕这些话,他唐子然不见得敢说吧。
“其实道理很简单,关键是怎么办!”
话声稍顿,见自己已经成功重新引起张之洞兴趣的唐浩然,便笑说道。
“办洋务工厂需数年之久,其间需财力源源不断,若超出财力所持,必为包袱,必将拖累其它事业,因此,办洋务,最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需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
见张之洞眉间似有不快,唐浩然立即意识到,眼前的这位主,可不就是“贪大求全”的主,于是连忙补救道。
“若以湖北洋务为例,需先定整体实施计划,分轻重缓急,如铁厂、铁路、铁矿,此等军国大事自是不容耽误,不单不能有半分延误,而且应从速开始。”
这一声补救,倒是让张之洞脸色稍松些许,见此先前替唐浩然担心的,辜鸿铭这会方才松下一口气来,同时暗讨着这唐浩然果然全如刚回国的自己,以后可要好好教教他。
“于此之外,需考虑创办何厂,能于短时内创办,且投产快,管理易,回报快,如此便可以此厂之赢利支撑其它洋务事业推进,方能促进良性循环,以工厂源源不断之利润促成新厂创办。”
早在抚晋期间,因结识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思想上经历“西化”的转变的张之洞,便已经接受了其提出的修筑铁路、开挖矿藏、开办工业和制造厂方面的建议,而在督两广期间,经中法战争更是对清军器不如此深有感触,也正因如此才会痛定思痛,立志改革,虽说于广州招揽不少人才,但那些人对于举办洋力,不过只是认为应该办厂、筑路,至于怎么办、如何办全无一丝考量,众人只知道拿银子办工厂、筑铁路,至于工厂如何办?如何运营?如何赢利?自然不在考虑之中,只是想当然的以为,工厂办了,机器开了,银子也就能收回了。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府内幕僚亦是张之洞本人,正是靠着这一知半解,还未来武汉时便一把抓似的将铁路、铁厂、煤矿、纱布局之类洋务纳入计划之中,全不顾财力的试图一日而成,而唐浩然所坐的就是改变张之洞这种全无规划的实业建设。
“子然,那你说说,若我湖北兴办洋务,应首先创办何厂?何厂回报快?”
本就为洋务事业受困于财力不足而烦忧不已的张之洞连忙开口问道,他清楚的知道,李鸿章办洋务靠的精通生财之道的盛宣怀,而张之洞所苦者,正是自己手下无如盛宣怀一般的人才,也正因如此,赴湖北任上,沿途他谁未见,只是在上海见了一次盛宣怀,尽管心知不可能招揽其为已用,但仍是见了一见。
“纱、丝、煤、船!”
接连吐出四个字来,见张之洞等人一副认真聆听状,让唐浩然多少生出些许自得之感。
“纱、丝、煤、船,”
张之洞于心中默念着这四字,目光移到了正在喝茶的唐浩然身上,这个年青人,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纱者,即是棉纱,棉纱为纺布之必须,洋纱成本远低于土纱,以至百姓爱用洋纱,如江浙一带,洋纱销售远胜土纱,百姓以机纱织土布,行销各地,于湖北而言,汉阳、襄阳、宜城、随州、广济、麻城各地皆织老布,并行销附近各省,数十万百姓靠织布,换取银钱,以养家纳税,若办以纱厂,专销湖北各地,供民织布之用,行以“洋纱土纺”,不单纱厂每年获利可得甚巨!“土产外销”亦可为民谋利,贴补民用!”
在坐诸人在抵鄂后,都曾翻看过湖北地志,自然知道的唐浩然所说那些地方是每年织布上百万匹,年年由商贩行销全省各地不说,且销往外省,这确实是一利源,而过去只想过办厂,却从未考虑过如何办厂等问题的张之洞,听唐浩然的这般解释后,更是连连点头,看着唐浩然的目光也随之发生些许变化,那目光既然是欣赏,又是欣慰,欣赏的是他的才学,欣慰的是自己幕府中总算有了一个真正精通洋务之人,别的不说,单就是这份眼光……
对于张之洞流露出的赞赏之色,唐浩然自然感觉到了,想到历史上另一类靠着“洋纱土纺”成功的张謇,心下暗道了声抱歉,然后又补充道。
“如若纱厂成功,扣除纱厂运营,扩充之必须,纱厂创办三年后,每年应可往官库解银数万甚至十数万两……”
唐浩然的话声落下时,大签押室内的众人一阵交头结耳,更有几位幕僚眼睛放出光来,在他们看来,这唐浩然已经把一切帮他们弄好了,只待接手后按着这“洋纱土纺”的法子来便成了。这纱厂就是一个生金流银之地,若是能得纱厂总办之位……
“那丝呢?”
一旁有人急急的问道,这会方才有些激动的幕僚们,才意识到,唐浩然一共拿出了四条财路来。
“子然,”
张之洞抚须笑道。
“这丝又是如何?”
(昨晚停电,以至未能发稿,今天补更,中午还有一更!新书上传中,需要你的支持,喜欢这本小说的朋友可以互相转告下……多谢!求收藏、求推荐!)
第12章 四策(下)求推荐、求收藏
午夜时分,湖广总督辕门外的,风吹动着高县的灯笼,在灯笼的摇曳间,辕门外护兵来回走动着,静悄悄的街道上,萧瑟的秋风卷起枯黄的落叶飘舞在空中;几个转后便又落下了地,此时的总督府大签押室内,却显得热闹非常,偶尔的仆役送茶时,亦能看到那平素里一个个看似斯文的先生,这会半数都是隐显激动的模样。
众人之所以这般激动,却是唐浩然的建议勾起了他们的“兴致”,无论是“洋纱土纺”、亦或是利用湖北蚕桑业发达道出的“土蚕机缫”皆是其指出的财路,而张之洞更是欣喜的时而抚须,时而点头赞同。他与幕僚所喜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唐浩然所提的建议恰好解了他的忧愁,纱厂、丝厂不单可为的铁厂、铁路挹注,各厂厂联为一气,通盘筹划,省去官款外,更重要的是,无论纱厂、丝厂皆是源源不断之财,不单可为铁厂、铁路之用,亦可为其它事业所用,望着唐浩然的目光更是越发的欣赏起来。
“再就是煤!”
在众人的期待中,唐浩然继续着他的“求富四策”。
“自英人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煤炭便为航运业必须、亦是工业燃料,同样民生亦离不开煤炭,以上海关为例,每年输入煤炭愈四百万担,其中国煤仅五十余万担……”
在唐浩然提及煤时,坐于末坐的邹代钧的心头便是一动,上海关入煤是今日他向自己询问的,当时自己还不得其解,未曾想其却把求富的心思动到了煤上。
“即便是江汉关,去岁亦入外煤六十余万担,每年外流白银岂止千万两?”
望着张之洞,见其搂须点头,唐浩然便知道自己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
“再则,我湖北欲办洋务,兴铁厂、筑铁路,无一不须煤炭,因此,举办新式煤矿,以洋法采煤,不单可供铁厂炼焦,亦可挽回洋煤输入外流利权,亦是当务之急,当然,更重要的是,举办煤矿不单可供铁厂炼铁之需,还可运往上海发售,以济铁厂、铁路之需!”
之所以会提到煤炭,是因为煤炭于纱、丝皆不同,煤炭是工业生产、海上贸易的必须,作为国际商港的上海,却根本就不产煤,对外煤依赖严重,这一局面甚至直至半个多世纪后仍未改观。
“且相比于纱与丝,煤可谓是一本万利,待煤矿建成后,出煤百余万担,即可获利数十万元,所需仅只是扩大生产即可……”
见张之洞等人被自己描绘出的“蓝图”给吸引,唐浩然心下反而更是得意了,这三条就目前而言,无疑都是“短平快”的项目,快者数月,缓者两年即可建成。
而相比于铁厂、铁路诸如纱厂、丝厂甚至煤矿这类的“小项目”,恰好可以用来“练手”,虽说唐浩然大学时读的是冶金工程,至多只是在考研究生时,曾自修一段时间的法律,但在公司工作几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在这个工厂管理完全依赖经验的时代,他肚子里那点企业管理的水,倒还是可以卖弄一番,无论如何,都比历史上张之洞用的那些人强点吧?网
在唐浩然看来,只有先在小事上有所成,方才成为张之洞的亲信,进而掌握铁厂以至铁路这样的大项目,甚至在未来如盛宣怀一般,主掌十余家企业,将湖北的洋务运动整合为一体,到那时,自己也就能在这个时代成就一番事业了。
当然,这不过只是远景的目标罢了,现在,唐浩然需要做的就是让对方信任且重用自己,而不像先前那样,面临着随时都有可能被边缘化的可能。
在历史上张之洞幕僚最盛时幕友多达四五百人,其中又有多少人名扬于世?名存后世的那些,要么是以学问见常,要么便是因导致湖北新政失败而“名存”。
“好!”
张之洞难得的为唐浩然叫了声好,过去,不是没有人提过办纱厂、办丝厂以及煤矿,可别人只见其利,对如何办、怎么办全无一丝头绪,只有他唐浩然,能够条理分明的将办厂、如何办厂等各方面利害一一晓知于人,既便是不交予他,旁人按照他的条理来办也不至有亏。单就是这份心思,便是许多人拍马难及的。
“还有那船,为何又要办船?”
若是说纱、丝、煤皆是利源,张之洞倒不怀疑,但为何又要办船务,这他便有些不明所以了。
“香帅,可记得我等从上海下船后,往武汉所乘之船?”
“嗯!”
张之洞点点头。
“当时,我等所搭乘的为美商琼记洋行之火轮!”
“我等在海上坐的还是国船,为何于长江后,所乘却是洋行火轮?”
唐浩然的问题,让张之洞等人无不是眉头一皱,这他们确实没有考虑过,按道理来说,这海轮尚有招商船局等行与洋人相争,为何风险更小的长江内却无国轮?
“自发乱起,西洋航业便侵入长江,华商和外商的货物都交由轮船装运,后国人图洋轮之事便捷,于是洋轮货船大行其道,外国货船不单正在整个沿海航线上逐渐代替中国船只,而且几乎成为汉口以下的长江上惟一的航行工具,而招商船局,不但十年如一日未添一船,且全无视外轮据我长江航利,任由外轮侵我航线,这才有了我等所乘之洋船!这招商果是招商,全招来外商据我航线,内外海皆为洋人尽占!”
唐浩然的话顿时引起了张之洞的一阵赞同,一直以来处处意与李鸿章相比,暗中与其较劲的他,又岂不知招商船局为李鸿章所创,是李鸿章操办众多洋务中最为耀眼之一,现在唐浩然将其贬成这般,岂不正和他意。
“再则,招商船局创办至今近二十年,船上所用上至船长,下至高级船员、机工,皆为外人,以至与法战事期间,船局船只因外人密泄,不能用于接济台湾、两广军需,假外人洋行手亦曾遭拒,”
唐浩然翻述前事,让张之洞深以为然的点着头,可不是嘛,当初他因主战而督两广,当时苏省接济两广军需,招商船局因外国船员密告法国领事导致无船可派,最终不得不依靠洋轮高价运输,可谓是受尽百般勒索,听他么一说,那里还不赞同。
“这船务定要是办得,定是要办,若不先从府库中支取十万两筹办船务?”
也就是张之洞,说办便要办,而幕中诸人大都经历中法战争,自然深知中法战争航线受阻一事,当然也是极力赞同,在众人的赞同中,唐浩然却摇头说道。
“香帅,这船务不及其它,不可匆忙而办!”
哟,在众人正在兴头之时,唐浩然却当头浇了盆冷水。
“这是为何?”
若是在过去,张之洞或许会把唐浩然的话顶回去,而现在却流露请教的态度来,这种态度的转变,着实让周围的幕僚一阵羡慕,众人皆知自知之后,这唐浩然算是真正入幕了,虽说张府上幕友数十,可真正能进这大签押室议室的,不过十人而已,至于其它人,无非只是领一份程仪。
“回香帅,招商船局二十年于不成,其一在于用人不当,二却为育人不当,二十余年间,若其育人,现在船局上下自不会为洋员把持,轮船亦不会为洋员所操,再者,现在长江航线俱为洋行把持,我等匆忙成立船局,只恐为洋人排挤,进而重蹈昨日招商船局之困,所以,浩然以为,我欲办船局,需首先成立扶轮学堂,先育成船长、船员及机工,此需耗时时年余,待其学成后,购得小火轮,或逆汉江北上,或入湖南,运出土货,先成厚积之势,待煤矿投产后,再以煤养船,运煤往长海发售,既可为船局一大宗,如此徐徐图之,自然可避免招商船局初办时无货可运之窘,”
原本为唐浩然煽动一心要办船局的张之洞,听了他的解释后,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你个唐子然,年纪青青办事便如此稳妥,难得,难得,此事便依你,我看,这船局一事,不用假以他人之手了,就交给你办,至于银子嘛!就依先前我说的十万两,”
心情大好的张之洞没有一丝犹豫,便把尚是空头的船局交给了唐浩然,船局交给我?交给我办?好不容易落了个差事的唐浩然,先是犹豫片刻,然后说道。
“既然香帅信得过小子,浩然自当重命,不过,浩然愿于香帅在此约法三章,若是香帅答应,五年后,浩然不单返官本十万两,且每年上缴船局赢利不少于五万两!”
“哦!”
张之洞先是一阵好奇,而后又看了一眼当年与他约法三章方才出山的桑治平,见其点头轻笑,便大笑道。
“好你个唐子然,你约的是那三章,且说出来,若是依得了,老夫便就依了你!”
(新书持续上传,今天晚上更新晚了点,稍后还有一更,求推荐、求收藏,你的每一个推荐与收藏,都是无语最大的动力!)
第13章 约法三章(求收藏、求推荐)
“好你个唐子然,你约的是那三章,且说出来,若是依得了,老夫便就依了你!”
张之洞的笑应只引得周围的幕僚一阵羡慕,羡慕者有之,嫉妒者自然也有之,尤其是过去在幕中以精通洋务而倍受重用的蔡锡勇听到后,心间更是五味杂阵,瞧着唐浩然时,更是满面的嫉妒。
在众人的羡慕与嫉妒中,唐浩然却是不紧不慢的端起茶杯,先喝了口茶,润润喉,甚至特意轻咳一声,然后方才说道。
“第一,船局用人行政之权在我,虽是香帅,亦不得往船局派送一人,”
如果说近代洋务运动最大弊端就是用人,以至于商场变成了官场,这会全中国到处都是补官,这些补官的顶子都是用钱买来的,自然想办法要捞回去,在湖北同样也是如此,可他们却一直在补着。
现在武昌来了个张制台,这个张制台要办铁厂、办枪炮厂,要开煤矿、开铁矿,他一纸奏折,就招来二百万两银子,而且据说这银子今后还要源源不断地从户部国库、从洋人银行里引来,白花花的银子将会像海水一样的流入湖北,流入武昌城。张制台兴办这么多的洋务衙门,给死板老套的官场平添成百上千个自古未有的职位。这职位一天到晚跟银子打交道,顺手将几百两银子放进腰包,简直如游泳时张嘴吸口水样的顺当容易。
且不说这些人把官场上的习气带到了企业,单位就是那种今日拿印把关,明日便可暴富的心态,便能毁掉任何一个企业,在后世,不知多少国有企业正是毁于这种人的手中,可以说,持续数十耗资数亿两白银洋务运动,到最后之所以会惨淡收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原因,任何一场成功的近代化改革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近代化,这一点,或许现在唐浩然做不到,但他至少可以努力的避免一些东西,比如,避免用人体制对企业的影响。
蔡锡勇一听,眉头便是一跳,心想到,这唐浩然尽然如此胆大。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出言反对,而是且听他继续说下去,待到最后再行以反驳。
“那第二条呢?”
沉吟片刻,张之洞点点头,算是同意了这一条。
“第二,船局一切章程皆由我定,虽是官资创办,亦不得插手船局章程制定!”
好嘛!
蔡锡勇心底的冷笑更浓了,这唐浩然的胆子比他想象的更大,若是这样下去,他倒乐得在其得意之时,给其以重创,且看他第三条又是如何,不单蔡锡勇这般想,甚至就连同张之洞亦抱着同样的念头。
“第三,船局管理、运营皆在我,因船局系官资创办,官府可于岁末行以监督之权……”
唐浩然提着他的约法三章时,张之洞的眉头微锁,手指轻抚着杯沿,显是有些不快。
“好大的胆子!”
不待唐浩然把话说完,早就急不可耐的蔡锡勇一看到张之洞面上似流露出不悦之色,便立即抓住时机跳出来,手指唐浩然大声质问道。
“既然你唐子然明知是官资所办,既不准官府往船局派人,又不准官府过问章程,亦不得过问管理,你当这船局是你唐家之物吗?”。
先前唐浩然提出“纱、丝、煤、船”四策后,已经让蔡锡勇视其为自己在幕府内最大的对手,自然不会放过打压他的机会。
果然他的那家“你唐家之物”让张之洞脸上的不悦更浓了,他平素最恨人“中饱私囊”,即便是对盛宣怀欣赏有加,可却不堪其为人,原因正是在于其“中饱私囊”,假“官商合办”行“中饱私囊”之实。
蔡锡勇这么一说,果然说到了张之洞的心坎上,顿时让原本有意对唐浩然的约法三章考虑一二他,顿时动摇了。
面对蔡锡勇的指责,唐浩然又岂会退让,他甚至都未看蔡锡勇一眼,而是直视着张之洞抱拳施礼道。
“香帅,浩然先前说过,若是香帅于浩然全权,浩然不单返官本十万两,且每年上缴船局赢利不少于五万两!假以十年,船局不单能尽夺沿江航线,且能夺回沿海航线,并能于武昌创办造船局一所!每年上解官库不少于五十万两!”
又是一个伟大的设想从唐浩然的口中道出,这一次不单是张之洞等人被其画出的大蓝图给吓了一跳,甚至就连同先前指责他“假公济私”的蔡锡勇,也被吓了一跳,以至于喃喃说道。
“这绝不可能,香帅,切勿听此子狂言!”
“怎么不可能!”
猛的向前挺身一步,直视着蔡锡勇,唐浩然毫不客气的厉声质问道。
“蔡毅敬,你只道我是口出狂言,但你可知,每年于我长江、沿海航行之洋轮有多少?每年洋轮获利几何?”
因为知道在历史上,虽然说蔡锡勇精通数学、且使外十年,也算是难得的洋务人才,但出任铁路局总办期间,其却一如中国旧官场作风,整个铁政局内,官员任用私人,公款消费,贪污肥己。从而导致汉阳铁厂自创办起便如同官场,贪污之风横行,最终落得徒耗数百万却无所成,不得不假手商办,而作为总办的蔡锡勇自然难辞其责,更何况他亦深知,这蔡锡勇是张之洞所看得的“精通西学器数”的洋务干才,同样也是张之洞的委聘“洋务委员”的他也正是自己所取代的人。现在面对他,唐浩然自然是毫不客气起来。
“这、这……”
唐浩然的接连反问让蔡锡勇为之一哑,他确实不知,即便是洋务,也不过只是稍有了解,靠的也就是在同文馆由洋人教得些许西学。可久居官场的他,又岂会示弱,连忙转向张之洞说道,
“香帅,你切不可任听此子妄言,此子先前曾言于长江、沿海航行洋轮无数,既是如此,又如何与其竞争,夺回江海航线!”
蔡锡勇的话说的极有技巧,无论是“任听”亦或是“妄言”,其权在张之洞又令其有“回旋”的余地,又点明了唐浩然的话不过只是狂妄自大之言,不可尽信。果然他这般一说,果然又让张之洞的眉头微皱,甚至就连在幕中诸人亦佩服起蔡锡勇的急智来,确实,这洋船横行中国海面,已数十年,数十年间这江海上的洋船越来越多,他唐浩然又岂能从洋轮之手夺回江海之利,若不然招商船局恐怕早已成功了。
不过蔡锡勇的得意不过只是瞬间的功夫,唐浩然直视着蔡锡勇毫不客气的反问道。
“那你可知,日人是如何用数年之功尽夺日本航线?”
在众人的迷惑时,唐浩然转脸面向张之洞,再次抱拳道。
“香帅,他日招商船局亦曾开日本航线,为何十年前,断然取消赴日航线,十数年前,东洋洋面航行中外船只垄断日本航线,然现在东洋洋面却尽为日船所占,即便是洋人亦回避三舍,”
说着唐浩然又转脸面向蔡锡勇,大声质问道。
“既然东洋人能做到,难道说,我堂堂中国人就做不到吗?”。
这句话唐浩然问的倒是有些诛心了,若是蔡锡勇说能做到,便等于打了自己的脸,若是说做不到,便是张之洞也会对他生出不满,一时间进退两难的蔡锡勇纵是肚间有千般话要说,却也说不出来了。
就在蔡锡勇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化解时,却听到旁边传出一声叫好声。
“好!”
叫好的是王廷珍,也是蔡锡勇的好友,他不单为唐浩然叫好,甚至还特意为其鼓掌,这一幕只看得蔡锡勇心下一阵不满,这王廷珍想干?
“子然说的好,说的大涨我国人志气。”
相比蔡锡勇的锋头直指,王廷珍却出人意料的为唐浩然叫起好来。
“若是国人皆如子然一般,何愁洋人之患,香帅,在此恭喜香帅喜得如此干才!”
他想干?
唐浩然可没有因为王廷珍的几句好话放松警惕,反倒觉得这个人心怀鬼胎,无非献非奸即盗,肯定不怀好心。但他的意图是?
“但,在下有一事尚且不明,还须向子然请教一二!”
果然,该来的总会来的!
暗叫一声,唐浩然连忙冲着王廷珍深鞠一礼客气道。
“成理兄在前,小子岂敢称教,不敢不敢!”
虽是虚礼,可这礼也是要行的。
“先前子然老弟所道,皆是开拓财源之道,早在广州时,毅敬兄便已向香帅建言购洋机办工厂,并已购洋机,对此,香帅自然深知,可在下有一点不解!还请老弟不吝赐教!”
王廷珍的请教让他人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同时也暗叫着这王廷珍果然有他的聪明之处,三言两语间唐浩然的主意就成了拾人牙慧,这工厂之功还在蔡毅敬的身上。
好了,又有挑刺的了,一众幕僚只是看着这事态的演变,而张之洞则是笑而不语,虽说信用幕僚,但幕僚的任用就是这般辩出来的,若是唐子然不经那一番讲述,又岂能显出他的才能,现在有人辩驳,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就像唐子然与蔡毅敬的争论一般,是没有蔡毅敬的反对,他唐子然又岂会一一道出他的打算,于是便笑看着王廷珍。
“成理,你有何请教子然的地方?”
(谢谢习之墨、蔡13的打赏,谢谢你们的支持与厚爱,无语会继续努力的。新书上传中,需要您的支持,你的每一个点击、推荐与收藏,都是无语努力码字的最大动力!求收藏、求推荐!)
网
第14章 请教(求推荐、求收藏)
“成理,你有何请教子然的地方?”
和着稀泥的张之洞,问完这句话后,便端着茶杯喝起茶来,虽是阵茶,但扑鼻的茶香,还是让他心情一悦,含笑看着王廷珍。
张之洞的这一声问,让众人再次把视线投在王廷珍的身上,而被众人关注的王廷珍只觉得一阵飘然,先前为蔡毅敬解围是因两人间的交情,而现在与其说是解围,倒不如说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引起东翁的重视。
“回香帅,只是些许不解之处!”
冲着张之洞深鞠一礼,王廷珍的语气平缓,全是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
“这王成理,当真是……”
暗道一声,辜鸿铭又禁不住为唐浩然担心起来,他像自己初回国时那样,说话做事太过直接,全不知已经得罪了许多人……就在这时,王廷珍的话打断了辜鸿铭对唐浩然的担心。
“敢问子然老弟,现今香帅欲于湖北大办洋务,无论是铁厂亦或铁路所费颇大,以湖北之财力尚不能办此两事,又有何余财分办纱丝煤船四事?”
王廷珍甚至都没有给唐浩然开口解释的机会,更直接忽视了唐浩然先前所说的各厂互为挹注之事,而是直接将事事分开各自表述。
“成理兄,创办铁厂需三年,而纱……”
不待唐浩然开口想将工厂分期投资,利用余款建厂的再次说道出,王廷珍语气又是一变。
“子然老弟久居西洋,通晓西洋之策,向香帅建言行以度支,统理一年之财入、财出,但于无助改善湖北财力窘迫之现状,不知子然老弟可有良策,扩湖广之财源、增湖广之财力?”
好!
原本被唐浩然一番逼问问的手脚失措的蔡锡勇暗自为王廷珍叫声好来,这才意识到方才自己的失误之处,完全是以已之弱攻彼之强,他唐浩然既然献了“四策”,自然是做足了文章,而王廷珍现在重提财税,恰好选中了唐浩然的软肋。
使洋十年的蔡锡勇岂会不知,相比于中国,西洋的财税更为健全,但有些事情能学,有些事情不能学,若非如此,他唐浩然又岂会借度支引出四策,即便是“度支”恐亦不过只是其借口罢了,他真正的用意还是纱、丝、煤、船四策,毕竟在中国、在湖北财税政出多门,没有统一的收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支,度支如何度之。
“看你这次如何收场!”
心下冷笑一声,蔡锡勇便似稳坐钓鱼台般坐在椅上,端起茶杯,看着神情肃然的唐浩然,等着他的回答。
在王廷珍请教后,包括张之洞和其它人的视线都投在了唐浩然的身上,瞧着受人瞩目的唐浩然,辜鸿铭正欲为其解围时,身边的赵凤昌却像是发现似的,冲他摇摇头,然后端起茶杯,轻声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