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传来了不同的消息,真假不一。
而此刻,赵朴试图旁敲侧击,从一些琐碎的细节,查看出泉州的真面目,海军建设的真实情况!(未完待续。。)
第318章灾后重建
在扬州,赵朴停留了半个月之久,主要是视察扬州的防线。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交界;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
扬州是江淮流域的中轴线,是整个淮河,长江防线的重要节点,可以说是建康的北大门。
虽然激战半年多后,金军退去了。此时金军粮草损耗极大,军队士气衰弱,不会南下,只是也要防止金军突袭。
视察扬州防线,只是其一。
灾后重建,是另一个目的。
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皇帝才知道缺钱。朝廷必须有充足等地财税,百姓必须填饱肚子,一个王朝才有希望,不然一切都是水中花,镜中月。此时的宋朝,军事上的危机暂时解除了,只是财政上再度出现了危机。
因为战争的缘故,一些地方的府衙,或是被金军攻占,或是跑路,或是被义军侵占,致使基础政权几乎崩溃。这一切导致,朝廷财税锐减。而同时,一些商人操作,一些基础生活用品的物价,快速飞涨,三倍、五倍、八倍,价格飞涨,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此时,面临着中央缺钱,没钱给官员们发工资,没钱给军队组织装备,也没钱赈灾救济百姓;而基层的百姓,则是受着物价飞涨之苦,苦不堪言,悲催无比。唯一受益的,就是那些大商人。他们借着乱世,手段频出,挣下了大量的钱财,金钱快熟向他们手中集中。
只是他们也过的不怎么样!
在宋代,不歧视商人,但是商人地位依旧很低。
士农工商,商人处于末流。
商人,说难听些就是肥猪,专门等着长肥之后,被宰杀。一些没有靠山。无权无势的中小商人如此;一些权势极大,有着官员做靠山的,也是如此。
在这个没有物权法的时代,商人的命运很是苦逼。
大量的财富集中,并没有带来安全感。反而使他们越发的紧张,朝不保夕。
即便是想要花钱打点。在朝中找靠山。似乎也找不到人。谁都知道,此刻朝廷内,官员波动极大,“朝为尚书郎,暮为阶下囚“。
此时扬州,乃至是整个江南处在不稳定状态。好似休克一般。
这些问题都必须坚决,不然政权,难以巩固。
只可惜,赵朴不是经济学出身。嘴上混乱的说一说还可以,可是具体操作,解决起灾后重建问题,则有些艰难了。
而这些都不是拍着脑袋,可以决定的;也不是制定某某人,可以解决的。这还设计到了宋朝深层次的经济改革,税收改革。此时的大宋,处在休克状态,固然危险无比,可也是改革阻力最小的时刻。
此时必须将改革的大致论调定下,不必全部实行,但是至少要有未来三年,乃至是十年的经济计划。
这些都必须慎之又慎!
战场上输上一两场,没有什么,再打便可。只是此刻,若是出了差错,影响是致命的。
此时走在十字路口上,赵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没有注意不要紧,他是皇上;只要臣子,百姓有注意就行。
于是,赵朴很快让礼部贴出榜单,在一些府衙,一些重要的地点到处张贴,向民间征求意见,寻求解决之法。
这也算是一种政治作秀!
毕竟,这个时代明君多广开言路,四处纳谏,一副谦虚的样子,至于真的是不是谦虚,无人知道。
而这也算是另一种挖掘人才的方式。
何为人才?
有一技之能,有用处就是人才。
告示中写道,若有所得,可写成陈条或奏本,送到翰林院,翰林院设有专人整理读书人的陈条奏本,如果你的见解独到的话,陈条就能直接送到皇上的案头。若是皇上御览合意的话,可得面圣的机会,若再通过皇上亲自考核,立即可赐进士及第,并授官。
总之,想说就说,说错了不要紧;可是说好了,却可能封官。
随着,皇上广开言路,向民间广求意见,寻觅良才,引得读书人热情高涨,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四处找人切磋,不断上书。
而各种灾后重建的意见,搬到了案头,意见很多,方法无非是修生养息,或是加税,或是节俭等等。多数意见,赵朴只是一扫而过,就丢在了一边,而其中也不乏一些出彩的意见。
而赵朴也是开始整理这些意见,然后按照着自己的想法,大致的开始规划。
整个灾后重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短期内,主要侧重两点:一是要平仰物价,使粮食价格稳定,百姓吃得起饭;二是,要恢复基层机构,加大征税,使财政宽裕。
而平仰物价,需要发挥政府作用,还有大商人作用。总之一句话,粮食价格要下降,要让百姓买得起粮食,不然天上地下,没有人救得了你。
长期内,主要侧重于两点:一是,要打击**,肃清吏治,不要求人人是海瑞,但是至少要不阻碍国家发展;二是,积极进行实行计划经济,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引动,带动,快速恢复经济。
开设银行,发行债券,加大海洋贸易,加大基础坚实的等,这一些列组合拳打出,必然使国库有钱,做到国不加赋而民富饶!
而不论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都需要非凡之人担任。
只是思考了许久,还是找不到适合人选!
秦桧为人精明,善于理财,只可惜太过圆滑,忠诚感欠缺,谁都不知道何时被此人卖了;而李纲为人正直,忠诚感强,至少不必担心叛变,可惜为人缺乏圆滑,又好以直取名。
最后,无奈之下,赵朴觉得让这二人搭配,一个左相,一个右相,共同担任灾后重建的任务。
………………
河畔的烟柳,已是落叶纷纷,但这并没有造成惨淡萧瑟的感觉。沿河两岸,繁华如梦,商铺门楼,赵朴站在酒楼上,总能闻到花香、茶香、酒香,香风阵阵。而俯视而下,河上画舫轻荡,舞女不断,笙歌隐隐,街上人头耸动,叫卖声声。
士子们在酒楼上,点指江南,激扬文字。
一点也没有一丝战争的迹象。
赵朴不得不感叹,商品经济城市,恢复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农耕时代的修生养息。
“拜见,陛下!”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起身拜道。
赵朴幽幽道:“这里没有陛下,只有赵公子!”
“是!”对面男子,恭敬的道。这个中年男子正是秦桧。
不久之后,酒楼上又走上了一个男子。
此人正是李纲!
白衣黑发,衣和发都飘飘逸逸,不扎不束,微微飘拂,衬着悬在半空中的身影,眼睛里闪动着智慧与骄傲。五官俊美鲜明,眼睛深邃如沧海,鼻若悬梁,唇若涂丹,肤如凝脂。
赵朴也不得不感叹,李纲的确属一个美男子。
此刻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大叔级别了,可是依旧风采迷人,翩翩风雅,一副迷倒万千少女的样子。
相较而言,赵破就差了很多,隐约间,心中生出一丝妒忌之心。
“陛下,为何不在宫中,为何在外行走!此时大宋正在生死存亡的时刻,君王当勉力,奋发图强,臣子将竭尽心力,共御外敌,君臣当一心,其利断金,唯有如此,大宋才能兴盛!陛下,身为君王,当勤勉为国,岂能在外嬉戏,沉迷于玩乐!”
一见面,李纲就开始说教,开始劝谏。(未完待续。。)
第319章酒楼论道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赵朴心中诽谤道。
难怪李纲混的一直不好,只管他人品太差,只怪他一直想要当魏征!
只是可惜,宋徽宗不是李世民,宋钦宗也不是唐太宗,而赵朴更是不理会这些。
身为臣子,就应该懂得臣子职责,懂得做好本职工作,抓大放小,只可惜这位李大人,一直沉浸在魏征的迷梦中,一直没有苏醒过来。
“你说我沉迷于玩乐?”赵朴冷笑道:“不知我玩什么?乐什么?”
李纲一时哑口无言,还真的说不出什么,可依旧嘴硬道:“陛下,应该在宫中批阅奏章。如今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岂能有一丝疏忽!“
“你说我嬉戏?可我嬉戏在何处?“赵朴冷笑道,”此时我的后宫也仅仅两个女子,可你却又十八房小妾,比我还多;我一月膳食不错过三贯钱,可是你却百贯之多。如今扬州物价飞涨,不思索如何平仰物价,如何让百姓买的起粮食;却整天弹劾这个,骂那个,似乎你说的就是真理,他人都是小人,而我这个皇帝,也是昏君。李纲,李大人,你真是牛逼!“
这时,赵朴真的怒了,说话一点也不客气。
秦桧只觉得,心在发抖,这位皇帝陛下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一向是讲究以理服人,即便是遭到大臣反对,也总是讲道理说服,很少借助皇帝的权威压迫。
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便是说话过分些,这位皇帝也很少生气。
于是,这位讲道理的皇帝,在臣子们眼中有些软弱可欺。
可这位皇帝。真的软弱可欺吗?
秦桧摇了摇头,这位皇帝性子坚硬的很,至少上台以来,没有与金军签订过一个合约,是坚决的抗金派。而在筹备武事上,更是力排众议,将大臣们全部丢在了一边。而这位皇帝,更是亲自上过战场,在前线厮杀过。
又岂是软弱之人!
只是很多大臣没有看到这一点,觉得皇上好说话。总是要玩死谏、尸谏、群谏,似乎不挑刺,似乎不折腾,就显示不出他们忠臣本色,就显示不出文人风骨。就显示不出魏征第二的特色。这是活活找抽呀!
还有李纲也太不识时务了!
皇帝,刚刚把他拉回中央。是大用的时刻。此刻应该安生些,可偏偏要显示风骨。
可显示风骨,也要找场合呀!
此时皇上不在宫中召见,不在朝堂召见,而在一个酒楼中召见,明显是有重要的事情。有隐秘的事情。此时,应当是抓重要事情,应该抓一些关键,而不是在一些琐碎事情上。磨嘴。。可是李纲…………
此时,秦桧无话可说!
自作孽不可活!
李纲听着耳中,也觉得过了,只是骨子中的执拗,又加上立下大功,让他有些飘飘然,自然是说出一些不地道的话。
说出来后,也觉得后悔了,至少这位皇上还是可以的。
没有宋徽宗的奢侈荒唐,没有宋钦宗的茫然软弱,这位皇帝做事坚定,一切处理的有条不紊,大宋的局势总算是稳定了下来。细细思考,还真的找不出这位皇帝太多的毛病,只是说了已经说了,后悔也不行。
至于认错,更是不可能!
魏征岂会有错误?他李纲岂会有错误!
李纲依旧硬着脖子道:“陛下,慎之!为人君者,当为圣人,日省我身,孜孜不倦,不可懈怠…………”
赵朴冷笑着,再度失望了,难怪,为皇为帝者,都喜欢奸臣,而不喜欢所谓的忠臣。
难道是皇上不识好歹,不辨忠奸!不错了。宠幸奸臣,至少不会死了,杨国忠、蔡京再坏,也不会害死皇帝;可是忠臣则不一样,为了清名,为了风骨,愿意把皇上活活气死!
文人是贪婪的,不断的吞噬着皇帝的权力。
文人总是喜欢站在大义的立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判别人,只要与自身意见不符合,就是奸邪,就是违逆。文人是没有错误的,有错误的是君王,是那些奸臣。
文人不会当皇帝,不会篡逆,因为他们要当忠臣,但是他们会不断的剥夺皇帝的权力。首先是,在舆论上控制,施压;接着是用道德、礼仪,囚困皇帝;接着是思想上控制,把皇帝彻底控制,成为他们的“圣君”,或是行尸走肉!
到了哪一个,皇上已经不是皇上了,权力无限压缩,想要改变什么,什么也做不到。
就好似明末的崇祯皇帝,他也想要改革,想要奋发图强,只是手中的权力极度被压缩,想要改变根本无一丝可能!
在汉唐时代,国家的大害是世族豪强;而宋明,国家的大害则是士大夫。
看着李纲知错,而不改错,赵朴心中越发坚定了改造士大夫阶层的决心。
………………
似乎有些气闷,赵朴没有理会李纲,只是闷着头喝着茶水。
性格决定命运,只要李纲的性格如此,那么君王永远会疏离他,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暂时回到朝廷,但是不久之后,就会再度离开。
因为,李纲至始至终,摆错了位置!
远离李纲是正确的,至少不会太太生气,至少可以获得好心情。
赵朴轻轻虚了一口气,他不会以公废私,不会将李纲一搂到底,但是李纲注定是疏远于核心。
“这是,灾后重建计划,你们看如何?”赵朴懒得多说话,都是被李纲气得,至少现在胸口极度起伏,心有些乱。也多亏了,他没有心脏病,不然真的危险了!此时,干脆懒得说话,将策划书丢了过去。
策划书,无非是两点,一点是成立商务局,管理物价,制定一些基础生活用品的最高价格,调节市场;二是成立银行,只是银行不是国有性质,而是以私立银行的形式存在,当然了这个私立银行受到朝廷监督。
而此时,李纲看着皇帝陛下气呼呼的样子,也总算是民明白了过来,不在当魏征,算是老实了一会。
而秦桧仔细看着,算是思索。
就这样沉默着,赵朴在气呼呼的,心情没有好利索前,懒得说话;而秦桧、李纲二人则是仔细看着,思索着,心中各个念头闪过。
“陛下,成立商务局,似乎会分户部,三司之权,会造成机构重叠!”秦桧道。
“不,户部负责钱粮统计、调拨,三司负责钱粮审核。这些本身合理,但是也有不合理之处,也有一些盲区,难以掌控。而商务局,就是负责这些盲区!”赵朴道,“一旦战事有波动,或是旱灾水灾呢?粮价、布价等,就会狂涨,涨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物资稀缺,涨价很正常,但是涨价太离谱,超出了限度,就有些过分了。那时百姓吃不饱饭,局势动荡,对我朝大为不利!而商务局,主要职责,便是朝廷与商人之间的纽带,负责朝廷与商人之间的协调,控制物价,制定粮食等一些基础用品最高价格。一律不能过了这条线,不然我会砍人的,天上地下,没有人救得了他!”
秦桧点点头,有些明白,这是一个协调机构。
“那商务部人选?”
赵朴道:“不由朝廷委派,可以从商人中择优录取。当然了,当了官之后,就不得从商,一切按着规矩办事,在规矩内一切好说,超脱了规矩,那我就不客气了!”
“那为何成立银行?”秦桧道。
“我朝发行交子已经有很多年了,早期是四川为了弥补铜钱不足,可是交子的害处太大了,信用最差!”赵朴喝了一口茶,此时的心情总算是舒缓了过来,慢悠悠道,“发行纸币,最重要的是信用,信用最重要的是能够买到足量货物!”
说着,赵朴开始讲述纸币的一些功能,还有成立银行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方面搂钱而言,纸币收刮民财的速度更快,只是风险也更大。(未完待续。。)
第320章 纸币与银行
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有贵金属,向着铸币,纸币转化。
而经济越发达,纸币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在宋朝时,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成都是重要的经济重地,而且,蜀汉通往外界的道路又异常崎岖难行,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
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元朝时,书中国古代史上纸币流通最为盛行的时期。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便印发“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发钞之初,由于殷鉴不远,蒙元王朝特别制定了最早的信用货币条例“十四条画”和“通行条画”:设立“钞券提举司”垄断货币发行;拨足以丝和银为本位的钞本来维持纸币信用;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同时严禁私自买卖金银;确立交钞的法偿地位,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明令白银和铜钱退出流通。如此标准的、被后人称之为银本位制度的创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只是,由于元朝末期政府未能执行忽必烈朝稳定币值的种种行之有效的良策,开始逐步贬值。最终导致币制紊乱、无钞本抵换、物价飞涨、钞价大跌、人民不愿使用纸钞、纸钞变为废纸的局面。货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它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末政府滥发纸币,引起币制混乱,这是元末统治者在农民起义烽火中撤兵幽燕、放弃中原、汗冠落地、日暮途穷、北遁大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深知元朝倾覆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于币制崩坏,但出于缓解财政压力、强化中央集权、置贵金属于政府掌控之中、降低交易成本之考虑,同时也出于朱元璋本人的自信性格,明廷于洪武八年(1375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颁行“大明通行宝钞”。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通货膨胀。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最终以失败告终。
宋元明都发行过纸币,结果都是悲催无比。
而如今,赵朴当了皇帝,也必然要发行纸币,这不仅是秦桧的意见。也是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发行纸币,不仅是缓解财政压力,朝廷敛钱的手段,也是加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
当掌控了钱口袋,又掌控了枪杆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掌控了天下。
那时,即便是想要藩镇割据,即便是想要造反,也缺乏了物资基础,大宋的天下是彻底稳固了。
发行纸币,是必然的,收益也是巨大的,只是其中的风险也不少。
一旦操控不当,一旦纸币大规模贬值,或是出现了劣币驱逐优币,或是一些商人囤集居奇,那时就危险了!轻则是,国家经济受到重创;重则是,国家权力受到颠覆。
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在没有好的功夫面前,最好不要轻易耍弄!
只是时间来不及了,明知功夫不到家,还的拼上一把!
“仅仅是发行纸币是不行的,还需要专门发行纸币的机构,也就是银行;还需要有相应的保证金,做到纸币能随意换取到相应的铜钱,还有白银,乃至是黄金;朝廷以后,发薪水一律以纸币,代替白银;还有打击囤集居奇,对大量囤积纸币,扰乱秩序者,严惩不贷。而发行纸币,最关键一点,就是信用…………“
赵朴喝了一口茶水,总算是将纸币的利弊等,说了一个差不多。
这些很是凌乱,很是琐碎。毕竟,赵朴不是专门的经济学博士出生,只是一个业余选手,大概的说一说方向,说一些关键的要点还可以,可是具体到细节处理,还是有所不足的。
而秦桧、李纲,又是极度聪明之人,听着这些讲述,隐约间,已经了解到了银行的重要性,纸币发行的重要性。
没有多说话,只是静静地思考着。
许久之后,秦桧才开口道:‘陛下,那如何保证金从何处来?国库空虚,似乎没有足够的保证金!”
“可以用盐税作为抵押!”赵朴道。
“陛下,万万不可!”李纲又阻止道。
“那李相可有解决之法?”赵朴反问道,此时此刻,心中的气已经消了差不多,已经恢复了冷静,“没有保证金,而发行纸币,比抢劫更为可恶!”
李纲心中茫然,一时间找不到恰当的措辞。
“其实,保证金,还有另一个出处!那就是吸纳存款,发放贷款!”接着,赵朴又开始讲述收纳存款,发放贷款的相关知识。“银行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吸纳存款,一部分分流作为贷款,发放而出,换取利息,促进商业发展;一部分是当作保证金,一边随时缴纳贷款!”
“银行建立,好处多多,其一,可以发行纸币,帮助国家敛财;其二,可以掌控江南命脉,从而掌控天下;其三,就是打击高利贷!”
其四,还有一个好处,赵朴没有说,那就是有利于北伐。
利用银行,将整个江南的大商人,士绅阶层,全部绑在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那时,这些商人士绅,只能是全力支持北伐;根本无力阻拦北伐,除非他们愿意推翻大宋,再建立新政权,只是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宋朝,而不是南北朝,想要推翻宋朝,想要将他这个皇帝干趴下,至少要内战不断。
而此时,外敌在外虎视眈眈,此时内战等于找死。
而一场灭国大战打起来,很可能会把江南打成一片废墟。
总之,一切是不可能的,商人士绅阶层有投机性,注定了商人士绅阶层,造反不成。
只是这些赵朴,不会说,只会烂在嘴里!
秦桧、李纲二人,又陆续问了赵朴一些问题,赵朴都是一一回答。此刻没有君王与臣子,有的只是董事长与总经理。
最后,李刚问道:“银行,乃是国之重器,理应官营。陛下为何要私人包办!”
“大宋的**太严重了,我不放心!”赵朴悠悠道:“一旦银行成立,那将是江南的钱口袋,大量的金钱从手中滑过,那一刻做到视金钱为粪土,太少、太少了。那一刻,我也未必能控制住自己!”
“唯有私营,少去了官府制约,又让他们分享一部分利润,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
李纲心中叹了一口气,官员们操守的确不怎么样!
秦桧道:“只是私人经营,难道能防止**吗?”
“不能!“赵朴实话实说道,”但是可以减少。银行独立成体系,除了执行朝廷的大致方针之外,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具体事务上,朝廷不作细致干预!而朝廷会设立财务统计,负责监督银行财政状况!“
“这依旧会诞生**,可是监督人数变少了,空子少了,**的难度也加大了!”
“在银行上,朕会实行严酷法令。在银行上,可没有不杀士大夫,有的只是,灭三族、灭九族、株连三代不得为官,不得科考!”
成立银行是必然的,只是早期的银行漏洞太大了,太容易钻空子了!
赵朴只能是以严密的监督为本,用严酷刑法作为威慑,减少银行**!(未完待续。。)
第321章深入改革
这一谈,就是一天时间!
期间,外围是侍卫们警戒着,十丈之内,不得任何人靠近。只有王舞月进去,送过一些茶水,食物等。
一开始,赵朴说得很多,渐渐的说得很少,后来干脆不说话了,只是不断的听着,分析者着
赵朴再一次见识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可怕。
在后世,谈起科举,总是贬大于褒。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科举高中者,绝对是智商顶呱呱。
赵朴不是经济学博士,只是一个业余选手。对于银行和纸币,都是有着粗浅的见解,只能是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在一些细节上,具体的操作上,还有诸多的不足。
而李纲,秦桧二人,则是针这些不足,一以弥补,让原本瘦瘪的骨架,渐渐的丰满了起来。
最后,看着定稿,赵朴心中松了一口气。
最让他满意的是,在文稿最后一个个补救方案,主要是针对银行发展,货币发行中出现问题,而设置的。
此时,建立银行,发行纸币,依旧会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但是至少不会轻易夭折。
“银行建立,发行纸币,这是国家大政。未来三五年之内,你们二人,将联合负责银行事宜!这可是国家大事,关乎大宋兴亡,不容有一丝疏忽。打了败仗,死了十几万军队,丢了一路地盘,我不在乎。可在银行上,在发行纸币上,需要慎之又慎,权衡利弊,想到最坏结果,因为我输不起!”
赵朴道。神情格外凝重。
李纲、秦桧神情凝重,齐声道:“微臣明白!”
“策划书,只有我们三人知道,不得让第四人知道!”赵朴再度叮嘱道,“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致命。一切重在隐秘!”
“微臣明白!”
李纲,秦桧再度道。
三人会议,总算是结束了。赵朴有些疲惫,可更多的是兴奋。
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真实的历史面貌。已经被他这只蝴蝶扭曲的不成样子,未来如何发展,根本没有一丝参照物,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不断。甚至有做好流血的准备。
时间紧迫,留给他的时间。仅仅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时间。是金军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时刻,也是政治最为幼稚,地方统治不稳固,屡屡犯错的时刻,这也是北伐的最佳时刻。
此时北方人心未定,南方鳖着一口气。南北对峙的局势,处在极度脆弱的状态,僵局很容易打破,北伐成功性极大。
可是一旦过了这二十年时间。金国高层政治上走向成熟,地方上走向巩固;而南方政权稳固,百姓安逸,忘却耻辱,那时再谈及北伐,失败行很大。
二十年时间,看似很长,可是对于北伐灭金,一统天下而言,很是短暂,一眨眼的时间就过去了。
历史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蒙古,灭亡西夏时,花去了十二年时间;灭掉金国,花去了十四年时间;灭掉南宋,花去了四十五年时间。可见灭国是何等艰难。赵朴不觉得,他比成吉思汗,比忽必烈,更为牛逼。
而能在二十年时间内,完成灭金之事,本身就是一种壮举!
而这一切,都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而这一切又需要筹建银行,发行纸币。
……………………
改革无声无息的进行着!
没有人察觉!
有些事情只能说,但是不能干;有些事情不能说,也不能干;有些事情能干,但是不能说。比如此刻的银行筹建,比如拉开序幕的变法。
此次变法,以灾后重建为由,以银行为支点,开始向着整个江南辐射。
相比较而言,此次变法,没有庆历新政那样气势恢宏,没有王安石变法那样惊天动地,只是在商业上调整而已。
朝廷只是简单的发布命令,没有在朝堂议论,就通过了,然后右相李纲、左相秦桧的支持下,就开展了。
变法,向来是由浅到深,有一个点辐射全局。
吏治整顿、土地整顿等这些都是变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