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个时代宋江不是个例,而是共性。造反,多数是一时的义愤,心情平静之后,就想着要诏安,至于造反当皇帝,或是成为一方割据政权,根本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此刻,赵朴感到了一丝淡淡的幸运。
“总算还没有恶化到难以缓解的地步!”
…………
在经过了一个月的视察之后,赵朴再度回到了扬州。
“陛下,金军退兵了!”
回到扬州,赵朴屁股还没有坐稳,就听到了这个消息。
“金军退兵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赵朴只是微微吃惊,心情就平静了下来。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打战打得就是后勤,打得国家财富。一国国力雄厚,物资充足,就能打较长时间;一国国力弱小,物资缺乏,就只能打较短就时间。金军军力强盛,但是奈何国力太脆弱,靠着劫掠,靠着幽云十六州,只能是支撑一年时间征伐的消耗。
这一年征战,金军固然是战功赫赫,奈何物资消耗巨大;又深入敌境,辎重运输苦难,物资补给奇缺;坚壁清野,让金军难以以战养战;此外王彦在后方,大肆活动,也让金军寝食难安,后方不稳。
而这一场大雪,固然给大宋带来了灾难,也使金军陷入了困境。
在如此大雪的天气,想要继续进攻大宋,继续南侵已经是不可能了。此刻只能是退兵,不退兵,就会活活饿死,冻死!
“官家,乃是天子,乃是有道之君,如今老天爷,也在帮助我们,此雪天降堪比十万大军,金军被大雪所阻,再难以进攻,我朝得以保存!”
“江山何其幸?大宋何其幸?天佑大宋,国柞以保全,我朝安矣!”
“大雪来的太及时了,没有这次大雪,扬州又能保全到几时!”
当赵朴上朝时,立刻听到了大臣们恭喜的声音,都在庆祝天降大雪,都在庆祝金军退去。在大臣们看来,天降大雪,阻碍了金军前进,使金军退兵,这是上天在相助,是天佑大宋。
不仅是朝堂,在扬州,襄樊等地也是流传着,皇帝圣明感到天地,得到了老天庇佑,降下大雪,逼退了金军。
这种说法,渐渐流行开来,而赵朴也变成了圣君。
在天人感应,在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这个说法迅速的传播开来。
赵朴哑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以前一直担忧有人借着大雪,在朝堂上兴风作浪,或是说他不贤明,让议和派再度抬头;还有一直担心赈灾不当,引动大规模农民暴乱。如今倒是好了,天降大雪,这是老天爷帮助他,击退金军。
董仲舒真是皇帝的好基友!
第204章离开扬州
辛苦操劳,不如有个好兆头。
宋徽宗当皇帝时,先是花石纲,引动了方腊的农民起义,后来更是直接酿成了靖康之耻,可以是一个昏君、庸君。可因为在他当皇帝的时候,黄河的水清了,于是“黄河清,圣人出”,宋徽宗成了圣君;
而宋钦宗,第一次汴梁被围困时,割让河东、河北等地,简直就是石敬瑭第二,汪精卫先祖,到了后来更是为了保全生命,向金军乞降。可是在宋人眼中,却是为了保全汴梁百姓,甘愿受辱。
而宋徽宗、宋钦宗,从哪一方面也不算是一个明君,不是好皇帝,可是世人却总是怀念他们。
在前世,岳飞北伐的口号便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
两个亡国君,两个混账皇帝,没有一丝功德,全是干的狗屁倒灶的事情,竟然成了二圣。
而他辛辛苦苦,好似老黄牛一般,为了鼓舞人心,亲自前往前线犒劳三军,后来更是与金军血战数次,又是辛苦作秀,他容易吧!可是到头来,臣子们,说这个,说那个,麻烦不断,老是挑他的毛病。
如今,只是一场大雪,一场雪灾,大宋百姓冻死冻伤者无数,而雪灾也迫使金军退兵,于是他就成了圣君。
太坑人了!
看着扬州,这群大老爷们的嘴脸,赵朴就觉得呕吐,干脆眼不见为净,还是巡行天下,离开扬州为妙。
“善始善终,乃是为人君本分!”赵朴道,“我还要继续巡行天下,此次要前往襄樊一带,去赈济灾民!”
“陛下,扬州经历大雪,此刻正是民心浮动,不可轻离!‘枢密使赵鼎率先开口。
汪伯彦也是劝谏道:“陛下,金军虽然退去,可是若是杀个回马枪,奇袭扬州,没有陛下镇守,扬州必然难保!”
“陛下,不能轻离扬州!”
这时跪倒的大臣一片接着一片,赵朴生出阵阵无奈。
都说君主专制,至高无上,可是没有这些大臣相助,专制个毛。专制,必须要有大量的心腹,大量的铁杆,可是在朝堂上他的铁杆很少。不论是汪伯彦、赵鼎,还是范仲尹都是有些支持,有些不支持。
“扬州灾情还好说些,而襄樊一代,灾情极为严重,金军又多是劫掠,饿死,冻死无数。我为君王,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前去!”赵朴无奈之下,只能是打感情牌,说动这些大臣。
“襄樊一代,如今动乱不堪,太危险了。陛下可派遣钦差前去,切莫轻动!”赵鼎劝说道。
赵朴苦笑了一声,心中暗道:宋朝的官员太多了扯皮现象太严重了,行政效率太低下了,没有他这个皇帝亲自前去检查,亲自前去督促,不知又要饿死多少人。他不得不亲自上阵,充当监工,监督下属官员!
可是这些话,只可意会,注定是无法说出来的。
“李纲说过,天下的形势,关中为上等,襄阳、邓州次之,建康则又次之。今天应该以长安为西都,以襄阳为南都,以建康为东都,分别任命守臣,修筑城池,整治宫室,积聚干粮,以备皇帝巡幸。三都建成以后,有三项好处:第一项可以借巡幸的名义,督促各方使国势不至于失之太弱;第二项不设置固定的都城,使敌人无所窥伺我虚实;第三项四方希望陛下巡幸,奸雄无所觊觎…………”
这一刻赵朴有些念起李纲的好。巡行天下,其中文章大大的,可以引申为跑路政策,也可以引申为运动战,也可以引申为免费旅游。
只是不同的是,一般人旅游,也不过是带上几个书童、仆人,赶上几辆马车上路;而他这个皇帝时带着八字军护卫,浩浩荡荡而去,为的就是防止流民袭击,或者是金军杀一个回马枪。
赵朴不得不进行辩论,一人舌战众多大臣,最后总算是说服了。终于得到了大臣们的批准,可以前往襄樊,巡行一番。
只是在护卫人马上,出现了冲突,赵朴认为仅仅是五千兵马护卫就足够了,而大臣们则是认为至少要出动三万。
正所谓一时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金军留给众臣,太多的恐怖影响,对于金军如何的防备,如何的小心都是不为过。此时谁说金军退兵了,可万一金军杀上一个回马枪,夜袭扬州城,或是袭击皇帝卫队,那就悲剧了。因此护卫人马需要很多,宁可让扬州兵力空虚,也不能让皇上出现问题。
最后总算是拍板了,赵朴要离开扬州了。
而离开前,扬州的防务要处理好。虽然扬州不是好的根据地,有着各种缺点,但至少是一个赋税重地,南方的钱赋需要经过扬州,才能转入国库,是名符其实的钱口袋。八字军,前线的诸多部队,粮饷都要从这里来。
守江先守淮,扬州保全了,江南才安全。
扬州必须要重兵把守。
…………
此时的八字军,还是三万之众。
若不是赵朴一直提倡精兵策略,对于八字军的招募极为严格,此刻八字军即便是突破十万也有可能。
在精兵策略之下,八字军还是保持着瘦身状态,仅仅是三万之多,却也是大宋的最强之师,对战任何敌人,都有一战之力。
八字军一直坚持精兵战略,可是其他的部队,就没有这样严格了。
正所谓精兵,有精兵的好处;庸兵,也有庸兵的好处。精兵讲究的是少而精,讲究的是以一当十,在战斗中好似利刃,硬碰硬中压倒对手;而庸兵讲究数量取胜,靠着众多的数量,群殴而上,靠着人多势众,群殴死敌人。
精兵的成本较高,是烧钱玩意;可是庸兵就成本低廉了许多,反正到了战场上只是一次性消耗品,花太多钱,也没有意义。
在扬州,赵朴也招募了十万之众的厢军,算是二线部队,简称为扬州军。
扬州军,都是招募的扬州本地的破产农民,或是山东逃难而来的流民,都属于典型的无产阶级,三无人员。扬州军建立,本身就是为了较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将大量灾民招募其中,进行军事化管理,减少造反的可能。
这些破产的农民,或是有这些逃难而来的流民,多数是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女人。最后人数时达到了三十万,能够打仗的壮丁,仅仅有五万之多。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205章军户制度
招兵,很多时刻不是招收一个人,而是招收一家人。
看着这些老老少少,赵朴心中生出不忍之色,军队是禁止携带家眷的,只是将这些家眷赶出,似乎也太不人道了。没办法之下,赵朴只好提前实行军户制度。
在明朝实行军户制度,总是遭到后人的诟病,说军户这不好那不好,说军户是变相的农奴制度。可在赵朴眼中看来,还是有好处的,至少解决了军队庞大的家眷问题,让军队的战斗力有所提升。
靠着军户制度,朱重八打倒了蒙古军队,建立起来强大的政权。至于明朝后期军户制度出现的弊端,只因为缺乏监督,缺乏监督也必然滋生腐败,将整个军队毁灭。
赵朴有信心,至少在他活着时,军户制度是利大于弊;至于他死后,军户制度会滋生多少弊端,这就不管他什么事情了。他只关心最近二十多年,只关心如何驱除金军入侵,收复山河,至于二十年后的事情,或者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他懒得理会。
正所谓华夏沉沦又如何,西方入侵又如何,倭寇入侵有如何,那些太遥远的事情,他懒得理会,他只要保证活着时,当好皇帝,能够保家卫国,能够让百姓有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就足够了。提后人操心,替子孙担忧,他懒得理会。
而实行军户制度,前提条件是有大量的土地,没有大量的土地,如何分田,如何建立军户制度。
赵朴曾经想要,是不是通过一些“合法手段”,获取大量“非法土地”。可是一查帐,一查看官府的田地归属,再看暗处的一些账目,立时有种吐血的冲动——若是打土豪,分田地,他这个皇帝绝对跑不了。
他是扬州最大的地主,占据的土地数量树木惊人,扬州约八分之一的土地,都是归他所有。
若是在搞土改,他这个皇帝绝对是被“革命”!
不得不说,身为皇族的赵氏,是当今第一大族,靠着政治上,经济上的有利地位,不需要亲自出手,手下就有一群狗腿子借着各种名义,收敛钱财,兼并土地,从各种方式收取好处。而一些官吏,只要是脑袋不抽筋,也不会找这些人麻烦,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皇族的土地和各种店铺,各种资产不断扩大。
这只是扬州一地,而在其他繁荣的地区也有不少财产。一些因为太隐蔽了,隔得关系太长了,才没有查到。
赵朴看着各种各样的地契,搁着八竿子才能打到一下的土地,心中既是激动,又是惶恐。在这些地契中,有三层是属于皇庄,是明处的财产;而有七层属于隐形的财产,借着各种名义,当着后台老板。
这只是一个扬州,而在江南其他地区,也有着皇族兼并。
这些很是零散,本来是属于宋朝皇室的,并不都是属于他这个皇帝。只是随着金军南下,大量的皇族成员被掳走,留下的也是远支,没权没势的,赵朴无形中接受了这些财产,变为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有了土地,一切都好说了。
可以合理安排,实行军户制度。
在分配土地,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上,还有一些细节上,这已经不是赵朴可以做的了。他只是提出简单的思路,至于详细的规章制度、如何操作,这都是大臣们的事情,是户部、兵部的事情了。他是君王,只负责监督,只负责查看是否有暗箱操作。
于是军户制度就这样实行了。
在扬州军中实行,有些试验田的味,失败了无关大雅,成功了却可以借鉴,一切以试验为标准。
明朝的军户制度,是介于人丁稀少,国家赋税不足以养军,只能是军队自养,目的在于省钱、强军,却不是以利民为主;而赵朴实行的军户制度,则是以强军、保国为目的。
宋朝禁军战斗力低下,有很多原因,其中实行募兵制是最大原因。
募兵制,是走向职业化军人的开始。在封建社会,实行募兵制有些超前,不是造成军阀割据,就是士兵战斗力低下,前者是唐朝,后者是宋朝。在文盲率极高的时代,搞募兵制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不是造成军阀割据,就是造成政府财政赤字。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封建社会,那些实行兵农合一,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战斗力比较强,超过那些搞募兵制的国家。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历史上,造反者绝大多数都是无业流民,或者是失去土地农民,因为一无所有,才无所顾忌;那些有田地耕作的农民,有稳定职业的百姓,很少参与造反,即便是有委屈,也多数忍了,他们多数是积极抵抗义军的主力。
因为有地,便有安稳的生活,而所谓的义军入侵,所谓的蛮夷入侵,往往会让他们失去土地,失去安稳的生活,这让他们拼死反抗。
总之,实行了军户制度,让军人有了战斗意志,有了战斗意志,在适当的训练,就是一只强军了。即便是不能纵横无敌,也可以自保有余。
而宋朝实行募兵制,当兵是为了挣钱,而钱哪里有命重要,于是养成来士兵们习惯于大顺风战,善于抢功劳(抢功劳,就是抢钱),而一旦遇到强敌,一旦久攻不克,士气就会下跌,甚至会奔溃,出现上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大溃败。
这在后世时不可想象的,可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最为常见。
在扬州实行的军户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明朝的军户制度,可是在一些细节上却是改动较大。
明朝的军户制度,所有军户皆为世袭。每个军户的在卫军士,其主要任务是在固定的卫所充当额军,被称为正丁。正丁子弟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该军尸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则要由同族人递补。
也就是说阵亡之后,没有补助,反而是继续派丁上前,全家男丁死光了之后,还要牵连上同族。身为军户,既要种地,又要卖命,身为军属,不会享受到优惠待遇,反而是有着沉重的赋税,坑人无比。
此外,明朝军户身份是世袭的,子子孙孙都要当兵,不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
而赵朴设计的军户制度,军户必须是世代从军,一户一丁,也就是说一户人家在,至少有要一个前去当兵,而其余的丁口可以从商,可以读书当官,也可以从事手工业;总之必须有一丁参军。一旦家中缺少丁口,未参军,实行重税;而一旦家中有阵亡将士,则是实行减税;一旦无故逃避兵役,轻则是收回田地,重则是加重赋税。
而在扬州,实行按亩纳税,免除人头税,实行留五纳五;其中税收中截留三层,用于兴办义学,义学免费为主,主要在提高识字率,较少文盲数量;同时义学中实行军训制度,军户出身的孩童、少年,必须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军事训练。
此外,重点防备土地兼并,军户土地不得随意买卖。
军户制度,看似只是军事上,却是设计到了普及初级教育、摊丁入亩、军训尚武等制度。
就这样,在一些大臣,武将的参与之下,军户制度草草定稿,然后实行了。至于缺点有多少,问题有多少,刚刚实行两个月,好坏暂时还不知道。
…………
正是冬天,闲暇的时刻,而军队却不能闲暇。
扬州军只是厢军,在训练的量上只有八字军的一半,但是三大纪略八项注意必须遵守,宁可军队战斗力低下些,也不能变成遭殃军。
经过短暂的训练,扬州军有了一丝的气象,只是战斗力真的不怎么样。
在战场上,五万扬州军,只需要五千金军,就可以击溃,还是要加大训练量呀!
不过不管怎么说,扬州军就这样成军了,问题很不少,还需要提高。但是无容置疑的是,不久之后八字军必然离去。那时扬州军,将是守卫扬州的主力部队,扬州需要他们保卫,八字军主力不会长久的留下,当卫戍部队,主要还是以征伐金军为主。
第206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皇帝巡行天下,这涉及到了安全保卫,奏章批阅等问题,繁琐的事情极多。赵朴一再的说,精简为主,可是依旧磨蹭了十几天,才搞定一切。
赵朴要离开扬州,只是谁戍守扬州的问题上出现了争执,最后决定留下岳飞,张贵二人,他们负责操练扬州军,筹备扬州附近的军务;而赵鼎负责扬州路的军政大事,负责淮河一带的防线建设,多数大臣依旧是留在扬州,只有汪伯彦以宰相之名相随。
此时戍守扬州的,有一万八字军,五万扬州军。
而在两万八字军的护卫之下,赵朴浩浩荡荡的向襄樊一带前进。
…………
一场大雪拯救了大宋。
至少在许多人眼中是如此,金军节节胜利,宋将军节节败退,山东全境沦陷,而陕西丢了一半,河南只剩下一个汴梁。此刻战线已经由黄河推进到了淮河,距离宋军的陪都扬州,只是咫尺之遥。
虽然说,八字军激战金军,覆灭了冒进的七千金军骑兵,取得了大捷。
可是谁也不会认为,扬州真的守得住,一旦超过十万的金军会师在扬州,扬州必破无疑,区别也仅仅是沦陷的时间长短而已。一些聪明的人,已经开始渡河,向着长江以南跑路。一些文人,一些边远州县开始向投靠金军。
而金军上下,也是弥漫着胜利的气氛。
只是一场大雪,一场雪灾,彻底的终结了梦想。
在一些地带,雪已经漫过了膝盖,战马运动不便,弓弦潮湿,后勤运输苦难。结了冰的城墙湿滑、冰冷无比,根本无法攀缘,这一切导致了进攻困难。
此外激战半年之久,女真上下士气衰落,士兵思乡心切,南下掳掠的财富,又足以富足生活,金军上下进攻的欲望不太强烈,只能是退去。而此刻,谣言不知从何处传起,说大雪是天神所降,为的就是阻止金军南下,为的就是保全大宋社稷,一旦金军继续南下,必然遭到天神的诅咒。
一切说得有鼻子有眼。
而此时河北,河东,甚至是幽云地区,义军起伏不断,不断的骚扰着,破坏着,金军必须回师前去剿灭。只有稳定的后方,才能更好的灭宋。
最后只能退兵而去,首先中路军入侵到了襄樊一代,差些过了长江,打倒湖南,只是此刻不得不退军,一退千里,再度退回了黄河,回到了河东等地;而西路军,在娄室的率领下,攻陷了半个陕西,此时也是退兵而去,只留下少量军队戍守一些要害城池,而陕西绝大多数城池,交给了投降的西军镇守。而在山东,除了青州,淄博等地留兵守卫之外,也是向后退兵。
金军是打下了许多地盘,但是又很快的放弃了。此时的金军还没有转型成功,依旧是以劫掠为主,抢了就跑;或者说金军文治能力较差,打下了许多地盘,但是无力占领,只能是占据一些要害,然后离去。
此刻,金军缓缓的后退,那些义军不断的追击。这些义军,分为十几股,昼夜侵袭,袭击岗哨,或者是射火箭烧帐篷,或者是在前进的路上设置路障,或是夜晚敲鼓,难以睡眠,总之这些义军不会大张旗鼓的,明刀明枪的战斗,只是如耗子一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骚扰不断。
派大军追杀,他们撒腿就跑,追也追不上;即便是消灭了一股,也不过是灭了几十人而已,连塞牙缝也不够。
在不断的袭扰着,金军退兵而去
此时,黄河已经结冰,大军踏冰而去,撤回了黄河北岸,望着撤退的大军,宗翰眼神中闪现出可惜之色,问道:“我军损失如何?”
“冻伤者,足有三千人!”一旁的副将回答道。
宗翰道:“这场大雪来的太突然了,我军一丝准备也没有!”
越是往南,气候越是暖和,在淮河一带,往年河水都是不结冰的,即便是在冬天,也只需要身穿单衣就足够了。可是谁知道一场大雪降临,雪灾出现了,在雪灾面前,金军的非战斗减员极为严重,三千人只多不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次攻打宋国,第一次势如破竹,仅仅是宗望一人,就逼迫得宋国退让,那时全军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动用了十五万大军,东西两路合围,将宋军陕西军全部歼灭,只是屯兵于汴梁之下,粮草不济,险些功败垂成,所幸宋朝皇帝无能,俯首就擒;而这是第三次,我军出动了三十万兵马,气势超远前两次,看似战功赫赫,却先受挫于汴梁,汴梁久攻不克,而我侄儿完颜叶,完颜撤离和败北于宋朝皇帝,接连覆没。我军胜利依旧,而宋军也在一步步变强!”
宗翰忧愁道。
“在第一次,第二次时,宋朝屡屡派遣使者想我朝求和;而到了如今,那个狗皇帝赵朴,宁肯当亡国君,也不愿意,向我军议和。如今敌我形式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
………………
而在西北,西路军缓缓撤回河东,撤回大同。
在路上,西路军统帅完颜娄室病了,此时正躺在床上,神情憔悴,奄奄一息,再也没有纵横西北,无敌的样子,只是一个垂暮的老人。如今已经五十七岁了,垂垂老矣,只是强撑着一口血气,在西北拼杀。
这次,西路军,仅仅是有一万人出头,可是娄室却是屡屡击败西军精锐,占领了陕西的大部分地区。
只是胜利,并没有给完颜娄室带来喜悦,而是淡淡的忧愁。
“宋朝皇帝,赵朴此刻在干什么?”完颜娄室问向了床榻旁的儿子完颜活女。
“素衣来信说,宋朝皇帝打算去巡行扬州!”完颜活女道。
“当年,在河东,我率军围剿过他,只可惜他太滑溜了,不仅没有抓住他,反倒是损兵折将无数。”完颜娄室惋惜道,“只可惜年老体衰,再也难以上了战场拼杀,再也难以与宋朝皇帝一战了!
完颜活女听后,不由的献计道:“如今宋朝皇帝赵朴,巡行襄樊,不如派一支奇兵,奇袭襄樊,最后活捉他!”
“不可,此法是取死之道。“完颜娄室摇了摇头道,“宋朝的皇帝都是书生,唯有他不是,他精通兵法,善于治军,不打无把握之战,不战则已,战者必胜,即便是为父也吃过他的亏。他为人阴险,一般的奇袭之法,是取死之道。”
“此次南下,宋军败了,连连失地,可士气渐渐回升,战力提升较快,再次战斗下去,必然陷入僵局,那时对我朝不利!”
“灭国之法,破军次之,伐交为上,若是说动陛下放出宋徽宗,宋钦宗回国。这两个皇帝必然与赵朴激烈争斗,财帛动人心,况且是皇位。那时宋朝为皇位争斗不休,国力大损时,就是我军出击的时刻了!”
Ps:求推荐,求收藏,求评价票,求打赏。本书的人气一直比较低迷,本书讲述的是靖康之耻,不是演义,不是书本上的历史。而是讲述的是真实历史,试图还原出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本书至少是中上等,比一些历史神作差了很多,但是比之一些离谱的历史小说,还是好了很多。
奈何,如今还是没有签约,没有推荐,一直处在极度扑街状态,似乎被遗忘了,本书真的那么差吗?
二百章了,也接近六十万字了,可是一直惨淡。
一些书友,总是说本书不够爽,不是爽文。
我认为,一直写一些离谱,不符合现实,不符合现实的爽文。猪脚一出,王八之气一放,文武大臣都来跟谁,文臣不贪污,不出错,武将不怕死,百战百胜,灭金好似灭狗,然后征服欧洲,征服五大洲四大洋,建立殖民地,最后称霸地球。
这真的没有意义。
看完之后,除了混弄眼球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除了引动审美疲劳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我要写出靖康之耻的屈辱,写出文武大臣的复杂心理,写出那个时代大道精神面貌,写出那个时代生命的不屈,写出猪脚的顽强拼搏,写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写出这些,至少比一味写那些眼球文,有意义,也比写那些黄*色小说,有意义。
本书只能是潜力签约了,不久之后可能会上架,求支持。
第207章宰相何处寻?
风声犀利,西风吹来,大雪漫天飞,击打在人的脸上,隐约间发痛。
一队队宋军,此刻正向着襄阳前进,路上的积雪渐渐开始融化,一些道路变得泥泞不断,行动不便。而随着大雪的融化,天气越发寒冷,即便是穿着皮裘,车上有着火炉,汪伯彦也觉得寒冷。
“官家,也真是遭罪。不在扬州呆着,为何千里迢迢,要赶往襄阳!”
汪波彦看着马车外,眼神中闪现出了复杂之色。
此刻,官家正好似一个步卒一般,混杂在大军中,徒步行军。
在大宋,除了太祖皇帝之外,都是重文轻武,都是文采出流,可却不善于弓马,不善于领兵作战。即便是一些皇帝,号称尚武,重视军队操练,可本质还是是叶公好龙,看似喜欢,其实有太多的作秀。
太宗皇帝来位不正,想要平灭北汉,收复幽云十六州,证明自己比太祖皇帝更为优秀,结果在高粱河惨败,大腿上中箭,差点当了俘虏。
而神宗则是志大才疏,本身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般般,却不知虚心纳谏,只是信任书生王安石,将各个大臣贬走,结果国家乱糟糟一片,五路伐夏,结果大败而归,除了死了很多人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总之,谈到武事,大宋的皇帝往往是抓瞎。
而当今的官家是例外。
这位圣上,在金军威逼汴梁之前,仅仅是一个纨绔子弟;可是在金军南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一面,首先是向徽宗皇帝献上六胜六败论,后来不惧生死出使金军;再后来,更是跟随种师中出征河东,种师中兵败战死,而当今官家率领的宋军,却是大败金军。
在后来称帝时,经常与臣子们谈论军事,批驳了李纲的十议,也批驳了投降言论,速胜言论,明确了抗金目标。在谈论到军事时,总是入木三分,善于推演、比较,说出的话极有说服力,时常将朝中的大臣说得哑口无言。
而他亲自组建的八字军,更是世上少有的强军,屡屡大败金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