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不到李郎对炼丹之术还有研究……”吴诩听李三郎在蜀中做官的时候还研究过金石炼丹之术,越发惊讶了。
    “不知李郎可听说过一种叫嗯……硝石的东西?”
    李三郎闻言只是微微一愣,随即笑道:“微臣倒是没听过这什么硝……硝石?不过,娘子要是问的是炼丹的原料,那微臣可以细细为娘子分辨一下,也许这个硝石是唤作别的什么名字……”
    “好!”吴诩听到这话,顿时喜笑颜开,正好看到百福殿已经就在眼前了,就对李三郎作了个‘请进’的手势,“本宫进而可得跟李郎你详谈一下……”
    以前,吴诩曾听孙老爷子提过,炼丹要用到硫磺、水银之类的原料。水银倒罢了,这个硫磺可是好东西,是制作火药的基本材料之一,不过另一件重要原料——硝石,吴诩翻遍了孙老爷子的手稿也没看到相关记载。
    而孙老爷子如今也不知隐匿到哪座深山里去了,吴诩是问也没处问。
    如今,好不容易又遇上一个懂炼丹的,小吴同学是两眼放光,把人让进百福殿后,就直接就吩咐宫人准备上好的茶点招待李郎君。
    两人就‘硝石’此物是不是古书上记载的‘北帝玄珠’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间李郎君还不断夸赞皇后娘子殿中的茶点精致可口,甚至表露出希望能一尝御膳的夙愿……
    百福殿的众宫人一开始见皇后娘子忽然招进来一个光彩照人的美男,都已经懵了。此时,见这美男竟然还有意求皇后留膳,众人都是一阵愕然……
    男子向女子提出留膳什么的,其实跟请求约会是一样的吧?
    这事要是被李小九陛下知道了,还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呢!
    不说百福殿众人风中凌乱不已,却说吴诩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十分豪爽地表示随时欢迎李郎君来百福殿指导李弘小朋友如何做成一个小狐狸太子。
    李三郎听说皇后娘子大力邀请他教导太子殿,笑得一双桃花眼都成了一条缝了……
    “娘子放心,微臣一定鞠躬尽瘁,用心教导太子……”
    立在一旁的小顺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吴诩看不到的地方,给负责膳食的小玉比了一个杀鸡抹脖的眼色。
    小玉会意,小步上前请示吴诩,道:“娘子,这晚膳……”
    “大郎他们不是还没回来么,等他们回来了再摆也不迟……”吴诩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圣人今儿不过来了,他那份正好给李侍郎用吧……”
    众人闻言又是一阵抽搐,但没人敢发出异意。
    李三郎却早把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嘴角不由勾起一抹笑纹,随即诚惶诚恐地推辞道:“娘子,微臣卑下,怎敢擅用圣人之食……”
    吴诩闻言不由摆摆手,道:“昔日,先帝常与其肱股之臣食同桌寝同席,如鱼得水……如今,本宫只是赐了圣人的一席饭食给你,相信圣人是不会介意的……”再说了,吴诩也没觉得李小九陛下吃的东西有多了不起=。=
    说起来,这些天她这里给李小九做的饭食都清淡得很,给李三郎吃,她还担心太寒酸了呢!
    众人见无法打消皇后娘子留李郎君在百福殿用膳的念头,只得苦着脸干活去了。
    法不责众,只希望到时候圣人能够网开一面……
    不久,太子殿下和武敏之回来了。
    两人拜见吴诩完毕,看到坐在一旁笑眯眯的李三郎,都不由自主变了脸色。
    李三郎施施然的起身给太子殿下和周国公行礼完毕,然后笑吟吟道:“太子,微臣奉娘子之命,今后就专司辅佐您时政之事,还请您多多指教……”
    此话一出,李弘小朋友的脸更黑了,因为有吴诩盯着,他只好僵硬地向李三郎还礼道:“有劳侍郎了……”
    一旁的武敏之冷冷地盯着某人,直放寒气……
    “额……不如先上膳吧……”吴诩总觉得气氛不太对,忙让阿韦她们传膳。
    “孤今晚不喝牛乳!”太子殿下忽然来了这么一句。
    说完,李弘小朋友就后悔了,小脸胀得通红。
    “噗……”李郎君忍俊不禁,正待要开口,忽见一个宫人急吼吼地冲进来。
    “娘、娘子……圣人来了……”
    尼玛慌个毛线啊?!
    又不是没见过李小九=。=
    啊,不对!
    今天好像没准备这货的晚饭!
    吴诩暗暗叫了一声糟,正想叫小顺子赶紧去再叫一份饭来,却见李小九已经大步走进大殿了。
    众人忙躬身行礼。
    吴诩起身迎上来,奇怪道:“圣人,您怎么这会儿过来了?阿舅他……”不会这么快就被打发走了吧?
    “朕已经跟阿舅谈过了……”李小九陛下的脸色不大好看,仿佛忍着极大的怒气,当他看到众人之后的李义府的时候,他的怒气值一下子达到了顶点。
    可上天似乎也偏爱美男,正当李小九陛下想要迁怒某人的时候,一个绯衣内侍忽然闯进殿来,高声禀报道:“启禀圣人、娘子,长孙相公回府后忽发风疾,此刻人事不省,长孙大郎已入宫求请太医!还有……崔相公殁了!”
    作者有话要说:先把几个老头的饭盒发了再说,新纪元是年轻人的世界=。=
    高句丽、百济、霓虹,咱先从那个下手捏=。…
    ps:
    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
    以及继续厚颜求支持,本文上了创新奖的发扬光大榜,现在正在投票中,亲们如果喜欢本文的话,就拔冗前往投上一票,葱在这里谢谢了~~~
    投票路径:主页…》正在投票…》同人历史剧…》发扬光大榜
    手打版地址是:#m3
    按钮版投票地址:

第282章

第二十章征伐02
    长孙相公中风了?!
    老臣中的铁杆帝党——中书令、太子太师崔敦礼挂了?!
    连续两个惊人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骤然在众人头顶响起;震得众人无法回神。
    不但李治和吴诩惊愕万分;就是李弘、武敏之和李义府三人也露出惊讶之色。
    中书令崔敦礼年纪确实不小了,几年前就已经向李小九陛下乞过骸骨;不过李小九陛下当时为了在政事堂中有人抗衡褚遂良等人;没有同意让崔老爷子退休;还把他送去东宫挂职。
    崔老爷子能坚持到此时才挂,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偏偏吴诩今天刚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一把手来济和韩瑗被丢出了长安,朝中正是需要有人主持大局的时候;崔老爷子这一挂,可不是乱了套吗?
    你说还有李绩老爷子?
    还是算了吧!
    人可是出了名的明哲保身老狐狸,在这个时候装病还来不及呢,就别想他能跳出来主持大局了=。=
    崔老爷子这一挂,原本打算让他接替长孙舅舅的计划就算泡汤了。
    不说让小九十分郁闷,就是吴诩也有些头痛起来。
    而长孙舅舅这边就更加麻烦了。
    中风什么的,完全不知道该算作活人还是死人,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绝对会让一干元老党摇摆不定,实在让人抓狂有木有?!
    而且,说起长孙舅舅中风的原因,大概都会看向李小九陛下的吧?!
    连李弘小朋友都知道,长孙相公今日入宫献书的事,可谁想到长孙舅舅献完书回家,怎么就中风了呢?
    这事要说跟李小九陛下没关系,鬼都不信啊!
    吴诩忍不住看向李治。
    她真的很好奇,李小九到底把长孙舅舅肿么了=。=
    今天长孙舅舅进宫时也算是咄咄逼人,名为献书,实则进谏。
    明显是要趁着李小九还在病中,行胁迫之事!
    可惜,因为吴诩提前回宫,元老党企图召回褚遂良的计划完全失败,还偷鸡不成蚀把米,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控制权给丢了!
    最后李小九留下长孙舅舅密谈,按照吴诩想法,应该是劝说长孙舅舅放下权位,退休了养老……
    依照长孙舅舅的性子,应该不会气成这样吧?
    难道,李小九做了什么手脚不成?
    吴诩不由疑惑地盯着身旁的李小九陛下。
    青年紧紧抿着嘴,脸上的神色阴沉得可怕……
    这个时代的人如果中风了,九成九是再也醒不来的……
    从政局形势来看,这个结果对李治来说,算是个好消息……
    可从私人感情来说,大概还是个坏消息吧,唉!
    吴诩忽然有些心疼李小九了。
    做皇帝不容易,要做一个面面俱到的好皇帝就更不容易了!
    抛开长孙舅舅强势独断,陷害宗亲良臣,总是压制皇权这几点来看,他对李小九的意义有时比先帝还重要!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多想无益。
    而且,吴诩可以肯定的是,没了长孙舅舅的朝堂,李小九能更顺利地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大唐全兴的道路会更通畅无阻……
    在国家利益面前,所有私人感情都是浮云啊!
    吴诩暗叹了一口气,捏了捏李治的胳膊,道:“圣人,请速遣太医去国公府吧……”
    李治像是如梦方醒似的,赶紧让王内侍去太医院打包最好的太医和药材去赵国公府,又让前来报讯的崔内侍随时反馈赵国公府的具体情况。
    长孙舅舅这边安排完了,李小九陛下又想起崔老爷子的丧事也不能马虎,正好李义府这个中书侍郎在场,他就让李义府直接草拟了对崔老爷子厚葬的旨意,命其立刻回中书省加班去!
    作为李小九陛下的铁杆支持者,崔敦礼的葬礼办得十分隆重,不比当年马周的差,李小九陛下还亲自写了祭文,称其是贤臣良弼。
    而就在中书令崔敦礼陪葬昭陵之后不久,昏迷多日的长孙相公也阖然长逝了……
    李小九陛下伤心欲绝,带病上朝,为长孙舅舅筹办了隆重的丧事,让礼部给长孙舅舅取了美谥之后,又荫封了他最小的儿子为刺史。
    长孙舅舅的坟茔是李二陛下在世的时候就划好了的,是所有陪葬臣子中离昭陵最近的。
    出殡那天,李小九陛下遣大皇子梁王李忠代其送葬,同时让他拜祭了一下先帝和先皇后……
    接连劳碌,外加情绪起伏过大,李小九陛下原本就还未病愈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痊愈之日变得遥遥无期……
    而朝中连失四相,骤殁两员元老,再加上李小九的病情反复,吴诩身上的担子骤然加重,即使有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等人鼎立辅佐,她都快抓狂了。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老天爷也来添了一把乱。
    显庆元年五月底,定州、并州等地暴雨连绵,造成了洪涝之灾,而括州、蒲州等地发生海啸,数十县被海水淹浸,房屋农田被损毁无数……
    天灾之后,紧接着是**。
    先前被程知节大军打残了的西突厥叛逆阿史那贺鲁,趁着大唐新春过节期间,带着残部逃到了西域一带休养生息,到了六月份终于又恢复了元气,联合西域数个小国大举进犯安西都护府,企图夺回他的地盘。
    然而苏定方大军早有准备,几路出击,将贺鲁大军截为数段,个个击破。
    阿史那贺鲁与咥运、阙啜等几部叛首仓皇突围,分别逃到石国、波斯等地。
    苏定方亲领数万大军追击,其副将萧嗣业以奇计攻破石国苏咄城,擒获阿史那贺鲁。而另一路大军由军师中郎将来济率领,追杀至波利斯城下,波斯国举国惊骇,当即将咥运、阙啜绑缚之后献给唐军。
    至此,西突厥国灭,大唐在此设立昆陵、蒙池二座都护府,原西突厥国之地全部重新设置州府。
    大唐的疆域从此与西边波斯国接壤,丝绸之路泰半纳入了大唐的疆域中。
    这个难得的好消息让李小九的病看起来好了不少。
    “阿武你真有眼光,这个苏定方果然是大将之才……”李小九十分兴奋,接到捷报之后就让中书省拟旨,要好好封赏苏定方。
    吴诩却有些哭笑不得,因为还有一份则子她根本没敢给李小九看。
    那是来济弹劾苏定方纵容军士抢掠怛笃城的原始居民的……
    啧!
    其实在吴诩看来,打劫几个中东阿三也不算什么大事,谁知道那些敢在两国交战之时还坚持留在怛笃城,身揣无数金银的家伙是不是奸细呢!
    不过这种趁火打劫的事总归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又偏偏让来济那个方脑袋的家伙撞见了,吴诩也只好象征性地派使者过去,口头上批评了苏定方一顿。
    西突厥灭亡之后,原本就已经归附大唐的东突厥旧地的众酋长、可汗都吓得屁滚尿流,纷纷上书朝廷,请求解除他们身上的刺史、都督之职,只保留爵位就够了,以示他们绝不会像阿史那贺鲁那样有叛逆之心的。
    吴诩收到这些请愿书,自然是一一笑纳了,还跟李小九提议,让这些少数民族兄弟带着部族都迁到江南去享受鱼米之乡的富庶生活。
    李治一听吴诩的建议,立刻领会了她的意图,当即亲自下旨在婺州圈了一大块地出来,让北方各部全部迁过去居住。
    至于那些跟随阿史那贺鲁叛乱的西域各部各小国,吴诩就没那么客气了,直接把他们全部流放到云贵山区采矿和越南热带雨林种橡胶去……
    解决了西部和北部的原始居民后,吴诩以李小九的名义下旨增开恩科,允许全国范围的士子、官吏都报名参加西部官吏选拔考试,凡是考中的考生,不论之前出身如何,立刻就能走马上任,官阶按至少是从七品。
    与此同时,吴诩还让安西都护府和邻近数个州府各迁数万百姓到新成立的那几个都护府去定居,为了安抚这些迁移来的百姓,吴诩让户部下发了各种免费的福利政策,如土地、农具、耕牛等,还免了当地三年的赋税。
    一口气吞下了西域这么大一块地盘,吴诩也不是不担心有人趁火打劫的,中东那些家伙暂时还不敢对大唐出手,倒是西边的吐蕃可要小心防范。
    为此,吴诩特地请了李绩老爷子和礼部尚书许敬宗入宫来分析了一下周遍诸国的情形。
    说起吐蕃,吴诩首先
    想到的是当年她见过一面半的文成公主。
    而经过李绩和许敬宗的科普,小吴同学才知道,原来文成公主如今已经成了寡妇了,连名义上的儿子都已经挂了!
    原来,松赞干布在永徽元年就忽然病逝,而他的独子又先于他而亡,如今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还是个小屁孩而已。
    文成公主作为地位最高贵的赞蒙,在吐蕃王朝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加上被托孤的辅政大臣禄东赞是亲大唐的,所以如今的吐蕃还是保持着松赞干布在位时的驿馆政治主张,亲睦大唐,暂时不会对大唐的军事行动进行阻碍……
    所以,不必担心有人会来分大饼了~~~~
    不过,吴诩想的东西又要多一些,听完吐蕃的现状后,她一点也没松一口气的感觉,反而让使者立刻传讯给苏定方,驻兵三万于边界,以防不测。
    作者有话要说:先扫平西边,再往东扩张=。=
    祝大家春节快乐~~~

第283章 〔捉虫〕

第二十章征伐 03
    主少臣疑这样的事历史上发生过太多了;再加上太后还不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外族女人,吴诩真怕吐蕃那边出几个有心人,在小赞普那里挑拨几句;那可就杯具了=。=
    如今的大唐虽然不像贞观末年那样,连年征战,还屡战屡败,最后闹得国库空虚;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现在的李小九陛下是有钱了,可也不算太富裕。
    天灾**以及内耗;已经让李小九和她整天为了怎么增收绞尽脑汁了;如果再加上最烧钱的战争……咳!虽说揍扁了敌人可以捞回来不少土地金钱;可打仗这事吧,不管是输还是赢,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还需要合理的出兵借口和准备的时间。
    没有借口出兵,那你就等着被朝野上下的那帮酸腐文人口诛笔伐,遗臭万年吧。
    要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出兵,那……看看当年李二陛下伐高句丽是什么结果吧=。=
    总而言之,吴诩现在不怕打仗,就怕打没有准备的仗。
    在这种冷兵器时代,没有及时可靠的通讯设备,又缺乏便捷高效的交通工具,消息延迟是相当可怕的,吴诩不能保证大唐周边的属国就一定会老老实实地不给她找麻烦。
    青壮们要长成需要时间,各种科技产品、奢侈品被弄出来卖钱也需要时间,而且朝中的格局刚刚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的丞相集团几乎要全部换掉,这样一来,新选出来的领导班子和各级官员就要磨合,重新组建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机器,还是需要时间……
    尤其是如今大唐刚刚才把突厥国旧地吞下肚,必须要花费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消化,在这段时间里,任何周边小国的挑衅都必须严厉打击,以为震慑。
    对于吴诩谨慎防范吐蕃的行为,李绩老爷子是十分赞同的,
    李二陛下晚年只对李道宗、薛万彻和李绩这三大将领有过点评,说是‘万彻勇猛,遇战非大胜即大败’,‘道宗与世勣谨慎,所战胜多败少’……
    由此可见,李绩老爷子走的一直都是‘小心驶得万年船’的路线,而且从其关键时刻总是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的政治智慧来看,他这么一个武将出身的人能够成为如今政事堂的实际首相,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是可惜了李道宗和薛万彻,这两人要不是与李唐宗室牵连太深,就不会被长孙无忌顺手坑杀了!
    如果两人现在还在,这会儿倒是正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论资历,苏定方也算老了,可如果有李道宗在边关镇着,根本不用三万大军压阵,就能让吐蕃老老实实的,不敢有非分之想。
    谁让人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亲闺女呢!
    唉!
    吴诩暗暗叹了一口气,又问许敬宗道:“先前出使过吐蕃的是谁?”
    许敬宗也是个人精,这货虽然不通军事,但对揣摩人心和耍嘴皮子可是很有一套,简直是天生的外交人才。
    这会儿他一听吴诩问起当年李小九陛下派遣去吐蕃做使者的人,立刻就从怀里掏出一大叠详细资料来,然后细细介绍道:“启禀娘子,我大唐与吐蕃从武德年间就有使者来往,直到先帝贞观八年,其赞普才遣使欲与大唐结为秦晋之好……”
    “文成公主下降吐蕃时,送亲使即先江夏王李道宗……后,先帝遣使者王玄策入吐蕃……”
    “停!”听到这里,吴诩忽然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问道:“你说的这个王玄策,是不是当初借吐蕃之兵,覆灭中天竺的那个?”
    许敬宗闻言一愣,随即答道:“正是此人。”
    吴诩听到了肯定的答复,脸上立刻露出兴奋的神色来。
    这个叫王玄策的家伙可是个牛人啊,当初他奉李二陛下之命,带着大量金银珠宝书画丝绸去吐蕃探望文成公主,结果路过天竺境内时,竟然被数千印度阿三给打劫了,他单人匹马突围出去,逃到吐蕃,说动了松赞干布和泥婆罗(即今天的尼泊尔)国王,借兵攻打中天竺,然后把天竺五国中最大的中天竺诶灭国了!
    开疆辟土,原本是天大的功劳,王玄策如果为此封个候,是完全没问题的,可偏偏这货带了一个要命的战利品献给了李二陛下……
    当然,王玄策进献的不是什么祸国妖姬,而是一个自称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懂得炼丹的印度和尚=。=
    虽然李二陛下把这印度和尚藏得挺好的,可最后还是被李小九看出了端倪,而李二陛下的死,李小九一直认为是他爹乱吃丹药造成的。
    所以说,李小九一直看王玄策这个家伙不顺眼,即位这么多年,都没给他升过官!
    不过,现在可不是赌气的时候,放着好好的人不用,那就是傻子!
    “以不住万人之兵力,覆灭一国……是个人才!”吴诩当即让小顺子把王玄策的名字记下来。
    然后,吴诩又看向李绩老爷子,道:“李相公,如果本宫用王玄策换下苏定方镇守大唐与吐蕃边境,可能行?”
    李绩老爷子闻言,只是拈着胡须略一沉思,便摇头道:“不妥。”
    “为何?”理论上来说王玄策同志不是跟吐蕃的关系比较铁吗?
    “娘子不妨让王玄策带三百人出使吐蕃,待其归来,再让其留守边疆会比较好……”
    老狐狸到底是老狐狸,所作所为果然是滴水不漏。
    让王玄策去吐蕃出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探清楚如今吐蕃国中的形势,等王玄策出使任务完成后再让他接替苏定方镇守边关,那样就不会让边关将士有一种空降领导的不良感觉了!
    高!实在是高啊!
    吴诩笑眯眯地看着李绩老爷子,不吝夸赞道:“不愧是李相公,老成持重,一心为公……”
    李绩老爷子一见吴诩不要钱似的猛夸他,不由一抖,忙诚惶诚恐道:“娘子谬赞了,老臣也就这点行军打仗的本事,若是论起文采庭辩来,哪里比得上许尚书他们……”
    立在一旁的许敬宗突然被李绩老爷子这么一夸奖,顿时喜笑颜开,连声表示‘不敢当’。
    李绩颇有深意地看了许敬宗一眼,又对吴诩委婉地请示,是不是赶紧补充几个俊才进政事堂啊?
    这长孙相公和崔相公一死,来相公和韩相公一贬,政事堂里可就剩他一个武夫和于老爷子一个东宫老教师了,没人干活了有木有!
    吴诩被李绩老爷子这一提醒,不由笑了。
    其实这事她跟李小九早就在琢磨了,先前是顾虑着长孙舅舅还在,不敢马上把自己的底牌露出来,现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大换血了!
    “李相公只管放心,等这次恩科结束,圣人会一并下旨的……”
    吴诩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李绩老爷子一听之后就放心了。
    显庆元年十一月,卧病多月的李小九陛下终于还朝了。
    他上朝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太极殿面试这次恩科选拔*#出来的准公务员们。
    根据吴诩的想法,这一次考试考出来的考生是要去西部、北部开荒的,不但要文武双全,还必须懂得比较全面的法律知识和农技知识,而且参加考试的人员里,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将被优先录取。
    除了选拔官吏外,朝廷同时还将派出一大批工匠和农学研究者到几大都护府去。
    这些学者匠人都是吴诩在这几年里花了偌大血本攒下来的技术人员,这次是一口气全送出去了,为的就是保住西部仅存的那几块原始森林和绿地,顺便想法子改良一下那里的盐碱戈壁滩,最好是能种出西瓜、葡萄来……
    小吴同学流着口水展望这美好的未来,早把还要熬夜看则子这件苦逼差事给丢在一边了……
    李小九陛下只好摇摇头,把堆在吴诩面前小山一样的则子都搂到自己面前。
    没了政事堂的一群老头子聒噪不休,痛快是痛快了,可这工作也是成倍地增加了!
    唉!他们小俩口咋就这么苦命呢?
    显庆元年十二月,李小九陛下下旨,改户部尚书为度支尚书,专司财政收支,下设侍郎二人。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避太子李弘之名讳。
    到了显庆二年初春,李小九陛下再次下旨大封群臣,加封太子太傅于志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黄门侍郎杜正伦为中书令兼任度支尚书,原中书侍郎、文馆学士李义府为侍中兼任度支左侍郎,原礼部尚书许敬宗为尚书左仆射。除了这三名简在帝心的圣人心腹入阁之外,还有原中书侍郎长孙诠和御史大夫魏叔玉两人也都被提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一并入阁为相了。
    正旦之后,李小九陛下再下一旨,诏命朝散大夫王玄策为正使,带珠宝、书画、丝绸百车,出使吐蕃。
    这道旨意一下,刚刚拜相入阁的李三郎就秘密上书皇后,要求随王玄策去吐蕃,哪怕装成一个侍从也行。
    吴诩想不到李三郎会这样大胆,竟敢以大唐丞相之尊跑去邻国刺探情报。
    虽说小李同学也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质书生……
    但是,当奸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即使李三郎一再恳求,吴诩还是犹豫不决,而李小九陛下这对于李三郎这种主动要求去‘找死’的行为表示十分高兴。
    作者有话要说:那啥,我听说有个送红包的功能,今天都转好jj币了,但为啥我就是找不到那个按钮呢?
    难道jj又抽了?!
    呃……

第284章

第二十章征伐 04
    也不等吴诩考虑清楚;李小九陛下就直接答应了小李相公的请求,让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吐蕃,不过不能以真实身份示人;出使期间没事也就罢了,万一要是挂了、残了,却是没有政府抚恤的。
    李小九陛下提出的这条件实在有些苛刻,但李三郎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对于小李相公匿名去吐蕃这件事;太子殿下表示了强烈抗议;希望他爹给小李相公增派几个大内侍卫做保镖。
    这个提议当然被李小九陛下毫不留情给拒绝了。
    太子殿下只好转头来求吴诩。
    好吧,其实吴诩也不明白;为什么前段时间相当抗拒李三郎的李弘小朋友会忽然维护起他来。大内侍卫是没有;随使团出发的卫队倒是可以多去些人=。=
    而更让李治和吴诩惊讶的是;武敏之居然主动表示愿意随李三郎一起去吐蕃,作为护卫。
    事已至此,吴诩也不好再阻止李义府想去客串一把无间道的心愿,同时再三嘱咐武敏之一定要小心行事,就算搞不到情报,也一定要活着回来——就是磕着碰着了,武妈妈那关也不好过了!
    冰山小帅哥很酷得点点头,随即拉着李弘小朋友话离别去了。
    吴诩又仔细查看了一遍要送去吐蕃的东西,把漆器、铁器和有关技术方面的书籍都换成了金银和佛经——她可不像李二陛下那么傻,主动把大唐的土特产、种子和各行业的工匠送给西藏那帮土著去高发展呢!
    吴诩建议李小九送去的全是中看不中吃的奢侈品,还包括一面一尺见方的水银玻璃镜子。
    在永徽六年的时候,吴诩的玻璃小作坊终于做出了玻璃镜子,虽然做出来的镜子还不够大,技术也有待加强,但长安城已经开始风靡起来收藏这种小镜子了,差不多是千金一面,还供不应求!
    吴诩这次特别让玻璃作坊做了一块大镜子,还专门在背后用金粉镌刻了‘赐文成公主’的字样,就是打着拉拢文成公主的主意——当然,如果献镜子的还是像李三郎这样的美男的话,估摸着这次吐蕃之行,成功率又能提高不少!
    使者队伍临行前,吴诩特地又招见李三郎和武敏之一次,再次嘱咐他们要小心行事,注意个人安全为首,刺探吐蕃国情为辅,如果顺利的话,就趁机搞点藏药、青稞和牛马回来……
    坐在吴诩身旁的李弘小朋友一脸不高兴,也不知是舍不得他阿兄还是舍不得那个一脸笑意的小太傅。
    “好了,本宫言尽于此。大郎、李相,你二人以保重为要,早去早回!”吴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