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大唐的先进文化科学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立刻然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质问道:“阿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有如果武敏之不解释清楚的话,他就要扑过去咬人的架势。
武敏之神色不动,冷冷道:“娘子虽下令不许那些倭国少年随意走动,可这些人善于逢迎,私下贿赂馆吏,早就私下里乔装改扮出过四方馆了……”
也就是说,吴诩的禁足令对倭人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呆愣。再想想两国人的脾性,也释然了。
武敏之又道:“那些少年既然如此仰慕我大唐风采,倒不如让他们得偿所愿,长留长安就是了……”
“哪有这么容易啊……”吴诩很想说,这些少年都是人形木马啊木马,等学会了各种知识技术,还不果断回倭国建祖国过去了啊?!
不想武敏之像是猜透了吴诩的未尽之语似的,忽然展颜一笑,颇有几分小李相公的神采。
“如果这些少年已经习惯在大唐土地上生活了,而这世上也再没有倭国这个国家,只有大唐一郡的时候,姑母您认为他们会怎么做?”
“啊?”吴诩半天才反应过来武敏之同学的意思,不由暗叹这娃霸气。
“那么……你这次也想跟着遣送使去倭国咯?”吴诩一看李三郎在一旁似笑非笑的看着武敏之,就猜到这两人八成又在私底下达成了什么协议。
李三郎有一条好舌头,派他去倭国忽悠中大兄皇太子,吴诩一点都不担心。
至于武敏之,吴诩只能认为这娃大概是想去亲眼看看倭国这个常被她和大郎挂在嘴边的小岛国,到底有什么可怕之处!
啧!
这帮年轻人咋就都这么喜欢争强斗狠呢!
吴诩想到这里,回头看看自家儿子,又面无表情地扭头。
呃……
男孩子还是强点狠点的好,不然肯定会被人吃得连渣都不剩的,咳!
显庆四年二月,新春佳节过后没多久,大唐国中不少州府长官上书表示发现祥瑞,什么嘉禾、奇花啊、白鹿、白虎啊层出不穷。最有趣的是,继苏定方在百济岩池钓龙的新闻传遍全国之后,益州、绵州等地的地方官员也表示白日见龙了,还企图用各种办法捕神龙,结果当然是失败。于是这些州府的官员纷纷上书‘请罪’,大拍李小九陛下之龙臀。
吴诩看了这些志怪小说一样的则子,笑得直打跌,顺便打消了李小九企图改元‘龙朔’的念头。
显庆四年是个好事连连的年份。
这一年十分难得的开春后没有发生春冻。
到了三月也没发生春旱。
国中风调雨顺,边疆也十分安宁。
吐蕃小赞普又一次派使团到长安,献上各种牛羊珠宝,向李小九陛下提交了国书,表示要与大唐缔结永世亲睦的和平协议,顺便把滞留大唐多月的首相禄东赞领了回去。
朝鲜半岛上也是形势一片大好。
高句丽灭国之后,李绩老爷子亲自押送前高句丽国主高藏回长安献俘。
李小九陛下像对待百济前国主扶余义慈一样,不但饶恕了高藏的性命,还封了他一个爵位,令其一家在洛阳居住。
而高句丽既亡,整个半岛都成了大唐辖下郡府,李小九陛下便下令将整个朝鲜半岛分为七十八个州县,十八个都督府,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由刘仁轨任大都督兼安抚使,在金城设东海都护府,由薛平贵任大都督兼安抚使。
显庆四年三月,由中书令李义府为正使,中书侍郎许圉师为副使带领的大唐遣送使从辽东穿过朝鲜半岛到达金城,在金城港登船,护送倭国使臣河内鲸渡海回国。
不想,遣送使团与倭国使臣出海后没多久就遇到了风暴,整个船队就这样在海上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了……
作者有话要说:很抽很抽=。=
第300章
第二十章征伐17
遣送使团和日本使臣在海上遇风暴失踪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杨氏刚刚才从别业进宫来看吴诩;听到这噩耗,她当即就昏厥了过去。
别人也就算了;她家大郎可是跟着使团一起去的呀!
话说;她刚刚才相中了一个十分不错的小娘子;这……这可如何是好?!
杨氏的急痛让吴诩也十分难过;说到底;武敏之会跟着出海,也是她首肯的;这下可好了,倭国的底细没探到,倒赔了个大侄子去!
吴诩懊恼得抓心挠肺的,而她家太子殿下乍听噩耗,眼睛都红了,要不是顾忌他阿爹阿娘还在仔细询问那报信的使者,他八成要扑过去揪着那使者的衣领cos咆哮君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月份海上居然会有风暴?”吴诩翻来覆去就只有这么一句话。
虽说遣送使团到金城已经是三月了,可海上的风向还没转,理论上应该是一帆风顺到倭国的,怎么会出现风暴呢?!
李小九陛下也虎着脸,瞪着那来报信的使者道:“你们大都督派船去寻过了没有,有什么消息?”
那使者好歹也是个副将级别的军官,这会儿也有些汗流浃背了,要不是早在战场上练了一身好胆,这年轻人只怕早被殿上这几位大佬的神色给吓趴下了。
“启禀圣人,这东海上原有海潮南北环流,每年春季,从极南面会冲来一股暖气,海上时有暴雨来袭……”那小将道:“大都督曾劝阻过李相公,只是……”
以李三郎的脾气,估计是听不进薛仁贵的劝阻的,再说使团中还有一个急着回倭国的河内鲸在,一行人根本不相信这个季节会出现风暴,所以一意孤行就出海了。
结果,就出事了。
薛仁贵得到使团出事的消息,当即亲自带船出海去寻人,结果除了找到一只沉船外,什么也没发现。
这下薛仁贵的冷汗也下来了,这遣送使团里的人可都不是等闲之辈,正使是帝国最得皇后娘子宠幸的小李相公,副使是最近因为向李小九陛下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理论而青云直上的许侍郎,还有最要命的是,这次带领护卫保护使团的可是皇后娘子的侄儿啊!
薛仁贵想死的心都有了!
他亲自带人日以继夜地在海上找了三天,结果连块破船板都没找到。
这可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了!
最后没法子了,薛仁贵只好让手下副将快马加鞭赶到长安报信,顺便送上了一本厚厚的请罪则子。
那副将也算是能言善辩之人,见了李小九陛下后,就为他家大都督极力辩解了一番,详细叙述了薛大都督为了寻人,与众将士不眠不休在海上漂泊……
说得连李小九陛下也不好再怪罪薛仁贵什么。
“薛仁贵就只找到一艘破船?那……”吴诩听完那小将的话,十分不解,她其实想问薛仁贵难道没捞到一具两具尸体什么的?
可看她儿子脸色这么差,吴诩只好先把这话咽回肚子里去。
倒是那个小将果然机灵,听吴诩的话就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答道:“启禀娘子,大都督带人在海上巡视数日,只见了无数破碎船板,至于尸体……也捞到了几具,看衣着都是倭国人,而且……”说到这里,那小将脸上露出一抹古怪神色,继续道:“我们大都督仔细查看了一下那些尸体……几乎全是被一剑封喉杀死的,而不是淹死的……”
此话一出,殿上众人的神色各异。
太子殿下听说那些尸体都是倭人,就已经松了一口气,再听说那些人都是死于剑伤的,他的脸色也变得十分古怪了……
“这么说,除了倭人的尸体外,并没有发现遣送使团任何人的呃……踪影?”吴诩又问道。
“是的,大都督沿着海岸线转了一圈,也不见有船只的踪迹,刘大都督也派了船在西海岸寻找,也没有任何发现……”那小将一五一十地把自己来之前所知的信息全部交代了。
吴诩听说薛仁贵和刘仁轨二人都环岛一周了,还是没发现其余船只,不由心中一动。
李小九似乎也想到了某种可能,脸色稍稍好看了些。
没有发现沉船和尸体,那么遣送使团很有可能已经往东去了……
果然,两天之后,百济郡又派来了一名加急信使,送来了遣送使团的最新消息。
李三郎等人果然已经顺利到达倭国了。
不过很不幸的是,倭国的左大臣河内鲸在风暴中意外落海丧生,所有其亲卫为了救他也掉入大海失去了踪迹。
因此,到达倭国的船队就损失了两只大船,一只就是载有倭国使臣及其亲卫的大船,一只则是装有大量大唐土特产的大船。最后,完好到达倭国九州港的就只有装着大唐遣送使团的四艘大船和载着倭国使臣的那些仆从的一艘小型船。
中大兄皇太子早在两个月前就收到了河内鲸将要回国的书信,又听说他家左大臣在长安搜罗了一大船的‘特产’回来,原本是欣喜万分的。
不想他亲自到九州港去迎接回国的船队时,他满腔的欢喜就成了泡影。
他的左大臣没了,迎来的却是一个长着一双桃花眼的小白脸。
中大兄皇太子能够在倭国屹立不倒多年,可不是泛泛之辈,他只与这位大唐来的小李相公打了两个回合的太极,就知道这个年青人不简单了。
中大兄皇太子只能摆出谦和的态度将大唐众人迎回近江王都,原本想着既然河内鲸好不容易搜刮的一大船东西没有了,大唐使团总能带点好东西来吧?
根据前几次的遣唐使传回来的消息表示,当年大唐跟吐蕃结亲,大唐皇帝可是送了数百车书籍字画、种子工具,甚至工匠艺人到吐蕃去,这大唐第一次派遣送使到倭国,好歹也该送点书籍字画给他们吧?
也许是中大兄皇太子看小李相公的目光太过炙热了,许侍郎和武侍卫长都忍不住对这倭国太子怒目而视。
小李相公却浑然不觉,还笑得一脸春风,对中大兄皇太子道:“在下久闻太子之名,今日相见,实在是三生有幸……”
中大兄皇太子哪见过像李三郎这样精致的人物,被他这一笑险些失了魂魄,半晌才讷讷道:“李君如天人一般,孤有幸得见,才是三生有幸呢!”
说罢,他又垂下眼,不敢再去看李三郎俊美的容颜,叹道:“大唐天使到来,孤只觉喜从天降,只可叹河内君不幸殒命……”
李三郎闻言,立刻收敛了笑容,陪着中大兄皇太子叹气道:“可不是嘛,我也没想到来一趟倭国是如此凶险,河内先生还真是为国忘私,当初带着这么多少年来我大唐,实在是颇为不易啊……”
说到这里,李三郎还假惺惺地感慨了一下:“当日狂风暴雨大作,我们的武将军还特地回航去救援河内先生的船只,不想河内先生却不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挽救那一艘满载大唐土仪的大船,结果……唉!”
此言一出,中大兄皇太子越发郁闷了。
而许圉师和武敏之二人都是深知当日内情的,前者虽是李三郎的直接属下,却真没见他家上司这么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情景,不由露出一脸古怪神色。而武敏之是面瘫惯了,又深知李三郎的古怪性子,倒是一如继往的冷着脸做高人状。
李三郎见中大兄皇太子郁闷得几欲吐血,还不能说什么,不由又添了一把火。
“河内先生为了一船杂物牺牲了性命,在下实在为其不值,其实那些东西在我们大唐不过是小意思……”李三郎笑嘻嘻地道:“说来,这次在下奉大唐皇帝之名护送贵国大臣回国,也是带了些薄礼来,希望太子不要嫌弃!”
中大兄皇太子听到这句话,眼睛都亮了,连声道:“天朝之物,孤一向视为无价之宝,怎么会有嫌弃之说呢,呵呵……”
“那就好~~~~~~”李三郎也呵呵一笑,使了个眼色给随侍的卫士,后者立刻呈上一个两尺见方的大锦盒来。
“这是我朝皇后娘子特地选出来的一枚夜明珠,嘱咐在下献给太子为见面礼……”李三郎说着,就打开了那个锦盒。
室内的所有烛光在夜明珠的熠熠光芒下立刻黯淡了许多。
好半晌,众人才在适应了那夜明珠的光芒,看清楚了锦盒里的珠子。
倭国是一个岛国,理论上该是见过各种珍珠的,所以一开始李三郎说到大唐皇后送给他一颗夜明珠的时候,他脸上很明显地出现一抹失望之色。
但真正看到盒子里的这可夜明珠的时候,中大兄皇太子的脸上也露出吃惊的神色。
天朝的东西果然不同凡响!
尽管这颗大珍珠已经将成他的囊中之物,中大兄皇太子的心里依然十分不是滋味。
珍珠虽好,却比不上大唐的技艺学术啊……
李三郎笑眯眯地欣赏了一会儿中大兄皇太子的强颜欢笑,又道:“这只是皇后娘子的一点小小心意,也是为了感谢贵国当初献给大唐的那几块宝石……”
“对了,太子也许还不知道,那几块宝石已经被我们圣人切成了几十块,给皇后娘子镶嵌凤冠了,皇后娘子十分喜欢呢~~~~~~”
“因此,皇后娘子在微臣出使之前,特地向圣人上书,将原本送给贵国的那些不值钱的字画、书籍、农具和种子全换成了金银珠宝,希望太子喜欢^__^”
中大兄皇太子:“……”他很想吐血有木有!
作者有话要说:为啥这么抽捏?
服务器是不是又被摸了=。=
第301章
第二十章征伐18
李小九陛下向来大方,即使有心收拾倭国,在送给他们的礼物方面也没显得太寒酸。
李三郎只把其中一些‘小玩意儿’向中大兄皇太子展示了一下,就让一班倭人侍从眼睛都看直了。
连中大兄皇太子看到这些在他们国中随便拿出来一件都可以当国宝的的东西,也有好半晌回不了神,尤其是看到小吴同学特地选出来的那十几面巴掌大花式各异的小水银镜时,他的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说话完全没有刚才的流利劲儿了,“这、这、这是镜子?!”
也难怪他会这么惊讶,就是长安城里,也没多少人家用得起这种水银镜子呢!
小李相公笑眯眯的点点头,道:“这也是皇后娘子的一点小意思,送给太子赏人的~~~~~”
我擦!
大唐的皇后好大手笔啊!
中大兄皇太子暗暗抹了一把汗,笑道:“几位天使路途劳顿,不如先去东条院歇息……”说罢,他让几个美貌温柔的倭国女子请李三郎等人往大津宫东边去安置。
李三郎听说倭国新近才迁都到近江,这大津宫还是前朝女皇修的一座行宫,不觉十分感兴趣。
而许圉师则是对倭国简陋的皇宫设施表示十分不屑,“东边乃春*宫所在,这倭人居然以之为驿……”这实在是太不讲究了!
许侍郎的话引来了小李相公的一阵轻笑,“倭人鄙陋,哪懂得这么许多道理……”
伍敏之闻言不由点点头,其实贺兰氏也算得上是颇有家学渊源的世家了,他当初在贺兰家也进过几天家学,别的没学到,世家子弟该学习的气派规矩还学到了不少。
这倭国的行事作风,明显不可能入大唐那些自视甚高的世家子弟之眼。
就是李三郎这样的寒门子弟,也颇瞧不上倭国这做派,别以为他看不出来,中大兄皇太子送这几个美貌的侍女过来,打的什么主意……
想到这里,小李相公忍不住看了一旁一直放冷气的武小将军一眼,不由暗笑。
他们几人进了东条院的卧室后,那些送他们过来的美貌侍女就自发自觉地想要上前为他们宽衣服侍……
许圉师脸色立马就变了,忙挥手示意她们离开。
谁知,那些女人还装傻卖痴,故作不懂地继续贴上来……
小李相公不愧是怜香惜玉之人,任由那些满身香粉味的美人脱下他身上的披风,这才示意不需要她们的服务了……
为首的倭国妹子显然是懂得几句汉话的,十分恭顺的跪在小李相公面前,表示如果□□使者不留她们侍候,太子殿下就会降罪于她们……
小李相公听完她的话,只是‘哦’了一声,就没再言语了。
那些倭女还以为小李相公是默许了她们的请求呢,一个个喜形于色,又想贴上来。
不料,她们还没沾到小李相公的衣角,一旁坐着的那个英俊少年忽然暴喝一声:“滚!”
那些倭女都吓得花容失色,正呆愣间,就见那冷面少年忽然握紧了自己的佩剑……
一干倭国妹子就算再傻也知道那少年是什么意思了,争先恐后地逃离了室内。
“嗳嗳……你别这样……她们也不过是群弱女子而已……”小李相公不赞同地瞪了武敏之一眼,只换来后者一声冷哼。
啧!
真是越来越不可爱了=。=
小李相公不禁摇摇头。
他就不明白眼前这少年明明是不喜欢做那些虚与委蛇的事,却偏要跟着他往倭国跑,其实这次他本不想让少年跟来的。解决河内鲸这种杂碎,他一个人就够了=。=
此外,来倭国之前,他可是听说荣国夫人到处参加京中贵妇们举办的游园会,为的可不就是为眼前这位寻个好娘子么?
小武将军如今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又袭着周国公的爵位,还颇受圣人和皇后的宠幸,简直是举世难寻的金龟婿啊!
也不知有多少世家勋贵赶着上前来结亲呢……
说不定眼前这位就是因着这个原因,就一直不肯在长安久待,一有机会就往外跑,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这个年轻人是上进心强,想要在要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呢!
小李相公眼珠儿一转,正想开口揶揄武大郎两句,一旁的许圉师却忧心忡忡道:“相公,这倭国对我等监视甚严,圣人嘱托之事,恐怕……”
李三郎闻言,不由一挑眉,道:“你放心,此事我自有主意……”
“你立刻修书一封给薛大都督,把我等顺利到达倭国的事禀报圣人和娘子……”
许圉师忙应了,然后告退出去了。
小武将军却安坐如山,一点告退的意思都没有。
小李相公见状,不由疑惑地看了少年一眼。
其实,经过这么些天的海上航行,李三郎的身体非常不舒服,刚才又跟中大兄皇太子一阵交锋,青年的肉%¥体和精神都十分疲乏,只想好好洗个澡,睡个觉……
可这小子为啥还不快点识相地滚回自己的房间去呢?!
小李相公腹谤了半天,武敏之还是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他只等开口道:“大郎,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
李三郎觉得,如果他没看错的话,他这话一出,少年的脸上瞬间闪过一丝犹豫的神色。
呃……
看来这少年果然是遇到难题了。
某人的八卦之心立起,什么疲劳困乏都飞到了九重天外,一双桃花眼立刻精光四射起来……
“大郎,你有什么难处只管对我说说,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武大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娘子她们暂时不关注我的婚事?”
=================长安的分割线============================
得到武敏之等人安然无恙到达倭国的消息,吴诩可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阿娘,我就说大郎是吉人自有天相吧?”吴诩在百福殿摆了一大桌子点心瓜果,投喂了两个小屁孩之后,又让宫人把小三郎抱上来给杨氏看。
说来,她跟李小九从洛阳回来后,杨氏就一直没时间进宫看小三郎,好容易等她相中了一个小娘子进宫来准备跟吴诩报喜的时候,却听到了武敏之一行出海遇险的‘噩耗’……
小三郎都快能在榻上爬行了,这才见到了外婆。
小三郎李显个头不大,却十分活泼好动,不像他二哥当年那样吃了吃就知道睡。
这货就是个活猴子啊,只要醒着,就要折腾点事出来。
偏杨氏十分喜欢这小外孙。
大概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杨氏这次进宫,简直像是年轻了十几岁一样,一身装束只能用花枝乱颤来形容……
听吴诩说到武大郎,杨氏立刻眉开眼笑道:“托娘子洪福,大郎无恙了,这次又能为圣人立大功,回来正好可以求娘子您赐婚了!”
吴诩闻言不由惊讶道:“阿娘这是相中了哪家小娘子啊?”她这么一点风声都没收到?
想着,吴诩忍不住看了一眼随侍在一旁的小顺子,后者忙弓着腰往后缩。
“什么?阿兄要成亲了?”太子殿下也十分惊讶地出声,引得他家二弟的脸色也阴沉起来……
只有小三郎还懵懂无知的一边流着口水,一边在榻上乱爬……
杨氏大概是乐疯了,完全没看出吴诩母子几个的异色,还不住地夸赞她相中的那个小娘子:“大郎年纪也不小了,早该寻个娘子执掌中馈了……我在长安看了这么多小娘子,竟没有一个比得上这个小娘子的!说来也是咱家大郎高攀了,人家小娘子不但出身好,还是个绝色,又知书达理。我听说她阿爹是崇文馆大学士,娘子您新近命礼部发行的新文集就有那小娘子的阿爹编撰的……”说到这里,杨氏有不免懊恼起来:“大郎也真是的,好好的郎官不做,跑去混什么军功……不然这回就可以去提亲了!”杨氏一副去晚了,孙媳妇就会被别人抢走了的神情,看得吴诩嘴角直抽抽。
想不到武妈妈这么快就给武大郎定好亲事了!
不过,她怎么听着这小妹子的资料这么耳熟呢?
出身不错,却不是世家女……
老爹颇有文采,还是编撰《瑶山玉彩》的主编之一……
不会是许敬宗那货的女儿吧囧?!
“阿娘说的到底是哪家的小娘子啊?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呢……”吴诩抱着一丝侥幸心理,直接询问杨氏道。
杨氏一脸得意,笑道:“说来也是天降奇缘,那小娘子还跟阿娘我是同宗呢!”
吴诩一听这话,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不是许老头家的闺女就好!
不过,跟武妈妈同宗,那不就是姓杨?
咦?
吴诩这里还没想出来是那个杨姓官员的闺女呢,那边太子殿下已经反应过来了。
“外婆说的莫不是新任太子宾客,杨思俭之女?”
“对对对……”杨氏闻言,连连点头,“别看人家小娘子今年才十一岁,那摸样,那才情……矮油~~~~~娘子你看了准喜欢!”
神马?!
那小妹子才十一岁?!
这么小就被杨氏相中给武敏之了,会不会太那啥了?
吴诩直接囧了。
更让她大囧的是,她家大郎忽然怒气冲冲地吼道:“阿爹说了,杨氏女是要留个儿做太子妃的,外婆你给阿兄换个娘子吧!”
杨氏:“……”
吴诩:“……”尼玛这事她怎么不知道啊?!
作者有话要说: 感觉还是很抽'墢?
第302章
第二十章征伐19
介于在场的几个娃都是未成年;吴诩和杨氏就没有再讨论武大郎的婚事了。
而太子殿下石破惊天的那句‘要留杨氏女为太子妃’的话,两人很默契地当做没听见。
随着太子殿下的年纪渐长;他爹李小九陛下又有抽风的迹象了,偶尔听说哪位重臣家有个年纪相当的女儿,就会说出类似的‘留着选太子妃’这样的暗示类的话语。
杨思俭也算是东宫嫡系了,见李小九陛下的机会也多;他家又有个待字闺中的漂亮女儿,难免被李小九陛下惦记。
不过;以吴诩之见;李小九也不过是跟这些重臣开开玩笑的。
大郎今年也不过才九岁而已;就算要议亲也要等他十二岁之后,谁知道到时候还有没有更好的人家呢?
只是今天李弘小朋友忽然这么一吼,虽说这百福殿的人都是吴诩的心腹,不至于传出什么风声去,可杨氏心里难免尴尬,日后武敏之从倭国回来,也不好再提杨家小娘子的事了……
吴诩觉得她有必要跟她家大郎好好谈一谈了。
这段时间她跟李小九一直忙着对外扩张,似乎有些疏于与几个娃的交流了……
等杨氏告辞出宫后,吴诩特地把大郎和二郎都留了下来吃晚饭。
两人虽然相差了一岁多,可看起二郎个头明显比大郎还高些,也更沉默老成些,反而像是哥哥一样。
对于这个二儿子,吴诩可以说关注度不是太高,这货从小就安静,婴儿时代除了吃就是睡,就算是偶尔嚎两句也都是为了解决生理问题,后来进了弘文馆上学,也不像他哥那样总是惊才艳艳让那些个老师傅夸个不停,而是不温不火地完成学业,让人挑不出错,又找不出亮点来。
说起来,这娃平素除了在读书习字方面肯多花点时间外,其余事情只要能用最快捷的办法完成,就不肯多花一分钟,多出来的时间除了睡觉还是睡觉。
这样没有存在感的儿子,吴诩是经常性地将之忽略,关注度还不如对自家侄子高,现在一看,儿子都长这么大个了,吴诩也难免有一丝丝愧疚。
她倒是想关心二郎几句,可这娃虽然没啥存在感,可他的日常生活细节都有专门的宫人向吴诩汇报,要说这儿子的喜好也就一个——睡觉。
她总不能问他:儿子,你要不要在阿娘怀里睡一会儿?
还是算了吧囧!
吴诩的沉默,让两个小屁孩都有些不安。
“阿娘,您有什么话要对儿说吗?”李弘小朋友到了这会儿脸还有些红,大概是以为他阿娘要为了刚才的事批评他呢。
“呃?”吴诩猛地回神,看大郎小脸红红的,正襟危坐的样子好像当年的李小九一样,不由一笑。
“阿娘这不是近来忙于政务,好久没跟你们哥儿俩一起吃饭了嘛~~~~~”吴诩忍不住伸手在李弘小朋友脸上捏了一把,笑眯眯道:“弘儿难道不想跟阿娘一起吃饭吗?”
“怎、怎么会?”李弘小朋友的脸越发红了,不着痕迹地四下看了一下。
小顺子等人早就低着头作沉思状,他家二弟一如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