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胤禟本来就是奉命清理内务府,因此,自然不会跟舒云对着干,相反,还非常配合,亲爹在的时候,办差都没现在当心。没办法,康熙再不怎么重视他,他也是皇子阿哥,有什么错,康熙都会帮忙兜着,可现在呢,做皇帝的变成了哥哥,还不是一个妈生的亲哥,情况就不一样了,真要是出了什么岔子,只要将你闲置了,你就得抓瞎。
  胤禟可是看到了,胤禩哪怕如今空有一个廉郡王的名头,但是如今是真的门庭冷落车马稀了,廉郡王府几乎是一瞬间就变得落魄了起来。偏偏两个人还撑着架子,别的不说,有的亲戚还是要资助的。
  安郡王府,现在没有安郡王府了,玛尔浑之前因为曾经与鄂伦岱有过往来,结果这次被鄂伦岱给卖了,胤禛还在犹豫着要不要下手呢,原本这几年就有些身体不好的玛尔浑就吃不住压力,一命呜呼了!
  玛尔浑没有嫡子,胤禛顺势就夺了安郡王府的王爵,便是个贝勒贝子的爵位也没能承袭,最后挑了两个儿子,一个封了镇国将军,一个封了辅国将军,其他的呢,爵位就更不入流了,没了爵位,安郡王府也不能住了,逾制,玛尔浑的丧事刚办完,就急急忙忙分了家,栖栖遑遑地搬出去了。
  分家之后,他们日子并不好过,家产缩水了太多,偏偏一个个都是俭省不下来的那种,还想要维持当年王府风光时候的奢侈生活,寅吃卯粮,到最后,差点连爵田都要卖了,郭络罗氏听说了消息,哪里还有办法,也只能接济一二了。
  胤禩如今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是钮钴禄氏生的,叫弘旺,胤禩将他抱到了郭络罗氏身边抚养,实际上郭络罗氏对于这个孩子很少理会,只是叫下人养着,对他还不如对自个的养女上心。胤禩如今跟郭络罗氏是真有了相敬如宾的味道,互相之间客客气气的,至于更多的,却是没有了。
  胤禩从来不死心,他还在等机会,所以,现在能抓住的人,他一个都不会放手,郭络罗氏接济外祖家,他也不拦着,还多给一些,依旧保持着跟这一家子的来往,他坚信,没有人是无用的。
  但是,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当年投靠了胤禩的皇商通过胤禩的关系,得了往内务府供货的差事,这次被一并处置了,皇商的资格被剥夺不说,还被抄家流放,自然不可能有多少钱孝敬胤禩了,因此胤禩如今手头也比较紧,已经到了需要偷偷摸摸典当一些东西的地步了。
  胤禟开着几家当铺,因此知道这些事情,想到曾经风光无限,一度逼得汗阿玛都不得不耍赖的胤禩如今落到这个落魄田地,胤禟哪里还敢不拿胤禛的旨意当回事。
  因此,在整改内务府的事情上,他表现别提有多积极了,生怕出了什么岔子。横竖内务府这边如今也担心胤禛下狠手,所以一个个也不敢有什么大动作,这才让改革顺顺利利进行了下去。
  这会儿瞧见胤禛这边不顺利,舒云难免多嘴问了几句,听到胤禛说到这些事情之后,舒云当下就将当年洪武朝的解决办法说给胤禛听了,规定好各个级别能够免税的额度,纳粮照样纳,回头按照功名爵位什么的返还就是了,依旧是有特权的,至于当差,他们不能跟着百姓去服那些徭役,那就让他们去搞义务教育呗!去县学之类的官学义务上课,这也算是当差了,而且算是教化一方了,又体面又实惠。
  对于舒云来说,反倒是丈量全国的田亩,摊丁入亩,这里头猫腻比较多一些,这时候下面测量土地,不是按什么米,分米的,而是按步,这个就有大步小步的问题了,官员用大步,百姓用小步,同样一亩地,当官的就是比百姓大,你有什么办法。
  胤禛对于这些猫腻也明白,但是这种事情也很难解决,只得暂时作罢。
  舒云却是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获利越来越少,以后这些反而都是小节,因此,也并不多提,只是将自个这么多年来整理出来的一些实用性的技术图纸还有相应的设想拿给了胤禛,胤禛仔细看过之后,眼睛越来越亮,他忍不住保住了舒云:“静怡,你可真是朕的贤内助,这可真是帮了朕的大忙了!”
  胤禛琢磨着,舒云这么多年一直没拿出来,一方面是被之前夺嫡之事给吓住了,另一方面呢,也是她跟自己心有灵犀,早就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呢!
  胤禛从来不怕别人比自己能干,反正都要为自己所用,自然也没觉得舒云是不是想要做武瞾什么的。横竖现在是孝期,许多事情做不了,胤禛自然是将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头。
  有了一定的章程之后,许多事情就好办了。胤禛并没有什么三年无改父道的想法,许多事情越早解决越好,因此,趁着之前一番清扫的余威,他就直接宣布全国各地重新丈量田亩,然后呢,他搞了个缺德的主意,派出去丈量田亩的官员每个地方都有三个,一个正职,两个候补,谁能够先发现正职的问题,并且得到核实之后,候补立马就能转正。
  科举的发展让读书人越来越多,三年一次殿试,又分什么南北二榜,而且满汉考的还不一样,朝廷需要的官员就这么多,很多还都是靠着恩荫上去的,旗人想要上进,渠道总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职位都被旗人占了,甚至一些要害衙门里头的一些刀笔吏,如今叫做笔帖式,也都是旗人或者是包衣在里头任职,这就导致了汉人想要上进,面临的竞争对手就很多了,多有考上了进士,因为没钱走门路,不得不一直候补的,除非你想去某个没人愿意去的穷乡僻壤,否则的话,稍微好一点的官职,后面起码跟着一串候补的,一些人候补了几十年,都看不到希望。结果如今胤禛给了他们一个希望,哪有不动心的道理,恨不得死死盯着正职不放呢!
  官绅一体当差,因为就是搞搞教化之类的,大家对此觉得没什么问题,提携后辈嘛,本来许多人就挺喜欢做的,但是一体纳粮,哪怕会按照官职爵位返还,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以前是全部不交税,不纳粮,现在只有一部分了,起码,以后投献的事情是不会再有了,这自然影响到了大家的利益。
  但是问题是,这个政策还是保留了他们的特权,他们就算是想要反对,也找不出借口来,毕竟以前的时候,也没说他们的田全部免税,免一部分才是正常操作。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暗中做手脚了。
  这么一来,原本以为最难的改革居然就这么进行下去了,胤禛一下子松了口气。
  雍正年间的改革如今已经全面展开,在上层的压力下,下层又没有足够的反抗力量,比起明朝来,如今的文臣论起什么气节之类的,那是压根没有的,那时候文臣为了史书留名,能故意惹怒皇帝骗廷杖,现在可没人敢了,大清的皇帝是真的会杀人的,还会株连,至于名声什么的,呵呵,这玩意不就是读书人一句话嘛!
  所以,在大明的时候,许多根本推行不下去的政策放在大清,居然还挺顺利。雍正也深得打一巴掌给一甜枣的熏陶,一边整顿吏治,不许贪污受贿,一边再搞了个养廉银出来,这笔银子看起来多,其实比起让他们去贪污,可就少很多了。
  另外就是地方上头的亏空问题,胤禛早就烦透了这些,当年曹寅的女儿嫁给平郡王纳尔苏的时候,胤禛就不爽了,一个包衣家的女儿,一看就是王妃的品格,问题是,养移体,居易气,别相信什么穷苦人家养出什么金枝玉叶的事情,事实上,容貌,气质,谈吐,修养这种东西,都是需要金银珠玉培养的。同样的美貌,一个生在豪富之家,一个生在乡野之地,那完全是不一样的,一个从小娇生惯养,十指不沾阳春水,一个能走路就得帮着干活养家,十多岁的时候,保准一个是千金小姐,一个是黄毛丫头。能在乡野还能保证皮肤白皙细嫩,牙齿洁白整洁,头发柔顺细滑的,不用说,那肯定是有金手指。
  曹家说是接驾,实际上康熙才住了几天,其他的东西不都是他们自己享用的吗?甚至,后续他们一家子的奢侈生活也是靠着这些亏空才支撑起来的,尤其,康熙给了曹家弥补亏空的机会,肥差一个接一个,结果呢,还越亏越多了!
  虽说这里头是有着康熙想要废太子的时候让几个心腹想办法截留银子的事情,但是呢,这种事情是不能放到明面上来的,废太子之后也有好几年的时间,他们居然一点还亏空的意思都没有,这就很让胤禛恼火了!
  所以,胤禛头一把火就烧到了三大织造头上,曹寅首当其冲!
  对此,许多人其实是幸灾乐祸的,曹寅当年有多风光,就有多遭人嫉恨,康熙可不是只有一个乳母,按照制度,作为皇子,康熙会有四个乳母,只不过皇子断奶之后,一般只会留下一个,留下来的便是曹寅之母孙氏,后来康熙入阁读书,曹寅的身份够不上伴读,就做了康熙的哈哈珠子。就因为这么一重关系,康熙一直以来,对曹家优容有加,某种意义上来说,康熙对自个的兄弟都没有对曹寅照顾。
  曹寅虽说也算得上是长袖善舞了,在江南官声很好,在朝堂上也多有经营,跟所有人关系都不错的样子,但是那是因为他上下都打点得好,但是如今到了这个地步,很明显,皇帝不喜欢他了,有几个人敢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来拉他一把呢?
  舒云当年少女时候看过红楼,是因为那时候课本上有节选,老师建议他们回去可以看一看电视剧,舒云也曾经翻阅了一下原著,她一向理智,在她看来,贾家那是活该,至于说什么贾宝玉还有那些女孩子是清白无辜的之类的话,问题是,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不能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就真的不应该付出代价了,放到后世,贪官家属还得积极退赃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放到这个执法成本其实比较高的时代,提升犯罪成本,也就是搞株连,才是正常的。
  所以,对曹家,舒云也生不出多少同情心来,他们也算不得无辜。别的不说,在整顿内务府的时候,舒云就看到一份记录,曹家曾经上折子问康熙借了内帑十万两银子用于倒卖云南那边的铜锭,结果因为内务府这边也跟着跟进,曹寅亏掉了,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这事给糊弄过去了,康熙也没有追究,至于借的钱,也是没还的,至于其他的事情,还有不少,光看内务府里头的记录,曹家就绝不冤枉。
  至于红楼真正的结局什么的,曹家要是没有这些经历,这书也写不出来,所以,舒云自然就没有任何干涉的意思了。
  江南三大织造互为姻亲,李煦是曹寅的内兄,孙文成是曹寅的表弟,以前康熙因为曹寅和李煦的缘故,对他们挺信任的,但问题是,胤禛可信不过他们,因此,一方面勒令他们填补亏空,另一方面已经命人南下接替三人的位置。如今江南那边无论是丝绸,还是棉布都畅销得很,就这样都没能将亏空补齐,那还能继续指望下去吗?
  他们几家如今还想要走关系,给他们求个情什么的,结果直接被胤禛下旨骂了一顿,顿时消停了。孙文成还好,他们家欠的亏空不太多,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足够的依仗,奉圣夫人孙氏虽说是他姑母,但是已经过世了,能荫蔽曹家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再荫蔽娘家。所以他老老实实变卖了家产,将亏空都还掉了,还留下了一些祖产,但是曹李两家就没这种好事了,欠的太多,急切之间,当年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东西根本卖不出价钱来,至于那些当年接驾用的东西,也没人敢卖,因此,到头来根本还不起。
  胤禛也懒得再跟他们啰嗦,勒令他们回京,后脚就叫人替了他们的位置,至于亏空什么的,就像之前那些欠国库钱的人一样,给个期限,慢慢还吧。


第72章 红楼谢皇后
  胤禛在位三十二年,在这三十二年中,大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商业繁荣的缘故,原本比较封闭的对外政策自然被放开了,工业的发达带来了商品过剩,不得不向海外倾销,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再闭关锁国呢?
  来自全球的原材料被运输到大清,变成了更加精美的商品,然后被运上巨大的蒸汽货轮,运输到世界各地。对于许多原本就没有所谓工农业所言的地方的人来说,大清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公道,比起那些西洋商人卖的东西强太多了!他们那边原本物产就很丰富,大清购买的那些东西,原本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什么用处,但是就能从大清那里换来柔软舒适的棉布,轻薄的丝绸,雪白的面粉,轻巧实用的瓷器,甚至还有更加锋利好使的武器,只要给的代价足够,大清就算是火枪火炮也是肯卖的。
  在很多时候,经济其实要比武力更可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被掌握之后,那么,名义上这个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呢,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上层的那些贵族尽情享受着来自天朝上国的奢侈品,至于下层嘛,他们只能不断劳作,为大清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还有一些会在大清商人投资的种植园还有一些米厂面粉厂之类的工厂工作,得到相应的报酬,维持相应的生计。
  大清发展得实在是太快,西方那边就算是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也拍马赶不上了,在经过几次海战之后,不得不老老实实跟大清一块儿分享海外的利益,忍受着最多的利润被大清攫取。
  而国内呢,情况也变得非常明朗了,工商业的发展让农业变得无利可图,大量的农业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转化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就算是购买机器进行大规模耕作,但是随着化肥的出现,粮食产量增长了很多,但成本也高了不少,化肥还有农药不都要花钱吗?偏偏国内粮食的价格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低廉的水平,家里有个人在作坊做工,靠着薪水就能养活一家子,因为粮食什么的是真的不贵。
  至于经济作物什么的,也不可能卖得太贵,真要是太贵了,还不如去海外买个种植园呢,横竖海运现在成本非常低了,所以,如今那些大地主就算是想降低租子,都没几个人乐意种了,也只能改成大农场模式,比起投资作坊来,虽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收益率却不够高,要不是朝廷对于抛荒有着严厉的惩处,很多地主根本就不想种地了,因此一些地主为了避免抛荒带来的惩处,宁愿只要一点象征性的租子,就租给佃户耕种。
  北方草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树木的种植让许多原本已经急速荒漠化的地方开始恢复了生态,虽说有着足够的收益,但是许多蒙古贵族已经不满足于生活在草原上了,毕竟,哪怕如今交通非常方便了,但是在草原上,想要过上又奢侈又舒适的生活还是不那么容易的,那些蒙古王公们如今也没多少兵马了,有钱就够了,因此,干脆搬到了中原居住,草原这边的草场定期叫人来巡视就可以了。一些比较有野心的,还在海外购买了牧场,准备将羊毛还有奶制品、肉制品生意发展到海外去。
  雍正二十六年的时候,胤禛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不管是汉、回、苗、藏,只要在朝廷认证家产(包括动产不动产)超过十万银元,就可以申请入旗,其实在这个时候,旗人的特权已经不多了,但是又不用多花钱,只是认证一下,每年多交点税而已,就能入旗,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一时间,汉军旗膨胀了几十倍,回、苗、藏人中的贵族也纷纷入旗,哪怕满蒙八旗没发生什么改变,但是俨然,旗人这下是真不值钱了。
  好在传统的那些旗人已经赶上了工业化的红利,满洲八旗都有固定的产业,后来胤禛代表上三旗牵头,与各旗旗主合作,成立了大清皇家集团,又是搞银行,又是搞商船,后来还搞起了军火生意,每年都会派发红利,就算是在家躺着不动,也能勉强养活自己,所以,对于新入旗的那些人,这些老旗人也就不在意了。
  在胤禛过世之后,大清皇家集团这才开始渐渐接受其他组织入股,不再仅仅是满洲旗独享了,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忘记以前旗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了!旗人的桎梏被放开,他们有了更多的出路,更多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不会混吃等死,就等着朝廷发饷了!
  雍正过世二十年后,继位的弘晖,也就是长治皇帝,在退位为太上皇之前,下了最后一道诏书,表示大清自此以后,但凡身家清白,无作奸犯科之事,皆为旗人,不管满蒙汉回藏,都是一家兄弟,再无分别。
  其实因为工业化的缘故,蒸汽机大量使用,发辫并不方便,从雍正年间的时候,民间就有人私下剪去发辫,朝廷并不追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减掉了发辫,一般就是留着短发,等到后来,便是一些旗人也不留辫子了,等到长治之后,弘晖的儿子永珣继位之后,自个带头剪去了发辫,自然下面的官员也是上行下效,纷纷去辫蓄发,很少有人再留着发辫了。
  可以说,大清从各个方面都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
  舒云没想到之前那辈子自个还遗憾,又没等到红楼的结局,结果这辈子就转世到这个世界来了。
  舒云恢复上辈子记忆的时候刚刚在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了,就听到一个声音在那里大喊:“娘娘血崩了!”
  当然,舒云没死,哪怕没有恢复之前的记忆,舒云的身体也是一直经历了灵泉滋养的,怎么可能莫名其妙就血崩!事实证明,是一个产婆暗中做了手脚。女人生孩子本来就是一个坎,最是危险不过,也最容易出意外。那个产婆原本就是一边摆出一副要接生的样子,却是偷偷想要将已经露头的孩子往里塞,结果发现舒云生得太顺了,又有其他人看着,真要是强塞,立刻就要被发现,干脆趁着接生孩子,下面原本就很可能出现撕裂的机会,悄悄用刀片在舒云下面划拉了一个大口子,然后一边喊着止血,一边用力放血。这年头又没缝合技术,真要是被这么折腾,除非舒云愿意暴露自己的自愈能力,要不然,还真要完蛋。
  哪知道舒云恢复了前世宿慧之后,立马就反应过来了,她生的次数多了,对自个的身体也比较了解,哪里还能发现不了猫腻,当即强提了一口气,叫人制住了那个产婆,结果就在她袖子里找到了一个刀片,上门还有些许血迹。
  审讯产婆的事情不用舒云多管,舒云一边暗中动用灵泉配合医女止血,一边开始整理自个这辈子的记忆。
  舒云这辈子依旧是皇后,她丈夫是承嘉皇帝,这是大靖朝,皇族姓司徒,承嘉皇帝叫做司徒旻,十四岁就登基了,不过就是大靖的第三代皇帝而已。前两代为TAI祖太ZONG,TAI祖他老人家呢,原本就是个地方上头的小军官,前朝末年,天下大乱,他所在的军队因为拖欠军饷,还逼着他们到处灭火,好不容易立下了功劳,最后上面一分润,到了他们手里,上千个人都分不到几两银子,最后顶头上司一恼火,不干了,干脆也举旗造反了!
  这位TAI祖运气很好,而且在底层呢,也有些威望,所以,在上面的首领身亡之后,继承人压制不住局面的时候,他就脱颖而出,做了首领,然后又威逼利诱了几个读书人给他出主意,后来竟是在江南那边打下了一块地盘来。他本是金陵人士,后来便有同乡来投,比如说什么贾家,王家,史家之类的。
  总之,等到TAI祖登基的时候,大靖朝已经占据了中原的大半壁江山,然后TAI祖过世,太ZONG继位,继承TAI祖遗志,终于大致上统一了中原,也就只剩下一些当年所谓义军的残党还有些活动。只是,太ZONG这个做皇帝的,年轻的时候不懂什么叫做千金之子,不坐垂堂的道理,每每奋勇争先,虽说在军中威望极高,但是呢,相应的呢,身上也受过不少伤,年轻的时候身体底子好,没什么感觉,等到天下统一之后,他年纪大了一些,旧伤复发,自然寿数不长。因此,先帝过世的时候,司徒旻作为太子,也就是十四岁而已,太后垂帘听政,等到司徒旻十五岁大婚,太后便还政给了司徒旻。
  舒云这辈子转世的身份叫做谢玉菽,是之前太子太傅的嫡幼女,谢家从龙并不算早,不过,当年谢家先祖乃是前朝大儒,前朝末帝时候,因为上书指出朝堂弊政,最后被逐出朝堂,名震一时,后来TAI祖占据了两省之地之后,便张贴榜文求贤,谢家那位先祖自个不愿意出山,不过却是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仕了。
  谢家人不擅长什么谋略,但是长于实务,将后方管理得井井有条,只是没什么军功,因此,开国之后,也就是封了一个伯爵,一个子爵,不过谢家本来也算不得正经的勋贵人家,历代都是读书的,所以,虽说有爵位,干的还是文臣的差事,跟勋贵也比较疏远,毕竟,压根不熟啊!
  谢家如此这般,自然很得上头信任,舒云的父亲谢慎,并不是家里的嫡长子,爵位没他什么事,当然,谢家的人也不在乎这种爵位,像是舒云的大伯谢恪虽说是继承了爵位,可也是考了个举人的,当然之后没再考就是了。
  谢慎少年时候就有神童之名,一路高歌猛进,十一岁就成了秀才,后来因为连续守孝,耽误了两次乡试,但是不到二十岁也已经成为了进士。因为年龄的缘故,殿试上谢慎只是排在了二甲第二,连传胪都没捞到,但是论起才学,并不输给那一年的前三甲,如今那位状元早就没几个人记得了,而谢慎呢,却是在翰林院待了三年之后,毅然外放,十几年之后,带着治理地方的政绩进入了朝堂,被太ZONG重用,后来先是做了太子少师,给太子讲学,之后等到临终之前,又命谢慎为太子太傅。
  司徒旻要亲政,就得对外表示自己已经是个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成年人呢,那么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大婚,在经过一番考量之后,太后就给她挑了谢慎的女儿。
  老实说,谢家本心并不想要送女入宫,谢玉菽是家里的嫡幼女,哪怕接受了正统的仕女教育,但是呢,家里对她的打算顶多就是嫁到一个差不多的人家做宗妇,皇家呢,情况太复杂,谢慎又是教导过司徒旻的,司徒旻的性子他了解几分,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这样的皇帝不好伺候。可是既然上面有了这个意思,那么,谢慎最终也只能认了。不认又能怎么样呢,人家要娶女儿做皇后,又不是进宫做妃嫔,你都不同意,谁都要说你一声不识抬举。
  谢玉菽入宫的时候,才十三岁,因此,自然是不可能立刻圆房的。可委屈了谁,也不能委屈了皇帝啊,因此,大婚没多久,宫里头就又有了好几个妃嫔。虽说谢玉菽名义上是皇后,实际上呢,上头有太后,下面还有那些还算受宠的妃嫔,哪怕司徒旻表现得挺尊重嫡妻的,但是在如今久经世事的舒云看来,司徒旻对自己的皇后,能有一分真心就不错了!
  这位就是个标准的帝王,一切唯我而已。或者说,大凡是皇帝,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的,当然,那种大公无私的也非常可怕就是了,因为这种人什么都能牺牲!
  舒云有些郁闷,自个这一次次的穿越,难度是直线上升啊!朱元璋虽说杀性比较大,但是呢,这位贫苦出身,另外就是舒云跟他算是患难夫妻,朱元璋并不是什么不念旧情的人。而胤禛呢,准确来说也是性情中人,起码比康熙好多了!只要初期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后面也就没问题了!而这一位呢,似乎就应该是红楼里头那位后来退位的太上皇了,也就是说,自个刚生下来的儿子就是那个被废自尽,后来被追封的义忠亲王?似乎连他的子孙也没捞到什么好处?这也太悲剧了一点吧!难不成这影射的是胤礽?
  舒云如今记忆力很好,这会儿从记忆深处将自个曾经看过的红楼又翻出来看了一遍之后,里头对于朝堂上的事情都只是一带而过,好多用的都是隐喻,舒云也不擅长搞什么阅读理解,又没怎么看那些红学家对于里头的各种解密,因此,具体怎么回事,真的搞不清楚。
  当然,就算是她原著全看过,这也不能说就是真的攻略了,这里也就是一个平行空间分出来的一条时间线而已,所以呢,拿着攻略走,说不定就要南辕北辙。
  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舒云就知道,自个依旧是无路可退!膝下有儿子,宫外有娘家,她哪能抛下这一切!所以,如今还真的是得多低一低头,先在司徒旻那里刷好感度了!
  舒云嫁给司徒旻已经七年了,如今才有了这个孩子。司徒旻的孩子可是已经不少了,若是算上这些年夭折的,司徒旻的孩子早就超过了两位数,这等精力,他真的是发育得很好。司徒旻的长子是贤妃所出,舒云这边刚刚大婚不足一个月,贤妃就进了宫,她也是太后帮忙选的,舒云代表的是文官的势力,那么,贤妃就是勋贵一方的代表。贤妃出身镇国公府,那位开国功臣镇国公牛清如今虽说是年纪大了,但是人还健在呢。所以,贤妃进宫就是嫔位,后来有孕,便晋封为妃,她这七年时间,一直荣宠不衰,一共生了二子一女,但是只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也就是如今的皇长子司徒宽。
  另一个之前还算得宠的是丽嫔,丽嫔出身并不高,不过生得颇有几分美貌,这才得了一个丽字作为封号,丽嫔两次有孕,第一次因为年纪小,没保住,第二次生下了大公主,大公主有些体弱,丽嫔除了美貌之外,也没太多足以动人之处,因此这几年已经有些失宠了,便将全部的心力都放在了大公主身上。
  同样多次有孕的还有淑妃,她准确算起来,是带着前朝血脉的,前朝覆灭,末帝举火自焚,大靖便从前朝宗室中选了一个人出来,册封了一个安乐侯,安乐侯府占了这么个大便宜,要知道前朝就算是还在,他们也早就边缘化了,自然也很是老实。他们家管着前朝皇室的祭祀,算是世代承袭这个爵位了,原本先帝的时候就想要献女入宫,但是呢,家里头没有合适的女孩子,等到当今继位,就顺势将家中最美貌的女儿献了上来。
  安乐侯府可没有什么夺嫡之念,献女完全是为了表达前朝皇室的臣服。因此,司徒旻宠爱淑妃可没有半点心理负担,反正不管她生的是儿是女,都是不可能成为继承人的。淑妃又美貌动人,善解人意,所以,司徒旻对她多有宠爱,这就表现在淑妃进宫六年,已经怀过四胎,加上如今肚子里的这个,算是第五胎了。淑妃进宫的时候也就是刚满十五岁,虚岁才十四,承宠不久就有了身孕,实际上,她的身体发育情况还没有成熟到那个地步,因此第一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没了呼吸。偏偏她的体质又非常容易怀孕,司徒旻也不会在意接连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