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杨柳青青-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行雁被他吓了一跳,但想到少年应有分寸,终究不曾出手阻拦。
  好在杨言辉的确没有继续下去的意思,只是善始善终地替男人重新系上了里衣──还没忘往他胸口摸上了一把──随即仰首近前、轻轻在他唇角啄了一下。
  柳行雁被这一下弄得心头一软,不由回应地亲了亲少年额角,才搂着人熄了烛火躺下安歇。
  许是先前心神起伏过剧,好一番安抚后,被他半圈在怀里的言辉很快就沉沉睡了过去。窗外隐约透入的月色映在少年安睡的面庞上,柳行雁怔怔凝视着,心思却已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半年之前,回到了置身武夷山中时、那个一闪而过的魇境……和坟上终得分辨的名。
  玉延梓。
  换作旁人,单单知道这么个名字,恐怕还得费些功夫才能查出对方的身分;但柳行雁久居宫中,对许多历史、秘闻都知之甚详,很快就从记忆里翻出了“玉延梓”的身分。
  “玉”是前朝的国姓;玉延梓,正是前朝末帝的嫡长子,也是以仁善贤德著称、曾被前朝旧臣寄予厚望的哀太子。
  前朝国号为“丰”,国祚两百七十三年,虽曾有过繁荣太平的日子,却也免不了倾颓覆亡的下场。末帝在位十六年,飞扬跋扈、荒淫残暴,更将王朝的气数彻底耗了尽,纵有惊才绝艳的庄王、英明早慧的太子,都挽回不了丰朝灭亡的命运。
  本朝国姓邵,开国太祖邵霂祎原是前朝将领,战功彪炳,声名赫赫,与才干过人的庄王更相交莫逆,是大丰曾经的顶梁柱。后来庄王不堪末帝逼迫起兵叛乱,奉旨平叛的太祖在手弒挚友后幡然醒悟,最终挟庄王遗愿兴兵称帝,由此建立了现在的大邵。
  末帝在太祖称帝那日便被枭首;名声极好的哀太子却不然。也许是对哀太子存着一分敬重和怜悯、也或许是哀太子的利用价值尚未耗尽,这位年方十六的太子在国破时并未殒命,只是被太祖秘密软禁了起来。无奈朝代更迭,总少不了打着“光复前朝”兴兵作乱的蠢货,哀太子不忍黎民再为战乱所苦,遂自请为饵诱出乱党,由宁国公尉迟玠协同带兵平乱。新朝的根基由此得以稳固;但心性纯善、苦民所苦的哀太子,却也在数月后溘然离世、得年十七。
  哀太子的死因众说纷纭,有说被太祖秘密赐死的、有说他不堪为笼中鸟郁郁而亡的,也有说他假死隐遁、离宫逍遥的。更有一说,道是哀太子为乱党所俘期间落了病根,这才在回京之后一病不起;即便是柳行雁,也很难确定哪个才是当年的真相。
  事实上,他本来也从未想过探究这些──直到他“看见”了那个名、直到他意识到那就是少年曾经的身分。
  思及哀太子诱出叛党时一度被俘,柳行雁几乎一瞬间就想到了那个让他心胆俱裂的魇境、想到了“他”怀中一身狼藉的少年。他脑中的画面仍旧支离破碎、零落难续;可即便未能真正忆起,柳行雁也隐隐有种感觉:“他”曾经的身分,多半就是那位协同平乱的宁国公尉迟玠。
  尉迟玠也是个颇负争议的人物。
  太祖仍是前朝的威远大将军时,麾下曾有三名大将,分别是杨旭、司马啸云,和尉迟玠。太祖称帝之前,曾有几年的光景因受帝王猜忌而赋闲在家。三将因此由尉迟玠牵头转入庄王旗下;直到庄王身死、太祖自立,三人才又重归他调度,为大邵的平定立下了不世功绩。
  其后,杨旭被封为安国公,便是如今的安国公府杨家之祖;司马啸云被封辅国公,但子孙不肖,今时的声望与影响力都已大不如前;尉迟玠获封宁国公,却拒辞不受,更在天下平定后解甲归田、彻底隐遁。太祖虽未收回封赏,但尉迟玠一生无妻无子,连何时辞世都无人知晓,“宁国公”的爵位自也一世而终,无人承袭。
  庄王虽惊才绝艳、才识过人,可在世之时,这位贤王更为出名的,却是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外貌。时人将其比为古之洛神,坊间亦多有淫辞逸话。因尉迟玠在朝时对庄王推崇备至,与同僚往来的书信上也对其诸多赞誉,便有人将他无妻无子、孤老而终之事与庄王联系在一块儿,称尉迟玠心系庄王;之所以在庄王死后重回太祖帐下,不过是为了完成庄王“定天下”的遗命。后天下平定,尉迟玠自也没了留在朝中的理由,这才辞了封赏、解甲归田。
  柳行雁是“他”也不是“他”,虽仍未想起过往,却能从种种传言和言辉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个大概:尉迟玠的确心系庄王,也为庄王的遗命付出良多;但“他”真正心冷归隐的原因却不在庄王,而在那处荒僻而简陋的坟茔,在那个被他冷待辜负、仅仅活了十七年便与世长辞的少年。
  会这么想,不光是因为内心深处承袭自“他”的种种悔恨,更是因为他早年听过的一桩秘闻──哀太子身死后,太祖感其贡献,曾有意改末帝为戾王、谥哀太子为“诚帝”;宁国公知此事后连夜进宫与太祖对质,旋即于隔日递上辞表,就此离开了朝堂。
  柳行雁仿佛能体会“他”那时的心情。
  追谥的确是美事;可太祖不仅是覆灭少年家国的元凶,更是将其送上死路的祸首之一……提议加“诚”字为谥,即便哀太子的确为天下平定出力颇多,仍不免予人一种假惺惺的施舍讽刺之感。
  兴许是“他”的反对奏了效,追谥之事最终胎死腹中。哀太子终究只是哀太子,一位只在史书上留下寥寥数笔、连形象都有些模糊的少年。
  望着身旁人尚算恬静的睡颜,想起这些日子来私下了解的、关于哀太子的种种,柳行雁心中恻然,不由轻顺了顺少年的发丝、是喟叹亦是痛惜地、喃喃低唤出了对方曾经的名:
  “延梓……”
  “……你是什么时候想起来的?”
  却在此际,一道熟悉的嗓音蓦然响起,中断了他的思绪。
  柳行雁是真以为少年已经熟睡,才会放纵自己唤出那个深埋心头多时的名。这下冷不防听对方出声,可真体会了一把“差点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感觉,足足呆了好几息才反应过来、有些语无伦次地道:
  “言、言辉?我以为……你怎么……”
  “……只是想试上一试。”
  重新睁开双眸的少年轻声道,月色下的面庞有些晦暗难明:“我从未说过自己的心结,你也不曾提、不曾问,可种种表现,无不说明了你对我……经历的了解。我不知如何启口,所以一直等着你问起,但……”
  “但我同样不曾问。”
  柳行雁忍不住叹息,同时稍加使劲、将臂膀中的少年圈得更紧了些:“我并非有意隐瞒,只是……不知从何问起,更怕触动你不好的回忆……”
  杨言辉不由沉默了片刻。
  小半晌后,他长睫微垂,轻声道:“你还未回答我──你是什么时候记起的?”
  顿了顿,“尉迟大哥?”
  最后话音极轻,却带着苦涩、带着轻嘲,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怨怼。
  柳行雁不敢说从未想过这一刻,但瞧见少年一瞬间成熟了许多、也一瞬间晦暗了许多的神色,胸中仍是一股剧烈的痛楚漫开,忙摇了摇头,道:
  “并非如此──我的确想起了一些事,却和你以为的不同。”
  说着,他也没等少年回应,便竹筒倒豆子似的说起了魇境和自身种种反应的事。
  待说完了对往事的一些猜测,他才半试探半总结地道:
  “总而言之,我并未真正‘记起’往事,只是看到了一些片段、感受到了一些‘他’的情绪……我仍旧认为自己是‘柳行雁’;这点……应当与你的情况有所不同。”
  像是没想到内情如此,听完他的叙述,少年抿了抿唇,随后抬起双眸,语气复杂地道:
  “如此,我真不知自己该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言辉……”
  “那一天,你承诺我不再进京、从此再不见天颜的时候,我当真十分感动。”
  杨言辉喃喃道,神情有些缅怀,却也带着一丝不自信和不安。
  “我其实……并不确信自己对‘尉迟大哥’怀抱着怎样的感情,却永远忘不了他满心满眼全是皇叔的样子;忘不了他只一心完成皇叔的遗愿,以至于我……遭了那事,从昏迷中醒来后,他仍旧没有一句宽慰,只说我不该随身带着证明身分的玉佩,致使计划生出了变量。”
  柳行雁并未记起这些,却本能地认为“他”不至于如此无情。可未等他思考出如何解释,少年便已接续着又道:
  “他说要带我出宫游玩的时候,我当真开心极了。我自小长于深宫,直到国破,都未曾出过京畿一步。我知父皇恶行罄竹难书,也知这天下越早平定、百姓便越能休养生息,所以即便早就猜到所谓的‘游玩’不过是拿我作饵,我也没有半分怨言。”
  “我知道自己的确是咎由自取──若非我随身带着玉佩,就算再怎么不合作,领头之人顾念我的身分,怎么也不至于那么快失了耐性。是他得了玉佩、自信能随时拱出另一个‘亡国太子’,才会应了好那道儿的下属要求……但、”
  他微微哽咽了下,“但……那个时候……就算‘知道’得再多,‘明白’得再多,我仍旧盼着……能从他那儿得到一星半点的安慰。”
  “我一直很敬佩他、仰慕他,即使知道他从来只将我当成那个昏君的子嗣,也从未放弃与他亲近。我一直深信他迟早能看见‘我’,不是亡国太子、不是昏君的血脉,而是真正的‘玉延梓’……却忘了于他而言,眼里、心里搁着的,始终都只有那么一人。”
  说到这里,少年忽地笑了笑。
  “我执着了那么久,直到那件事后,才真正想了开。我不再奢望他看见‘我’,甚至还有些庆幸他从未在乎过我……他以为我不懂权谋算计,却不知早在‘旅途’之初,我便猜到了自己必然的结局。”
  “我知道自己仍留得一命,不过是可用的价值尚未耗尽罢了。此前之所以执着,无非是知道终有一死、所以越发盼着能在这世上留下些什么。后来想了开,又觉得既然终归一死,他不在意我,也就省得了日后徒然心伤……说到底,我既在意他,总该希望他重展欢颜才好;世上原就没有我在意你、你就也非得在意我的道理。可即便是这样,临死之际,我最最盼望的,还是能不再被他视若寇雠;能……单单以再平常不过的方式,与他相识、相交……”
  顿了顿,“可我从未想到……这些理当随性命一同埋葬的记忆,竟会在‘杨言辉’身上苏醒过来。”
  “是……案子发生之后?”
  想起少年说过的、案发后他心神失丧、自我封闭的事,柳行雁恍然明白了什么:
  “你能一夕振作,是因为‘玉延梓’真正醒了过来,是么?”
  一个迭经磨难的十七岁少年,自非懵懵懂懂的六岁孩童所能比。仍旧单纯稚弱的“狸奴”只能用自我封闭护住自己;心思通透成熟的玉延梓却能克服伤痛,找到自己应当做的事。
  可杨言辉却摇了摇头。
  “属于‘玉延梓’的记忆苏醒,是在案发之后……我之所以自我封闭了一阵,正是因两世记忆混杂,一时不堪负荷所致。但……那一天,你在假山后寻到我、为我披上衣衫的举动,却让‘玉延梓’一下忆起了曾经的尉迟玠,让原先乱麻一般的思绪终于找出了线头,这才一点一点理顺、拆解了开。”
  柳行雁的心情不由有些复杂。
  他知道这事儿,是在真正对少年上了心之后。想到自己是言辉得以“清醒”的原因,要说没几分窃喜,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儿。可如今旧事重提,听闻对方“清醒”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曾经的“他”;即使这世的他在那之前从未与言辉有过交集,男人也不免生出了几分郁闷。
  他虽未说出口,可杨言辉心思一向细腻,又怎会猜不到他心中的别扭?少年原先晦暗的面色因而转霁少许,道:
  “不论是第一次见你、还是第一次与你合作查案的时候,我都没起过‘柳大哥就是尉迟大哥转生’的念头;会主动亲近你,也是因为那一面之缘,和欣赏你性情为人的缘故。但后来出了上官大哥和陛下的事,我总感觉自己看见了昔年邵将军和皇叔的影子,这才……隐隐有了几分猜测。”
  杨言辉口中的“邵将军”,指的是大邵太祖邵霂祎。柳行雁毕竟没真正想起前世,听到少年将上官鎏与陛下比作太祖与庄王,那种骤闻秘辛的诡异劲儿,真非言语所能形容。
  好在少年很快转了话锋,又道:
  “猜测归猜测,我虽难免在你身上看见几分尉迟大哥的影子,却从未将你们混作一同──方才会说不知该庆幸还是遗憾,也正是为此。两世为人,我心中难免有些……怨气,只得自个儿背负这些,当然有遗憾有不甘。但从另一方面说,与我经历这些、待我千好万好的都是‘柳行雁’,而不是心中只有皇叔的‘尉迟大哥’;我既已对你交付了真心,又如何不庆幸行雁仍只是行雁?”
  换言之,他相信“柳行雁真心在乎杨言辉”,却依旧不认为“尉迟玠同样也对玉延梓上了心”。
  ──可柳行雁知道,真相并非如此。
  “言辉……”想了想,他还是努力组织词句、试图说出“他”的感觉:“‘他’只是发现得太迟。”
  知道“他”是指谁,少年微微僵了下,没有回话。
  柳行雁又道:
  “直到现在,我都能深刻感受到、体会到‘他’曾经的悔恨、思念和不舍。我不是要替‘他’辩解,只是醒悟也需要契机;就如我,也是经过了一些事和‘他’的‘警醒’,才得以真正放下过往。可‘他’无人提醒,当时的情况又不比现在,隔着生死与国仇家恨,自难免障蔽了眼目,认不清何者才是真正值得守护、珍惜的。”
  “至于‘那件事’……”
  男人语音微涩,“‘他’从未怪你、也没资格怪你──‘他’真正责备的,一直都是自己;是太过自以为是、害你承受那些的自己。但他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开口,待发觉自己说错话,伤害都已如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杨言辉仍旧没有回答。
  他长长的睫羽垂着,看不清眸中的色彩、也有些辨不清脸上的表情。柳行雁瞧着心疼,但想到那些延续了两世的心结,便狠下了心,继续说:
  “‘他’一生无妻无子、孤独终老。有传言说是为了庄王,但‘他’真正守着的人,是你。”
  “……你如何知道?”
  沉默半晌,少年终于启唇,将混杂着一丝希冀的质疑问出了口,“说‘他’为皇叔枯守终身,我并不意外。但……”
  “还记得我先前提起的‘魇境’么?”柳行雁问。
  杨言辉轻轻颔首:“记得。”
  “魇境里有两处坟茔,一处是草草下葬的土丘、一处是精心修筑的坟茔,所在的地点完全不同,我却十分确信里头葬的是同一个人。换句话说,后来那一座,当是‘他’迁移重修的。若非确实将你放在了心上,以他的性格,又岂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男人心情复杂地问。
  少年似乎被他说得有些动摇,但片刻迟疑后,还是固执地摇了摇头:
  “这只是推测,不是么?”
  “言辉……”
  “不说其他,我是邵将军……太祖亲自赐死的;以尉迟大哥的身分,又岂会做出这样引起帝王猜忌的事?”
  少年反问,却比起质问对方更像在说服自己,就怕再生出什么不切实际的念想。
  柳行雁自也猜到了他的想法;可比起纠正少年,此刻更让男人在意的,却是少年话中隐隐露出的某个端倪。
  ──想到言辉曾经过祖父门而不入的事,会有那样的举动,似乎也不是太让人意外的结果。
  “……言辉,你不曾查过吗?‘玉延梓’离世后的事。”
  杨言辉蓦地僵了一下。
  知道自己说中了,柳行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忍不住揉了揉他的脑袋,叹道:
  “‘他’辞官了,就在班师回朝、知道你的死讯后。我听过一则秘闻,说太祖曾有意追谥哀太子为‘诚帝’,是‘他’连夜进宫劝阻的。因为‘他’觉得这么做,死去的哀太子不仅不会高兴,还会觉得是一种侮辱。”
  “……这倒是真的。”听着的少年忍不住插了句。
  “‘他’上表辞官,据传就是这之后的事。”
  柳行雁接着又道,“‘他’连‘宁国公’的封赏都拒而不受,就那么只身离开朝廷、离开了京畿……他隐居何处、又何时辞世,至今都无人能说得分明。他做到了如此地步,就算甘冒大不讳‘带走’了哀太子,太祖想来也不会说什么了。”
  “唔……”
  少年这下是真的吃惊了。
  如果是他记忆中的尉迟玠,怎么也不可能在天下初定时辞官归隐。盖因庄王的遗愿是开新气象、重铸盛世;天下初定,不过意味着那条路走了一半。以尉迟玠的性格,怎么也不可能半途而废。
  看言辉神色变换、想来已多少信了他的话,柳行雁这才松了口气,问:
  “信了么?”
  “信了一半。”
  杨言辉十分诚实地回答,“若你全数想起了,我自然是信的。但如今只是推测,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让我相信,总也得有些实据才好。”
  柳行雁当然不能说不对。
  事实上,经过那个魇境,他也挺好奇‘他’最后的结局。寻思着二人近一年间也纠举了不少弊案,就是偶尔贪个空也算不上大事,索性提议道:
  “既如此,你我不妨找一找‘他’的隐居之处。”
  “……没办法做一个梦直接记起来吗?”
  “总得先试试──也好让你趁机了解一下当年的事。”
  “呜……”
  少年没法反驳。
  知道这就是应承了,隐隐觉得自己过了一关的男人这才松了口气,道:“歇着吧。无论决定做什么,都得等明日再说。”
  “嗯。”
  杨言辉应了声,这才再度阖上双眸,放松自己沉入了睡眠。





  大邵立朝未及百年。换言之,哀太子也好、尉迟玠也罢,虽都已是三代以前的人物,但仔细算算,其实也不过是八、九十年前的事。
  尉迟玠终归是声名赫赫、战功彪炳的开国功臣,就算卸了兵权自请归隐,太祖能否放心仍是两回事。故柳行雁虽没恰到好处地做一个刚好记起来的梦,可调阅当年记档的情报后,二人还是顺利找出了一点蛛丝马迹。
  记录里,哀太子的死讯对外传出,是那年冬至前后的事,正在尉迟玠平乱回朝之后;但杨言辉的“记忆”里,他饮下那杯鸩酒,却是在尉迟玠出征当日、在那年的端午之前。
  他真正离世的时候,其实还未满十七。
  但过去的毕竟都已经过去了。曾经的小太子原就是心思通透的人;这一世又得偿所愿,不光游遍大江南北、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风土民情,更有一心顾念他的舅舅和祖父,和将他放在心尖上百般护着的柳行雁……与此相比,他那笼中鸟一般的前生确实没什么好留念的。故少年心中虽仍有心结未解,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几丝怨气,却已悄然散去了大半。
  可本人不计较、不介怀是一回事,把他放在心尖上的人在不在意又是另一回事。
  柳行雁仍是柳行雁,是那个从小被作为暗卫培养、灌输了满脑子忠君思想的柳行雁。即使他已经察觉了自身所受的桎梏、也一点一点从中挣脱了出,但有些已视作当然的念头,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比如作为一个大邵子民对太祖的崇敬。
  他是见惯政治权谋的,知道“成大事不拘小节”的道理,即便太祖稳定天下的过程少不了见不得光的手段,他也从未觉得不妥。但今时不同往日,他可以不在意太祖对“宁国公”的防备,却无法不在意哀太子的死。只要一想到他的言辉──或者该说“延梓”──不到十七便丢了性命,还密不发丧、被人生生将死讯瞒了半年之久,就算他并未“觉醒”属于尉迟玠的记忆,仍不免对曾经景仰的太祖生出了几分不满。
  更别提曾经的魇境里,哀太子原来的坟茔……竟只是那样一处荒僻简陋的土丘。
  在他知道言辉的“身分”之前,他于此心痛归心痛,却也无处怪责;可如今既知了少年身分、知道哀太子是太祖赐死的,那过分简陋的坟茔,便很难不让人冒火了。
  ──哀太子是正正经经的前朝正朔,又素有贤名,太祖就算不想为他浪费国帑,总也能在前朝皇陵处找个合适的地方将人收葬。可太祖一方面假惺惺地要为他追谥“诚帝”,一方面又轻贱他的后事,如此作为,又岂是“虚伪”二字能够形容的?
  柳行雁是真真为此气闷了好几日,更对自个儿“一心以邵氏为正统”的观念生出了几分质疑。好在没等这些不满继续积累,察觉他反常的少年便已问清事由,哭笑不得地给出了解释。
  “是我让他这么做的。”
  杨言辉说,“我并不以身负玉氏血脉为傲,也不想入皇陵。事实上,我恨不得离皇宫、离京城离得远远的,不想死后还被困在那个笼子里……”
  “……那密不发丧呢?”男人心情复杂地问,心中已隐隐猜到了答案。
  果不其然,少年微微苦笑,道:
  “也是我自个儿的要求──很矛盾对吧?明明认定了‘尉迟大哥不在乎我’,却还是想瞒着他这事,不想他因此难受。”
  顿了顿,杨言辉又道:“可以的话,我更希望他不知道我死了,只以为我在哪处逍遥自在地活着……无奈身分使然,但凡他问起,这事儿都瞒不过去。”
  “别说死。”柳行雁忍不住皱眉,“人好端端地在这儿,说什么──”
  不论是“你死了”还是“我死了”,他都很难说得出口。好在少年知他心意,也没多加辩解,只有些歉然地笑了笑:
  “一时失言,别往心里去──正像你说的,我好端端地在这儿呢。”
  “嗯。”
  男人这才缓下脸色,将话拉回了正题:“不说真实情况如何,单单明面上,‘哀太子’终究还是葬入了前朝皇陵。从朝廷的记录来看,哀太子下葬之日,也正巧是‘他’离开京城之时。之后半年间,他且走且停,兜圈子到了不少地方……我取了舆图大致标记出路线,得出了这么个结果。”
  他从怀中掏出一张纸递给少年;后者接过摊开,随后露出了一个复杂到难以形容的表情。
  “……你猜到了,对吗?”
  “本来只有五分把握。”
  柳行雁轻叹,“‘他’……是将当年带你出京游玩的路重走了一遭?”
  杨言辉点了点头,没有回话。
  柳行雁拿回图看了看,见图上绕了大半圈的行程最终停在了江南一带,想到历史上“前朝余孽”作乱的地点正在此处,便略过这点,只问:
  “你和‘他’……提过‘将来’的事么?”
  “将来……?”少年怔了怔,随即明白了过来:“提过一些……虽然只是白日发梦般的设想。”
  “他既将这条路重新走了一遭,想来也没少回想你们一同相处的时光……若你曾提过想在哪处定居,兴许……他也会将之视作你的遗愿照办。”
  毕竟是前生的事了,少年低着头苦思良久,才道:
  “我不记得自己特意提过哪处。不过要说想去而未曾去的地方,便是沂州一带吧。都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我本盼着回程时走上一遭,不曾想……”
  “如今呢?”
  “嗯?”
  “登过了么,泰山?”
  “……不曾。”
  “那就走一遭看看吧。”柳行雁提议,“即使未能寻得‘他’的踪影,单单游玩一番也是好的。”
  杨言辉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两人正是无事一身轻的时候,称得上“家累”的又只有彼此,这下说走就走,不过小半个月便顺利抵达了沂州。
  ──说起来,杨言辉虽是第一遭来沂州,和此地却颇有些渊源。
  颜杨氏幼年被父亲出继,曾在沂州住过近一年的光景。当时过继她的人家同样姓杨,乃是承德公一名亲信部将的后代,与安国公一脉往来不多,和杨纶──便是杨言辉的外祖父──的交情却相当不错。此外,承德公一脉在此地也有处私产,是座位于泰山脚下的田庄,平时由得用之人帮忙管着,也算是杨纶安排来留意女儿情况的眼目。如今事过境迁,杨纶、颜杨氏俱已故去,这庄子自也辗转落到了杨言辉名下,成了两人于沂州落脚的地点。
  二人上回住到杨言辉庄子里,还是在扬州的时候。当时杨言辉还特意腾出了书房让予柳行雁,自个儿住到了后来才收拾出的正房里;如今两人关系已改,又是在自家地盘上,便顺理成章地一同歇在了正房。
  因庄里的管事定期会上安国公府汇报收支,曾几度见过自家大爷,杨言辉虽是第一次来此,却没有不得其门而入的困扰。不过他难得来一遭,忠心耿耿的管事只当他在巡视产业,连问都没问就直接将历年账册送了过来。少年虽觉无奈,却也不愿拂了对方一腔热忱,只得认命地接下账册,和柳行雁“秉烛查账”了一番。
  二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帐一查,竟还查出了些不寻常的地方。
  庄子每年清明前和四月末都有一笔支出,数额不大,记录的采购品目则是纸钱、香烛和祭礼等。柳行雁初看着,只以为是哪个有了私心的混水摸鱼、走公中的帐采购自家用来拜祭的物什;待发现这笔支出年年都有,倒像是定例似的,便不免生出了一个极大胆的猜测。
  他仔细看了下四月末的采购日期,从四月廿到四月廿四都有,却从未晚过四月廿五日。而据言辉所说,四月廿五……便是哀太子真正离世的日子。
  事实也正如柳行雁的猜测。
  二人招来管事一问,才知道这庄子乃是承德公一位极尊敬的长辈临终所赠;唯一的要求,只是在他死后照顾好一处临山的墓地。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二人得了管事指引连夜前往一观,最终在一处小树林里见着了目标。
  那是两座毗邻着的坟。靠左的一座,便是柳行雁曾在魇境里见过的、刻着“玉延梓”名姓的坟茔。靠右的那座则是后来起的,形制与另一座完全一致;墓主的名姓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正是“尉迟玠”三个字。
  或许是同一个魂灵的缘故,柳行雁于此早就有了预感,心中虽有震动,却不如何惊诧。倒是杨言辉,他虽已对“尉迟大哥”在意自己的事信了六、七分,却也只猜对方心怀愧疚,并未敢往更深的地方想。可如今两座坟茔实实在在地矗在眼前,那块属于“玉延梓”的墓碑还尤其光滑,仿佛曾有人一遍一遍地抚摸过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