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不知道的自己-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实在不愿意在那些原意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人的头上淋上一盆冷水。但是,根据我从业十三年的经验,我认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项工作,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严肃也最困难的工作之一。仅仅有爱心和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十三年来,我一直不断地在这一领域学习和工作,但至今仍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巴尔扎克说:对心灵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是小事。很希望在互联网这块沃土之上,心理咨询这棵树能长得高大而健康。 
(作者系武汉中德心理医院主治医师,院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二七路中德心理医院
邮政编码:430012
婚姻不是一个谎言
本文的主人公实在是一个有较强的内省力的男人。在文章的最后,他说他时常想,如果他的离异了的妻子把她的爱情写下来,那他可能会是什么样子。遗憾的是,他没有就这个思路想下去。但是,即使他认真地想下去,即使他有更强的内省力,他也不可能把这个问题想得很清楚,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想问题不可能真正客观。
相信绝大部分读了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同情“我”而责怪许芸。但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任何一种关系的破坏,一切身处这一关系中的人都有责任,通俗地说,就是要“各打五十大板”。从三年没有夫妻生活,到最后离异,“我”当然难辞其咎。因为:徐芸也是一个健康的女性,也应该有性的需求,她那样压抑自己,肯定是从丈夫身上找到了应该压抑的理由;仔细想想,“我”可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的人,“我”想象的自己是一匹北方的狼,那是一个孤独的、不需要他人的形象;“我”不断地强调自己是北方的汉子,从心底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有上海户口”的上海人,那是否也说明虽然有了结婚证、却没有把自己融入到婚姻里去呢?尤其是放在徐芸门口的风铃,大有象征意义,那是夫妻生活中象征性的“第三者”,隔断了夫妻之间的交流,也象征着在夫妻关系中“我”的完全被动的姿态。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风铃放在“我”的门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性生活说到底就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在其它交流如此阻塞的情形下,怎么能要求性的交流是通畅的呢?在没有发生诸如第三者插足的之类的重大事件的情形下,合法夫妻同住一个屋里而没有夫妻生活,实在是一件叫人难以相信的事情。这个家里的男人做什么去了?他有没有把女同事逗得前仰后合的幽默功夫哪怕是用一点点到自己的妻子身上?
由此想到一则夫妻幽默。新婚丈夫在床头贴了一张条子,叫做“婚姻的基本指导原则”。总共只有两条。第一条,妻子总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妻子错了,请参照第一条。当然每个人的原则会不一样。只是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把所谓原则的范围扩展得太大了?在婚姻中,爱是最大的原则,其它一切都好商量。
不过各大五十打办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应该可以很容易就看到,“我”和徐芸都有很多的优点,只是缺少表达和交流,致使很多可以维持婚姻的东西被掩盖了。更为重要的是,两人之间还有爱。因为没有爱的分手是平淡的,是“挥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的轻松、洒脱甚至喜悦,而不会有泪水,也不会有诉诸文字的哀怨。
婚姻不会是一个谎言。特别是有一个孩子的婚姻。婚姻的每一个细小的实在,都可以把一切关于爱情的谎言撕碎。
正如“我”所怀疑的,爱情倒的确可能是一个谎言。但这个谎言不象是象迈克尔?鲍顿所唱的,“我说我爱你但我在撒谎”,因为她既然这样唱,那说明她清楚地知道她在欺骗别人,这让人怀疑她是否把爱情当成工具而别有居心。纯粹的爱情的谎言有一种无奈的悲壮,是“我说我爱你但我不知道我在撒谎”,或者是“我说我不爱你但我不知道我在撒谎”。爱情激励人心和伤透人心的全部力量,都存在于这样的谎言之中。
“我”和徐芸的爱情的谎言是哪一种呢?会不会可能是“我说我不爱你但我不知道我在撒谎”?
跟许芸谈一下这个问题,谈的时候多使用一点你的智慧和幽默。
减 肥 啊 减 肥
 “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这说的是楚灵王对腰身纤细的女子感兴趣,所以便有很多的女子不吃不喝,以至于最后饿死了。时间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楚灵王的幽灵却仿佛还在我们的身边徘徊,现代男女对减肥的兴趣就是证明。其中也不乏快要饿死的以及已经饿死的,这些人被现代医学认为是患了一种病,叫做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是:故意控制进食量,同时采取过量运动、引吐、导泻等方式以减轻体重;体重显著下降,降至标准体重的75%以下;担心发胖,甚至明显消瘦仍自认太胖,医生的解释忠告无效;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患者性器官发育不良;等等。绝大多数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为十三岁至二十岁的青少年女性,她们一般能够正常学习和工作,并且学习成绩不错,与人交往也很活跃,但可以有一些性格弱点,如做事过分追求完美,行为讲究规范,环境讲究整洁,比较固执己见,拒绝求医,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己的欲望表达较少,自我控制过多。从发病率来说,在女学生中,大约有1%的人有厌食症状,而在芭蕾舞演员及其它强调体形的职业中,发病率要更高一些。明确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甚至住院治疗。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减肥爱好者都会变成楚灵王的嗜好的牺牲品或者说神经性厌食症。绝大多数人减肥的目标,仅仅是想减掉自己高于标准体重的那一部分赘肉而已。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体重减轻对健康有利,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等等;第二个好处可能要更加重要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说,减肥者主要就是为了这一好处,即为了漂亮。
为什么肥胖不漂亮,苗条漂亮,这个道理可能需要玩一点文字游戏才能说得清楚。对于男性来说,性感女性的首要标准就是丰满。丰满与肥胖意思相近却略有区别,但无论如何,丰满与消瘦是两回事,把它们说成是反义词,在语文考试中是不会被扣分的。消瘦和苗条是近义词,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丰满女性对男性的吸引力,是由男性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男性为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健康地繁衍下去,首先考虑的就是要为他们的种子寻找肥沃的土壤。丰满的皮下脂肪,便有着这样的养育健壮后代的肥沃,男性当然要趋之若鹜了。 
从深层的动机上看,过度热衷于减肥(如无肥可减之人声言减肥)或者患了神经性厌食症,可以是下意识地拒绝成长的表现。对女性来说,生理上的成长的标志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第二性征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皮下脂肪增厚,这是为成年后受孕、生育所做的物质上的准备。一个女孩如果不希望自己“丰满”,可以被理解为拒绝在自己身上出现第二性征,也可以进一步地被理解为不愿意成为母亲。她还把自己当成孩子,希望象孩子一样受到关心、呵护和宠爱。她希望通过身体上的没有准备好的状态,来说明她在心理上也没有准备好。
减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在一个富足的国度里,吃很少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无处不在的请客之风中,很少有主人是想驱走客人肚里的饿虫才备上丰盛的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的。我们在吃喝中享受着自己照顾自己的愉悦,而在过度吃喝之后,我们又要花不少心思去防止过剩的食物变成我们身上过剩的脂肪,这是对自己的又一次重视和关心。这里面还包涵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哲理,同时也可以使生活被吃喝与减肥这一矛盾体所充满,而变得不那么空虚了。
在楚灵王时期,人们就知道饮食与肥胖的关系,因为他们知道要腰细就必须少吃。但他们并不知道心理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肥胖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其发生过程是:内心冲突导致焦虑,饮食是降低焦虑的有效方式,饮食过多便会直接导致肥胖。然后肥胖本身又会导致新的内心冲突,增加新的焦虑,这些焦虑又可能需要更多的饮食来消除,如此恶性循环,轻者会发展成为一般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重者便会发展成为上面提到的神经性厌食症。
饮食是人的本能之一。相对于性本能而言,它实在是受到了人们的太多的宽容。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餐馆酒楼是不论男女老少最愿意去的地方、而且也是实际上去得最多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象谈论人的高级本能一样大谈吃喝这样的低级本能,而不必露出丝毫害羞之意。只要不是挥霍公款,一个人用自己的钱乱吃乱喝大约不太可能会受到什么伦理道德的谴责。但是,饮食本能也不是完全不受制约,由过度饮食造成的健康和美观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肥胖的问题,自然而然会使所有饕餮之徒有所收敛。天道公乎?天道公也!
从大的社会背景上来说,我们身上的肉有了“富余”,也直接反映我们社会有了“富余”。虽然富余有富余的问题,但富余总比贫乏要好。想想四十年以前在这片土地上持续了三年之久的饥饿恐慌,再看看现在周围一个个一边吃着高级巧克力、一边口口声声要减肥的性感女郎,我们就没有必要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的直线上升而过于忧心忡忡了。因为饥饿既会使我们丧失作为人的尊严,又会使我们丧失健康,而疾病仅仅只会使我们丧失健康。所以我们可以说,把体重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既不太肥也不太瘦,是一个人在人人都有着做人的尊严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健康的良好方式;如果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观与楚灵王的审美观的一脉相承之处,那也可以说减肥是现代女性追求美丽的良好方式。
2001…6…6
(本文登载于心理辅导杂志2001年第八期上)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将生活建立在磐石之上
如果将生活划成一条线,任何人的生活都只会是一条曲线,而不会是一条直线。这些生活的曲线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虽然有波动,但大致上在一条相对平直的线的上下波动;另一种波动则全无规律可言。
很显然,前一种人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我们可以认为,那条相对平直的线,就是他的生活的基线。有这条基线在,他就会变得稳定、从容,任凭外界风吹雨打、山崩地裂,他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什么是健康的心灵?这就是健康的心灵。
这条基线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说来其实很简单。
第一,养成相对规律的作休习惯。这可以保证你有一个健康的躯体环境,使健康的心灵可以寄居其中。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至少强大到可以低御大多数外界的和内心的变故的程度。如果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时吃饭和睡觉,那你就基本上不用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大问题了。
其次,至少有一个好朋友。这可以被看成是你心灵的出气孔。封闭是有害的,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不需要他人而活得健康和幸福。这是这样的一个朋友:即使是他或她不在你身边,你只是想着他或她,就不会觉得孤单。
再次,有一、两种兴趣爱好。人生在世,看不见的心理负荷是很大的,我们有时候要慰劳一下它。
最后,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少年人为将来而学习,成年人为养家糊口而工作,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必抱怨,也不必赋予这些平常的事以什么超越的意义。只是去做就是了。
也许再不需要别的什么了。这些简单的目标,每个人不必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实现。
生活原来是可以不那么艰难的,如果你能坚守住一条由上面几个元素组成的基线。
生活原来也可以是不那么动荡不安的,如果你守住了你的基线,那你就已经把你的生活和全部的未来都建立在了磐石之上。 
2002…9…10
解读命运
提到命运,就让人想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它主宰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幸福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总是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
命运真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吗?它真的神秘得不可探知吗?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的现象也可以在每一个成人身上存在。比如,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他可能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一系列强迫性重复导致的。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他只跟部分人关系不好,只有部分人不喜欢他。慢慢地,由于强迫性重复的力量,他会不自觉地制造一些事件,让所有的人不喜欢他。或者换句话说,他会下意识地教会别人都不喜欢他,以便强迫性地重复那些痛苦的体验。
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很失败的人,也是因为掉进了强迫性重复的漩涡。我们的周围真的有这样一些人,你不断地会听到关于他们的坏消息。每一个坏消息传来,我们都会叹一口气说:唉,他就是这个命,他的命不好。
而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他强迫性地重复的东西,都是那些好的、令人愉快的体验。他总是教会别人喜欢自己,教会自己把那些必须办好的事情办好。我们的周围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你不断地可以听到关于他们的好消息。每一个好消息传来,我们都会赞叹地说:他就是这样的命,他的命好,命好比随便什么都好。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说它神秘,那只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它而已。
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很难看到它和把握它。因此,打破坏的强迫性重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事件之后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我要打破强迫性重复的怪圈。他的史诗般的交响曲,就是他的心灵与坏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做顽强斗争的写照。
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或失败的经历,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而且,这部史诗的结尾,肯定是主人公辉煌的成功,并充满令人心醉的欢乐。
近得我还是我,远得还爱得着你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2002…8…15
咀嚼孤独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表面地看,孤独不是一种好的状态。渴望交流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的最本质特征。在生物进化史上,从低分子物质、高分子物质到单细胞生物的飞跃,成就的就是一个伟大的孤独。细胞膜的出现,为个体与外界隔离创造了条件,也就是为孤独创造了条件。从这一刻开始,交流和孤独,就成了个体的两种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状态。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体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然后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如语言、文字、手势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既然孤独是人的本质需要之一,那处于孤独之中就是满足了人的需要,对人有好处。这些好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一个人既然是被关系所造就的,那他也会被关系所限定,这种限定,显然不利于他的发展。适当地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地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独可以使人置身关系之外审视关系,使关系中的交流变得更恰当、更通畅。一些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或者国家的领导人,总会找机会让自己独处一段时间。他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即使他们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如智慧和稳定的人格等,使他们能较少受关系的影响,有能力主动地影响和控制关系,但是,在复杂的关系中时间长了,也难免被关系所左右,进而会导致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孤独可以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决策者或领导人,可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他人的傀儡和形形色色的关系的牺牲品。
第三,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可以使他们受到肉体的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准备。 
孤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已经说到了,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后者则是不必要的和没有好处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是人处于被动的孤独之中。一种是外界强加,比如因为某种原因被困于孤岛之上,无法跟外界联系。另一种情形是,一个人的主观愿望是跟人交流,但是,由于内心的问题使他缺乏交流的勇气和能力。如有社交恐怖障碍的人,他们害怕由跟他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从而回避一切有人的场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该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的中期,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会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孤独感。这是因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独立的愿望已经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使他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地社会化,没有自己的固定的交际圈子,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这是一种两头都就不着的状况,像一个被抛在空中的皮球,既不在原地,有没有落在它处,所以孤独感就不可避免了。随着成长的推进,这种孤独感会慢慢地变弱,或者被另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孤独感所代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如果偶尔有这样的感受,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可能是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了。一般说来,两种人容易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种是很自傲的,另一种是很自卑的。当然从心理学上说,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引起的。或者换句话说,自卑和自傲既是不与他人交流的原因,也是不与他人交流的结果。如此因果循环,便离人群越来越远。一个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的人,是既不太可能过分自傲,也不太可能过分自卑的。他会客观地把自己看成人群中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呢?
孤独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人与人可以很不一样。但不管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与他在有人在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反差不是太大,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生活得较真实的人,一个内在和外在比较和谐的人。反之,如果孤独时的所作所为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反差太大,那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欠真实的人,一个内外不和谐的人,甚至是一个喜欢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人,当然还可能会是一个活得很辛苦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修身的要求,就是慎独。它的含义是,一个可以被称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