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红色警戒-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夏的工业基础已经砌筑,需要一步步提高,这些高层次的技术对华夏来说,可能是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但对于德国人来说,还不至于是国家核心级的绝密,也不曾触及那些高科技核心太多。这让老希听取了随从专家的意见后,答应的很是爽快。

于是,这一大批华夏需要换装而淘汰下来的二手武器,经过了修理厂和华夏人的山寨智慧翻新后,为华夏从德国引进更高层次的工业技术和机器打开了更宽的门缝。

……

德国人的问题解决,只要不倒向德国人,和其结盟,其他国家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华夏虽然吞下了澳洲,在东南亚掀起了很大的风雨,但对于美国人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一直没有碰。这不仅舒缓了日本人变身狂化的神经,也向美国人传递了一个友善的消息。

澳洲本来是属于英国人的,而美国人得到是意外之财,得不到也没有太多的国内压力。毕竟凭着实力来竞争,双方没有太大的仇恨,况且美国人还要面临着来自欧洲的压力。

在华夏继续砸下大额订单,以及对菲律宾等地不主动攻击的承诺后,美国人的态度对华夏这几天又暧昧了起来,至少美国人内部的意见发生了分裂。这让英国人不得不着急了起来。

第0893章 继续拖延

“一切开始脱离我们的想象!”丘吉尔有些焦虑道。

英国人在华夏并没有受到热情的招待,连戴高乐的法国人都不如。

戴高乐现在连法国收复的希望都没看到,更不用说那些殖民地了。对于法属印度支那的归属,就连维希政府都闭口不谈,更不用说戴高乐了。

戴高乐现在还不是法国人的唯一选择。

他是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无论怎样,背后支持他的英国人的烙印是甩不开的。

本来他也有甩开英国人,向美国人倾斜的意向,但美国人却早已另立山头,扶植起了亨利…奥诺雷…吉罗。

随着美国人在北非的进展,亨利的势力逐渐的压过了他。

偏偏这个时候不断向美国人妥协的英国人无法给予他更多的支持,苏俄人自顾不暇不用说,即使给了他支持,他都要考虑法国人的接受能力。随着美国人在盟军中的发言权越来越重,他在盟军中获得的支持也会越好越少,而打着解放法国的旗号,也不可能和轴心国牵挂的太多。

为了摆脱困局,他只能向外寻求每一个机会。华夏在东方的崛起,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却没想受到了华夏人的礼遇比对支持他的英国人态度还要热情,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至于华夏和德国的亲密关系,戴高乐选择性的暂时忽略了,毕竟华夏现在是有限中立,除了华夏在法国人印象中稍显落后外,其他并不是太大的政治障碍。

在孟享的世界布局中,法国同样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和英国人扶植戴高乐,美国人扶植亨利一样,华夏也需要有自己的亲华代言人。但现在华夏暗地里扶植的那名代言人由于先天上地位较低的劣势,暂时还无法和戴高乐和亨利争夺。孟享不得不考虑准备后手。

戴高乐的到来,不仅仅是因为孟享熟悉这位最后获得胜利的法国未来总统,而且也给了华夏另一个选择。

就像后来的美国人一样。

那个可怜的亨利在49年死去的背后,不无美国人和戴高乐达成和解,在完成某些交易的情况下,抛弃了亨利的影子。

相对于和维希政府勾连的密切的亨利,对之不是很熟悉的孟享并不看好,而且想从美国人手中夺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亨利最终获得胜利,最终得利的只能是美国人。而在孟享所知的历史上,戴高乐的崛起后,对英国人和美国人都不是很卖帐。

即使便宜日暮迟迟的大英帝国,也比便宜正在暴露全球野心的美国人强。

华夏还无力去控制欧洲,那么锲一根有独立精神的法国公鸡翎毛,让欧洲统一不起来,不被别人操控,无疑更适合。

戴高乐对于非欧势力的支援更为乐意,而且华夏人需要的是法国的科技和文明,即使有对亚洲殖民地的诉求,也没有对他们本土的掠夺和控制的贪婪欲望。

两者一拍即合。

华夏和戴高乐一行人打得热情,甚至让从戴高乐身边得来消息的英国人都吃味。

不仅仅手中的殖民地被华夏人抢走,连扶植起来的棋子也要脱离掌控,英国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态度开始暧昧,自然让英国人更着急。

相对于华夏人的势力局限在亚洲,美国人的强势,更让英国人忌惮。

英国人据岛坐视欧洲的潮起潮落,打击任何一个可能会在欧洲大陆上称王称霸的国家。合纵连横的手段,极为高明。但美国人却在他们鞭长莫及的美洲崛起了。现在又杀回来,企图沾染欧洲。

现在依旧很高傲的英国需要美国的支持,但也不会坐视美国人称霸欧洲,威胁到英国称霸的根本,导致大英帝国彻底没落。

说起来,现在除了在澳洲,华夏让英国人很难堪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更多的刺激英国人。

现在华夏占据了法属印度支那,但对英国人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干预的不多。

华夏攻占了大半个苏门答腊岛,这是荷兰人的。华夏占据的大部分加里曼丹岛,也是以前荷兰人的地盘,英国人占据的北部地区加上那些油田,还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

即使孙立人在西部攻势猛烈,也主要是针对半独立的泰国。而华夏占据的缅甸北部,也因为早先英国人邀请重庆政府远征军进入的时候,就打下了不错的关系,在曼德勒还有英军在驻守,并不算华夏的独占。即使是马来亚地区,也是华人武装为主占领的,最精华的新加坡还在日本人手中。

可以说,在东南亚,日本人对英国的威胁更大。

而且,日本人还占着一半印度,相对于澳洲而言,此时的印度带给英国人的财富更多一些。

英国人在亚洲的两大战略要地,一个是印度,一个是中东,所面对的威胁一个是日本,一个是美国,也好像不沾华夏人什么事情。

不过,老牌大英帝国看出了华夏的未来威胁,才一个劲的布局要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但那个只是未来的威胁,眼下的威胁是德国人和日本人,稍远一点的是美国人的进逼。为了不把华夏人推向德国人,为了让华夏人继续消耗日本人,英国人还不想和华夏人撕破脸。

所以他们才一个劲的挑唆美国人,借着澳洲的由头来找华夏人的麻烦,把华夏和美国拖入一场争斗,一箭双雕的解决未来的所有麻烦。

但美国人也不傻,选择了等待。赶来华夏不过是为了防止华夏靠向德国,以及借此敲打华夏获得更多的好处。

或许在中南半岛和澳洲,华夏的陆军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在太平洋上,海军才是决定性的军种。

同样是海洋强国的美国,已经意识到,或许他们得不到澳洲,但只要他们控制了太平洋,就控制了未来。

面对海军力量依旧强劲的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利益没法互相妥协,最终只能靠战争的暴力来解决。

在这次孟享的婚礼上,难得凑齐那么多的大佬。接下来,不止是他们和华夏之间的商谈。甚至他们之间也在不断地勾连来往。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大佬们和他们离开后留下的助手们谈成了一笔笔的协定,密集程度致使孟享的大婚期在后世的历史书中不断的被提起。

不过,在利益的争夺下,背后谈崩的更多。

日美不要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们之间谈崩。

日本人占据的英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也同样是目前日本人财富的最大掠夺地。双方也谈崩。

在华夏对德国人暗地里许诺后,日德关系也陷入冷淡。

日本在澳洲等地的失利,使得很多人已经对它的前景不怎么看好。

甚至连苏俄也趁机和日本探讨了一下华夏人至今没有收回的库页岛的问题。

考虑到要归还华夏那些被割让土地,在苏俄人的默许下,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全部的库页岛。这就是为了把华夏人的怒火牵向日本,为像现在这样,留一个可以再收回的机会。

苏俄人不甘心彻底失去东方,只要度过了欧洲的危局,他们还要向东方伸手,提前布局就是必然。在远东被华夏移民挤得没了安身之所的苏俄人自然考虑到日本人这里。

结果最终日本人憋着一肚子气提前回去了。差不多一起离开的还有赫鲁晓夫。

他的任务没有失败,孟享掏空了苏俄人所有的礼物后,也给了短时间内不会攻击苏俄人的承诺。

光有承诺是不够的,但华夏在北方兵力的收缩却是在很明显的。

北方的低温极寒气候,让驻扎在那里的华夏国防军费用剧增。

虽然孟享有足够的小金库,但孟享也不想破坏军费开支向政府财政过渡的良性循环。

借助着苏俄人的请求,华夏趁机撤销了一些极端恶劣地区的驻军,缩减开支。

在华夏有意无意的透漏下,很多势力都得到了华夏要致力于开发已经占领的殖民地,短时间内没有再向外攻击的意图。虽然不一定全信,但得到了西伯利亚和澳洲后,华夏向外扩张的脚步在放缓。最近华夏国内议会对庞大军费开支的争议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还是有一定的可能。

至少苏俄人已经感觉到了,但他们此时顾不得趁东方虚弱而趁火打劫,因为在欧洲,德国人在极寒天气到来前,再次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攻势之猛烈,使得赫鲁晓夫不得不提前返回。

第0894章 德国人的小花招

老希、罗斯福、丘吉尔这些大佬回去的时间更早。他们的时间耽搁不起,他们除了留下和孟享的一些合影照外,在和孟享圈定了大致的意向后,留下了一大帮手下,继续就细节商谈,就早早的返回了。

德国人等到老希一回去,就立即发动了今年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不过,这样的进攻不是为了占领更多的土地,而是为了压制苏俄人的进攻。

苏俄人的疯狂反扑不是没有作用。

虽然没有发生类似历史上莫斯科那样让德国人在一次战役中损失重大的决定性战役,但在苏俄的连续不断的攻击下,东线的德军损失一点不小,零零碎碎下来,伤亡、被俘虏等损失总计也超过400万人。即使那些满怀信心的德军高层也明白,德军的进攻脚步开始蹒跚,根本无法一口气打到乌拉尔山。

苏俄大地上的严寒已经快到了。只要过了十月份,苏俄人的攻势将会获得暴风雪的加成,会让只能缩守的德军更大的伤亡。

德军在东线也不得不考虑战略重点转移向防守。而最好的防守办法就是进攻,把苏俄积聚的准备留到冬季进攻的力量先瓦解掉。

打击有生力量,摧毁苏俄在各地的军事储备,是德国人的首要目的。在严寒下,不止是德国人补给困难,即使英美支援苏俄也会费上更多成本。想要再次积攒一场大规模战役的物资,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在德国给予的重大杀伤下,苏俄人又能抽调来多少军队?

缺少补给,缺少进攻力量的苏俄最终难以在这个冬季给德国人造成很大的麻烦,好让德国人又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西线的问题。

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制定出了这些作战计划。老希去了一趟华夏,又带回了一些利好消息,使得德国人的进攻更加的肆无忌惮,更加犀利。

等到泛起泥泞的雨季过去后,德国人的大规模进攻一直没有发动,苏俄人一方面庆幸英美在西线的牵制,一方面也在警惕德国人的突袭。

他们已经不是三年前的菜鸟了,战争已经淘汰了那些弱者。虽然很多苏俄士兵没有经受过完整的培训,但战火和死亡足以让任何一名活下来的士兵成熟起来。

但即使是已经磨练的适应了战争的苏俄人也没想到德国人的进攻速度打得那么快,那么坚决。

德国人的钢铁战车把苏俄人的部队再次用闪电战分割的支离破碎,并把大量的苏俄军队围困了起来。

“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在赫鲁晓夫那里传回的消息中知道了华夏近期没有越过乌拉尔山的打算后,斯大林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两线作战,考验的不仅仅是军队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物资和人员在遥远的两线调剂的能力。

战争瞬息万变,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物资同时安置在两线,也不可能让多余的物资和进攻力量闲置。只能在两条战线之间,不断地的机动调剂。

但如果两条战线拉得距离过大,就像现在的德国人的两线作战那样,就要受制于运输条件,耽搁宝贵的时间,在漫长的调度线上丧失更多的战机。

如果华夏在乌拉尔山发起进攻,恐怕苏俄也将陷入这种两头难顾的噩梦中。而且华夏和德国双重力量的碾压,已经超过了苏俄的承受能力。

若只是仅仅来自德国人的进攻,苏俄人已经熟悉了那些教科书一样的进攻方式了。

“德国人坚持不了太久。”斯大林却说出了另一个理由,“意大利给德国人留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德国亲密盟友,轴心国的第二号势力的意大利的倒下,引发的连锁反应,谁也无法全部估计。不过,墨索里尼的被捕,很可能让意大利人退出战争,这就使得意大利人以前控制的大量地区出现了防御不稳定的情况,很可能会被英美利用,直逼德国核心势力区。

甚至意大利人还可能加入盟军一方,捞取战争红利。

这个时候,德国人最需要的是投入更多的兵力,来压抚这次意大利危机。

斯大林虽然对军事上的东西不是精通,但对于政治和外交方面却是很是敏锐,一下子把握到了德国人的弱点。

即使德国人露着这么一大块弱点在西线,就绝对不会耗在东线。

旁边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欲言又止,斯大林的乐观让他无法说出太多沮丧的话来。各地汇总的情报来看,德国人这一次出击的实力远不是一次小规模的只是吸引盟军主意的拙劣佯攻,至少现在看来,德国人没有善罢甘休的样子。

不过他也赞成斯大林的分析,意大利的突变已经逼得德国人不得不先去解决那里的事情。在德军现有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军队无法应对进一步的危机扩大。

“难道意大利的情况有变?”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

“意大利人果然有了变化!”范种惊喜道,“墨索里尼被救了出来,重新掌握了军队!”

孟享微笑不语。

这都是历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虽然孟享已经改变了很多,但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下,有些事情还是会发生,诸如墨索里尼的被捕。但经营了意大利二十几年的墨索里尼,也不是无能之辈,国内的支持不可能让他直接被处理,只能被暂时囚禁。

众多在战争中的得利群体需要他,德国人也需要意大利的支持,只要他不立即死,他的被救也成了必然。

当然,也可能历史的偏差,使得墨索里尼的营救行动出了意外,导致墨索里尼直接嗝屁。但历史再一次向孟享展示了它来自主流空间的可怕惯性。

幸好,孟享需要这样的惯性,甚至提前布置了一些后手,为营救墨索里尼的德国特种部队提供了不少帮助,力促这段历史按照原方向进展。

教廷和意大利国王虽然掀倒了墨索里尼,但却拒绝盟军的进入,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在某人的提醒下,没有丝毫偏差的依旧选择了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亚平宁山脉的最高峰大萨索山的山顶旅馆当做囚禁墨索里尼的地点。

德国人派出的精锐特种部队和伞兵营,在斯科尔兹内这个超强男人的带领下,借助了滑翔伞,甚至在两架二级黑鹰直升机的秘密掩护下,突然空降冲破了意大利人的层层防卫,成功救出了墨索里尼。

“这么看来,希特勒此次来华夏也有迷惑人的一方面!”老唐自从当了国丈后,这些天都是精神飞扬,思路也更加敏锐,“说不定希特勒这一次来华夏的消息,就是他们放出去的。”

孟享点了点头。

虽然老希来的时候没说,但借助华夏吸引盟军的注意力耍了个花招,肯定是有的。

本来老希来华夏密探应该是保密的,但不用天网传递消息,英美等国先都知道了。

无论是英美还是苏俄,一看到老希亲自跑来华夏,肯定以为德国人有极力拉拢华夏的念头。

他们担心只要有了足够的利益,本来就有些亲德的华夏会在德国人的大力许诺下,会直接和德国人结盟,才让几位大佬也亲自赶来,因此也带动了孟享大婚的热闹场面。

但在大佬们以为德国着重华夏的时候,德国人却在意大利耍了一手。

老希在突尼斯的战斗中,就堤防到了意大利的问题,早在意大利北部安排了8个师的德军。西西里岛撤离的几万德军在南部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意大利新政府刚一宣布退出战争的时候,这些德军就快速的接掌意大利的防务。

意大利军队本来就没有多少战斗欲望,更不要说面对精锐的德军了,加上曾经的盟友关系,在部分墨索里尼亲信的倒戈下,大片的地区被德国人直接掌控。

德军一行动,英美立即行动了起来,几乎在同一时刻,西西里岛的盟军跨过墨西拿海峡,攻向对面增至4万多人的德军防守的阵地。

但在二十万的盟军攻击下,这样的防御似乎稍显薄弱了一点。即使德军再英勇,但没有援军,没有足够补给的战争下,眼看着整个战线要彻底崩溃,让美国大兵的军靴踏上欧洲大陆的土地,但遭到了意大利军队的奋起反击。

随着墨索里尼被救出,那些效忠他的军队意大利直接参战了。虽然意大利军队面条了些,但在这个时候却足以压偏战争的天平。

而不需要出动重兵挽回危局的德国人就有了足够的兵力在东线大打一场。

第0895章 还是打日本人

三百多万德国大军突然发力,攻势之猛烈超出了苏俄之前的估计。

面对着一系列猛攻,苏俄人并没有足够的反应。

他们计划发起反攻的时间确定在12月份左右,而在这之前,一系列安排面对着德国人的重压,有些准备不足,很快被德国人占得了主动。

在北方,借助着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的落脚点,在那艘H级战列舰普鲁士号的舰队协助下,德军从海陆空三方面下手,攻占了英美支援苏俄的重要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继而控制了白海沿岸。

在莫斯科积聚的充足油料和物资供应下,中路的德军再次一口气打到了高尔基市。

在南方,已经修好格罗兹尼附近的油井,架起油管的德国人,获得了足够向南冲锋的油料,继续向巴库进军。这一次,德国人打算直接冲过高加索山,歼灭南方时不时威胁到附近油田的三十万苏军。

英美现在也自顾不暇,德国人并没有减少西线的压力。

大不列颠岛上的战斗就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攻克了伦敦,初步站稳了脚跟的德国人,依靠着英国土地上的各类补给,就可以大大的减缓后勤的压力。虽然德国海军依旧在英吉利额海峡不占优势,但从华夏和山寨公司那里得到的容克大娘们以及史前巨鸟们支撑起了德国通往伦敦的空中生命线。

有了伦敦附近的机场和足够的临时机场,德国空军不需要跨过英吉利海峡,就可以很快的拦截下英美战鹰。

虽然美国飞行员在大量的介入,但至少在德国人久经沙场的那些王牌面前,以及经过了基地提前催化的那些超强战机面前,依旧占不了多少便宜,至少在美国人的欧洲重心没有放在这里的情况下。

在意大利出了问题的时候,美国人就把重心放在了这里。

同德国人一样,战争能掠夺来财富和更多的技术。

意大利军队虽然面条,但跟在德国人后边也对巴尔干半岛的诸多国家以及东欧,甚至法国等地进行过劫掠,就连大不列颠岛上和苏俄大地上也有面条军的身影。

而在后世,世人的目光关注到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财富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想到意大利军队的战列品。

不说财富,但说技术,战后意大利在轻武器、舰炮和汽车等方面的成功不仅仅是靠自己的积累。

在二战前的欧洲这个技术圣地的光环下,即使是那些小国也同样有些拿手的高科技。即使德国人占了大头,当时作为第二号势力的意大利人也能分一杯羹。

无论是财富还是技术,以及意大利人手中的众多殖民地中的利益,都是美国人想要的。

虽然教廷在核心地盘附近依旧能覆手翻云,但毕竟已经衰弱,只要保留下足够的利益,他们会妥协的。

之前墨索里尼的被捕就是一个例子,而只要美国人的强势再进一步,或许还能得到更多。

多年来,美国人对欧洲的窥视,一直被英法老牌帝国阻断。

即便是现在法国人垮了,英国人脆弱的连家都保不住,但地头蛇自然有他们的游戏规则。

至少在大不列颠岛上,美国人还要被英国人压一头,也可以说被以英国人为首的整个欧洲土著压一头。

整个欧洲虽然陷入德国人的铁蹄下,但无论是哪一个欧洲国家,虽然希望得到美国人的强力支援,但却不希望美国人这头过江龙压在沉醉于昔日荣光的欧洲人头顶。

即便是美国人的海军在欧洲都受到英国海军的制约,发挥不出全部的战力。

而这个时候,第二战场的开辟,其中不乏美国人在其中想独立挑头的想法。

美国人也很想在全世界面前单独的亮一下肌肉,为以后世界称霸奠定基础。要不然仅仅财大气粗,靠着世人评价的他们以前的二流陆军水平,并不能服众,因此带来的征服成本就太高了。

前世,美国人空自拥有世界占到一半的工业力量,却不得不和苏俄人打一场冷战,除了有竖靶子的成分在内,其中也和美国人的陆军软脚,在二战中获得的战绩不如苏俄也有点关系。

但这个时候,美国人还是一心想来一场一战天下惊的战斗。

实际上,美国人也在第二战场上也逐渐获得了大部分的话语权,甩开了英国人的滞绊。

在美国战争机器不断支援下,美国人已经在突尼斯和西西里岛上强力的亮了亮相。不过这点亮光却被德国战车的强悍光环遮掩了,甚至这点规模还比不上悍死冲锋的苏俄人,更何况还在亚洲被日本人和华夏分别扇了一记耳光。

美国人不服气的想在意大利这只欧洲之靴上,在重重的来一脚。

但显然德国人的反应更快,墨索里尼被快速救了出来,滞留在了被德军完全控制的意大利北方。不仅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最起码墨索里尼也明白他的危机,在他的疯狂反击下,大队效忠于他的意大利军配合着德国人开始横扫意大利。

墨索里尼提前被救,也改变了盟军顺利在意大利靴尖登陆的历史,有了意大利军队的及时支援,从西西里岛撤离的那些德军在凯塞林元帅的指挥下,竟然硬生生的阻挡住了美国人的登陆,一直拖到了德国的援军不断赶到。

为了不让第二战场的结局成为一场笑话,美国人开始向这里更多的倾斜,尤其是攻击能力更强的海军和空军。

这也延误了美国人打算在亚洲的行动。

很显然,随着德国人在欧洲掀起的大规模战争,华夏阳谋般的拖延战略再次生效。

确切的说,只要华夏不倒向德国,而日本人又贪婪的不肯吐出东南亚的利益,英美就不会彻底和华夏撕破脸。

虽然连美国人都注意到了华夏的威胁,不再向华夏出售一些敏感的高技术和设备了,但至少在面对眼前的威胁的情况下,美国人也不想和华夏直接撕破脸。

至于未来的威胁,至少短时间内,美国人的头号目标不是他们。

虽然华夏的陆军和空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态势,但依旧没有太过让美国人担心。

主要还是华夏的海军坠分了。

日本人对华夏的封锁效果,已经被英美看在眼中。

美国人自信他们未来能比日本人做的更好,即使华夏的空军也会在美国人强大的防空炮火体系以及空军体系下折翼。

美国人也自信能在未来撕破脸后,彻底把华夏占领的澳洲封杀。当然这要等到消除了欧洲的大患后。

在澳洲被华夏占领后,虽然美国人不至于和华夏彻底摊牌,但他们还是想在亚洲组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亮一亮肌肉。

但由于欧洲的战事紧张,美国人用于亚洲破开局面的行动有些缩水,这更无法再承受华夏的怒火,只能把目标选择在日本人身上。

其实,美国人在亚洲的首要目标依旧是日本人。

美国人一开始就有把日本人当刀耍,顺着日本人的攻击路线,攥取英国人和荷兰人的殖民地的打算。为了不至于和英国翻脸,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攻略澳洲的打算。不说和英国人的关系得不偿失,仅仅是澳洲的居民,也会让美国人极为头疼。

他们不需要这样的殖民地,需要的是市场,有了澳洲总理柯廷主动靠上来,美国利益就足以保障了。

他们控制殖民地的目标一开始就选择在东南亚。

此时东南亚主要还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包括日本人还一直舍不得放手的菲律宾。

当然美国人不会直接去攻击世人都认可属于他们的菲律宾,而是把目标选择在了英国或者荷兰的其他殖民地上。

和华夏人的理由一样的理直气壮,打日本人这个侵略者、法西斯。况且,美国人和英国等国签署的《大西洋公约》中的对先占先享有的条款更有法理。

于是,美国人把他们的这一次行动目标选择在了澳洲的其他岛屿上。

除了美军从新西兰和东萨摩亚调兵方便外,也有布置岛链,压制华夏占据的澳洲大陆的意思,为以后翻脸做好准备。

只是美国人在选择的第一攻击目标上,并没有选择斐济、瓦努阿图等。

“我们可以攻击这里!”尼米兹在地图上点向了所罗门群岛,“只要控制了珊瑚海,我们既可以北上进攻伊里安岛和加洛林群岛,又可以阻断日本人占据的瓦努阿图和斐济等地的补给线,而且这里也可以切断华夏人从澳洲北上伊里安岛的登岛企图!”

于是在华府最终认可下,姗姗来迟的珊瑚海海战拉开了序幕。

第0896章 珊瑚海

虽然美国和日本人也在珊瑚海交锋过一次,但却没有出现原来历史上的那个规模,只是零星的接触。

珍珠港被摧毁,使得美国人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步步阻击。这才导致了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上的急速扩张。

失去了后方最大补给地的美国太平洋海军当时根本组织不起大规模的海战来。只有后来通过大规模的随行补给舰队,以及陆续建设的沿途补给基地,才得以在南太平洋站住脚。澳洲被日军的攻陷,甚至现在被华夏抢先得手,也与此有关。

若不是想坐收渔翁之利,美国人也不会给日本人和华夏那么多的机会。但若不是坐收渔翁之利,恐怕美国人连出兵方案都不一定能在国内通过。

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