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之红色警戒-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萨摩亚的港口设施同样不完善,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这也是有些美国人打算要放弃太平洋战线的一个重要理由。

几次大海战,美国人都是携带着大量的货船和补给船,就是为了保障后勤的问题。

这种拖家带口的作战方式,有着难以隐蔽,机动速度慢等弱点,经常被日本人利用来搞袭击。

而日本人那脆弱的后勤补给线,因为美国潜艇和战舰缺乏足够的补给,却难以造成太大的威胁。

直到听到华夏海军充满了战斗力的胜利后,美国人才开始正视这支崛起的海洋力量。

“他们有没有登岛作战的能力?”罗斯福皱了皱眉头,直接问道。

莱希指了指那份报告道:“我们在华夏搜集到的情报表明,华夏海军的能力发展的很快,若是再过三五年,或许他们能成为第二个日本海军的存在。”

说到这里,他抬眼望了罗斯福一眼。

“华夏人可以占领陆地,但海洋是我们的!”罗斯福曾经在华夏占据了整个北方后,说过这么一句话。

航海大时代延伸而来的全球战略,在英国人手中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天空还没有被所有人认可的时候,海洋之王就是世界霸主。占据了联系世界利益纽带的海洋,就踏上了世界霸主的王座。

美国人同样意识到海洋的封锁线对每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的重要性。

他们自知自己的陆军难以忽悠众多炮灰去卖命,于是把争霸的希望寄托在海军身上。

华夏是个大陆国家,西边还有欧亚大陆通道,有着更多的资源、人口,一旦崛起,很难阻拦。

在不少美国高层眼中,华夏再是原来历史中,给再多支援也不会有太大威胁的三流国家,和德国人一直在密切联系的华夏已经是个不稳定的威胁了,仅次于已经露出了獠牙的日本。甚至罗斯福心中更是被潜力更大的华夏当作了未来美国亚洲战略的主要障碍。

床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谁也不相信一个崛起的庞然大国会友善的和别人共享身边的资源。

但日本人逼到眼前的威胁和华夏真金白银洒下来的大额订单,也让美国人很矛盾。此时美国高层对华夏的态度是分为两派,只是碍于眼下的形式,亲华派略占上风而已。

国与国之间不是蜜月中的恋人,关系再近,也需要防一手。

美国人就想到了海洋的锁链。可以随时把华夏堵在陆地上,无法把触角伸向海洋。

如同当年的英国人对付法国和德国一样。

美国人也不希望华夏的海军发展起来,即使他们眼下更需要华夏海军对日本人进行骚扰。

他们希望华夏海军能威胁到日本人脆弱的海上生命线,台湾、海南、朝韩半岛、甚至是日本本岛,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攻势就会减弱。

但莱希也明白罗斯福问话的第二层意思,如果华夏海军能登岛作战,或许对日本人威胁更大,但同时也意味着华夏海军攻击范围的扩大,对东南亚的威胁也将加大。

所以他继续说道:“但现在,华夏海军还只能算是一支近海海军,他们连对东海和南海都控制不住。他们的后勤更是一团糟,缺少必要的维修和补给基地。远距离登岛作战根本无法维持。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他们对我们派出的援助很感兴趣。”

他再次望着罗斯福笑了笑道:“我们的帮助会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好伙伴的!”

美国这个寡头们操控的政治国度,最擅长的就是玩资助,扶持代理人。对内如此,对外同样如此。

他们不需要占地殖民,不需要直接出兵掠夺,一招扶持起来的代理人就足以让他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无数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任何一个正在崛起的势力和项目都会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在获得暴利的同时,同时也把威胁套上了笼头。

可惜,面对大开历史和基地双重金手指的孟享,那些对美国持着好感的精英们并不能掌控华夏这个正在焕发青春生机勃勃的古老国度的命运。

但一直在寻找机会的美国人还是找到了华夏海军这个缺口。

华夏海军缺少教员,缺少一系列的后勤体系保障,美国人及时的出现。一大笔援助和众多美国海军教员在三五年中,完全可以造就出一支亲美的海军来,说不定还能阉割其中的潜在威胁。

而孟享也吞下了这颗糖衣炮弹。相对于正在把每一份力量都用在了战场上的德国海军来说,美国人洒下的这次诱饵更加下成本,让孟享心动。

美国海军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武器等方面,制度、战术等软实力同样的强大,华夏海军需要汲取他们的长处。

至于那些内部腐化的炮弹,在越来愈多的克隆海军精英的保障下,孟享还是选择了相信华夏海军官兵们的爱国之心。

美国人的东西不用白不用,何况华夏海军的后勤体系若不是有基地的支撑确实是很糟糕。

借着这个机会,孟享毫不客气的向美国讨要一千名造船、动力、冶金、电气等各行业的工程师和中高级技工人员,为华夏工业体系的完善继续增砖添瓦。

敲开了一道门缝的美国人毫不犹豫的也答应了。

第0822章 他们都拼命了

经过了这一次钓鱼岛海战后,华夏沿海反而更加安宁了。

日本人除了加强了台湾和海南的沿岸防护外,也没有再出大动静。

小规模的舰队甚至连华夏的潜艇部队都对付不了,更不用说要给那些华夏水面战舰来喂菜了。而大规模的舰队矛头依旧还是指向美国人。

透过天网公司的情报,日本人也探查到了美国人的一系列举动,山雨欲来的阴霾依旧悬浮在太平洋上。

从上一次悉尼海战中,日本人已经认识到了零式的脆弱。尤其是美国人也开始列装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狱猫,让他们心中不安。

这一次好不容易通过德国人牵线,又暂时平息了和华夏的海上争斗,和山寨公司拉好了关系,日本人也开始大肆采购。

但山寨公司用契约为名回绝了日本人购买地狱猫的请求,连德国人的大规模购买请求都被驳回,更不用说日本人了。

不过,宣称可以为主顾提供量身定做服务的山寨公司像日本人推荐了大量的超零战机。

虽然日本人对超零战机的泄密再次恼火,但他们满负荷的生产线已经不足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战机,山寨公司的这次机会难得,他们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超零战机是加装了改型小型瑞星发动机的零式加强版,由于不惜成本对瑞星发动机的改进,使得附加了装甲后,性能依旧略强零式一点,但防护性更强。但正是因为改型发动机的困难,不仅使得成本激增,而且生产困难。所以一直到现在,一直小气的日本人军中装备的超零战机一直不多,即使海航的这些精锐中,超零战机也不超过四分之一。

在更多强调牺牲的日本人眼中,超零只是保护那些精锐的一份福利而已,增加的那点性能所消耗的成本还不如用人命来的便宜。

当然,日本人也不是不惜命的,只是碍于生产条件的不足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而已。但现在山寨公司答应陆续提供五百架超零战机,所消耗的不过是印度的部分土地时,日本人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甚至其中的部分硬通货,日本也毫不犹豫的拿了出来。

孟享还是低估了日本人抢劫来的财富规模。仅仅他们从印度搜刮来的黄金宝石等诸多财富,就足以再造一支强大的联合舰队。

原来的历史上,日本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拿着大把的金银硬通货却没地方买武器。

英美等盟军很少干这些资敌的行为,而德国人自顾不暇,惊天的武士黄金最后只能埋到地下和山洞。

虽然这个时空,孟享有把握让日本人的藏宝之地都控制在手中,但谁知道半路会不会有流失,会不会有美国人的插手,会不会真来个绝密的宝藏之谜,难以到手。反正这个时候,孟享还需要日本人舞动菜刀为华夏海军的成长多争取一点时间,也不妨碍做这笔资敌的买卖。

即使亏损,为了争取战略时间,孟享都得需要扶持日本人一把,更不用说日本人还乖乖的奉献上大量的真金白银。

日本人不得不乖,眼看着美国人没有要和谈的意思,反而像打不死的小强,要再次逼上来,但军中却没有扛鼎的战斗机。

原来的零式性能已经差了一点,新研制的战机因为之前使用了较小的中岛NK9K“誉”22星型发动机,而使得性能难以达到既定的要求,此时换装了金星大发动机的新战机才刚测试完,短时间内是看不到列装了。

用来对抗先锋军的陆基的雷电战斗机倒是在10月份刚开始生产了,但数量少,加上海军和陆军的关系恶劣,难以用于海航。

超零战机也能对抗一下美国人正在使用的初期阶段的地狱猫,只是数量偏少了一些,此时山寨公司提出的500架绝对是及时雨。

毕竟,此时的澳洲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5号,古贺峰一这支舰队被歼灭大半的消息被另一个让日本人雀跃的消息给冲淡了。

堪培拉沦陷了。

美国人赶来的援军还在为保卫悉尼而战的时候,12万日军靠着分基地支援的97坦克和97改坦克以及日本人擅长的诸多火炮攻破了盟军的防线,踩着6万多盟军士兵的尸体,在12日冲入了堪培拉的市区。

盟军主力被逼后撤,被围困落在后边的三万多官兵在接到了日本人承诺的不杀俘虏的保障后,很快在13日竖起了白旗。

意识到澳洲军人的顽强抵抗意志后,日本人为了顺利的接受到更多的财富,不至于把澳洲的财富之地打成一堆堆的废墟,最近控制了土著人杀白人的情况,并大肆宣传他们优待俘虏的政策。

在生命和一线生机的希望面前,那些盟军官兵心存侥幸的选择了当俘虏。

于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就这样完整的送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堪培拉一下,失去了和内陆联系的悉尼也危险了。目前只能靠着海外的援助来支撑。

美国人不肯舍弃这个绝佳的跳板,立即把支援行动提前了。

日本人也意识到了决定悉尼甚至整个澳洲大陆命运的时候到了。坐拥一个大陆,凭借着强大海军征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梦想时代也即将到来,日本人也要拼命了。

除了在中南半岛处,布置起了更多的防护阵地,阻截华夏军队的南下外,难以抵挡大陆情节的日本人的重心依旧在澳洲大陆上。

日本海军的重点更是在拦截美国。

或许当他们全面占领澳洲大陆时,美国人会放弃这种远距离的徒劳征程,走向谈判桌,到时候,日本人有的是时间来对付华夏那支稍稍强壮了一点的海军。

孟享利用不起眼的海军发起的试探又成功了。

收获是和美国人的表面关系更好了。在11月底,随着华夏的一笔3亿美元的大单砸下,华夏和美国的经济贸易年度总额再创新高。而这个时候,华夏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也攀升至到了8万人的历史最高。

除了德国还保留着5万名留学生外,欧洲其他地方,包括英国的那些留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撤回了,成为了华夏各行业的支柱人才。

但随着战乱的加剧,下一步就连已经开始遭到英美双重轰炸的德国也不安全了。美国成了最后一块留学的乐土。

8万人的费用超过了5亿美元,孟享是不遗余力的大把钞票撒出去。虽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美国情节的影响,但这也是华夏走向世界的一次机会。而且这个大规模走出国门的机会,说不定不久后就会关闭。

崛起的华夏在争夺东南亚甚至澳洲、中东的利益时,难免和美国人要碰撞一次。

何止是日本人拼命,孟享也在拼命,不过不是军事上,而是拼命的撒钱,壮大华夏的工业基础体系。

山寨公司和保护伞公司等赚取的巨额暴利,很快转手就成了一堆堆的机器和一摞摞的图纸,或者请来的外援人才手中那一份份厚实的薪水。

此时世界上都知道华夏外聘人才的大方,比美国人的出手还大方。

虽然华夏的人文环境让那些西方学者专家们不习惯,但看在生活安定和更高薪水的基础上,还是有了欧洲的不少大牛放弃了战争气息越来越浓厚的美国,跑来了华夏打短工。

孟享也不指望他们成为长工,以后和西方世界发生冲突后,很难挽留住这些人才。况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指望返回自己的祖国。

只可惜欧洲那边的烽火却燃烧的越来越旺。

大不列颠的战火让昔日世界精英的聚集地的英国成了地狱,大批的人才外逃给了孟享这次和美国争夺人才的机会。

而剩下的人都卷入了这一场关系到欧洲未来命运的战局中。英国人和德国人都拼命了。

伦敦在双方的反复拉锯中已经成了为一片废墟,昔日的世界文明中心耸立的诸多标志性建筑都成为了双方士兵展示人性最原始一方面的舞台。

那里的天空已经被人类文明的飞行工具所遮蔽,遮蔽住了来自天堂的叹息,留给英国人遍地的地狱岩浆滚动后的灰迹。

为了在这片地狱腐蚀过的土地上再次生长出希望之花,英国人不得不拼命了。

为了荣誉和野心编制的王冠,已经被战争的利益携裹着身不由己的德国人也开始拼命了。因为他们的压力更大,毕竟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都已经处于危急状态的苏俄人开始拼老命了。

第0823章 向华夏求援

在斯大林格勒,苏俄人也没有想到德国人来了一次反击,被早有准备的德国人给阴了一下。

苏俄人的凶悍被彻底激起了。最后选择了死拼,用更多的炮灰硬生生的挡住了德国人的紧逼。

大量的预备役新兵乘坐着火车或者汽车从苏俄各地被征调到这里。即使如此,在有些激烈的地方,后方运来的士兵根本不够消耗的速度快,往往半天下来,一个师的士兵就打没了。连抽调都来不及,苏俄人只能就近征调平民直接入伍。来不及训练,就被塞上一支没有子弹的枪或者一颗手榴弹,就被后方的机枪逼着跑向战场。

甚至后方来有些新兵也因为武器来不及供给,而不得不赤手空拳的跑去战场捡拾双方尸体上的武器。

战火激烈的时候,炮声从不间歇,双方的尸体都来不及处理,被一堆堆的垛成工事,成为后来者临时栖身的坟墓。

从10月下旬双方碰撞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80多万苏俄士兵或者平民的血肉就被这片地狱般的土地吞噬一空。

如此大的代价砸下去,德国人也不是没有伤亡,仅仅德国部队就被打没了15万人,随行的那些役从部队更是因为30多万的伤亡而有些军心涣散。

保卢斯的部队依旧被围在最核心处,外围裹着苏俄人的反击部队,而西方和北方是德国人不断抽调而来的援军,东方和南边是苏俄人源源不断送来的炮灰。

苏俄人的炮灰战术终于熬到了严寒的到来。

随着天气的转冷,德国战车的机械问题频发,就连冰冷的钢铁都容易伤人。即使有了棉衣,但依旧无法适应严寒气候下的战斗。而苏俄人更加适应这种天气条件,趁机把之前的不少劣势扳平了一点。

双方绞在一起,一个月激烈的战斗下来,结果谁也没有能吞掉谁。

双方各自积聚了上百万的军队在这里,发机牵引之下,连撤都撤不下来了,只能不断的添加上去更多的力量,试图成为压垮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又一次次的成为了斯大林格勒这座新绞肉机的一份原料。

巨大的伤亡或许苏俄人还能坚持,但战场上的巨大物资消耗,苏俄人却是难以维持。

即使加上被德国海军和空军截留了一大半的美国援助物资,苏俄人为了这次战役准备的物资随着战争的进展,已经消耗一空。很多物资是不断地从苏俄各地砸锅卖铁又凑起来的。而这似乎也无法填补战争漩涡中的无底洞。

德国人也不好过。虽然坐拥欧洲的德国人现在掌握着巨大的物资,但漫长的补给线却使得必要的物资无法顺利的抵达目的地。

即使孟享不断的向德国人补充给养,但前线一座分基地显然无法供给上百万大军消耗。随着严寒的到来,德国人的后勤也越发的艰难,不过总体还算能比苏俄人多坚持一口气。

或许德国人拼一拼,会扫清很多的麻烦,使得前线的局面改变。

但最近德国人打通了顿河南下的通道,触摸到了巴库油田的影子,使得老希还算满意目前斯大林格勒的僵持局面,不愿意在严寒条件下冒险而损兵折将了。

而老希更愿意把重心调向西线,打破大不列颠那边的僵局。即使东线这边,他更乐意向着已经唾手可得的莫斯科再踹上最后一脚。除了抽调人手准备继续南下接收油田外,德国人打算在斯大林格勒挨到严寒过去。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德国人轻松南下,有苏俄人故意放水的意图,就是为了用高加索的油田来分散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的兵力。

苏俄人显然把高加索油田赌上了,要拼命了。

德国人等得起,苏俄人等不起。

严寒是苏俄人最好的帮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越来越适应严寒,正在逐渐的挽回天气上的劣势。

而且随着严寒的到来,缺少补给的莫斯科最后固守的一支军队也已经几天没了消息。

物资的匮乏使得苏俄打算速战速决了。

而英美的大量的援助一部分通过里海堆积在高加索附近,足以让苏俄人有了底气在高加索开辟第二战场。

由于德国人现在四处出击,让苏俄人摸到了他们兵力受限的虚实。

西线的战争让德国人短时间内难以再派大规模的援军,而苏俄人通过英美的调节,已经和土耳其暂时达成了休战的初步合约。

斯大林既然能向华夏妥协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事情,自然也能像土耳其妥协高加索地区。

同样被苏俄人打得元气大伤的土耳其,在英美挑逗内斗和金元攻势下,很快见好就收了。

空下来的30万大军就成了苏俄人暂时支撑高加索油田安全的依仗所在。

被油料挤满了脑子的老希果然没有放过这次突袭迈肯普和格罗兹尼的机会,不顾部分德军将领的发对,从依旧陷于僵局的斯大林格勒抽调了15万大军向南压过去。

这一次天网公司并没有给出更好的建议,这场已经偏离了历史的战役让孟享也猜不透其中的走向,更没有想到苏俄人的这一招分兵之策。

即使华夏的总参谋部曾经提过,但谁也没有想到苏俄人会如此决断,放开高加索油田大门放德国人进来,一不小心很可能就是鸡飞蛋打,不说被德国人占领,即使被德国人破坏了油田,苏俄人一样要断了工业营养。

在乌拉尔山附近新开发的第二巴库油田部分被华夏占领,其他受到华夏威胁的前提下,靠英美的援助,显然难以支撑。

偏偏苏俄人赌上德国人要接收完整的油田,与其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失去这些油田,不如赌一把。

他们成功了一半,德国人抽调了15万嫡系军队南下,但斯大林格勒的德国防御依旧强势,根本不是苏俄剩余兵力能啃动的。

苏俄人既然拼一次命,就敢赌上第二次,50万从乌拉尔山抽调而来的苏俄军队加上50万全国新征调的新兵一起向斯大林格勒压了上来。

苏俄军队人数达到了此次战役最高峰值的210万。

而对面德国军队在损失后,并没有补充太多。为了减轻后勤压力,一直维持在90万左右,其中包括30万的役从部队。在抽调了15万精锐部队后,人数降到了不足75万,只有这次疯狂反扑而来的苏俄军队的三分之一强。

11月30日,斯大林格勒在双方缓和了一周后,再次爆发更加猛烈的激战。

德国人也没有想到苏俄会如此拼命。

之前近一个月的激战,双方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有些打累了,这才有了一周的缓和期。没想到苏俄人突然像是吃了补药一样,再次发起了第二次反扑。

虽然苏俄军队从乌拉尔山抽调军队的消息,被孟享提醒了一下,但德国人也想不到苏俄人的进攻来的那么快。

苏俄的这次的大军不可能一次到位,最多是前方更加拼命,不担心后方兵源的补充罢了。但就这种拼命的疯狂足以让德国人吃不消。

30万役从部队首先顶不住了。

后勤资源相对紧张,自然优先照顾自觉优秀的日耳曼人,于是这些役从部队就在天寒地冻中过起了苦日子。

德国人的占领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解放,反而由于战争的重压,使得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各种矛盾越积越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不作为。几乎在苏军的一冲之下,就垮掉了。

这一次没有多少准备的德军被溃败的役从军队拖累了。

幸亏德国人的严谨使得他们的防线没有水分,使得他们艰难的抗过了苏俄人头一板斧。

但进攻依旧在继续,已经打算拼命的苏俄人进攻势头丝毫不减,滔天的血浪连续打来。

“必须守住!”已经得知苏俄从乌拉尔附近抽到军队的老希也认识到了危机,要求那里的德国拼命了。

即使南下的德军占领了高加索油田,甚至占领巴库油田,但被苏俄反攻成功后,带来的不仅是切断南下德军后路的威胁。

虽然土耳其休战,但还可以通过那里得到部分支持。但苏俄反攻成功,打破德军胜利的神话,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法挽回的。

现在他不求进攻斯大林格勒得手,而是要求坚守住。在他想来,45万德军精锐加上残存的那些役从部队应该能坚守到援军的到来。

可他暂时抽调不出多少援军,只能向外想办法。

土耳其人内部各派争斗,又得到了足够的好处,对德国人央其再次出战的诸多许诺,犹豫不决,没有出兵的打算。

役从的那些小弟也没有多少炮灰可以抽调,而且他们的战斗力让人值得怀疑,各地的反抗也让德国人难以安心驱使。

老希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向华夏求援。

第0824章 支援不支援德国人

“我们不能再在北方轻启战事!”对于老希心中透漏的要华夏军队再在乌拉尔地区活动一下,给苏俄人一点压力的请求,华夏高层和顾问团中,大部分是持反对意见的。

“苏俄已经在北方的领土做了让步,眼看着正式的条约就要签署,哪里还能再节外生枝?”除了红党坚决的投了反对票外,老蒋拉拢着不少人以此为借口也投票反对。

苏俄人在北方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

他们为了遮掩颜面而炮制出的远东共和国的提议被孟享否决后,立即把远东彻底丢弃给了华夏。不过却又炮制出了一个西伯利亚共和国,作为苏俄和华夏之间的一个过渡。

孟享本来也是想着有一张脸皮遮掩出兵攻到亚欧边界的一些肮脏事情,免得以后背上一个侵略的骂名。

但后来孟享突然意识到,竖起的这个牌坊很容易成为别人干涉攻击的漏洞。而且他似乎想岔了一点,侵略类似这样西伯利亚的国度以及其他弱国小国的名声不好听,但从老毛子这样的大国手中夺食,绝对是大快人心、提升国民自信心的事情。

显然这个时代是赤果果战争夺取利益的时代,是大块划分世界版图的殖民时代。华夏更应该像汉唐时代那样,把刀剑直接伸到敌人的鼻子底下,用实力说话。

孟享明确的表态,北方的土地包括西伯利亚都曾经属于华夏的土地,现在依旧是收复。华夏故纸堆中翻出来的众多图文,虽然表列着蛮夷的名字,但也同样曾属于华夏统管,提供了这份说辞的力度。

至于那份尼布楚条约,那是伪清的屈膝求和,无效。

现在华夏只认亚欧边界。

于是苏俄人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孟享撕了下来。

斯大林怒不可遏,但形势比人强,整个苏俄政权的泯灭近在眼前,他需要在面子和生存面前做出选择。

他最终选择了退让。

不过从以叶尼塞河为分界线,到鄂毕河为分界线,再到乌拉尔山为界,苏俄人的步步退让下,一边平息着华夏的怒火,一边不甘心的拖延着时间,期待奇迹的转机。

加上北方大片土地上诸如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所有权的归属,财产的补偿,俘虏和平民的遣返,以及驻留人群的国籍划分等等,一系列的琐碎事情,远不是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搞定的,被苏俄人拖延着正式签署条约的时间。

孟享也乐得他们的拖延,在中亚地区的辽阔土地上正步步蚕食清理。

进入12月份的时候,华夏军队已经控制了阿姆河和咸海以东所以地区,对那里的苏俄反抗势力开始更大力度的清理。着急的应该是苏俄人。

而这一次苏俄人抽调乌拉尔山的驻军,虽然只抽走了50万,但剩下的60万大军显然无法对乌拉尔以东进行有力反击,甚至在对面一百万华夏国防军精锐前,防守都有些紧张。

这显然也是一个妥协信号的传递。

“北方的严寒天气,不利作战。”阎锡山也劝道,“再说北方的移民工作还需要安稳妥当,大量的物资需要先保障移民和驻军的需求,若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恐怕后勤保障困难啊!”

经过了去年的清理和今年的建设,西伯利亚地区的移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去年移民成功的案例刺激了更多移民的到来。

加上远东地区的移民,今年向北方的移民数量达到了700万的高峰值。

相对于还在混乱清理的远东,已经安度了一个冬季的西伯利亚成了移民热点,尤其是大城市较多的西西伯利亚,随着那些工厂的恢复生产,工业移民的数量大幅度的增长。

虽然有强大的华夏军作为屏障,但还是有人担心,随着战争的重新爆发,会引起这里移民的恐慌,甚至战火会弥漫到这里。

当然,了解国防军强大的李宗仁倒是不担心战火会弥漫过乌拉尔山,他担心的是后勤的运输补给问题。

北方人口的激增,也带来了后勤物资的紧张。

虽然经过了一年的耕作,华夏移民的庄稼获得了丰收,但随着更多移民的涌入,粮食还是有一个较大的缺口。从东北和外蒙的铁路线上,大批的粮食向西伯利亚运输。

粮食只是一个方面,衣食住行各类物资的匮乏同样是对后勤运输的一个巨大压力。

很多新移民若不是生活紧张,也不会轻易背井离乡。

他们对将要渡过的第一个西伯利亚寒冬,毫无准备,只能依靠政府来救济。

保障移民的生活安定,才能完成北方土地所有权由白转黄的巨大改变。这成了华夏联合政府的一项大事,成了北方事务的核心存在。

阎锡山心中算接了半天,无奈的发现,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军队物资和民生物资的运送必将压垮现在的运输通道。这才出言劝解道。

“是啊!此时正适合我们在南方用兵啊!”李宗仁也心中期盼的劝道。

此次选举中,桂系依旧控制了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的政权。但李宗仁希望更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权力。

虽然列入了九大巨头的行列,但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说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