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次女[封推]-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远处一头牛被杀死了,接着有无数的人等着分牛肉,可是每人吃能分一小块,而且就那么巴掌大一小块,所有人脸上都是失望,都是不甘愿。
有人甚至把牛滴到雪地上的染了牛血的雪块,也小心的挖起来,然后装到小盆子里。这一小块怎么能够各家一天的口粮呢?所以必然一家子,全都只能半饿半饱了。
中原人会种粮食,他们可以在土地上种粮食,可以在冬天不致于饿死,为什么匈奴人就不行呢?
什么仇恨比得上性命重要呢,看着衣不避体,食不果腹的子民,匈奴王还是决定同中原合作。
莫离接到京城来的布告时,已经能很淡定了,虽然不知那位伍皇后,是不是月儿。可是至少有一点怀疑,莫离就想做一百分的准备。伍皇后,皇帝还真是可笑。
伍
国公府又出了皇后,自然风光无限,可是好在伍国公一惯就是低调。连各府送来的贺礼,也一一送上回礼,这样既不失礼,又没占上各府的便宜。
伍国公夫妇的识趣,是让皇上高兴,可是却让朝中大臣们为之烦恼。一时之间人人都想同伍国公搞好关系,可是偏偏伍国公一幅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要么关在国公府,要么在朝中办差,根本不会理会各府的宴席,这样过了几个月,就有人不再打伍国公的注意,反而专攻宫中的伍皇后了。
伍皇后的册封礼办的很隆重,但凡有品级的命妇,官员,皆要入宫朝拜。
定北侯夫人自然不例外,看着那位长相艳丽,一身华丽凤服,明艳照人的女子,慢慢由皇上扶着步上台阶,然后站到主位上。接着百官命妇们的跪拜时,侯夫人只觉得这位真的不是自家儿媳妇。
可是离儿却不死心,非要送信回来,让自己仔细再瞧瞧。
早知瞒不过离儿,可是面前的分明就是另外一个人,哪怕长着相似的一张脸,可是伍皇后的眼神里,全是皇上,没有任何人。单凭这一点,就让侯夫人坚信,自家儿子在白日做梦。
侯夫人真想好好训训儿子,怎么就想不开呢?枉想刘氏就是伍皇后,皇上再蠢也不会犯这样的错呀!
罢了,自己说再多离儿都不信,他若回到京城,就会相信自己所言了。只是何时才能回京呢?
老侯爷也看了孙儿写给儿媳妇的家信,自然气恼,人都死了,还存这些乱七八糟的念想,殊不知,当初一直瞒着他,就是不想生什么变故。
如今倒是让这小子自己查到了,看来这小子连自己和他亲娘都不信呀!不然怎么会私底下派人进京打听,却不肯全信自己写去的家书呢?罢了,这事情既然说开了,就没什么好瞒的。
老侯爷提笔就直接回信了,现在儿女私情是小,边城的战事才是大事。匈奴人缺少粮食,一定会燥动不安的,也不知那小子应付的如何。
老侯爷这家书没送走,就接到皇上的旨意,请老侯爷进宫。老侯爷也不知是何事,不过还是立马换上朝服进宫了。
养心殿里皇上并不见喜怒,不过眉心却微微皱着。老侯爷给皇上见礼,万公公就递上一封折子。老侯爷狐疑的看了眼折子,立马接过仔细的看起来,越看脸上的表情越多变。L
☆、第七百九十四章 开市
老侯爷也没想到孙儿会提出帮助匈奴意思,而且折子上面把匈奴如今的困境,莫家军所面对的难题,一一列举的很清楚。
这样看来,确实不打仗对匈奴也好,对南宫国也好,都是好事情。到少两国的百姓都不必受战乱的影响,再则不必无止境的供应粮草。
可是做为将军,不想打战只求和,这就不算一个好将军。而且老侯爷与匈奴人打了多年的交道,
最情楚匈奴人的本性了,他们最不守信用,也不讲信用,怎么可能指望他们不再骚扰匈奴的百姓呢?
老侯爷不知孙儿抽的什么精,可是老侯爷自己是坚决不认同帮助匈奴人的。
而且如果现在前方的主帅是老侯爷,老侯爷一定会与匈奴人不死不休,不管是家仇也好,还是国恨也罢,总之老侯爷对匈奴人是恨之入骨,又怎么可能去帮匈奴人过冬。
这场战事本就是匈奴人自己发动的,而且他们发动的理由就是想夺下边城。这场战事从春天打到入冬前停战,匈奴人因为战事更加增加了国家负担。
现在自然无粮草过冬,又想再继续发动战事,也不想想这形势于他们有多不利。自家那蠢孙儿怎么会生出这等仁慈之心,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其实莫离之所以写这封折子,就是料定了匈奴王会想明白,终会与自己合作。果然就要折子才递出边城,匈奴王就亲自约见莫离。
匈奴王觉得这场战事拉的太长了,长到整下匈奴国一年内,就在供给军队所需。
这也导致子民们根本没有肉,可以做成肉干存放起来。也根本没有多的时候去收集干草,存到入冬供给牲口们食用。
因为在过去的一整年里,所有的匈奴人都在拼命的养肥牛羊,供给前方的勇士们食用。
而往往一年的心血,就全给了这场战事。这也让匈奴王清楚的意识到,匈奴人根本不适合长线做战,也没有多余的粮草供第二年再与中原人开战。
除非好好的休养生息几年。至少让匈奴人像中原人一样。冬天不会是恶梦,不会是灾难,不必害怕冬天没有吃的。冬天会冻死。
这时候才能与中原人较量较量,不然就只能次次败在莫家军手中。不是因为匈奴的勇士不行,而是国力不能支撑战事。
不可能为了打败中原人,让整个匈奴国的子民全都饿死。到时候连子民都没有了。就算真打败了莫家军,入驻边城内。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匈王不顾主战派的反对,直接拍板与中原人合作,就是想要过上不愁吃喝的日子。
想要战胜中原,并非完全靠武力。匈奴国自身的实力也非常重要。不管怎么说,中原人能做到的,匈奴人只会做的更好。不就是种粮。不就是自己织布吗?这有何难的!
莫离对匈奴王提出互相交换商品,并且要求南宫国人。必需教匈奴人农耕织布。
这些条件之前就是莫离主动提出的,所以莫离直接就同意了。不过莫离也提出自己的条件,就是在两国维持停战期间,莫家军与匈奴王一样有权利和义务,保证不会发生任何意外。
如果有一方违反规矩定,不管是任何理由,任何原因。另一方都可以无条件的中止约定,而另一方不得有任何不满。
这一条是莫离提出来的,也是经过上次有匈奴人混进边城抢粮,抢女人后,让莫离强烈的意识到一点,自己防的再紧也终有漏洞,真正是要让匈奴王去约束他的子民。
匈奴王明白现在是匈奴有求于人,用粮食换到更多的吃食,还有那些皮毛换厚厚的棉花,衣裳,这些都是子民们真正需要的,
如果他们不会饿死,不会冻死,肯定不会犯险去边城内抢东西,之前吊在边城上的十几个匈奴人,已经让匈奴人有了害怕意识,
当然也让匈奴人更恨南宫国人。可是这件事情本就是匈奴人的的错,跑到人家城里抢东西,让人抓到了,自然只能任其发落。
莫离提出的条件,匈奴王立马就应下了,并且作下保证。莫离对此很满意,既然大的方向已经定下来了,接着就是商理细节。细节若能商量好,自己就需要说服皇上,说服爷爷支持自己的决定。
正好前方递到京城的折子,就全当是提一个醒,让皇上和爷爷不得不好好审视这些问题。
不过对于京城的决定,莫离并不十分看好,就爷爷那性子,是不会同意帮助匈奴人的。而皇上,莫离也没多少胜算。不过帮匈奴于公于私,莫离是做定了。
两方谈妥当之后,莫离与匈奴王就开始商量细节了。对于商品交换,互惠互利这个大好机会,莫离早就与边城内的商人谈过,商人们对于物品交换更感兴趣。
匈奴人的牛羊肉味道鲜美,很得各地有钱人,或者达官显贵们的喜爱。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匈奴人的毛皮,只有在匈奴人手中才能收到货真价实的上好皮子。
而这些皮子若运到京城,或者再不济运到江南去,那都可以挣到十几倍的银子呀!
而且匈奴人还产宝石,那些宝石匈奴人不能吃不能喝,可是对于京城贵妇们,却非常的钟爱。
因为宝石华美,可以做成首饰上,所以贵妇们都争着购买。这些宝石往往在边城花几十两银子,再到京城转才时,那就是几百两,
几千两银子。所以商人们听说匈奴与边城要开市,互惠互利,那心里激动呀!这可都是银子呀!
这也是为何在边城会有大量的商客,而且也会有黑市了,这些商人私底下就有与匈奴人做生意,
不过因为是黑市,所以没有保障,不过就算在没有保障的前提下,依旧有大量匈奴人与黑商人交易。
而莫离想要与匈奴开市,其中最大的前题就是安全。而最重要的一点,就必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场地。自然场地就选在城门口,
而且由两边出军队把守,不允许有抢东西,或者不等价交换,或者不合理交换的理情发生。
这样既可以维护中原商人的利益,也能让匈奴人得到保障,可以换回更多的粮食和用品。而这些事情具体实施下来,就必需要与商人商量,商人才更懂市场。
第七百九十五章 开市 二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莫离知晓匈奴王急切的想要开市,想要用匈奴的宝石和牛羊换更多的吃食的冬衣。
所以同意最快在五日内开市,同时也让匈奴王回去做好准备,地点就选在两军和谈的边城十里外。这样对两方都是安全的,而且两方必需派兵驻守。
匈奴王也看出这位莫世子是真心的想要解决两方的战事,想要换来永久的和平,所以对于开市,也是很上心,并且希望开市后,
能真正的给子民带来好处,也给让匈奴走上不一样的命运,不必永远居无定所,不必永远忍饥挨饿。
中原的商人果然比匈奴人聪明多了,没费上几日的功夫,就立马把开市的方案商议好了。
因为这些商人也需要开市挣银子,之前匈奴才一直与边城开战,直接导致这些商人的利益大大的受损,差不多大半年了,商人没一直干耗在边城,根本没走几单生意。
这时候开市,于这些商人来说是天大的好机会,也许这次就是年前,最后一次机会。一次挣大钱的机会了,而且还可以光明正大的挣银子。
莫离只是略微看了看,心中立马了然,看来这些商人还是不明白自己的意图。
这是公开的开市,可不是商市,想要从匈奴人手中得到暴利,这是不可能的,也是目前情况下不允许的。
既然想要在开市时好好做生意,就必需维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匈奴王又不笨,难道中原人会有探子,这些匈奴人就不会吗?
他们的皮毛在这些商人手里,才挣到几十两的银子,可是商人一转手就卖几百两,这换成谁都受不了。
匈奴王必定不肯,而且莫离希望这次的互市,不仅仅是给匈奴人机会,也是给自己与匈奴王交好的机会。莫离眼神一冷,扫向那些商人的目光,就更加阴沉了。
“你们最好想清楚了,互市,是互相得利,可不是只便宜你们一方。匈奴人的东西既然货真价实,为何你们要故意从中占暴利呢?
这价格上,你们自己好好想想,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互市,该如何做好商人的本份。”
莫离的话让底下的商人面上一红,其实商人们也看的清楚,莫世子就是想帮助匈奴人,不要让他们再与中原开战了,让老百姓太平度日。
这样虽然大家少挣一点,可是这市场若是一直在,一直可以从匈奴人手中拿到宝石和牛羊,还有匈奴人特有的物产,好像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而既然谈妥了这边的商人,莫离立马就开始处理开市的事宜了。
而城中的百姓本来还担心战事,没想到最后却用如此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反正只是交换商品,互惠互利,能不打仗也是好的。
不过开市那一日,城内的百姓们还是闭门不出,就怕匈奴人杀进城内,就算城门关着,就算有莫家军守着,可是老百姓们祖祖辈辈与匈奴人相处的经验告诉大家,不能轻易的相信匈奴人。
莫离站在城楼上,看着对面骑在高头大马上,也是远远注视着正在进行交易的两边商人。两人脸上的的表情都是淡淡的,可是眼神中的满意却是真的。
莫离高兴的是能因此让匈奴不再只靠掠夺别人的东西维生,另外当然还有私心。
不过莫离明白一点,这次解了匈奴之困,必然会让匈奴王对自己感激几分。当然不需要太多,只需要几分就够了。
开市之初就规定好了,只有半日的时辰,这样更安全一些。当然在这漫天的大雪下,一直这么呆着,也确实够受。
虽然之前莫离与匈人各自搭好了账棚,就是很简单的那种账棚,只有一个顶可以挡住天下的落雪,可是其它地方全是穿的,这样方便大家交易,
也不会被雪打湿身上。可是雪不落到身上,一直这雪风里吹也是冷呀!
匈奴人倒好一些,中原人就有些受不住了,一个个冷的直搓手,不过面上却酃出喜悦。现在收的货物越多,等运回江南京城等地时,挣到的银子就更多了。
不过这次交易的货物有限,皆是两国明确规定的东西。所有必定有限,莫离可不希望教会匈奴人中原的一切,这样他们会思考了,这交易中中原人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少了。
比如兵器,匈奴人不会打造兵器,所以他们能使用的兵器就很少,以前更多的就是靠从中原黑商中买到。
现在莫离想要把边城捏的死死的,把商人也牢牢控制住。匈奴人的兵哭只能自己来给,他们买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商人敢卖给他们。
匈奴人再彪悍,没有兵哭时,他们只有蛮力。不过莫离并不知晓,就是这位匈奴王,早已经开始私底下冶炼兵哭了,只是这些兵器还未成器。
而且那些冶炼的铁矿石非常难寻,不过匈奴王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一定可以练出锋利的兵器,不输中原人。
所以当看到交易名册上,没有兵器时,匈奴王倒是更心安理得。他怎么可能,也不会敢交易兵哭。这才是真正的养虎为患!
这场开市让莫离与匈奴王皆打着不同的算盘,可是这两人最后到底如何,就看命了!
匈奴王看着牛羊换来大量的粮食,大量的棉花布料,知道这些东西比起牛羊来,可以够更多的人吃,让更多的子民不必饿肚子。
而那些匈奴自产的宝石,更让匈奴王意识到,交换真是一个好东西,用自己多余或者并不是非常需要的东西,来换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匈奴也并非一定要靠战事获得更多。
比如今日收获到的,绝对比众人想像到的多。特别是那些之前反对匈奴王与中原开市的部落王们,全都不再吱声。
因为货真价实的粮食和衣物,可以让子民们不必饿死,不必冻死,这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争来争去,不就是为了吃喝吗?
匈奴王也没说道那些部落首领有何不妥,只是命子民来领取今日的粮食。
有些东西说再多,倒不如让他们亲眼瞧瞧,什么才是对,什么才是错。
匈奴王希望有一日,自己真的能像自己所想的那般,带着子民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至于那位莫世子,这次匈奴算是欠了莫世子一个天大的人情了。R1152
☆、第七百九十六章 十年太平
匈奴王坐在营账内,账子里的放着一口很大的火盆,可是火盆里却并不是中原人用的银霜炭,反而是中原寻常百姓用的黑炭。
虽然可以取暖,可是燃烧起来味儿非常大,特别的呛人。
不过匈奴人已经习惯了这些黑炭,而且就连这里烧的黑炭,也是从中原人处换来的。有这些黑炭就可以取暖,哪怕有些味儿,至少不会让人冻死。
这次的事情,确实是莫世子的相助,匈奴王一直想着如何还这个情,莫家军虽然威武,虽然手握重兵。
可是莫家军只是中原皇帝的臣子,臣子私下作决定帮助敌国,这是死罪。不必说在南宫国皇帝哪里了,就算是在匈奴也是如此规定的。
可是匈奴王却并不认为这位莫世子帮匈奴,真的只是因为两国都深受战乱的影响。
或者他还有其它的原因,不过至少他对匈奴伸出的缓手,这个人情就必需要还的。匈奴人重情重义,虽然野蛮,可是却不是忘恩负义之罪。
特别是匈奴王,也许还情是假,更多的是匈王想好好试探试探,这位莫世子到底示好匈奴有何意图。于匈奴有好处,还另有所图。
匈奴王也没多想,直接在兽皮上开始书写,至于写什么就无人得知了。不过写好之后匈奴王立马派人送到莫家军营外。
莫离接到匈奴王的手书时,脸上的表情就有些平常了,好似早就料定了,匈奴王会有此一举似的。
而匈奴王给的是一张停战协议,而且上面的年限是十年。莫离顺手就派人把这张兽皮送往京城。希望爷爷没气的想来边城抓自己吧!
老侯爷真是气死了,自己的儿子为了帮匈奴人,居然让边城的商人与匈奴人互市。
之前老侯爷与皇上的意思时,再看看,若能不开战最好不开战。可是也没想过帮着匈奴人解决困境,如果匈奴人都饿死了,怕是自己更加高兴吧。
可是现在木已知舟。老侯爷看着坐在龙案前。脸上表情阴晴不定的皇上。
直接就跪下了,脸上难得的露出肯求之色,这也是老侯爷多年来。第一次求皇上,求皇上开恩,不要因莫离一人的失误,而害了整个定背侯府。
老侯爷真是想不明白。孙儿好好的,怎么会犯蠢呢?他难不成忘记了他老子。就是死在年年征战上。
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打得匈奴人原气大伤,干嘛要去帮那些匈奴人呢?不要说皇上了,老侯爷自己都气。都想好好拍死莫离。
“皇上,请您给老臣一次机会,老臣一定将功补过。把那个不争气的东西抓回京城,任由皇上您处置。”
南宫明早在莫离送回第一封折子时。就与朝中大臣们商议过此事,好好清点过户部的账目了。
国库确实不充足,想要一直支撑战事,确实很吃力。而且兵部也把前方伤亡的名册送回京城,死伤确实让人忧心。
这样看来,莫离的帮助边城与匈奴人互市。维持边城与匈奴的和平,倒确实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可是南宫明心里却多少不安,会不会莫离另有打算呢?
还是因为自己多想了,莫家人确实只是忠心于国,忠心于百姓呢?可是不管真实如何,也不得不防。
南宫明起身,走下台阶,上前扶起老侯爷。一脸的真诚,“老侯爷不必如此,世子爷也许另有打算,只是未提前通知京城。
这才让朕与老侯爷,皆是措手不及。不过朕相信老侯爷的忠心,老侯爷在朕离京城,护京城有功,朕铭记于心。”
南宫明打的是感情牌,若真派老侯爷去了边城,这爷孙两人一起反了,到时候自己哭都没地方哭呢?
有老侯爷在京城,不管他心中是真忠心,不是假忠心,到少在自己的手中。莫离若真想反,就京城定北侯府的一家老小,他也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老侯爷顺势起身,知自莫家给莫家招来祸事,这天下大事,哪有不经过皇上点头,就自然主张的呢?
再说这互市之事,可大可小,怎么能轻易就做主呢?这个孙儿,怎么就如此冲动呢?
现在老侯爷也明白,自己不可能离开京城,而皇上只会派人去接受莫家军。到时候莫家是想不交出兵权都难,莫家的忠心和贤名,也坏在莫离这小子手上了。
帮匈奴人解决粮食之困,虽然也是匈奴人自己拿东西换的,可是老百姓们自然是想把匈奴人往死里收拾,不愿意给匈奴机会。
可是孙儿偏偏却帮敌国,此事在理上,莫家就不占理了。这可如何是好呀!
“老臣谢皇上抬爱,要虽臣的孙儿如此不争气,居然敢与匈奴人做生意,这已经让皇上为难,更是辜负百姓所托了。臣愿意用莫家几代军功,换孙儿一条活路。”
南宫明已经想好了人选,自然是从自己的金吾卫中调人去边城,不说能不能个拿下莫离了,至少去了边城能阻止互市,也能激起边城百姓的斗志。
不能因为一时心软,就对敌人仁慈。至于用军功换莫离活路,南宫里还真没想现在杀了莫离。因为留着莫离还有大用处呢?
“老侯爷此事还未查清,朕是不会轻易怪罪莫世子,至于莫家百年军功,朕与先皇几代,必然是铭记于心。
可是朕只怕,朕派人去边城,可是莫世子却不愿回京,到时候可就难办了!”说完就朝老侯爷看去,意思很明显,你可有法子让你孙儿主动回京。
屋内两人正在互斗,可是屋外的万公公却急坏了,有边城紧要的折子,这是送进去还是不送进去呢?
可是皇上说过,边城的折子都是大事,而且还是派人日夜不停送进京的。不管了,先送进去再说吧!
万公公进殿后,自然感受到皇上与老侯爷之间的僵持。可是手里的东西紧要,万公公还是拱手道:“皇上,边城有急报!”
南宫明扫了万公公一眼,顺手接过万公公呈上的折子,打开之后就是一张兽皮,而这兽皮之上的文字,却是匈奴文。
而且这兽皮之下,还有匈奴王专用的印记。南宫明立马意识到手中的兽皮是何意了,脸上露出一丝喜色。“来人传吴大学士!”L
☆、第七百九十七章 疑心
吴大学士认真的看完兽皮上的文字,面露喜色,恭敬的朝皇上拱拱手:“恭喜皇上,贺喜欢皇上,匈奴王的这封信,是一封停战协议书。而且匈奴王主动提出停战十年。”
南宫明一听说停战十年,面上也是一喜,这一年多的战事,已经让南宫国的百姓们受到影响,不要说赋税增加了,就是征兵这一项,也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南宫明其实也希望能停战,而十年更是一个好机会,有这十年自己可以换南宫国打理的更好,让百姓们更加富足,国库更加充实。同时前方的士兵们,也可以缓一口气,确实这十年很诱人。
更重要的是,匈奴王虽然不守信用,可是当年老匈奴王时也与定背侯签订了停战协议,也是十年没再犯南宫国。
所以这份协议书,于两国皆是好事,而且如此正式的文书,相信匈奴王是真的下定决心,十年不犯边城吧!
“确实是好事,十年,这十年朕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可以重整军队,可以让国库充盈。
匈奴王能看清眼前的形势,主动送上停战协议,朕很高兴!”南宫明难得一脸高兴,一扫之前的阴沉。
老侯爷本来提着的心也放下了,还好这封折子急时送到,不然自己怕是真要挺不过去,不得不交出一部分权利,用手中的权利来换莫离的平安吧!
这个孙儿,如今做事也太急燥一些,一点风声也不给自己,回头可得好好说说他。
这个孙子是越来越有主张了,有主张到让老侯爷觉得心惊。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也敢自作主张的办下来。
殊不知这皇上最忌惮的就是守将与敌国亲近,这可是通敌之罪,不管有没有证据,只要皇上觉得危险了,这个罪名就来了。到时候莫家百年基业和名声可全毁了。
老侯爷这次是真对莫离不满了,这么多年来,老侯爷处处小心。不就是想要保全祖下的名声。保全定北侯府吗?莫离这次是真把莫家推上风口浪尖了,老侯爷可不认为皇上不会做什么。
南宫明扫了眼依旧跪着的老侯爷,亲自上前扶起老侯爷。脸上一扫之前的阴郁,高兴道:“莫世子这次立了大功,不过也是功过相抵了。老侯爷觉得这互市于南宫国可有坏处?”
这个问题南宫明问到老侯爷跟前,就是想看看老侯爷的态度。到底是帮理还是帮亲。
老侯爷也知皇上这是试探,所以说话就更加小心了。
“老臣觉得互市有利有弊,有利是让南宫国的百姓能得到匈奴人的牛羊皮毛,以及各式宝石等物,可是弊却是让匈奴人可以从南宫国得到粮食。避免匈奴人在冬天冻死饿死。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若匈奴人因为可以衣食自给,就不再骚扰边城百姓。不再对南宫国虎视眈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南宫明在老侯爷回话时。心中已然有一个不好的感觉,匈奴王之所以会送上这份停战协议,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口头约定。
必定是拿出十足了诚意,而这诚意绝对不是给自己这个皇帝,而是给莫家军,给莫离的。
匈奴王感激莫离开市,解了匈奴的燃眉之急,而匈奴王与莫离走的太近,对自己的皇权必定是一种威胁。
而且还有那么大一个隐患存在,南宫明很难不担忧。到底如何防止匈奴王与莫离亲近呢?或者说自己拿出诚意来,同样向匈奴王示好呢?
“老侯爷说的是,这确实是一件好事!既然功过相抵,朕就不再奖赏莫世子了。”南宫明一句话轻轻带过。
老侯爷自然称不敢,这为皇上办事,能无过就是万兴了。而且此事本就是莫离未等皇上批示,就直接开了互市,挑战皇上的权威。
皇上能不追究已经是万兴了,要说起来皇上倒真比先皇大度,至少此时老侯爷是看不出皇上对莫离有何不妥。也许新皇真是明君,真能容下莫家,容下莫家手中的权利呢?
说是没有赏赐,可是最后还是送了几箱子小孩子的用具,有吃的喝的玩的。而这般倒比赏金银更体面,这是皇上对莫家两位小公子的看重,对莫家的信任。
而接着小到京城,大到全国上下的百姓皆知,莫世子与匈奴王交好,解了匈奴燃眉之急。匈奴王感念莫世子的恩情,所以才会送上停战十年的协议。
这个消息也不知是谁放出来的,不过却在全国都引起轰动。有人停道莫世子高义,有人却觉得莫世子通敌。匈奴王一直侵扰边城百姓,给南宫国人造成威胁。
怎么可以对敌人心软,对敌人伸出缓手呢?说来说去,也许莫世子真有私心,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宫中都传出消息了,莫世子并未禀明皇上,就直接与匈奴人开市。这莫世子眼里还有皇上,还有皇权吗?
不过呢?好在皇上深明大义,大度不计较,坚持定北侯府忠心不二,不仅没怪罪于莫世子,更是送了不少赏赐给莫家两位小公子。
百姓们纷纷称道皇上大度,是难得的明君,能容下这样无视皇权的将令,也算是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