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不是朝廷闹的,元丰年间王相公执政开始推行变法,青苗法一推,官吏为了完成上头的交代,强行摊派,取利又高,还要五家互保。地方上的官吏害怕收不上来青苗钱,就让地主保农民,农民没钱地主总有。这样一来,跑的不光是农民,连地主都不要地了跟着跑了。荒地就变多,后来到了元佑年间,司马相公执政,又把王相公所有的新法全部废除,从汴京开始一路推行下来。等到了这里,这地就已经荒得差不多了,后来绍圣元年,开始绍述,又一反旧法,开始推行新法,本来有心开荒的农民地主这一听,就又不敢动手了。翻来覆去十几年的时间,我眼看着家乡变成一片荒地,就只能跟逃荒到了杭州城。幸好,我有一把子力气,到了官府当了小吏,拿着募役钱凑合着过日子,后来跟了公子,日子就好过了。”丁强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也许是触动了过去,他的脸上表情几度变幻,最后看着王诩不好意思地笑笑。

新旧法度的变化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一次有一次地展现在王诩面前,更加坚定了他要变革北宋的决心。

“还有一点就是荒地荒芜久了,就容易长杂草,而且肥质流失,最为棘手的就是翻地困难。所以,小的才说裴山长弄出的东西很好。”丁强笑着补充道。

裴健摆摆手,“哪里是我的功劳,都是学生们的主意。”

随后,裴健又带着两人看了其他的一些改良的农具,当裴健介绍到秧马的时候,丁强又忍不住说道,“为何裴山长说它的秧马,秧马小的可是见过还用过。应该像一个小船似的,人坐在里面劳作插秧。小的唯一背得上来的一首词,就是苏轼苏大人为了推广秧马写的《秧马歌序》,小的在田里插秧的时候常唱。”

王诩只知道苏轼主持修建了苏堤,没想到苏轼对新型农具的推广也是有一番的热情,“你念给我听听。”

丁强憨憨地笑了笑,随即朗朗有声地念道,“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小的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插秧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唱。”

苏轼的推广新型农具的方法倒是给王诩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

裴健听丁强念完,呵呵笑道,“这东西虽也叫秧马,但是作用却是不同。类似辊轴,用以掩杀绿肥和杂草。辊轴就是这东西。”

说完裴健又将辊轴指了出来,给二人展示了一番,作用是把田间杂草和秧苗同时滚压入泥,过宿之后,秧苗长出,而草则不能再起。

裴健还带着二人看了一些小型的农具,比如塍铲、塍刀用于丘陵地区水田作业的两种农具,用以整治田埂,这种农具灵巧轻便,能提高作业速度和质量。

王诩见到这些技术的革新和创造,深深地为自己当时设立工学院感到庆幸,若是没有工学院,没有一个集中让智慧聚集的地方,这些东西的出现恐怕要等上数十年甚至是数百年。

“木器和木制品的生意就不要再接了,先把这些新型农具大量地生产出来。嗯…生产出来之后,直接送到苏州李家去。李家田产丰厚,他家带头用了,农民知道了好处,就会跟着用,让这些新式的农具尽快地推广开。”王诩吩咐道。

裴健立刻应诺了下来,对于王诩的构想他没有太多的揣测,有了丁花,能够在这里做创作对于经历过生死的他来说,已经是很满足的了。

“还有…”王诩忽然想起了李梦瑶所说的水患问题,以及自己规划的蓝图,“把工学院再扩大规模,同时,增设物理、数学、化学、工程四个学院。”

通过制造玻璃,研究武器等等方面,王诩看得出宋朝的科学底子并不薄弱,但是缺乏系统,而且这些基础学科也不完善,于是便将自己心头的所想的一些东西给裴健解释了一番,“嗯…最重要的是工程学院,马上我就要进京赴试了,留给你们两个任务。其一,全面调研考察两浙路苏杭一带的水文地理,拿出一套完善可行的规划,整治太湖水患。其二,研究造船技术,我要造大船,要比陈家最大的船还要大的船。”

第一百零五章 新的模式

“邵牧!”夏彦刚走近,就热络地跟王诩打招呼。王诩与夏彦兄弟寒暄过之后,随即走到任远身边,这个扬眉束发,面容俊逸得有些孤傲的男子随即拱手道,“见过少爷。”

“今后也就以表字相称吧。”王诩淡然地一笑。

任远身子僵了僵,这才点了点头,从袖中拿出一张契约道,“这是祁裕和我们的签的契约。”

王诩接过看了看,真诚地抚着任远的肩膀,“王家当初没有你就走不到今天。今天若没有你,就走不到以后。王诩很感激你为王家的付出和做出的一切,我愿待你如兄弟手足。”

任远深邃的眸子看着王诩,从王诩同样深邃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真诚,“我任远服你,也愿与你手足相亲。”

夏彦兄弟对视一眼,随即大笑开来,隔阂在他们中间的芥蒂总算是解开了。

几人谈笑一阵,王诩便将纺织院开设地点的构想说给了夏桑,而夏桑想了想,却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邵牧,如今我们只是用水车来做棉织品,满足朝廷的和买。所以对市面上的纺织品还没有什么影响,若是一旦推广这个东西,纺织品价格肯定会剧跌。到时候,不仅很多纺户会受到影响和冲击,就连很多商人也同样会受到影响和冲击。这样一来,我们得罪的人就太多了。”

夏桑的话刚一说完,夏彦又接道,“钱庄的放贷也是如是,若是年利只取一分,同样会得罪不少人。”

王诩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难题等着他,看来之前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

任远上前,指了指王诩手中的契约道,“既然我们能够联合一个祁裕,难道就不能联合更多的祁裕?有了官府的撑腰。谁又能把我们怎么样?”

王诩不同意任远的话。想当初王安石变法也是仗着神宗皇帝撑腰,不顾一切地乱来,根本没有考虑周全,不仅抱负没能实现,还将北宋拖入了党争的泥淖中。不过任远的话倒是给了他一个提示。

“我们能够联合官吏,为什么就不能联合商人或是百姓?”王诩神秘的笑容一扫在场诸人,为了今后的长远打算既然技术暂时不能够共享。那么只有共享利润了。

“邵牧你想怎么做?”夏桑问出了口。

“组织商会。”

“组织商会?”

王诩对发问的夏彦点头道,“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支持我们的人,把反对我们的力量变成支持我们的力量。组织商会,让商人们或是一般的织户参加我们。”

“怎么参加?若是一般的纺织户自己不在家纺织了,到我们纺织院来做雇工当然是可行的,那么商人呢?”任远对王诩的想法有些疑问。

王诩笑笑。不禁想起了经常听到江湖卖艺人说的一句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一般的纺织户可以来我们纺织院当雇工,当然也可以不从事纺织。”解放劳动力本来就是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好处之一。而且,有了水车纺织,也用不了那么多的人手。

“至于商人嘛,拿钱来就行了。我们回去仔细算算现在我们王家的纺织这项买卖能够值多少钱。然后。让钱庄做出另外一种加上其他标记水印的票号。做一万份出来。假如我们的纺织生意现在估计能够值一百万贯钱,那么就做一万张价值一百贯的票号来。让纺织商人们或是百姓购买。假如,一年后,我们的纺织生意能够值的两百万贯,那么他们手里的一张票号就能够在一年后,从钱庄兑换出两百贯钱。假如,一年后,我们的纺织生意只值得上五十万贯,那么他们手里的一张票号就只能够在一年后从钱庄兑换出五十贯钱,依次类推。”王诩将现代股票的基本模式将了出来,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消弭因为技术革新造成的巨大利益悬殊,若是不能和现有的利益阶层共享利益,那么这种技术创新和发明迟早是要被抛弃的。

“就像盐引和茶引一样。”任远率先反应了过来,“两引刚开始发行的时候,价格就是很高。后来,为了战争需要朝廷久大肆滥发,交引一度跌价。中间又出现过几次因改革而上涨的情况。总体来说就是有涨有跌,但于商人们都是买卖自愿盈亏自负。”

“对,基本就是这样,愿不愿意有持有我们的票号,持有多久都是商人们自己的事。同样,也和两引一样,要他们自己承担上价格增长或是价格下降的风险。”王诩本还以为解释起来会费一番的功夫,没想到任远说出了两引,倒是省了不少解释的力气。

“可是,商人和百姓们愿意买吗?还有,若是咱们的纺织生意更值钱了,我们故意说不值钱,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才会相信我们?”毕竟是做钱庄生意的人,夏彦一言道破了关键。

“纺织品的价格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并且下跌。他们不和我们合作,还有其他的选择吗?至于怎么让他们相信,这个也不难。把买票号买得最多的商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派他们信得过的掌柜和我们的掌柜一同管理纺织院的账目的记录,这样他们应该就会放心。至于说以后纺织院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决定,那么就要提前通知这些商人,问问他们的意见。当然我们可以不采纳,他们也可以不再继续持有我们的票号。就像朝廷要增发两引一样,一旦增发,两引就不值钱,商人们自然可以兑换成钱或是茶叶和盐巴。除了通知大把持有票号的大商人们,也要通过报纸把我们的决定提前公诸于世,让持有我们票号的百姓也能够知道,从而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共同分配利益,那么就要知道和了解详细的信息,王诩知道自己是开了这个先河,这种模式很容易复制。所以说,他想尽全力地将制度完善好。

裴健看了众人两眼,不由得插话道,“公子。以裴某看。这件事没这么简单。若做得大了,势必会引起朝廷的关注。”

听了裴健的话,王诩也开始有些犹疑了,任远对着裴健一拱手,“我们可以拉拢商人和百姓,当然也可以把官吏包括在内。”

“即便是能拉拢地方的官吏,难免此事不会传到朝堂上……”对于任远的那一套。夏彦是比较反感的,他是纯粹的商人,认为作为一个商人,就应该用商人的手段来解决事情。

任远一哂,对于他这个古板的大哥从来都不以为然,昂然道。“哼,莫说我们王家乃是如今江南的第一号,他朝廷不敢妄动,就连小商小贩他都无可奈何。”

此话倒是让王诩很是吃惊,他认为北宋朝就算是很讲道理的王朝,比起明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也不会让商人猖狂到那种程度。

“不知大哥还记不记得,仁宗至和年间。福建商人范士举等竟结成了多达数百人的贩私茶组织。不仅福建。两浙商人也是聚结朋党,私贩茶盐。时遇官司,往往斗敌。甚至于被甲荷戈,白昼公行。他们做的都是非法勾当,朝廷拿他们如何?我们王家经营的都是合乎律例的买卖,凭什么指手画脚。”

听任远把这些话堂而皇之地讲了出来,夏彦有些恼火,并非是被任远驳斥,折了面子,任远当着人这么做已经习以为常了。而是,因为任远的作法背离了商人本有的原则,在商言商,从来是夏彦秉持多年的信条。

“这些个商人最后还不是被官府查处了,得到了什么好处吗?”

任远轻蔑地一笑,不屑道,“因为他们都是小鱼小虾,米粒之珠而已,怎能与我们王家相比。既然大哥这么说,那么就说说合乎律例的茶叶交易。仁宗天圣元年,由权三司使李谘等人主持在河北、陕西等地区部分实行了用现钱而不再用交引来偿付入中的所谓‘见钱法’用以取代交引发,停止发行茶引和盐引,其意图就是,使茶与入中粮草,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用以断绝虚估茶盐两引的弊端。尽管为了照顾商人的利益降低商人交易茶盐的赋税给予了大量‘饶润’,但由于商人丧失了从交引贬值中获得的厚利。结果,结果这次的所谓‘见钱法’只施行了三年就完蛋了。李谘等人被贬官,参与变法的一批三司属参与变法的一批三司属吏甚至被流放到崖州,交引法重新出现。更为讽刺的是,十一年后的仁宗景祐三年,由于财政困难朝廷不得不再把李谘请出来实行‘见钱法’,李谘心有余悸,请求宋仁宗下诏表示支持,”并对商人做出了大大让步,商人们买茶叶,只需要先缴纳一半的钱,余下的数额,待到茶叶卖出后再缴清,即便是这样的利益让步,即便是有仁宗的支持。但是,第二次变法也只推行了六年的时间,庆历二年,见钱法再次被推翻,交引法恢复。”

很早之前,王诩就从夏淮那里知道了什么是入中,什么是茶引和盐引,朝廷用这两种朝廷监管的物品对商人进行利诱,让他们把粮食和军需物资贩运到边境,用以对抗西北二夷。但是,商人送去了粮草和军需物资,但是边境和京城是没有茶叶和盐巴的,所以,朝廷就发行盐引和茶引这种相当于有价证券的东西给商人们,让他们去盐场和茶场兑换等量的盐巴和茶叶。作为科班出身的王诩,自然知道一旦实物变成了有价证券的形式用以刺激商人,那么其中就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了。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豪商巨贾们不仅攫取了丰厚的利益而且把持着北宋王朝的战略物资运输,也就相当于把持着北宋王朝的生死。难怪任远会如此有恃无恐。

任远见夏彦哑口无言,继续悠悠然地道,“每年大小节庆,我们王家送到京城中各级官吏府中的财资不下万贯。东西两府(掌管军事的枢密和掌管政治的宰相)的宰执们,皇亲国戚,甚至内侍省(太监)拿得更多。”

“你……”虽然夏彦知道任远在官场上游刃有余,靠的尽是这些个手段,但是之前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今天任远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说了出来。

王诩今次算是知道了北宋商人的力量了,难怪王安石变法会落得个悲剧的下场,侵害了盘根错节的那么多人的利益,不倒台还有鬼了。王诩犹记得当初看《金品梅》,西门庆把钱送到蔡京的府上只是的虚构,没想到这种银钱送达中书省的事还竟然是真的。虽然照任远所说,王家能手眼通天,但是万事小心为妙,而且眼下夏彦气极,也得给他个台阶下,“虽说任远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做买卖还得谨慎为上。就算我们不惧官府,得罪了太多的商人也吃不消。”

王诩转身朝着夏彦道,“这样吧大哥,纺织品的特质票号这件事就只在大的纺织商人们之间展开,剩下的小的纺织户给予等值的双倍钱财,有了这些钱,买土地或是做其他的买卖都应该可以了。嗯…范围也不要阔得太大,就在钱庄票号通行的杭州、扬州、苏州、江宁府等大的州府施行这种特殊的票号。不要把它扩展得太开,这样影响应该会小些。之前说的用报纸通告就取消了,让大商人们派掌柜来一起记账就行了。”

踱了两步,考虑到这纺织业的生意会引来仇视,那么钱庄的强压利钱,岂不是也同样会引来仇视,“大哥,钱庄的放贷的利钱还是取年利一分,但是把规模做小些,只针对小户农民。其中的具体做法和实施还得靠大哥。”

言毕,王诩伸手阻止了任远的辩驳,他知道任远想要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万事总得考虑周全,而且这东西还是试验阶段,如果铺得太开,将来若是有什么遗漏或是空子就很难弥补起来。

夏彦对王诩点了点头,朝着众人拱了拱手,看了任远一眼,随即就走了,王诩想起了自己在纺织院里撞倒女工的事,又嘱咐了夏桑几句关于管理和工效的事。

夏桑应诺了王诩吩咐的事也拉着不情不愿的任远也辞了王诩跟了上去。

兄弟之间的吵闹料想生不了多久的气,王诩也没有太放在心上,“裴兄,咱们这就去文学院看看。”

了结了工学院的事裴健心情愉悦地和王诩一同去了隔壁的文学院。

第一百零六章 文学院

“史老久见。”王诩看着远远而来的史高儒,立刻拱手施礼。

老人捋着白须,呵呵地笑着,精神似乎更甚从前了,“邵牧安然归来,史某很是欣喜啊,文学院的学生们也期待邵牧久时了。”

“多谢史老记挂,文学院有如今的面貌还要多亏史老。”

史高儒攀着王诩的手,指着眼前的文学院道,“这些都是任远任公子给钱修建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你王邵牧填充的,我史高儒充其量就是个守门的摆了。”

“史老此话折杀邵牧了。”

史高儒哈哈笑道,“蹴鞠、马球、射箭和剑术四项若不是邵牧当时执意推行,恐怕我还固执己见。如今看来,还是邵牧你高瞻远瞩,学生们体格强健,学习用功,劳逸结合之效愈发明显。还有,邵牧的你经世致用之学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推崇,不仅在东南地区,现在已经影响到了各个地方。虽然还有争论,但是总的来说推崇之人占了绝大部分呐,可以想见,若邵牧你明年大比高中,经世致用之学将会更上一层楼,能够想见此学不日定会耀然于北宋文坛。《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邵牧你年仅弱冠,便能成就立言,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史高儒说到兴奋之处摇头晃脑,似乎是自己的成就一般。

“史老严重了,我们书院的学生们赞同可能是由于他们没有或是很少接触其他学说……”

史高儒笑着摇头打断王诩道,“邵牧你还不知吧,各地书院的学子已经慕名而来了,这文学院的门槛都快踏破了。跟着咱们的学生上了好些天的课了。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文人雅士休了书信而来,包括洛学的程颐,蜀学的苏氏兄弟,荆公新学蔡卞等人。”

王诩听得一惊,没想到自己的学术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关注,按理说程颐和苏轼、苏辙兄弟休书而来讨论学术也还罢了,因为他们目前都是被贬闲赋。做做诗词,谈谈学术都是很正常的事。怎么新党的蔡卞也休书来信了。

似乎看出了王诩的疑惑,史高儒正色道,“蔡卞乃是新党勋臣,王安石之婿。如今位居尚书左丞,他的修书可要谨慎对之。”

王诩听得出史高儒的暗示。而起也揣摩这蔡卞的书信讨论学术之余会不会有拉拢之意?他随即要来了蔡卞的书信,仔细地翻看了两遍,所言都是学术之事,无非是言及经世致用之学暗合了荆公新学。

收起信笺,王诩嗅得出来一股“臭味相投”的义气,若果他能高中的话,那就有可能由“臭味相投”变成“一丘之貉”了。

见王诩忍不住笑出口,史高儒问道。“邵牧何故发笑?”

“臭味相投而已。”王诩笑着将信笺递给了史高儒。他知道以史高儒的人品,断然是在他之前没有看过这封信的。

看望了整封信。史高儒也呵呵一笑,“不知邵牧可闻陈瓘之故事?”

“陈瓘?”

史高儒将信笺递给王诩,“正是如今的太学博士陈瓘。”

王诩不敢小觑这个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花甲老人,历经新旧两党反复执政的史高儒一句提点就有可能让他在仕途上少走许多弯路,他小心地将信笺收入袖中,恭敬道,“望史老指教。”

“陈瓘自为小官时,就特立敢言。传言绍圣初年,章惇被召为宰相,路过山阳县之时,巧遇陈瓘。章惇素闻陈瓘敢言之名,就请其登船,一同前往汴京。船上,章惇问及当时之时务,邵牧可知陈瓘如何回答?”

王诩谨慎地摇了摇头,他亦知史高儒不是在卖关子,至于史高儒究竟想要提点他什么,那就应该在下面陈瓘所说的话里了。

“以乘舟为喻,偏重则不可行,或左或右,都不能偏向,如此,舟船才能安行。”

王诩仔细咀嚼着史高儒的话,明白了他话中的含义,知他是在提点自己不要过于依附新旧中任何一党。元丰变法新党执政、元佑更化旧党上台,如今绍圣绍述新党再立,史高儒担心如此在如此反复之中王诩一旦站错了队过于依附其中一方,那么如今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但是王诩知晓历史,旧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上台了。

史高儒见王诩久吟不语,继续道,“邵牧可知章惇其人如何?”

对于要站的队列王诩是有盘算的,但是对于如今的几个执政,他是完全不了解的,唯一了解的蔡京如今还只是翰林学士。

“苏轼早年与章惇结识,一个偶然,两人结伴来到黑水谷,谷下有一深涧。深涧两侧绝壁万仞,道路断绝,下边湍流翻滚,只有一条横木为桥。章惇邀苏轼一同走过横木前往对面绝壁题词。苏轼劝诫章惇,章惇却一意孤行,径直走到对面绝壁题下,章惇苏轼来游。而后,苏轼对章惇诚言道,‘子厚(章惇字)必能杀人’。”

史高儒说道此处,深深地看着王诩,不无担心道,“如此不顾自己性命之人,焉能顾念他人性命。绍圣以来,章惇对元佑党人的打压不择手段,几尽赶尽杀绝之能事。史某已久未在朝,于朝中之事所知有限,还望邵牧审慎对之。”

“多谢史老提点,邵牧自有分寸。”王诩恭敬地答谢,心头却是在想,既然元佑旧党会分成洛党、蜀党、朔党相互攻讦,那么元丰新党岂能是铁打一块,从陈瓘之事来看,在朝的宰执们都渴望得到颇有名望的助力,引以为己用,那么只要能够中举,凭借着两本著作所打拼出的名誉,在新党元老们的彼此猜忌和相互攻讦的缝隙中,找到一条通往庙堂的路应该不是难事。眼下,最重要的便是准备科举考试。

史高儒能言的已经言尽,随即带着王诩去到了学生中间。

在文学院,让王诩惊讶的是,不仅陈卯和朱勔来了,还有更多的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的不少学生也都来了,在浅草书院的这些日子,慕名前来的学生们已经开始认同并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了。而且,他们还加入到了蹴鞠、马球、射箭和剑术四项课程当中,其中不乏能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诩向他们进一步阐述了经世致用之学,并且也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四项活动。

从浅草书院出来,王诩知道进京赴试的日子就快了,他特意嘱咐了裴健,让高丽人明日在品湖楼等着他,他要在离开杭州之前做好所有的安排,因为他心中已经有大的布局,同时不知道这一去京城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第一百零七章 高丽王子

“笃笃笃”站在窗边看着湖色的王诩听见敲门声,转身过来,高丽人此时已经站在了门口。

“请!”王诩热情地将高丽人迎了进来。

“咕咕噜噜”地一阵茶水声,王诩客套地给高丽人斟满一杯,“邵牧还不知公子高姓?”

虽然穿着朴实,但是已经不改富贵气的高丽人笑笑,两撇胡子轻扬,眼神淡然地看着王诩,“在下也姓王,名昱,字中至。前些日子因身体有恙,所以为能当面以谢公子的救命之恩。今次在此谢过。”

王昱说着就举杯站了起来,朝着王诩深深一躬,王诩扶起他,笑着说道,“都是本家,何必客气。”又给王昱斟上一杯茶,“大中至正,不偏不倚。按《尚书洪范》解,‘大中’即‘皇极’之义。表字取得甚好,不愧是高丽王族。”

“邵牧果然是精通文略,一表人才。昨日在下在文学院听了邵牧讲解经世致用,受益匪浅。”王昱回道。

王诩一面缓缓地喝着茶,一面散漫地说道,“不知经世致用用以治国如何?”

“邵牧说笑了。”王昱一怔,随即笑道。

“哎……”王诩摇头故作叹息,放眼窗外,“中至兄,你看这窗外的西湖,如今萧瑟一片,谁又曾想到它当初的妖娆妩媚呢?”

王昱也顺着看出了窗外,“日落有日出,花有来年红。明年春日,西湖定然还能再放光彩。”

“呵,既然中至兄知道此理,为何不敢直面当前?”王诩看着王昱,提高了声调。

高丽人的脸上阴晴不定,闪过无数复杂的神色,“没有可能的,经过了上次的那件事之后。我在大宋的助力都被拔除干净了。而且。我已经‘失踪’这么久,朝廷的人一定会以为我已经死了…再也没有可能了…”

王昱端起茶杯犹如饮酒一般昂头灌进,脸上带着绝望的死灰。

“怀王可知《诗经?小雅》中有这么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诩说完,意味深长地看着高丽人,他故意喊出了高丽的人的爵位,试图唤醒他的希望和雄心。王诩不认为,他会如此颓废放弃,要是他心中已经是死寂一片,也不会对裴健时常提起自己的家乡。

王昱心头一震,双唇颤颤巍巍地念叨,“怀王……他山之石……邵牧兄的意思是……”王昱眼前顿时一亮。伸手重重地抓住了王诩的袖子。

“是这个意思。”王诩笑笑,重重地点了点头。

王昱得到了答案,忽然又松开了手,神情顿时萎顿了下来,“你虽然有本事办书院,有本事赚钱。但是……”

“没有但是,我能说到,就能做到。”王诩昂首看着高丽人。坚定得不可置疑的语气中带着慑人的气势。

高丽人的眼神熟度变换。终于在王诩的眸子中获得了坚定,“好。只要邵牧你能助我重回高丽,继承王位,高丽的财富供你予取予求。”

没想到王诩淡然一笑道,“我的确有要求,但不是钱。”

“那你要什么?”

“两点。第一,我的书院要开设在高丽的几个大州府。”

王昱一笑,“我还倒是什么大事,邵牧的学问能够传播到高丽,是我求之不得的事。”

王诩心中暗笑,他要的不仅是教授学问,还有文化的彻底侵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同化之后,才能放心。

“第二”王诩伸出两根手指,“我想知道你们和辽国接壤的地方,是属于什么部族?”

“女真人。”

果然如此,王诩记不得女人分布在什么地域,只是朦胧地记得女人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但是到底是不是长白山和黑龙江他也不清楚。如今从王昱的口中证实了此事,他心中也就有数了,王昱在他心里的价值又高上了几分。

“邵牧为何有此一问?”王昱不解道。

“我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你一旦获得高丽王位,在适当的时候要出兵辽国。”王诩将他的变化看在眼里,“这并不是拿你们当刀使,你们出兵辽国,从女真人手中获得的一切都是你们的。”

王昱叹了叹气,“如今你我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我也就如实相告。我们高丽何尝不想开疆拓土,但是面对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铁骑,我们也没有太多办法。”

看来王昱倒是说了句大实话,野心谁都有,但是实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得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