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宋西门庆-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西门庆愿意拱手放权。他不但要成立吐蕃自治区,还要建立中华联邦!他想要争取在这一次民族议会上,构筑一个由中原梁山、江南明教、西北吐蕃、党项西夏组成的四国联邦!即使会有勾心斗角,但只要有了这个大框架,后世的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理想是美好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西门庆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但他只知道自己必须努力,现在最关键的,就是用真诚来打动这些吐蕃代表。

真诚总是能打动人的,但仅仅有真诚还显得不够。于是西门庆安排吐蕃长者们观看了梁山明教联军的操演——坚甲利兵、强弓硬弩、石炮火器、连环铁骑——吐蕃长者皆色变——西门庆有如此实力,如果吐蕃部落联盟公然兴兵反抗,只怕血流成河之下,再无遗种!

当然,真打起来西门庆也不会好过,但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吐蕃人。

感于西门庆的真诚、畏于西门庆的强大,吐蕃长者们告辞了,他们回到部族,向酋长们转达西门庆的善意与强势,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意见——这个民族议会,有极大的可能是渐趋没落的吐蕃部族和平崛起的机会,应当把握!

长者们还转达了西门庆的提议——第一届民族议会的会场选择,由众部落酋长们共同商议决定,这一来,如果西门庆真想要择地设陷,将与会的吐蕃诸首领一网打尽,再分而破之,就没那么容易。

部落酋长们还是犹豫不决,大家继续集议,甚至连西夏境内的吐蕃部落闻讯后,也暗中派出使者前来参加集会了。

当吐蕃各部落如火如荼地讨论“民族议会是危机还是转机”的时候,西门庆的辕门外又来了客人。

这是一个黑衣人,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蒙在长斗篷里,显得非常神秘。虽然看起来风尘仆仆的样子,但并不给人以狼狈的感觉,反而因为他那一米八以上的虎背熊腰,更带来一片森重的压迫感。

黑衣人来到营门前,也不说话,只是递上了一纸简单的书帖,上面只写四个字——“故人求见”!

这样的一个人,实在可疑,简直就是天生的刺客苗子。但西门庆艺高人胆大,梁山营中又是人才济济,并不怕暗中的那些魑魅魍魉。何况就在不久前,这些士兵还亲眼见过——一位神秘的黑衣人大摇大摆地跟随燕青、折小青进出过主帅的营帐,如果今天这一位真是西门庆从前的故人,那就不是他们这些小兵能怠慢得起的!

于是,守备辕门的士兵飞报西门庆。西门庆把那张书帖翻来覆去看了好半天——这笔迹怎么一点儿也不眼熟啊?不免从心里对这位所谓的“故人”打了个折扣。

焦挺问道:“三哥,这位故人,见是不见?”

西门庆一点头,焦挺自然安排护卫。不一会儿工夫,小卒把黑衣人带入营帐,黑衣人静静地看着西门庆微微点头,却不为礼。

等了半天,西门庆终于问道:“却不知阁下是哪位故人?”

黑衣人慢慢伸手,将头上斗篷一掀,“哎呀”一声,帐中众人皆跳起——“原来是你!”这正是:

殷勤只为平西谕,辛劳却求定南图。要知来者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第027章 本识

求见西门庆的黑衣人一亮相,全场梁山老兄弟皆震!但见此人面目粗豪,不怒自威,不是离家出走的托塔天王晁盖却又是哪个?

目瞪口呆良久,众人终于反应过来,西门庆早领梁山众好汉剪拂于地:“兄弟们见过天王哥哥!”

在旁边看得不明所以的明教豪杰终于回过味儿来:“天王哥哥?莫不是当年智劫生辰纲,振兴梁山泊的晁盖晁天王?”

梁山众好汉七嘴八舌地答应:“然也!”

明教豪杰“哎呀”一声,也急忙上前见礼。

晁盖连连还礼,应接不暇,好不容易安定下来,才有空儿询问:“咱们的老兄弟看着都生龙活虎得很呐!倒是这些个新兄弟面生得紧。”

西门庆道:“小弟先作曹丘——这几位是后上山的弟兄,某某、某某某;这几位是明教豪杰,谁谁、谁谁谁;这几位是边境上的柱石虎臣……”都介绍了一遍,然后隆重推出晁盖——“他就是我们梁山事业的开拓者,曾经闲云野鹤的晁盖晁天王!”

后来人和晁盖又是一番演礼,这才坐定,赤发鬼刘唐便忍不住亲昵地埋怨道:“天王哥哥今日归来,何以打扮得如此神秘?”

晁盖大笑:“若不把这具臭皮囊遮掩起来,只怕所到之处皆将喧哗,反乱了四泉兄弟的军阵,岂非罪过?”

众人听了都点头,暗想营中多梁山旧子弟,晁盖若以本来面目出现,肯定会引起轰动。那些义气汉子若急于参见,行动时离了职守,人情虽可赦,军法却难逃,反而不美。晁盖把自己潜藏起来,却是久经历练后的粗中有细。

刘唐心服口服:“还是天王哥哥想得周到!”

西门庆却顾不上为晁盖的细心而喝彩,他反复琢磨晁盖言语,又是臭皮囊又是罪过;再回想方才晁盖还礼时的礼节,竟是合什而非抱拳,不由却是一惊,于是不动声色地道:“哥哥既已回家,还穿那累赘的斗篷作甚?便请宽衣。”

晁盖闻言点头:“如此甚好!披着这长斗篷,忒也气闷杀人!”

斗篷一除,众人情不自禁又是惊跳起来——斗篷下的晁盖穿一身灰布僧袍,脑壳刮得锃亮,烧着点点戒疤——赫然是已经出家做和尚了!

除了西门庆早有察觉,其他人都惊得呆了,刘唐指了晁盖的光头,愕然道:“哥哥……你这是……?”

晁盖垂目合什,宝相庄严,一瞬间就化作了护法的金刚,降龙的罗汉,沉声道:“吾即晁盖,亦非晁盖——盖因吾已出家在大理点苍山中岳峰崇圣寺,法名本识。”

梁山众好汉一时间你眼望我眼,均作声不得,亦哭笑不得——当初晁盖留书出走,确曾说要往大理佛国一游,没想到这一游游得如此彻底,直接把人游进寺庙里当和尚去了!

刘唐和晁盖相交最厚,此时忍不住垂泪道:“哥哥大好的男儿,春秋鼎盛,本该是大称分金银,大口吃酒肉的过日子,如今又打平了赵宋,正当享太平富贵的时候,天王哥哥却如何偏跑去做劳什子的和尚……?”

晁盖抚着刘唐的肩安慰道:“兄弟何必悲伤?或许五十年内的福,我不如你,但五十年外的福,你却不如我了——兄弟若真心敬我,知我得证本识,须当为我欢喜才对啊!”

刘唐是实在人,看不破,还是摇头伤心不已。旁观众人中,阚万林和他处得最近,因二人一个是赤发鬼,一个是红脸汉,彼此间同色相投,极有共同语言,所以加倍亲近。此时阚万林便劝道:“刘唐哥哥不必悲哀了。晁天王虽别家,还知道回来看看,我明教光明右使包道乙和他的弟子郑魔君,一别家却跑得不知去向,害我们多少兄弟挂心——若要象刘唐哥哥你这般哭时,两缸眼泪也打不住啊!唉!”

听到旁人如此伤心别抱,刘唐也不便悲戚了,于是收泪问道:“北风兄弟,你家那位包右使却是怎回事?”

阚万林苦着脸道:“我家包右使和他的弟子郑魔君,皆是腾云吐雾,播土扬沙的修真者,本来好好的,突然有一天,门外撞进来一个疯疯颠颠的老道,拿几张写满了鬼画符的破黄裱纸在他们两个眼前乱晃,就把他们的魂儿勾去了——包右使和郑魔君追着那道人,只是问‘在哪里?在哪里?’于是向我们一稽首,三个人嘻嘻哈哈就跑了个无影无踪,直到今天也没个音信,他们自逍遥,却令教中众兄弟好不记挂,偏又无可奈何!”

西门庆心中一动,问道:“那疯疯颠颠的老道具体是个甚么模样?”

阚万林绘声绘色地一形容,西门庆心下雪亮,那诱拐人口的道人,分明就是混世魔王樊瑞。当初樊瑞和公孙胜说要下江南会道友隐居修炼,果然和包道乙做了一路。如果被明教众人知道,梁山曾经的副军师入云龙公孙胜也在光明右使的诱拐中插了一腿,向自己要起人来,自己也是云深不知处,那可就大大不妙。

于是西门庆干咳几声,把话题引转开去,叹口气道:“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有乐身之世者,便有乐心之世者——有本识者陶然于别径,其乐非吾辈所知也!”

晁盖笑道:“这话是了!”

西门庆又道:“早闻大理城外点苍山中岳峰之北有崇圣寺,又叫天龙寺,背负苍山,面临洱水,极占形胜。大理国的皇帝往往出家避位为僧,皆落发于此,所以这座崇圣寺又可以算是大理皇室的家庙,于大理全境诸寺中最显尊荣——天王哥哥能出家在这座大理皇家寺庙中,因缘不浅啊!”

晁盖庄容道:“当日我夜宿崇圣寺外菩提树下,偶遇寺中高僧枯荣大师。皆因大师正坐枯禅时,突然心动,遂出寺闲行,正好见到了我,于是问起来历,我一一作答,言语投机,契合了因缘,枯荣大师方破例收吾为弟子,赐法名本识——由此,我得以入崇圣寺修行,身边几位诵经之师兄,多为昔日大理之帝王,于是幡然有悟——帝王百姓,本是一般,妄分贵贱,终为挂碍。”

西门庆听了,心中又是一动,暗想道:“天王哥哥言中,大有深意。”

于是喝彩道:“好一个帝王百姓,本是一般,妄分贵贱,终为挂碍!诚如天王哥哥所言,小弟平定赵宋后,想要打破自古帝王百姓官吏黎庶高低贵贱之分野,令天下大同,得成太平盛世——却不知天王哥哥本识俱开之后,何以教我?”

晁盖笑道:“吾正为此而来。”

原来,西门庆夺取东京开封府,打平赵宋后,天下震动,大理虽是僻处边陲,也闻之心惊,却不知天下变乱,会不会影响到大理?西门庆会不会对外用兵?大理毕竟是小国弱邦,国主段和誉一时间担足了心思。

心情拂郁之下,段和誉便去崇圣寺拈香求佛祖保佑,正好佛前碰上了晁盖,段和誉见这个僧人相貌非常,却面生得紧,于是搭起话来,又是言语投机,谈而忘倦。听晁盖说起旧事,竟然曾是梁山大头领,段和誉又惊又喜,对晁盖更加敬重。

从此,段和誉天天都来崇圣寺,和本识和尚成了倾盖如故的知交,段和誉说了自己的担忧,问起西门庆平生为人,晁盖大笑:“我那四泉兄弟非权势熏心的好战之徒,万不致妄意挑动两国干戈,施主尽管放心好了!”

晁盖打了包票,段和誉听了欣然之余,仍有隐忧。因为人是善变的,也许昨日的梁山头领西门庆还是高风亮节,但夺下宋朝的都城后,天下最大的权柄已操于他手,难免不变得野心勃勃起来。

这时消息传至,西门庆发兵西征,大败西夏国王李乾顺于麟府路。段和誉听了,更是担惊受怕,西门庆今天能打西夏,明天就可以来打大理——须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于是段和誉下了决心,再上崇圣寺,欲请本识大师出马为和平使者,代表大理往见西门庆通聘问。

晁盖听西门庆接掌梁山后,干成了好大事业,心中也替他高兴,再加上段和誉的请求,不由得静极思动,便答应了往故国一行。

段和誉大喜,遂沐浴斋戒三日,举办盛会,封崇圣寺本识大师为尊贵的国师,然后亲修国书一封,交由本识大师出使中原。本来还要准备了厚礼的,但晁盖却摇手道:“我那四泉兄弟是天星转世,非比常人,他识人待人全看诚意,却非在区区礼物上说法。我一盂一钵,单身独往,何其方便快捷,若随了车马礼物,累赘多少——如今我只携国书而行,必误不了两国间大事!”

于是晁盖一路北来,往军前寻西门庆。穿过吐蕃诸部时,听人说起西门庆欲召开民族议会,只是吐蕃诸部尚在犹疑。晁盖不由得暗暗点头。这正是:

因有故人通欢好,方得边地止波涛。却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028章 鸠摩智

晁盖并不是天生的好学之人。他学武是因为自己天生神力,很多武学上的道理自然而然就通了,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代高手,而这时,习武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爱好,再也放不下了,所以本身武艺更加精益求精。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理万世不移。

出家崇圣寺后,因大理地近吐蕃,晁盖又接触到了藏经,这对为寻找心灵上的宁静,潜心佛学的他来说,是一个兴趣开发的机会,于是晁盖一头扎进了崇圣寺的三塔藏经阁里去,孜孜不倦,无以自拔。

崇圣寺里的大和尚们吃饱了没事干,又不象其它地方那样养女色以自娱,因此很多人都成了译经的高手,晁盖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里,他的经文水准日新月异,能说一口流利的吐蕃话已经算不得甚么了,晁盖可以用吐蕃语参加寺里举行的辩经法会,而且颇见锋芒,那才叫有了点儿小小的成就感。

今天,行走在吐蕃境内的晁盖感受到了所在各部落对西门庆的疑虑,他知道,自己可以应该帮兄弟一把了。

吐蕃人笃信佛教,高僧辈出,这一代便有一位鸠摩智大师,其人广译天竺佛家经论为藏文,弘扬佛法,渡人无数,是吐蕃人心目中圣贤一般的存在。

这位鸠摩智大师避地而居,不问俗事,只是潜心佛经译著。这一日却听随身的小喇嘛来报:“门外有一僧,生得相貌凶恶,自称大理崇圣寺本识,特来求见。”

鸠摩智停下了手中的译经工作,奇道:“大理崇圣寺本识?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来见我怎的?我多少经文未译,时间宝贵,哪里有闲空支吾闲人?也罢!我书一偈与他,令其知难而退便是!”

说着,鸠摩智大笔一挥,用藏文写了一段佛经的问难偈文,让小喇嘛递出去,然后自己又埋首译经。谁知过不得半晌,小喇嘛又急匆匆地回来了,二话不说先奉上原先那张偈文:“师傅请看!”

鸠摩智接手一看,却见上面墨迹淋漓,亦用藏文写着一段回语,虽然笔迹丑拙,但见解独到,足解人之茅塞。鸠摩智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忙起身道:“那位本识大师何在?”

小喇嘛道:“便在屋前立候。”

鸠摩智“哎呀”一声:“却是我怠慢高贤了!”说着顾不得及履,急匆匆扑出屋外,向晁盖合什为礼:“不知师兄大德光降,却是小僧之过也!”

晁盖急忙还礼,二人入禅堂落座,言语数交,各逞机辩,几个回合下来,二人均是暗暗佩服对方学识了得。只是鸠摩智底蕴深厚,晁盖到底还是初学者,眼看三板斧将要使尽,万幸那个小喇嘛送上茶来,得了缓冲的机会。二僧一笑,各合什一礼,就此住口。

鸠摩智举杯奉客,歉然道:“茶薄无以待大德,望师兄谅之!”

晁盖举杯就口一品,果然茶味甚薄,不由得心中就是灵机一动,笑道:“佛门下弟子,四大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有白水一盏,便足所愿,得茶水一杯,已是太奢了——贫僧何敢怨之?”

鸠摩智庄容道:“师兄教训得是,是小僧着相了!”

晁盖连忙道:“大师过谦了!我辈佛门弟子,只以弘扬佛法,普度世人为务,口舌之享,并无计较之心。只不过——唉!”说着一声长叹。

鸠摩智奇道:“师兄之叹,所为何来?”

晁盖便道:“只叹吐蕃如今势衰,民生凋敝,连大师这等高僧,亦只能喝这等薄茶,那些普通帐民又待如何?一念至此,不由人不废然长叹!”

吐蕃人以肉、青稞等物为食,其肉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吐蔷人无论责贱,饮食皆以茶为主。“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在中原是文人名士的风雅,在吐蕃却是上到豪酋、下到帐民日不可缺的必需品。

只是自吐蕃衰微之后,国破人贱,茶叶的来源渠道不畅,茶马交易中吃尽苦头,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的现象屡有发生,吐蕃部族首领喝的茶都尽是下品,普通帐民能弄来些茶渣茶末,已经算不错的了。

晁盖这一叹,正叹到了吐蕃人的苦处。旁边侍奉的小喇嘛听着,早已滴下泪来,鸠摩智亦是耸然动容,良久方叹道:“国之立,国之覆,俱为空幻。只是风云变幻之间,可怜了随波逐流的那些苍生百姓。”

晁盖便下说辞道:“众生皆苦,大师眼见耳闻之余,何能在此庐中安然高坐?若不出世奔走四方,振臂一呼,蕃中众生休矣!”

鸠摩智摇头道:“纵有渡世之心,却无回天之力,奈何?倒不如枯坐室中,以译经为务,留待身后之日,渡化人心吧!”

晁盖道:“却不然!今日间蕃中有大事将发生,大师竟不知否?”

鸠摩智道:“吾闭门译经,已有年矣!偶有大德高士来访,方略一启户,平时凡夫俗子,皆闭门不纳,因此竟不闻门外时局变化——却不知有何大事将生?”

晁盖便将西门庆欲召开民族议会之事说了一遍,最后道:“如今西门庆崛起,宋朝灭亡,西夏势弱,束缚于吐蕃部族身上的两道枷锁皆无能为焉!西门庆是除暴安良、抑强扶弱之人,其人倡议成立吐蕃自治区,此吐蕃复兴之良机也!此议一成,万民受益,垂功不朽——只可惜蕃中部族太多,各执异见,不能相容,将这桩好事耽搁了。大师是蕃中圣贤,若能出面玉成此事,功德无量,胜译万部经书!”

鸠摩智听了踌躇沉吟道:“这个突如其来的西门庆竟然如此厉害?霸宋平夏,成就了这般大的功业,只怕天下又将多事矣!其人说民族议会?吐蕃自治区?虽然好听,或许这又是西门庆控制西北民族的阴险手段,驱虎吞狼,引我吐蕃与西夏相斗,他却从中渔利,亦未可知啊!”

晁盖心道:“这位鸠摩智大师,果然是智计过人,深谋远虑。”当下慨然道:“贫僧自大理来,奉国书往见西门庆,以观其为人,视其行事,大师可愿从某一游?若西门庆之人为真,其意为诚,你我当助其成就此事;若其人不堪,内蓄阴谋,你我纵杀身殒命,也当揭其奸谋,使西北苍生免遭大劫——却不知大师意下如何?”

鸠摩智听了,感慨万千。他年轻时也是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振兴吐蕃,只是受了大挫折,这才心灰意冷,以埋首译经为务,再不过问世事。今日晁盖之言,重新激起了他心头的热血,当下从蒲团上立起,大声道:“小僧之译经,本是为世立言;但今日有济世之机,若只顾立言,不去立行,是舍本逐末矣!今日愿随师兄往见中原西门庆,或助其成事,或殒身圆寂,只消尽了本心,此生无憾!”

一听鸠摩智愿意出山,晁盖大喜。当日二人便结伴而行,一路打听路径,往西门庆军前来。

只是鸠摩智在蕃中何等的声望?他不出关还则罢了,这一出关,沿路部族皆闻风而拜,消息不胫而走之下,正在集会讨论要不要赴西门庆民族议会的吐蕃诸首领亦蜂拥而来,拜倒于法驾之下。

人心诚笃,鸠摩智欲置之不理亦不可得。于是只能放缓了行程,对来者好颜相待,曲意安抚。

这一下,鸠摩智想走也走不了啦!原来这一回吐蕃部族大集合,其中多有世仇者,大家存了冤冤相报之心,刀剑常思出鞘,哪里有正经心思考虑西门庆民族议会、吐蕃自治区的提议?因此甚么都耽搁了。

吐蕃习性最重复仇,这是部落之间由于长期积怨,结有世仇,因而产生的报复行动,乃是氏族社会时期表现氏族间相互对抗的一种形式,亦称为“血亲复仇”,后世的彝、瑶、苗、壮等族中“打冤家”就是这种“血亲复仇”的残余形式。

宋代吐蕃种族仅居住在秦、渭之间的部落就合十余万人,皆以仇怨不相伏属。而吐蕃之性,重于复仇,计其思报之心未尝一日或忘。再加上边塞之俗,以不能报仇恶为耻,于是吐蕃部落之间的自相仇劫不断发生。平时大家散漫居山川,无魁首统摄,小打小闹,也就罢了;现在却是屯聚在一起,摩擦日生,切齿之声相闻,如此下去,那还了得?

吐蕃众部落首领这些天来一个个焦头烂额,皆对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带来的世仇束手无策,就在他们各自心怀散意、不复从西门庆之议,以图振兴的时候,突然有鸠摩智法驾降临!这一来,让无数人重新生出了希望!

在吐蕃部族之间,解决这类仇杀纠纷的方法称为“和断”,主持和断者依古例有汉官,也有蕃官,总之皆是官吏——但今日如果能请高贵的鸠摩智大师来给众部族做“和断”,再就更是锦上添花,更有说服力了!

这一来,鸠摩智已是义不容辞,吐蕃好不容易有了复兴的机会,绝不容因兄弟手足自相残杀半途而废!因此鸠摩智和晁盖当机立断——鸠摩智和断于蕃部之中,而晁盖则先行一步,来见西门庆。这正是:

方以慷慨惊佛子,又把慈悲动仁心。却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029章 当天龙遇见历史

所谓“和断”,就是使双方和好,解仇结盟,化干戈为玉帛。

然而和断是有条件的。双方必须协议,必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赔偿。纠纷中打死的人,须由对方付出偿命金,在宋代吐蕃民族中流行称为“骨价”的赔偿法,杀人后可以用钱来赎命——“既论死,仍偿其资,谓之骨价”;另一种和断法,则是以羊马来赎死罪——“黠羌杀人,辄以羊马自赎”。

这些古老的“蕃法”、“羌法”现成在那里,但法律的执行,必须要有大威能者以雷霆手段,镇压那些怨怼之心,使之畏服不敢生反抗之意;或者有大德之士,以公仁睿智,安抚众心,平息众戾,虽凶狡之辈亦甘而俯首。

吐蕃这些年群龙无首,欲求一大威能者,真如镜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但还好有鸠摩智这一位大德之士,现在就坐镇在这里,足令所有吐蕃人仰望。

如果是平时,鸠摩智必然对这些部族间纠缠不清的陈芝麻烂谷子不屑一顾——既种业因,便生业果,有这和断的工夫,不如多译两部经书罢!但是今天不同,吐蕃诸部必须捐弃前嫌,团结一心,才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鸠摩智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和断的事宜里去,这是吐蕃内部紧密联合的第一步,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吐蕃部族间的纠纷,十成里有九成九都是因世仇而彼此循环相杀,祸及后世,盘根错节,岂是常人可解?

但鸠摩智却不是常人,他是大智大慧者。于是设一讼帐,诸部结仇者环跪于帐中,听鸠摩智剖断。鸠摩智耳内听辞,笔下批判,口中发落,或引蕃法,或证羌法,或取汉蕃间约定俗成的边法,一桩桩,一件件,皆曲直分明,竟无分毫偏倚差错,旁听者尽服其明。

十余日尽,在鸠摩智的明镜高悬之下,吐蕃诸部族间已是怨愆尽释。最后一桩和断完毕,鸠摩智投笔于地,令诸部豪酋尽集其众,燃火而盟。鸠摩智高立于中间土墩之上,大声道:“今日仇已和断,若还有私报之及伤人者,罚羊百、马二,已杀人者,皆斩。日后若有负债争讼,须从部首裁断为理,若有先动手相杀乃至质缚平人者,无分曲直,皆判讼负,并罚羊五十、马一——如此判决,可有不服的吗?”

以诸部豪酋为首,众蕃儿皆罗拜于地,齐声道:“敢不遵大轮明王法谕?”

鸠摩智便叫众人起身,折箭为誓。众人纷纷从命,一时“噼啪”之声不绝,皆庄严许誓道:“和断之后,皆如兄弟,若有沮盟,当如此箭!”誓罢,无分仇怨,皆互敬青稞酒一角,饮毕,众蕃齐声欢呼,声闻四野。

感受着其间那种欢乐气氛,鸠摩智心头激荡,眼中微微湿润——他仿佛在希望的火光中,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就在这时,忽听有人大笑道:“人心同一,大师居功至伟——恭喜大师!辛苦大师!”

鸠摩智听了,精神一振,急忙回身合什道:“原来是本识师兄回来了!”

与晁盖归帐落座,鸠摩智也顾不得客气,单刀直入问晁盖道:“依师兄所见,西门庆其人如何?”

晁盖点头道:“贫僧昔年曾与西门庆有旧,虽知其为人光明磊落,但今日其人遽登高位,权力使人沉沦,亦难保其赤子之心不变,因此往见之——深谈数日,不由长叹息,方知玉可燔而不可毁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折其节,信有然耳——西门庆真非权势富贵所能蒙其本心者也!其人立论之高妙,胸襟之旷达,非前世之所及也——大师若以吾言为虚妄,且往见之,真伪立鉴!”

听晁盖如此评价,鸠摩智不由得耸然动容:“师兄竟然如此推崇这西门庆?想来其人定有卓荦不凡之处,小僧必往见之!”

晁盖起身合什道:“大师且去,贫僧告辞。”

鸠摩智惊起道:“师兄哪里去?”

晁盖凛然道:“贫僧欲回大理,向国主段和誉进言,请他亦来参加此番民族会议,共证同盟!”

鸠摩智更是大惊:“那西门庆真有如此才具?!”

晁盖一笑,更不多言,只是合什一礼,提锡杖转身出帐,就此飘然往南而去。

鸠摩智送出帐外,看着晁盖身影渐渐隐没在川野上,心中的好奇越来越烈,回到联盟处所,立即向吐蕃诸部豪酋们请辞。

吐蕃众子民皆惊,环拜哀求道:“莫不是小人们哪里有做得不到处,怠慢了明王?还望明王明言,小人们悔过便是,只求明王莫弃了蕃部子民!”

鸠摩智安抚众人道:“本尊岂有弃我蕃部子民于不顾之理?我今日之去,正为我吐蕃子民福祉——今有破宋之西门庆者,欲召开民族会议,吾当先去测其深浅虚实,证其诚意。如有所得,必来还报——此吐蕃复兴之机,绝不容有失!”

众豪酋听了,皆踊跃道:“吾等愿扶保明王前去!”

鸠摩智摆手道:“我一个出家人,这心就如行云流水一般,无羁无绊,要尔等扶保何用?何况若那西门庆真有奸雄之志,存一网打尽之心,尔等随我去了,却正是自投罗网,吐蕃从此休矣!——尔等且住,我独身一行,必能履险如夷,方不至于误了大事!”

吐蕃诸豪酋无奈,只得送出数十里,罗拜于鸠摩智身后,待尊者身影不见,方恋恋而还,归来后便集合人手,大小部族皆自备粮饷兵刃,倾巢而来——若西门庆敢为难鸠摩智大师分毫,吐蕃子民誓与其拼命!

就算是西门庆昏聩到十二万分,有了晁盖先行在前,他也不会故意为难鸠摩智这位吐蕃的精神领袖。鸠摩智来到西门庆辕门,方才通报姓名,就有小卒改颜相敬道:“竟然是大轮明王亲来,我家元帅已经恭候多时了!”

有人便骑了快马往中军飞报,有人便恭恭敬敬地请鸠摩智入军营,于偏帐歇脚,打水净面后,又送上香茗点心,敬意甚诚。

鸠摩智虽然并不看重这些表面上的浮华,但喝着顶级的好茶,还是不由得暗暗点头——“众人都说西门庆宽仁爱客,不想果然!”

过不多时,却听远处马蹄声如雷震,鼓地而来,身边伺候的小卒喜道:“是俺家元帅来啦!”

马蹄声离得这里还远,却突然止息,鸠摩智步出帐外看时,遥见前方有一群人已经尽皆下马,正步行而来。一伺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