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衙内新传-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戏肉来了!虽然手被人摔了一下,高强丝毫不以为忤,仍旧笑道:“林牙所言甚是,故而若要那女真肯听我大宋言语,还需贵国行一个方便。”一壁说,一壁向身后宗泽伸出手去。收回来时已经持了一个卷轴,递到萧特末和耶律大石的面前。
萧特末接过卷轴来,打开与耶律大石一同观看。这不看便罢,一看之下两人又是齐齐变色,原来这竟是辽东郭药师向南朝请降的一份表章!
耶律大石两年来一直在外征战,对于辽东之事并不如何了然,萧特末却是去岁末才被大宋扣留的,自然知道去岁年中郭药师击破高永昌,占据东京四十余州之事。当去年辽国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可笑那北院枢密使萧奉先还以为是得了一位社稷之臣,当即便商议遣使去封郭药师为东京权留守,命他率军北伐女真。只是几拨使者派过去,竟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萧奉先这才意识到不妙,大概又是一个象高永昌那样趁乱而起的枭雄。他身为建议之人,不敢承担责任,反正使者没有回来,也就不能说郭药师如何如何,干脆祭出一贯伎俩,把这件事就压了下去,不告诉天祚帝实情。不过这种事是瞒上不瞒下,辽国大臣中许多人都已看出郭药师的“不臣之心”,甚至有人已经怀疑郭药师与大宋勾结,不过辽东乱了好几年,辽国在这一地区的统治秩序几近瘫痪,因此竟没有人能确切知晓郭药师和大宋之间的关系。
现今见到这份表章,萧特末恍然大悟,高强既然敢于在他们面前把这件事拿出来,自然是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可以接纳郭药师这股势力内附,看样子双方接触定然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不知还要辽国行什么方便?
“适才所草文书中,亦言两国逃人勿论,至今岁年终方罢,如此说来,郭药师倘欲内附,我大宋予以接纳,亦无不可。”高强笑道:“若是贵国能行个方便,将郭药师现有之地一同割让我大宋,则我大宋便即与女真接壤,大军跨海北上,可以直抵女真身后,谅他女真初起之小国,岂能抵御我宋辽两大国联手?”
耶律大石腾地站了起来,正要对高强吼,萧特末一把拉住道:“耶律兄不可造次!此事只可从长计议。”
耶律大石怒道:“如何计议法?南朝贪得无厌,口说愿结兄弟之盟,要了燕云,又索辽东,只说什么要与女真接壤,如此步步蚕食,明日再索辽西,后日复要云内州、天德军,何时是个了局?某只是不从,拼这一身与国同殉,也就罢了!”
他原本生得豪壮,此刻怒发冲冠,满面络腮胡子都根根直竖起来,骤一看真好似一头雄狮一般。若换了一个寻常宋朝大臣,见他这模样恐怕要心生畏惧,不过高强好歹也是带过兵,杀过人,见过阵仗的,对着白刃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哪里会把他放在眼里?
“大石林牙心怀忠义,某自是钦佩,只可惜林牙不知大体,只顾一己之欲,将大辽存续的要害关节轻轻放过,良可惜也!”高强微微冷笑,将那一份表章从容取了回来:“方今贵国已是累卵之危,若我大宋坐视不理,一旦上京失却,诸道瓦解,两百年之大辽灰飞烟灭,莫说辽东一地,便是中京奚地,云内诸州,我自将来取了,又有何妨?只是那时大石林牙恐怕早已将身殉国,去九泉下见尔太祖去矣,身后之事,自然不来承担。”
耶律大石闻言益怒,一手推开萧特末,指着高强道:“高相公,某与你相识十年,虽然彼此各为其主。某亦敬你是个人物,山前八州偌大土地,被你一战而下,旬月间便即安宁,某自问无有此等手段。既是你说两国和好如故。某为大辽国祚计,也只得依你,只道你得了燕云便罢,岂知又要索辽东!”
“南朝素无信义,西京萧留守原本全师北还,纵使不能守土,总还能全军退出塞外。只因信了你南朝言语,说什么相送出境。萧留守一时不察,遂有土木之变!”耶律大石也不管萧特末的劝阻,一面与他拉拉扯扯,一面指着高强叫道:“今番索要辽东,只说是为我大辽与女真解和,倘若取了辽东之后,又得了女真好处,再来要挟我家,如何了局?休怪某家小人之心,委实南朝之言难信!”
果然是疖子就要出脓啊,你瞧,这土木之变终于被人拿来说事了!
高强立时纳出一句言语,乃是儿时所看的内战片中的经典台词:“误会,土木之变只是个误会呀!其间种种巧合。殊非人力所能挽回。倘若他日有隙时,某自当细细为林牙道明。纵使见了贵国萧留守之面,某亦可分说得。即今某要辽东,乃是念他郭药师全师南附,若不得辽东土地,如何养活?要他众人背井离乡,未免不近人情,倘若辽东生变,只怕是那女真渔翁得利,我两国又有何益处?”
耶律大石冷笑道:“高相公,你言辞便给,某只说你不过,只是相公空口索要辽东,某万万不能依从!”
咦,这说着说着,口风有点不对劲啊!高强不及细想,脱口道:“然则以林牙之意,须得如何方信?”
耶律大石蓦的安静下来,沉声道:“只除是南朝将劝谕女真罢战之事写入两国盟约中,并遣使者周知国中诸路,乃至辽东、女真、西夏、高丽各处,约明期限,若是女真逾期仍要动兵,则大宋便须攻伐女真不义之国。除此,只是难从。”
望着耶律大石的眼睛,高强才晓得自己终是小觑了他,这厮样貌粗豪,但是对于自己情绪的控制力却殊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粗疏,想想当日燕京初遇时耶律大石的模样,真有些不敢认了,果然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呐!
耶律大石的提议,乃是对于辽国最为有利的解决办法,横竖辽东已经向大宋纳款称臣,凭辽国目下朝不保夕的局面,终究无力挽回,只能依从。若能趁此机会,把大宋推到女真国的对立面,则女真势必要调转头来对付这个心腹之患,辽国不但可以获得宝贵的喘息之机,更可以寻机与大宋合击女真,相信当世两大国并力联手之下,女真哪怕再如何不可敌,也要饮恨收场了吧?
保住辽国的存在,以便大宋能有充分的余地来消化新得的燕云和辽东地盘,进而去找西夏国算算这一百多年的总帐,这是高强的既定方针。然而,假如现在就答应辽国这样的条件,与女真公开对敌的话,无异于是以大宋自身去抵挡女真的兵势,打不打得过另说,但是这样一来,不就等于是被辽国拿去作了挡箭牌了吗?耶律大石打的好算盘!
高强蓦地一笑:“大石林牙,好韬略!奈何国势不振,纵有回天妙手,亦徒呼负负!若是一意要我入彀,我只须袖手旁观女真攻辽,大不了遣人去迎回贵国天祚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敢问辽国何处不入我手?到那时,不知大石林牙要以何地来求我大宋出兵相援?”
耶律大石与萧特末齐齐一振,脸上都有些不可思议的神情,然而仔细一想的话,高强说的这番话竟然大有可能成为事实!试以现今的局面来推算,一旦上京被攻克,中京道乃是奚人地盘,也在女真人的争取之列,未必就会为天祚死战到底,如此一来,国中几无立足之地,他南奔入宋,岂非是顺理成章的事?到时候皇帝都在他人掌握,耶律大石还有什么筹码来与大宋谈判?
蓦地长叹一声,耶律大石将眼睛合上,过了片刻,方睁开,与萧特末耳语了两句,好似达成了一致,遂向高强道:“相公如此说来,果然存辽之意甚诚,某心甚安,于此拼将这头颅一掷,且许南朝得取辽东便是!只有一桩事,须得相公斟酌。”
高强眼见对手折服,亦是甚喜,笑道:“林牙不妨直言,但吾所能,皆可尽力。”
“今上京危在旦夕,一旦我两国定约之后,南朝须得速速谕令女真罢兵,为我两国解和。如今大宋势强,若取辽东之后,只须一纸诏书,女真势必要谨慎从事,如此我大辽可解倒悬之急也!”耶律大石一面说,一面深深作揖:“恳请相公应允!”
第十四卷 三朝北盟 第二〇章
梁士杰揉了揉太阳穴,又捶了捶后腰,但觉得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自在的,而耳朵里灌进来的争吵声越来越大,更叫他心烦意乱。
自打前日他在朝堂上提出燕云三事,遭到高强等人的驳斥以来,这政事堂就没有一天安稳。原本朝廷的政事应该是由中书拟议,进覆门下,而后皇帝定制之后,交尚书等省施行。然而这燕云三事经过御前一吵,交由三省共商之时,梁士杰就知道这事一时半会是定不下来了,那门下侍郎张克公还罢了,尚书左右丞郑居中和叶梦得都是高强一党,自然是不能叫他这右相好过了,双方又是各有门生党羽,政事堂里每日就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到今天连一个像样的奏本都拿不出来。
“当初岳丈为相之时,仿熙丰故事,置都省讲议司专司变法之事,诚为至理,事权倘若不一,何事可成?”梁士杰心中慨叹,不由得也生出一丝后悔来,当日若是能够先行向高强通个风,大家统一一下意见,何至于弄到现今这般田地?只是这小子眼下虽然还是风光,但是料不到哪天就会被逐出枢密院,放到外任去了,自己若是象从前那样和他绑在一处,这相位只怕也不安稳吧?更不用说还想更进一步,成为大宋左相了!
此时这政事堂里又站起一人,大着嗓门在那里讲述燕云之事,此人相貌儒雅,年纪不大,正是郑居中的姻亲,新近刚刚转到吏部为官的秦桧。要说这秦桧,近来的运气也好也坏,好的是,他被郑居中强行塞进北伐军中,并且两次承担了阵前使者的任务,完成的都还算不差,凭这两项功劳。他从一个刚刚授官的河阳三城节度判官,坐火箭一样连升三级,跳到了吏部左曹员外郎,一只手已经摸到了京朝官的边。
要说不好呢,那就得怪童贯了,原本秦桧与辽国西京留守萧乙薛达成和议,应该算是大功一件,谁成想童贯贪功好杀,临阵翻脸将萧乙薛一军杀了个七零八落。回来之后,高强有意安抚童贯与西军,把这件事轻轻给揭过了,既然童贯等人杀敌有功,那么秦桧这议和的功劳也就不大了。否则的话,有郑居中在尚书省为他撑腰,只怕他的好处还不止这一点了。
原本以他一个区区七品官,在这政事堂里是没他说话的份,可谁叫他是吏部左曹官呢?这左曹管的是文臣幕职州县属官,原先叫做流内铨。手握七品以下官的铨选判授大权。分管的侍郎官阶三品,其下是郎中,再下面就是员外郎了。换句话说,秦桧大概就等于是现今所谓的中央组织部副秘书长,肥嘟嘟的实权口子啊!燕云三事中,正有关于燕的官员铨选之事,郑居中便将他引入政事堂,为自己摇旗呐喊来了。
梁士杰久历宦海,如秦桧这等骤然拔起的新锐见得多了,半点也不放在心上,对于他说的话是左耳进右耳出,相反他心中在意的,却是另一位势头更猛、年纪更轻的新锐大臣,“燕青……他今日为何不见踪影?崇政殿说书……嘿嘿,好厉害!”
吵了半天,眼见日头偏西,却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原本扯皮就是官员的特长,现今又是双方拉开架势有意扯皮,短短几天之中,哪里能有什么成果?好在大家都是读了几十年的书,肚子里墨水不少,扯皮扯到得意处。说不定还要吟诗填词以助兴,算是扯的风雅。
看看时候差不多了,梁士杰便即起身,作个罗圈揖道:“诸公,今日已晚,待明日再议,这几桩事关系到燕云新附之地,终究要商议定当才好。”一壁说,一壁还向左企弓、刘彦宗这两个燕京降官安慰两句,勉励他们明日再要多发议论。
众臣僚相互作别,依次出门去,秦桧跟在郑居中身后亦步亦趋,听他指点自己适才发言的得失,边走边点头。看看人将走尽,叶梦得堕到最后,一扯梁士杰的袖子,梁士杰知机,亦缓了两步下来,等到人都走光了,方转过头来。
这俩人本是交好,蔡京致仕后又是相帮着一起做官,故而交情更不同寻常。只是此番燕云三事,梁士杰和高强之间气氛诡异,叶梦得夹在当中,便有些尴尬起来。
“子都兄,如这般商议,何时是个了局?子都兄也知关窍所在,为何要这般崖岸自高?”叶梦得既然与梁士杰交好,这说起话来也就直截了当。
“少蕴贤弟,此事却是愚兄鲁莽了。”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左右无人,梁士杰也就乐得大倒苦水:“本意这三事都是中书分内当行,事先愚兄亦是计议周详,料想纵使不去向高强征询,也自无妨,且数年间某所行政事,大半皆是与他相得益彰,谁想偏偏这燕云三事上意见相左至此?如今嫌隙已生,再要申明衷心时,又恐难以取信,如之奈何?”
叶梦得见梁士杰语意甚诚,便点头道:“既知子都兄本心,小弟亦可为之缓颊,只不知兄意下如何?”
梁士杰喜道:“此事非贤弟不可!”一面说,一面深深作揖。
叶梦得还了一礼,却叹了口气道:“子都兄的心意,小弟亦可知七八,如今何相公缠绵不愈,不理政事,门下诸事虽有张相公执掌,然而左相序百官而朝同列,不可一日无人。那高强不知明哲保身之道,只是一味进取,倒叫人不敢与他多有瓜葛了。”
梁士杰大叹知己,这官场上什么最重要?站队正确最重要!原先高强是炙手可热的红人,气运盛时连蔡京都挡他不住,然而现今正是亢龙有悔,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纵然皇帝圣眷不衰,那些士大夫们也不容他久掌兵权。根据梁士杰的情报,御史中丞石公弼业已在搜集关于高强的小材料,预备寻找时机来个一剑封喉。要知道大宋朝谏官权重,一旦有谏官弹劾了,即便被弹劾者是宰相,也须得避位待罪。若是一帮谏官一起上章弹劾,哪怕你半点罪也没有,单单是给谏官们面子,也得下台外任,否则人家说你恋栈不去,也是一桩罪名。
就这样的局面,梁士杰又是觊觎左相之位的人,他哪里还敢象以前那样和高强紧紧绑在一起?然而这等话又不能明着说。因此叶梦得今日的表态,对于他而言不啻是久旱逢甘霖。
当下梁士杰握着叶梦得的手,感激涕零道:“得贤弟为臂助,愚兄何其幸也!他日若愚兄得为左相,这右相之位,自非贤弟莫属!”
叶梦得笑道:“小弟骤拔执政,岂能得陇望蜀?子都兄却不妨去与郑相公商议此事,郑国舅欲为相久矣,苦于外戚身份,只怕台谏不容也。倘得兄援手,大有雪中送炭之慨,必当为兄尽力言之。”
梁士杰闻言,眼前一亮,笑道:“愚兄与郑国舅素无交谊,此事只得仰仗贤弟代为说项,虽然二事皆非常人所能为,料想贤弟大才,自当无碍。”
叶梦得满口答应,要不是早先和高强、郑居中商量好了,他哪里会跳出来和梁士杰说这些话?二人并肩出了禁门,一揖而别,各自登车返家去,若是有人能看到他俩人在车中的表情。或许会很惊讶,这两人居然都是得意洋洋,好似刚刚算计了别人一大笔便宜的模样。
过了两日,又是五日朝参之时,升朝官以上齐集紫宸殿,向赵佶山呼舞蹈。
随后辽使升殿,向赵佶跪拜之后,宣读所携国书,乃是两国讲和盟好之意。接着是枢密使高强出班,解说双方使节商定盟约经过,这中间的种种细微转折也不去细说,总之是天下一片和谐景象,两国永结兄弟之邦。
赵佶业已得悉和约议定,不过这和议乃是国家大事,还不限于军事和外交政策,因而照例要交由三省会议过。两位辽使虽然心中着急,却不好当面催促赵佶,只得谢过了退下。
接下来便是梁士杰奏禀燕云三事,之前吵了整整五天都没有任何进展的这三件事,最近两天却进展极为迅速,三省长官仿佛一夜之间有了心灵相通的本事,说起话来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甚至对于左企弓等燕京降人的言论也都是尽量采纳,于是两天之内,燕云三事就大体定下来。
盐茶禁榷已然说过了,关于燕云土地清丈,由于宋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平定燕云十六州,当的州县的簿册都还完好无损,因此梁士杰主张先依照这些现有的簿册制定税赋,暂时不进行大规模的清丈。至于那些来不及逃走的契丹贵族,则依照业已商定两国和约,予以限定日期递解出境,他们所拥有的田产牲畜奴婢等等,当然是要由大宋官府接收,用以作为当地流官的职田、学田,以及奖赏有功之臣等用。
这一条乃是大家各让一步,既保证了归朝燕人的现有权益,又给大宋官僚们留下了足够的油水。要知道契丹人占据燕云二百年,在当地占有了大量的土地,甚至于象可汗州这等地方,干脆就被奚王霸占成为投下州,整个州都是奚王的田土,如今契丹人被逐出,留下的财富想想就叫人眼红。
大宋朝号称不立田制,官田基本上都是拿来出卖的,佃农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官府缴税,这两级跳已经成为国朝定制,也是大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经济基础。官府拥有地田产并不是很多,大约只占到百分之一强,而前些年杨戬所立的括田所,便是将民田括为官田,要求佃农直接向官府交租,这当然比收税的利益要大许多,也是增加朝廷收入的一条手段,只不过杨戬等人闹得太厉害,直接侵犯了自耕农的利益,因此招人嫉恨罢了。
现今随着燕云收复,没收了大量的田产为官田,就好比是凭空多了一块肥肉,要知道大宋朝出售官田的价格,通常只有三五年的地租而已,对于本处的租佃户甚至更为优惠,低者只须一年多的地租就能买到。这样的出售模式,当然是士大夫们“努力”的结果,平头百姓能有多少钱买田?
现今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皆大欢喜,不但大宋中央的官僚们可以从中大捞一把,就连燕云本地的豪民也可获利,毕竟他们是地头蛇。
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在那些燕云的契丹贵族中,也颇有一些是世居此间,打算终老是乡了,而今大宋朝一纸诏令,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作宋臣,一律都得卷铺盖滚蛋,试想浮财又能带走多少?只是被打败的人就得接收这样的命运,谁也看不到他们的眼泪向那里飞。
这一条议定,接下来便是燕云授官之事。梁士杰又是一段长篇大论,中心思想大概是燕京扼守北疆,人马勇劲,面对着北方敌国,乃是国家第一等要害去处。昔日大宋朝为了抵御契丹侵攻,升大名府为北京,为河北第一重镇;如今燕京既复,其重要性也当不下于大名府,因此请求赵佶,升燕云安抚使为留守司,置官属如大名府一般。
这又是一桩妥协的结果。众所周知,一块地方行政级别一旦上去了,所有的官吏都能从中获得实惠。可以设置的官吏员额也会大大增加,不但可以保证燕京归降官员的待遇,亦可为朝廷地官僚们留下足够腾挪的空间。当然这样就会给国家财政造成更大的负担,只是当涉及到官员自身待遇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会说“我少拿一文钱,国家就多得一文钱”,此理古今一也。
赵佶这等皇帝,从来是不算细帐的,一见金殿上大家都是喜气洋洋,点头赞叹,自也无甚话说,于是这燕云三事就此底定,当即命中书门下覆行。
斯事既定,又说了些琐事,太监便在那里喊:“众臣工,有事早奏,无事退朝!”没有意外的话,今日的朝会也要到点了。
忽然听见殿角有一人高声道:“臣燕青有事启奏!”说话间,只见燕青离了座位。几步来到丹墀前,躬身道:“陛下,今有河东民王景文献上玉圭一块,言为国之重宝,不敢擅自藏匿,自须进献国家。臣按察图册,料此物殊非等闲,故而冒死进献。”
朝臣哄的一声,顿时议论纷纷。这祥瑞之事,历朝皆有,大宋朝独多,自打真宗皇帝兴道教以后,全国各地大兴宫观,祥瑞之事每日可闻,甚至什么几百只鸡排队跑路都成了祥瑞,一旦经过朝廷认定之后,大家一同升官发财,花差花差。此风经仁宗时大加打压,好歹算是消停了一阵,等到本朝徽宗皇帝登基,蔡京号准了赵佶的脉有意逢迎,又是连上祥瑞,譬如上次黄河出两头龟,他就在那里说是什么象罔,春秋齐国小白公子得之而称霸,是为齐桓公。不过那次被高强事先料定,撺掇着郑居中借机堵了蔡京一把,从而当上了枢密副使。
除此之外,蔡京献宝也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改六玺为八宝,后来又弄了块玉,给徽宗作定命宝,再加上真宗时出土的传国玺,现下大宋皇帝的戳子足足有十块之多,这还是官方认定的,不算赵佶自制的那些私章。已然这么多了,别人想要再献宝,这名目也不大好想,加上高强在朝中时,向来是有意打压这等取巧求官之人,譬如上次陪赵佶逛博览会,官家看中了一盘北珠,也被高强花言巧语哄得自己掏钱买下来,旁人鉴貌辨色,这风也就不大吹了。
哪晓得今天,燕青这位刚刚入朝为官不过百日的新贵宠臣,居然又弄出一块宝来!
赵佶是看到燕青就喜欢,当下也不问臣僚,兴致勃勃地道:“卿家博雅君子,善识古物,既是卿家以为此物非常,自当进献,朕赦你无罪便是。那献宝之人何在?”
燕青谢过皇恩,便说那人就在禁门外相候,赵佶忙命中官趋出,前去招引。
不大功夫,中官领着一人上得殿来,那人一身布衣,显是平民,一脚踏进殿门来,头也不敢抬,一骨碌趴在地上,没命价只懂得叩头,口中只是呼万岁不已。
赵佶问了几声,那人期期艾艾,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赵佶不得要领,便着燕青去问。燕青得了圣谕,便上前向那人手中取了一块玉圭来,呈到赵佶御座前。
赵佶忙取了来看时,见这块玉圭上尖下方,好似升朝官的笏板一般,只是格外厚些。上下大约一尺来长,其色深黑,中间隐隐透出红光,握在手中温润细滑,对着光略一倾斜,只觉得流光溢彩,若是移到不见光处,它却又好似一个黑洞般,几乎要把人眼球都吸进去似的,形制材料,均与寻常所见之玉大相径庭。
赵佶看了半晌,不得要领,便向燕青道:“不知卿家果以此物为何宝物?”
“臣察其形制,证诸典籍,唯一能与之形容相符者,非大禹元圭莫属!”
此言一出,满朝大臣都是倒吸一口凉气:不得了,大禹宝物啊!
第十四卷 三朝北盟 第二一章
对于现代人来说,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读过上下五千年之类普及读物的都知道,什么父子相继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啥啥的。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绝大多数人对于大禹的认知也就停留在这种小学生文库的水准上。
可是实际上,大禹是一个与儒家理想国的“三代之治”紧密相连的人物,所谓唐尧以上古之圣王,不可得而法,下则法三代也。翻阅儒家的典籍,三代基本上算是一个关键词,其地位大约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现今的君臣们应当努力达致的目标,大凡有人说到现今怎么怎么不对,印证的反例通常都是三代以上如何如何。
有意思的是,即便对于大儒们来说,这三代也很难指定到底是哪三代,一般说法都是指的尧舜以下的一段历史时期,但又不是夏商周三朝,因为三代是好的时候,好的时候怎么会有暴君,怎么会出现两次革命呢?但是不管哪种说法,大禹属于三代之王,这一点是大家都没有疑问的。
现今居然有人献宝,居然说是大禹王的元圭!满朝君臣俱是饱读典籍之人,平常说话都能把三代挂在嘴上的,哪里看不出这个东西有多重要?
赵佶心中亦是惊喜,他自然不是儒家经典的信徒,儒家要求皇帝是应该损己身而奉天下,恭俭爱民,赵佶偏偏是爱热闹爱享受爱花钱,虽然不至于象明朝某些皇帝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但是跟儒家的皇帝标准是相去甚远的。
可是世人就是这般矛盾,他越是不符合这种标准,就越是想要标榜自己合格,其掩耳盗铃之心态,皇帝和常人也没多大分别。今年收复燕云之后,群臣业已拍过一次马屁,要给他上尊号。赵佶当时就已经是心痒难搔,不过本朝皇帝还没有生前受尊号的先例,即便是仁宗皇帝,也是一般,赵佶再大终究不敢大过祖宗去,因此当时是捏着鼻子推辞了。
当然这种谦逊的美德也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褒扬,可是在赵佶心中,他却着实是想有人能拍一记令自己舒服无比的马屁的。
现今燕青在朝堂上这么一亮宝。赵佶心里顿时就起意了。但凡学过儒家典籍的,上古三王是必修课,元圭这名字还真不陌生,尚书中有舜典,写明了帝舜赐元圭予大禹,用以表彰他治水之功。倘若这元圭果真能认定是大禹之宝,那么此宝非人力所为,殆天授也,赵佶受之正是顺天应人,无需顾忌,也不用给祖宗面子了。祖宗面子再大,大不过三王和天意吧?可以说,在见到这块玉圭的第一刻起,赵佶就已经下定决心,这东西朕要了!
高强站在左班首,看到赵佶的眼神死死盯在那块玉圭上时,已知自己所谋必成。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徽宗朝确实有上元圭这档子事,其时乃是政和二年,主事者乃是蔡京。然而自他登朝以来,政和年间的朝堂格局早已大变,蔡京当时已经被贬出京,这元圭自然也就没人献上了。
今番高强想要让燕青上位。最快的办法就是立一个大大的功劳,而对于赵佶这种皇帝来说,最大的功劳不是安邦定国,而是能顺他的心意,你让他爽了,他就会让你爽。于是便命燕青去翻实录,果然发觉政和二年河东路有民王景文献玉圭,只不过当时没人借题发挥,也没当回事,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下来。可怜那王景文带着在汴梁一住几年,无人闻问,连回乡的盘缠都没有,抱着一块玉圭吃也不能吃,喝也不能喝,连典当都不敢,万一哪天朝廷想起这档子事来,又要纳宝了呢?虽不比春秋时卞和献宝的苦楚,这几年的日子也够难熬的。
燕青访明确有其事之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人挖了出来,一看玉圭果然在,不由得大为钦佩高强的记忆力,当即回家去翻古书,作了几天功夫,自觉万无一失了,这才领了王景文前来献宝。
当时赵佶取过元圭来,只在那里翻来覆去的看,口中啧啧赞叹,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他这般作态,自然是想要有眼光的大臣看出他的心意,跳出来支持燕青,将这块也不晓得什么来历的玉圭验明正身,一口咬定就是大禹元圭。
从来皇帝的身边,都不会缺少善伺人主心意的大臣,明君身边有直臣,昏君身边有佞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而佞臣之中,则又以宦寺居首,于是亲王班后面登时跳出一位,乃是千古之下头一位封王的宦官,童贯童大王是也。
“陛下仁孝爱民,威及敌国,文治武功皆为人主之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