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衙内新传-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卢俊义统领千余马贼,乃是本朝少有的巨寇,赖相公神算,将士用命,才将他擒获。此乃大功一件,当上奏朝廷,明正典刑,岂可付之一幸臣?”说着睨视了燕青一眼。他刘家是西军世代将门,刘琦又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放起炮来冲得很,全不顾旁人的脸面。
高强听的也不大高兴,心说什么叫幸臣?本衙内安身立命,靠的就是这幸臣二字,自己和燕青这几年来忙忙碌碌,为大宋江山可没少操心,满朝文武不见得有几个人就功劳大过我的,幸臣便如何?转念一想,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解说起来可就费劲了,何况上嘴唇一打下嘴唇,人家也未必真个放在心上,人的思想这玩意,还是用事实去慢慢改变得好,说不得。
“贤弟不可如此,卢俊义此人干系重大。不比寻常盗贼,小乙曾得我指令,深明其中厉害,叫他处置最是合适不过。”情绪不高,懒得废话,高强对刘琦支吾了两句,拂袖便去,临走前不忘丢个眼色与韩世忠,叫他安抚好刘琦。
自始至终,燕青不发一言,脸上表情也没多大变化,好似他人口中的事与他毫无干系一般。直到此时,他才缓缓站了起来,低下头看了看身上的装束,将那身青衣一弹,忽然笑了笑,若无其事地出帐去了。
这一夜并无事故,飞虎峪大营经历着大战之后的平静。死者的收殓,伤者的安顿,军前功过的文簿处理,一切都照常进行。而燕青,则在关押卢俊义的小帐中呆了整整一晚。
次日天明,高强被亲兵请到了这座单独关押着卢俊义的小帐之中。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具冰冷的尸体,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河北玉麒麟卢俊义,就静静地躺在毡上,尸骨已寒。
沉默片刻,他将目光转向燕青:“他……说了什么?”
燕青微微低着头:“说了些事,也不打紧,有句话是交代给衙内的,说很佩服衙内,并没有仗势欺他。”言下之意,其余的事和高强也没多大关系了。
高强哼了声,也晓得燕青和卢俊义之间。这恩怨纠缠,恐怕没什么人能搞清楚,而自己为了燕青这个难得的人才,能做到这个份上,总算是够意思了吧?
燕青见高强不说话,停了停,又道:“衙内,卢员外的身后事……”
高强手一摆:“你办吧,旁人都不妥帖。”所谓好人做到底,这点事情只是小节,难道还指望着“擒斩卢俊义”这点功劳升官发财么?要认真论起来,大名府遇贼根本就和他这个青州知府没什么关系才对,在官面上说,只是凭空给北京留守梁子美搅扰了一场。
燕青听高强爽快,二人经事有年,许多话并不必细说,彼此心中也都分明。有主如此,燕青心下也自感动,忽地抬头道:“衙内,待送卢员外时,小人这身衣衫,也想要一并送了。”
这话说到高强心里去,燕青这样的姿态,表示是和过去完全划清界限了。这么一个丢开包袱,展翅翱翔的燕小乙,方才是他所要的人才!
这么一来,卢俊义就不能算在贼人伙中了,否则他家中偌大一份家私,都得充公,高强半点好处也落不着。好在击溃擒拿卢俊义的,都是高强的亲信部下,纵然有人如刘琦这般不大理解,高强略施点手腕,也便平服。
于是一天之后,在率领大军来援的关胜面前,这一战就成了这个模样:梁山贼寇侵扰州县,飞虎峪官兵在索超带领下奋力抵御,赖天子威灵,三军用命,大获全胜杀敌数千,格毙贼首晁盖,诨号托塔天王的,大小匪首十余员,贼寇不逞而退,河北匪患为之一清,百姓父老额手称庆云云。赴战之时,尚有青州知府高强,因赴大名府观赏上元灯会,适逢其会,亦从旁协助,另有凌州乡勇曾氏,勇于公义,奋身杀贼云。
这等官样文章,高强现在作起来熟极而流,可谓刀切豆腐两面光,皆大欢喜。于是整件事最大的得利者就成了打了败仗的索超,不但败仗变胜仗,就连格毙晁盖的功劳都落到他头上,只是这匪首晁盖就变成了死于乱军之中,尸首哪里找去?
消息传回大名府,梁子美悬了半天的心这才安了下来,赶紧修了表章,奏称沧州柴氏子孙柴进,对大宋心怀怨愤,时常结交绿林贼寇,意图不轨,与上元之夜悍然勾结梁山贼人攻打大名府。赖祖宗神灵庇佑,天子洪福,臣子美督帅士卒,分头缉捕,生获柴进之身,格杀贼人数千,余众窜至飞虎峪,亦遭殄灭。
表章一上,赵佶亦怒亦喜,怒者柴进前朝子孙,竟敢谋反,罪大难赦,梁山贼寇胆大包天,竟敢公然侵扰州县,清平世界怎容此魉魉横行?喜者河北官兵勇悍善战,贼氛为之一清,实堪嘉赏。当即下旨,柴进谋逆,本该族诛,念其一人胡为,族人不知,且太祖曾誓言维护柴氏子孙,故赐其一死,不必暴尸市曹,家产自然是要充公的,可怜柴进死时还顶了这么个大逆的罪名,却没多少人晓得他刚开始入狱的时候,罪名乃是贩私盐;大名府官兵技艺精熟,临敌向前,忠勇可嘉,皆有赏赐不等。另外,梁山贼人胆大包天,责令州府督领吏士,严加防范。
为何只是严加防范?盖因这梁山盗贼早已是本朝一个痼疾,历任州府都拿他没什么办法,即便是怎样严刑峻法,也管不到这八百里水泊深处。赵佶虽说并不是什么明君,但脑子可不糊涂,顶多是性格轻佻,好大喜功而已,这上头看得分明,并不如何苛求。
只是这奏章之中,有一件事叫皇帝看着喜欢,那就是高强又一次立下了功劳。于是御崇政殿与两府议事的时候,赵佶特地把这奏章拿在手里,向蔡京笑道:“公相,你这孙女婿,可真是干城之才啊!”
按理说,赵佶和高强老爹高俅的关系更为亲密,这话该是对高俅说才在理。不过两府奏事,高俅只是个三衙太尉,没资格列席,因此赵佶只能向蔡京说。
皇帝对自己的子弟如此夸奖,蔡京自然要逊谢一番。
赵佶笑眯眯地听了,又问道:“年前公相已经保举他去大名府留守司任上,原任梁子美该当进户部为官,可到时候了?”
蔡京暗吃一惊,他对赵佶的脾气摸得门清,看赵佶笑嘻嘻得很是开心,提起高强来必定有好事,再联想去年赵佶给高强下的“善理财”的评语,心里顿时就打起小鼓来:“这官家,莫不是要给高强再来个三级跳?”
心里盘算,嘴上不敢怠慢:“磨勘之期乃是三月,春郊之后便当调任了。”
赵佶点了点头:“高强年少为官,所到有声,也算难得,算算他离京外任也有两年,朕意趁此机会。调他与梁子美一同进京,好好奖掖几句。公相意下如何?”
蔡京脑子飞转,不晓得赵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总不成是官家对高强想念不已,要调他回京?这件事不大好办,大宋官员的宰执之路,须得是选人官、亲民官、侍从官、政事堂这么一路上来,其中前三个档次都需要多次沉浮历练。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才行,以高强才刚刚作了两年亲民官的资历,要进政事堂大大不妥。
好歹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高强若是被架到火炉上烤了,蔡京这里未必就能风凉。他赶紧用言语试探,奈何赵佶居然口风甚紧,滴水不漏。蔡京不得要领,只得权且应下了,叫人发文调高强进京觐见。
这闷葫芦终究是要打破的,蔡京一下朝就开始侧面迂回,叫人向宫中天子身边收风。
要说蔡京的消息网络,在这方面效率无人可比,加上此事关系到高强。太尉府那里的宫中势力更加庞大,几下合力,当天晚间一条消息就漏了出来:官家最近关心最甚的,乃是今年郊祭的用度一事。
拿着这条消息,蔡京一时沉默不语。旁边的蔡攸按捺不住:“爹爹,调高强进京,与郊祭用度有何干系?”去年的明堂造作一事,内有梁师成总揽,外有应奉局支吾,蔡攸卖出老丈人的脸面,从高强那里很得了些好处,一时间对这女婿大为改观。——这倒不是说他赤膊上阵去作包工头了,自然有那相关的商人从他这里接了活计去作,这帝国时代,但凡大一点的商人。哪个不是在朝中有点门路的?
蔡京不答,却向梁士杰道:“士杰。今年统算起来,郊祭的用度还差多少?”大宋郊祭是一件大事,皇帝要亲自到南郊祭祀天地,还有那莫名其妙上位的赵公元朗(这是宋朝皇室生造出来的一个道教神明,自称是赵家先祖,虽说历朝皇帝都得给自己祖上贴金,不过把老祖宗升格成神仙,宋朝算是调子够高了)。这么大的阵势,花费自然少不了,余外又要大肆封赏,所有宗室以及文武百官公务员人人有份,多少不同而已。尤其是真宗朝封禅泰山之后,这祭祀上地花费越来越多,仁宗朝最多一次郊祭花掉了两千多万贯之巨!这么搞法谁也吃不消,于是从一年一祭改为三年一祭,封赏的标准也是逐年有降。即便是这么着,架不住大宋的官员和宗室数目翻着跟头往上长,一次郊祭的花费最少也是以千万计的。
今年又是大郊之年,秋郊之时就得大封,蔡京主掌朝政,这事自然要放在心上。本朝自元丰改制之后,撤了三司使这职位,财计都交到户部手中,六部则都归中书省管辖,因此蔡京不问别人,只问中书侍郎梁士杰。
这私房议事,有话直说,梁士杰听见蔡京问起郊祭,大大叹了口气:“说不得!户部已然算了数目,今秋郊祭约须钱一千八百万贯,奈何去年大灾,各地忙着赈济,官家又要造明堂,怎么算,今郊的用度都还缺着四百万贯。”
蔡京眉毛一扬,这才醒悟:赵佶多半是得了这个消息了,那皇城司是天子的耳目,可不是吃素的!“缺了这么多?别处腾挪不出?”
梁士杰苦笑,掰着手指道:“明堂现在已经支领了八百万贯,梁师成那里只能保证不再向我伸手要钱,挪是挪不出来的;去年大旱,今年直到夏收才有新粮收成,各地放粮赈济,都伸手要钱粮;西北童贯那里,已经三年不曾大打,不过童贯一直不安份,三不五时地蚕食几个西夏城寨,那边多半也按捺不住,郑枢密给我提点过,今年怕是又要不稳当。”
蔡京听的不耐烦,打断道:“历年都是这么着,虽说去年大旱,赈济时也没费了朝廷多少钱粮,怎的就一些儿转圜余地也没有?”语气已是不满。
梁士杰无奈:“我手上倒还能腾挪些钱粮出来,大约三百万贯不到些,可这得防着万一,若是所料不差,去年大旱,今年恐有水患,这笔钱得花在河工上头,动不得。”
蔡攸听了半天,到这时可算逮着机会说话:“那水患可说不得,如何拿的定今年定有水患?河工年年修,今年且容让一些,也使得。”
他还以为得计,不过蔡京老于政务,一些儿也不糊涂,哼了哼道:“修河工花钱再多,好过河决!好在时方二月,离春天开河还有些时候,尚可转圜,既然官家有意向高强问计,老夫也想看看,他高强善理财,是否能作这无米之炊?”
第十卷 大名府 第一九章 河水
大观四年三月丙寅,高强再度奉命入京。
这次回京与前不同,乃是正式的一方父母官回京述职,且将要调任四京之一的北京大名府留守一职。这个职位非比寻常,大宋的地方官中,除了开封府之外,就数到三京的留守司地位最为尊崇,拿现在的话来说,那是好比直辖市市长!而高强年纪不过二十三岁,以如此冲龄而遽然登此高位,虽然还没有正式邸报通传,京城脚下首善之地,这小道消息却早就哄传开了。
凡是开封城的老市民,对于当年的花花太岁多半还记忆犹新,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高强这几年的种种作为,老百姓大多不大清楚,前几年横行街巷抢男霸女的“英姿”却都历历在目,一旦惊闻这高衙内居然能作北京留守,过两年怕是就要改称高相公(宰相专称)了!如此起落之快,比起他老子高俅从踢球的佞幸直上三衙,也是不遑多让,叫人不得不感叹子承父业,世风日下。
而绝大多数世人都没料到的是,此时高强却还在慨叹:本衙内这官还是升的太慢呐!说这话时,高强正搬了张椅子,与许贯忠对坐在船头,望着眼前的滔滔黄河水,慢条斯理地对酌。要说这嫌官升的太慢,高强还真不是矫情,他掰着指头算算,眼下已经是大观四年,明年就到政和年了,政和二年完颜乌雅束身故,三年阿骨打继任生女真节度使,四年辽金之间就要开打了!虽说两边要打上好几年才能看出端倪,但要想让大宋拟订正确的应对策略,非得尽快进入中枢才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啊!”高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慨然长叹。
对面的许贯忠玩着手中的酒杯,看着高强只是好笑:“衙内,如此上进,说出去谁人能信?入仕即为知州,三年而迁北京留守,你算得本朝第一人了,还嫌太慢?”
“越快越好!”高强心说这算什么,历史上徽宗朝的第一人太多了,王甫升宰相的那次,一天之间连跳了八级呀!我和人家比,差远了!“贯忠,我的心事,你也知晓,北边辽主失政,又是天灾人祸频频,眼看就要生出大变了。我大宋这里可还没做好准备。由不得我不着急。”实际上有一桩高强还没说,不是信不过许贯忠,而是这事说不得:大观四年五月,彗星再现,朝中宰执又得换人。蔡京熬过了去年的大旱,这一次无论如何也熬不过去了。自己这一路顺风顺水,蔡京这个硬靠山起了很大的作用,若是宰相换了个人,自己未必能再升的这么快法。想到这里,高强也有些庆幸,趁着蔡京还在位子,抢到了北京留守这个有利地形,也算有点收获。
此番回京,高强还是走了当初自己赴任青州的老路,坐船经济水出海,再经由黄河入京,船行甚速,这日已经到了曹州。此时冬天刚过,黄河初开,水位甚浅,风平浪静,只是嗖嗖小风带着春寒,吹在人脸上有点刮人。
仗着习武经年,身上穿的又厚实,高强也不在意,复向许贯忠道:“贯忠,此番进京,说是官家御笔召见,据家父派人送来的消息,许是和今秋的郊祭有关,你给我参详参详,官家到底召我何意?”
此事高强是动身前得的消息,因此并没有多少时间去进一步摸底,眼前横竖路途无事,家眷又都留在青州,便与许贯忠拿这事磨牙。
许贯忠身为智囊,参赞此等要务责无旁贷:“衙内,郊祭之事用到臣僚,不外乎礼仪和用度,今上虽说好复古礼,自有大群的博士为他考据厘定,用不着衙内。贯忠以为,怕是这用度上头出了岔子。”
高强眉头一皱:“皇帝郊祭,要本衙内出钱?哪有这样的道理!”这事由不得他纳闷,虽说应奉局够着内库,也跟天家的用度扯的上关系,但郊祭是国家大事,自来是户部主掌财计,不行的话才找内库,郊祭纵然用钱,要排多少位才能轮到他高强?
许贯忠摇头:“衙内,此事须怪不得旁人,你自出京之后,每年都是大手笔,别的不说,咱们大通钱庄这两年可没少作大买卖,那船队一年四次往返,这真金白银可都是人人看的见地。平日咱们打着御前应奉的旗号,旁人纵然看的眼红,一文钱也不敢沾手,不过人家越不得沾手,这心里就越是难平,少不得要撺掇个能沾手的人出来……”
“得,这就撺掇出官家来了?倒真是个好人选!”高强不禁咬牙,这应奉局的大旗顶的住别人,顶不住皇帝,无他,原本就是打的他的旗号么!
此刻只是咬牙,当高强得知,郊祭的花费动辄千万贯时,切齿不足以形容其怒了:“这还了得?!本衙内这两年拢共也没赚多少,到处的花销就更多,自己可没落下几文来,上哪去弄千万贯来给大宋官家作法事用!”
许贯忠看他气急败坏,心中好笑,高强的一应账目,他都是清楚的,几下里加起来,高强还真能拿得出上千万贯来。只是这笔钱拿出去,高强这一摊子基本上也就废了,而这笔钱扔到大宋官场这个无底洞中,除了换得一点官家的圣眷之外,怕是连个响都听不着。——再者说了,凭高强眼下的圣眷,哪里还用得着这些?
“衙内,以贯忠看来,不至于此。千万贯钱,乃是敌国之富,衙内的这些生意,也不是桩桩件件摊开叫人看的,那大通的种种财源,有些人就是眼睁睁看着只怕也想不通钱从何来,官家再受人撺掇,也决计想不到衙内能有这样的身家。”
这话高强听得入耳,他在后代的时候,对于金融业何以能有那么大的利润,也曾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到了这大宋朝,虽说他经营的只是金融业的初级阶段 商业资本,离工业资本乃至金融资本都还很远,但就这已经是超越时人认识的现象了。
“更有一桩,这郊祭乃是国之大礼,纵然国库空虚,也没有叫臣子出钱的道理,否则国体何在?因此贯忠想来,官家恐怕是想问问衙内,有什么法子能把这郊祭的用度给填补上,毕竟衙内善理财的名声,早已简在帝心了。”
高强听的有理,这才稍稍放心,倘若只是出出主意,以他来自现代的知识,想必还有些花头可玩吧?又与许贯忠商议了些时,才算有点把握了。
俩人正说的高兴,忽听前面岸边一阵大响,不知有多少人齐声呐喊,响声在这河道上直传出老远去,吓了高强一跳。
忙举目看时,见那河岸边一道大浪凭空而起,呼啸着向自己这边冲来,声势极为不同寻常,高强几乎要错以为自己身在钱塘江中,正面对那举世闻名的海潮了。
好在到了近前,这浪已经小了不少,船老大又是经验丰富的,早已将船头迎着浪的来势顺直,那船趁着水势一下跃上半空,一下又跌进浪谷,等到略微平稳下来,那一道浪已经过去老远了。
高强死死抓着栏杆,好半天才缓过劲来,伸着脖子问船工:“如何有这样大浪?那岸上人何事吵嚷?”
船老大晓得这位衙内身份不比寻常,忙上了船楼,陪笑道:“青州相公受惊了,这是河工在放卷埽。那些人汉在一旁喧嚷,便是喊落卷埽,以免过往船只被浪打了。”
“什么,什么卷埽?”高强一头雾水,大概知道是个专业术语,不解其意。
一旁许贯忠到底是饱读诗书,又在黄河岸边长大,也曾听说过此事,便向高强解说一番。原来这卷埽乃是古时河工的重要手段,宋时黄河经常泛滥,自熙宁年到现在甚至是隔年就要决口一次,王安石变法中阻力最小的一项就是农田水利法,也未尝不是因为朝廷对黄河这头凶兽实在是头疼。
这黄河既然经常决堤,因此每年春天开河之后就得修河工,在一些容易决堤的河段,都会采用卷埽之法。此法是设一个卷埽台,用草绳密密铺上一层。然后铺上柳梢和稻秸,压上土石,中间再横放一条长长的竹索,而后众人拉着竹索和草绳。沿着草绳的方向卷成一个大大的圆柱形,两头再用草绳捆扎,这就成了卷埽。之后再由许多人牵着竹索,将这卷埽放入水中,竹索头则埋在岸上的途中,以大木来固定,在有些水流较急的河段,还得用长木桩穿过卷埽打入水底来作固定。
许贯忠解说了半天,高强也只听明白了几分。不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看上一看也就明白了:“船工,将船靠了过去,本府要看卷埽。”
不片时,移船稍近,只见那岸边清出了一大片空地,上千人在那里忙碌来去,现在刚刚下了一道卷埽。正准备下第二道,空地上已经铺满了草绳。高强从船舱里取出望远镜,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河工施为。直到一个硕大的卷埽再次放入水中,又响起一片喊声“放卷埽咯~”这才算看了明白,放下望远镜,笑了一声:“好大一个草包!”
这时船舱里的几个人也都出来,此次高强进京只带了身边亲随,刘琦以下,曹正,李孝忠。史进,朱武,陈达几人领了几十名牙兵护卫着,听见外面动静不小,都涌上甲板观看,听见高强这句冷笑话,几人都是乐不可支。
许贯忠也笑了几声,却道:“衙内,莫要小看了这草包。费了这许多工和料,便护得堤岸一季平安。我大宋近几十年来水患极重。黄河多次改道,一是向东,一是向北,如今分了两溜,北溜直冲白沟……”
一旁李孝忠讶然道:“冲到白沟?那不是宋辽间的界河?”
许贯忠点头道:“不错,黄河北溜入海之处,现今正在辽境。”
高强闻所未闻,他那个时代多听说黄河夺淮南侵,却不想这河还曾经摆到北边去了。
那朱武晓得些韬略,沉吟道:“黄河本是天险,国朝赖以立国,若是北溜入辽,则此险便是辽与我共,铁骑南下,可以直抵河南,大大不妙啊!”
许贯忠摇头道:“神宗皇帝时便是以此,君臣日夜商议,决议要将黄河引流向东。可这河水哪里是人力能改流的?空自决了归德府的口子,整理出一条河道来,那黄河主流却还是要向北去,曹州这里再次决口,黄河重回故道,依旧北去。可这么一来,东流又留下了一条河道,元丰年间这里又决了两次口,到如今仍旧是两道并行,水量互有大小,还是北道居多。”
他指了指岸边的卷埽工人:“咱们现今所见的,便是修整曹州北岸的河防了。也不知朝中大老们,今年又想要如何治水。”说话时,神情颇为黯然,他身为大名府人,对于黄河水患实在是切肤之痛。
高强听的却有些着恼,心说河工闹的这么不堪,十有八九还是朝中大臣外行瞎指挥导致,否则我华夏民族从大禹开始就治这黄河,怎么可能没有经验的积累?像眼前这卷埽的法子,还真不是容易办的,凝结了祖先多少智慧,后代抗洪抢险的时候,都用草袋装土来筑坝,怕是也是这法子的滥觞了。
船行虽缓,这一段河道还是渐渐过去,众人不住回头,看着那忙忙碌碌的河工们在渐渐深沉的夜色中隐去身形,心中都是有些沉重。都说黄河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可这条河在灌溉了沿岸的土地的同时,更给流域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后世有历史学家研究,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而夏朝则自大禹治水奠基,这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正是治理黄河这样大范围、大工作量的工程,才促使了统一的华夏族的出现,第一个华夏国家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名副其实,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而这些刚刚开河,就在河堤上洒下自己汗水的河工们,他们就是华夏民族的脊梁!
河道所见的一幕,事先并没有什么预兆,却给高强的心中带来不小的震撼,身为后代来人的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身处与历史的长河中,见证着自己民族的兴亡。
“犹记得,自己刚来到这个时空,正陷入迷茫中的时候,也是听着黄河的名字,振作起了精神的呢……”心中一股豪气陡生,高强想着当日师师所唱的曲调,忍不住荒腔走板地大声唱了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怕什么皇帝要钱?怕什么朝廷政争白了少年头?我高衙内,就是要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大观四年三月甲戌,青州知府高强,回京!
第十卷 大名府 第二〇章 杨戬
高强此次回京,虽然是御笔钦点,但并没有算在正式的官员调动表中,因此码头上也没有多少人前来迎接。
但还是有人来接了,船刚一靠岸,石秀便抢上前来,满面笑容:“恭喜衙内,行将高升!”
他如此殷勤,有一多半倒和最近高强对他的责难有关。当日大名府一役,燕青三番五次要求石秀提供关于卢俊义的准确情报,石秀却马虎大意,随便捏造了一条讯息就派人送了过去,结果卢俊义的马贼大队忽然出现,打了高强一个措手不及,若不是少年游侠李孝忠临阵指挥得法,高强帐下又是精兵强将,这一场遭遇战恐怕要死伤不少。
原先高强指派石秀去整合各地市井人员,并没有指望他能弄出个克格勃或者FBI来,在这种交通和通讯手段还都比较落后的朝代,就算有什么情报组织,也绝不可能象武侠小说中那种能随手把某个人每天早餐吃了几个包子,又吐了半拉之类的资料都弄到手。他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能利用现有军队和市井中的无业人员,能拧出一股有效的力量来,在大宋工商业刚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他深深知道这样的自由劳动力是多么的难得。事实也证明,在各地的粮食收购,商品转运,地方实际状况摸底以及情报传递上,石秀手下的人力,加上大通钱庄的物力,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化学效应。
但是,对于情报工作不报太大的期望,并不意味着高强可以允许部下在情报上出现捏造这样的巨大错误!说白了,干不了不是你的错,干不了就蒙我,那是绝对不行的,更不用说,石秀这次完全是想当然耳。
若不是考虑到石秀本心并非有什么恶意,只是在情报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还处于比较业余的层次,高强早就把他给一撸到底了。饶是如此,这事也给高强敲响了一个警钟,随着自己的地位日渐走高,脚下的根基也必须夯的越结实越好,尤其是像石秀和燕青,他们手上抓着的都可以说是自己的王牌,不容半点闪失。
有鉴于此,高强在飞虎峪一战结束后,便下定决心要趁此机会,好好地“关心”一下石秀这一块。是以,从石秀跟随关胜大队赶到飞虎峪的那一刻起,高强就没有给石秀半点好脸色看,一直是不阴不阳,不哼不哈。对于他在大名府成功击垮晁盖和张青一伙之功,也只字不提。
对于高强的责难,石秀倒没什么别的想法。他这几年是混的好了,头脑可还保持着一向的清醒,现在手上这块市井势力,说白了都是建筑在大宋遍布各地的禁军和厢军官兵之上的,那些车船店脚牙的三教九流人员,若是离了有组织暴力约束,那还不是一盘散沙?石秀对于高强,确切地说,对于这个有个三衙太尉老爹的高衙内,那就是如来佛手里的孙悟空,再怎样也翻不出天去。
另一方面来说,石秀却也不是什么利欲熏心的人物,当日在河北一见高强,立时从一个江湖浪荡子,摇身成为军中新锐将领,同时更在江湖中呼风唤雨。对于高强的知遇之恩,他是一百个铭记在心。此番又是他犯错在先,拼命三郎是光明磊落的汉子,只想着要将功折罪,可没有怨隙之心。——若换了是陆谦,可就另外一说了。当然,高强也绝对不会考虑把这么要害的口子交到陆谦手中。
高强看看石秀,见他垂着手,抬着头,也不怎么谄媚,也不怎么沮丧,也不怎么桀骜,只是没有往日在一起的那种随性,眉宇间隐隐带着江湖儿女一向的傲气。看着倒顺眼。这样的精神状态,正是他要的效果。很可靠,很男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