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思美人_梁振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屈膝相送。子尚眼皮也未抬一下,意态悠闲地负手踱出。
宫门外,一顶青呢小轿正等在墙边。子尚轻轻地钻进轿中,扣了扣边木,小轿便悄无声息地溜墙而去。
回到府中,子尚躲进书房,不顾茶气正热,连连饮尽两盏“庐州六安”,又着人将那换下的内监宫服在他的监督下一把火烧尽,这才感到胸腔里悬着的一颗心逐渐安稳平定下来。
正自庆幸自得之时,房门外传来老管家的声音:“老爷,景颇大人在府外求见。”
“景大人!哈哈哈,真乃贵客!”子尚朗声笑着,信步走进客厅。
厅中一人穿着朱丹与石黄二色相间的窄袖蔽膝织纹曲裾长衣,头戴赭色箍形冠,腰间明晃晃垂着一枚白玉兽纹佩璜。如此张扬之色,正是景颇。
景颇正自赏着墙上一幅竹林御马帛画,闻声霍然转身,满面喜色迎将上来。
“子尚大人!”
两厢相对席坐而定,子尚着人看茶、焚香。片刻后屋内檀香萦绕,令人心神安泰。
品茶片刻后,子尚微笑着问道:“大人今日怎么有空来我这里闲话?”
景颇略带逢迎地说:“秋露渐重,漏夜更霜,大人日夜为大君为朝廷操劳,景颇心中大感不忍,特送来一样东西,还请大人笑纳。”
说着,景颇击掌数下。门外很快进来一位娇俏的女子,身上作侍女打扮,面上容色却是光华艳丽。她手中端着一方锦盒翩然行至子尚身前,将锦盒轻轻地置于小几之上,随后盈盈一拜,柔声道:“请王叔大人过目。”说罢,一双春水般的妙目蜻蜓点水般地睨了子尚一眼,媚态顿生。
子尚登时觉得浑身酥麻,脑中晕眩,目光自是落在这样一个妙人儿身上再也移不开了。他似是浑然忘了不久前在郑袖宫中死里脱生的情形,手上随意拍了拍锦盒,眼睛却只直直望着那女子,口中赞道:“果然妙极!”
那女子见他此状,不由“扑哧”一声轻笑出来,她娇媚地说:“大人,您还未打开锦盒,何来妙极呢?”
景颇在旁看得清楚,唇边不由蓄了一丝隐约笑意,随即面色微沉地上前斥道:“放肆!”
那女子顿失了笑意,慌忙跪倒:“萍儿愚昧放肆,万请王叔大人恕罪!”言罢,垂首不敢动弹,只是面颊微侧,可见秋水玉肌、香腮染赤,低垂的眉目之中一抹惶恐无助之色。
子尚心下大是不忍,忙伸手将她扶起道:“不过是心思爽快些,老夫岂是那等小肚鸡肠之人,何罪之有,快快起来吧。”
一扶之下,只觉女子柔若无骨、薄衫轻衣,更是魂儿都要飞了。
女子面露娇羞,深深一拜:“萍儿多谢子尚大人!”随即轻轻退于一侧。
景颇适时将那锦盒打开,向子尚面前推了推,满面含笑地说道:“大人且看看这物件。”
“景大人见外了,你我同朝为臣,何来这些客套?”说着,子尚才将目光恋恋不舍地自萍儿身上移开,落在了那锦盒之中。
只见盒中赫然放着一件貂皮大氅,深棕色的皮毛厚实清亮,子尚以手轻抚,只觉柔滑绵密,亦根根分明,不觉脱口赞道:“好貂!”
景颇闻言,笑得更是欢畅:“大人好眼力,此身皮子来自赵国深山之中的野貂王,须得是它头次交配之后翻出的第一身皮子。未交配时,割下来的都是碎皮;若错过了头次翻皮,后头的皮毛便嫌粗硬了。只有这第一身才得这般绵厚柔密,恰到好处。我命手下在那深山之中追踪、等待数月,方得此身。”
见子尚一脸满意喜爱之色,景颇向身边略施眼色,口中道:“还不快伺候子尚大人看看样式。”
萍儿立即应声上前,一双纤手将大氅展开,轻轻披于子尚肩头。子尚又险些失神,只任她扶着将双手伸进大氅的宽阔袖宇中。萍儿细心整理妥当后,施礼巧笑说:“大人请。”
子尚略定了定神,低首细细看去,只觉身上温暖异常,脖颈处与貂皮接触的皮肤亦感柔滑舒适,丝毫没有硬毛粗梗之感。
景颇见火候渐成,便开口道:“这件大氅制作之法极为特殊,亦需特殊的养护方式,方能长久保持这极柔软密实的手感。我府上的婢女萍儿对此极为精通,不若便将她留在大人府上,也好及时为大人保养好这身皮子,大人以为如何?”
说罢,景颇略有忐忑地看向子尚。
子尚闻言,先是一怔,眼中闪过一丝狂喜,但很快便呈淡然之色道:“如此,便有劳萍儿姑娘了。”
那萍儿闻言,面带红晕,娇羞一拜,便端了那锦盒下去了。
待厅中只剩下景颇与子尚二人,子尚抿口茶,微微一笑,开门见山地说:“如此贵重之物,老夫岂能无功消受,不知景大人所为何事?”
景颇怔了怔,显是未料到子尚会如此直接,但他随即朗声一笑:“王叔果然爽快!弟确有一事相求!”
“可是为那令尹之位?”子尚脸上笑意渐浓。
景颇一听,当下起身,敛衣一拜:“大人分丝析缕,果然不凡!景颇正是为此而来!”
景颇正待细说,却见老管家急匆匆地闯了进来。
子尚眉头微蹙:“何事如此慌张,让景颇大人看笑话!”
老管家面带难色,俯首低声道:“启禀老爷,昭和大人求见……”
此言一出,子尚、景颇皆是一惊!
那管家声音虽低,一旁的景颇仍将“昭和”二字听得真切。他心中震动,面上却仍努力维持常色,只作未闻。
子尚瞟了一眼景颇,见他神色古怪,便已有了计较。于是思忖片刻,目光又不由自主地望了望适才萍儿退下的方向,淡淡道:“不见,只说老夫身子不适,余下的你自然知道如何做。”
老管家心领神会,得令匆匆去了。
子尚望着景颇,浮起淡淡笑意道:“大人方才说到哪儿了?”
次日早朝,楚王高坐堂上,群臣分列两旁,前排只有屈伯庸、子尚、景颇与昭和四人并立。
见时辰到了,木易上前两步,立于座前,朗声宣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静待片刻,木易见无人出列,正欲宣退朝,忽听得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
“臣有要事禀告!”
楚王原自闭目养神,闻言抬眼望去,只见堂下一人出列躬身,正是平素便以耿直敢言著称的陈轸。
“何事?”楚王的声音自座上传来。
陈轸一拜:“启禀大君,失踪多日的权县县尹申界找到了!”
“哦?他此时身在何处?宣他觐见!不谷倒要看看这玩忽职守之人如何自辩!”楚王提起此事,似是怒气不小。
陈轸却一脸凝重地说:“那,那申界,已溺江而亡了。”
“什么!”楚王惊怒道,“三年之中,那权县四任县尹,两人莫名辞官,两人无端枉死。究竟为何?!”
堂下众臣也是一片哗然,纷纷低头,不敢接话。屈伯庸缓缓扫了一眼景颇和昭和,只见两人皆是面无表情。
见无人敢应,陈轸再次躬身道:“启禀大君,权县自古民风彪悍,盗匪横行,这县尹……确实难做!”
楚王冷冷地注视着堂中众臣片刻,缓缓道:“盗匪横行?什么盗匪竟如此胆大,三番四次与官府作对,加害朝廷命官。莫不是背后有人撑腰,视不谷为虚设?”
一番话说到最后,已是声如洪钟,怒震朝野,吓得堂下众臣齐齐跪倒,瑟瑟不敢多言,生怕在大君气头上犯了忌讳。
片刻后,景颇硬着头皮出列,躬身行礼道:“权县紧邻郢都,大君威严震慑,谁敢造次?”说罢,回首向陈轸冷然道,“还请陈大人莫要危言耸听,惑乱大君!”
“莫敖大人,说得极是。”子尚也出列陈情道,“依臣愚见,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指派新任县尹,一则安抚民心,二来也可查明原委。”
见子尚忽然出言附和景颇,昭和心下一沉,思及日前自己求见不得,不由得暗暗道了声:“糟糕!”
能立于这朝堂之上的皆非善与之辈,平素不喜偏帮的王叔,今日之举众人看在眼中,各自心中便多了种种计较。
楚王眯起眼睛将前排几位重臣的脸色一一打量了一番,方才开口说道:“既是如此……”
然而楚王的声音却被从殿外一路小跑进来的精甲护卫长打断了。他手持一份竹简,跪下高声道:“启禀大君!秦国来使!”
楚王一怔,随即看了眼木易。木易领会,稳步走下来将竹简接过,随即回到殿台之上,将竹简恭敬地呈于楚王面前。
楚王眉头微蹙,显是仍在为权县县尹之事不豫。他双目微闭,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看看来者何人。”
木易得令,将竹简细细看了一遍后,忽然面露震惊之色:“这……”
楚王听他如此嗫嚅,愈加不悦道:“讲!”
木易只得躬身一礼,高声道:“禀告大君,秦国张仪来使。”
“什么!”楚王猛然睁开眼,眼中似有精光暴射,满脸尽是难以置信的震惊之色。
第8章 借璧
罻罗张而在下。
——《九章·惜颂》
兰台宫库房的最里间,一只豚形描金彩绘髹漆箱稳稳地放在一座错金青铜龙凤案之上。整间屋中,只存放着这一只箱子,足见主人对它的爱惜与看重。
窗外秋色明媚,窗内静谧安宁,只是这静好时光很快就被打破了,房门一点一点被拨开,片刻后,缓缓探进两个脑袋,左右转动了一阵,见屋内空无一人,于是两个人便大胆地溜了进来。
是两名少年,一名身着紫绢衫披紫色深衣,另一个则着一身牙白衣袍,上边一溜撒金滚边。他们宽宽的袍袖皆是紧紧地扎在手腕附近,一看便知是怕淘气把袍袖弄脏。
两个少年四下打量一番,便两眼放光地走向那个错金青铜龙凤案。那只髹漆箱正静静地躺在案上,每当风从敞开着的窗口涌入,巨箱两侧的铜环便微微摇动起来,仿佛在诱惑着两位少年的心。
见四下无人,那名紫袍少年便从怀中摸出两个做工精致的小铜棒。他笑眯眯地将其中一个铜棒递给身旁的白袍少年,随后指着两个铜环说:“喏,你执一棒,我执一棒。我见父王与母后便是这样,一起敲三下。”
白袍少年接过铜棒,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两人面带忐忑地连敲了铜环三下,果然机关触发,木箱如约启动。待得那朵黄金莲花缓缓出现,两名少年的眼中充满了惊喜与兴奋,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机关,顿时玩性大发。
“你看那朵莲花花蕊之中的那块白色璧玉,便是传说中咱们楚国的镇国之宝!”紫袍少年激动地说。
言罢他眼珠一转,笑嘻嘻地对白袍少年道:“子兰,不若咱们去把这璧玉取来瞧个仔细如何?”
那位名叫子兰的白袍少年怔了怔,随即略带忐忑地说:“可父王知晓的话,真会把咱们全都送去廷理发落!”
“此事只得你知我知,怎会让父王知晓。”紫袍少年宽慰道,随后他继续鼓动,“子兰,你个子高一些,我实在够不到,你试试?”
见子兰还有些犹豫,他不以为然地说:“你若是怕了,那便作罢。”
子兰年少气盛,顿时急道:“拿便拿,有何了不得!”说罢,他便撸一撸袖口,手脚并用,努力向龙凤案几上爬去。
片刻后,子兰气喘吁吁地将和氏璧抱在怀中自案几上爬下来,双足甫一落地,还未及欢喜欣赏,忽听身旁的紫袍少年失声道:“父王!”
子兰双腿一抖,慌忙将璧玉藏至身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道:“儿臣参见父王!”正当他硬着头皮准备接受父王暴风骤雨般的训斥之时,只觉身后的和氏璧被一股大力抢了去,伴随而来的是紫袍少年得意的笑声。
子兰一下便明白过来,只是为时已晚,和氏璧已到了紫袍少年手中。
“子横!你——!”子兰一骨碌自地上爬起来,瞪着紫袍少年,怒目圆睁,扑身上去便要抢回来。
身着紫袍的子横一见他这怒极的模样,不敢正面与之争锋,连忙抱着璧玉向门外冲去。子兰哪里肯让,咬牙扑上要将他拦下。这一扑不要紧,子横瞬间被他撞得失去了平衡,手上一松,那块被楚王珍重而保存起来的和氏璧便被抛在了空中。
这下可把两个少年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呆若木鸡地看着那块璧玉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后便落向了青石板的地面。那一刻,他们忘记了厮打,甚至都没有来得及伸出手去。
在和氏璧即将落地的瞬间,一双手忽然出现,稳稳地将它接了下来。
子横与子兰抬头一看,一位身着一袭淡青色深衣的男子手捧和氏璧,面色沉静地望着他们。此人正是少傅屈原。
屈原面上如古井般看不出丝毫波澜,他小心翼翼地将璧玉放回了金莲花之中,又启动机关,金莲花包裹住和氏璧慢慢地回到箱中。随后,屈原转身看了看两名忐忑的少年,轻声道:“你们随我来。”
子兰与子横垂首跟在屈原身后,回到了太傅的书房之中。三人端正席坐,屈原先是仔细地端详了他们一番,随后温和地说:“未经大君允许而私闯库房,此乃其一;盗取镇国重宝,此乃其二;险将国宝损毁,此乃其三。若两位公子是平民之子,仅凭这三条,便足以被发至廷理受黔劓之刑。”言罢,他停了停,看向两位少年。
子兰面色苍白,双手搁在膝上不停地紧紧绞着袍角,显然是被吓得不轻。
子横只是神色如常,虽低眉垂首很是恭顺的模样,嘴角却微微抿起,泄露了内心的不以为意。
屈原微微一笑,只作不觉,继续道:“君子比德如玉,望二位公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子兰不觉颔首,面有羞愧之色,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才罢休。
子横却忍不住开口道:“先生教训得是,今日之事是我俩鲁莽了。这块璧玉确系父王心爱之物,只是我与兰乃王之子,若按平民之理来论,也只是看看自家父亲的有趣物件罢了,相信父王也不会如此计较吧。”
“好伶俐的一张嘴!”突然一声低喝自门边响起,房中三人皆是一惊。
子兰与子横更是大惊失色,跳将起来,回首一看便跪了下去,口中大声道:“儿臣拜见父王!父王大吉!”
屈原亦起身恭敬施礼:“参见大君!”
楚王负手立于门边,冷冷地看着两个儿子跪于面前:“大吉?父王的镇国之宝被你们当作如此玩物轻之慢之,父王何吉之有?先生对你们悉心劝告教诲,你们非但没有反躬自问,却只知道逞口舌之快。有子如斯,父王何吉之有?!”说到最后,楚王已是声色俱厉。
子横与子兰闻得父王语气不善,知道事情不妙,吓得不敢接话,只埋首伏于地上瑟瑟发抖。
屈原见状,不由温言缓和道:“大君莫急,两位公子年纪尚轻,自是好奇贪玩的小儿性子,偶尔失了分寸,也是有的。所谓‘少成若天性,如自然’,相信两位公子自幼便得大君时时关注与训诫,日后必成大器。”
一番话后,楚王面色稍有缓和,沉声道:“今日既有先生在此说和,便罢了。日后若再发生,你们便自行去廷理那里按律领罚吧!”说罢,一甩袍袖,“退了吧!”
两个少年闻言如蒙大赦,连忙叩首跪安:“唯!儿臣告退!”随即起身低着头匆匆退了出去,不敢再多看父王一眼。
待两子走后,楚王面上才露出一丝笑意,指一指旁侧的案几,对屈原道:“先生请!”
屈原略一迟疑,便恭谨道:“唯!”随即正衣敛袂与楚王相对而席。
楚王命人上了茶。两盏缠枝青碧的茶盏相对而置,及至盏中茶尽,屈原便静静添满,如此几番过后,二人竟是未执一言。
良久,楚王终似神醒,看向屈原:“先生真是好耐性,便这样由着不谷走神吗?”
屈原轻抚茶盏上的缠枝纹理,微微一笑道:“灵均自问无甚大才可堪重用,许是大君平素国事缠身,今日来灵均这里躲个清静呢。”
楚王一怔,随即朗声大笑起来:“好你个屈原!好一个躲清静!你将不谷的国家大事都比作聒噪烦嚣吗?凭这,便可治你个大不敬!”
屈原笑意不减:“大君若真是如此计较之人,灵均早已殒命圄牢了。”言及此,屈原忽然正色道,“那日在死牢之中,灵均饮醉,一时不能自持,失了分寸礼数,对大君多有不敬。多谢大君不杀之恩!”
楚王道:“哦?先生说的是何时?不谷怎么不记得了呢?”
屈原一怔,随即莞尔:“如此,灵均也记不得了。”
两人相视一笑,举盏共饮。
沉吟片刻,楚王问道:“先生可曾听过张仪这个名字?”
屈原眉毛一扬,似是怔了怔,随即缓缓颔首道:“确有耳闻。”
楚王见他面色颇有异样,便问:“先生可是识得此人?”
屈原微微蹙眉道:“也称不上识得,确曾有些渊源。”
楚王似是来了兴致:“不谷倒要听听是何渊源。”
那时屈原尚是八九岁的年纪,一日去父亲的书房请安,看到房中父亲正与一名青年对弈。
屈原见父亲眉头微蹙,眉心拧成“川”形,心下奇怪,悄悄来到了近旁。
屈伯庸见了幼子,温和地说:“原儿,来见过张仪先生。”
屈原随即恭敬行了一礼:“屈原见过先生。”
只见那青年一身朴素的赭色无绣纹深袍,略显寒酸,清秀的脸上却自有一股从容气度,眉宇堂堂,眸似寒星。年幼的屈原不由好奇,何人能令自己的父亲如此难以落子。
张仪笑着回应道:“世子小小年纪便如此丰神俊朗,大人真有福气!”
屈伯庸一面若有所思地看着面前的棋局,一面漫不经心地说:“听闻先生原是昭和大人家中客卿?”
张仪笑道:“正是。大人果然耳灵目明,仪曾在昭和大人座下三年,近日刚刚被逐出昭和府。”
这句话说得如此坦然,屈伯庸不禁持子看了他一眼:“听先生语气,仿佛对于被逐出府并不十分在意?可知昭和大人乃当朝重臣,着恼于他,对先生来说,恐怕并非小事。”
张仪认真地听着,面色平静。听罢,他手落一子,颔首道:“大人说得极是,正因如此,仪才望大人收留。”
屈伯庸挑眉:“先生未免过于自信了,老夫与昭和大人同朝为臣,早已听闻昭和大人正是因国宝和氏璧失窃之事将先生逐出了昭和府,不知可有此事?”
张仪点点头:“确是如此。”
屈伯庸不禁一愣:“先生难道不为自己分辩?”
张仪笑笑:“若分辩有用,仪又怎会被逐?”
屈伯庸闻言更加疑惑:“先生如何肯定老夫便会冒着得罪昭和大人的风险,收留一个涉案之人?”
张仪摇摇头道:“仪并无此把握,只是久闻大司马在朝中刚直不阿,从不行结党营私、拉拢勾结之事,故特来一睹大人风采。今日一见,大人果真不负盛名,虽贵为当朝大司马,却仍不拘缛节与仪对弈一局。”
屈伯庸深深地看向他:“先生如今已是名声在外,当真不畏人言吗?”
张仪似是望着棋盘,口中道:“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这话说得极是平静,手下却是凌厉急落一子,竟将屈伯庸逼至了死角。
屈伯庸心神大震,抬眼看去,似是要看穿眼前这个青年脸上犹自带着的笑意。
就在二人正各怀心事之际,忽然闻得一清脆之声:“中央开花三十目。”
这看似没来由的一句,却如一点星火,让屈伯庸眼中一亮,张仪面上一惊。只见屈伯庸略一思忖,手下微动,只是一子之差,却已满盘皆活。
张仪眼中满含惊异,抬头重新打量那八九岁的少年,适才那一句点睛之语便是出自他之口。
屈原也微微抬起下颌,勇敢地迎接张仪的目光。
屈伯庸笑道:“小子让先生见笑了。”
张仪饶有兴致地对屈原称赞道:“世子好眼力!”
屈原面上并无小儿常见之得色,只是赧然道:“取巧而已,先生谬赞。”他看了看父亲,见父亲并未阻止,便想了想,略带期许地说:“灵均久闻先生才思敏捷、博古通今,寥寥数语可抵万军。不知可否为灵均解惑一二?”
张仪眉毛一挑,更加来了兴致:“仪今蒙大人不弃对弈,又得见世子如此慧敏好学,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屈原开心一笑,露出些许孩童般的天真:“请问先生,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说罢,便用那星子般的双眸望着张仪,期待他的回答。
张仪结结实实地愣住了,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他不可置信地望着面前这眼神明亮的稚嫩少年,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是好。他深知,任何夸赞与褒奖皆无法带给这少年任何喜悦,只有答案与真相才能予之慰足。
多少年来,张仪从容应过多少达官贵胄、王公诸侯,不论巧计奇谋,抑或逐鹿争雄,他无不是信手拈来,皆付谈笑间。然而今日,他却竟然因辜负了这少年的期许而无措。
“仪,不知……”张仪平静地说,不敢去看那双因失望而黯淡下去的眸子。
“世子所思邈远,仪自愧弗如,他日若有所得,必当为世子补偿今日之憾。”说罢,张仪敛衣郑重起身,向屈伯庸父子正色一拜,“大司马生性耿直,却宽善仁厚。所出世子天赋异禀,敏而好学,福慧双修。今日得见,仪受益匪浅,心悦诚服。人生难得几回悟,不若就此别过,唯盼他日再见。”
说罢,张仪躬身一揖到地,未及屈伯庸父子回应,敛袂而去。
少傅书房中,茶盏里的热气腾然而上,楚王透过氤氲茶意,望着屈原出神忆述的脸,仿佛看到当年那名求知若渴的明眸小童,与心怀天下的意气青年。
楚王心下暗自赞赏,既是赞那敢于问天的屈原,亦是赞那澄明自省的张仪。惺惺相惜,不过如彼。楚王愈发庆幸,当日并未逞一时之气将屈原问斩,否则朝中从此失去一位忠胆仁厚的大司马与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而他本人亦将错失一位良友。
念及此,楚王心中悚然一惊。身为王家子嗣,他自幼浸淫于谋略政术,早已利权深植,从不屑于,亦从未奢望能与他人以友相待。今日却有那么一瞬间,他对面前这位仿佛胸中能装下整个天地,却又毫无据拥之野心的屈原,产生了一丝艳羡与激赏。此刻,他仿佛能够体会多年前击中张仪心中块垒的那份惭愧。
屈原不知楚王心中的起伏曲直,他啜饮几口清茶,润了润干燥的喉咙,问道:“不知大君今日缘何提起此人?”
楚王薄薄的心事被屈原一问便轻轻散了,他复又添了笑意,故作神秘道:“还请先生明日列席早朝,便知分晓。”
说罢,他笑吟吟饮了盏中茶,起身去了。
次日,朝堂之上,大君端然高坐,众臣恭谨侧列。楚王自冕旒冠的垂珠之中抬眼望去,果见屈原今日锦衣高冠,老老实实垂首立于大司马屈伯庸身侧,不禁唇边露出一丝淡淡笑意。
昨日回去后,他便吩咐木易通知屈府,次日早朝务必着二子屈原侍驾觐见。屈伯庸虽不明就里,忐忑难安,却知君命难违,心下只盼这不拘常理的儿子莫要再生出什么事端来才好。
片刻,一名精甲护卫长匆匆奔至殿门外,跪地高声禀道:“启奏大君,秦相张仪到!”
此言一出,群臣即静,堂中仿佛连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列中的屈原更是闻言大惊,他抬头望向座堂之上的楚王,却见楚王也正望向自己,眼中尽是笑意,似恶作剧得逞的孩子一般得意。
屈原登时心下明了,一时间不由得苦笑连连,谁又能料到平日里威严肃穆的大君,也有这般作怪的一面?随即他的心神又被即将到来的重逢所攫,昔日那落魄而骄傲的青年说客,如今竟已官至强秦之相。
想起拜别时的那句“唯盼他日再见”,屈原心中不禁深深感叹命运难料。虽过往从不议政事国,但身为当朝大司马之子、大将军之弟,他亦深知如今秦、楚之势益趋微妙。忆及昨日楚王眉宇深蹙的样子,屈原心中明白,今日之秦已非昨日连姻交好之邦;今日之张仪亦非那位日光之下的礼仪之宾了。
堂中众臣此刻皆是引颈相望,各怀心事,可一番起伏的心思却忽地被堂上一句话搅乱了。只听得楚王悠悠道:“秦相大人曾为楚国客卿,如今衣锦归来,对故时景致想必颇有怀念,一时贪看也是有的,不必急于觐见。”
众臣闻言皆是愕然,让堂堂秦国右相在殿外观景?只有屈原深谙个中之意,当下抿嘴,与楚王互视,眼中皆有笑意。
跪于殿外的护卫长惊惶无措,求助地看向木易。木易偷偷地细心打量了大君的神色片刻,朗声宣道:“请秦相大人稍候片刻,欣赏楚地秋日美景则个,以表大君盛情。”
护卫长略舒一口气,好歹得个说法,匆忙去了。
其后,楚王便如往常般打理朝政,过问民生,似是早已忘记了殿外还有秦国来使这一节。
眼见一个时辰就这样过去了,启奏问政已毕,子尚终于鼓足勇气出列躬身提醒道:“大君,秦使在外等候已久,只怕这楚地风光,早已是尽收眼底了。”
随即景颇也附和道:“正是,秋露见凉,若让秦使久候不得,似有不妥。”
对面的昭和却不屑道:“有何不妥?那张仪向来巧言善辩、行为诡谲,为觐见我大楚之君多等些时候,原是他的荣幸!”
景颇冷笑道:“莫非昭和大人是担心那张仪与您计较当年因和氏璧而获罪被逐之事?那和氏璧既已重归大楚,往日究竟如何,大君亦不再追究。倒是大人切不可因一己之私误了我楚国与秦国的邦交大节。”
一番话似是开解之言,却是处处暗指当年和氏璧遗失系昭和之失,却以张仪替罪,只气得昭和面容扭曲,却又不得发作:“你!”
“好了!”楚王终于开口,昭和与景颇顿时收声。楚王瞟了眼殿外的日光斜影,对木易吩咐道:“宣。”
木易微一躬身,朗声宣道:“宣——秦国来使张仪觐见!”
宫门外一重重声音将楚王旨意传递下去。很快,殿外台阶上响起脚步声。众人引颈望去,急切地想看看传说中这位窃璧贼出身的新晋秦相到底是怎番模样。
只见最先出现的是头顶的一簇冠髻,随后,便是一张略显疲惫却冷静从容的面孔,从台阶后面一步步行来。
张仪行至朝堂正中,丝毫不显久候一个时辰的气愤与恼怒,身姿亦不流露一丝虚弱,只是双目炯炯地看向高座之上的楚王。
良久,张仪郑重行双膝跪拜大礼,朗声道:
“秦使张仪拜见大君!”
这一声拜见,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