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独裁者报告-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法做出了他们认为最大限度的让步,即在海关关税问题上,可以在和军政府进行商讨之后,重新制定一个新的关税标准,当然这指的是军政府实际控制的范围,而并不包括那些还控制在满清朝廷手里的地方。
同时,在关于中国人以及外国人,一旦犯罪将采用何种形式对待的问题上,在经过了激烈的辩论之后,双方也达成了初步意见。
无论是中国人在租界内犯罪,或者是外国人在租界以外的地方犯罪,都将以中国法律为准则,进行合理的判决。对于那些特别重大的外国人犯罪事件,中国方面将会及时通报英法方面。
这次的谈判相比于前几次有了重大进展,起码在很多问题上双方都达成了共识,但是在香港问题之上,双方则再次出现了分歧。
军政府坚持要收回对香港的主权。但是这却是英国人的心理底线。一旦交还香港,那么比林克顿先生就应该卷铺盖回到英国了。何况这样重大的事情,也不是比林克顿这样一个驻上海领事能够决定的。
“好吧,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暂时搁置一下。”李鸿章也非常之的清楚,在香港问题上这次谈判是无法取得结果的:
“那么我们可以直接讨论下一个问题,关于鸦片!”
实事求是地说,鸦片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当然,在当时鸦片完全是做为一种药品而存在的。
元朝时中医对罂粟的巨大副作用已有初步的认识,建议慎用。名医朱震亨即指出:“今人虚劳咳嗽,多用粟壳止勤;湿热泄沥者,用之止涩。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不过世人并未记住朱氏的劝告,元朝时已有人开始服食鸦片。
元朝人所服食的鸦片,并非中国本土所制成的,而是从征服印度等地的战争中掠夺而来。作为战利品的鸦片,在当时颇受欢迎。到了明朝时,中国人才逐渐懂得了鸦片的生产、制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了当时采收生鸦片的方法,
东南亚之暹罗、爪哇、榜葛赖等地多产鸦片,并不时作为“贡品”药材贡献给明朝皇帝,如泰国即一次入贡300斤鸦片。直至成化年间,鸦片进口还相当有限,因此市面上鸦片价格昂贵,可以与黄金相比。
其后,鸦片进口逐渐增加,明朝正式对鸦片征收药材税。万历十七年,鸦片首次被列入征税货物清单之中。万历四十三年,明廷规定鸦片每十斤征收税银一钱七分三厘。这表明,鸦片输入增多了,食用鸦片的人,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富绅地主已经为数不少了。
清朝初年,仍沿用明朝的方法,将鸦片视为药材,征收入口税。康熙二十三年清廷规定:每进口百斤鸦片,征银三两。清初进口的鸦片数量每年约二百余箱,这个进口数量表明,鸦片吸食者不是很多。但是,四十余年后,即雍正七年以后,鸦片进口大量增加,乾隆三十二年达一千箱,嘉庆五年达四千箱,道光初年达八千余箱,至鸦片战争前夕,每年进口的鸦片多达四万余箱,约四百万斤了。这时,鸦片已是一种吸食者甚众的毒品了。
但是,真正让鸦片遍及中国大地,并且开始大规模摧残毒害中国人的,却是从英国开始!
仅仅在一八三九年一年之中,英国就向中国输入了四万余箱鸦片,在大量的白银流入英国的同时,中国却正在被鸦片所一步一步毒化。
鸦片战争前的四十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共四十多万箱,从中国掠走三四亿银元,而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这一恶况已经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将在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同时也不会再允许任何国家往中国输送哪怕一两的鸦片,先生们,这也是我们的底线之一!”李鸿章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存在:
“鸦片对于国家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我想诸位比我更加清楚!那么,全面禁烟将会从现在开始开始!诸位,在我来的时候,我们的大元帅阁下已经对我说的非常清楚,如果在这一点之上无法和诸位达成一致意见,那么我也可以不用回去了,诸位能够理解这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就是说我会被就地免职。。。。。。”
“这点,完全是商人的行为。”比林克顿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了那些商人身上,漫不经心的点着了手里的雪茄:
“李鸿章先生,对于这一点我也感觉到非常遗憾,但是我也无法阻止商人们的行径,不光如此,我们的军队还要承担起保护商人的责任。比如我们和大清帝国的那场让谁都觉得遗憾的战争也正是从这开始的。军政府和大元帅阁下迫切希望铲除鸦片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我们却无法给予您任何承诺!”
“不需要你们的承诺,不需要!”李鸿章淡淡笑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
“认真的说这并不是谈判的内容之一,而是对你们的通知,从现在开始,军政府将会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严厉打击一切吸食或者贩卖鸦片的行为。领事先生们,我希望你们也能够同样通知到贵国的商人,从现在开始子爱中国贩卖鸦片将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甚至会因此而掉脑袋,我不想看到什么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出现。
之前我们已经进行过了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触犯法律,将会按照中国的法律来进行惩处,那么,贩卖鸦片的罪名在中国的法律上属于非常严重的罪名!”
比林克顿和西斯让目瞪口呆,这个该死的中国官员,给自己设计下了一个大大的圈套,然后带着自己往下跳了下去!
鸦片对于英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在中国掠取大量财富的手段,它支撑着大英帝国的军费,支撑着大英帝国的许多开支。
而现在这些中国人却要在中国禁止鸦片的贩卖,那些英国商人难道会善罢甘休?
“李鸿章先生,从我本人来说我非常愿意同意这一条件。”比林克顿强忍着心中的愤怒,尽量用轻松的口气说道:
“但是我想那些商人们是不会答应的,我同时很有兴趣知道,假如发生了误会的话,贵国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处理?我的意思是,假设在收缴鸦片的时候,遇到了商人们的激烈抵抗,您知道我们的商船都是配备强大武器的,为了应付那些可恶的海上强盗,那么,难道你们会用武力解决吗,还是用别的更加恰当的办法?”
“武力解决,对于任何拒不执行军政府命令者我们会毫不犹豫的用武力解决!”李鸿章在那微微笑着,但话里却透露着义无返顾:
“禁烟,是军政府下的最强硬的决心,先生,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中国彻底断绝鸦片的生存空间,这一点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都不能动摇。。。。。。”
正文 第四百零八章 干涉
第四百零八章 干涉
北京,一八五八年九月。
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季节。秋天好像提前到来一样把整个京城都包裹在了瑟瑟秋风之中。
大街上的那些曾经得意张狂的满人,现在却一个个看起来都满腹心事,平常见到了面总会闲聊上几句的人,眼下却都在见了面后长吁短叹。
天津丢了,京城的门户居然落到了叛军手里,原本还以为能够多坚持上一段时间,谁想到那么快天津城楼就已经飘扬起了百战军的刺刀龙旗。
听说皇上准备北狩了,这也更加激起了京城里的不安。
这可怎么得了,这可怎么得了,眼下这都什么时候了,皇上却想着扔下京师不管了?其实那些京城里的人大多都不知道,关于皇上是不是应该北狩的问题朝廷里也争论的非常激烈。
康雪烛是坚决反对皇上北狩的,他当着皇上太后的面慷慨激昂地说道:
“。。。。。。大敌来临,皇上当坐镇京师,稳固军心民心,号召各地义师勤王,愈在这样时刻,皇上愈要冷静从容,如此京师才可以守住。京师危急,朝廷动荡,天子当守国都。此千百年来朝廷强大之要紧所在!臣康雪烛泣血上书,恳请皇上太后坐镇京师,臣等舍身忘死,誓死保护京师安危,以为大清振奋富强。。。。。。”
这话赞成的人不多,反对的人当真不少。当时就有一众大臣纷纷跳了出来,指责康雪烛不顾皇上安危云云。
争论了半天也没争论出什么名堂,等散了朝,太后把康雪烛和恭亲王单独留了下来,慈禧看着恭亲王说道:
“我看朝会之上,六爷一句话也都未说,眼下这里也没有旁的人,六爷心里在想什么但说无妨了。”
恭亲王恭恭敬敬地说道:
“奴才看朝会上的那些人,都非为了朝廷,乃是存着私心尔,全都为了自己。太后,奴才以为康雪烛所言甚善,天子不守京师,难道让那些将士能够奋勇杀敌?再者说了,即便咱们北狩热河,难道叛军打下京师就会不打了吗?京师都已经守不住了,热河又如何能守?所以奴才以为,京师必须留下皇上在这振奋民心军心!”
“恭亲王说的,正是臣心里想的。”康雪烛心里当真感激恭亲王,能够在这个时候帮自己说话:
“臣以为,京师之战虽然会打的非常辛苦,但是叛军一定能够被击退。关键是要朝廷上下一体同心。
在内,我等可以征召忠勇耿直之士;在外,我等可以借助洋夷势力,只要我大清上下一心,臣以为京师必然可以守住!”
这些方面的事情原本不是两位太后擅长的,眼看自己最为倚重的两位大臣异口同声,太后也就应了下来,不过心里也没有多大底气而已。
“守京师为其一,变革则为其二,我大清到了今天这步,已经到了非要变革的地步!”此时康雪烛全然不顾其它,嗓音稍稍提高:
“臣拟定了几条变革之法,以为大清富强之用。其一,设立总理各国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不仅掌管朝廷与各国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等。总理衙门由亲王一人总领,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设独立公所,计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等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旨是办理同西方关系事务。又兼设立驻外使领馆。。。。。。
其二,派员出洋考察。此一来可以吸收洋夷先进经验,二来也可以进一步同洋夷搞好关系,以使洋夷能更加亲密的站在我大清一方!
其三,培养洋务人才。开办外国语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等。。。。。。
其四,派留学生出国。
其五,洋务求强。
所谓洋务求强,办先进军工厂,多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防御建设等等,其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采西学、制洋器早在康熙年间就进行过了,如今再搞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
康雪烛侃侃而谈,一说就是半个多时辰,小皇帝听的哈欠连天,慈安太后也没有多大兴趣,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却是听的津津有味。
“此议甚好,甚好。”慈禧太后一边听着,一边连声赞叹,随即又轻轻叹息一声,说道:“此前咱们也弄个新式学堂,但大家也看到了反对者甚是激烈,我以为这次同样不会太顺利,只怕又是反对之声一片!”
“太后,眼下生死存亡之际,哪里还顾得了那么许多,那里还顾得了那些人的心里在想什么?”恭亲王情绪显得有些激动,显然这次康雪烛提出的变革又让恭亲王想到了自己前次失败的变法之事起来:
“那些人只顾着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却全然不顾眼前局势,我大清若再不变革振奋民心,只怕亡国之期不远!请太后明鉴,千万不可听信那些大臣的私心之说,富强大清,必须实行变革,实行变革,才能稳定民心,保住大清。奴才冒死,恳请太后早下决心,不然,不然我大清真的就没有希望了啊,太后!”
两位太后低声商议了会,慈禧太后轻声叹息:“既然这样的话,你们着手去做罢,出了什么事情,总有我们帮你们担着也就是了。。。。。。”
“太后,俄罗斯国时辰潘帕诺夫求见!”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来的汇报打断了众人说话,太后几个人怔了一下,俄罗斯国时辰,在这个时候来这做什么?
早在去年时候,俄罗斯国接受了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以武力为后盾,与清政府举行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商。
次后,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而这次这位俄罗斯国的时辰潘帕诺夫,正是给大清的皇帝带来了经过艰苦谈判签署好的条约: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共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划归俄国;江东六十四屯仍由中国人‘永远居住’,归中国官员管理,俄国人‘不得侵犯’;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之地’;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丧权辱国!!丧权辱国!!”未等太后发言,康雪烛已经把那些朝廷规矩扔到了脑后大声叫了出来:
“太后。这样的和约绝对不能答应,非但不能答应,相反还要严厉惩治那些签署这份和约的我大清官员!这份和约一签,从此大片领土不复存在中国版图。。。。。。”
潘帕诺夫倒是个中国通,康雪烛在那说些什么完全能够听懂,等到康雪烛把这些话说完,潘帕诺夫微笑着说道:
“太后,皇上,尊敬的各位大清官员先生,我认为这份条约将会让我们永远地换来和平,并且保证两国友谊的天长地久!”
“放屁,放屁!”康雪烛暴跳如雷,指着俄国人的鼻子放声大骂:“永远和平?难道用我大清的土地来换什么永远和平?太后,臣万死恳请太后,千万不能答应这份和约那!”
太后显得左右为难,潘帕诺夫却又说道:“太后,皇帝陛下,我听说贵国的叛军正在准备进攻你们的国都,难道你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撕毁这份条约对你们有利吗?
来的时候,我们的将军已经说了,只要大清愿意签署这份和约,那么非但能够得到俄罗斯的友谊,并且俄罗斯愿意出兵帮助大清。”
“什么,你说什么?”慈禧太后在那怔了一下,好像没有听明白一样。
“俄罗斯国愿意出兵帮助大清,镇压那些叛军!”潘帕诺夫胸有成竹,微笑着道:“英勇的俄罗斯士兵,将会为了大清皇帝陛下而战。请相信,有了我们的帮助,叛军一定会被彻底镇压的,大清就能够成为过去的大清,这对于两国来说是有利可图的,并且我们可以保证,一旦叛军被成功镇压之后,我们就会立刻回到俄罗斯去!”
“太后,千万不能答应那!”康雪烛“扑通”跪倒在了地上,连连磕头:“这是引狼入室那。太后!俄罗斯对我早有存有狼子野心,咱们即使守不住也千万不能请俄罗斯人来那!”
“康雪烛将军,您实在是太多虑了。”潘帕诺夫显得很不屑一顾,冷冷地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康雪烛说道:
“您完全误解了我们的好意,甚至我可以把这看做是一种对我们的侮辱,这将引起两国非常尖锐的矛盾的,尊敬的康雪烛将军!”
而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脸上的神色,似乎对这一建议,有些怦然心动,借助俄罗斯人的力量来镇压那些叛军,好像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建议。。。。。。
正文 第四百零九章 兵临城下
第四百零九章 兵临城下
当那面血红的大旗终于出现在城外的时候。整个京师瞬间就轰动了!
一八五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百战军前锋抵达北京。这也就意味着,军政府已经完成了对北京攻击的一切准备!
那面迎风招展的刺刀龙旗,高高飘扬,好像在那述说着百战军统一全国的步伐,已经迈出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那些百战军的将领们,旁若无人的在京郊之外指指点点,不时的有人拿来地图,饮水,好像这里就是自己的大营一般。
这是谢逸所率领的东路之军,最先到达京郊。大营迅速被安扎下来,火炮有条不紊的架设着,士兵们多少显得有些懒散,将军们似乎也不愿意去大声训斥,只顾着安排对北京最后攻击准备顺利完成。
十月初一,北路军之石达开部抵达京郊,两路百战军汇合于京郊,京师之战终于缓缓拉开了大幕。。。。。。
十万百战精锐聚集于此,这也是自从百战军诞生之后,最大一次的兵力集结,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
初二。最高军事会议于东路军大营召开,那些声威赫赫的百战名将,再度聚集到了一起。
“东路、北路军自即日起取消,设京师大营,由翼将军石达开担任主帅,安东将军谢逸、安南将军张荣沅副帅,平东将军李世贤左营偏帅,平北将军俞锋右营偏帅、镇军将军夏侯清后营偏帅,平西将军候明前营偏帅!辅军将军连晓俊水军主帅,建武将军沈淇元、建威将军石柳松前锋大将,冠军将军颜行前阵前锋,十日之后,全力攻城!”
“万岁!!万岁!!万岁!!”
那些响亮的呼声,几乎要把大帐掀翻,石达开也忽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和那些将军们一起发出了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
开始了,终于开始了!对京师,对满清的最后一击!自己的梦想从天平天国开始,最后却由军政府来帮助自己完成!
石达开有些庆幸自己当年的出走,如果没有那次出走,也许现在还在金陵城内,和那个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王朝一起殉葬。。。。。。
夏侯清并没有加入到欢呼的人群之中,只是略略有些不屑的撇了下嘴,自己不过只被安排了个后营偏帅,在夏侯清看来这实在有些大材小用了。
“京师里的情报已经送了出来,满清屡败,损兵折将。但力量却依旧不可小视!”等到欢呼之声稍稍平息了下,石达开说道:
“京师聚八旗、绿营、御林军不下三十万人,由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康雪烛统一指挥,又有洋夷提供的部分火器武装而成。据说康雪烛这个人,在两湖的时候率领满清新军和湘军作战,所向披靡,打的湘军溃不成军,后来失败,孤身跑回京师,又协助皇宫里的那些人平定了肃顺之党,这人应该有些本事!”
“清军虽聚众三十余万,但我看来不足为惧。”谢逸让人搬来了一个木箱,打了开来,里面都是一封封的信件,谢逸随手拿起一封笑道:
“这些都是我陆续接到的信件,有满清朝廷里那些大臣的,侍郎、尚书、总兵、提督,都在暗中想方设法和咱们取得联系,表达效忠之心。这样的部队,我看战斗力也着实有限!”
那些将军一个个相对而笑,待到笑声稍停谢逸随即正色说道:“派人去京师。持书劝降,十日为限,一旦期限过后,百战军将拒绝一切投降请求!”
“副帅,还劝什么降,直接杀上京师,把那个鞑子皇帝从龙椅上拉下来不就行了!”
谢逸微微摇了摇头:“这是咱们统一全国前的最后一次大战,你们说真的也好,装的也罢,要让京师里的人知道,咱们是仁义之师,咱们兴的是仁义之军,这对将来进入京师之后是大有好处的。况且,咱们完成攻击准备,也大约需要十天时间,就让那些京师里的大臣们去争论个不休吧,这也等于是为咱们能够安心准备争取到充足时间!”
等到众将纷纷出去准备,石达开叫住了谢逸和张荣沅:“副帅,我心里有个想法,咱们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打到京师,其实主要是大帅在苏州吸引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虽然我没有看到当时作战情况,不过想来艰苦万分。眼下眼看天下可以安定,京师即将破城,我看不如遣使前往苏州请大帅来这,亲自指挥大军破城!”
张荣沅频频点头:“石帅不说,我等几乎忽略,大帅苦心经营,浴血奋战。这破京师之功本来就应该是大帅的!”
“如此达开这就前去修书,然后派快马送到苏州!”石达开抱了抱拳,匆匆离开大营。
看着石达开的背影,谢逸淡淡说道:“整个外军将领之中,也就石帅最合我的胃口,这人既能领兵打仗,态度又如此谦逊,难得,难怪大帅当年拼了命也要把此人招揽到麾下。”
“这天下快要统一了,大帅也该登基称帝了罢?”张荣沅稍稍停顿了下,忽然说道。
谢逸怔了一下,然后缓缓点了点头。猛然想到也许石达开这次把大帅请来,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大帅亲自指挥破城那么简单。
记得莫黑曾经和自己说过,大帅虽然最信任自己这些内军将领,但真正要劝,或者说是逼迫大帅登基称帝还非靠这些外军将领不可。。。。。。
。。。。。。
百战军的到达,让整个京师为之震动,好像末日已经来临一般,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正在京师之内迅速蔓延。
而随着百战军劝降使者的到来,满清朝廷的气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张过。
所有的大臣们全都到了,端坐在帘子后的两宫太后,不断悄悄打量着那个百战军的使者,心里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跳个不停。
“大胆。见到皇后太后为何不跪!”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看到那个使者傲然挺立,忍不住大声开口斥责。
使者冷眼看了一下这个大臣:“我是军政府的使者,见到我家大帅尚且不跪,又何必来这里下跪?况且我大好汉家男儿,双膝不跪满人皇帝!”
那大臣气的胡子乱动,慈禧在帘子后面叹息一声:“算了,这些虚的也不必太过计较了,请问使者此来,意欲为何?”
“奉京师大营主帅命,特来劝降!”使者笔直地站在那里,大声说道:
“满清窃居中原。以近两百年尔,今百战军挥十万大军、上万火炮而来,攻必取、战必胜,兵锋到处,所向披靡!满人何不趁早打开城门,迎大军进城?满人皇帝亦不失封侯之位。今若不降,城破之后,只怕悔之晚矣!”
这声音清清楚楚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一时朝堂之上鸦雀无声,就连刚才那个“忠臣”也都沉默在了那里,一句话也接不上来。
百战军只怕不是在那虚言恐吓,大半个天下都已经丢了,难道一个京师,还能够真的一直守下去吗?
“贵使之言,咄咄逼人。。。。。。。”恭亲王在那沉默一会,忽然说道:“我京师尚有军三十万,火炮无数,况且各路勤王之师正在蜂拥而来,打下京师只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百万大军尚且灰飞烟灭,何况三十万人?”使者笑了一下,说道:
“来,来,恭亲王,我为你来计算一下,这三十万人里,有十万是御林军,只怕你们皇帝轻易不会舍得动用罢?那些绿营、八旗难道恭亲王真的以为指望的上?我看又要去掉十万。这剩下的十万人里,老的老、小的小,又有的人根本不想打仗,早和我们暗中都有勾结,我看又要去掉五万人,难道恭亲王认为仅靠五万人就能防住京师?
至于恭亲王话里说的什么勤王之军,我看不过是在那痴人妄想,水中月镜中花而已,请问恭亲王现在哪里还有什么勤王之师?”
恭亲王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我军上下一心,如何不能保卫京师?”
众人朝着发话处看去。正是指挥京师全部防卫的康雪烛:
“太后,请斩此狂妄之使首级,号令京师,以坚京师上下军民抵挡到底决心!臣康雪烛虽然无德无能,却愿以命守之!”
话音方落,使者却放声大笑起来:
“康雪烛,康雪烛!你身为好好汉人,却甘心当个异族奴才!来,来,本使大好头颅在此,何不取了过去,以向你家主子邀功?我为大汉而死,顶天立地,百死无悔!他日城破,自然有人为我报仇雪恨!”
“都不要再做这些口舌之争了,贵使息怒!”帘子后面传来了慈禧的消息,听起来有些憔悴:
“贵使请先回到馆驿休息,等我等好好商议一番之后自然会有定夺。”
那使者冷冷说了一声:“十天,就只有十天时间,时间一过,再无投降可能!”说着头也不回的大步朝外走了出去。
“狂徒!狂徒!”等到使者一走,那些个大臣的“忠肝义胆”一下又全都表露了出来,一个慷慨激昂,恨不得现在就手提三尺龙泉亲身杀敌一般。
恭亲王冷冷地看着那些大臣表演的差不多了,这才说道:“皇上,太后,贼军此来人多势众,不可一世,况且百战军的火炮犀利,天下尽知,我看,我看防卫京师怕有难度。。。。。。奴才以为既然百战军前来劝降,咱们何不就着这个机会,争取防卫京师时间,好为。。。。。。”
话说到这,忽然收了回去,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太后已经答应了俄罗斯人的要求,以割地为条件换取俄罗斯人的发兵协助!
“百战军不过是在拖延时间,以为完成攻城准备争取时间!”康雪烛不待恭亲王把话说完,咬牙切齿而道:
“百战军远道而来,兵马疲乏,加上大批物资未到,这才有了劝降之说。否则按照敌人那些将领秉性,岂有劝降的道理?臣依旧恳请皇上斩贼使之首,振奋京师军民之心!”
“再议,再议!”看到两边大臣争议不下,慈禧也有一些无奈:“都先退下了罢,容我们和皇上好好的想一想。。。。。。”
康雪烛也不说话,回到自己住处,秘密召来格沈噶,把朝堂里的事情简短说了一下:
“格沈噶,我料百战军必是拖延之术,但太后不肯听信我的话,又去问俄罗斯人借兵,此举无异引狼入室,我大清即便不毁在贼军手里,也必为俄罗斯国所吞!”
“康帅意欲如何?格沈噶但听康帅吩咐!”
“好,真我大清勇士也!”康雪烛大声赞叹,然后压低声音说道:“我今日在城楼观看,百战军前锋人数不过千余,大军尚未完全到达,身后又多有辎重物资,今我给你精兵一万,你可就在今夜出城,先破贼军前锋,再给我一把火烧了那些物资。虽然不能战败贼军,也必可使贼军混乱,士气受到严重打击!”
“卑职领命!”
“此行责任重大,千万要小心了那!”康雪烛显得忧心忡忡,握住格沈噶的手说道:“此是京师保卫战的首战,只能胜,不能败,万一败了的话,非但我军士气会再度受到打击,而且太后从此之后也不会再对我继续这等信任。康雪烛贪图的不是什么位置,而是我大清的江山那,千万千万务必成功!”
格沈噶跪倒在了地上,用力说道:
“康帅当日率领我等浴血奋战,每战都必身先士卒,将士无不感念,今康帅委托格沈噶如此重任,格沈噶如何敢不尽心竭力,格沈噶万死不敢不成功,请康帅静戴消息便是!”
康雪烛把格沈噶搀扶了起来,又把自己这个忠诚的部下送了出去,但不知道为了什么,心里却总是担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