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观这些丁壮,虽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士气高昂,精神抖擞,就连出气的响声也粗壮了不少。蒙古军队给他们受过的罪太多了,此时是胜利与仇恨交织,冲击着他们的理智,还有不把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坚决进行到底的道理,一阵猛打,蒙古军卒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鲜血会激发仇恨,丁壮们想起蒙古人带给他们的苦难,血性发作,开始是杀人,后来就是虐尸,不把蒙古军卒的尸体打成肉浆绝不罢休。一场大战下来,不知道有多少蒙古军卒遭了殃,变成了渗着血水的肉泥。

要是从空中望去的话,漫山遍野都是皑皑白雪,而白雪上点缀着不计其数的红花。这红花不是别的,正是鲜血的颜色,正是蒙古人的鲜血给白雪以点缀,让白雪格外美丽。

“哦哦哦,我们赢了,我们打胜了!”丁壮们在山脚下欢呼起来,挥着手里的木棒弯刀,高兴得又蹦又跳,好象在过年似的。

这些丁壮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他们付出的代价少得可怜,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却取得了消灭蒙古三千军队的战果,实在是不容易,要他们不高兴都不行。

蒙古军队带来的东西不少,吃的用的都有,现在全部成了李隽的战利品,李隽粗略估算了一下,肉干之类的食物有三万斤左右,对于急需粮食的李隽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但是,仍然不够一万人食用。

李隽绝对是个利益最大化者,稍一思索,马上就有了主意,把丁壮召集在一起,一百人一队,一共十一队,要他们马上去打秋风。当然,不是打老百姓的秋风,是打蒙古人的秋风。

每一队派一名侍卫当队长,因为侍卫军事素质好,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强,而这些丁壮只打了一场非常便宜的仗,称不上战斗经验,这负责人自然是非侍卫不可了。

另外,李隽把缴获来的两千多匹战马也分成十二队,每队两百多匹,配备给每队,要他们带上去打秋风。李隽的意思非常明白,配马匹给他们不是要他们骑,而是帮他们驼运东西,隐藏在这后面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就是说尽可能多打秋风,能弄到多少好处就弄多少,越多越好。反正李隽的胃口大,不嫌多。

侍卫跟随李隽日久,明白李隽的意思,接受命令后高高兴兴地去了。他们知道,李隽如此做法,无异于要他们放开手脚去做,他们哪会不高兴得要死。

安排好打秋风一事,李隽马上派人打扫战场,把散落的武器,粮食收捡回去。至于蒙古军卒的尸体,就只有喂野狗一途了,不是李隽心狠不给他们收尸,而是根本就没有时间,李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他非常清楚,这一战虽然胜了,大批的蒙古军队肯定会跟踪而至,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他要先行准备,不能把人力、时间浪费在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上。

事实再一次证明李隽的判断无比正确,他派出去打蒙古人秋风的丁壮七八天之后就回来了。他们之所以回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收获,而是大有收获,收获之多,多得让人难以想象。蒙古战马都是良马,然而李隽再次见到这些战马时非常惊讶,因为这些战马疲累不堪,驮运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把战马都给累得不行了,都快倒下了。

李隽看见一幕让他觉得很有趣的现象,那些战马驮运的东西一御下来,无不是欢蹦乱跳,高兴得象孩子,不住嘶鸣。不用想都知道,他们是因为终于摆脱了干苦力而高兴。

牛远辉见着李隽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人,要是马匹多的话,我们绝对不回来。”他们是收获的东西太多了,多得带不动了,不得不返程。

收获之所以如此丰厚,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蒙古人根本就想不到李隽在打了胜仗之后敢把丁壮化整为零去打秋风,出其不意之下要想收获不丰厚都不行。

据参加这次行动的丁壮们后来回忆说:“鞑子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趁黑摸过去,把他们杀了,把他们的东西装在马上驮着就走,一点也不费事。”

这次行动的负责人是侍卫,他们都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兵,知道他们人少,不能在大白天行动,等到晚上采取行动,蒙古人根本就没有防备,要不倒霉都不行。

再者,他们只找弱小目标下手,对于驻有大量蒙古军队,他们无法啃得下的目标绝对不下手。因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除了蒙古人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是他们下手的目标,就是和蒙古人靠得太近的大户人家也是他们的猎物。蒙古人占领中原四十多年了,和蒙古人靠得近的大户不在少数,要找几个目标还不是小菜一碟。

对于这次行动,李隽非常满意。最让李隽满意的是他们带回来的主要是粮食,侍卫们当然知道李隽最想要的就是粮食,自然是不会让李隽失望。李隽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匹战马至少驮运了两百多斤粮食,两千多匹战马至少就有四五十万斤粮食。

这些丁壮真的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要战马驮运东西,自己也当起了脚力,每人都背的有粮食回来,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肩挑背扛惯了,这一背至少有一百斤,这就不下十万斤粮食。

光是这次行动,弄到的粮食至少有五十万斤,加上打猎所得,先前的节省,李隽掌握的粮食足以支持一个多两个月,李隽大大地松口气。

这次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意义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忽必烈的评论就知道了。忽必烈许久以后认识到这次行动的意义时是如此说的:“他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无论到哪里都会闹起事儿来。镇压几个南逃的叛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奏章我看都不用看,然而给他一卷入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居然把这些农夫聚在一起不说,还打造成了一以能征善战的优秀军队,让我们在中原大战时吃足了苦头。”

“说句实在话,要把用惯了农具的农夫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军队难度非常之大,更不用说还是在他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吃没有武器,就更难了。”

“但是,他有一双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这支农民队伍就变成了精锐部队,非常让人难以置信。”

最后,他感叹之极“既生我忽必烈,何生赵祺?喻亮不并世,不会有三国故事,我与他不同世而生,我必然会功盖三王五帝,成就一番大业!天呼,天呼!”

忽必烈这话是什么时间说的呢?是他死之前说的,可以说是他的临终遗言。

正如忽必烈的说,李隽真的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正是在他的推动之下,中原百姓反对蒙古统治的斗争篷勃发展,给宋军北伐以有力的支援。

“有了粮食,不用愁吃了;有了武器,可以把他们好好武装起来。把他们打造成一支精锐的军队,好好在中原闹闹。动静越大,对我们越是有利!”深谋远虑的李隽开始运筹下一步棋了。

第225章 忽必烈的反应

忽必烈坐在宝座上,看着扬明道长大袖飘飘而入,眼中闪烁着神光,一动不动地盯着扬明道长,要是扬明道长是磁石的话,忽必烈就是给他吸引的磁铁。

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按理不会如此盯着一个使臣,但是扬明道长的身份有些特别,一袭道袍在身,高大的身材很有虎气,完全没有出家人那种飘飘若仙的出尘之姿,倒象是久在官场打滚的士绅。

南宋居然派出一个道士来当使臣,这种事情恐怕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即使传说中的太公玄乎其玄,也没有以道士身份去当过使臣,这事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由不得忽必烈不好奇。

不仅忽必烈好奇,就是他那些文武大臣也是好奇,以打量宝贝的眼神看着扬明道长,要不是至尊当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肯定是早就议论纷纷了。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的心里不知道奇怪了多少回。

扬明道长单手打个问询,向忽必烈施礼,道:“贫道扬明见过陛下。”

忽必烈脸一沉,眼中闪着神光,威严地道:“见了朕,为何礼数有亏?”他是想要扬明给他行跪拜大礼,倒不是忽必烈在乎这点礼数,而是他想借此机会折辱一下扬明道长,故意如此说话。

“陛下此言差也。”扬明不卑不亢地道:“扬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入道门当以道门之礼相见。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不亦以道礼相见乎?”他也不含糊,心如明镜似的,知道忽必烈是想以此为托辞,行折辱他之实,才不会上忽必烈的圈套。

忽必烈雄材略,很得群臣爱戴,扬明如此当着群臣的面直斥其非,立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立即喝斥起,而扬明道长一副波澜不起的模样,好象群臣那些嘈杂之音不存在似的,真的是充耳不闻了。

忽必烈挥手阻止群臣的喝斥,反驳道:“道长既入空门,当守道门清规,拜老子,读道经,餐朝露,潜心清修,与日月同辉。道长为何剑履红尘,来管这些俗事,甘心为南朝破败之邦奔走?”

扬道长叹一声,什么话也没说。按理说,作为一朝的使者,面见敌国的皇帝,即使有天大的困难的也不会在敌国之君、敌国之臣、敌国之民面前露出点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死硬到底,以免给敌国瞧不起。

这一声叹息立时引起了群臣的关注,无不是惊奇地看着扬明道长,而扬明道长虽然有叹息之声,有叹息之行,却无叹息之色,脸色平静逾恒。

忽必烈就是忽必烈,他微一动心思就知道扬明道长必有后着,叹息只不过是个铺垫,看着扬明道长不说话,静等扬明道长自己说出来。

大凡说客,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张仪苏秦之辈是说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说客,忽必烈多读汉书,久习汉文化,哪会不知道其中的诀窍,才会如此处理。

对于忽必烈如此应对,扬明道长在心里大为赞赏,心想忽必烈不愧是一代明君之才,曾让乃师清风子为之倾心的帝王。清风子之所以不为忽必烈为所用,只是因为华夷之别,并不是忽必烈才气不足,相反,清风子对忽必烈的才情很是钦佩。

扬明这人很是机灵,清风子点名要他出使,并非无因,他又是一声叹息,仰天道:“可惜,可惜!”不再是有叹息之声,无叹息之色,脸上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让人一见之下就会耸然动容。

忽必烈何等样人,哪有不明白他的心思,知道扬明道长识破他的用意,要是自己再不说话,说不定他接下来的就不是叹息声,而是嬉笑之声,朝堂之上要是给敌国使者嬉笑怒骂,就太失体统了,有损蒙古威严,微微一笑,道:“道长何事叹息?”

“为陛下之行而叹息。”扬明道长缓缓而答。

忽必烈大笑,道:“道长天下说客,故做危言。朕自登极以来,励精图治,务在养民,以结束纷攘乱世为务,务在开创盛世,还天下宁静。”

忽必烈是有为之君,他的志向不小,正如他所言,他的目的就是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在当时,蒙宋战争不断,兵连祸结,百姓为战争所苦,要是能够结束乱世的话,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然而,让忽必烈想不到的是,蒙古对中国的统治堪称浩劫,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极其严重。除了版图空前广阔以外,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比起后来的全国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就差远了。

“天下之不宁,正为陛下所图,陛下有一日之图,则天下一日不宁。”扬明道长直言现实,道:“陛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蒙古铁蹄征战不休,中原不宁,南方战事不断,皆因陛下而起。陛下若退兵塞外,则天下自宁,百姓衣食无忧,陛下之仁德史书垂青,天下共誉,千古以后,陛下为仁君,美名不失。”

美妙的言词后面隐藏着阴险的目的,这就是外交!

这是典型的说客言词,他的意思是要忽必烈退兵塞外,却给他说得天花乱坠。忽必烈要是真照他的话去做了的话,得到的绝对不会是历史美名,而是骂名和笑话,后世必然把他当作昏君,无能之辈,仅仅因为一说客之言就退兵。

扬明道长当然知道忽必烈绝对不会因为自己一通言词就退兵,但这是舌战,有些废话,无用之言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让自己在舌战中占得上风,他真的是深晓游说之道。

忽必烈雄材大略,举贤任能,他的臣子并非无能之辈,哪有不明白扬明道长话里玄机的道理,向忽必烈跪下奏道:“启奏皇上,扬明妖道妖言惑君,意在败坏我大元朝江山,请皇上处他以极刑。”

败坏江山,敌国之间互相败坏,扬明道长做为南宋的使臣,他的目的就是来败坏蒙古人的江山,难道还会帮助蒙古不成?一语道破真谛,可圈可点之词!

“众卿平身!”忽必烈不温不火地道:“道长此言堪称妙论,妙论。”边说边抚掌,一副很是赞赏之态。

这摆明了是一个美丽的言词包裹的陷阱,应该直斥其非才是,没想到忽必烈居然抚掌称妙,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群臣吃惊地看着忽必烈,很是难以相信。

扬明道长却知道忽必烈这话只不过是个过渡,后面的话才是正题,马上就要到来,凝神静听忽必烈的话语。

果不其然,忽必烈接下来的话是说:“道长此意甚好,的确是息天下刀兵的良策。当今天下所苦者唯大元朝与南朝战端。若南朝向我朝称臣纳表,则天下刀兵自息,士卒归家,男耕女织,天下富足,则赵祺先生之德天下共称,仁过三王,德过五帝。朕有仁慈之心,封赵先生为王,赵先生富贵不失,千秋万载子孙昌顺,不亦美哉!”

这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扬明提出息刀兵之策,忽必烈大加发挥,反守为攻,要南宋称臣纳表。这事根本就不可能,只要稍有头脑之人都想得到,但是如此一说,忽必烈就不失主动权,在这场舌战中占了上风。

扬明道长也不是好惹的,哪会让忽必烈得意,笑言道:“陛下可知鹿化虎的故事?”

象扬明这种能言善变的人讲个故事比喝碗南瓜汤还要简单,可以说张嘴即来,忽必烈虽然聪明绝顶,又哪里知道他要说什么故事,不动声色地道:“朕愿闻其详。”

扬明道长开始讲寓言故事,道:“贫道在山中潜修,一天,贫道看见一只鹿为猎犬追逐。猎犬凶猛,奔走如飞,鹿却气喘嘘嘘,难以为继,眼看就要给猎犬追上。就在这时,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鹿一下子变成了一头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对着猎犬就咬了过去。猎犬正在自鸣得意,万万想不到会有如此事情,眼见就着就要给猛虎吞噬,贫道心有不忍,喝道‘猛虎,尔乃山中大王,何故欺一平阳之犬’,猛虎对贫道微一点头,虎吼而去。”

忽必烈何等样人,哪会不明白他的意思,马上就道:“敢问道长,谁是虎谁是犬?”

“陛下圣明之人,自当知晓。”扬明非常技巧地道:“贫道此来,是为解蒙古之危而来,陛下置贫道之言于不顾,必将后悔莫及。”

言外之意非常明白,那就是南宋是虎,蒙古是犬。这个故事本身没什么创意,一点也不新鲜,妙就妙在与现在的形势极为吻合,先前的南宋非常弱小,四十多年来任由蒙古欺凌,而无还手之力,现在的南宋大不相同了,已经化身为虎,准备收复中原了。

扬明道长的意思是说:要是忽必烈不听从他的话,退兵塞外的话,南宋大军一到,蒙古必将败军覆师,忽必烈到时追悔莫及了。

群臣都是才思敏捷之人,哪有不明白他话中之意,群起斥责扬明道长:“住口!大胆妖道竟敢侮辱大元朝。来人,把妖道拉下去斩了。”

扬明如此高调把蒙古比作狗,对于自视极高的蒙古群臣来说,是莫大的侮辱,扬明道长足以死一万次了,还有不下令把他处死的道理。

殿前武士冲上来,如狼似虎一般,架着扬明道长往外就走。忽必烈心想正好趁此机会好好给扬明道长一点颜色瞧瞧,也不阻止,坐在宝座上静观扬明道长如何应对。

要是换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又是斥骂,又是蹦跳的,摆出一副不屈姿态。而扬明道长的表现却是与众不同,他好整以暇,一点惊惧之色也没有,也没有怒斥喝骂,只说了一句话,道:“不要你们动手,贫道自己走就是。”大步一迈,跟着殿前武士往外就走。

如此平静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比起那些又是喝斥,又是怒骂来,就高了好几筹,忽必烈不住点头,脸一沉,喝道:“扬明,你这妖道,你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要说?”

“没有。”扬明非常干脆地回答,道:“就是有话,我也不对你说,我会去和成吉思汗辩个明白,他的子孙为何会堕落到这种程度,不敢真刀真枪与人在战场上拼杀,只知道斩杀孤弱之使者。”

忽必烈知道象扬明道长这种人再试也是没用,挥手道:“放开他。”金殿武士闻言放开扬明道长。忽必烈称赞道:“道长能言善变,胆识过人,不惊不恐,是出使绝国的人才。”对群臣道:“你们都看见了吗?大元朝不缺人才,人才济济,但是,朕求贤若渴,不怕人才多,人才是越多越好。道长可否入朝为官?道长只要应允,道长有什么请求,尽管说。”

如此当着群臣之面称赞敌国使者的事,忽必烈并非第一人。在汉代,汉使出使匈奴就有不少汉使得匈奴单于的尊重与称赞,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皇上圣明,大元必昌!”群臣一齐颂扬。

如此盛赞敌国之使虽非忽必烈的首创,但这种度量的确非同小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刘到,扬明道长在心里暗自赞叹,心想怪不得清风子这样的高人都对他很是心仪,其人真有过人之能,道:“谢陛下谬赞,贫道本是华夏人,不敢为异族效力。”

这话说得很是平淡,但是话里的坚决之意却是谁都听得出来,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斩钉截铁!

“来人,给道长看座。”忽必烈对端着锦墩的太监道:“近点,再近点,对了,就是这里。”皇帝赐座,仅是对自己的臣子而言,对敌国之使赐座并非没有,也不多见,忽必烈如此做为,已经够让人感动的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居然要太监把锦墩放得离他很近,要是扬明道长暴起发难,行刺于他的话,问题就很严重了。

群臣马上上奏道:“皇上,万万不可。”

扬明道长一下脱下道袍,露出里面的贴身衣服,伸手就要在身上拍拍,示意自己没有暗藏利器,忽必烈笑道:“道长不必多疑,道长不是那种小人,道长,请过来就坐。”朝群臣挥手,道:“你们也起来。给他们赐座,你们都坐下来,听听道长的高见。”

太监送来锦墩,群臣谢过恩,坐了下来。

行刺忽必烈有没有好处?有,不仅有,还大有好处。忽必烈这份气度真的是足以让任何人心服,李隽得知这事后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忽必烈!”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把李隽要说的话全部表达出来了,胜过千篇美文。

扬明道长穿好道袍,坐了下来,不容忽必烈说话,先行问道:“陛下为何对贫道前倨而后恭?贫道山野散人,无金无银。”

前倨后恭一词,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习以为常了,不以为意,这个成语有一个典故。苏秦未读《阴符》之前游说天下,一事无成,回到洛阳老家,饿得不行,要他嫂子给他烧点饭吃,他嫂子找借口不给他烧。直到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再次回到老家后,他的嫂子对他是恭敬异常,苏秦就问他们嫂子为什么对他前倨而后恭。

他嫂子回答了一句大实话:你金多。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有钱了,我要巴结你。

扬明道长引用这个典故,含有讥讽之意,是嘲讽忽必烈对他先是威逼再是利诱,后来对他又很是礼貌,是妇人之行。

忽必烈哪有不明白扬明道长的话,哈哈大笑,很是欢畅,道:“道长妙人妙语。朕对道长前倨后恭,非为道长之金,为道长之才,为道长之节,道长之行当得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长真丈夫!”

“陛下光胆磊落,心胸坦荡。”扬明道长赞道,这是他来到金殿上第一句真心赞赏之词。

“听得出来,道长是真心话,朕很高兴。”忽必烈笑呵呵地道:“敢问道长,道长有何妙策息虎犬之争?”他引用了扬明讲的故事,等于说他接受了现在这个南宋鹿变虎,对蒙古不利的局势判断。

扬明道长缓缓道:“这事不难。贫道北行之前,皇上托贫道带了几样礼物给陛下。来啊,把礼物送上来。”

随从把礼物呈上,是一个大匣子,太监接过,打开匣子,惊呼一声,手一抖,差点摔在地上,马上意识到失仪,急忙闭嘴。

“赵先生英武不凡,他的礼必是让朕大开眼界。”忽必烈虽然听出了太监的惊呼声,还是不动声色地问道:“敢问道长,是什么礼?”

“四贤礼!”扬明道长平静地回答,道:“这四贤礼是博尔忽,汪德臣,木札礼,术速忽里的人头。”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道:“这是皇上写给陛下的亲笔信,还请陛下过目。”

忽必烈接过书信拆开一看,只有四个字“西南光复!”

博尔忽四人早就战死了,现在李隽派人送来他们的人头,无异于在向忽必烈叫板,无异于在向忽必烈示威,这种事任谁都难以忍受,对于雄材大略的忽必烈来说就是侮辱,忽必烈的脸色一下就变了,目光炯炯地看着扬明道长。

第226章 舌战忽必烈

“柳将军,伏牛山的位置非常重要,西接秦岭,东连霍山,北望洛城,南临汉江,西北靠近熊耳山,是很好的战略要地,你在这里好好下点功夫,以伏牛山为基,打出一个新的局面。”李隽很是高兴地给柳河子布置任务。

柳河子接到段干木带来的命令,和清风子一商议,两人一致认为要是能在中原打进一个楔子的话,对南宋有莫大的好处,要是能把这支农民队伍打造成一支重要的力量,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伐极为有利,完全可以从战略上进行牵制蒙古人。

两人的意见一致,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就是如何加强这里的实力问题,清风子提出三条建议:一是马上派人给解晋送去情报,要求他从汉中开始,加大向东突击的力度,目的当然是牵制蒙古人的军事力量,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围剿这支农民队伍,为他们的发展壮大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二是柳河子马上赶去伏牛山,接替李隽坐镇此处,因为李隽身负极其重要的使命,不可能在伏牛山呆得太久。在中原打进一个楔子固然是好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比起回到临安去筹划北伐大业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再说,李隽是九五之尊,要是在伏牛山呆得太久,消息泄露,蒙古人不计代价向伏牛山发起进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象李隽这样的终极目标,要是给蒙古人知道他就在伏牛山上的话,不用想都知道蒙古人肯定会调动大军,对伏牛山大打出手。那样的话,李隽就太危险了。

三是柳河子此去要带上一批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绝对忠诚可靠,能够吃苦耐劳,机变灵活的军事骨干。因为伏牛上真正经受过战火洗礼的也就十几个侍卫而已,对军事骨干的需要实在是太迫切了。

之所以要加上吃苦耐劳一条,那是因为这里的斗争将会非常难苦,这是在中原活动,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就是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了,艰苦程度可以想象,要是不能吃苦,问题就会很大。

清风子把想法一说,柳河子也是这样想的,很是赞同,他只补充了一点,就是他要马上出发,至于派人给解晋送信,选拔军事骨干一事只有交给清风子了。选拔军事骨干可以分批完成,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即使选出来也不可能集中出发,这要深入中原,是去险地,集中行动的话,危险会很大,必然要分批出动。分批出发,当然可以分批选了。

柳河子越快赶到伏牛山越好,他越早赶到,李隽就能越早回临安。柳河子稍一收拾,带上一百多军官马上就出发了。他们隐秘行动,不引人注意,一路上倒也没有出什么麻烦,很快就赶到了伏牛山。

说实在的,李隽进入伏牛山也是迫不得已,要不是李隽不忍心老百姓给蒙古人吊死的话,他完全可以硬着心肠不理,直接回临安就是了。他在伏牛山中呆着,无法筹备北伐大业,心中的焦虑非笔墨所能形容。柳河子一到,李隽马上就和他交接,准备回临安,去安排相形之下更加重要的事情。

柳河子依然是神采飞扬,并没有因为长途跋涉而稍显疲惫,信心十足地道:“皇上请放心,臣一定打造出一支精锐部队,在鞑子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利剑。”正如他所言,要是这事发展得好的话,无异于是在蒙古人的胸膛上捅了一刀。

顿了顿,道:“伏牛山和熊耳山相邻,更靠近关中,更容易得到关中的支援,臣会相机移师熊耳山。有了伏牛山和熊耳山为依托,鞑子要想不倒霉都不行。”

现在的局面对伏牛山的发展很是有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有引起蒙古高层的注意。现在的蒙古高层仅仅以为是一场不太重要的民变,派了几支为数不多的军队前来进剿,都给李隽打败。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随着柳河子他们的打的胜仗越来越多,蒙古高层必然要给惊动,派来的军队必然会越来越多,李隽是个什么事情都想到前面的人,道:“柳将军,你尽管放心去打就是了。我会要高达将军,张世杰,越良淳他们配合你们采取行动。”

李隽的意思是说要高达,张世杰,赵良淳他们对蒙古人保持足够大的军事压力,拖住蒙古人更多的军队,那样的话,蒙古人投到伏牛山的军队就会少很多,对柳河子的发展就更加有利了。

这的确不愧是一条好计谋,柳河子很是高兴地道:“皇上巧妙运筹,臣就好办了。皇上,臣别的不敢说,可以向皇上保证,只要朝廷北伐,臣绝对可以给鞑子狠狠一刀。”

这话说得信心满满,让人听着就舒服。柳河子足智多谋,胆识过人,拥有丰富的敌后斗争经验,有他坐镇自是放心,李隽也是高兴地道:“一切就交给将军了。我这就启程回临安。”

“你这妖道,你如此说话,你死定了。”群臣心里如此想。他们想得没错,杀了忽必烈四个爱将不说,居然派人把人头给送来,也太张狂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示威,任何人都难以忍受。更不用说忽必烈雄材大略,自视极高之人,如此之事他必然要视为奇耻大辱,一怒之下砍下扬明道长的人头也是情理中之事。

扬明道长一点畏惧之色也没有,静静地打量着忽必烈,瞧他那模样好象根本就没有看见忽必烈虎目中的神光似的。敢于直视忽必烈这种雄材大略的帝王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少之又少,扬明道长就是其中的一个,仅此一点就足以流传千古了。

忽必烈长吸一口气,虎目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