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盲女与君王绝世情:山有木兮木有枝-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称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则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在其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其一为“宝船”。其二为“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其三为“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其四为“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其五为“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据《明史》中“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三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世界史上彼时最大的海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数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仅一艘船,即可容纳有千人。《明史》中“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以海道针经(即现在的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导航,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簿记载,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时,罗盘的误差,已不超过现代的2。5度,在当时,已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全赖明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于《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二十页,共四十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五百三十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三百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十六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更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人,命名南海诸岛礁,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
帝,为与诸国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命郑和至所到之国,先向各国宣谕,宣读皇帝诏书。
“皇帝敕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致失所。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抒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
凡顺服者,即互赠国礼,会盟饮宴,展开贸易。诸国,纷纷派遣使臣回访,更有甚者,屡有国君携妻、子亲赴大明来访。有时,还要替各国调解纠纷。
(彼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了八十多年,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其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彼时,我泱泱中国,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永乐六年,九月十三。遣郑和再使西洋,送外国使节归其各国。沿途,所历国家分别为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阇婆、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据史记,郑和二使西洋,其随行人数,仍然远超出二万七千人之众。
永乐七年,夏,郑和出使还。是年,营建昌平天寿山陵。
永乐七年,九月,遣郑和三使西洋。船队,自太仓刘家港启航,十月至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是年冬月自五虎门出洋,顺风经十昼夜始达占城。再自占城至真腊、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均屯于此处,以备使用。船队去到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此处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归国。其船队自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始抵古里。
永乐八年,二月。帝,率五十万大军亲征鞑靼,权妃同行。五月十三,大军至斡难河,败本雅失里、阿鲁台。及至凯还,权氏薨于临城,葬峄县。
永乐九年,六月十六。郑和出使还,俘锡卢山国王阿烈苦泰儿至京,释还。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遣郑和四使西洋。先至占城,后往阇婆、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郑和,再派分船队至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其余船队自苏门答腊驶往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至加异勒,剩余船队驶往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此处,乃东、西方商贾交还往来的重地。郑和船队经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郑和船队遂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此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据史记,其四使西洋随行人数,有二万七千六百人之多。
永乐十一年,元月,天寿山陵成。二月,葬皇后徐氏。
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郑和出使西洋还,俘苏门答腊王苏干刺以献。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初十。遣郑和五使西洋,命其送“十九国”使臣归国。船队,自占城,再至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其余船队到古里后又分为两支,一支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直抵忽鲁谟斯。
永乐十五年,北京西宫成。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郑和下西洋还。
永乐十八年,下诏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北京宫殿郊庙成(即今日的北京故宫)。
此项工程,所费工匠,达二十三万人,还有上百万民伕和大量兵士,工程规模之浩大,亘古少见。
工程之中心,为紫禁城和皇城。
在元旧宫(燕王北平旧府)之上,修建紫禁城。将元大内全部拆毁,紫禁城仍沿用其旧址而稍向南移。城周六里,城墙高三丈。城外有护城河,用条石砌岸,俗称筒子河。城墙四周建有角楼,俗称“九梁十八柱”,结构奇丽。以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因南墙复向南推移了近百余丈,故午门之所在,正是昔时元皇城的棂星门旧址,午门内的金水桥,也为昔时周桥之位置。金水桥北,新建奉天门,奉天门内,在元大内崇天门至大明门旧址上,建有外朝三大殿: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名太和殿)是皇帝即位、诞辰、节日等举行大典的场所;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中和殿);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其后,在元大明殿的旧址上,建有内廷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供皇帝及后妃居住。
在元皇城的旧址上,向南有所拓展,建皇城,以扩大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间隔。皇城南面的正门,为承天门,门前为宫廷广场。高大的承天门前,建汉白玉石桥和华表,气势磅礴,庄严端重,系皇帝颁发诏令之所。承天门内,端门至紫禁城午门的中心御道左右,左侧建有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侧建有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为皇帝祭祀祖先和土地、五谷神之所。
皇城的北部和西部,系宫苑所在。北部,在元“灵囿”旧址上,以清除元故宫的废渣土和挖紫禁城护城河的土,堆筑了一座假山,称“万岁山”,俗称煤山(清初改称景山)。其主峰所在,正是元延春阁旧址,意在压胜前朝,又叫“镇山”。其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正南对紫禁城的玄武门,处于北京全城的中心。皇城西部的御苑,在元太液池、万寿山、仪天殿的基础上,又有所扩建。
天子,特谕令“木工首”蒯祥(字廷瑞,苏州人),保留元旧宫内的太液池。向南开凿伸延,照其旧貌,遍植芙蕖。
在元内城之上,建大城,依次南移了二里。改建后,城周四十里,全部用砖包砌。计九门:东二门,自北而南为东直门(元崇仁门)、朝阳门(元齐化门);南三门,自东而西为崇文门(元文明门)、正阳门(元丽正门)、宣武门(元顺承门);西二门,自南而北为阜城门(元平则门)、西直门(元和义门);北二门,自西而东为德胜门、安定门。
在南郊,兴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坛。(清代改称先农坛,明世宗嘉靖九年,另在北郊安定门外筑地坛,分别祭祀天、地,原天地坛改称天坛;又在东郊朝阳门外和西郊阜成门外,分别建筑了朝日坛和夕月坛)
永乐十九年,元月初一,帝,御新殿受贺。
是年,正月三十,遣郑和六使西洋,命其送“十六国”使臣归国。途径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诸国。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郑和自西洋还。随船来访的,尚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诸国使节。
是日,申时。帝,宣内官监正四品太监郑和,于乾清宫内觐见。
早朝时,天子已在谨身殿一并召见了内官监太监郑和及其带回的海外诸国使节。此刻,只因马三保尚有要情另行禀奏,故,改在内廷奉召。
汉白玉的月台之外,日影,已渐渐西斜。时值秋中,明黄琉璃瓦的重檐庑殿顶上,有数只飞鸟,振翅,低掠过碧洗一般的苍穹。
昔时的马三保,而今,也已是年过半百之人。长臂撩起襟袍,弯下日趋老迈的腰身,徐徐,跪倒于天子跟前。
此宫,为天子的寝宫所在,系“内廷”三宫之首。
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立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
殿内,铺墁金砖。明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銮座。
天子,正端坐于宝座之上。
两鬓,已渐染霜华,深浅不一的岁月痕迹,烙印于男儿的面上。含笑,看着殿内所跪之人,和颜道:“三保,起来吧。”
他,系内臣,更是昔日跟随他鞍前马后征战未停的骁将,情分,自是不同于旁人。
天子之言,向为至尊金口。一言既落,岂料,马三保却并未随之起身,非但不起,更俯身重叩了下去。
口中,低低道:“启奏陛下,臣,此番归国途中,尚为陛下带回了一个人。臣,斗胆,特地带她前来觐见!”
天子的眼眸内,眸光淡淡掠过,不动声色地问道:“何人?”
马三保低头自衣袖内,取出一件物什,再双手高举过头顶,奉于天子眼前。一旁随侍的内侍见了,随即上前执了,疾行至天子跟前,俯身奉上。
竟是一方玉饰。
如膏的白玉,透雕了一只展翅的猛禽,玉色,已略有些泛黄,一看便知不是新制,更不似寻常的货色与形制。
此一物,曾是他的贴身旧物,他,岂会不识?!
他缓缓自御座之上立起,厉声,质问座下之人道:“马三保,尔,何来此物?”
马三保再重重叩下,哽声,应道:“启奏陛下,臣,此番归国时,竟在暹罗国遇见云萝宫人,臣——”言未尽,已然涕下。
岁月之变迁,男儿昔日深埋于心内而不能言出的的情愫,已一一湮灭于岁月的飞灰间。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待到暮年,再重遇故人,又有几人能不唏嘘?
天子的音调中,却听不出太多情绪,只,沉声命道:“宣。”
不过片刻,一个纤细的身影,随着内侍踽踽而入。
女儿的韶华已去,满头的乌丝,已成白雪,形容枯槁,肩背佝偻,竟比寻常之人还要老上十岁不止。
始入,即,跪倒于他的大殿之内,扬声高道:“奴婢,云萝,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用力握着掌心之内的玉饰,接道:“起来回话。”
“谢陛下。”
其声,已完全是老妇之音,看也不看自个身旁数步之遥的郑和太监。只,仰着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孔,直直望着眼前的天子。
才,望了须臾,原先干涸的眼眶内,竟,渐渐涌出晶莹的热泪。
低头,用衣袖轻轻拂过泪迹,却,并不起。
他,太息一声,扫一眼两旁随侍的宫人,低道:“都退下!”
那些宫人既得了旨意,岂敢轻违?不过片刻,即已仓皇屏息退去,退得一个不剩。
云萝宫人,环顾一遍满殿的寂寥,这才,回眸看向宝座之前的天子。
“陛下,奴婢,来得太迟!辜负了娘娘的重托。奴婢,生,无颜见陛下,死,无颜再见故人!”
男儿,终,垂落了衣袖,哑声命道:“是她让你来见朕?”
“是。”
“陛下来接娘娘回宫那一日,奴婢前脚走,陛下就到了。娘娘曾问奴婢,如果奴婢去了民间,看不见,也听不见这宫内之事,云萝是否能仅从行事之别,分出她和……她的不同之处?”
“奴婢服侍娘娘日久,当然能够因事而辨人,即便同顶着至尊的名号,眉目也有几分相类,旁人瞧不出,天下人分不出,奴婢又怎会瞧不出?”
“娘娘就说:‘既如此,你此刻,便拿着这块玉饰,走得愈远愈好。一年之后,如果,你在民间,能看出我大明的皇后已另有其人,你……就再拿着这块玉饰回来。’”
“你凭着这块玉饰觐见,旁人,纵认不出你,但,马三保,刘成等人,自会为你成全,让你得见天子。”
“记得,断不可早回来,一定要等到一年期满后再回。”
“娘娘,还让奴婢将这封书柬一并交给陛下。”
语,未落,天子,已大步而下。只,行了数步,却,停在她十步之外不动。
云萝早已泣不成声,一面哭,一面以膝代步,踉跄着爬至他足下,双手将书柬捧给他。
口中犹道:“岂知,奴婢始出宫,即遇到歹人。原来那厮竟是往来暹罗的商人,待搜出奴婢身上的宝物,见财起意,竟要杀了奴婢……再夺了玉饰去。”
“奴婢,为了能留下玉饰,迫不得已便宜行事,暂且答应其……以身许之。跟随他远赴重洋,去到别国。”
“奴婢,许多次都想逃回我大明朝,怎奈……”
原来,她一早就准备自裁,早在他带她回宫,带她去见方氏之初。
原来,她如此了解他的心性,却也实不了解他的心性。一年的光阴,并不能磨灭了男儿心头的熊熊烈火,更遑论是如斯的恨意与殇意?
后面的哭诉,他,已然不闻不见。只,轻轻接过她手内的木匣,长指稍一用力,打开那一支乌黑的长匣。
取出其内的书柬,慢慢,展开。
“朱子,棣也。朱子,棣也。朱子,棣也。朱子,棣也……”
密密匝匝,布满了整张素纸的,写满人眼帘的,竟只有这四个再简单不过的字。
字虽简,其意,何其僭越放肆?!
起笔处,尚是工整的行书,清丽,而蕴藉。
等,书至过半,笔力愈来愈劲,笔触亦随之愈来愈草,渐渐,演化成行草。
及,书至最后数行,字迹已几乎不可辨,竟是凌乱至极的狂草。
一如,情之狂澜不挽,意之缠绵难断!
因着,年月的久远,女儿先前的珠泪,早化为纸上暗黄的印记,斑斑驳驳,盛开于人的心上,眼内。
灼灼其华,灿灿其夭。
不过是女儿的一句闺阁私语:“朱棣——”
每一个“棣“字,均少书了一横。
朱棣。
他的名讳。
他的痴儿。
万语千言,千言万语,已无需再另泼墨一个字。
他俯下身,以手内的绢巾,掩住遽然急至的低咳。待到声止,洁白的织物之上,已然——绽放了数朵娇蕊。
他挥下衣袖,示意眼前二人先退去。
但,马三保和云萝早已看见了天子手中染血的巾帕,一时间,这些旧部,竟一齐低呼出声,再,齐齐泪如雨下,老泪纵横。
翌年,永乐二十一年。常山护卫指挥孟贤谋立赵王朱高燧夺嫡,伏诛。帝,亲征鞑靼阿鲁台,皇太子监国。鞑靼已被瓦剌所败,闻大军至,远遁,不遇敌而还。
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帝,再亲征鞑靼,次翠云屯,以不遇敌,还师。
是年,七月十八,卒于榆木川。十二月十九,与皇后徐氏合葬于天寿山长陵。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永乐十一年,二月。迁皇后徐氏灵柩入寿山陵墓。时,扶灵军士,并工匠数千人,因渎职失检,俱杀于寿山之阴。)
跋尾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戌时。
榆木川。
帝师主帐之内。
银烛高烧,将大帐内的每个角落,都映照得再分明不过,却,照不见一个人影。所有的太医和随行的将官一应人等,都已经被他一早摒出帐外候旨。
北地天寒,此刻,虽只是秋七月,却已经堪比南地的初冬。若有若无的朔风,自锦被外渗入,钻进人的骨骼筋脉,好比虫咬蚁噬一般痛楚难忍。
他强抑着不让自己出声,渐有豆大的汗珠,缓缓自男儿斑白的鬓间,滑落。
耳畔,却清晰传来铁甲金石之声。
座下铁骑的长嘶,长刃拔出的鸣响,千里旌旗迎风的鼓噪。诸多声响交混于一起,一声声,一幕幕,宛如都到人眼前来。
江河落日,暮野初合。
春之雪融,冬之风冽。
此一生,男儿,生于疆场,亦死于疆场。
煌煌文治,赫赫武功。
身虽死,虽死何憾!
可,人生自古谁无憾,高祖皇帝有过,高皇后有过,他的生母有过,他朱棣……自然也有过。
他长叹一声,但,溢出喉内的,不过是一声低不可闻的闷响。
彼年,彼时,彼刻。
弥留间,一副小小的身子,火一般滚烫,掀开他的锦被,蓦地,钻入了他的臂弯之内。如此熟悉的触感,如此谙习的气息,他毋庸再睁开眼眸,也知道来人是谁。
她,终是来了。
这些年,这么多的岁月,她许是恨他太甚,竟,从没有一次入过人清梦。
他,终是等到了。
他收拢双臂,轻轻,抱住怀内人。这么些年,他已经老了,可是他的痴儿,竟然还是一如当初那般及笈的模样。
几近贪婪地深吸了数口长气,再,一点一点,收紧力道,几欲,将身上的那个小小人箍碎。
可是,她被他宠坏了,果不其然,才不过用了七分力,身上,原本深埋在他衣襟之内的小脸,就不依不饶地向他娇声呼道:“敷儿……痛。”
男儿,心内一阵剧痛,咬牙斥道:“尔,也知道痛。”
她垂下脖颈,低头,一眨不眨地望着他,发丝,倾泻于他的指间,身上。
才安分了片刻,怀内之人,即开始隔了他的襟袍与她的罗裙,以女儿身下的娇柔之处,一点点,一寸寸,厮磨于他的腿间。
他怒极,用力攫住她的身子,止住她的动作。再,厉声道:“秦罗敷,尔想怎样?!”
实是明知故问。他何尝不知道她想怎样,可是他给不了她,他的身子,早已经成了一根朽木。
如此隐晦难堪之疾,即便天下人都已知晓,他亦不想她知晓。
烛火摇曳,男儿身上的这一个小小人,小脸,涨得通红,咬着自个的唇瓣,眼中,分明有失望的伤意。
一双黑白分明的瞳仁,却,依旧执拗地望进他的眼眸内。
直隔了许久,才垂下眼睫,复又伏进他的胸前。
小手,一面兀自撕扯开他的衣襟,一面,再用贝齿,在他的肌肤之上,一路往下,烙下深深的印迹。
他不再拦她,索性任由她这般任性胡为,却,一动不动。
可是,他怀内的魔障,偏偏仍不肯轻饶了他。忙乱的小手,继续在他与她的身下,轻一下重一下地忙碌着,撕扯着他与她的衣物,忙得不亦乐乎。
肌肤始接,她的喉内,竟随之,溢出一声再放诞不过的吟哦。
复,软声,在他胸前低低求道:“敷儿要——”
他默然良久,始苦笑一下,低应道:“痴儿,本王已经给不了你。”话音未落,只听女儿喉内一阵失声传来,小手,竟,死死攥住了他的衣襟。
这一刻,他与她,都同时察觉出了他身下的变化。
是他的身子。
他竟然……在这一刻,活了过来。
何止是鲜活,竟,仿似是重生!
人人都道天子不能人事,二十多载的羞辱,仿似千斤重负,如山一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而,此刻,它终于找到了皈依之所。
身上的人儿,如痴如醉,放肆恣意之至。
一次又一次,他直给了她许多次,直至他累极倦极,再不能胜。一双铁臂紧紧箍住怀内人,止住她的索求,哑声斥道:“秦罗敷,你给本王住手。”
她似轻颤了一下,这才自他的臂弯间,抬起小脸。
乌黑的瞳仁,与他目接。双颊,**色烧得通红,小脸上,密布着黏腻的汗意,沾了一缕一缕柔软的发丝。
“尔,不要命了?”
“敷儿,想要……陛下的身子。”
他太息一声,大掌,轻轻拂过她脑后的发丝。稍稍敛了眸内的精光,接道:“罗敷痴儿,尔,早已经得逞了。”
何止是他的身子,还有男儿如此骄傲的一颗真心。彼年彼时彼刻,他于无心无意间给了出去,却,再也收不回来。
他话音未落,那一张小脸上,即刻绽出一朵笑靥。
如此娇美,如此欣喜,简直是喜不自胜,丝毫不知遮掩。仿佛,春风拂栏而过,吹得海棠初绽,凝露才半开。
他的小小缠枝海棠。
“陛下。”
“嗯。”
“罗敷梦见太液池水了。原来,水底,也有芙蕖。”
“敷儿落水之时,看见眼前好多影子,却没能看清是何物,原来,竟是一枝一枝的荷花。”
他但笑不答,真真是痴儿说梦,梦到今日仍未醒。
拓宽太液池之时,他曾特地命人下水,于池底一探究竟。触目所及,不过都是些老根而已,何来芙蕖一说。
“痴儿。”
“嗯。”
“本王累了,想要歇一歇。”
“可是罗敷不想睡。”
他不禁失笑,佯作恼道:“尔到底意欲何为?”
“敷儿,看了陛下命人重修的《实录》。”
“那又怎样?”
“那一句‘无如燕王’,并不是他说的!”
话音甫落,还未等他应,身上之人,已然扑进他怀内,小小的贝齿,朝着他的胸前,重重咬下。
力道之深重,竟,没有一丝犹疑。
其内的恨意,其下的怨责,一齐自女儿的齿间,渗透于他的身内。他吸一口气,强忍着心口处的痛楚,抱紧她。
胸前低处,复有汩汩的潮涌,如此滚烫,如此灼热,一点一点,自她与他的肌肤相接处,迤逦而下。
自是人的热泪。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亥时刚过。
帝,薨于榆木川大帐之内。
天下间,男儿虽众,无如燕王。天下间,帝王何多,再无永乐。
注1:永乐十六年,帝,命人重修《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宝训》等,成。
注2:据《明太宗实录》所载,太祖(即朱元璋)曰:“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皇后(即马秀英)曰:“幸毋泄言,恐祸之也。”太子闻之,密以语凉国公蓝玉。玉先征北虏纳哈出归至北平,以名马进上(指燕王朱棣),上曰:“马未进朝廷,而我受之,岂所以尊君父?”却之。玉惭而心不怿。至是,闻太子言,曰:“殿下观陛下平日于诸子中最爱者为谁?”太子曰:“无如燕王。”玉曰:“臣意亦然,且臣观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恐此语上闻,殿下之爱衰矣。臣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太子曰:“燕王事我甚恭谨。”玉曰:“殿下问臣,臣不敢隐,故尽其愚忠耳。惟密之。”时晋王亦闻太祖注意于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后晋王与上皆来朝,上有疾,晋王数以语见侵,上内怀忧畏,疾增剧,遂恳求归国。晋王密遣人伺察上国中细故,将闻于朝,既无得。
注3:此段文字,原载于永乐初年的官书《奉天靖难记》中,后来被载入《实录》,虽加以删改,但其诣仍在。
(全文终)
【由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