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双方的援军也赶到了,扶余人那边是几百名刚跑出的士兵,他们也知道这个门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迅速的补充了己方的损失。
在贵族的鞭子驱赶下,不顾一切的扑了上来。
远征军这边是纪任带领的三百多弩手,纪任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他,战场上,弩机无敌,同时他也弩机制胜论的坚定支持者,所以他的部下装备的远程武器全部是弩机,见了这情况,纪任没有傻到拿他不擅长近战的弩军去送死。
“全部蹲下,弩机待射!”三百多人在听到长官的命令后,就迅速在七十多步的地方蹲好,早已装好弩箭的弩机高高举起,按照纪任教的方法,将望山对准天空,计算起弩机的射程和落点。
“敌距离一百步,一轮齐射!”纪任的眼睛对于弩机有着天生的直觉,他很快就老道的判断出敌人主力和密集点的大概位置,发出了攻击的命令。
士兵们忠实的执行了纪任的命令,三百多支强力弩箭脱膛而出,它们的目标并不是扶余人,而是天空,这条经验是当年和秦军作战的纪任祖先用鲜血换来地。
秦弩部队何以无敌?
一为精锐的士兵,一为精良的装备。但是最重要的一点,秦弩几乎很少直射。经验老道的秦兵通常是利用其弩机上的望山测算敌人的距离,然后再计算出自己的攻击距离,落点。
然后在对手地惊讶中从容不迫地将弩机瞄准天空,在精密仔细的计算下,那些弩箭总是会神奇的射向天空,再利用强大的冲劲和惯性作用对敌人进行俯冲攻击。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样的攻击方式,曾有人做过实验,一支从天空俯冲下来的弩箭威力远远大于平射威力。甚至有人说俯冲威力是平射威力的数倍。如此强劲的冲击,配合秦军规模庞大的弩机部队以及士兵们精准的计算,通常一个军侯指挥的千人方阵可造成一个三百到四百步的无人区。而当年秦帝国足足有一百七十个专门的弩机千人方阵,倘若全投入战场,那么只要一个接触就可令敌人崩溃,当真是恐怖至极的强大军队!
而纪任的祖上正是当年替高祖一死的纪信大将军,他乃当代纪家家主的第三子,由于不可能继承父亲的基业,所以他才到禁卫军中发展,到抽他来辽东。他自然就指挥他最擅长的弩机部队,这次出征,全军也只有他的军队属于全弩部队,因为弩机只有懂得怎么使用它的人才可发挥出最大威力,否则还不如弓箭。
如蝗虫一般的弩箭迅速的消失,强大的冲劲使得他们在冲到数十丈的高度才径直开始俯冲。高句丽人在这一刻被惊呆了,三百多支弩箭密密麻麻地整齐插在他们的前面,方才还在与他们搏斗的扶余人,此刻已经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就是这一轮攻击,三百多弩手在还未看到敌人的时候,就杀死了至少一百多人。
仅仅是稍微惊鄂一阵,双方便又搏杀到一起,不过此时高句丽人士气大震。而扶余人却没有从那一轮攻击的阴影中走出,拼斗起来自然多少有些顾及。
一股股的援军从营地的四周赶来,他们迅速的开始布置防御,有参与近战的,也有与纪任一般进行远程攻击的,但是他们仅有少数的弩,大部分是弓,所以在黑夜中效果不佳。
纪任则将所有的弩手招到他的方阵中,凑足了六百人后,将他们分成三组,不停的轮换攻击,给冲上前门的扶余人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空地带。
但是仗打到这个份上,扶余人也已经杀红了眼睛,他们方才丧失的勇气,仿佛在现在全部找了回来,一个个红着眼睛,踏着战友的尸体前进。
不过他们再怎么努力都已经晚了,卫青的主力从王庭倒塌的围栏冲进来时,压死扶余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狠狠的砸在扶余人的心里,他们在越来越多的白衣人面前开始崩溃,严寒吹打着他们的肉体,流矢射中了他们的身体,这些都可以在勇气的支撑下克服,但是当战胜敌人已经变为不可能时,他们最终绝望了,像所有面临的死亡的野兽一般,他们疯狂的冲击着王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
卫青见了,连忙带上部队,一路扫荡过去,每遇到一个帐篷,他就分出一队人马进去查看有无活人,同时从主力中分出两个千人队,令他们带足箭支,从两翼包抄过去,利用己方在雪地上的灵活性,不断的袭击一切敢回来的扶余人。
战斗接下来几乎是一面倒的样子,两个干人队的包抄,使得可以回来的扶余人更少了,尽管他们拼着命的想回来,但是这无疑将是死亡之路。
尽管如此,战斗一直持续了整夜,虽然到后半夜,扶余人已经是在垂死挣扎,卫青甚至只安排了一千人负责防御,其余人开始包裹起扶余人的毯子,在火堆边美美的睡觉。
而那一千人所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战斗,而是仔细的查找每一个躺在雪地里呻吟的扶余人,找到他们,然后给他们补上一刀,因为冻伤是一种难以治疗的伤病,所以他们最好的归宿便是死亡,当然这并不是卫青有多仁慈,而是,事实上当你睡觉的时候,你会想听到耳边翁嗡的呻吟吗?
当天亮的时候,卫青从火边走出来时,他被眼前的情景的惊呆了,这里简直是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死人,雪地上插满了箭头。
这些死尸一直沿绵了数里之远,有老人,有少年,有女人,更有残肢断体的战士。
卫青命令部队将这些人的尸体集中到一起,准备挖个大坑埋了,同时清点昨夜的损失,但是高句丽战士告诉卫青,在草原上死人是不需要掩埋的,他们的坟墓就是草原!
但是如此众多的尸体终究是不雅,再说,那些昨夜战死的高句丽士兵的尸体也需要清理,高句丽人并不与卫青多做争执,因为他们也觉得,十几万具尸体在这块草原上确实是密集了些。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知道,与高句丽人战斗了几百年的死敌,强大的扶余王庭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相拥而泣,欢呼着,跳跃着。
……
“……是战,斩敌首级颇多,胡酋自单于以下或亡于严寒,或战死,此诚吾皇之威,臣仗之以得微功……”这是事后辽东郡守李云给汉天子的奏折,从这份奏折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节,譬如,李云避口不谈杀了多少敌人,而是用,颇多,形容,哦,伟大的汉文字,真是理解颇多,好,我们回到主题,在这个现在唯一留下的当时历史证据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家仔细观察就可以知道了,难以想象,这次战斗居然没有俘虏!更没留下一个活口!——某欧州国家的某个电视台的历史学家在一次节目中如是说。
卷五 牧守辽东
第十八节 全胜而归
远征军对扶余不宣而战的偷袭所带来的战果是辉煌的!
扶余王庭的全部主力精锐不是战死,便是冻死,强烈的血腥味在雪地的空气中蔓延。
扶余人的尸体遍及视线所及的一切地方,当大汉士兵们看到如此多的尸体时,无不呕吐了大半天,毕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这次出征时,还未亲手沾过鲜血。
仅仅是根据卫青的保守估计,昨天一夜,至少有十三万以上的扶余人死于冻死,或者极度恐惧,真正战死者不过一万,其中绝大部分是门前的阻击以及被包抄的两队弓手,在远距离射杀。
十三四万具尸体躺满了整个雪地,可以想象这是何等恐怖的一个场面。
此战,远征军也付出了巨大损失,七百多名高句丽战士和五名汉人军官战死沙场,另外尚有一千多名伤者,其中永远丧失战斗力的伤者占去绝大部分。
要知道,在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受伤,只要伤及血管等重要部位,那么伤口就会迅速被严寒冻死,暴露在外的肌肉组织将受到严重损伤。
而战场上,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不受伤,所以很多伤兵在受伤后并未在意,而卫青也缺乏足够的雪地零度作战经验,所以伤员的问题没有被及时重视,等到这些伤员早上起来的时候,大部分发现自己的伤口附近已经彻底的失去知觉。
有的人失去了一只胳膊,有的人失去了一条腿。
当卫青得知此事后,惆怅了好久,此事其实本可以完全避免,他还实在太年轻了,在大胜过后缺乏足够的镇定和冷静。
没有办法,卫青只能在扶余王庭留下二千军队,一方面照顾这些伤兵。另一方面清理尸体。
他则带着远征军的近万主力部队,再次踏上出征的道路。
这一次远征军的食物可以说十分丰富了。扶余王庭中囤积着大量的牛羊,以及马奶酒。几乎每人的干粮袋中都装满了风干的羊肉,牛肉,腰间也挂上了马奶酒袋。
虽然大汉军官喝不惯这种味道很难闻的酒类,但是经过那次伤兵事件后,卫青严令每一个军官都必须挂上两袋马奶酒,不管你喜不喜欢,想不想喝。因为某些时候。特别是当人在战场上受伤的时候。喝上一口这肿难闻的酒,就可帮助伤员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保住他身上的重要零件。
获得了新的补给后,在大胜的刺激下,配合远征军独一无二的滑雪板的速度,远征军一路上凯歌高奏,越打越有精神,越打越有感觉,整支部队度过了磨合期开始进入高速成长。
十一月二十四日,高远为首的右路军发现扶余左大将的部落。在结合不断的骚扰以及猎杀后,在主力到来后攻破其寨门,斩首三千级,俘虏四千。
二十五日,高远,纪任。燕小七各领二千奔袭附近三个人数在三千左右的部落,大胜而还。
二十八日,这天太阳终于出现,远征军发现了扶余另一个大部族,大军随即而到,在士气如虹连战连胜的远征军面前,扶余人的一切抵抗都显得那么徒劳。
游走在营地外的弓手,主导着整个战斗,对于如何在有效射程内充分利用自己的射程优势和灵活性。给予敌人最大的杀伤,这个技术远征军上下在这几日的战斗中早已娴熟,战斗持续了三天,远征军方面仅仅付出了十死一百三十伤的微弱代价就彻底的摧毁扶余人的意志,尽管中间他们曾试过夜袭,出骑兵决战等策略。
但是厚厚的积雪在自然环境上造成了扶余人失败的根源,他们出击的部队无不被积雪所羁绊,最后全军覆灭。
尽管他们也知道,太阳出来了,就意味着积雪将迅速消融,但是远征军没有给他们机会,连日的袭击和射杀使得这个部落的青壮大部分死绝,仅剩的战士早已经失去了战斗的意志,最终当高远嗷傲叫着带军冲进其大营时,所有的扶余人放下了武器,他们跪拜着恳请仁慈的汉人饶恕他们的罪责。
是战斩首七千,俘虏两万,对于俘虏,卫青自有打算,他盘算着那条从辽西到辽东的道路,所需要的人力,按照保守估计,这样一条道路,需要至少十万奴隶。
而开战到现在,远征军共计俘虏三万多人,其中老人,妇女等占了绝大部分,青壮不足四千,很显然远远不能满足辽东地需求。
此时冰雪开始消融,卫青也知道是时候见好就收了,于是他押上所有的俘虏,开始从原路返回。
对于众多的老弱俘虏,尽管有许多人进言应该全部坑杀掉,否则押回去势必浪费许多粮食,但卫青终究是卫青,他永远不是屠夫,所以他否决了这些建议。
十二月十一日,远征军顺利的冰雪消融的最后一刻,赶到扶余王庭,与留守部队会合。至此从十一月二十日开始发起的杀戮战争结束,此战扶余人丧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损失了四分之三的主力,其从单于以下的贵族几乎全部死亡,扶余成为了历史的尘沙。
远征军方面,战死一千三百人,伤近两千,加上来时的路中非战斗死亡的四百多人,起初一万四千四百多人出征,到现在回去的仅仅有一万三千不到。
但是战果是辉煌的,由于采取中心开花的战略,远征军第一击就敲掉了扶余王庭,本来计划中应该全部杀掉的牲畜,此时由于冰雪消融的缘故,所以可以在奴隶的驱赶下,徒步回到辽东。
至于远征军的战士,则人人骑上了战马,押着奴隶,赶着数十万头牛羊,战马回家。
在大汉传统的春节除夕之前,他们终于穿越了长白山脉,出现在辽东地域。正在担心着远征军战事的李云得知后,顾不上穿鞋,赤着脚出三十里迎接,胜利的消息被迅速的传播开来。
一月后,辽西雪融,李云立刻将胜利的消息上报中央。
卷五 牧守辽东
第十九节 形势
得胜归来的大军径直策马进入辽东城,在这传统的春节来临前夕,远征军的胜利就如一把猛烈的大火彻底的点燃了全城。
高句丽大王,大汉国辽东侯,护东将军韩鲍脸上更是挂满了笑容,以一万多人出击,全歼死对头扶余人的王庭主力,并趁势消灭了其余几个大部族,自此长白山以东,高句丽人再无敌手。
韩鲍心中的小九九迅速拨打起来,历来大草原上便是弱肉强食的格局,现在扶余已灭,在整个大漠以南的地方,除却匈奴人,以及盘踞在一边的东胡人,势力最强大的便是高句丽了。
他已下定决心,来年开春,便亲自领军去开疆拓土,扩展高句丽人的势力,单单是扶余人衰落后留下的势力真空,就足够高句丽人的实力增强一倍以上。
那丰盛的水草之地,那天然的优良牧场,韩胞相信,高句丽只要好好经营几十年,努力的发展,日后未尝不是一个不亚于匈奴的大部族。
可是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舍弃了在辽东的舒适生活,跑到草原上去颠沛流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简单生活。
李云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位目前高句丽全族的实际领袖的态度,对于高句丽人,李云心情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这个亲汉的游牧民族成为大汉国的打手,大汉的剑指向那里,他们便作为开路先锋冲向那里,为大汉国的利益战斗,如此一来不仅仅可得到一个相当好的帮手,更可为其他游牧民族村立一个榜样:亲大汉的,可以舒服的生活。称霸草原,从而造成草原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而另一方面,他又必须警惕着高句丽人,不能让他地实力超出大汉国的控制能力之外,一个好的打手,大汉自然喜欢,可是一实力强大到可单条匈奴的民族,却并非是大汉之福。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李云自然明白,所以要想有效的控制高句丽的实力。防止他日后强大到可与大汉国对抗,李云命令卫青加强对高句丽人的洗脑。当然这是治标的策略,要想真正的将高句丽人融入大汉,还是老办法有效。
按照五服体系,高句丽属于要服和荒服之间地诸侯,他仅仅需要向大汉天子每年进贡一些礼品,就可获得天子的承认,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官僚体系。天子根本不可能越权干涉。
但是这样一来。高句丽人也没有进入天子领地生活的权利,在无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他们不能进入长城内居住。根据李云的观察,高句丽包括韩胞在内的绝大多数贵族,希望进入长安,得到天子赏赐的豪华住宅并定居长安,享受中原舒适生活的想法,远远超过了希望将高句丽打造成为类似匈奴般强大部族的想法。
毕竟在辽东的这段生活中,他们充分的领略到了农耕文明远远超出游牧文明的地方,舒适的房子,温暖的炕塌还有汉人精美的食物,华丽的衣服,这一切都令他们着迷。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按照传统,有资格居住在长安或者大汉国内地的外族人,必须是属于侯服体系以内的民族,从荒服到侯服,这其中需要走过的手续。远不是李云自己的力量可以推动的,而且还必须由韩鲍自己亲自向大汉天子请求,希望可得到天子的承认和封赏,否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
春节过后,冰雪稍一消融,道路可行走之后,李云立刻将这次战争的前后过程以及战果,写成奏折,上奏天子,另外还附上密折一个,将自己的担心和理由充分的写上,令人以八百里加急速报天子,将这个大难题踢给内阁的大臣们去烦恼。
而他则放开手来,清点这次战争俘虏回来的奴隶和战利品,为了不让高句丽人寒心,李云只留下了三千匹战马以及二万多头牛,其余的牲畜统统送给了刚经历了雪灾,还没回过气来的高句丽人。
如此众多的战利品,令韩鲍笑的合不拢嘴,在这大灾过后,高句丽元气大伤,正愁没有足够的牛羊来繁衍,李云的这一大方表现,自然令大汉在高句丽人心中的好感倍增。
更令韩鲍心喜的是,李云主动找他达成了收购协议,按照协议,今后高句丽人多余的全部牲畜,他将以合理的价格全部收购,这对于每年都被迫浪费掉大量牲畜的高句丽人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从自可以用那些在他们嘴里吃腻了的牛羊,换来汉人精美的食物,衣服,饰物,铁器等东西。
至于那些只会浪费高句丽人食物的战俘,高句丽人自然是说什么也不要,老人,女人和少年根本就不能给他们做什么事情,再说,草原上什么都缺,惟独不缺奴隶,高句丽人一回到草原,就可立刻获得大量前来投诚的部族人口,更可劫掠大量其他民族的人口,所以韩鲍将之全部无偿送给了李云。
缺少劳动力的李云,自然也不会客气,老人和妇女虽然不适合高强度的劳动。但是辽东的荒芜土地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可以去开垦土地,挖掘整修渠道,更可为大汉国放牧。
而那些少年和青壮则被统一集中到一起,开春之后,辽东城的修筑还得仰仗他们的力量哩!
几日后,迫于传统,高句丽人不得不离开辽东,回到草原上去。贵族们依依不舍的样子,令李云觉得好笑,其实他也舍不得他们离开啊!
不过教导队在补充了军官后,也奉命跟着高句丽人一起离开,将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实在的!
韩鲍见了,虽然有些不快,但也只能接受,事实上现在高句丽的军队和长老们其实已经被大汉牢牢的控制住,纵使他韩鲍有野心反对,长老和军队也势必不会答应。
许多早把自己当成汉人的高句丽长老,纷纷将自己的子女留在了辽东,美其名曰:接受天朝教育,其实他们心里全是打着,有朝一日自己老了以后,退回辽东养老的算盘。
至于军队,高句丽其实一向是实行比较松散的军事管理,而这次远征扶余,却给卫青钻了空子,在这一个多月的远征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高句丽人都被他们的汉人军官给洗脑了,人人取着他们长官的名字,以跟长官姓为荣,凝聚力空前强大,可以说他们假如若要他们在长官和大王的命令之间选一个,绝大多数会跟着长官走,毕竟只有血火之时锻炼的友谊最为坚固!
……
卷五 牧守辽东
第二十节 朝会
新年过后,大汉国早朝时间,新晋被救封为武安侯的太尉大人田汾,从宣明殿径直走进了大殿,与其他同僚打着招呼。
随着新天子权利的逐渐巩固,田家后来居上,无论是在官职的大小上,还是家族食客的数量上,太尉府牢牢的压住了大将军府。
如此一来,国舅大人自然是笑容满面,见了谁都是客客气气的,故意多次炫耀他家族的成就,企图以次刺激窦家的神经,享受一番上位者的滋味。
可惜窦婴这只老狐狸一点面子也不给,严令窦家子弟不得惹事生非,并把许多脾气暴躁的年轻子弟送进了军营磨练。
国舅田汾胆子再大,也不敢让自家的人去军队中显摆,那样不仅仅将得罪军中的强大势力,更是一个犯忌讳的地方。
所以到现在为止,窦田两家相安无事,并未有闹出多大的麻烦。
反倒是窦家后院起了火,据说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一次召见窦婴的时候,不巧窦婴身上带了一本儒家的《论语》,更不巧的是被太皇太后发现。
震怒的太皇太后一脚就将窦婴踢出了长乐宫,并且还下了懿旨,令窦婴在家面壁思过,抄写《道德经》一百遍,所以这些日子来,魏其侯没有早朝,躲在自家府上抄写着《道德经》,一时间被大臣传为笑谈。
没了窦婴在朝会上的干扰,太尉大人抓住机会,抡起改革的大旗,一时间朝中窦家成员不是被发往外地,就是被抓住小辫子弹劾,田家的势力迅速暴涨。朝中亲窦大臣人人自危,纷纷倒向田家,这令田汾很是高兴。
不过今日田汾一步入这他这些日子以来风光的大殿,就闻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气味,身为最出色的赌徒,田汾隐隐间觉得不妙,却又说不出这不妙的感觉来自那里。
“大将军魏其侯到!”殿门口的中官高声唱诺,在家禁闭了十几天的窦婴,满脸容光的走进这大殿。仿佛这些天,他窦家依旧风光一般。
“武安侯,哈哈!”窦婴笑着迎了上来,仿佛和田汾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国舅大人好啊,这些日子小侯在家闭门,家中些许个不成材的东西,还要劳烦国舅大人管教,qi書網…奇书小侯委实过意不去啊!”
田纷心中一阵不快,窦婴这话可是摆明了告诉他田汾。风水轮流转。去年在你家,今天到我家拉!脸上却是堆满真挚的笑容“魏其侯,小侯只不过奉旨办事而已。还望侯爷不要责怪小侯!”
太尉大人和大将军两派火拼,其余大臣那里敢来插嘴,本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原则,大臣们即使听到了也装作聋子,任你两大巨头火花满朝,我自巍然不动。
“哎呀。小侯昨天晚上正在家中悔过,忽然看见外面,华光四射,其太白出于东,恍惚间仿佛有麒麟跃然于天,小侯就猜测啊,今日早朝,东北方必有喜事啊!”窦婴唏嘘的道,言语间的意思。似乎是我窦婴看见了祥兆,而你田汾没看到,由此可见连老天都站在我窦家一边,至于你田家,不过暂时风光罢了。
田汾听了脸上肌肉一阵抖动,隐隐间猜到了窦婴的意思,东北方,东北方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渔阳程不识大胜匈奴吗?倘若是,那么程不识这个窦系将军就有可能凭借军功,位列公侯,甚至三公,执军事大权,这样一来,窦家就可依托军队的强大势力,来一次逆转,一把就可将之前失去的全部夺回。
不过田汾立刻就排除了这个可能,这些日子来,北方的匈奴一阵很安静,据说草原上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积雪深达数尺,无数匈奴人在寒冻中冻死,为此天子还专门下令,全长城沿线军队停止向草原方向的巡逻,任何人不得出关迎战,紧守关门,整军备战,而大雪刚融,匈奴人绝没有立刻进攻的实力。
田汾脑袋一亮,难道是?田汾脑中冒出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便是大汉国辽东郡守李云,可是田汾却怎么也想不通,辽东地寒人少,除非出现奇迹,否则怎么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政绩或者发展。
正恍惚间,中官在殿中唱诺道:“陛下上朝,百官肃静!”
刘彻身着一身戎装,意气风发的登上龙座,年轻的天子扫了一眼他的大臣,他的舅舅,他的表叔,然后才自信的端坐上去。
田汾和窦婴个领文武官员,朝天子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刘彻今日的声音特别洪亮,配合他那身戎装,令朝中大臣感到不解。
待大臣各回其座,刘彻座在殿上,兴奋的道:“诸位爱卿,昨夜朕收到辽东郡守李云八百里加急快报,辽东大捷!”
“辽东大捷”,这四个字就如一个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中,顿时大臣们就炸开了锅,只有窦婴从容不迫的列位出班,喜奏道:“恭喜陛下,吾皇圣明!”
反应过来的大臣们自然也都跟着贺喜起来。
刘彻心情很好,他小时候最大的希望不是当皇帝,而当一个领军打仗的将军,所以他今日穿上了当年孝文皇帝禁中演武时穿过的戎装,腰配宝剑上朝,为的就是告诉他的大臣,他喜欢战争,特别是胜利的战争!
田汾心知现在刘彻正在兴头上,想要阻击李云胜利带来的影响已是不可能,唯一的办法便是打探一下,这个所谓的大捷到底杀死了多少敌人,战果如何?便出列奏道:“臣有奏!”
刘彻看是自己舅舅,点头准道:“许!”
田汾:“臣敢问陛下,辽东郡守此战,杀敌多少?俘获多少?”
刘彻挥了挥手,令中官宣读那份大捷的奏折。事实上田汾不问他也要说的,对于李云这个被他寄予了厚望的大臣,刘彻一直认为,李云取得了成就,就相当于他取得的成就。
中官捧出奏折,走到台前,铺展开来唱道:“臣辽东郡守李云,扣首奏于吾皇万岁,幸赖吾皇护佑。辽东一郡,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此诚吾皇之圣德也,然长城之北,蛮族之地,有一蛮族号为扶余,其族狼子野心,欲窥我中原大地。屡次残害吾皇治下之高句丽民。视大汉天威于无物,此无德无仁之族,实人人得而诛之。臣乃于前请陛下恩准许兵出长城,扬大汉天威于国门之外,幸吾皇所许,今臣不辱皇命,使都尉卫青领五百勇士合高句丽万人北出长城而击。
将军卫青,此诚天生将才,勇谋双全。善审战事,大军出长城,转战千里,一击而破扶余王庭,是战,斩首颇多,扶余自单于以下贵族或死于乱军,或死于冬寒,旋大军未予休整。一鼓作气,先后破寨十余,斩首无数。
臣以战功统而记之,此役,共斩首三万以上,俘虏三万余,得牛羊无数,战马无数,大军以于日前凯旋……臣李云顿首于辛丑年一月初二!”
一奏听完。尽管刘彻已早看过数次,脸色依然是兴奋不已,一个数十万的游牧部族,仅仅一万多人出动,一战而下,连对方的王庭还有单于都干掉了,这样的战功,委实是给刘彻打了一支强心剂,要知道自高祖皇帝白登山之围后,大汉国还从未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
窦婴眯着眼睛,尽情享受着这一切,感觉委实不错,本来按照太皇太后的计划,他应该还在家中呆上三个月,让田家好好的风光风光,让田汾放开手脚来做,等到事情被他搞的乱七八糟的时候,他窦婴就可从容不迫的出来收拾残局,这就叫做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不给田家活动的舞台,怎么去找他的弱点?
不过李云的这份大捷,却有足够的理由令窦婴出来说话,活动活动,顺便扳回点得分,窦婴反正横竖不怕田家,只要太皇太后还活着一天,那么窦家的权利便没有任何危险。
田纷闭上眼睛,努力令心情放缓,说实话,李云这忽然而来的大捷,确实令他烦恼,不过他乃见惯风浪的人物,很快就生出了一计,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瞥了眼窦婴,看窦婴得意的样子,他便很不舒服。
大臣们哄唱一阵后,刘彻道:“好了众卿,今日早朝倘若无他事,便退朝吧,朕要亲去禁卫军中,观摩演武!”
田纷出列奏道:“臣有奏!”
刘彻点头道:“许!”
田纷冷冷一笑,暗道:“李云,你可怪不得本侯心狠手辣,谁叫你是本侯的敌人!”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