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云轻轻的瞥了刘陵一眼,很轻易的就发现了她那美丽的嘴角肌肉正在轻轻的颤抖着。眼神有些惊讶。他知道,刘陵不过是在做最后地挣扎,因此他站起来轻轻笑道:“富贵如烟云,功名似浮华,纵使您的父王成功了,大汉国也崩溃了,到时候匈奴大军长驱直入,遍地白骨,据在下所知,匈奴人最是喜欢割下人的头颅。制作酒器,他们部族中勇士的评定标准不是力气多大,而是谁家门前挂放的头骨多少,难道郡主和您的父王希望全大汉的子民的头颅被他人割下做勇武的炫耀品?”

李云从怀中将自己写的那个关于国家,民族之间定义地小册子取出来,递给刘陵。道:“下官希望郡主在看完这个小册子后将此物送与王爷观摩,假如王爷依然没有所悟,那么……“

李云说完,长长的抽一口气,转身离去,留下依然在那里惊呆着的刘陵,那小册子从刘陵手中划落到地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书中开篇的那行显目的字格外触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相同地一个夜晚,距离着临邛数百公里之外的平阳县。平阳侯府的一个小厢中,卫青和他的姐姐卫子夫在门外焦急的跺着步。弟弟卫步广则和母亲卫温在一边祈祷着上天。

因为今天卫青的姐姐,卫少儿已到了临盆之日。可恨的是孩子的父亲霍仲儒却好像丝毫也不关心地跑去喝酒了。

卫青虽然气愤,但也无计可施,毕竟霍仲儒大小是个衙役,身份比起他们这一家不知道荣耀多少,卫青紧紧的纂着拳头,他可以想象,当年他母亲产下他的时候。他那该死的父亲在干什么?而他母亲地心又碎成什么样子了。

卫青发誓,这辈子他一定要带着他的家族争出一口气来,他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来。

本来这一切卫青根本不敢想象,可是侯爷告诉他,当年秦国的宰相也当过奴隶,齐国的管子曾是囚徒,而秦国另一名名将白起更是平民出身,一代兵法大家吴起出身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是这些人全部都名垂青史,掌一国之兴衰。

卫青相信,这些人可以做到的,他也一定能,为了让他的子孙不再被人歧视,为了他的亲人不再被人看不起,为了他这尚未出世的外孙不被人看扁,他发誓他会用他的双手努力做到这一切,然后再狠狠的去嘲笑那些现在无视他这一家的人。

卫子夫捂着小脸,漂亮的脸蛋上尽是泪珠,她在这平阳侯府姿色绝对是上上之选,所以她平时的待遇很好,而且她很好学,跳起舞来并不比他人差,可是今天见到姐姐的样子,她已猜想到她未来的结局,少女最后的幻想在现实面前剥落,再没有比这个更令她痛苦的事情。

可是大汉人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她也一样,绝不会向命运屈服。

“啊!…………”一声响亮的婴儿的谛声划破这夜空的寂静。

卫青和弟弟卫步广相视一眼,双双张开肩膀拥抱到一起,高兴的道:“生啦!生啦!”

卫步广更夸张的跳着道:“我当舅舅啦,我当舅舅啦!”

不是大汉国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时代女子的第一胎是何等的艰险,通常孕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一半以上,母子平安的事倒只能说明是命运的眷顾。

卫子夫迅速的冲到门前,和母亲一起欣喜而焦躁的问着推开房门的老婆婆:“张婶,怎么样?”

张婶和卫温是多年的好朋友,她慈和的笑了笑,道:“恭喜啊,母子平安,孩子很可爱,是一个大胖小子!”

说完不久,同一复入房中,卫家大小立刻急急的进去,只见躺在塌上的卫少儿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

卫青轻轻的抱起姐姐的孩子,充满感动的道:“上天保佑,这孩子真是可爱!”

张婶道:“这孩子是很可爱,对了,你们还没给他取名字吧,快点取个吉祥点的名字,好让他健康成长,平平安安!”

卫青点点头,略一沉思回想起小时候那些伙伴生病时的情况,他打了个冷战,他绝不希望自己的亲人也遇到任何病痛的折磨:“就叫他去病吧,但愿他这一辈子无病无灾,有病自去!”

这时候的卫青绝没有想到他取的这个名字在十七年后大放异彩,成功的超越秦将白起成为历史上的第一名将!

卷四 风云 

第五十四节 新的目标

随着铁在军事和农业上逐步的大规模使用,大汉国皇帝陛下甚至下决心用四到七年时间将全大汉的军队换装上铁制兵器,用比之青铜更为优质,更为坚硬,也更为锋利的铁兵器来全面取代已在中原军队中使用近二千年的青铜兵器。

毋庸置疑,由于用于军事用途的铁的数量在近年大量增加,这给大汉的炼铁业和铁器商人带来了庞大的定单和利益,但随之而来,如何大量提高铁的产量摆到了冶铁业商人的眼前。

毫无疑问,目前普遍采用的老式木材冶铁,是极不成熟也极为浪费的方法,生铁的产量遇到了瓶颈,大汉国去年的铁产量根本跟不上军事和农业的庞大缺口,由此带来了铁器价格的节节攀升,为了平抑铁价,满足更多农民对铁器的需要,天子不得不暂时停缓了全面换装铁兵器的计划。

而临邛的冶铁技术毫无疑问的走在了世界的前面,采用焦炭炼铁之后,生铁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了飞跃性的进步。

仅去年一年,全临邛的冶铁作坊一共产出生铁一百万斤,相当于大汉重要产铁地蜀郡的一半多。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相对于全国庞大的生铁缺口,这一百万斤无疑于杯水车薪,根本不能有效的降低市场上生铁的价格。

去年一年蜀地一件标准的铁农具价格上涨了几乎半成,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件昂贵的工具,所以大多数农民不得不舍弃质量更好的铁农具,重新使用早用了上千年的青铜农具,甚至木制农具。

李云不得不将目光暂时转向扩大临邛生铁冶炼规模和提高生铁冶炼效率,避免更多的浪费上。

要知道,去年一年临邛的冶铁作坊产出了一百万斤生铁,却用了数十倍于此的铁矿石,李云虽然不懂生铁的冶炼。但是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废渣,他心里也很痛。那些若可充分利用,就全是钱啊!

可是在没有平炉炼钢地今天,那些废渣已无可能重新回炉,因为成本实在太高,还不如用矿石来炼的好。

不过劳动者地智慧永远是高超的。在大额奖金和福利的刺激下,来自临邛一个偏远地方的铁匠张一全,在李云去长安的时候成功地发明了搅拌式炼铁术。

所谓搅拌式炼铁术。其实是一种牺牲质量来换取效率和数量的方法。

这个新的炼铁技术是用一根钢棒在炼铁时,当炉内矿石融化之后。将钢棒放进去,不断搅拌,原理李云自然清楚,这样将使炉内的溶液在不断的搅拌下,更多地接触到空气,从而更好的使生铁脱碳。提高生铁的产量。避免废渣的产生。

不过代价就是炼出来的铁几乎没有锻铁(熟铁),清一色的可锻铸铁,也就是生铁。

但是这个技术对于现在地大汉来说无疑于生铁冶炼技术地再一次飞跃,毕竟大多数农具和兵器并不需要锻铁,生铁就可满足这一切的需要。

而采用这个方法炼铁之后,生铁产量再次增加一倍,仅仅三月份,临邛的生铁实际产量便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八万斤。

为了奖励这位铁匠的功绩,李云奖赏了他整整一万钱。以及三顷土地,并将这个搅拌式炼铁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张一全搅拌式炼铁术’被载入了临邛技术学院的课本,他的名字迅速被人们知晓,很快原本打光棍的铁匠就得到了数名临邛美人地青睐,最终他人财两得,一时间令他的同行们红了眼睛,大家拼着命的尝试起各种各样的炼铁方法,虽然很多都失败了,但是至少人们不再喜欢拘泥于古法,转而思索起新的方法,这个现象李云自然十分希望看到。

但是这种炼铁技术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原因就是目前采用的百炼钢技术根本不能满足越来越庞大的炼铁搅拌的钢棒需求。

要知道即使是一名技术熟练的工匠一个月也只能锻打出一到二根适合搅拌的钢棒,目前的百炼钢技术显然已经不适应越来越庞大的钢棒需求。

这个倒还难不倒李云,毕竟他好歹还是个现代人,灌钢法他还是知道一点的,于是很快的,兵器监的工匠们开始采用生铁混合熟铁的灌钢法,虽然是很原始的一种方法,但它胜在简单,不需要像百炼钢一样反复锻打,效率大大提高了,暂时缓解了目前的钢棒需求危机,但是李云知道,在五月过后,扩大至少一倍的临邛商会,将再一次迎来新一轮的钢棒需求危机,所以这种原始的灌钢法,他必须予以改良。

不过他很丧气,因为他不是冶金系出身,所以他帮不上任何实质性的忙,而要让工匠们懂得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只有等数年之后,临邛技术学院那帮学员毕业,才有可能逐步向人们揭开空气的奥秘。

不过那几名几乎被李云遗忘掉的方士却在这时忽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这些方士在白吃白喝了一年之后,终于在丹炉中按照李云提供的配方制出了黑火药。

其实火药早已经存在,早在先秦时期,炼丹的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就没少受过这古怪的东西的骚扰,只是怀着对神明的敬畏,人们并不知道这其中奥妙。

当然李云可并不清楚火药的配方和最佳比例,他只是依稀的按照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说法,告诉他们主要原料是芒硝,木炭,硫磺,至于最佳的配方就得他们去摸索了,按照李云的说法,没有制出威力最大火药之前,这些方士便不需要来见他。

很显然,他们做到了,这一年来他们不断的摸索着,终于摸索出了一硝二磺三木炭这个最佳的配方,不过他们却并未制出炸药来,他们显然完全违背了李云了意思。火药首先的作用居然不是军事,而是被他们制成了烟花。非常灿烂和绚丽的烟花。

当李云挽着刘玫和卓文君的小手,目睹了那冲天而起的绚丽烟花,看到佳人脸上灿烂而幸福的笑容时,他觉得,好像这样挺不错地。而且烟花好,这个东西假如卖到草原上去,李云敢打赌匈奴单于会为了几捆这样的烟花,而不惜一切代价。

而李云则可用从匈奴人手上赚来地钱财和物资,扩大火药的生产规模。到时候给匈奴人在雁门关外点燃一场最灿烂最绚丽的烟花,李云想,在雁门关外的某个地方埋下一万斤火药,不知道点燃后,可以杀死,多少匈奴人?

而用匈奴人的钱来打败匈奴人,用匈奴地战马践踏匈奴人的王庭。这个确实是李云一直以来的希望。

而且火药的用处实在太大了。它可以用开矿,在某个铁矿山脆弱的地方放上一堆火药,比派一万民工人去凿山更为实际和划算。

它制出烟花可以用来送给太后养眼。进一步增加太后对李云的好感。而其余的烟花,李云并不打算卖多少给大汉国国内的贵族,他决定全部倾销到草原上去,毕竟这玩意,放过之后就不再拥有,白白的耗掉大汉国自己地资源,这极不划算,玻璃器皿也是一样处理,昂贵而无实用的东西。只会带来门阀间的攀比,而不会有任何的实际作用,这点李云清楚的知道。

而这些东西倾销到西域去,倾销到匈奴去,则可以为大汉带来庞大的税收和无数以前用钱也买不到的战马,牛,羊。

这些东西在草原上的价格很低,可是在大汉却是昂贵的很,譬如战马为倒,现在大汉国的许多商人出行,根本就用不起马车,他们只好选择更为廉价的牛车,这是因为马匹的稀少,而当塞外地牛马大量涌入之后,大汉国将迎来它经济上的一次腾飞。

当然大汉国永远不可以受制于人,草原上有着大汉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牛马,更包括大量廉价的资源以及深埋地下的丰富矿藏,这些都已可令大汉国有足够的理由的全面,彻底的占有这块历史上一直给中原带来困扰的土地。

更何况草原上的民族本来就是华夏族的后代,他们只不过是因为战争的关系流落出去,他们在草原上颠沛流离,大多数人在疾病与战争的困扰中悲惨的生活着。他们被上层贵族无耻的剥削,奴役。

原先大汉元气没有恢复,没有能力照顾这些迷路的同胞,现在大汉国元气逐渐恢复了,那么也是时候张开自己的双臂将这些流落在外的子民抱入大汉国最温暖的怀抱。

至少大汉不需要他们当奴隶,只需要他们为大汉放牧,至少大汉可以将他们当作亲人一般看待,受灾了有中原的粮食赈济,遇到侵略了,大汉国的精锐军队将保护他们,至于什么乌孙,匈奴,月氏,东胡,羌,难道他们在这样的温暖下,还会记得这些名字吗?

他们只会有一个民族——汉!李云看着漫天的烟花发誓道,同时他也觉得有必要调整下目前的学说范围,大汉国不应当仅仅只保护好长城内的子民,大汉的疆域也不应当受到长城的羁绊,凡是大汉军旗到达的地方,那么就应当属于大汉国!

理由嘛,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大汉律!是的,李云觉得大汉律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至少它没有指出大汉国的军队应该怎么对待新征服的土地,而且李云觉得刘彻会非常喜欢这个主意,立志扫平匈奴的刘彻可不仅仅只是要打败匈奴,对于君王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开拓万里江山,并稳当的将之传递给后代子孙来得更加吸引!

卷四 风云 

第五十五节 排外风波

成子年的五月对于李云毫无疑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月份。

因为五月临邛商会将迎来它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扩张,事实上很多原本的商会成员十分的不满意李云扩张商会规模的举动。

原因就在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临邛商人们开始拥有了浓厚的本土意识,可能是由于财富的迅速赚取,也可能是由于全临邛兴兴向荣的发展局面,总之李云从长安回来感觉到了临邛从农民到商人再到衙役之间充斥着浓烈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事实上他们没有理由不骄傲,去年一年是临邛历史上发展的最快的一年,得到利益的不仅仅是商人,更有农民,工匠,走在临邛的大衙上,整洁而干净,乡村中再也看不到挥舞着木制锄头,带着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土地里干活的老人,事实上为了面子,也为了赚取更大的名声,发家了的商人们忽然觉得,让老人干活实在是一种罪孽,让孩子年纪轻轻的就从事高强度的劳动更是耻辱,所以他们拿出微不足道的金钱来建立一些养老院,集中照顾这些失去了儿子照顾的孤寡老人,而那些年纪不满十四的孩子要嘛就免费进了官学或者技术学院,李云承担了他们全部的费用,要嘛就被偶尔良心发现的商人到到作坊中当起了学徒。

造成这种景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那些商人在官学中念了几句李云思想的年轻富豪们,他们比他们的父亲热血,更加容易冲动,简单的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被他们牢牢记住,而中原一直又有着赈济孤寡的良好传统,而且公孙鏊也充分的发挥了他实际掌门人的作用,他成功的按照李云的意思将李云的写地册子和经他改良后,并得到李云首肯地儒家思想完整的传播给了他的弟子们。

当然。临邛良好的经济状况是这一现象最有利的支持者。商人们现在也并不吝啬那么一点小钱了,因为他们早被李云敲诈惯了,更何况这样做可以为他们赢得乡邻的称赞。

总之,当五月来临的时候,那些来到临邛的外地家族以及大商人们惊讶地发现,临邛和几十年前覆灭的秦帝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秦帝国是全民皆兵全民作战。而临邛是全民皆工全民赚钱。

这里有着发达的灌溉系统,有着先进的农业工具,更有着庞大地手工作坊系统。

每一天从作坊中流落出来的产品都被迅速的装运上车,紧接着被贩卖到大汉国的其余地方去。

在衙道上,他们看不到别的地方穿的破破烂烂衣服地孩子,临邛地四千多名孩子都穿着官学。医学以及技术学院制作的干净的整齐的衣服,那些的衣服的质量十分的好,假如不仔细询问,别人压根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在二年多前还是无依无靠的放羊童。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临邛人觉得自豪,觉得骄傲。当他们面对着那些蜂拥而来地外乡人时。全临邛从工人到农民再到商人,统统觉得李云将临邛人的利益分给他人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临邛不需要外来资金的干涉,临邛商会是临邛人自己的商会!,类似的话,李云已不止一次听老人们说起,是有人挑唆的也罢,是他们自己自发的也罢。

李云敏感的鼻子已经嗅到了一丝浓烈的火药味,针对即将召开的扩大会议,以及那些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即使是先期加入的罗家也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临邛的张卓两大巨头放弃了以往的恩怨,在临邛人共同的利益下紧密的团结起来了。

到五月初三,扩大会议召开前两天,风暴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将被其他人侵犯的老实农民们云集在县衙之外,黑压压的来自临邛各乡的三千多农民就那么的静静的围住县衙。

当然对于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李云,他们不敢指责,也不会指责,他们就那么的静静的围着,静静的抗议着。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临邛的酒肆,驿站拒绝接待外乡人,他们将这些不速之客扫地出门,在临近大会召开的时候,所有的酒肆在清理完人之后,统统关闭,挂上了休业牌。

面对这一切,李云感到很吃力,也很无奈,他推开窗户,看着外面那些炙热的眼光,那些忠实的爱着他的农民,他很无奈。

他自然知道,这是由于临邛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本地优越感引起的,同样的他也知道,卓张两家在这背后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临邛发展的太快了,单单是那些用水泥和青砖砌成的豪宅就足够令那些远道而来的外地商人吃惊和羡慕。更何况全临邛现在已经几乎摆脱了贫困,人人不说餐餐有肉吃,至少老人孩子餐餐有鱼有肉。

但是李云清楚,他要的是一个富裕的大汉,而不是一个富裕的临邛县,临邛县再富裕,充死人口也才五万多点,而大汉国有着上千万人口,区区一个临邛富裕了,根本不算什么,也不能改变什么。

临邛商会从它成立那天起,它的扩大和全国化,就已经在李云的计戈中,李云计划把商会推向全国,用这个民间组织来协调国内商人的举动,抵制外来商品倾销,并组织起对敌对国的经济打击和制裁,甚至为军队募集军费,发展民用和军用科技。

可以说商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将成为李云政治改革的有力助推器。

可是现在,在他人有意无意的推动下,一场本地优越感引起的保守主义风暴开始席卷全临邛。若非李云是亲手带来这一切利益的人,若非他的背景实在恐怖,后台够硬,否则现在外面出现的就不会是静坐,而是声势浩大的倒李运动,逼迫他放弃扩大计划。

李云摇了摇头,关上窗户,转过头去对一旁正恭敬的站着的司马相如咆哮道:“去!,去把张正范那个老匹夫叫来。我想要问问。他给我演这一出是什么意思?”

李云的双眼红通通地,看地司马相如背后冷汗直冒,他第一次发现,他这位平时温和的老师发起火来是这样的恐怖。

他不敢多言,忙点头答应一声,告退而去。

李云不用脑袋去想,也知道这个事情,张正范起到了关键作用。李二胳愤然的想道:“这个老匹夫。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别以为老虎不发威,你就当我病猫?”

张正范现在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冷血被临邛人指背皮的张正范了,他这一年多来兴修水利,照顾孤寡。收养孤儿,俨然一个大善人,在临邛的地方上,他的名声仅此于李云,被老百姓亲切的称呼为 “张三叔”。他现在随便动动嘴皮子,就有数十名得过他恩典地人愿意为他鞍前马后。甚至不惜性命。

在临邛地方上。声望唯一可与他相抗衡的便是李云,其次才轮到卓王孙。

卓王孙在这件事情,李云敢打包票,他没有参与,但是他肯定默许了,不然这场风暴也不会来的这么迅速,李云也不会收不到任何消息,无法提前作出预防。

…………………………

司马相如坎珂不安的走到岳父家门前,事实上他也知道。这事情和他岳父脱不了干系,他了解他这位岳父,平时随和的像个老好人,可是暗地里,鬼才知道他打什么主意,商场如战场,用些计谋自然不算什么。

可是他一回想起老师暴走的样子,他心里就后怕,他自然知道,现在临邛地一切是李云给的,李云自然也可轻易摧毁,简单的摧毁,因为现在在名义上,临邛的一切都属于他的老师,李云的妻子南月公主刘玫所有!

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地敲了敲门,不久就有人来开门小司马姑爷,您来拉!是找小姐吗?“开门地是张府的管家张二,这个已经六十岁的老管家已经整整为张家服务了四十今年头,是张正范的心腹。

司马相如擦擦额头上的汗,摇头道:“二叔,我找岳父大人,这下子事情大了!”

“哦?什么事情?”张二一边客气的将司马相如带进去,一边问道。

司马相如急道:“我老师发火了,我从没见过老师这样子动气,现在老师叫我来叫岳父过去,唉,这事情大了!”

张二听了,自然司马相如说的是什么,立刻就带他去张正范的房间。

司马相如见到张正范时,这临邛当之无愧的大富商正饶有兴趣地品着新酿的美酒,见了女婿来了,他微微一笑,抢先道:“相如,你老师叫你来的吧?”

司马相如恭敬的点头道:“是的,岳父大人。老师叫我急传您去,现在老师很生气,岳父大人,难道这次的事情真是您做的?”

张正范放下酒鳟,轻轻的点头,他笑道:“在临邛,可操纵这一切的除了我,便只有你老师和卓王孙那死胖子了,卓胖子自然不会扯女婿后腿,所以这个坏人就由我来当了!”

司马相如不明白的问道:“为什么?岳父大人,若惹火了老师,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张正范笑道:“为了更多的利益!”

他走到司马相如面前,拍拍他肩膀解释道:“我们也不是没有远见的人,更不是井底的青蛙,李大人的意思和意图我们清楚,也了解,并且清楚的知道临邛商会扩大了,只有好处。可是……这还不够!”

张正范仰起头接着道:“在商会最初的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我们用金钱帮助李大人树立政绩,建立学院,事实证明,我们的眼光没错,回报也很大,可是现在李大人一句扩大,就让那些完全没有经历创业的家伙搀和进来,和我们分享成果,这极大的损害了我们临邛人的利益,所以我们要李大人对我们临邛人有足够的重视,要李大人明白,其他人都不可靠,最可靠的只有我们这些和共同走过来的老人,只有我们才会全力帮助他,协助他,也只有我们才会尽全力的帮他,其他人不过是为了利益,为了钱!假如有一天,李大人遇到了困难,他们绝不会帮忙,能帮他就只有我们啊!”

司马相如算是明白了,心里暗叹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他岳父这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即给了外地人一个下马威,又令李云不得不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尽量倾向临邛本地人,更借机让李云知道临邛人的决心。

“高!实在是高明!”司马相如赞道。

“呵呵……年轻人,你要学的东西还多哩!”张正范得意的笑道:“现在,就让我去和李大人说清楚吧,毕竟后天就要正式开会拉!”

最后闹剧在李云和张正范代表的临邛本地商人势力达成妥协后收场,李云自然清楚临邛人想要什么,想得到什么,这些想法事实上是人之常情,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加入临邛商会,并得到利益,就不可能不付出些什么,所以李云答应了临邛人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了:一,新入会的成员只能算是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在没有对商会作出足够贡献前,不能转正,而且他们每次通过商会的渠道获得的利益,必须有一成贡献出来,交与老成员分享,一旦发现虚报或者谎报,立刻开除!

第二:老成员拥有新技术和新商品的优先购买权,譬如现在的玻璃,譬如即将推出的烟花,这些东西暂时不能提供给新成员。

第三:每半年一次转正机会,在没转正之前,预备成员只能得到商会提供的成品,而不能得到技术支持。

条件虽然苛刻,但是却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新加入的成员依然可以平价得到铁器,焦炭以及纸张的物品,虽然不能得到技术支持,但是却依然有着足够的利益吸引。

其实这些条件和现代的贸易协定一样,都属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驱使,李云自然可以接受。

于是在得到满意答复后,张正范和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卓王孙等人,劝退了外面的百姓,衙道上,紧紧关上的房门逐一打开,大小酒肆重新开张,总算没有要那些远到而来的客人露宿野外。虽然老板和伙计的态度依然是那么的冰冷。

……

卷四 风云 

第五十六节 蹴鞠比赛

庚子年五月初五,在闹剧过后,临邛商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如期召开。

这日阳光明媚,天气很好,来自蜀郡各地甚至其他郡县的富商们云集临邛官学前的大草坪,准备观看东道主临邛人为他们奉献的开胃菜:一场蹴鞠比赛。

不管是临邛人,还是外地人,大家对于这场蹴鞠比赛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外围庄家开了赌局,竟猜比赛结果,而且生意十分火爆。

原因就在于,大汉国上上下下对蹴鞠有着近似狂热的爱好,无数的文人雅士纷纷写下了无数的赞扬蹴鞠比赛的诗赋。

蹴鞠比赛源于战国时期,它一出现就得到了当时社会主流文化和统治阶级的追捧,贵族们以观看蹴鞠比赛为乐,甚至有的人自己养起了大批蹴鞠球员。

有人这样形容蹴鞠比赛的盛况“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就可以想象蹴鞠在那个时期的鼎盛情况。

而流传在民间的一个故事更从侧面反映了蹴鞠比赛当时万人追捧的盛况:名医淳于意给一个叫项处的人看病,叮嘱他不要太过劳累,可是他根本不听,依然到处比赛,最后吐血而亡,项处也因此成为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因蹴鞠运动而亡的狂热球迷。

到大汉高祖建国,高祖皇帝将他的父亲迎到长安,好酒好菜招呼着,好玩的随便他玩,可是太上皇陛下依然闷闷不乐,原因就在于太上皇乃民间出生,酷爱蹴鞠,可是深宫中。太上皇看不到蹴鞠比赛,因此一直很不开心。

太祖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命令大臣在长安仿沛县的样子建立一个蹴鞠比赛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