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次机遇-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广宇心里感叹。当真不能小觑这批人物的演戏本领。梁士早在前次铁路大修时期便已决定抛弃庆、那一党,现在如此说来。倒像是犹豫再三、不离不弃地悔恨表现。“恕罪”两字,一方面点出他犹然忠于王事的姿态,另一方面也衬托出他情非得已的“苦衷”——当真是公私两便,怎么说怎么都是好人。
端方和岑春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两日端方秘密拜访了好几次,不但成功得到了岑春煊的配合与支持,而且梁士、载泽这种潜伏棋子也开始浮上水面。
果然不出所料,载泽上前一步,朗声说道:“臣亦有本奏。”说罢便言辞凿凿地检举揭发那桐前次查处津浦路案件时的受贿情形,说得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捏造之词。
“臣附议。”礼部尚书荣庆同样站了出来,他一一陈述了那桐不务正业、荒废政务地事实。作为最刻板严谨的保守派,荣庆对那桐这种纨绔子弟深恶痛绝,其痛恨程度甚至更胜于开明派。套用他的话说:“假洋鬼子们毕竟还是办了些实事的,得失姑且不论,至少是想干好事。可有些人满脑子的酒色财气,比蛀虫都要可恶几分。”这有些人当中那桐便是榜上有名。
少顷,教育部尚书严修,新任军机、司法部尚书戴鸿慈也发言声讨那桐恶行,这两人近期在官制改革中没少和那桐脸红脖子粗,现在不反攻倒算,还等何时?端的是墙倒众人推,朝堂一时之间变成了声讨那桐的批斗大会,众人七嘴八舌的罪行要是条条属实,有十个那桐都不够杀。
那桐早已浑身瑟瑟发抖,奕劻心里发慌,又不便开口,只能频频用眼神向徐世昌示意,意思让他站出来挡驾一番。徐世昌起初装聋作哑,后来实在捱不过去,硬着头皮说道:“端方,张勋造反被诛,坊间皆风传你与之有牵连,不知可有解释?”
此言一出,奕劻大喜,庆党人物精神为之一振,摩拳擦掌,大有卷土重来、反攻倒算之态势。
端方脸上露出极其愤怒地神色,吼道:“张勋造反,某有识人不明之误,绝无同流合污之罪,我一片忠心,苍天可鉴!”说到激动处,他直起身子、用手指着那桐高声嚷道:“为示臣清白,臣极愿待罪颐和园,与此人当面辩驳,求皇上成全。”
这一招还是上次那桐对付盛宣怀所用的,没想到循环报应如此。自连端两个贪污集团后,赏颐和园疗养已是朝廷重臣们最为害怕之事,原本山清水秀、风光绮丽之处居然如地狱般让人害怕。
没有什么比小骂大帮忙更厉害的劝解水平了,徐世昌的政治力在林广宇心中又额外加了两点,端方地回应更是老辣,招招直逼那桐的要害——前一天晚上徐世昌和端方就排好了双簧。徐世昌地诘问看似步步杀机,实则有惊无险。
“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有一方是错了的。王商,传朕旨意,邮传部尚书那桐
总督端方劳苦功高、经年操劳,特赏假3月于颐和息!”
真是赏假颐和园,谕旨一下。群臣哗然。恨得咬牙切齿与惴惴不安等各种神情无一例外地写在脸上,让人颇觉人类表情的丰富性。
奕劻手足无措,望着林广宇眼里投射过来冰凉的眼神。话到嘴边又不由自主地缩了回去,只能低头不语。那桐原本最后还指望着奕劻能够出言相救,但现在既如此,他气血直往上涌,大叫一声后瘫倒在地不能动弹了。
“戴鸿慈,此事事关两位重臣。非同小可,你看可以担纲查办重任?”林广宇一边想着问题,一边字斟句酌地准备言语。
“臣以为岑中堂多年老臣,办案素有经验,为人公正无私,由他办理此事最是适合不过。”
奕劻急得满头大汗,岑春煊办案?这不等于案子还没定就判了那桐地死刑么?不成,绝对不成!可这话他又不能亲口说。否则又在朝堂之上造成公开对立,可让谁说话呢?他眼珠子转来转去,稍远处地党羽全都垂下了脑袋,没有一个敢迎着他的目光。让他颇为气恼。
—
“庆叔,你说呢?”
“嗯……嗯。”奕劻急得抓耳挠腮。老半天才挤出一句,“岑中堂的能力固然是没得说,不过正如皇上所说,事关重大,涉及重臣,不能不予以慎重对待,奴才以为以岑中堂为主审官,另再设两名副审官协助查办。”按着他地考虑,岑春这个主官肯定拿不下了,就看能不能利用两名副官来限制主官权力,使这个局不至于太过难堪。
“庆叔言之有理。”林广宇一眼就洞悉了奕劻的用意,但还是沉住气,不动声色地问道,“不知推荐何人为副审官?”
“奴才斗胆推举徐中堂和戴中堂,徐中堂久在中枢,老成谋国,人情练达;戴中堂执掌法部,律法精通,办案娴熟,奴才以为都是异常合适的人选。”
推举徐世昌和戴鸿慈?这倒是个不偏不倚的主意,林广宇也不能不点头,否则如果公开在朝堂之上质疑这两位大臣的任事能力,将来何以面对众臣?
“照准。”
“皇上,关于会审官员一事,臣有本启奏。”一直冷眼旁观的岑春忽地站了出来。
“讲。”
奕劻心里冷笑,你岑春煊好大地胆子,皇上已亲口答应之事你都要唧唧歪歪半天,真不把君上权威放在眼里?且听你到底说什么话,若有差池,本王直接就揪住了你。
哪知岑春煊居然说道:“臣有一桩旧案需要核查,与此案有利害关系,不能不予以避嫌,故恳请皇上免去臣主审官之职,另请他人。”
这又是为何?今日端方所言已极为骇人,难不成岑春煊还要讲出更多惊天动地之言语来?朝臣们议论纷纷,分外不明。
“哦?”林广宇来了兴趣,“卿有何旧案要查?朝廷多事,可不时兴翻老账了。”
“皇上所言自是人君仁厚之言,偏臣执拗,以为老账不明,新账便有疙瘩,这老账还非翻不可。”
“既如此,那便说罢。”君臣两人打着哑谜,台下一片迷糊?有人十分紧张——“官屠”要翻谁的老账?
“前几日臣会见了几位直隶来的旧友,虽然上了年纪,但对往事却是过目不忘,他们拿给臣一张旧报,却是御史江春霖旧日的手笔。”
江春霖?奕劻一听,顿时有五雷轰顶之感,面色不安,神情大变——果真是一桩旧案!
数年前,东北开省之际,袁世凯为了布局三省,曾下了不少功夫贿赂奕劻父子以便安排人手,这其中又以段芝贵购买歌妓杨翠喜献给载振最为出名。载振素来好色,段便投其所好,献上一名貌极美的歌妓杨翠喜。载振大喜过望,后来回奏之时便全数按袁世凯的名单安排,把东北搞成了北洋的自留地。段芝贵一跃而成黑龙江布政使并署巡抚。
此事被岑春煊和瞿鸿畿知晓后,两人便命令御史赵启霖上疏弹劾,但袁世凯老奸巨猾,在得到风声之前抢先将杨翠喜说成是天津某大盐商的使女而调包。慈禧当时派出了大臣查办,但查办之人均为袁所蒙蔽,回来后糊里糊涂报了“情况属实”之言,赵启霖因而丢官去职。另一名御史江春霖锲而不舍,深入调研,在报章写成“疑点六条”,质疑袁、庆地“瞒天过海”之计,但又被袁世凯强行封锁,此案后来便成为丁末大参案的前声。
但无论如何,杨翠喜的案子一直定性如此,没有翻身过来。现在岑春旧话重提,倘若一朝翻身,恐怕丁末年的事情都要整个翻过来——奕劻能不着急么?心里急偏又不敢声张,只能把乞援地目光投向徐世昌,因为徐当时任东三省开省总督,一旦翻案也会受牵连,希望他能本着唇亡齿寒的意思加以援手。
但徐世昌显然会错了意,反而奏对说:“皇上,既岑中堂对该案表示怀疑,臣当年也是涉及者,不能不加以避嫌。”
你溜得倒快!奕劻急了,顾不得太多,心急火燎说道:“皇上,昔年旧案太后早有定论,此刻再提,难道是要质疑她老人家地决断?岑中堂受太后恩最重,如此忘本,奴才以为要予严辞斥责。”
又抬出慈禧的名头吓人?林广宇眉头都皱了起来。
“王爷言之有理。太后确实当年定论,但那定论实是基于旧有调查,现既有新发现,为何不再调查?”岑春煊毫不放松、步步紧逼……
第二卷 席卷大江南北
第九十四章 … 虚晃一枪
对岑春煊咄咄逼人的气势,奕匡一下子无从招架,只青筋暴跳,嗓子眼急得冒烟,一张老脸涨得通红,像是要喷出火来一般,一时间回不出一个字儿来,心底下早就骂了姓岑的千遍万遍,身上的朝服内里更是汗湿一片。
岑春煊哪来的证据?
关键线索还在于直督端方。作为袁世凯亲家和庆-那同盟的外围盟友,端方虽对杨翠喜一案的前因后果并不完全了解,但消息与风声还是听说过一些。那日与岑春一番交谈之后,话题不由自主地便扯到了上面,而端方亦猛然间想起了前次所了解到的消息。
按照盐政专属的管理办法,直隶盐务照例由长芦盐运使管辖,由于盐是极其重要的专卖物资,官府卡得极严,大小盐商若想发财,非打通盐运使关节不可。由于盐商实力强、经济力量雄厚再加贩盐的利润蔚为客观,他们奉献的金额极其庞大,长芦盐运使也由此成为直隶地方最为炙手可热的肥缺。
由于盐运使直接隶属于直隶总督,用不用、用谁不用谁全凭直督一言而决,因此盐商走通长芦方面后,盐运使照例还要与他们一起走通直督这条渠道以求取得庇护,否则轻则丢官去职,重则立案查办。袁世凯和杨士琦两人在担任直督时都曾大肆笑纳盐商贿赂,以便为他们的种种“行为”开方便之门,而盐运使也由他们的亲信出任。袁世凯当政时期,长芦盐运使是其妻舅张镇芳。杨士琦继任后。因袁之权势和袁世凯保举时所提的要求,张镇芳依然稳坐盐运使之位。
端方继任直督后,张镇芳便感到地位日益不稳。由于这几年地丰硕收益。他早已对这个位置恋恋不舍,因此急欲走通端方地渠道。很多人都暗示他,若是想保住这个位置非下大笔钱不可,他故而在公关上下足了脑筋,除了一方面准备了大笔钱财之外,另一方面也准备了为端方解忧的美女——那个杨翠喜。在介绍的时候。他不无得意地说道:“这原是段香岩准备奉献给振贝子地,后来风声太紧,振贝子也不敢要,卑职就让那盐商好生养了她两年,出落的越发水灵。这等天姿国色,卑职是不敢奢望的,特前来孝敬总督大人。”
端方对女色的兴趣不大,且其时正为永平民变和江苏扯皮案焦头烂额。也就没有顾得上张镇芳的巴结。但杨翠喜和振贝子之间的故事他却牢牢记住了,岑春煊一问,他便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全说了出来,给“官屠”准备了充足地弹药。
听岑春煊侃侃而谈介绍案情线索。满朝文武都缄口不言,因为这手调包实在太拙劣了。任何一个有心人经过仔细盘查都能发现破绽。慈禧当年只不过是想力保奕匡过关,再加载振已经以辞职为“谢罪”,故而所谓查办只不过做做样子,并未打算动真格。秉承旨意的两位钦差才匆匆忙忙下去“察访”了一番,既未深入、亦未全面,无非走马观花,说得结果当然如此糊涂。
就在奕匡几乎已经绝望的关键时候,徐世昌站立出来,讲了句“公道话”:“即便此案属实,振贝子已辞职以谢天下,事实上早得惩戒。皇上方才说不宜常翻旧账,这等旧账臣以为不必翻了。”
“徐中堂所言极是。”一听徐世昌如此说,残余的庆系人马忽地跳将出来,纷纷此起彼伏地表示赞同。林广宇稳坐钓鱼台,脸上挂着淡淡微笑,心里却在思考这幕戏究竟如何收场。
“皇上。”岑春开口了,“既然徐中堂这么说,臣也觉得公允。只是既有新情况,不能不加以重视。振贝子固然已揽取责任,段芝贵以色媚上、谋求不法,不可姑息,还得予以核查。”
他虚晃一枪,矛尖忽地指向段芝贵,也不知道那边的段芝贵此时是否眼皮直跳。
国防部尚书铁良表态:“段芝贵现为军职,按军法原则,是否要先停职再调查?”
“这倒不必。”林广宇将头转向荣庆,“荣庆,段芝贵一案便由你负责主办,国防部抽调程璧光、禁卫军抽调蒋方震协办,结果报于朕,定要问个水落石出。”
荣庆是出了名的耿直大臣,岑春煊有时还免不了在上位者面前滑头一下,他却一条道走到黑,只认死理。其他两人,程璧光也好、蒋方震也罢,都是军界要员且又不是北洋系统出身,与段芝贵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也异常得力。
“臣遵旨。”铁良和荣庆齐声应答。
“端方,财政部同样派出专员,与查办那桐案件一样,看看段芝贵掌军多年有无经济问题,一并查实告朕。”
“奴才遵旨。”
“散朝……”王商拖长了声音,已软成一摊烂泥的那桐被禁卫军簇拥着扶上马车,直奔颐和园而去,端方随后也胸有成竹地坐上另一辆马车尾随而去。
……
散朝后的当天晚上,奕匡忧心忡忡,也顾不得忌讳,与载振一道乔装后雇了辆普通马车便直扑徐世昌府邸,一路上不停催促“快快快!”
“徐叔。”进门后,载振一见徐世昌地面孔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咚咚咚”磕头,“您一定要救救我们呀。”
“振贝子,快请起,请起!”徐世昌手足无措,忙不迭将载振扶起,“这又是何苦?”
“徐叔,听我阿玛说今日上朝岑春煊又揪住我的旧事不放?”
“唉……”奕匡一声长叹,老泪纵横,“菊人兄,我们父子算是气数尽了……”
王爷何出此言?”徐世昌一边将两人迎入书房,一边驾,“不管什么人来。都说我不在。也不能告诉他王爷和贝子在我府上。”
—
“早上上朝之时,若不是你那一句公道之言,咱们父子说不定今儿个也要奔颐和园而去了。”奕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道。“真想不到哇,兔起鹘落,这事居然变成如此……”
徐世昌苦笑:“王爷,东北开省之时我也在那,咱们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谁能跑得了?帮您就是帮我自己。哪里敢当言谢两字?”
“不然,皇上对你极信任,岑春煊和你关系也算客气,你定然是无事的,我们……”
徐世昌打住了奕匡地牢骚:“端午桥前几日有没有和王爷通过声气?”
一听徐世昌说起这个,奕匡父子俩脸刷地红了。老半天,奕匡才腆着老脸道:“前几天是来过一次,说有人要查他在张勋案中地责任。我琢磨着这事已归岑春煊管了就没插手。只推说人不在,让载振说了些宽慰话对付他,后来好像气冲冲走了。”
“唉……王爷,“徐世昌连连跺脚。“火烧眉毛之事您怎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打发呢?”
“也怪我见识不明。一心想着尽量不要和岑春煊这冤孽直接产生过节,满脑子能避则避地念头。再说张勋的任命主要出于小德张。端方在这事上没多少责任,我便想着等案情呈报上去后再找皇上求情也不迟……哪想到这厮反咬一口。“
“王爷,这您却做错了,午桥原本和岑云阶并不和睦,山西那时曾经水火不容。硬生生地将他推到了对方处岂能不生事?人家正愁没突破口下手呢……”徐世昌一脸惋惜样,“我就是不知道这事,我若是知道,半夜三更也得把端午桥给追回来。”
一番话说得奕匡更是后悔不已,连连跺脚叹息。
“徐叔,我就想不明白,端方为什么要攀咬那桐?他们私交不是还可以地么?”
“振贝子,私交好不假,可再好的私交也敌不过位子和银子啊!端午桥急欲自保,那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的,别说岑春煊指使他攀咬那琴轩,便是攀咬你我,说不定也是轻而易举。”
“那现在怎么办?那琴轩还在颐和园呢!”
“人被狗咬一口后并不一定要咬回来。”徐世昌宽慰两人,“咱们想其他办法。”
“徐叔有什么妙计?”
“王爷,如这案子办不好,那琴轩攀咬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啊!”徐世昌没说什么妙计,老半天才挤出这一句,脸色阴沉地可怕。
“就是最怕他这个。”脸上——那桐可是掌握着他不少的证据,如果也像端方一样攀咬,恐怕真要出大问题。
“今天上朝时分墙倒众人推,那桐和段芝贵恐怕保不住了,王爷恐怕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徐世昌分析了一下说道,“以我地识见认为最好让他不要说话。”
徐世昌这话却带有三分蹊跷,什么叫“最好不要让他说话”,那桐都去了颐和园,哪有什么办法控制?载振机灵,一下子就明白了徐世昌的用意意思,当下用手做了个砍头的手势,问道“咱们是不是要将他……这样?”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现在情况危机,顾不得考虑再三。”徐世昌这话说得含含糊糊,没说赞同也不反对。
“真要这么做么?”
“第一,扳倒了那桐,端方的心结便了,他和岑云阶之间交易的本钱也用光了,王爷到时候不妨再找他谈一次,心平气和道个歉,午桥不是不识抬举的人,这事没准就这么算了,这么多年的朋友,哪能说断就断;第二,梁士那里,王爷还是要着力安抚,他也是为了自保才出此下策,王爷拔擢他多年,恩情尚在,不能骤失人心。”
载振插话:“徐叔,这厮如此反水,哪能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能这么便宜他。官制改革方面,原本众人有个动议,意思邮传部掌管轮、电、邮、路四大政,又有交通银行为羽翼,权力太大,建议分拆成邮电部和交通部两块,各管一摊,皇上也有这个心思,那琴轩当时极力反对,还和荣庆等人吵了起来。今日他们落井下石,未必没有这个恩怨。所以王爷要支持这个方案,和戴鸿慈、荣庆等人达成谅解。最后的一点,即便梁士能出任尚书,他也只能出任邮电部或交通部一个部地尚书,无形中等于削弱了他能够插手的范围。”
“好极,好极,我就知道菊人兄肯定有办法,这手明升暗降玩得漂亮。”
“第三,该让岑云阶出的气还是要出,段芝贵肯定管不住,那琴轩也只能牺牲了……”
“可他和本王这么多年的交情啊……”奕匡两眼汪汪,几乎要哭出声来。
徐世昌对载振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劝导说:“阿玛,咱们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是先保住自己要紧。再说如果咱们彻底倒霉,那叔同样逃不了,不会更好、只会更惨。既然横竖都是惨,咱们索性就成全了他,只要保住了阿玛,那叔他们家也才能安然无恙。”
“振贝子说地有理。如果连琴轩都扳不倒,岑云阶肯定咬住不放,王爷恐怕更加被动。还是要拿出丢车保帅、壮士断腕的决心操办之。”徐世昌极力劝说。
商议来商议去,奕匡终于点头应承,载振定下一条计策,准备杀人灭口……
第二卷 席卷大江南北
第九十五章 … 循序渐进
人商议了许久,最后勉强得出一个方案,奕匡表示回磨琢磨,一脸心神不定,言语间说了好几次“若是袁慰亭在就好了”这样的类似话语,竟然不胜悲怅。
望着父子两人离去的背影,再看看桌上他们留下来“酬谢”自己的那尊唐代玉佛像,徐世昌苦笑连连,无言以对。如果说以前他因疆臣身份对朝中动向的掌握和了解还差一点火候,那么进中枢一年后,到今天他终算全都明白了。想着这几天一桩桩的变故和风波,他愈发对老友袁世凯往昔的苦衷与手腕表示敬佩。
庆-袁-那三角同盟表面上看以奕匡为首,以那桐为佐,袁世凯不过列第三。但这只是一种明面上的障眼法,一种有意制造的低调。北洋六镇成军后,大权在握的袁世凯横遭亲贵猜忌,被慈禧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法塞入中枢,并且剥夺了除外务部尚书外的所有兼职,这让他明白了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揣着明白当糊涂,逢人只说三分话的特点就愈发明显,整个人格外低调,凡事都不声张,既满足了那些想看他笑话的亲贵的阴暗心里,也成功塑造了他纯粹靠大量银钱开道,买通奕匡、李莲英等人才保全地位和权势的表象。
现在想来,这种论调完全大错特错,徐世昌从未像今夜一般看得透彻——杨翠喜案也好、丁末大参案也罢,固然有种种戏剧化因素和慈禧的平衡考虑,但就庆王一系的荣辱来说。都靠了袁慰亭地手法才得以安然无恙。所有激烈喧闹地政争背后都是一场场充斥着计谋与策略的朝堂角力。在这场迷雾中,唯一能看清楚方向、牢牢把握大局的只有他袁世凯。
换言之,袁世凯才是三角关系中地真正核心与智囊。否则。如果这位老朋友纯粹是一个靠送钱走通门路而博上位者欢心的酒囊饭袋,庆、那两人哪里找不到这样的人来接替,反而要一意力保呢?奕匡的叹息和痛惜,更衬托出了这种显然,亦加深了徐世昌的印象。
为什么袁世凯能将朝堂政治玩弄与股掌之中?从大处来说,固有其自身能力突出与慈禧万分赏识的缘故。但从小处而言,那桐和这对父子太过无用不堪也是缘由。就像端方这个案子,分明就是唇亡齿寒地危机时刻,大佬居然还存有不和岑春煊短兵相接的侥幸心理?
无知,太无知了!
徐世昌曾不止一次地设想,倘若袁世凯在,这一年多来的政策行事他该如何着手?思考来思考去,除了吓出半身冷汗。他居然找不到必杀绝招——这头是对自己了如指掌、信任有加的老朋友,那头是对自己洞察如悉、推心置腹的皇帝,真要夹在两人中间,他觉得完全不好应付。弄不好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犹豫了半天后,他无不寂寥地觉得。纯粹以计谋论,翰林出身的自己未必就比袁世凯差,可如要论起实事,袁世凯杀伐果断的决心与大开大合地作风自己觉不是对手,一味至刚的岑春煊恐怕也比不过袁世凯的心狠手辣。
因为,这是掌兵之人的凛然杀气,而不是奕匡父子、那桐这样地酒囊饭袋所具备的。与袁世凯过招,徐世昌或许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与这两人过招,简直是太容易了。
泡上一杯香茗,目睹那翠绿色地太湖碧螺春在杯中浮浮沉沉,徐世昌感触良多:幸好老朋友走了,剩下几人要么太过愚蠢,要么太过盲目,看不透这一出戏里面他所扮演的双重角色——这才真是侥幸。
不过,也不是没有露馅的时候。他静下心,眼前忽地浮现出那个雨夜,张之洞冒雨前来拜访自己的举动,他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不满与质疑。张之洞虽然风烛残年,但不久后的突然倒下,让他隐隐觉得该是在自己这边受气之故。这份心头隐隐的内疚让他在张之洞病倒之后不敢去探望他,到最后不得不前去探望之时,张南皮已经几乎要说不出来了。但徐世昌记得清清楚楚,张之洞虽已处半昏迷状态,但一见自己的脸孔,原本差不多闭上的眼睛倏忽睁开,闪动的眼神仿佛在交代些什么,又像是在警告些什么……他当时还不觉得如何,现在想来,倒是能读出别有一番意味的潜台词。
目睹杨士琦、盛宣怀、那桐乃至现在奕匡的窘境,他猛然觉得张南皮能全身而退反是一个大大的优容下场。论办实事,他张南皮号称“屠钱”,办了这么多件洋务,靡费不知凡几,杨士琦、盛宣怀与之想比只不过小巫见大巫,为什么比他们责任更大、问题更多、性质更恶
南皮没事,而无论影响还是作为都要小得多的盛宣怀要如此倒霉,引得皇帝痛下杀手?
没有超常规的解释,行么?
显然不行!
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必有不足为外人所道的隐秘——徐世昌将其解释为香帅的妙用!
香帅的妙用,妙就妙在后来那几篇文章之上,又是罪己诏,又是神迹说,70余岁的老探花、旧翰林颤巍巍为皇帝捉刀,用几十誉和重臣声名为皇帝担保,没有政治交易,谁信?
后来的种种大政乃至维新,张南皮绝口不表赞同、附会皇帝之意,也不说半个字坏话,这中间的缄默不语究竟隐藏了多少东西?没有政治交易,谁信?
除了这些,那一晚上蹊跷离奇的大火再次进入他的视线。他起初对阴谋论还半信半疑,现在前后一联想,怀疑的程度居然上升到了九分。这一出飞来横祸果然是“横祸”,但如果纯系天灾,那他是不信的。皇上刚刚亲政。宫中就爆发大火。有配合这么默契的祝融?当真是天子圣明、真龙下凡不成?
合情合理地解释便是,这纯系有意为之。皇帝地心机,他人难以窥伺。自己难道还不明白么?若论斗智斗勇,再斗上十次皇帝可能都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偏偏那一次在赤裸裸的机断中,老朋友毫无还手之力。十年一梦,戌戌年地旧账总该到了清算的时候。
—
所以他有时异常感谢那一晚的大火,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但也烧掉了很多东西,永久性地改变了力量的平衡。而皇帝手中那两份截然对立的诏书和一顶内阁总理大臣的帽子,让他心甘情愿地用间。
在这一出无间道里,徐世昌所扮演地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既是人格化的自己又是虚拟化的自己,既是正方立场的自己又是反方立场的自己。今夜的心潮澎湃,固然是因为已隐隐约约直刺矛盾中心,同样也因为这一出双簧已快唱到了即将结束的时候。
涅盘前的等待和涅盘时地痛苦让人几乎难以承受。但一想到涅盘后的那份荣光,所有的代价和苦难似乎都值得了。而且,代价愈沉重,苦难愈深刻。这份荣光也就愈耀眼!
推进官制改革,明着是秉承皇帝的旨意推进维新。但双重涵义中地另一重却是为自己上位准备班底。
——“他日立宪功成、国家中兴有望,朕即是明君,卿便是贤相,百年后要流芳百世的,朕决不做朱元璋,卿也不是胡惟庸……”奏对之际林广宇推心置腹地那番话,永远在徐世昌耳畔响彻。一想到自己能成为明清两朝500年来的第一宰相,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份崇高,他觉得什么都值了!这一番事业,不惟是为了皇命而辛苦经营的事业,同样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千方百计打造的事业。换而言之,这天下不是他徐世昌的,但这朝政他却有份。
还有什么能比股权激励更高明的奖赏?
那桐、端方厮杀颐和园的消息一出笼,围绕官制改革而产生的争端反倒没从前那么强烈。尤其是建议分拆邮传部的那块,舆论竟然一边倒认为本该是如此的局面。
那桐一失势,见风使舵的小人物们马上调转方向表态,这等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若不是因为那桐阻拦,早就该实行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原本一直袖手旁观,只等着各路人马上门活动孝敬银子的奕匡父子也就坡下驴,连上两个条陈,忙不迭表示赞同之意。
梁士虽在朝堂之上公然与那桐决裂,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