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次机遇-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月影梧桐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一章 … 辩论之光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帝国,几乎从秦帝国开始,她就是东方文明的中心,虽然历经五胡乱华、蒙古南侵等倾覆性事件,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中心这一特征并未改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制,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善意的、良性的,甚至比现在世界体系更加完美的国际机制。中国皇帝(元代除外),无论他多么暴虐,但在对待邻国时,尤其是周边邻国的时候,总是充满了仁慈和温柔,写就了厚往薄来……这种大度的作风,比单边主义、霸权体制不知道要好上多少。中国的邻国,都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国的领导,接受中国的教化(日本除外),愿意和中国发展友好往来。一句话,中国是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出现的最没有征服欲和统治欲的帝国。中国人以理服人、以礼治国的本色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极点。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西方文明正在逐步上升,这种文明以统治欲和残酷而出名,他们撕下了人性温情脉脉的面纱,变成为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吞噬周边以扩张的怪物,在它的视野里,世界只有已经征服和即将征服的区别,要做的就是扩张――强大――再扩张的螺旋上升。1500年的世界虽然还是那么温馨,但已经有种令人不安的躁动,不幸的是,这种躁动所引起的欲壑需要以世界五分之四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来填补……
当历史的车轮驶到1900年时,世界历史的整体规律愈发彰显——丛林法则战胜了仁义道德,残暴战胜了温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遭受了来自西方文明最严重的入侵(包括已经西化了的日本,这始终是中华文明最阴险的敌人)。八国联军在军事上给清帝国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是却打断了帝国的脊梁,在骆驼背上压下了最后一根稻草……1900,帝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而无能为力,在步履蹒跚中,它走向了自我灭亡……
有能力改变这种悲剧性的后果吗?有人说不能,也有人说能,前者占据了上风,说出来的道理振振有词,从结构性矛盾到历史必然性,从统治政策到民族政策,从阶级基础到生产力因素,无数个因素指向这个结论……也有人说能,但他们的声音是微弱的。因为,他们的判断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如果……”、“假如……”、“要是……”,这是他们通常的话语。
反驳的声音很尖刻,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假如……但是,一旦考虑如果,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如果!相信线性发展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叫喊着。
真的没有如果吗?但是如果有了如果该怎么办?很不幸,这种思维从来不在这些正统人士的思想意识里,在他们被各种结论和事实装得满满的脑子里,唯独没有如果……
可真的有如果了怎么办?当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令人欣慰的是,R大历史学博士生林广宇做好了这种准备。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断了文科大楼中原本激烈的辩论,凄厉的喊叫声穿透整个夜幕。“地震啦……”这是林广宇在失去知觉前所听到的最后三个字。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二章 … 浴雷重生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
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这是一间无论怎么形容都显得局促的陋室,在到处亭台楼阁的紫禁城中尤其显得猥琐、矮小,丝毫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力。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僻静之处,依然掩饰不了其中透出来的萧瑟、绝望与肃杀。
在四处透风的局促下,一张破床上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人物,正竭力呻吟着。环顾四周,除了这破床,一套简陋的桌椅外,余无它物。这种寒酸与紫禁城的穷奢极欲、金碧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有一种错觉——这分明就是两个世界。
实际上这两者根本就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床前那女子的雍容华贵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如果再用心注视床上那个奄奄一息的人物,就会发现他穿着五爪金龙的皇袍。不错,这正是大清帝国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戊戌维新失败后他已经被困囚在此十年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在苦难中,他逐渐走向自己的末路。
那个雍容华贵的女子也非常人,她是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虽然隆裕是在光绪死后才由宣统为其上的尊号,但小说中为了行文方便,一律统称隆裕),这是一对各怀心事的夫妻,甚至因长久隔绝,连同床异梦都谈不上。但毕竟还是夫妻……
注视着皇帝生不如死的模样,望着他痛苦而又苍白的脸色,隆裕久久说不出话来。她却不知道,皇帝原本病情虽重,但还没有如此之糟糕,只是在服用了一杯慈禧赏赐、由总管太监李莲英端来的“塌喇”后才恶化的。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这杯“塌喇”——在慈禧处以弥留之际,为防止光绪借此东山再起,李莲英和袁世凯合谋,在慈禧好意赐给光绪的“塌喇”中掺入了他们的私药。而起因,却是光绪某篇日记中所记载下的悲愤之词“倘若朕重掌大权……一定斩杀袁世凯、剐杀李莲英”,在末日来临的恐慌时,有人选择了抢先动手。
“塌喇”的药性逐渐开始发作,光绪的呻吟渐渐停止了,脸孔却仍扭曲着,额头上滚出豆大的汗珠子。这种药以激发人体机能、加强新陈代谢为主要功效,用在一般人身上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或影响,也不是明显的毒药。但皇帝久病虚弱兼之肾亏严重,孱弱的身子骨如何经得起如此的虎狼之药。隆裕怎么也想不到表面上皇帝的病情有所改善,其实这是他最后的时光了。
“扶朕起来,朕要走……走。”皇帝睁开了眼睛,隆裕遵照着吩咐,慢慢扶他起身。
踱步窗前,天色突然变得昏暗起来,一幅又要下雪的模样,隆裕隐约看见皇帝的头顶升起了白雾,额头的汗珠却是愈发明显了……“皇上,您要保重。”她松开搀扶光绪的手,掏出手绢想为对方擦拭汗水。
冷不防一个闪电大剌剌地从窗口激荡进来,她的眼神看得清清楚楚,闪电的末梢击中了皇帝的头顶,在光亮的闪耀下,皇帝脸色惨白,眼睛直直地放光,根根毛发都竖立起来,在头顶那层薄雾的映照下,愈发显得神秘、惊险。说时快、那时迟,还没等她尖叫起来,一个闷雷随即就在耳畔响起,“轰隆隆”震撼云霄,仿佛要将这小小的涵元殿掀翻一般。
“皇……上……”伴随着隆裕的哭喊声,皇帝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
闪电、雷声、哭喊声惊动了在外面的众人,他们不约而同抢进门来,却发现皇帝已经倒在地上,而皇后却在旁边失魂落魄地喊着“皇……上”。众人大骇,再没有权势的皇上,终究还是皇上,太监们一拥而上,手忙脚乱地将光绪抬到破床之上。
“快……快请御医。”隆裕方寸大乱。
最近一直在宫中伺候的江苏名医杜仲骏等人匆匆忙忙赶来,一路走,一路揣测——莫非皇帝差不多了?
一搭到皇帝的脉搏,他的脸色大变,眼神肃然,却是满面困惑。
“杜大人……皇上的脉象?”另一位御医瞅了瞅皇帝的神态,又看了看杜仲骏怪异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询问。皇帝眼看是不行了,只不过他没有杜仲骏那般胆大,敢直接说“熬不过四天”罢了。
“李大人,您来把把皇上的脉,我感觉有些……”杜仲骏站立起来,将求助的目光投射到李御医身上。伸手、把脉……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谁知李御医把脉之后,脸上流露出的神情却是更为诧异、更为目瞪口呆。
“皇上……皇上他怎么了?”在几个贴身太监的伺候按摩下,隆裕已经从刚才那番惊吓中回过神来,“方才我扶皇上在窗前站了一会,突然又是闪电又是雷鸣的,皇上大概被雷吓着了,一下子倒在地上……”隆裕刚才明明看见了闪电击中光绪,但这种说法太过于骇人,她只推说是被鸣雷所吓。
听了隆裕的话,两个御医仍然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晌说不出话来,惊愕的神色却是丝毫没有变化。皇后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语调也变得低沉:“两位大人,跟哀家说实话,皇上他……”
两个御医再次对望了一眼,好一会儿才由杜仲骏鼓足勇气说道:“回皇后娘娘的话,微臣和李大人方才已经为皇上把过脉了,皇上脉象平稳,并无大碍……”
“并无大碍?那皇上怎么昏迷不醒?”隆裕大怒,“你们敢欺瞒哀家!?”
两人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连连磕头:“微臣说的都是实话,皇上脉象确实并无异常……也许,也许是因为受了惊吓才暂时昏迷的。”
“真的……?”隆裕将信将疑,“刚才你们眉来眼去的干什么?”想了想,先将无关人等都屏退了。
两人又是一番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的尴尬场景,沉默了好一会儿,杜仲骏仿佛下了特别重大的决心似的,从牙缝里蹦出一句话:“臣观皇上脉象,犹胜往昔,似乎……似乎龙体已无大碍……”
“你是说……”隆裕不是傻子,一边在品味“犹胜往昔”几个字,一边在费力思考,“难道说皇上连别的病都好了……?”
“臣……臣……等不敢妄言,起码……起码从脉象上看并无重病在身……”说罢,两人连连磕头。
仿佛为了印证他们的判断,昏迷已久的皇帝突然嘴角张动,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水……水……给我水……”
“皇上……”隆裕大喜过望,顾不上跟两人纠缠,“你们先退下,敢妄言者,一律杀无赦……”
“臣告退!”两人如遇大赦,忙不迭地擦去额头的汗水,飞也似地逃离了涵元殿。
“皇上……”听着黑暗中那一声声的叫唤,林广宇只感觉自己头疼欲裂、浑身酸痛,说不出的难受。“地震了,我大概被压在废墟里了吧?听坊间风传造文科大楼时有风水先生说压在龙脉上,贵不可言……现在看来分明是一派胡言……唉……我怎么尽想这些没用的事情,还是考虑怎样脱身吧?不知道救灾人员什么时候才能到来,要来得晚的话,我非被困死不可……好渴啊……水……水……给我水……”
开水倒进了林广宇的牙关,温温的、沁人心田,自己得救了?现在又在哪里?在救护车上么?
林广宇费力地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身着满族服饰的女子,她的手中明明还端着茶杯。
“皇上……您醒了?……”看着光绪重新睁开双眼,隆裕一颗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刚才臣妾可吓死了。”
“我……我……在哪里?”林广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底下还有穿满族服装的医护人员?还一口一口“皇上”,他们是不是搞错了?
“皇上,这里是涵元殿啊……”
“涵元殿?”林广宇听清楚了对方的言语,却一时想不明白到底是哪,只好再问,“我……我……你们是不是弄错了,你……你是谁……?”
“臣妾是皇后啊……难道您连臣妾都认不出来了?”
“皇后?”林广宇低头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自己身上什么时候穿着了绣有五爪金龙的黄袍了——这分明是龙袍么。我……我这是怎么了?老天!他忍不住用手在自己的头发上狠狠抓了一把,“哎呀……”强烈的疼痛感从头皮处清晰地传来,这不是在做梦啊!不对,手分明还抓住了东西,粗粗的,略微有些毛糙。抓过来一看,天哪——这不是辫子么,手一拉,头疼得愈加厉害,这辫子居然长在自己头上?
惊讶、恐惧、无助……林广宇说不出一句话来,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大得可以塞下一个苹果。
隆裕也有一阵晕眩无力的挫折感,再回想一下当时的场景——不错,闪电击中了皇上,皇上栽倒在了地上,然后是雷声……
雷声?对,雷声!难道是闪电和雷声把皇上给吓傻了?不对,现在是冬天,哪里会有什么雷声。“冬雷阵阵夏飞雪,乃敢与君绝”的话难道没听说过么?可明明听见雷声了,难道这还会有假?
“我是谁?”林广宇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隆裕,希望能从她哪里得到一个确信的答案,事件实在太过匪夷所思、太过震撼人心。
“我是谁?”三个字如同一把重锤击打在隆裕的心口,她愣了半天,张口结舌,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好挤出一句,“您是皇上呀!皇上,难道您连臣妾也不认识了么?”
“皇上?那是不是该称自己为朕?”林广宇的思绪慢慢开始平静——从身穿龙袍和这个女子口口声声的称呼来看,自己应该是皇上了,而她该是自己的皇后了。
“朕?对对!”隆裕一阵高兴,可怜的皇上终于清醒过来了。
看着自己的辫子和对方的满族衣饰,林广宇又小心翼翼地问:“不是在演戏吧?”
“演戏?”隆裕皱起了眉头来,皇上怎么扯到那里去了?不过还是回答了一句,“太后和皇上近来抱恙在身,宫里怎么可能演戏?”
太后?哪个太后?林广宇的思绪越转越快,该不是慈禧那老家伙吧?先试试看再说:“老佛爷她老人家怎么了?”
“病了!”
“李谙达呢?”
“他方才伺候皇上用了‘塌喇’,已经先回去了……”隆裕在路上碰到过李莲英。
晕!一看对方对“李谙达”三个字没有任何异常反应,林广宇就知道坏了,这太后真是慈禧那老家伙,而唯有光绪才称李莲英为“李谙达”,看这模样,自己倒是光绪了。天哪,我是光绪!我穿越了!!
出于专业的敏感,林广宇对历史架空小说有着较多了解,只是没想到穿越居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难道是那场地震导致了这个结果?他重新想起那句文科大楼盖在龙脉上的传言,难道是真的?
“今儿个是光绪几年了?”
一听这话,隆裕更加证实了自己的判断,皇帝被雷劈后有些失忆了——不仅记不清自己是谁,也记不得今天是什么日子。瞧这言语,也不像得了失心疯的模样,该怎么办呢?
“今儿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虽然十月二十一日在公历上是什么日子林广宇一时推算不出来,但光绪34年却立马就能知道,那不就是1908年么。
“1908……1908……”他喃喃自语,这一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再过3年,大清帝国灭亡,难道说自己竟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沮丧!痛恨!害怕!——苍天呐,你为何如此不公?
眼看皇帝又怔在那里,隆裕已经基本证实了自己的判断——皇帝是被雷劈了,整个人有些失忆,不过情况好像并不严重,最起码皇帝的身体似乎在好起来,和自己对话也不像以往那般气喘吁吁、费劲全力了。说话的声音虽然不响,但听得出来,这是中气十足的声音,这肯定不是病入膏肓的人所具备的。
“皇上,您方才摔了一跤,所以有些事情大概记不得了,让臣妾一样样告诉您吧。”
记不得了?林广宇只有在心底苦笑。这哪里是普通的记不得了,自己的精神和思维分明已经附身到垂死的光绪身上而穿越了。
“皇后,朕倦了,让朕先休息会吧。”林广宇一时间还很难适应角色的转换,又怕隆裕看出破绽,就想一个人先静会……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三章 … 慈禧归西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
起身、矗立、凝望。
在一旁伺候的太监眼中,重病缠身的皇帝显然已经康复了,不仅面色和气质都远远强过以往,就连动作和步伐都显得干脆利索。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个皇帝,虽然这个人在外表上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林广宇站立在窗前,视野却盯紧了窗外的水域。他没有试图离开这个环境,在光绪被囚瀛台的大背景下,任何企图离开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在最初的惊愕、不敢相信乃至痛不欲生过后,他已经无可奈何地接受附身为光绪这样一个事实,如若不然,则自己会丧命于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中。他并不怕死,但也不愿在不明不白中沦为历史的尘埃,短暂的思维混乱过后,他逐渐理顺了思路,并接管了这具躯体所具有的既有知识。
他还惊讶地发现自己并没有丧失原本所拥有的知识和智慧,更没有丧失独立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比如他清楚地知道光绪对隆裕的所作所为,但隆裕给他的第一印象并不差,起码不失为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一个远较80后女生来得婉柔与体贴的女子。在产生这种好感的时候他丝毫没有负罪感,因为——隆裕的温柔是针对这具躯壳的,但除了自己的内心,已经逝去的光绪是感受不到这一点的……
今后该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的命题。努力活下去是一个方向,如何更好地活下去却是一个命题。虽然历史上光绪是在1908过世的,但目前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各方面感觉都很好,并不像大限已近的迹象,反而充满着活力。
从政治生命来看,一旦慈禧过世,自己作为皇帝有名正言顺的地位和权力可以摆脱这种局面。目前离不离开瀛台只是小节,将来离开瀛台则是大势。
大势如此,何必拘泥小节!
支开隆裕,是为了接受现实、理解现实、应对现实的需要,在电光火石之间,无数的念头已经转瞬而过,有关于今后的决策慢慢成型。
——慈禧大限已近,不可轻举妄动,应当更加恭顺,更加谨慎;
——野史谣传慈禧、李莲英或袁世凯毒杀光绪,虽未经证实,却不可不防,当格外小心;
——隆裕地位卓越,对光绪又是眷顾,可堪大用;
——将来如何仍不得而知,当前应以恢复自由、重掌权为奋斗目标。
渡过最初的不安,在面对荆棘遍布的局面时他拿出了完整的策略体系,不愧为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他自我解嘲般地笑道:“这不就是一个问题解决型的材料题么?!”
隆裕又来了,她惊奇地发现,雷击后的皇帝对自己的态度改善了不少,再也不复以往苦大仇深的模样,言语举止中虽然有些奇怪和失忆现象,但只要轻轻一点,皇帝便能明白过来,而且更为通情达理,不复以往的偏激执拗。风雷动而真龙起,皇上自然是真龙,或许经这么一遭雷电,真龙苏醒矣!她心中美滋滋的。
……
黄昏时分,慈禧的寝宫虽然***通明,却充满着压抑,郁闷地让人喘不过气来。瀛台方向又是打雷又是闪电之后,慈禧也遭受了惊吓,陷入了昏迷状态。
“杜大人,皇太后这病情……”由于杜仲骏并非太医,晚上也不当值,等他匆匆忙忙赶到时,那里早就跪满了一圈儿人头,在焦头烂额地探讨着病情。一看他走了进来,便立刻有了主心骨似的出言发问。
其实就慈禧的病情在场的每一个太医几乎都能做出判断,之所以迟迟不下结论,无非就是不想亲口说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杜仲骏素以心直口快闻名,让他说出来岂非更好?
瀛台的所见所闻太过惊世骇俗,直到此时杜仲骏还没能回过神来,在众人焦急的目光中,他把住了慈禧脉搏,一边诊断,一边却问着一旁的太监和宫女——他们不敢隐瞒,将慈禧病倒的时刻一五一十地说了起来,联系涵元殿的一切,他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思——大清国的天,恐怕要变了……
“杜大人……”大家见他搭了许久的脉搏还没个说法,顿时有些焦躁。
“来人,给皇太后熬长寿汤……”
熬长寿汤,那就意味着人已经不行了,一听杜仲骏说出了众人最忌讳说出的话语,顿时松了口气,不过脸上却是一脸悲伤的神色。
慈禧正向末路狂奔,众人七手八脚地忙乱了起来……
夜色深沉如水,已经获得新生的林广宇仍了无睡意,在窗前眺望星空:象征帝星的紫微星,到底是哪一颗呢?正沉思间,小太监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进门后就跪倒在地:“禀……禀皇上,太后……老……老佛爷她……她……皇后……皇后娘娘让奴才请……请皇上……移驾……”
移驾?小太监也许是不敢说,也许是说不清楚,他的话没有透露多少实质性的消息。林广宇起初一头雾水,随即便反应过来:“太后她老人家?……”
小太监拼命点头——慈禧该差不多了!林广宇大喜过望,脸上却是一副悲伤模样,“来人,摆驾……”其实不用他喊,瀛台早已经被惊动了。皇帝乘坐着三十二人抬的大轿离开了瀛台,皇帝没有权势,但待遇和规格却没有降低标准,一般的重臣能得到一个“赏紫禁城乘舆”已是格外的恩宠了——那也不过一顶小轿,唯独皇帝可以享有这么大的排场。
在长寿汤的维持下,慈禧慢悠悠地苏醒了过来,挣扎着用最后一口气交代遗言。白天她已经任命了皇帝的亲弟弟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大阿哥并在上书房读书,原本是为了光绪过世后的承嗣安排,没想到现在连自己都差不多了。说了几句,实在支撑不住,又昏迷过去了。
病榻前跪着载沣、隆裕和李莲英,外面则围着一群太医和皇族近亲。忽然众人就听到小德张的一声呼喝:“皇上驾到!”
除了隆裕没有人料到来额居然是皇帝。大家心中的困惑是一样的:不是说皇上快不行了吗?怎么现在看起来面色红润,并不像重病缠身的模样呢?尽管皇帝没有什么权势,众人出于君臣之礼,在表面上是不能怠慢的,所有人连忙匍匐在地,恭谨地说道:“臣(奴才)恭迎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隆裕的神色是最正常的,而最不正常的则是李莲英。林广宇没心思计较他们的惊讶,进了门就说:“免礼平身吧!”一听平身,李莲英才敢偷偷抬起头打量皇帝,他的心“咚咚”地跳得厉害,方才那一声“皇上驾到”差点没把他的心肝从喉咙口吓出来——皇帝已经吃了“加过料”的“塌喇”,论理差不多该一命呜呼了,怎么身体愈发康健,难道老天开眼不成?不,绝不会的,一定是袁世凯这个混蛋没选好药,误了大事啊!刚刚抬起头来,却正迎上皇帝的眼神,四目甫一对视,他便感觉浑身一震,仿佛掉进了冰窖,开始浑身发抖。
林广宇没看出异常,目光只一扫便大步走上前去。李莲英连呼侥幸,虽然天气已是寒冬,额头上还是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慌得他连忙用袖子擦掉。
“太后病情如何?”仔细观察慈禧的面色后,林广宇判断对方命已不久,不过仍想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禀皇上,”隆裕小声道,“太后身患痢疾,肝火虚旺,方才已经用过长寿汤了……”棒极了!林广宇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转过身去对众人道:“朕还有些话要和太后说,你们先到偏殿等候吧。”说话时,他的眼神注视着隆裕,投以微微一笑,对她及时通知自己赶来表示感谢。虽然因为场合只是嘴角一动,隆裕却已经感受到了,这是20年来所罕见的。她的蛾眉微微一扬,为皇帝对自己态度的柔化而感到万分惬意——这一刻,她已经忘记了20年来皇帝对她的冷若冰霜。
众人退到了偏殿,心中的纳闷却挥之不去:皇帝的病是什么时候好的?几个太医都在用眼神询问杜仲骏,后者却连连摇头。由于载沣在场,众人也不便出言追问。
林广宇上前一步,跪了下来,恭恭敬敬地对病榻上那个74岁,已处以弥留之际的老太婆说到:“儿臣给亲爸爸请安!”既然是做戏,那就要做足,膝盖着地的时候林广宇一点抵触的心态也没有——人之将死,自然是不论政道,只问孝道。刚才那番动静后,慈禧又挣扎着醒了过来:“是你吗,皇帝?”
两目对接,林广宇对慈禧衰老、布满皱纹的脸孔看得更清楚了,他第一次将头脑中的记忆和真人对应了起来,“正是儿臣。”
慈禧闭上了眼睛,她的表情没有多少安详,却显得恼怒——林广宇那中气十足而且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慈禧很不习惯。“跪直了!”她发怒道,“告诉哀家,你真当自己是皇帝吗?”
慈禧发怒的样子是很可怕的,不过却吓不住林广宇,他挺直了身子慨然答到:“儿臣正是大清国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好……好……”慈禧突然收敛了怒气,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来,“哀家在最后总算没看错你……三十四年了……哀家总算没有看错你……”
什么叫“没看错你……”?林广宇一头雾水,你真的看清楚了么?
慈禧断断续续地说道:“你心中有恨,哀家不是不知道……这十年来,哀家一直在想戊戌年的事情,闹到最后,争来争去,你死我活,哀家已经看够了。你十年前琢磨的事情,哀家已经把它们办到了……”
“儿臣明白。”确实,庚子年后慈禧大力推动新政,很多在维新时期提出的设想一一得到了实践或提上议事日程,有些方面慈禧做得比光绪还要激进,得失姑且不论,起码在态势上已经具备了。
“古人都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哀家从小将你接进宫来,抚养你成人,教你读书识字,让你当了皇上……哀家为了你,和自己的亲妹妹闹翻了,为了你……让自己的亲侄女活活守了半辈子活寡,至今连个娃娃都没能抱上。这笔账,你大概心里也清楚罢。”
“儿臣不敢有任何怨望。”
“你亲弟弟载沣做了摄政王,你亲侄子做了大阿哥……哀家……哀家还是对得起你的……哀家一心想让你做个好皇上,一心想不要断送了列祖列宗的江山……”说到这里,慈禧的神情变得非常激动,仿佛千言万语、种种无奈都在一言难尽中。
林广宇默默地听着——是非功过纵有后人评说,但眼前人心里总有个计较啊!
“皇帝,最后有一句话哀家还得告诉你。”
“请亲爸爸训示!”
“康有为狂悖之人、书生之见,你不可大用;袁世凯狼子野心、心狠手辣,亦不可不防……”
“亲爸爸放心,儿臣明白。”
“那就好,好……”慈禧突然一把抓住林广宇的手,死紧死紧的,头却朝一边不由自主地倒了下去。
“太医,快!快”林广宇见势不妙,连忙呼唤。众人一拥而上,探鼻息的探鼻息,搭脉搏的搭脉搏,掐人中的掐人中……忙活了半天,一个沉痛的声音响起:“皇太后凤驭宾天了!”太监小德张撬开老太后的牙,把一个大珠放进她嘴里,满大殿哭声一片……
一个旧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新时代开始了,“哐、哐、哐……”在萨满们的敲钹声中,重掌大权的光绪帝颁布了他的第一道诏命:“紧闭宫门,无诏命胆敢私自出入者,斩!”
光绪对于这种局面并无经验,倒是林广宇对上层政变颇有了解,深知封锁消息乃是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