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大海象一匹蔚蓝的锦缎,点缀着零星的白花,在大风的掀动下,抖动不止,一直伸向遥远的天边。
“草原广阔无边,可是面对大海,才真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啊!”乃颜站在船头,望着一碧万顷的大海,慨叹着。
“如果说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那我以后的目标就是要把汉人变成舰船上的民族。”许汉青在旁说道,“天苍苍,水茫茫,大海是如此壮美辽阔,海外的世界又是怎样神秘富饶,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到征服与探索的快乐。”
乃颜微微点头,“镇国公有实力强大的水师,纵横海洋,天下之大,又有哪个地方不能去,真是让人羡慕啊!”
“呵呵,大海之上风云变幻,波涛汹涌,这巨船在大海里不过象一片树叶,纵横海洋哪里有那么简单。”许汉青轻轻笑了一下,做了个请的手势,“乃颜殿下,海上风大,请到船舱坐下详谈如何?”
这便是要谈正事了,乃颜心中想着,走进了船舱。
船舱内的布置非常简洁,一个大型的作战沙盘已经摆在大桌子上,上面已经标出了敌我双方攻守的态势。
乃颜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比他们用的简陋不堪的羊皮地图清楚得太多,作为一个征战沙场的军人,他明白这里的价值。
许汉青沉吟了一下,决定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乃颜不是一般的蒙古人,他见过世面,也有韬略,如果耍什么小手段,反倒容易弄巧成拙。
“乃颜殿下,既然咱们是盟友,便应该坦诚相见。”许汉青指着沙盘对乃颜说道:“现在忽必烈的主力一在辽东,二在江北,中原空虚,我准备趁此机会组织一次大的攻势,从直沽登陆,直捣大都。”
乃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望了许汉青一会儿,低头又端详起沙盘来。
“不知镇国公调动了多少人马?具体布置又是什么?”看了一会儿,乃颜抬起头,谨慎地问道。
“人马大概有六、七万吧,初步设想是兵分两路,一路在这里登陆,准备阻击忽必烈的增援,一路在这里上岸,向大都攻击前进。”许汉青指点着沙盘,将几支小红旗插在直沽和秦皇岛附近。
“大都守军现在有多少?”
“不到六万,但是其中有怯薛兵团的一部。”
乃颜思索了一会儿,望着许汉青笑了起来,“镇国公如此坦诚,让乃颜感动,不知此次行动是否由镇国公亲自指挥呢?”
许汉青稍犹豫了一下,点头道:“如此重大的行动,当然是由我来亲自指挥比较好。”
“好,这下我就放心了。”乃颜如释重负般地长出了口气,“好计策,好计策,只有打到忽必烈的老巢去,才能让他转攻为守。况且大都集中了各色蒙、汉大臣,说得不好听点,每个蒙古大臣都是百万富翁,此战镇国公肯定是收获丰厚啊。不知可有乃颜效力之处,还请镇国公尽管开口,乃颜定尽全力助镇国公一臂之力。”
“哈哈哈。”许汉青大笑起来,“和乃颜殿下这样的聪明人说话就是痛快,此战我军缺少机动骑兵,我本想调集南方的骑兵前来参战,但考虑到路途遥远,物资耗费,便想请乃颜殿下出兵相助,不知乃颜殿下有没有兴趣。”
“好说,不知三万蒙古勇士能不能让镇国公看在眼里啊!”乃颜笑着说道。
“按照我们船只的运载能力,和战斗的需要,只需两万人马便足够了。”
“那缴获物资如何分配呢?”乃颜狡猾地眨着眼睛,“我们可是还欠着镇国公您不少的钱呢。”
“按照参战兵力来分配,乃颜殿下可以分到战利品的四分之一,不知道乃颜殿下可还满意?”许汉青试探地问道。
“我们蒙古勇士可都是一人两骑,这人吃马嚼的,耗费也是不少啊?”乃颜故意苦着脸说道。
“那就三分之一,不能再多了,以后我们卖给乃颜殿下的物资一律打八折,这样总行了吧!”两个豪雄在船舱内象斤斤计较的小贩,开始讨价还价起来。
“好,就这么决定了,我让丽娜率兵返回,做好准备,随时听从镇国公的号令。”乃颜猛地一拍掌。
“不可,只能让丽娜公主的兵马返回一部,如果全数返回,恐怕忽必烈会心生警惕,不利于此次军事行动的展开。”许汉青忙劝阻道。
“对,镇国公说得对,是我疏忽了。”乃颜一拍脑袋,恍然道。
“昨天承蒙乃颜殿下的盛情款待,许某十分感激啊!”许汉青拍了拍手掌,舱外的侍卫应声而进,“今日我回请乃颜殿下一行,咱们吃海鲜,只是不知道合不合乃颜殿下的口味。”
“镇国公客气了,你们汉人吃食精美细致,我早想领教,今日能一饱口福,还得多谢镇国公大人哪!”乃颜豪爽地说道。
第五卷 谁与争锋 第四十四章 山东之战
“父汗,您为何如此痛快地答应与许汉青联手。”特穆尔略有些不满地问道,
“傻孩子,这个时候如果不答应,只能说明咱们已经不行了,没有了实力作后盾,你以为以后许汉青还会和咱们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吗?没有许汉青的支持,咱们能和忽必烈长期抗衡下去吗?”乃颜拍了拍特穆尔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孩儿是担心,如此一来,勾结汉人打蒙古人的名声不好听。”
“名声啊?哼,咱们和汉人结盟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忽必烈早就拿这个做过文章了,否则那么多辽东部落也不会背离,如今再泼污水,又算得了什么?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等到打破了大都,把忽必烈的儿女、嫔妃都抓过来,谁还敢放个屁。只有胜利者才能决定一切,你要记住这一点。”
“这次我要亲自出马,借这个机会也看看光复军的战力,凭什么屡战屡胜,打得忽必烈难以招架。”
………………………
“夫君,您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要留下来指挥此次战斗?临来的时候,您不是答应要赶回去守着馨儿姐姐生宝宝吗?”大连基地,李芳凝疑惑地问道。
“唉,你当我不想啊?”许汉青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可是看乃颜的口气,只有我来指挥,他才能放心出兵,何况,孟斌名声不显,职级不够,我怕他镇不住那些蒙古人啊,打仗的时候号令不一,如何能够取胜,那可是好几万战士的生命啊,我不得不慎重。”
“我明白了。”李芳凝点了点头,轻轻地走到许汉青身后,伸出小手给他拿捏着肩膀,“既然如此,夫君还是写封信回去吧,也省得两位姐姐担心。”
“好吧!”许汉青拍了拍李芳凝的小手,稍有些无奈地说道。
“镇国公,攻打山东的部队已经准备停当,马上就要出发了。孟指挥和其它将领正在门口等候。”门口的侍卫通报道。
“让他们都进来吧!”许汉青笑着说道,“弄这么正式干什么?按照计划行事就行了吗!”
“不听听您的训斥,我们心里不踏实啊!”孟斌带领着一干将领推门走了进来。
“这都是毛病。”许汉青笑骂道,“都坐下吧,既然来了,我就罗嗦几句。”
许汉青整理了一下思路,指着地图说道:“此次进攻山东,主要的目的还是牵制、调动中原地区的元军,打乱他们防守,等待忽必烈大军南下的部署,你们的动作要快、猛、狠,一个半月的时间,不管打到什么程度,都必须撤兵回来。”
“虽然此次调动的兵力并不太多,但有火枪旅助阵,应该吃不了什么亏。再说北元自建立以后,所施政策乃是以蒙古军据河、洛,占天下腹心,汉军、探马赤军据汉江之南,以尽南海,而新附军间侧焉。随着战局形势的不断变化,江南我军的崛起,与北方叛乱的不断,蒙古精锐大部被抽调到南、北两个方向。留在中原的多数是二流的守备部队,你们要是打不赢…呵呵。”
“镇国公大人请放心,要是打不赢,我等甘愿受罚。”众将站起身齐声说道。
“打输了,罚你们又有何用?”许汉青正色说道,“你们的一个错误,将使多少士兵枉死于沙场,慎重而不怯懦,这便是我对你们的要求。”
“把这个拿去,没事都好好揣摸揣摸,对你们是有好处的。”许汉青把一张纸递给了孟斌,“你先给他们念一遍,然后让参谋多抄几份,每个将领人手一张。”
“是。”孟斌高声答应,朗声念道:“为将者当上识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为将者当披肩执锐,勇于身先士卒,临难不顾,赏必行,罚必信,为将者当剿其敌军,抚敌民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为将者当还功与众,退赏为兵,一将功成万骨枯,为将者不以败为耻,不以胜为骄,胜败兵家之常事,卷土重来未可知。为将者当执法无情,守法当先,治兵有道,领军有方,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使士兵情知一死也愿决一死战而临难不退,为将者当识人才,用贤才,交良友,行正道,收民心,整军心,明大义,掌天地!”
………………………………
一日后,光复军近三万余人,在海军的配合下,于太平湾登岸突袭莱州,用火炮炸开城门,轻松获胜。而后,连克虎头崖、沙河、灰埠,兵锋直指昌邑。
以前光复军虽然也频繁骚扰北元沿海城镇,但是由于兵力不足,并不深入内陆,此次突然大胆进攻,使得山东守军措手不及,况且驻守山东的多是二流的汉军与探马赤军,根本无法阻挡光复军犀利的兵势。
三日后,光复军与前来堵截的莱阳蒙古军万人队在昌邑城东五十里处摆开战场,炮声隆隆,杀声震天。激战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光复军利用火炮、手雷的威力,再加上火枪旅的助阵,成功击溃了蒙古军和东拼西凑而来的山东东路的两万汉军。蒙古万户格根战死,一万蒙古铁骑伤亡大半。
挟大胜之余威,光复军成功逼降了昌邑的五千守军,全军进入昌邑进行休整,静待青州蒙古军的动向再做计较。
北元山东镇抚使土尔哈大惊失色,急令各地守军抽调兵力向济南靠拢,并命令青州蒙古军不得擅自与光复军交战,务必等军队集结完毕后再一举击退光复军。
孟斌审时度势,并没有与正面越聚越多的元军硬碰,突然率军回师,杀向防守薄弱的山东东路,势如破竹,连克石埠、田庄、平度。
“怎么会这样?”大都城内,留守监国的真金太子拿着山东传来的八百里加急,大声问道,“诸位大臣,你们说,该如何处置啊?”
“殿下,此时陛下正在辽东征战,千万不能因为此事牵扯陛下。”阿合马躬身答道,“依臣看,此乃许汉青围魏救赵之计,既牵扯伯颜丞相的大军,又想给乃颜争取喘息的机会。光复军不过三万人,谅其也不敢过于深入。”
“难道就听之任之不成,连三万多人都收拾不了,朝廷的脸面何在?”真金太子不悦地说道。
“依臣看,可让土尔哈集结大军,缓缓地从西向东压,切不可分兵,以防被光复军各个击破,还要提防光复军坐船转攻他处。”一个大臣上前说道。
“废话,土尔哈在山东能集结多少兵马,既要大军压上,还要防备光复军从海路袭击别处,这可能吗?”真金太子斥责道,“从河、洛调兵,一定要击退光复军,父皇征战在外,难道本太子便这么无能,连这一股光复军都收拾不了吗?真是笑话。”
第五卷 谁与争锋 第四十五章 国家制度的新思考
“君主立宪制?联邦总统制?”许汉青抓挠着头发,冥思苦想着。
对于中国将来到底走哪种道路?对于许汉青来说,远比眼前的战事更加让人头痛。随着战事的顺利进展,经济力量的进一步失衡,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击败忽必烈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再加上戴云山科学院不断传来的喜讯,针刺枪研制成功,大威力炸药开始投入生产,更让许汉青充满了信心。
借鉴后世的经验,许汉青在君主立宪制和联邦总统制两者之间举棋不定,当然这也有他的私心作祟,总想着尽量给杨太后一个好的交待。
在许汉青的内心里,他偏向于联邦制,在后世来看,越是面积广大的国家中,实行联邦制的越多,这样多的大国选择了联邦制,其中是否有某种不可抗拒的规律呢?许汉青一直在思考和研究。那是一种与传统迥然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一种许汉青也不太熟悉的建构政治社会的方式。无论是赞成还是拒绝,都必将是一个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抉择。所以,他不能不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选择联邦制是否会导致国家分裂?联邦制对于未来中国的自由、和平、稳定、安全与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有条件推行联邦制吗?在联邦制与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单一制之间,是否有某种中间道路可走?事实上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一些边疆地区人士的分离主义要求,应如何对待?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让许汉青搅尽脑汁,费尽心思。
在许汉青的印象中,后世世界上采用联邦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国都采用联邦制。
原因很简单,尽管联邦制起源于欧洲小国,但从现代联邦制的实践来看,联邦制完全可以说是专门为大国设计的制度,它既保留了大国的统一强大的优越性,又克服了传统单一制大国管理不便的缺点,为大国解决由于地区差异带来的不稳定性,跳出治乱循环、合久必分的怪圈提供了绝好的方案。
用许汉青的话来说,联邦制较好的解决了民主与集中的矛盾。民主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运行效率比集权要低,尤其在大国,决策的过程可能漫长而充满争议。但集权则往往意味着决策的简单化,大国因为地区与文化的差异很大,某地区的成功经验经中央推广的结果往往变成灾难。
联邦制下,它对外维持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对内则充分放权,让不同地区的人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的政策,最大限度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用严格的理论来说,联邦制这种中央和地方政府相互独立的架构,其本质是一种纵向分权,这种分权的目的,与横向分权(如三权分立)一样是为了避免政府滥用权力。当人民的权利被某级政府侵害的时候,人民可以从另一级政府寻求救济,这种救济,就如同三权分立下,当人民的权利被行政机构侵害,可以从司法机构得到救济一样。
这样,当人民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这是不可避免的)就能得到最大可能的救济,避免了政府和人民(即公权和私权)矛盾的扩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发生暴乱甚至革命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当然,实行联邦制必须具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特别是在外交、国防和保障公民基本人权这三个方面,中央政府负有完全的权责。这样便能有效地防止国家分裂,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存在特别多的民族矛盾的国家来说,联邦制也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夫君,喝点参汤,歇一歇吧!”李芳凝走进屋来,温柔地说道,“这是乃颜送来的上好的野山参。”
“好的。”许汉青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将厚厚的心得笔记收了起来。
“亏得有我在你身边,你看看你,才半天不到,就弄得这么乱。”李芳凝嗔怪地数落着,一边利擞地收拾散落在桌上的书籍纸张。
“呵呵,没办法,我想从书里找到答案,可没有什么用处。”许汉青苦笑着辩解道,在这个世界上,许汉青的想法可以说是太超前了,不光书里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连周围的人也很少能有理解他的思路和想法的知音。
“兴许是夫君的想法太独特太惊世骇俗了,书里当然没有了。”李芳凝笑着说道,“这眼瞅着离击败北元,中兴大宋的目标也为时不远了,夫君成天还苦想冥想的干什么?”
“任重而道远啊!”许汉青装模作样地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万里长征才走完第一步,以后的道路还长着呢!”
“呵呵,少来,不是口口声声说要啸傲海上,到海外仙境去享福吗?怎么又要来什么万里长征了。”李芳凝走到许汉青身后,轻轻揉着他的太阳穴。
“去,是肯定要去的。”许汉青惬意地闭上眼睛,“可也得放心地走不是,我估计,怎么也得十二、三年才能安排妥当,到时候再无牵无挂地去吧!”
“十二、三年啊!说长也不长吗?”
“不长是吧,到时咱们的孩子都能撒尿和泥糊肚脐眼了,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啊!”
“呵呵,夫君说得有趣,我倒要看看哪个敢撒尿……,呵呵。”李芳凝娇笑着。
“我小时候也是个淘孩子,玩沙子,摔泥娃娃,爬树偷果子吃,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还真是无忧无虑,快乐无比。”许汉青笑着说道,“哪象现在,只感到责任压在肩上,真是太沉重了。”
“能者多劳,夫君处在这个地位,自然要担负着更重的责任。”李芳凝将双手顺着许汉青的脸颊滑下,心疼地说道,“谁让夫君的能耐大呢。”
“不要这么说,我也只是适逢其时,再加上运气好而已。”许汉青谦虚地说道。
“可在江南百姓的心目中,您可是他们的大救星,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大英雄,听说很多人在家里供奉您的牌位,能驱邪避妖,万事顺利。”
“呵呵,我真有那么灵吗?”许汉青哭笑不得地问道,“不过,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夫君为什么随口说出的话,便是这么富有哲理,让人深思呢?”李芳凝将脸贴了过来,“我的夫君真是太有才了。”
“嗯,这是谁说的名言来着,老马,老恩,不对,是老孟。”许汉青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
“老孟还说过什么来着?让我好好想想。”许汉青若有所思地自语道。
现代共和主义的卓越奠基人之一孟德斯鸠说过:“一个共和国,如果小的话,则亡于外力;如果大的话,则亡于内部的邪恶……这种弊害出自事物的本性,不是任何法制的形式能够医治的。要是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制,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外在力量的话,则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单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
“是我想错了,搞混了。”许汉青恍然道,“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结构组成是可以分开考虑的,也就是说在国家管理形式上可以采取君主立宪制,在结构形式上可以采取联邦制,这样是否可行呢?”许汉青拿起笔,在笔记上写下了这些。
第五卷 谁与争锋 第四十六章 一切顺利
随着重点进攻山东的战事的不断进展,也随着参加黑虎掏心计划的军队的不断到来,许汉青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
适应性训练,粮草物资的屯积,战船、商船的使用调度,敌情司不断发来的北方元军的调动、民情报告,每天案头上堆积如山等待着他去处理。
“大人,海军在秦皇岛附近的侦察斟测已经完成,登陆地点已经选定。”
“好,让他们小心点,不要让元军发现。”
“大人,按照再在的速度,粮草物资再有一个月才能够聚齐。”
“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让他们加紧速度,半个月后一定要准备完毕。”
“大人,据北方敌情司报告,北元朝廷正在调集人马,准备攻击我们在山东的军队。”
“密切关注元军的动向,随时来报。再给孟斌传个信,时间快到了,让他们再加快行动步骤。”
“辽东忽必烈大军步步为营,正在缓慢推进,失去了周围蒙古部落的支持,孙参谋和丽娜公主的骚扰行动越来越艰难。”
“让他们稍微后撤,但不能离忽必烈太远,等忽必烈大军南返的时候,一定要死死地粘住他们。”
“派出的舰只来报,乃颜部骑兵的适应性海上训练已经完成,是否返回?”
“不必了,让他们原地待命吧!”
“敌情司报告,直沽寨的元军没有异常。”
“让他们继续探听,不得松懈,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异常动静。”
……………………………
“好累呀!”许汉青终于处理完了一堆繁杂的事务,伸了个懒腰,“现在终于知道参谋长不是那么好当的了,什么事情都要安排好,真是辛苦。”
“实在不行,就把孙参谋长调过来,或者调郑晔也行吧?”李芳凝试探性地问道。
“还是不必了,我抽调了这么多兵马,他那边的压力也很大啊!”许汉青有些无奈地说道,“再说,也没有多长时间了,再坚持一下吧!”
“那呆会妾身给您念吧,夫君闭上眼睛养养神。”
“也好,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太重要的情报了,我听听就行了。”许汉青点了点头。
“这是关于北元民情的情报,”李芳凝开始念了起来,“现在北元的交钞已经价值大跌,又由于南方的经济封锁,民间物价高涨,百姓怨声载道。官定的盐、茶引价和米粟折价又提高了好几倍,不光小民生活异常艰难,连那些清廉的官吏也难以糊口。”
“阿合马当政后将各地钞库的金银解运到大都,维持纸钞信用的硬通货被抽走,使民间的纸币无从兑换成为无本虚钞,北元政府又将滥发滥支交钞作为应付财政危机的常用手段,转嫁负担到普通民众身上,如此的做为,再加上咱们的推波助澜,通货膨胀不加剧才怪呢。”许汉青闭着眼睛做着评价。
“我在北方行走的时候,见到不少各级钞库官员趁机倒卖金银,苛索倒换交钞的民众,那个时候,交钞行用起来就有了滞涩的迹象,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交钞便一文不值了。”李芳凝插嘴道。
“没有一个好的吏治,自然会变成这样的状况。北元理财政策的失败,首先是用人政策的偏差,色目人大多出身商贾,商人的本性又使他们在横征暴敛的同时也肆无忌惮的为自身敛财致富,修养的缺陷使他们在聚敛时更加的不择手段,这也无疑极大的败坏了政府和官员的形象,使一般民众彻底失去了对朝廷的信任。”许汉青拿起茶杯,喝了口水,继续说道:“汉人儒臣的无能也暴露无遗,他们只会空洞的强调“节用”,“爱人”的沉词滥调,无视财政日益恶化的现实,毫无实际解决现实财政问题的能力,僵化的将自身摆到解决财政危机既定目标的对立面,这也标志着儒学知识分子阶层开拓进取应对时务能力的丧失,保守退化,固步自封特点的形成。”
“能透过一个简单的物价上涨问题,看得如此深入透彻,这世上也只有夫君能做得到了。”李芳凝自豪地说道。
“呵呵,这个财政问题是非常深奥的,我懂得也只是皮毛而已,哪里谈得上深入透彻。”许汉青谦虚道。
“这个是南方来的通报,实行土地国有化后,有些新光复的地方出了一些骚乱,都是一些豪族地主挑动的,陈吊眼在两广大开杀戒,已经平息了大规模的骚乱。但是陈先生和政府官员好象有些担心。”
“那些只有家族利益,没有国家利益的豪族地主,对他们不能手软,南方的战事已经暂停,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给陈先生回信,告诉他不用担心,等我结束了此次军事行动,率兵南返的时候,看还有谁敢炸刺。”许汉青拍着桌子,非常生气,“再给陈参谋长送信,让他以总参谋部的名义,给陈吊眼和张天河下命令,给他们两个月的时间,给我彻底解决地方上的骚乱,把那些不服从政府命令的豪族大户给我连根拔起。”
“好,我呆会儿就写。”李芳凝答应道。
不实行土地国有化,那些拥有土地的豪族大户在地方上便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样对于许汉青下一阶段实行的地方选举十分不利,虽然实行地方选举至少也需要三、五年以后,但未雨绸缪,每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将许汉青的布置延误。
“我就不信了,大多数百姓都能从中得到好处,这一小撮人还能翻了天不成。”许汉青依旧余怒未熄。
“就是,百姓有了土地耕种,三年不交税赋,他们还能支持那些豪族大户吗?几条臭鱼翻不起什么浪,夫君不必如些动怒。”李芳凝在旁劝慰道。
“这里还有一份密报,是韩庆玉韩大人送来的。”李芳凝犹豫了一下,还是拿了出来。
“又不是外人,你去把书架上那本《孙子兵法》拿来,译出来念给我听。”许汉青笑着拍了拍李芳凝的翘臀,亲热地说道。
李芳凝嗔怪地白了许汉青一眼,还是听话地照做了。
“密报上说,霸权计划已经安排妥当,请示执行的时间。”
“告诉他,等我率军南返的时候,便是霸权计划实施之日。”许汉青笑着指示道。
第五卷 谁与争锋 第四十七章 黑虎掏心(一)
北元正调集人马,准备在山东反击光复军的时候,光复军突然杀回海边,坐船撤退,不知所踪。
各路元军滞留在山东,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只得飞报大都,请示真金太子。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
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三百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形成后,它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便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海河上,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在缓缓地行驶着,有战船,有商船,一眼望不到边,象一条长龙,樯桅如林,遮天蔽日。
“马上便要到直沽寨了,各部都做好准备。”许汉青望着越来越清晰的天津,轻轻吩咐道。
乃颜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甲胄,拱了拱手,“镇国公,那我去整顿本部兵马了,这便告辞,咱们大都城下见。”
“再等一会儿不迟,等我军击败直沽寨守军,你们再下船。”许汉青笑着说道。
“陈指挥,你率领陆战队和火枪旅坐小船沿河而上,与乃颜殿下在大都外围会合。我率后军随后便到,会攻大都。”
“是”陈瓒精神振奋地敬了个礼,转身而去。
“孟斌,你的兵马转战山东,比较疲惫,就留在这里,加强工事,准备接应大军撤退。”
“是。”孟斌想争辩几句,又把话咽回了肚子,“大人请注意安全,属下在此恭祝大人大获全胜。”
“放心吧!”许汉青微笑着点了点头。
首先进入港口的是海军的舰队,船舷侧面的窗口早已拉开,黑洞洞的炮口象死神张开了狰狞的嘴巴。
由于南方的海上封锁,港口内的船只寥寥无几,而且多是一些元军巡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