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离魂记-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现在才发现自己真的很笨。
那人正在朝我们走来。我从他的神情上看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他无视我们的存在,旁若无人地从我们身边而过。
他的脚在空中行走,仿佛离地大约两米处有一层透明的玻璃。而他,就仿佛行走在那玻璃之上。
幸好一般的人看不见他。不然一定会把他当成神仙一样的膜拜。
不过,现在完全证实了清云的那个观点:这个人确实是沿着他那个时候的道路在行走。
在小三峡的入口处有一座桥。我把车开到了那里才发现公路是通往对岸的,估计这条路是沿长江而行。而在小三峡的左边的山崖上仅仅是一条窄窄的小道。
“怎么办?”我着急得要跳起来。
“快把车开到江边。我们租船去。”清云说。
他虽然看不见那人,但是他与我一样的着急。
汽车扬起一路的灰尘。我们很快地就到了长江边。
“我终于找到你们了!”是上午刁难我们的那个船老板。
“滚开!”我朝他吼道。
没想到他却忽然在我们面前跪了下来。
“求求你们,帮我把法术解了吧。”他直朝我们磕头。
“法术?设么法术?”我莫名其妙。
“以后别再欺负人了。”却是清月在对他说。
这时候围过来了很多人。毕竟当地的一个地痞向别人下跪的事情还是很吸引人的。
我看见清月朝那地痞船老板轻声地说了句什么。
“谢谢神仙,谢谢神仙!”那船老板又朝她磕了几个头站起来转身就跑。
“我是本县的旅游局长,我叫张龙。对不起,我这小舅子太混账了。我在这里向你们道歉。”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过来对我们说。
“没什么。我们现在又急事。”我急忙对他说。
“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你们吗?”那个叫张龙的局长问。
“对呀,他是旅游局长啊。”我心里忽然高兴了起来。
“给我们租条船。”我说。
“那还不简单!”他说,“你们跟我来。”
政府的旅游船就是要漂亮许多。
“快,快进小三峡里面去。”上了船我急忙吩咐道。
“按照他说的做。”张局长朝开船的人命令道。
不一会儿船就进入了小三峡。
远远地,我就看见在左边山崖的小道上,那个人独自地在上面行走着。
我顿时舒了一口气。
“还在吗?”清云问我。
“在。在上面的小道上。”我说。
张局长朝那小道上看去。满脸疑惑。
“这是我的名片。”张局长对我们说。
据说当别人给你名片的时候要回递才有礼貌的。可是我没有那玩意。
还好,清云有。
“您居然是白云观的道长?难怪!”张局长看了清云的名片后说。
“他,”清云指了指我说,“他是我师傅。”
张局长震惊地看着我。
我知道他又开始搞怪了。我只好配合他高深莫测地一笑。
“失敬、失敬!”局长对我更加地客气了起来。
一个这么年轻的人居然是白云观道长的师傅,这样的事情可够震慑人的了。
我淡漠地朝他点了点头。我知道这时候越做得神秘越好。
半山腰上的那个人还在。
“船开慢点。”我说。
“船开慢点!”张局长朝驾驶舱吼道,“多慢?”他转过来笑着问我。
“像人走路的速度。”我说。
“像人走路的速度。”他又朝里面喊道。
“道长,你们给我那小舅子施了什么法术啊?”张局长忽然问清云。
他似乎对我有些畏惧。
“你那小舅子,”清云说,“你可要多管管他。他简直太不像话了。其实我也没对他做什么,只是封了他的一处穴道。所以他才会一直感觉到肚子痛。不过现在已经没事了。”
我明明知道是清月做的手脚,而且还不止是封了他穴道。我想,他把事情揽到自己的身上也好。
“他是应该有些教训了。”局长说,“他回家就叫肚子痛。到医院去怎么也治不好。后来我问他今天干了什么,他才把事情对我讲了。我一听就知道他是遇见高人了。”
看来当局长的人是有些见识。
“呵呵,如果刚才不给他解了,到明天也会自己好的。只不过要多受些罪罢了。”清云“呵呵”笑着说。
“张局长,你前途不可限量啊。”清云忽然转过话来对他说。
“是吗?”局长一怔,“怎么说?”
“今年之内,你一定会得到提升的。”清云说。
“以后呢?”他问。
“呵呵,看来我说对了吧?你应该知道今年的事情了。以后还会更好的。但是……”清云卖了个关子。
“道长可真是神人。据说上面已经在考虑我下半年改选的时候任副县长。但是什么?希望您不吝赐教。”局长急忙说。
“你的朋友将是你最大的敌人。”清云说。
“这话怎么讲?我不明白呢。”他更加地恭敬了起来。
“张局长,麻烦你给我们讲讲悬棺的事情。”清云却忽然向他要求道。
“好。”看来他知道“天机不可泄露”这样的忌讳。
我知道他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愉快。
当得知自己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还有谁会不高兴呢?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崖壁上开凿石龛;将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是怎么放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去的呢?尸棺的主人是谁?至今为止,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千年之谜。有这样一侧铁闻:一九三三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他雇用了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以供研究、展览。可是没过多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叫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的遗骸;又听到了那两名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他再三对校长说:‘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瀼瀼;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意思是说要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十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二一三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遗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调查有棺四十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十余具。远远看去;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一九三二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一米八到一米九米之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两米;高约五十厘米;宽约四十一厘米;棺盖厚约四十一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同样在一九三二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可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二百五十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呢?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其实,就悬棺的数量、规模来讲,我们巫山县小三峡里面的就算不上什么了。但是,这里的悬棺却为我们这个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的亮点。”
“张局长可真是博闻强记,知识渊博啊。”清云赞叹道。
“我就是吃这碗饭的,而且我们这里来的领导和客人也很多。时间一长就自然记住了。为了充分了解悬棺,我还特地到前面所说的那些地方去考察了几次呢。”他笑着说。
“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张局长,今天就冲着你的学识和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我再送你几个字。”清云说。
第二十四章 僰人
“太好了。我洗耳恭听。”张局长忙向清云施礼道。
“管好自己的家人。特别是你的夫人。若能如此,你必将鹏程万里、位居显赫。”清云看着他,严肃地说。
“受教了。”看来聪明人真是一点就醒啊。
“张局长,什么是‘僰人’啊?”张苏忽然问。
本来这个问题是我想问的,但是我却不好出口。谁让我是清云的“师傅”呢?
看来张苏又读到了我的思想。因为我看见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
“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据研究,僰人就是越人。唐朝前以俚獠著称,宋朝开始就以壮族为名。所以,僰人就是现在广西壮族人的先祖。据说,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长达两千五百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我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并在今天四川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这在秦汉以后的史料中多有记述。《珙县志》上说:‘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他随口道来。
“那悬棺就是僰人特有的丧葬方式了?可是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呢?”我看着半山腰那个缓缓而行的人,实在忍不住地问道。
听到我问他,他急忙恭敬地回答道:“是的。目前的研究表明,悬棺葬是僰人特有的丧葬方式。至于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学术界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为了离天空近便于死后升天;有人说是因为西南地区气候潮湿,这样有利于保持尸体的干燥;也有人说是为了尸体免遭破坏,因为棺材放那么高一般人是上不去的;还有人说是因为那些人患了可怕的传染病,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把疾病传染给活着的人……但是,有一种说法确实有记载的。这种说法一说出来可就没有什么趣味了。呵呵!”
“什么说法?”我问。
“《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也就是说人们不遗余力地把那些棺材放上去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它堕下来、尽快地堕下来。”他呵呵笑着说。
“这种说法不对吧?”清云说。“没有道理啊?”
“现在对于那些悬棺是如何放上去的以及究竟为什么要采取那样的丧葬方式都还是一个谜啊。”张局长说。
“对了,你们一直看着那半山腰干什呢?”他好奇地问。
“有时候好奇也是会害死人的。特别是你生在官场。”清云淡淡地说。
张龙不再说话了。
船进入到了铁棺峡。
我看见了右侧的那个黑色的悬棺。可是那人是在左侧的啊?
我感觉清云前面的说法不大对。
“他人在左侧,而悬棺却在右侧。这是怎么回事?”我悄悄问清云。
“是啊?怎么回事呢?”他也迷惑了。
“你看!”张苏叫了起来。
我看见了!
那个人这时候正在我们的上空往对岸飘。
似乎又不是在飘。
“好像在两岸之间有条绳索一样,他是在绳索上滑动。”我说。
“原来是这样。”清云拍了拍自己的头。
“什么?”我问。
“原来那悬棺是从对岸用绳索滑过去的。”他说。“他是沿着他死亡以后的道路在行走。”
“可是,他有脚啊。”我不解。因为在我固有的观念中,鬼魂是没有脚的。
“这也许是悬棺葬的功效吧。”他说。“我上午进来的时候就发现,这些悬棺的位置很特殊。似乎它们都是处在山上的一个特殊的位置。而且,刚才这个张局长说,有悬棺的地方都是在江河旁边的山上。你看,此山似虎,而水为龙。这种龙虎之势说不一定就造就了他们鬼魂的特殊性呢。”
“既然是鬼魂,那么就应该没有脚啊?”我说。
清云想了想,说:“既然鬼有多种,那么就不应该所有的鬼魂都没有脚吧?或许,通过悬棺葬的方式可以保持人的元神不亡呢。”
“元神?元神不是你们道家的说法吗?那你们道家的人死后为什么不用悬棺葬呢?”我不明白。
“就是啊。按道理说我们道家应该研究过这样的东西啊。如果这样的方式可以保持元神的话我们道家是肯定会用的。”他说。
这时候我看见半空中的那人已经滑到了那具黑色的悬棺处。
在他刚到那地方的那一瞬间,消失了。
既然以前有人从山崖上取出过悬棺并在里面发现了人的骨头,那就说明悬棺里面的人确实已经死亡并且肉体已经不能再在这个世界上活动。那么,刚才我看见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很明显。
“只能是鬼魂。”我对清云说。“有脚的鬼魂。”
“你这样认为?”他看着我。
“他看不见我们,他沿着他那个时候的道路行走,他按照他死亡后的路线回到自己的棺材里面。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与我们在不同的空间里面。按照传统的说法以及我们已经证实过的那样,人死了是会转世的。可是他为什么会一直在他们的那个空间里面呢?如果我的猜测不错的话,明天中午同一个时间,我还可以在街道上看见他,还可以看见他沿着这条路往他的棺材里面走。”我忽然有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
“你的意思是说,他每天都在沿着这条路行走?”清云问。
“是的。”我点头说。
“不会吧?你的意思是说……,是说悬棺葬其实就是一种禁锢灵魂的殡葬方式?”清云被我的这个设想吓了一跳。
“就是这样,”我说,“如果明天中午我还可以再那个地方看见他。那就证明我的设想没有错。”
张龙离我们不远。他似乎听到了我们的说话。我看见他张了张嘴却又闭上了。
我又观察了一会儿。悬棺静静地悬在那里,没有任何的异常。
第二十五章 《了凡四训》
我朝张局长招了招手。他立即跑了过来了。
“回去吧。”我说。
“好,回去。”清云忙应承道。
估计张局长是更加地相信了我是清云的师傅了。
他急忙跑到了驾驶舱里面去了。
“这个人的前途真的很好?”我见他不在我们面前就问。
“是的。”清云回答,“我给他打了一卦,他的前途本来很好可是最终却会被他老婆的贪财所连累。本来我最开始是为了安慰他,不让他对我们起什么坏心思。可是我后来发现他居然是一个人才,所以就起了惜才之心。”
我很奇怪:“你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命运、命运,命是一方面,运又是另一方面啊。命由天定,运却由自己把握或者改变啊。”他回答说。
我点头说:“从道理上来说,这个世界就应该如此。如果没有命,那么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命就应该是轨迹吧?或者是佛教所说的报应。而运就应该是个人的修行或者行为了。”
清云说:“虽然你的表述不是很准确,但是意思却没有错。《了凡四训》你知道吗?”
我摇头说:“不知道。”
“好像是讲一个人修行向佛的事情吧?”清月问。
“是的。”清云点头说,“了凡是明朝万历年间人,姓袁,家住江南。少年时,家境清贫,习医为生。有一次,他行到慈去寺内,遇到一位姓孔的长须长者。这位长者相貌非凡,飘飘若仙,了凡在与他闲聊中得知他是邵雍术数的传人,精于算命之术。袁了凡于是便请他回家,先以家人的八字请他算,果然灵验如神,又以自己的八字请他详批终身。孔先生一点也不含糊,算定袁先生明年县考童生得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又算定某年考取禀生,某年会当贡生。而且算定袁了凡不能登科第,只可做三年小官,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且无子孙。
到了第二年,孔先生所算的三个考试全部应验。
因此,袁了凡深信人生进退祸福,都是命中的定数,丝毫不可勉强。从此不做任何妄想,一切任由命运安排。后来因事往南京栖霞山中,遇到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为袁了凡解说善恶循环之报应,又详细解说了‘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改命原理,并且鼓励了凡不要做任由命运摆布的凡夫。经过了云谷禅师的开导,了凡大有所悟,下定决心创造自己新的命运。于是他先跪在佛前,以至诚之心将往日自己之罪过一一忏悔。然后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并将自己所做善恶之事,每日登记。不到两年,虽然三千善功未满,但已经由举人中到进士,官任宝坻县丞之职。这时候他已深深悟到勤积善德之好处。于是又立誓许三千善事,以求子嗣,果然不到半年时间,他的妻子就生下一子。其妻袁夫人也非常贤淑,尽力助夫行善,或施斋济贫病,或买物放生,日日念经拜佛,广行善事。一日之内有多至十余善行,三千善事不到三年已经圆满。后来继续行善不止,而至万善。未有求寿而寿到七十四岁高龄。他的儿子袁天启也中到进士,官授广东省高要县令之职。
《了凡四训》就是了凡对他儿子袁天启进行教诲的《戒子文》,以此教他在社会上如何做人处事,如何修善积德去创立自己的命运,从而消灾免难。
四训指的是:命运的创立、错误的改正、善业的积累、谦和的效益。其中有: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趋吉避凶,断然由我等经典词句。”
“道长高论,张龙今日受益匪浅。”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局长到了我们身边。
清云“呵呵”笑道:“无量寿福!张局长能够听到我的这番话也是天意啊。望你好自为之。”
“道长,还有这个……道长的师傅,两位女士,今天晚上你们给我个机会,我请你们吃顿饭。可以吗?”张局长诚恳地对我们说。
“不用了。”自从北京的那次被宴请以后我就非常地反感这样的饭局。
张局长有些尴尬地看着我。
“去吧。反正我们也要明天中午以后才离开。况且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情况。”清云低声对我说。
我知道他喜欢那样的场合。但是他说的也确实有道理。
“那就叨扰了。”我对张局长说。
“太好了!我马上打电话安排。”他很高兴。
晚上的酒宴很高档,甚至可以说是奢华。在清云的悄悄叮嘱下整个席面没有一样河、海鲜。
山区的物产丰富、绿色食品很多。本地的厨师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的做法让那些食物非常的可口。
清云在那里大快朵颐,甚至还有些不顾吃相。我看着他那模样顿时想起了金庸小说中的洪七公。
我看张龙似乎几次都准备问清云什么问题可以见他那吃相却又硬生生地把话咽回去了。
除了清云,我们都不大喝酒。所以整个席面显得很深冷清和尴尬。
“这个……,这个清云道长,您对我还有什么教导的没有?”他现在却没有了下午时候的那种口才了。
“没有了。对你,我已经说得够多的了。”清云吃着东西说。
“谢谢!”他顿时又找不到相关的话说了。只好一味地劝菜。
这时候却进来了一个人。
张龙的那个小舅子。
他现在非常地规矩、懂礼貌。
看来法术的威慑力足够强大啊。
他坐下后就给自己倒下满葡萄酒杯的白酒。
“各位高人,我今天冒犯了你们,我用这杯酒向你们赔罪了。”他端起那杯酒,随即一饮而尽。
“我这内弟不懂事,我已经批评了他了。你们就原谅了他吧。”张龙也在替他说话。
“你姓汪吧?你七岁时掉到江里差点被淹死结果被人救了起来;十二岁因为偷看女人洗澡结果被发现,从此就不好好读书;十七岁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做这江上的营生;二十一岁强迫睡了一位姑娘,还好,你后来娶了她;你今年二十七岁。你欺行霸市、欺负善良,大恶虽然没有然而小恶却不断。今年年底,你必将遭天谴。”清云忽然开口说了这么大一堆话。
张龙河他的小舅子听毕,顿时目瞪口呆。
“张局长,谢谢你的晚餐。我们要去休息了。”他随即站了起来就准备离开。
我和清月、张苏也同时站了起来。
张龙河他的小舅子还在震惊中,眼瞪瞪地看着我们离开。
“道长!”我们刚走到包房的门口处就听到了张龙的呼喊声。
清云转过了身去。
我们也转身朝他看去。
张龙拍了一下他小舅子的头。
他那小舅子这才从刚才的震撼中惊醒了过来。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了我们面前,“砰”地一下便跪了下去:“神仙救命!神仙救命!”
“他知道错了,您就救救他吧。”张龙也过来替他求情。
“去读《了凡四训》。”清云说了一声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我们随后找了个宾馆住了下来。
在路上的时候我问清月:“师姐,你今天对张龙的那个小舅子说了什么话啊?”
“我叫他快去上茅房。”她说,随即便笑了起来。
“解了他的那穴道后随即就会拉肚子。忍不住的。”清云进一步地作了说明。
“他年底会遭到什么样的天谴?”我又问。
“水厄。”清云说。“但愿他能够领悟到《了凡四训》中的真义。”
“他姐夫会帮他领悟的。”我说。
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了。头天晚上睡得很舒服,再也没有异样的东西来打搅我了。
所以心情就格外的好。
我打开房门准备到外面去转悠一圈。因为我认为从早晨的街上可以看到当地人的某些生活习惯。
比如,奉节的早晨街上人很稀少,这就说明当地的人的夜生活比较丰富;还有就是早餐习惯。我发现重庆方向的人在早晨特别喜欢吃麻辣小面。这就说明这里的人简单、洒脱而且豪气。而在我的家乡,人们的早餐特别喜欢豆花和白米饭。因为我家乡的人都非常的实际而且现实。据说早上吃面包和牛奶的人要么是假惺惺的白领要么就是假洋鬼子,而喜好稀饭馒头的人却是生活平淡之人。
我洗漱完毕、打开房门,当我走到宾馆大堂的时候却见张龙和他的小舅子正坐在那里的休息小区里面。
“啊,您……那个师傅,您这么早就起床了啊。”他们见到我变急忙起身向我打招呼。
我这才想起他们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我准备到外面去转转。”我向他们微笑。
“清云道长他们起床了吗?”张龙问。
“估计快了吧。”我回答说。仍然微笑。
“我们是来陪你们吃早餐的。”张龙说明了他们的目的。
我不喜欢这样陪同。或许他是按照官场上的习惯在做吧?
“张局长,”我对他们说,“你们去忙自己的事情吧。清云是方外之人,并不喜欢被人打搅。你们的心意我们领受了,你们回去吧。哦,对了,清云对你们的预测之事可千万别对外人讲啊。”
“那……好吧。”张龙犹豫了一下,说,“那个《了凡四训》……”
我看了他一眼,学着清云高深莫测的样子说:“你帮他理解吧。这可是改变命运的好办法啊。其实呢,人心向善,只要你做任何事情时候多摸摸自己的良心话,就什么都会改变的。”
“谢谢!”张龙随即便带着他的小舅子离开了。
我心情更加的好了。原来教育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啊。
第二十六章 街头闻鬼事
我到街上去转悠了一圈。发现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