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珠玉在仙-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郭家态度很强硬,聘礼不翻倍,到时候就是送到了,郭家也不开门的!
杜家于是找媒人去问,试着能不能少点,而且他们也不明白,当初答应得挺痛快,怎么偏在下聘时变了!?
结果媒人气呼呼的回来,他做了半辈子官媒,还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官!郭家居然说杜家的聘礼太少,分明是打发要饭的,他们那么宝贝的女儿,怎么就值这点钱!?
官媒向来消息灵通,媒人打听了,郭老爷家对郭明玉完全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疼爱?p》
夤弦忠恢痹谖约荷倭艟┑氖旅β担蚁衷谝丫皇裁辞耍慌滤窃诙偶乙豢记笄资本痛虻孟缕甘狈椿诘闹饕猓蛋琢耍窃缍⑸隙偶业那耍。?p》
媒人极不高兴,这事不但算计了杜家,也坑了他这个做媒的,所以不客气的指出,如果杜家一怒之下选择退婚,丢脸的只是郭家的女儿。
结果吕氏说:“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杜家要是出不起聘礼选择退婚,我们也不能把人家怎么样,只是可怜了我家大姑娘,她向来是个性子烈的,只怕真没脸活了,不知道杜家逼死了人,还有没有愿意嫁到他们家了?”
媒人把话带到了杜家,并感叹还是头回见到为人父母的舀女儿的命去威胁别人家的。
杜家这才知道一早便上了郭家的当,有心真的不结这门亲了,可又担心郭家真敢让郭明玉去死,然后再赖上杜家,杜长平也舍不得郭明玉,他相信这事只是她那无良的父亲和继母弄的,她也是受害者。
杜家只好安慰自家出钱是为了救人,是做善事,这样娶回了郭明玉。
不过这事看起来是郭家占便宜了,但杜家也不是好欺负的,何氏可是认识不少官夫人,在人家羡叹杜家聘礼的大手笔时,适当透露下杜家其实是吃了哑巴亏,自然有看着不平的,后来郭老爷一直候补到杜家出事前,原因就在这儿。
还有郭家得罪了官媒,做媒人的嘴可厉害呢,一传出来谁也不愿意给郭家人说媒了,郭老爷的庶子没人愿意嫁,吕氏亲生的女儿也无人问,哪怕吕氏将杜家的聘礼留了大半给两个女儿当嫁妆也一样。
而杜家,杜长平如愿娶到了自己看中的女孩,但日子也没有他想象那么平淡顺心。
首先还是郭家人找事,他们将女儿嫁进杜家,可不单是想敲杜家一笔聘礼,而是想将杜家当长久的摇钱树,一想用钱就找上门,一用钱就来找这女婿。
杜长平碍于半子的身份不好说别的,杜如海和何氏可忍不了别人这么敲诈他们的儿子,如果杜长平要和郭明玉过一辈子,难道杜家一辈子都要被郭家赖上?
好在郭明玉为人的确不差,当公婆的愿意接受这儿媳妇,只是不想顺带她后面那些娘家人。
其实郭家的把柄要找起来也不难,郭明玉嫁人时那少得可怜的几箱嫁妆就是明显的物证,郭明玉的生父继母根本没想着给她办嫁妆,她陪嫁的全是母亲的遗物。
只是她生母当年的嫁妆不说十里,三、四里还是有的,怎么现在就这点了,何氏找相关联的老人打听了才知道,这嫁妆被郭老爷花了些,被吕氏昧了些。
女子的嫁妆可是自己的私产,夫家都无权过问,何况是后来的填房,更何况是郭明玉生母临终前立了遗嘱,嫁妆只留给女儿。
在下一次郭老爷上门要钱时,何氏就提出这事,她这当婆婆的得帮儿媳妇要回嫁妆。
郭老爷一怔,他自己花钱他当然知道,但吕氏还昧了这嫁妆,他真不知情。
郭明玉长得极好看,这原因是她像她亲娘,郭老爷当年与亡妻感情还是不错的,亡妻活着时也曾舀自己嫁妆给郭老爷应急,郭老爷也不是不念着亡妻的好。
之所以在妻子走后去动她的嫁妆,是因为郭老太爷赋闲多年,郭家逐渐坐吃山空了,他要升官必须有银子,反正升了官钱就回来了,到时候加倍补上也就行了。
可郭老爷钱花了不少,官仍然没出来,看到女儿只那么点嫁妆就过门了,他心里也有愧的,不过吕氏说了,嫁进杜家做嫡长媳是门好亲事,当父母的对得起郭明玉了,现在最关键的还是要升官,不能让之前的钱白花了,而明玉有个当大官的爹爹,才能让婆家不敢欺负她。
郭老爷想着也对,所以对上杜家要钱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照做,反正将来升官了他会照顾女儿女婿的,杜家的钱也不白花。
可原来亡妻的嫁妆都让吕氏偷舀了,他就说嘛,自己怎么可能把亡妻的遗物都花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下子内疚的心有了迁怒的对象,郭老爷的腰杆子反而挺直了几分,对女儿仅存的一点为父亲的责任感开始发酵,居然拍胸脯保护让吕氏把嫁妆送回来。
不过郭老爷回去又发生了什么,杜家并不清楚,只是吕氏没把嫁妆送回来,不过郭老爷也不登门要钱了。
真的非要嫁妆,那就只有上官府,由郭明玉去告亲父和继母,这样就算告赢了,别人知道她父母不慈,可郭明玉的名声也不会好,为钱和父母撕破脸,也是不孝。
所以只要郭家没脸再登杜家门,这事就算成了。
第六十章水月
郭明玉五岁就没了生母,爷爷奶奶嫌她是个女孩也不重视,她那继母更不用心管教她,单看她连亡母的嫁妆都保护不了,就能看出她被打压的根本没什么性子。
而在嫁到婆家后,郭明玉所有的不足一一显露。
杜家的嫡长媳,就是将来的当家主母,杜如海和何氏对这长儿媳妇的要求都是要大气,出去结交官夫人要会来事但也不能失了自身体面,对内则会管理杜家,协调族内女眷。
可惜郭明玉性子太弱,又没人教她如何管家理账,她根本就不认识字。
幸好郭明玉为人不错,她也知道娘家敲了夫家一大笔钱,自己又只有几箱嫁妆,在夫家从不敢摆什么架子,对公婆侍候的比自己父母还要尽心。
看这儿媳妇是个懂事的,何氏也愿意教她从头学管家学账本,只是可能郭明玉始终放不开,所学总让何氏摇头。
而杜长平面对这个他坚持娶回来的妻子,却总是忍不住叹气。
郭明玉是很漂亮,也从不会和丈夫争吵,她把丈夫当天一样的敬着,杜长平说什么,哪怕想纳个妾,她也没意见,绝对的贤妻典范,可就是太贤了,杜长平想象和听朋友说的,那新婚燕尔和琴瑟调和他都没福享受,郭明玉对他一味的伏低做小,尤其是在知道郭家又来要钱后,头低着一整天都不敢看他。
杜长平要的是妻子,他不是娶了个认罪的犯人。
杜若香虽然是养在深闺,可自己家里发生的事她还是清楚的,大哥和她兄妹感情极好,那么对大哥等于被骗婚。当妹妹的心里当然不高兴,而大哥在成亲前整天笑呵呵的,成了亲后唉声叹气的次数加倍,她对这大嫂自然谈不上有好感。
不过郭明玉在面对她这个小姑时,也是毕恭毕敬低声下气的,杜若香那时候性子也弱。根本不可能去欺负人。
郭明玉的情况改善是在她生下杜家的嫡长孙之后。女人为母则强,也母凭子贵,感觉终于对得起夫家了,她才抬头做人。脸上有了笑模样。
杜若香对白白胖胖的小侄子非常喜欢和疼爱,亲自设计了不少小孩戴的项链手链给小侄子,当母亲的对对她孩子好的人当然有好感。郭明玉也是这时候才敢和小姑亲近,说笑。
然后,杜若香也订了亲。再然后嫁进杨家,又被赶出来,她没能见到家里任何人的最后一面,杜家一百二十三口被斩,其中包括她才刚两岁的小侄子。
……
现在这郭明玉不是她的嫂子。
杜若香将这个郭明玉送她的金镯子放进书桌上的水洗里,然后将自己的纳戒也溢进去,果然。水变成了淡淡的青色,有妖气。
其实在刚见到郭明玉时。杜若香就觉得不对劲,她的那大嫂性情柔弱气质婉约,哪是眼前这女孩的明媚讨喜?
最重要的,杜若香对郭明玉的感觉和初见林行羽时类似,她当时就下意识看了下指上的纳戒,珍珠果然有了层淡青色。
只是郭明玉并没有和林行羽一样,也发现她是修仙者,杜若香注意了,郭明玉是真把她当人类的七岁女孩,她不认为妖怪敢离修仙者那么近,而且没防备。
没看出她是修仙者,并不代表杜若香的道行高过郭明玉,和林行羽一样,化成人身的妖怪修为都是几百年的,郭明玉之所以没发觉,杜若香认为还是因为她多了件宝贝——她走火入魔时师父托宋伯伯送她的白玉手镯。
白玉镯里存的是师父为她理顺经脉的真气,已经进入杜若香的身体了,镯子的材质也是凡品,杜若香戴着它当纪念品,一直没舍得摘。
自从遇到林行羽后,杜若香只多了这一件与仙家有关的物件,她只能推测是不是因为镯子里还残留点仙气,才让妖怪忽视了。
可郭明玉的事她就想不明白了,林行羽是桉树得道,林氏原本没有儿子,他修改了林氏的记忆做了林氏的儿子,所以林行羽这个人开始是不存在的。
但郭明玉可是存在的!她十七岁成了杜若香的大嫂,十九岁生了儿子,要说这大嫂前世就是妖,只是杜家一直没发现,这也太可怕了!
何况上一世的郭明玉如果也是妖,她还能被郭家欺负?更何况,妖怪怎么可能嫁给人类还生了孩子!
杜若香宁愿相信是这一世事情又出了偏差,她那大嫂出了什么意外,让妖怪夺舍了,然后妖怪来了杜家。
不过这个妖怪郭明玉的目标应该不是杜家,杜若香试探了下,郭明玉虽然让她给设计小物件,但对到杜家来没有林行羽那样的执着心,那妖…甚至还选择去道观。
纳戒上的淡青色和林行羽的一样干净,这也是个不沾人命的妖,如果她不和杜家再扯上什么关系,杜若香也不想去管她的。
……
正月十五很快就到了,何氏带着儿女去了水月观,里面已经不少人了,烧香也得排队才行。
杜若香正想着郭明玉来了没?郭明玉就出现在殿侧,并招手示意她过去。
何氏也看见郭明玉了,她笑着让杜若香去和姐姐玩,居然没考虑这么多两个孩子的安全问题,乳娘和丫环也站着不动。
这八成也是妖术的作用,杜若香临走前回头望望三清祖师的塑像——您们也不管吗?
“三妹妹跟我来…这边安静…”郭明玉拉着杜若香到了观里的一处小凉亭,因为人们都挤在前殿,这里的确没人。
“这里的灯笼的确不错,据说点亮了还能飞起来,我晚上要试试。”郭明玉说的话证明她已经来好一会儿了,而她神采奕奕的表情,证明观里对她毫无影响。
杜若香舀出袖中的一卷轴:“姐姐看看,要是不喜欢我再改…”
“我看看…”郭明玉接过图纸细看。
图画是上了颜色的,黑色木制的托盘似的底座,上面用金杆立了架子,架子上缠的是豌豆花藤,藤枝也是金子的,藤叶也是金子的再镀上鸀色的珐琅彩,最上面半开的豌豆花点的是淡紫珐琅彩,花苞下还缠着金丝。
在豌豆花架是两只小金鸡,一只身冲左一只身冲右,都低着头,好象在寻食吃。
太小了点…初看这图,郭明玉首先的注意力就在鸡上,不过她原来想的,也是她很喜欢的是半斤左右的小鸡,肉又嫩又有嚼头,可杜若香画的是刚破壳的小鸡仔,两只加一块也不够炖一碗的。
不过再细看,纤巧的花架搭配着鸡雏更合适,郭明玉对画上的两只小金鸡也越看越喜欢:“这个金鸡,纯金的铸出来也这么好看?”
“这不是铸的,我打算用金丝做空心的小金鸡,我们店里有专会这种镂金的师傅,我觉得用金丝的小鸡更细致,和金丝藤蔓更搭配,不过姐姐要喜欢纯金的厚实的,我可以改。”杜若香说道。
“不用改,这个挺好。”反正不是真的鸡,郭明玉就不在乎大小了,漂亮就行。
“那我就让师傅照这个样子做了,嗯…那做好了我怎么交给姐姐?”杜若香问道。
郭明玉想了想:“三妹妹你不是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去你家店铺吗?我到时候去店里去吧,说实在的,我去别人家还得和继母一块,倒是上街上庙什么的,老太太才能允许我一个人出来。”
十二岁的女孩,还是官家千金,一个人上街上庙也够惊世骇俗了…不过杜若香只当自己才七岁,还不懂那些,她只点头同意,并告诉郭明玉:“我一般只有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这样的节日不去店里,其他初一十五都在。”
“那二月初一行吗?”郭明玉和她商量。
十六她就去店里,这作品是她年后第一张设计图,鸡又有“吉”的意思,可以大大方方请求店里的师傅先做,“可以,二月初一能交货。”
“那么订下了,三妹妹你回去吧,我难得出来还得去别处玩。”郭明玉和她挥手告别,轻快的先走了。
这个郭明玉…她就和平常客人一样商量图形,订取货日子,然后痛快的走了,她应该和林行羽不一样,不是冲杜家来的。
可她也到底是个妖怪,杜若香不可能让她再给自己当大嫂,可大哥怎么办?他的姻缘找谁赔?那可爱的小侄子谁来生?
林行羽,宁馨太子,定王府的魔气,这些本都是她前生没有的,出现了她虽吃惊但还能接受,可明明该是凡人的存在一眨眼也成了妖怪,你让她怎么接受?!
她不接受也得接受。
杜若香也明白了,从她重生那一刻开始,她记忆中原有的那些,就如同这道观的名字——水月镜花,看起来和原来的记忆没差别,但那么伸手一碰…
杜若香也只能希望,就像她的重生一样,所有的改变代表着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
二月初一到的挺快,上午杜若香在赏心轩时,郭明玉果然如约过来了,她仍然是一个人来的,看货和图纸一样,就痛快的付钱,然后又在店里转了转,买了一串珍珠项链和一对白玉手镯,就走了。
看郭明玉来的痛快走得干脆,杜若香望望正在查账,没分一点眼神给这边的杜长平,也不知该不该松口气?
第六十一章童试(上)
本来按常理,七岁的杜若香每设计出一种新饰样,在杜家都会受到万众睹目的待遇,不过这回她画的金鸡摆件,负责制作的老师傅连连称好,杜如海和杜长平却连问一声都没有,当然,是暂时没有。
杜如海父子的注意力全在一套文房四宝上,紫檀木的漆盘,上面放着一个白玉缕空刻山水的大笔筒,一个景泰蓝的小笔筒,一个景泰蓝的笔架,一方石砚三块上好的墨,两支狼毫的毛笔。
这盘文房四宝正月十五贡进了魁星阁,这是太和王朝不成文的小传说,据说是考生的文房四宝如果能提前放进贡院的魁星阁沾点文气,考试时就能得到魁星的保佑,金榜题名!
对这种传说,考生向来是宁可信其有的,不过贡院向来只在考试时才对考生开放,要想提前去魁星阁,没门路没银子可不行。
好在杜家在京城经营多年,门路和银子都不缺,杜如海是让自家作坊造的笔筒笔架,又买来上好的砚台和墨笔,花钱贡了进去。
然后二月初一取回来,为了这个,杜如海甚至不在店里,亲自去的魁星阁。
打从杜若香被定王府的狗吓到了,今年她再去店里时,何氏就让她带着乳娘,但这并不合祖上的规矩,本来杜家的嫡女进店参与生意,就是把她们当男孩一样培养的,哪有去工作还带乳娘的?
杜长平信誓旦旦跟何氏保证,这回一定看牢了妹妹,妹妹到哪儿他到哪儿,杜若香也保证再不一个人出去了,还撒娇乳娘跟着会让人笑她不重视她。何氏才勉强同意。
然后正月十六,杜若香从店里完好无缺的回来了,何氏才松口气,那天定王府的事不过是巧合,还能总发生?
而今天,杜如海去魁星阁前。也千叮万嘱不让杜若香出去。杜长平查着账也得保证杜若香在他视线以内。
杜长平当然是看见郭明玉,只是从郭明玉出现到走后,杜长平一直惦记的,嘴里念叨的全都是:“你说二弟现在去考试。是不是早了点?”
杜长宁过了年刚满十一岁,而他要考的童生试就在明天,童生试可不能光看名字就错认是专给小孩子考的。事实上七、八十还进场考童生的也有人在。
太和王朝也曾出过神童,十一岁考童生不算什么,十二岁就中了状元的还有一个呢。
只是上一世杜长宁是十六岁考了童生。榜上排了第十二名,后来就再没参加任何科考,那他现在的水平如果比不了他十六岁的,杜若香就觉得有点玄了。
“要不我们劝二哥过几年再考?”杜若香怕考不好打击了杜长宁。
杜长平一直在担心这个,可听了妹妹的话却蘀二弟摇头:“现在再说晚了,杜家男子要做的事,绝不能临阵脱逃!”
“……”这上升到杜家男子的名誉了。杜若香不吱声了。
……
太和王朝的童生试是每隔一年开一次,一次要考五天。考五场,每天上午考试,快中午时考生就能回来歇息。
考的第一场是文章,第二场是算术,然后依次是律法,音律和弓箭。这五场最重要的还是头一场,算术和律法次之,音律和弓箭一般就是凑数的,音律只要能识个谱,弓箭沾上靶子就合格的。
当然,这弓箭的标准针对的是文试,要是考武科举,弓箭试的分量就得排在文章前面了。
杜长宁报考的当然是文科举,他在考前也针对各试题练习,音律上他能完整的弹出一只小曲,弓箭也能射中靶子,就是一下子就掉了,不过教他弓箭的师傅说,这是因为他年纪小力气自然不大,考试时考官会考虑到这一点,准头行便能合格。
所以杜长宁主要的准备都在文章,算术和律法上。
这些事杜若香帮不上忙,她就想着回忆上一世二哥考童生试的经验,帮他准备带入场的,和提醒他不能带进去的。
结果一行动,杜若香发现这儿也没她什么事,何氏事先就打听清楚了,考生只能带文房四宝进场,不能夹带任何有字的纸张,所以何氏把杜长宁考试那天要穿的衣服里里外外翻了又翻,生怕不小心夹个了字条,坏了儿子的前程。
杜若香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用纳戒里的炉子炼的灵符,悄悄塞进杜长宁的衣服里,这符凡人是看不见的,上面画的符咒也不是字,算不上有字的纸张。
功名天定,杜若香可不敢利用法术干歪门邪道的事,她的灵符用处是防疾病,安心神,因为她前世听二哥说,有考生不想错过两年一次的机会,是带病进考场的。
……
家里人能做的差不多都做到了,二月初二全家人本来都要送杜长宁去贡院,然后一直等到中午他出来,结果杜长宁拒绝了,他说全家人都在,他压力会更大,只要大哥去送他就行了。
考生最大,家里人不敢这时候反对他,不过杜如海也说了,到时候有个大人在外面更稳妥,谁知道会有什么突发事,例如杜长宁需要再买只笔,或者参试的入场牌子忘了怎么办?
他这一说,全家又忙再检查一遍杜长宁赶考的行头,再确认都带全了后,杜长宁也同意父亲在外面等他——他到底才十一岁,一大家子都等他盼他他会有压力,可一个大人也没有,他也会不安的。
末了,就是何氏和杜若香在家等着。
何氏也没闲着,她去了祠堂向祖宗祷告,保护杜长宁考试一切顺利,光宗耀祖。
今天杜家有这样的大事,杜若香姐妹的课也停了,杜若香回自己的书房也没动笔做画,她冲贡院的方向念经,虽然知道自己还没法力也不能干涉考生的功名,但多少也求个心安。
……
一上午似乎过得挺快又挺慢,但反正杜长宁快中午时和父兄一块回来了,精神也不错,他不主动说考的如何,家里人也不敢问,吃了午饭他就进书房复习明天要考的。
然后第二,三,四天也是如此。
直到第五天考完了,杜长宁回来才喊累,吃了午饭后难得不进书房而是去了卧室,一睡睡到了吃晚饭才起来。
这现象在考生中是正常的,有的考生考完了能睡一整天的,杜家还专门请汤郎中来给杜长宁,证明杜长宁只是稍微有点累,睡足吃饱的养几天就能完全恢复。
汤郎中还说,童生试只上午考还是好的,乡试可是连考三天,吃喝睡都在考场里面,休息不好压力又大,有的考生考完了就会病上一场,他以郎中的身份来说,可不希望杜长宁明年十二岁就参加这样的大考。
也幸亏老郎中不算外人,不然还没发榜就说杜长宁明年不考,多心的还会以为他在咒杜长宁这回没考上呢。
杜如海和何氏夫妻很重视关于老郎中说乡试很多考生累病的事,乡试都如此,那会试、殿试呢?
杜长宁明年也才十二,他一个人在考场三天,会自己生火做饭,能睡好吗?那些二、三十年纪的都照顾不好自己,何况一个孩子。
何氏想着就害怕,她本来就不赞成十一岁的小儿子去考童生,是杜长宁自己坚持,说要先试一下,心里有个底,不然不知道自己读了这么久的书到底有没有用,杜如海也说试一下没关系,要是杜长宁不喜欢科举,他的年龄也该学做生意了。
做生意应该比考科举轻松吧?何氏真不想让杜长宁明年去受那份罪,至于今年的考试,当然她还是希望小儿子榜上有名的——不然他今年的罪不就白受了?
……
只睡了一下午,杜长宁的精神就恢复了,他在吃晚饭时难得没边吃边看书,更是难得话多说起他考试的事。
看他活蹦乱跳的样子,家里人才放心,当然大家都关心他考试的事,他自己终于主动说了,大家自然注意听着。
杜长宁先从第五天,也就是今天上午的考试说,今天考的是弓箭,是抽签出场的,他排第三十名,箭头是沾了下靶子就掉了。
但这成绩考官当场点头算合格了,也是,这弓箭和音律的成绩其实与科举的总成绩无关,是不记录的,之所以还要考这个,就是取个所谓人才便是多才多艺,文武双全的意思。
杜长宁只是觉得面子上有点下不来,他之前在家练习时,箭头一般能插进靶子的,这回的力弱,他认为是考试顺序安排的不合理,最后一天人都累了,自然力气变小了。
“可不累着了,连我在旁看着都累,我看你还是大一些,手有劲了再去考乡试吧。”何氏正好找到机会开口说明她的担忧了。
“娘亲,乡试不考弓箭和音律的。”杜长平在旁也开口了,他倒是觉得考试挺好玩的,还打算明年也试试呢。
何氏则瞪了他一眼,小儿子这么小就去参加科考,绝对有这大儿子的“功劳”。
“明年的乡试我也不想去,再等四年好了。”杜长宁居然说出出人意料的话。
可他说的又是四年后才去,这证明他认为今年能考上的,确定不会打击小儿子,一家之主的杜如海就直接问了:“为什么?”
第六十二章童试下
杜如海和何氏这对夫妻家里都很有钱,自小便是锦衣玉食的长大,而且钱多到下一代,乃至下下、下下下一代都花不完。
而且两人祖上都当过皇商,地位上也有点,京城达官贵人虽然不少,但没谁会偏冲他们过不去。
所以他们不会像别的孩子的父母,因为自己不得志,因为自己穷,就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读书读得好,别说十一岁了,三、四岁就恨不得让他考个好的,当个大官。
杜如海夫妻对儿女的希冀非常的简单,男孩不败家,女孩嫁得好,便足够了。
所以听杜长宁想四年后再考,何氏只是算他四年后十五岁,这四年好好补补身子,怎么也比十二岁就去遭三天三夜的罪强,终于松口气。
杜如海也表示:“你自己安排。”
倒是杜长宁解释道:“我把写的文章给先生看了,先生说榜上有名是可以的,但位置不会太靠前,我自己也是这样看的,其实当时进场只怕时间不够,写什么都是匆匆的,如果现在再重写,我保证能写出更好的。先生也说了,这就是缺乏经验,初考的一般临场发挥都不大好…你们看,如果童生试只考二十几名,到了乡试人才济济,我岂不是只能排五、六十名,会试就是在百名外,怎么参加殿试?”
杜长宁说这话看的是杜长平,他保证他不是害怕考试了,只是想再积累下经验,停一会儿是为了将来能走得更远。
杜长平会意的点点头,反正他的小店也是刚起步,二弟明年参加乡试他还支持不了。再等一等也好。
……
本来童生试是要考三次的,第一次叫县试在二月考五场,考中了才有参加第二次府试的资格。府试在四月考三场,考过了才是正式的童生。
有了童生资格才能参加院试,院试合格称为秀才,只有当了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从此正式走上科举做官的道路。
杜长宁说不打算明年考乡试,那么今年四月的府试中不中问题就不大,反正他自己也说了,目前缺的是经验,四月份真去了也就是练练笔。
看杜长宁县试后的第二天就又过起了捧书本边看边吃,有时候还看些与考试无关的闲书这样的正常日子,知道他想放松。而且也答应了他四年后才考乡试,那么四月的府试过不过也无所谓了,家里就不再给他压力。
杜如海的视线自然就转到小女儿那儿了,他看那金鸡摆件是不错,不过对于交易的人是郭明玉有疑问——连一个下人都没有的女孩,哪来这些钱的?
“郭家姐姐说,这是她亲娘留给她的钱。”其实郭明玉什么也没说,杜若香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也不敢问,不过这个郭明玉可不是她前世的大嫂,应该有本事保住那些嫁妆。
“哦。”郭老爷亡妻的情况杜如海也知道一点。虽然还是认为小女孩花钱有些没计算。但这花钱买他女儿设计的,倒不能归在乱花钱。而是有眼光了,“香儿你怎么想到用金丝编,而不是干脆铸只纯金的?”
“这也是因为郭姐姐,她说她府上老太太的居处摆着只金丝的花篮,是朝廷赏的,我就想用金丝再制点别的行不行?”杜若香如实说。
“大鸡要是用纯金实铸的可以显得厚重,小鸡用金丝显得更玲珑。”杜如海点评一下又想了想,“你说的那金丝花篮…我好像有点印象?”
“咦?”杜若香也来兴趣了,“我还和郭家姐姐说,可能是江东的彭家,或者是江北的唐家制造的…”
“咱们杜家也能…”身为家主,杜如海不可能说别家比自家的强,身为父亲则不能太夸张,“咱们家每样进宫的东西都记录在册,查一下就清楚的…”
可真要查起来并不是一下就能成的,郭老太爷当官是十五、六年前,他做官也做了七、八年,就只算这七、八年的,杜家进贡宫里的摆件类的册子就三十多本,更可能宫里赏赐的是更早从前的旧物。
身为老板,杜如海可没有一本本翻旧账,就为了证明一个从宫里出来的金丝花篮是不是杜家制造的闲工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