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个人几次闹别扭的场景故事,没有阴森的宫禁秘闻气息,更像市井百姓人家的两情相悦。
第一次,玄宗把杨玉环赶回娘家,还没到中午,玄宗就开始绝食,发脾气打人。高力士向他请示要不要给杨玉环送点东西,玄宗立即把自己的饭也送过去了,当天晚上,玄宗实在忍不住,违规打开安庆坊门把她接回来,玉环见到玄宗自然又哭又闹,玄宗竟也好言好语地哄了半晌。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玉环有忤玄宗,又被赶出宫,杨玉环的从兄杨国忠请吉温为这二人调和,吉温对玄宗说:“宫里女人犯错该死,但为啥吝惜宫中一席之地让她在外头受辱?”这话让玄宗动容,又不吃饭了,并马上派人给杨玉环送东西,杨玉环也剪下一绺青丝转告玄宗说:“我罪该万死,但我除了身体发肤以外都是皇上赐的,我快死了,没啥能报答的。”玄宗看到杨玉环的头发很是心疼,马上将杨玉环接回来。
香消马嵬
后宫女人常常是一人得宠,万人升天。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大尉齐国公,叔父被拜为光禄卿,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钊为司空,并获赐名国忠,长姐玉佩封为韩国夫人,三姐玉筝封为虢国夫人,八姐玉钗封为秦国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连杨玉环收的养子安禄山也被玄宗重用,行走于后宫之内。
安禄山起初是一位守边防混血将领,后来加入边防军的杂牌部队获得迅速升迁。公元743年后,他兼任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内文武诸事。
安禄山来朝,看到了皇上身边的杨玉环,就大献谗媚,获得了杨玉环的喜欢,同时杨玉环为了笼络安禄山,把这个比自己大20来岁的人认做干儿子,在宫中数度赐宴。
然而,熟知皇宫生活的安禄山于公元756年7月14日,统领的叛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杨玉环以及贴身禁卫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时,又累又饿的禁卫军不肯前行,他们认为出逃完全是当朝宰相杨国忠的错,愤怒地要杀死杨国忠,唐玄宗不得不赐死杨国忠以安军心。然而禁卫军又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妹妹——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在这样军情危机之下,70多岁的老皇帝只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那里还能顾得上杨玉环的性命,赐杨玉环以罗巾上吊而死,一代绝世美女香消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葬于马嵬坡,在官方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但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有人说,她并没有死,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杨玉环被日本商人趁返国之机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还有许多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器物、庙宇、坟墓及好几本有关她的书。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从人,大多死去,杨贵妃到达日本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给玄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品读:比翼单飞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长恨歌》里,白居易以矛盾的心情既批判了“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现象,又对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伟大爱情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杨玉环作为一个女性,她演绎了皇宫真爱神话,能让唐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不仅是她的美色,还在于她对男人心思的把握。她是爱情中的胜利女性,然而这个忠于爱情的女子到后来也成了封建王朝中###的牺牲品,死在了最爱自己的帝王手中。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歌舞升平的岁月里,女人只是帝王身边的装饰物,国不将国的危难时刻,人们仿佛才猛然意识到帝王身边的女人有多么狰狞。此时的杨玉环变成了唐玄宗全部过错的垃圾筒。狼狈逃窜的军队似乎只有从一个女人鲜血中才能找到溃败存在的真正理由,于是要求玄宗赐杨玉环一死,爱妃杨玉环成了马嵬坡的一缕孤魂。
在官本位,男性至上的史家口中,杨玉环这位女性又成了祸国殃民的红颜,杨玉环得宠,杨氏一家得势,特别是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飞扬跋扈,乱行政令,致使朝中无贤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致使了“安史之乱”的暴发,在这上面杨玉环是罪不可赦,但是把“安史之乱”的责任完全推到杨玉环身上,并致她于死地,却不指责晚期的唐玄宗宠幸小人,不理朝政,同时好大喜功,疏忽边防,完全没有了开元时候的进取心。把一个有美色的女性说成红颜祸水,这只不过是男人社会又一次虚伪行径。
幸福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束,杨玉环使文人一再为她咏叹,李白为写《清平调》,白居易着长诗《长恨歌》,洪升写戏剧《长生殿》……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姐甲莎:文成公主(1)
唉马林儿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在迎接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在恭候您!
青海有一条倒淌河,东起日月山,河水皆向东流,此河突然转向,改为西流,注入青海湖,蜿蜒四十多公里。据说这条让世人称奇的河流,本是因为一位公主的痛哭而逆流,这位美丽的公主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
汉藏和亲
文成公主本是唐太宗收养的宗室之女,她聪明活泼,深得太宗的喜爱,太宗时期是唐朝全盛时期,国势蒸蒸日上,吸引了边远各族君主,他们纷纷前来朝贡和联姻,唐朝先有15位公主远嫁边疆,文成公主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与吐蕃王子松赞干布的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赞普(国王),年仅13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叛乱,统一吐蕃。当唐朝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邦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雄心很大,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唐朝正国富兵强,结果把吐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胜者王侯败者寇,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一边谢罪,一边向唐朝求婚,以结永远安好,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以和为贵”,还能争取到吐蕃这支力量,何乐而不为。于是,他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把性格开朗的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于是答应这门婚事。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在送亲主持人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一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非常虔诚,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磕头便拜,并行了求婚大礼。他已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显得异常尊重。
松赞干布见文成公主盛服华美,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甚至野蛮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顿时为她而倾倒。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干晒和狂风吹打得黝黑而粗犷,却格外显得英武。文成公主心中也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魁伟丈夫。
当时唐太宗很是开明,他考虑到当时的吐蕃文化相对落后,在为文成公主准备的丰厚嫁妆中不但有各种五行经典、工艺技术、纺织农稼,还有医学论著和医疗器械等。
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晓行夜宿,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于藏历四月十五日进入吐蕃都城逻婆(今拉萨),逻婆城内万人夹道欢迎。
安居乐业
为尊重汉族公主的习惯,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筑城郭宝宫室而处之”,为了与文成公主有语言上的交流,松赞干布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一对异族夫妻,感情渐渐融洽起来,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在吐蕃,人们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个个都是红面鬼,说是能驱邪避魔,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不知延续了多少年,文成公主到吐蕃后,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应该改正。
txt小说上传分享
阿姐甲莎:文成公主(2)
松赞干布听后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听说这主意是文成公主出的,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过了一段时间,生活安定下来了,文成公主吩咐她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这些乐师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松赞干布哪里听见过,他感觉就像听到了神仙的声音,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为了弘扬唐朝音乐,他办起音乐培训班,选拔一批资质聪慧、有音乐天才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按照分工,随来的文士们也按照自己的分工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到唐朝留学,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逐步汉化吐蕃。
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
农技人员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护理,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硕果累累的庄稼,让吐蕃人大开眼界,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都是靠天收,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
文成公主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极力实施。文成公主成了他的参谋,他们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施政的参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在吐蕃的宰相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西南地区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
遗憾的是,松赞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都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内,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一位生下了一个儿子贡松贡赞。
据《红史》记载,松赞干布在31岁的时候,曾经将赞普之位让给时年13岁的儿子贡松贡赞,可惜的是这位小赞普年寿不永,刚18岁就死去了,松赞干布也随后离开人世,时年35岁。
虽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仍然没有离开藏地,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在“逻婆城”病逝。
为了纪念这位给吐蕃带来一系列改革的汉族公主,吐蕃人把藏历的四月十五日定为“沙喝达瓦节”,即文成公主入逻婆城的日子,每逢这个节日,藏族人民载歌载舞。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品读:西藏女神
关于“和亲”政策,在历史上颇受争议,赞成者说通过这一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化解干戈,功在千秋;针砭者则认为和亲通过女人的牺牲从而摆脱男人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耻辱。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群臣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咏史》一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可见对于和亲的认识当朝的皇帝还是有矛盾心理的。
烟台大学副校长崔明德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和亲亦称“和戎”、“和蕃”,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对于和亲双方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在酝酿和决定和亲时,都希冀通过和亲避免战争,促进经济繁荣,推动文化交流,唐太宗认为,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
宋代王钦若在详细考察汉唐时期的和亲历史基础上,对和亲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耳。”
屠寄在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和亲的作用进行比较后,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蒙元时期的和亲使联姻的双方“彼此互为舅甥,休戚相关,安危与共”,而满蒙之间的联姻则“守成约,婚媾无绝,而蒙兀亦不侵不叛”。
事实也确实如此。每次和亲之后,双方的关系都得以改善,战事不断减少,来往更加频繁。这些也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无阻,商贸活动更加活跃。
追溯中华民族的进程,看史上为民族团结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文成公主自然会被人记起,这位“和平使者”不仅履行了汉族和吐蕃的和亲,更重要的是履行了和亲的义务,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长期一段时间里唐朝西南边境出现了安定团结的局面。这对当时正在发展的唐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文成公主在吐蕃境内安居乐业,在吐蕃境内发展汉族农业、手工业和文化事业,这大大促进了吐蕃族向文明方向的步伐,这些利于吐蕃人民的事业得到赞赏,吐蕃人民也尊称文成公主为“阿姐甲莎”,视为汉族的阿姐。在吐蕃人民的心中,文成公主是两族兄弟情谊的化身。
后人充分肯定了文成公主加强了汉藏两族友谊的功绩,用诗来称诵这位和亲的伟大女性,“文成公主离故乡,中原文明融边疆。古往吐蕃唐沟通,今来追忆弱女芳。”
唐王朝的盛衰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特殊女性。如:长孙皇后、文成公主、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琬儿、杨贵妃,等等。这些女性在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里,或者靠自己的贤惠,或者靠自己的才智,或是靠自己的权术,或是靠自己的美貌,不同程度地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天地,实属女性之中的佼佼者,在这些女性中,文成公主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占据人们的心。
金枝非玉:升平公主(1)
升平公主旧第
罗隐
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才罢到文词。
两轮水常饷髡眨俪喏掮缓檬
带砺山河今尽在,风流樽俎见无期。
坛场客散香街暝,惆怅齐竽取次吹。
晋剧中有一名剧叫“打金枝”,讲的是唐朝驸马爷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发生争吵,一气之下,郭暧出手痛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时代,打皇帝的女儿可算是太岁头上动土,犯了杀头抄家之罪,甚至要株连九族。然而,郭暧并没获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一位温顺贤淑的妻子。
怒打金枝
在古代,皇帝说的话叫金口玉言,皇帝的子女们是金枝玉叶。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如果谁娶了皇帝的女儿做老婆,那可不是什么攀高枝享荣华富贵,有时就是倒了八辈子霉。你不仅要恭恭敬敬地伺候公主,就连说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不知何时就触犯了皇室的禁条戒律,轻则丢官罢职,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重则人头落地,甚至祸及九族,亲戚朋友受牵连。
唐代宗时,大功臣郭子仪的幼子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升平公主是唐代宗与沉后的女儿,深得唐代宗宠爱。在唐代宗东征西讨的时候,因为战乱,沉后失落民间,行踪不明,唐代宗便把对沉后的宠爱转移到升平公主身上。
升平公主原本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绝世的美貌和纯良的天性,但由于父皇的娇宠,她也养成了任性的脾气。而且这时的郭暧与升平公主,都只有13周岁的年龄,13岁的少男少女,正是反叛倔强的时候,而这对小夫妻,都出身在顶极的富贵权势之家,各自的脾气就更是好不了。
在最初的新婚燕尔过去之后,两个人骄傲的个性便开始发生了冲突。
按照郭家的规矩,每天清晨,儿孙晚辈都必须到郭子仪面前请安,而郭暧与升平公主居住的驸马府离郭府较远,每日请安不太方便,于是郭家特别对他俩破例,允许他们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早晨,到郭府问候老人,以尽子媳之道。对这个规定,升平公主无话可说,同意执行,但每次临行前,洗漱梳妆,总是拖拖拉拉,在郭暧的催促中勉强起程,到了郭府,总是郭家其他子媳早已站在郭子仪门下等候很久了。为此,郭暧对升平公主满腹怨言,但念在她公主的份上,勉强没有追究,只是每次说明道理,加紧了催促。
郭子仪70寿诞的时候,郭暧与升平公主本已商量好,头天晚上准备好了生日礼物,第二天清晨两人一道赶往郭府为老父亲祝寿。这天郭暧特意起了个大早,叫升平公主起身时,升平公主却突然推说受风头痛,不愿起来,叫郭暧一人带蛋糕去祝寿,代她向家翁问安。
郭暧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平日里你拖拖拉拉,我都忍了,今天父亲大寿吉日,你竟想称病躲懒不去!于是往日的怨气连同今日的怒气一同爆发出来,对着升平公主大声吼道:“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愿做那皇帝呢!”
升平公主听了这话,气得面色发白,趴在床上,声色俱厉地指着郭暧叫道:“欺君罔上,罪当诛杀九族!”
郭暧这时正在气头上,听了公主的话也绝不相让,心想:你们皇家能不能杀了我郭家,还是问题!因而又接着教训道:“皇帝又怎样?你在我这里就是郭家的媳妇,不遵守孝道,我不但骂得,还能打得!”升平公主见他竟然还敢动手,怒道:“你打,你不打就不是郭子仪的儿子!”儿媳竟然直呼公公的名字,简直是大逆不道!郭暧听罢,愈发愤怒,一跃而起,上前抓住升平公主猛推了一下;升平公主见他真的敢动手,也更加愤怒,大声叫道:“看我杀了你们郭家!”郭暧闻言气急败坏,不由得挥手给了她一巴掌。
和睦相处
升平公主趁郭暧去给老父亲拜寿之际,哭哭啼啼地乘车回到皇宫,一见到父皇,升平公主悲不自胜地扑倒在父皇脚下,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她在驸马府挨打的事,并坚决要求父皇惩办郭家。
霸气书库 www。87book。com
金枝非玉:升平公主(2)
唐代宗见自小娇惯的女儿被驸马打成这副可怜模样,自然心痛不已,也非常气愤,有意好好教训一下这个胆大妄为的附马,仔细问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又觉得是自己的女儿缺理。驸马在那种情况之下,激动一点,愤怒一点,也是有情可原。作为男人,首先要孝顺老人,这是美德,驸马做得对。
代宗审情度势,觉得还是不要扩大事态为宜,以免弄僵了与郭家的关系。于是,他先对女儿好言安慰一番,然后心平气和地劝解道:“就算事情如你所述的那样,为父也不便过于帮你。做天子并不是天下尽归你所有,也不可为所欲为,这个你不能不了解。你是郭暧的妻子,就应谨守妇道,依从夫君,孝敬公婆,夫妻和睦为是。”安慰了女儿一场,代宗就命她速回驸马府,不可再次喧闹。
在皇权大于一切的时代里,能发生这件趣事,那确实只有十分开明的皇帝才能够做得出来。
升平公主觉得这样回去实在没有面子,虽然心有不甘,但见父皇深明大义,尚对郭家不予计较,自己如果不知趣地再闹下去,不但没有娘家可资倚仗,到头来还得吃亏。升平公主虽然蛮横,毕竟是个聪明人,她赶紧调整了自己内心的情绪与表面的态度,乖乖地离开皇宫,返回了驸马府。当然,这也需要较大的勇气。公主也非常人可比。
与公主回宫告状的同时,郭暧前去给郭子仪拜寿。郭子仪见他只身而来,他的媳妇没来,就有些暗藏不安,心中起了疑虑,一定要问个究竟。郭子仪追问儿子及侍婢之后,得知方才儿子与公主大打出手,而且还说了一句要命的大话,顿时吓得手脚发抖。这句话的后果可轻可重,皇帝完全可以借这句话的由头,把郭家满门抄斩。
大惊失色之下,郭子仪把这个不懂事的儿子捆了起来,直送进宫中,向皇帝亲家请罪。
代宗看见这个场面,不禁哈哈一笑,亲自起身,为小女婿松绑,并向郭子仪说了一句至今令人感叹的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宽解郭子仪道:“小儿女们在闺房中几句戏言气话,我们作长辈的,何必当真?又何必去管这种夫妻闲事呢?”
皇帝亲家居然能这么轻易就放过自己,倒真是令郭子仪大松了一口气。但是为了警戒少年无知的儿子,回到家里,郭子仪还是拿出大棍,亲自动手,将郭暧家法处置了一番。
升平公主也从一个骄横跋扈的公主变得谦恭端庄,温柔贤淑,这也直接影响了她后来的一对儿女,升平公主的儿子郭纵,娶顺宗女汉阳公主,官至大司农,以忠耿清廉闻名。女儿郭氏,嫁给宪宗为妃,仁厚谦让,身历五朝,是历史上以贤德著称的郭太后。郭氏家风,百世流芳,从此“打金枝”引为千古美谈。
品读:皇族浩荡
除了皇后,公主就是古代女性最想当的了,既然是帝王的女儿,自然就有帝王一族的富贵和权势,其实公主最初并不叫“公主”,从中国古代的周朝开始,出现了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的情况,到春秋战国时,周天子的女儿开始称作“公主”,享有不一般的待遇。
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也称“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
从汉朝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
也是从汉代开始,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西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娶一位公主等于富贵一辈子,这也成了古代许多男人的理想,能娶到公主成为驸马的人,常常把公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了。作为升平公主的丈夫郭暖,按照惯例,娶了皇帝的女儿,成为皇帝的乘龙快婿,官位显赫,财源滚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本应在公主面前低眉俯首,言听计从才是,升平公主本也希望高高在上地享受这样的尊宠,但是这个郭暧,偏就一副刚直不阿的性格,不想纵容升平公主的皇族脾气,还偏不信邪,动手打了公主。面对升平公主委屈的哭诉,皇帝并没怒罚郭暧,反而教导公主不要呈强仗势,要明白是非,做个贤德的妻子。皇帝的这一超常行为也让人惊异,常说打自己的女儿等于打自己,这等藐视皇权的人岂能容忍?这也算是一个难得明智的皇帝,让自己的女儿认识到权无论多大,还有法与礼制约着,升平公主能知错就改,变得谦逊有礼,贤慧有德,致使这个看似公主受侮的故事成了后人口中的佳话。
落妃成后:柴皇后(1)
太祖圣穆皇后柴氏,邢州龙岗人,世家豪右。太祖微时,在洛阳闻后贤淑,遂聘之。《东都事略·张永德传》云:周太祖柴后,本唐庄宗之嫔御也。
——《周书》
后周皇帝郭威和妻子柴氏:一个曾是落泊嫔妃,一个起自荒村茅店,然而上天却让这对人儿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当郭威成为了九五之尊时,而柴氏已命丧黄泉。但郭威又怎能忘记她?于是力排众议封柴氏为皇后,收她的侄儿柴荣为养子,以慰她的九泉之灵,这又是怎样一段无法割舍的爱情?
落魄妃嫔
柴氏即后周的柴皇后,与后周皇帝郭威的相遇是十分偶然的,或者说是天意的安排。
那时候,后唐庄宗李存勖骄恣荒淫,朝政紊乱,在宫廷政变中被杀。李嗣源率兵进入洛阳,平定叛乱,连刘皇后及诸皇子也一并杀戮,他从宫中放出大批宫女及妃嫔,其中就有柴氏。柴氏当时虽已入后宫,但庄宗在位仅3年,所以她实际上未曾获得恩宠和雨露。
柴家是荆州的大户人家,有财有势,非寻常人家可比。柴家听到姑娘被放出的消息,父母双双来迎接爱女,来到黄河孟津渡口。柴家姑娘一行车驾从人也来到孟津渡口,两路人马会合,在旅舍中休息一宿,准备第二天过黄河,不料当天晚上一场滂沱大雨,第二天早晨只见黄河水涨,河面浊浪滔天,雾气■■,舟楫难行。一连数日,风雨不停,河水暴涨,连道路都被淹没,柴家一家人只好停留在旅店。
停留期间,柴家姑娘时常站在窗前张望,迷蒙的雨水中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