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市民的奋斗-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四十章 啊!欧罗巴!我的爱人
乌拉尔山脉是欧、亚两洲的分界线,在山脉西部是俄罗斯平原,东部是西伯利亚平原,向北它一直伸入喀拉海,向南里海离山脉的开始不远,这里它过渡到哈萨克草原,从它的南端到北端一共长2500公里,在它的北端它平行鄂毕河向东转入海,不论是按鞑靼语称它为乌拉尔山,还是按照俄语的名称叫它博亚斯山,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两个词在它们各自的语言中都是 “腰带”的意思,他就像欧亚大陆的腰带一样,把欧亚大陆区分开来。这座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是从西伯利亚进入欧俄必须越过的疆界。
从位于乌拉尔山东坡的叶卡捷琳堡离开俄罗斯皇家近卫军,选择这样一条路似乎是很明智,这条路最好走,曾经在数百年前俄罗斯冒险家们正是越过这个腰带进入亚洲。
共和七年6月18日中午11时36分,一列由前进型蒸气机车牵引的列车缓缓进入山区平缓地带,在蒙蒙细雨中,在一大片林深树密的原始山林中,越过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列车散发柞木味的车厢车门后面,一张张东方人的面孔向外张望,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似乎千万年未曾变化的森林。
“嘟……”这时列车突然拉响汽笛,晃晃荡荡走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缓缓在森林间停下来,但是这里显然并不是车站。火车刚一停下,就从火车尾部车厢跳下一群扛电影机手持照相机的记者,从他们泛着红光的脸庞上,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他们此时的兴奋,尽管他们强压着这种感觉。扛电影机的摄影师一下火车就打开电影机先拍摄面前恒古未变的森林,然后把镜头对准列车的闷罐车车厢。
这时一个穿士官长军装的士官从火车上跳下来,在他的脖颈间挂着一个墨绿色的亚光军哨,任何一名西北军官兵对于这种军哨都很熟悉,它发出的刺耳而尖锐的哨声就是命令,战场上士兵正是在哨声指挥下战斗,哨声会让听到它的敌人禁不住浑身颤抖。 “滋……”扛电影机的摄像师屏住呼吸稳住身子,把镜头对准胸前挂着数枚勋章 的士官长,同时给了他一个面部特写。在镜头中右额处带着一道蜈蚣伤痕的士官长含住军哨, “嘟嘟嘟……嘟嘟嘟……”
刺耳的哨声打破原本寂静的原始森林,随着哨声响起,数十节车厢同时响起哗啦啦车门被拉开的声音,数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争先恐后的跳出火车,在跳下火车时他们没忘记最后收拾一下军装,以让自己显得更精神些,此时无论是士兵或是军官脸上都扬溢着灿烂的笑容,流露出骄傲的眼神。
“一营集合!” “六营集合!”……随着士官们口令声,刚刚跳下火车的士兵立即按单位在车厢前列队。在列队报数时所有官兵的眼睛总是不住的向西边数百米外张望,眼中带着期待、激动的神色,甚至于可以听到因为兴奋而显得紧张的呼吸声。而数十名记者则用相机忠实记录下这一时刻,尽管此时他们同样兴奋。
“敬礼!”在冷御秋和一众高级军官走下列车,向车厢边列队士兵举起自己的右手行军礼时,执勤士官的口令响起来,军官行礼,士兵回礼,这是西北军的军规。 “哗!”列队的数千名士兵随即行持枪礼,目视指挥官。这时数千名行持枪礼的士兵表情变得凝重严肃,不再有先前的兴奋,所有官兵都轻轻发出低沉的话语: “荣誉!” “忠诚!” “荣誉!” “忠诚!” “荣誉!” “忠诚!”,这是西北军迎接烈士灵柩时发出的低喝,伴着官兵们的低喝声,铁路边气氛随之变得悲壮,他们用这种方式铭记在战场牺牲的战友,用这种方式让他们与自己分享此时的荣誉。
铁路边队列中被西风吹起的数十面军旗迎风飘荡,红色铁血旗上源自春秋战国的白虎冲着西方张牙舞爪,任何人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铁血战魂。 “中央模范军”、 “山东陆军”、 “河南陆军”、 “广西陆军”、 “四川陆军”、 “云南陆军”……在数十面军旗上可以看到这样的金色字样,每一面军旗代表一个省,西伯利亚并不是边防军一支军队在孤军作战,来自全国各省的部队少则一个营、多则几个师,这是一场国战。
冷御秋注视三千六百名从西伯利亚华军部队中抽调出的精锐,他们都是忠勇勋章 的获得者,因为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才得到此刻的荣耀,他们将成为几千年来第一批踏上欧洲土地的中国军队。
“士兵们枪上肩,向左转,齐步……走!”没有任何激情扬溢的动员,有的只是口令,步枪上肩时的声响和鞋跟撞击的声音像擂响的重鼓一般在原始森林中回荡。 “向左……看!”伴着军官的口令声,方队中官兵齐步变正步,庄严肃穆的黄色脸孔,落地有声的中国军靴,整齐划一的动作,所有官兵在经过方尘碑时都用骄傲的眼神注视着它。
令所有人心情激荡的方尖碑,外观并不十分伟岸,它被一圈木栅栏围着,高度只有三米左右,在它身上用红漆和俄、英两种文字勾画标出的内容令人神往,碑上刻有相当大的两个箭头,分别指向东方和西方,箭头下用俄英两种文字标出亚细亚和欧罗巴,此外在碑上还有这样的内容:To莫斯科1777。5KM!当第一名中国士兵跨过方尖碑时,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历史和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局,中国军队几千年来第一次跨出洲界,到达欧洲的大地上。
“知道吗?我们的军靴现在踩踏在欧洲的大地上,就连我们脚上的泥巴,都是欧洲大地的泥土,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是欧洲,是欧罗巴,是洋人的老家,现在我们的军靴就踩在他们的老家里,知道吗?就是这,就在我们的脚底下。”在战友环绕下,一个胸前挂着数枚忠诚勋章 的士兵对电影机镜头大声叫喊着,脸上带有激动泪水的士兵们用力指着自己的脚下。曾几何时,欧洲军队一次又一次用他们的军靴践踏中国的大地,现在中国军人第一次把军靴重重踩到欧罗巴这个腓尼基公主的娇躯上,士兵们用军靴重重蹂躏欧罗巴的躯体,以此来表达心中难以言状的兴奋。
当记者在西伯利亚铁路亚欧分界线目睹这场盛事的同时,在百余公里外的森林地区,一支数百人的部队正扛着武器在一条荒弃已久的森林小路中行进,部队行军时发出的脚步声在林间回荡。这条山间小路是四百年前俄罗斯冒险家进入亚洲时开辟的通道,随着通往西伯利亚公路和铁路的开通,这条林间小道已被荒弃半个多世纪,偶尔有一些淘金者和矿工、猎人会选择这条路,现在一支来自亚洲的部队,沿着俄罗斯冒险家进入亚洲时的路线向欧洲前进。
“欧罗巴,我的爱人,我来了。”在部队休息时站在山坡上的黄维疆大声喊着,但是看到在路边草地上休息的官兵笑望着自己,黄维疆尴尬的挠了一下后脑笑了笑,作为指挥官黄维疆知道自己的举动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这种感觉真太令人兴奋了,越过这个山脊就等于进入欧洲。20世纪中国早期的文人学子,大都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浸淫于西洋文化中,回看中国的落后,心态十分复杂。
他们笔下常常出现 “我的欧罗巴哟!我的爱人哟!”之类火热而幼稚的诗句,企图留下游学历程的只字片羽。对于欧洲的印象,黄维疆停留在杂志、报纸上留洋归来学子们的文章 中,他们用各种美妙的词汇来形容这片黄维疆心中神秘的地方。欧罗巴听起来那么的洋气,大概是指一个妙不可言的桃花源似的地方。现在自己终于到达了这里,而且是随着部队,穿着军靴重重踩在欧罗巴的大地上,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这种美妙感甚至于超过了紧张的情绪。
“兄弟们!目标欧罗巴,前进!向着她的裙子底下。”作为三十一团三营营长的黄维疆重新骑上马大声喊道,用这种方式来掩盖先前因为过分激动带来的尴尬,同时靠带着荤腥的话语调动士兵的情绪。哈哈!抓住她的大奶子。” “扯开她的大腿露出她的BB”,官兵们听到营长下达的命令后立即轰笑一团。笑话是笑话,命令是命令,接到命令的官们重新收拾起行装,沿乌拉尔山山坡继续前进,正如黄维疆所言向欧罗巴的裙底位于俄罗斯彼尔姆省前进,尽管官兵脸上带着笑容,但他们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未来所承担的风险。
一个多小时后,时针指向西北时间十一点钟,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不过,尽管在这个纬度下黄昏拖得很长,天色却已经非常昏暗,异乎寻常的水汽似乎使天穹降低了,但是没有一丝风把水汽赶走。不过,尽管它们在每一个水平方向上都纹丝不动,但从天顶到天底方向上却不是如此,它们与地面的距离显然在缩小,水气区域似乎离地面越来越近,并且把它们的网一点点收紧,不久后就缚住山脉,好像天外有一场暴风雨把它们从上面赶到下面来似的。山路穿过大块乌云渐渐向上,云层非常浓密,简直快要达到凝聚在一起的程度,山路与水汽很快就融为一体,到时候就算云团不化为雨水,部队在雾气中继续前行也会很危险。
不过,乌拉尔山海拔不算很高,它的平均海拔只有500…1200米,这座山上从来没有永久性积雪,西伯利亚的寒冬会使山上有一些积雪,但夏天太阳一晒就全部融化了,山上任何高度都有植物和树木生长。因为乌拉尔山地区有铁矿和铜矿开采,以及宝石矿床的开采都需要大量工人,所以,在山上经常可以碰见被叫做 “扎沃低”的村庄。战争对生活的摧残总是毁灭性的,卫国 “白军”们总把工人当成赤色分子,而赤卫军又征召了战区所有成年男性参加 “伟大的卫国战争”,矿工们建立在林间的村落此时大都被人们遗弃。
在两山之间开辟的狭道,并不利于部队通行,路上纵横交错的枝条阻碍部队前进的速度,山上因为水汽而产生的山雾越来越浓,黄维疆勒停战马从腰侧文件包中取出防水地图,计算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然后招呼不远处的参谋长俞明辉过来。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到今天晚上午夜之前,咱们就能翻过乌拉尔山到达指定目标。然后……”但事与愿违,黄维疆话音未落,就听到头顶上传来雷鸣,雷声预示暴风雨的来临,而风雨是部队在山路上行军时所需要面对的最大敌人,也是黄维疆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营长,看来老天爷似乎想和咱们过不去。”骑在马上的俞明辉无奈的说道。山路行军在平常并不困难,但在暴风雨中会出现种种困难和危险,突如其来的风雨显然是出发前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的。
“传令兵,命令四队变两队,以强行军速度前进”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采取一些措施是很必要的,黄维疆下达了几条应对命令。
几十分钟后,雨还没有落下,但是天色却完全暗下来,黄维疆骑在马上一边注视前方,一边观察道路两边,官兵肩膀上挂曳的L型手电筒昏暗的光线照亮了这条百年山路。森林中静悄悄没有一点声响,昭示风雨欲来前可怕的平静,除了官兵踩踏在山路砾石上发出的脚步声以及粗重的喘息声外,前方数百米处不时闪亮尖兵排发出的灯光信号。长时间行军使得士兵疲惫不堪,而崎岖不平的道路和闷热难耐的天气更让人觉得烦燥,他们彼此轻声说着各种带荤腥味的笑话以打发这种烦躁,同时舒缓心中紧张的情绪。
“咱们还有两个小时才能翻过乌拉尔山。”黄维疆看着地图对身边俞明辉说道。 “让兄弟们再快点,最好赶在大雨到来前翻过去,咱们时间有限,必须抢在俄国人炸毁铁路桥之前占领那里。”看了一下天色和远处不时出现的闪电,俞明辉回答道。三营执行的任务是在近卫军、护国军以及集团军主力越过乌拉尔之前,穿插到距离乌拉尔山40多公里外的丘索瓦亚铁路桥,抢在赤卫军炸毁铁路桥之前占领并牢牢的钉在那里。 “传令兵”黄维疆同意俞明辉的提议,必须要抢在暴雨之前翻过乌拉尔山。
正在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惊雷,就好像成千上万尖利的震耳欲聋的哨声穿透平静的空气,一道刺眼的闪电划过,借闪电光芒,黄维疆看到远处山峰上高大的松树在扭动,大风将起,有的树木或是老了或是扎根不牢,没能抵挡住狂风的袭击,被折断的树干在岩石上弹来弹去,然后穿过狭窄的山道,在部队前面数百步远的地方,落入大路左边的深渊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起风了!”方才的一幕让黄维疆和俞明辉彼此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两人明白,接下来的路将会很危险,自然力量发威时带来的危险甚至于超过持枪的敌人。狂风夹杂闪电,使原本骑马的军官和骑兵纷纷从马上跳下来,拉着马缰改为步行,在狂风肆虐时还骑在马上行军无疑是和自己的生命过不去。
此时,空中雷电发出暴烈的巨响,简直可以和战场上大炮的轰鸣相提并论,似乎每一声惊雷都在部队头顶上响起,以至于早就见惯大场面的士兵们时不时抬头朝天上望去,自然的力量总会让人感觉恐惧。此时暴风变得更加疯狂,两山之间的山路,自然形成一个漏斗形,狂风从山口猛烈的涌进去,好像风筒一样,土石和被吹断的树干从山坡上往下滚落。
“立即带上钢盔,所有人贴紧崖壁行进。”在闪电一瞬间,看到飞石、树杈滚滚而来,军官大声呼喊着。此时空中闪电笼罩住两山之间的狭道,震耳欲聋的雷鸣声接连不断,地面在电闪雷鸣中微微震动,似乎在发抖,就好像地动山摇的威力使乌拉尔山感到恐惧一样。就在这时天空中开始下起雨来,豆大雨点在狂风中变得猛烈非常,穿着雨衣的官兵顶风冒雨,在一片漆黑危机四伏的雨夜里奋力前进,泥泞的道路导致不断有人摔倒在地,前面摔跤后面扶,后面摔跤前面拉,虽然头顶上不时有飞石、枝干飞过,但是却没有人停下前进的脚步。
丘索瓦亚河地球上唯一一条流经两大洲的河流,从亚洲到欧洲它的长度为700多公里,两侧高达近百米的峭壁间一座铁路桥横跨两岸,这座铁路桥是进入欧洲的必经之地,二十年前,数千名俄罗斯工人用数年时间才架设了这座雄伟的铁路桥。
站在桥头身穿雨衣的乌斯洛卡夫从山顶上眺望,周围广阔的空间尽收眼低,雨雾弥漫的树林中,树木像一簇簇灰色的尖顶赤卫军帽一样刺向天空,桥上的士兵在军事专家指导下在铁路桥桁梁的上弦、斜杆以及下弦上安装炸药,一旦白军出现在河对岸,就要按照命令炸毁这座雄伟的铁路桥。
“一群杂碎”当乌斯洛卡夫看到几名神父和修女被士兵赶到围着铁丝网的院子里,于是忍不住冲那群人吐了口唾沫,神父、修女和富农、地主一样都是是最坚定的 “白匪”支持者,俄罗斯人民的敌人,为了应对白匪进攻,根据上级命令部队逮捕了附近十几个村庄的神父、修女和富农,然后集中关押起来,明天用火车运到城里。
“我们将用能够驾驭的红色恐怖的鲜血,去清洗我们的通条和枪栓。”想到团里政治委员同志的演讲,乌斯洛卡夫朝院子走了过去,尽管雨滴声响彻一片,但是乌斯洛卡夫还是可以听到从院子里传出的女人们的哭喊声和尖叫声。 “这些该死的杂种”听到女人们的哭喊声、尖叫声以及断断续续的呻吟声,乌斯洛卡夫知道那些士兵在做什么,于是便停下来,站到空无一人的哨位里点着烟斗,并不时朝传出尖叫声的院子看去,乌斯洛卡夫很想像士兵们一样肆意在那些贵族夫人、小姐的肉体上发泄自己的欲望,但是乌斯洛卡夫显然不能和普通士兵一般自由。
“这群该死的士兵不会忘记自己的职责吧!”十数分钟后,院子里的尖叫声、呻吟声仍然没有停止的意思,乌斯洛卡夫骂了一句然后走向院中。站在桥上的军事委员看着乌斯洛卡夫走向院子时,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挂着不知道是泪水还是雨水。他爱俄国,愿为俄国付出生命,他无数次听政治委员说红色恐怖的正当,但却从不相信。 “谢卡夫,把那包炸药朝上移动一下,还有那一包!”咬着嘴唇感觉到嘴中血腥味的军事委员大声对桁梁上安装炸药的士兵喊道。
院子里数百名犯人冒雨坐在湿濡濡的材垛上,透过破烂的门和窗户,乌斯洛卡夫可以看到醉醺醺的士兵正趴在或尖叫或呻吟的女人身上挺动身体,他们身下夫人、小姐们因挣扎而晃荡的白腻肉体在昏暗灯光下透出无比的诱惑。感觉口干舌燥的乌斯洛卡夫看到院子里几个刚刚押过来的修女,其中一个修女模样很漂亮,于是乌斯洛卡夫一把把那个修女扛在肩上大笑道: “走,狗娘养的白婊子”然后不顾修女的尖叫和挣扎扛着她朝院外走去。
院子里的一个神父指着他大声喊道: “魔鬼!魔鬼吞噬了你的良知!……”乌斯洛卡夫将肩膀上挣扎的修女抛给门旁的卫兵,一把揪过神父的脑袋夹到胳肢窝里,抽出腰间匕首,然后轻轻一抹,连血都没有溅出来。被卫兵抓住的修女惊恐的尖叫: “神父可是上帝的眼珠,你……”接着便昏了过去。
目睹这一幕的卫兵为难的说: “指挥员同志,至少要三人以上才能决定处决啊!”乌斯洛卡夫在死去神父身上擦了一下匕首,大笑着说道: “在这里我就是三人委员会,我要掀翻他们的天灵盖,叫雨水洗洗他们反动的脑灰质,今天不过是用匕首,我们要是落在白匪手里,他们会用铡刀、会用战马把我们分尸。”
然后扛起晕倒的修女,朝院外走去。院子里被眼前这一幕吓得浑身瑟瑟发抖的人们则跪在地上划着十字架,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现在唯有乞求上帝,保佑亲爱的阿列克谢沙皇军队打到这里,解救每一个人,此时他们甚至于已经忘记在一年前当沙皇被推翻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曾高唱革命万岁。
三营八百多名官兵艰难的在山路上走了五个多小时,终于到达距离丘索瓦亚河十多公里外的休息地点,这是一片密集的原始森林,此时已邻近午夜,原本肆虐的暴风雨已经停了下来,树叶上不时滴落雨水。一天一夜艰难行军,使得许多官兵脚上起满水泡、血泡,甚至有人脚上的水泡、血泡与鞋袜粘在一起,每走一步都痛得钻心,在休息时所有人都脱掉软胶底军靴,彼此挑水泡、血泡,随后各自从背包里取出双干袜子和干胶鞋换上,此时,三营官兵人困马乏,来不及选择地方,随便吞了几口干粮,就地躺下很快进入梦乡。
第一百四十一章 他是俄罗斯人!
凌晨,森林中仍然弥漫着雨雾,几名手持武器身上披着伪装网的军人出现在河边的草丛中,透过河道上迷蒙的雨雾黄维疆眺望丘索瓦亚河,但几乎分辨不出河岸的轮廓。 “狗钻篱笆找空子。”这处距离铁路桥数公里的坡地,是越过丘索瓦亚河唯一的登陆场,赤卫军守桥部队在西岸,如果从东岸进攻,恐怕部队还未占领铁路桥,桥就被他们炸断了,所以只能潜入西岸,在守桥部队反应过来之前,率先抢占铁路桥,拆毁安装在上面的炸药。
在黄维疆身后,数十名战士从硕大背包中取出橡胶充气筏,然后用脚踏充气泵为其充气。这种橡胶充气筏是西北边防军特有的装备,橡胶充气筏的重量仅只有百余斤,但是却可以将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送到河对岸,在河道密布的西伯利亚,灵活方便的橡胶充气筏在一次又一次奇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对岸亮起几点若明若暗的灯光,是昨夜就已经过河的尖兵排发出的信号。
“过河!”看到对岸的灯光信号后,身披伪装网的黄维疆下达了命令。随着一声令下,数十名披伪装网的战士扛着六艘充气艇冲到河边,把充气艇被推入河道,随后跳上充气艇的士兵立即用工兵铲滑水,朝对岸划去,河道中的水雾为行动提供了掩护,大雾中只能听到轻微的划水声。几分钟后,第一批六十名士兵乘充气艇到达对岸,在他们发出信号后,东岸的战士立即拉绳子将充气艇拖回到东岸,前后不过二十来分钟,三营两个连近四百名官兵全部到达西岸,充气艇发挥完作用后即被放气掩埋在河道边的草地里。
在丘索瓦亚河铁路桥东岸森林中,依在草丛中的俞明辉通过望远镜打量远处的铁路,丘索瓦亚河东岸的铁路完全被破坏,炸断的路轨、烧得只剩下残骸的枕木,在圣叶卡捷琳堡被边防军占领后,残余的赤卫军在西撤时沿路破坏了路上所有的铁路以及加水站。 “这就是丘索瓦亚河铁路桥”从望远镜中看到那个横跨两岸百米悬崖上的铁路桥雄姿,俞明辉明白了集团军司令部为什么会同意俄国人的要求,派出精锐部队袭占铁路桥。俞明辉可以想象当初修建这座路桥的难度,桥一旦被炸毁,西伯利亚铁路即被切成两断,没有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重建。
雨雾弥漫的铁路桥西岸,沙包工事后赤卫军士兵不时抬头朝东岸张望,自从得到白匪越过乌拉尔山的消息后,这里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恐惧心中弥漫,他们清楚的知道白匪对待赤卫军战俘的手段。 “但愿……保佑!”一个留着俄国式大胡子的老兵抱着步枪看着东岸在心中祈祷道,中间几个字被他省去了。在赤卫军中神父和上帝都是反动的,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向上帝祈祷会被认为意志不坚,而遭到政治委员严厉的惩罚。
“桥头处赤卫军大约有两个连约两百人看守,俄军主力三个营兵力约一千两百人左右,无炮兵,均驻于铁路东侧谢瓦村,距离铁路桥大约400米,就是这里……”在西岸距离铁路桥不到500米的森林内,金昊哲指着地图向营长汇报敌情。昨天夜里在营主力休息时,金昊哲就带着尖兵排四十名战士乘充气皮艇潜入西岸,在主力到达前完成对铁路桥一带的侦察,摸清敌军兵力配署。
“他们在桥上安放了多少炸药?炸药安装在什么位置?” “俄国人在铁路桥桁梁上弦、斜杆以及下弦上安装45包炸药,从外表观察应为俄军制式三公斤炸药箱,一旦引爆丘索瓦亚河铁路桥会被完全炸垮,这是炸药位置标定图。”金昊哲拿出铁路桥结构图说道,在结构图上标定了炸药安置位置。为了弄清炸药的安放位置,昨天夜里金昊哲带着搜索排的几名士官,近距离观察铁路桥上的每一根桁梁,三公斤制式炸药箱根本无法妥善隐藏,而且俄国人显然没有隐藏的意思。
“通讯兵,立即把A区炸药位置通知壁虎。”看着结构图上标定的炸药位置,黄维疆喊来一直和自己保持一米距离的通讯兵,通讯兵背负一部六年式无线电台,用电台不仅可以和对岸俞明辉带领的部队联系,使用偶极天线时可以向几十公里外的团部发电报。 “壁虎、壁虎、我是蟑螂、我是蟑螂……”通讯兵接过标定图纸,立即拿起话筒轻声呼叫东岸的部队。如果将这一幕拍成照片拿到后世网络上,无线电爱好者一定可以一眼认出通讯兵背负的电台是有名的 “71型2W短波电台”,也就是后世电影《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面对包围上来的美军通过报话机向指挥部高喊 “向我开炮”时背负的71型2W短波电台。
如果说有什么最值得西北军自傲,恐怕就数完整的通信体系,基于五十年代初国产电台技术的无线电通信体系,一直装备到营级。以九一型100W短波电台为原型的六式100W电台装备到军师之间;
以八一型15W短波电台为原型的六式15W电台,装备到师团之间;以七一型2W短波电台为原型的六式2W短波电台,装备到团营之间;而野战时营连排之间架设磁石电话,完备的通信设备使得集团军司令部可以直接指挥前线的排级甚至于班级部队,当然确实需要的话。因为所采用的电台都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技术水平,边防军装备的电台都是采用指型玻壳电子管。
而六式2W短波电台整个电台包含发射机、接收机和接收用组合干电池,共重16kg,另配一米带负荷线圈顶部辐条鞭状天线、4米顶部辐条鞭状天线和44米偶极天线等附件,需要一个通信兵来背负行军和使用。采用一米带负荷线圈顶部辐条鞭状天线时通报5…10公里、通话3…7公里;使用4米顶部辐条鞭状天线时可通报40…55公里,通话10…22公里;采用44米偶极天线通信距离约为60公里。
六式2W短波电台在行军时只能背着电台用鞭状天线边走边接收,发射时,必须停下来,电台需要7。5W电源。严格的讲,六式2W短波电台并没有达到移动通信必须的 “动中通”要求,即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而只能算是一种可搬移的通信,或称之为游牧通信。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是作为移动战术通信工具,在这个时代六式2W短波电台仍然是一种堪称完美的战术通信设备,全世界目前也仅有西北军装备有这类性能先进的战术电台,这些电台是西北军战斗力的倍增器。
“一连长,你们连带上6枚跳雷、6枚定向雷,再带些反步兵雷,在这里构建阻敌阵地,记住,战斗一打响你们必须要把俄军主力给我死死钉在此处,能做到吗?”指着地图上俄军主力营地和铁路桥之间的那片开阔地,黄维疆对身边一连长命令道。从俄军主力居住的村落到桥头只有400米,部队通过这片开阔地最多只需要一分半钟,要保证战斗胜利,必须要布设一个连在此处打援。 “一连长你还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内必须布置好一切。”看了一下时间,说话时黄维疆连头都没抬。 “是!”李清云大声回答道,立即带领部队朝指定目标赶去。
两分钟后,当李清云带领部队到达指定位置,稍微观察了一下地型,立即决定按战术教材要求在这片满是农田的开阔地带布设一个梅花地雷阵,梅花地雷阵是边防军战术教材中在开阔地型布设有限雷场的一种布雷方式,源自司马从后世抄取的一个战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少量雷的杀伤力。
布设雷场非常简单先埋设一枚地雷,再在其周围一定距离画一个圆,在这个圆上每间隔60度埋设一枚地雷,这样,7颗地雷就组成一个小梅花阵。随后以这个梅花阵为中心,半径200米的圆周线上每间隔60度再布设一个小梅花阵。这样,敌人若进入雷场,不管怎么走都会遭遇至少一个梅花阵,一个梅花阵中只要有一颗雷炸响,慌乱中的敌军步兵再趟响阵内其它地雷的概率就很大。
防御雷区的布设位置不能离己方阵地前沿过近,否则一方面雷区会在敌军炮火准备中被摧毁,起不到作用,另一方面过近的雷区也会限制防御部队反冲击。按照防御雷场布设规定,必须把地雷埋设到敌军阵地前沿。
身上披着插满杂草伪装网的几十名战士在麦田掩护下,趁着凌晨昏暗的光线,潜入距离村庄不足百米的位置,随即开始按规定布设雷场。披伪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