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心俱疲之下,赵尔巽躺到了地上,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地窖里,只是心境却全然不同了,那种“大彻大悟”的觉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强烈的患得患失感让他焦虑不堪。

或许,这就是棋子的悲哀所在,身不由己。

第231章 泸叙摩擦

川南数万清军宣布易帜,至此四川大部分地区已告光复,天府之国落入共和派手中。

四川光复之后,陕西与云南的陆上联系即告中断,连接西南与西北的电报线路也被切断,由满清遗老遗少组建的顽固派保皇联盟被共和军从中间一刀斩成两半,自此之后,陕西的升允与云南的锡良只能各自为战,西南与西北的僵持局面被迅速打破,建国军第二军用实际行动巩固了革命基础,军长赵振华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随着四川的光复,建国战争爆发之后的混乱局面正在结束,拥护共和制度的几个实力派正以秋风扫落叶的架势扫荡满清顽固派:

西北方面,奋进会在争夺成都失败之后,立即将精锐全部撤出川北,穿过陕南向陕西省垣西安进击,与从陕北、潼关过来的北洋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瓦解了陕西清军的斗志,负隅顽抗的陕甘总督升允在连吃败仗、建国军杀向西安城下的窘迫中只好放弃省垣,率军逃往宁夏,试图与宁夏将军台布合兵,并与蒙古王公取得联系,但走到半路,哥老会鼓动清军哗变,变兵击杀升允,返回西安聚攻满城,杀陕西巡抚恩寿、西安将军文瑞,破城之后大肆烧杀,半个西安烈焰冲天,在这烈火硝烟中,陕西清军宣布易帜,建号“秦陇复汉军”,推举潜回陕西的留日士官生张凤翙为陕西都督,数日后奋进会武装抵达城下,两军会师,待北洋军也赶到西安,三军合兵,随即誓师起程,北征宁夏,宁夏将军台布见建国军势大,肉袒出降,归顺共和政府,陕甘就此光复。

西南方面,云贵总督锡良局促一隅,外无援兵,内无良将,靠着一帮招安过来的土匪、绿林勉强支撑战局,与以同盟会、光复会为首的建国军第三军在广西对峙,战局僵持一月之久,直到四川光复,这种僵持局面才被打破。由于在四川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财源,盘踞川南的共进会武装只好将目光转向南方,开始将部分兵力调往贵州,由黔西南进攻云南,迅速拿下昭通、宣威,与此同时,在得到共和军支援的武器弹药之后,同盟会与光复会武装开始发动反攻,与由贵州过来的共进会武装两路夹击,向广西、云南稳步推进,当广东军队也加入作战之后,锡良的战败就不可避免了,首先是桂林反正,在革命军的威慑下,广西按察使王芝祥在桂林宣布易帜,由王大人开始,广西地方官员纷纷反正、起义,满清顽固派在广西的统治土崩瓦解,锡良任命的署理广西提督陆荣廷见势不妙,不待宪令自行撤退,率领残兵败将逃往云南。

锡良手忙脚乱的调兵遣将,但不等他任命前线主将、重新部署防御,法国人出手了,借口保护滇越铁路,法国印支殖民当局从越南调遣数千殖民军开进云南、广西边境,武力接管镇南关炮台,并占领滇南门户河口、文山,随即派遣特使前往昆明,“劝告”锡良自动引退,否则,法国将采取“必要之行动”,受此威胁,锡良只好交卸关防,由云南布政使沈秉堃署理政务,而锡良则带着家眷、亲信逃往中越边境,由法国兵护送前往越南海防,乘船辗转北赴上海,在法国租界与原清廷江苏布政使瑞澂联名发表通电,宣布脱离政治,不再谋求满清复国。

与此同时,沈秉堃在昆明宣布易帜,服从共和政府,五色旗飘扬在昆明城头,至此,云南、广西全部光复。

建国战争的主要战事就此告一段落,人们关注的重点再次转回了共和政府的制宪会议上,一旦宪法确立,国体才算是真正的确立。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四川绥靖会议”也正式闭幕,以便四川省议院的议员们赶去重庆临时省议院参加全体会议,审议《宪法草案》。

作为四川实际上的军政首脑,共和军总司令赵北不仅出席了四川绥靖会议闭幕仪式,而且还亲自在锦江码头主持了议员饯行仪式。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那两艘小火轮载着议员们渐行渐远,码头上送行的人们却仍迟迟不肯离去,因为总司令现在还站在那座翠竹搭建的长亭边,目送那两艘小火轮远去。

“司令,他们走得远了,咱们也该回去了,居正、邓刚他们还在等着司令训话呢。”

卫队长田劲夫走到赵北身边,耳语几句,向一侧指了指。

赵北收敛心神,扭头望去,见居正、邓刚也在向这边张望,于是挪步走了过去,并示意那些军政府的工作人员先行离开,只留下一班高级参谋。

“总司令,现在四川已光复,我们两人也该离开成都了。”

见总司令走了过来,居正、邓刚急忙迎上几步,向总司令道别。

“现在陕甘、云贵虽然宣布易帜,但是革命基础是脆弱的,你们赶回去主持工作最好不过,我就不强留你们了。以后若有什么困难,直管跟我讲,都是革命同志,互相支持也是应该的,不能因为政见上的分歧而影响团结。”

赵北开头几句话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倒也没什么,不过接下去的那几句话就让居正有些为难了。

“现在川南已经全部光复,各地军政府也都建立起来,川南镇守使田振邦拍来电报,说共进会的部队不肯退出泸州城,他无法在泸州建立镇守使府,所以希望请我居间调解,请贵部尽快将部队撤离泸州府。”

左右为难之下,居正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目前泸州府匪情较重,各地会党也不安分,我部军队驻扎在当地,也是为了绥靖地方。”

其实共进会的部队不仅占据着泸州府南部、东部,而且也占据着叙永厅的大部分地区,田振邦管辖的那三府一厅的地盘里有一小半实际上是由共进会控制,为此,田镇守使相当恼火,但实力有限,又不可能硬碰硬,所以只能通过总司令向共进会施压。

不过田振邦的部队会党背景很深,江湖习气也重,田振邦本人不想硬碰硬,并不代表他的手下也愿意做那缩头乌龟,实际上,就在赵北离开川南之后,几天之内田部就与共进会的革命联军发生过数次小规模交火,这“泸叙摩擦”似乎有升级的趋势。

本来赵北并不打算插手这事,不过考虑到重庆府南部地区也有少量共进会的部队驻防,他决定还是趁机与共进会方面做个交易。

“泸州、叙永的匪情我也知道,田振邦的部队只有七千人,确实顾不过来,你们帮着弹压一下地面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重庆府由共和军管辖,那里的匪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贵部似乎可以撤退了吧?而且贵会现在打算南进云南、广西,近万人的部队驻在川南,整日无所事事,还不如把他们调去南边呢。”

居正是聪明人,立刻明白了赵北的意思,于是说道:“请总司令放心,我部驻于重庆府的部队马上就会调回贵州,至于泸州城的部队,也可以调走,不过泸州府、叙永厅的部队暂时恐怕不能撤退,否则匪情更难控制了。”

“如此,最好。不过,你们也应该派个人过去,跟田镇守使好好商议商议,毕竟,他是川南镇守使么。”

赵北点了点头,没再纠缠此事,在他看来,共进会与田振邦最好在川南问题上摩擦不断,只有这样,才能牵制住双方的注意力,更方便总司令上下其手做渔翁,所以,这个泸州府、叙永厅的小尾巴有必要保留,甚至在必要时总司令还会利用这个小尾巴做些小动作。

见总司令没有为田振邦出头的意思,居正心里松了口气,其实他本人的意思是将共进会的部队全部撤出川南,反正这里也没什么油水,但是共进会首领孙武却坚持在川南保留一部分驻军,据说这是同盟会的主意,居正虽然对此很不理解,不过毕竟是下属,也就按照上司的命令去做。

“说起这个田振邦,他的‘川南镇守使’的正式委任还没下来,名不正言不顺,却不知道中枢打得是什么主意。”

邓刚一说话就是一副指东打西的架势,明面上说得是田振邦,可是在赵北听来却是在说总司令。

别说田振邦的“川南镇守使”了,就是总司令的“四川都督”的任命也没有发布,中枢打得什么主意?还能是什么主意?袁世凯咽不下这口气呗。

赵北淡淡一笑,说道:“中枢最近事务繁忙,又是‘蕲州惨案’,又是‘川汉路款亏空案’,这些事情都棘手得很,一时顾不过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话又说回来,田振邦重庆举义,为共和事业立下大功,有功岂能不赏?这个道理中枢肯定是明白的。”

这话里的意思是明白得很,田振邦为共和立下大功,总司令更是为共和立下不朽功勋,没有总司令的“拥戴”,他袁世凯袁项城怎么可能坐上这民国大总统的位置?有功不赏,岂不是伤了天下英雄之心?他袁世凯又怎么取信于天下?只靠北洋军是坐不稳江山的。

邓刚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也就识趣的闭上了嘴,与居正向总司令道别之后,便各自上了马,在卫队的护卫下分别奔向川北和川南。

“司令,这次建国战争,共进会和奋进会可是占了大便宜了,共进会马上就要南进,云南、广西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奋进会也不算差,拿下陕西、甘肃,往北就是蒙古草原,往东是山西,可比那河南地盘强多了。”

卫队长田劲夫不失时机的提醒了几句,不过他这个滥参谋显然没有总司令想得深远。

“他们那也叫占便宜?陕甘现在不仅有革命军,还有北洋军的几千人马,再加上那些反正过来的清军部队,以及同治年间就崛起在军界的甘军武装,那陕甘地区就是一个春秋战国,奋进会要想独占陕甘,那是千难万难,至于蒙古,哼,现在俄国人正盯着那里呢,以现在奋进会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向蒙古草原进军。至于共进会么,表面看上去他们好象进军顺利,而且他们跟同盟会走得近,双方携手,似乎可以轻易吞下云南、广西,不过请不要忘记,那里前些年就被法国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人也在那里有较强的影响力,现在英法都全力支持袁世凯,你倒是说说,他们会不会允许共进会吞下云南、广西?”

田劲夫如醍醐灌顶,顿时醒悟过来,不过却并没有表示出什么庆幸,只是叹了几口气,说道:“说到底啊,是咱们中国落后得太远了,列强的势力太强了,把咱们中国分成一块一块,真把咱们当成肥肉了。”

“如果中国是那块肥肉,那么咱们革命军人就是肥肉里的骨头,硬骨头!有咱们在,这块肥肉至少不会被列强啃光。……田劲夫,你有这工夫废话,就没工夫备马?本司令还要赶去会见那些钢铁、化工专家,耽误了本司令的大事,你就去化工厂看大门去吧。”

第232章 四年计划

兴办工业,离不开技术和人才,也离不开资金,偏偏这个时代的中国这几样东西都缺,为了实业救国,赵北不得不因陋就简、小才大用,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招募人才,不仅在湖北、四川寻找人才,而且在全国各地延揽各方面的人才,甚至在外国刊登广告,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可谓煞费苦心。

现在,赵北正以共和军总司令兼四川军政府都督的身份会见这样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其中既有留学海外的热血青年,也有前清时候的秀才、举人,更有放弃外国的舒适生活赶回国内参加革命的华侨,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共和军和总司令,就是因为总司令那鲜明的民族、国家主义立场。

中国已落后的太远,要想奋起直追,仅靠一群满腹经纶的书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位军事强人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撑腰,总司令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强人。

“诸位不远万里,跋涉山川,出身不同,信仰不同,可是诸位心中都有一个同样的梦,那就是祖国富强、国民幸福,实不相瞒,赵某也与诸位一样,都有同样的梦。但是现在国家贫弱,列强专横,这个强国富民之梦到底能不能在我们手中实现,这还要看我们愿不愿意为这个国家做出奉献,甚至是牺牲。”

站在成都兵工厂礼堂的演讲台上,赵北慷慨激昂,将政宣委准备的演讲稿抛到一边,完全是即兴演讲,虽然言辞并不华丽,但那真情流露之下,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情绪所感染,或许有些人因为口音的缘故并不能立即理解总司令的演讲内容,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鼓掌喝彩。

洋洋洒洒数千言,这场演讲很快就结束了,政宣委的干部将多数听众领了下去,安排住宿,并根据他们的特长、专业安排考试时间——————在共和军里,小才大用可以,但是滥竽充数是不允许的。

留在礼堂里的只有那么十几个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不是技术人员,而是商人,应邀而来的商人,这些人都对总司令的四川实业计划很感兴趣,所以在看到报纸上的消息之后便从各地赶来,在四川实地考察一下,看看这位“西南六省盐政督办”到底有着怎样的勃勃雄心。

到了成都之后,这些商人才得知,总司令不仅想改革盐政,也想在四川建设一座大型钢铁厂和一座大型化工厂,这还只是第一期工业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后还将出台更多的实业计划,为了鼓励民间投资,总司令也将制订更详尽的法律,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这些商人之中,愿意投资钢铁厂和化工厂的很有那么几个,其中一位前清秀才更是未雨绸缪,入川之前就找来了一位德国矿业技师,准备在四川寻找煤矿和铁矿。

这个秀才名叫陆博鸿,上海人氏,已过知命之年,与汉口的那位地产大王刘人祥一样,此人也是一位洋教徒,因为这层关系,两人相识多年,实际上,此次陆博鸿能够来到四川,也正是听了刘人祥的建议,本来陆博鸿是打算在上海南市创办一家电气公司的,他去汉口劝刘人祥入股,与刘人祥攀谈时得知了赵北与德国侨商联合会的密切关系,于是改了主意,决定带着一名矿业技师赶去四川,看看能否取得总司令的支持,在四川创办一家煤矿或铁厂。

与陆博鸿一同入川的德国矿业技师也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年富力强,中文名“高鑫”,曾在井阱煤矿任职,与同在井阱经营煤矿的汉纳根上校是好友,能够与陆博鸿、刘人祥认识,全靠汉纳根上校的推荐,此次入川,固然是受陆博鸿聘请为他勘探矿址,但同时也是为德国侨商联合会打前站,为将来德国商界向四川扩展势力探路。

作为德国在华侨商联合会的一名顾问,高鑫很清楚赵北在德国商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德国在华商人们看来,这位持有强烈反英立场的地方实力派军事强人是非常有“投资价值”的,虽然在对共和军的立场上德国政界持谨慎态度,但是德国商界已经将注意力从袁世凯那边转移到了赵北这边,为此,汉纳根上校还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给高鑫,由他当面转交给总司令。

对于德国商人的“热情”,赵北也非常高兴,收到高鑫转交的汉纳根书信后,立即写了回信,由高鑫拿到德国驻成都领事馆,通过外交邮件直接递到德国驻华公使馆,由他们转交到汉纳根手上。

“陆先生,高先生,两位能够到四川投资矿业、工业,鄙人不胜荣幸。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只是由于对外运输不便,这才仅仅停留在手工开采与冶炼阶段。现在共和政府成立,实业强国计划即将展开,想必诸位必定能在四川有所作为。”

与诸位商人一一寒暄之后,赵北特意将陆博鸿和高鑫两人留下,略微谈了几句之后,便请他们一同赶去成都兵工厂工艺学堂,在学员宿舍里介绍了几位留学生给两人认识。

“他们都是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高才生,学得也都是与矿业、钢铁有关的专业,虽然因为革命的爆发他们未能完成学业,不过他们的热情完全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欠缺,如果不是现在共和政府对工业的需求非常迫切的话,军政府早就用公费送他们去德国深造了。我相信,德国的技术现在是世界一流水准,日本的技术是比不过的,留学,德国应该是第一目标。”

赵北的话让这位德国矿业技师的民族自豪感变得有些激荡,好在他向来是个刻板的人,很快就掩饰了自己的情绪,将那根文明棍在地上笃了笃,颇为自得的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自我吹嘘了一下。

“请将军阁下放心,如果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完全可以向我求教,作为一个毕业于柏林工学院的矿业、冶金硕士,我肯定比他们的日本老师教得更好。”

“那就太好了。高鑫先生,您不愧是中德友谊的最好证明!”

赵北笑了笑,指了指身边这几个青年,说道:“本来他们马上就要启程出发,去川南勘探铁矿的,不过既然您现在愿意指点他们,我很想知道,您是否也有兴趣去四川南部地区走一趟?”

“可以去那里打猎么?我听说四川有一种‘黑白熊’,它的毛是黑白相间的,非常的好看,虽然是个传说,不过我觉得如果能够猎到这样一只黑白熊的话,它的皮毛肯定很有纪念意义。”

“当然。实际上,将有一支军队一路护送你们去川南,您可以使用步枪打猎。其实那种所谓的‘黑白熊’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在我看来,如果能够抓到活的,而不是将它打死剥皮,这将更有纪念意义,想象一下,如果您回德国的时候带一只活的黑白熊去柏林,那会引起什么样的轰动啊?或许,这也将是中德两国友谊的见证。”

赵北当然明白高鑫要猎杀的是什么动物,在后世,那种被称为“国宝”的珍稀动物现在还仅仅只存在于西方冒险家的传说中,还没有哪个动物园展览过这种动物。

不过高鑫的打猎念头倒是提醒了赵北,或许,这种样子可爱的动物能够派上更大的用场。

当下,赵北马上决定立即招募一支猎人队伍,分散到那深山老林里去,捕捉一些这种“黑白熊”。

不过赵北很快收敛了心神,毕竟,与钢铁厂和铁矿相比,黑白熊确实不是现在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其实赵北想开发的就是那座在后世被称为“攀枝花”的铁矿,得益于看过的那些历史架空小说,他知道攀枝花就在四川省与云南省交界的地方,金沙江与雅砻江的交汇处,不过“攀枝花”是后来的名字,现在不叫这个名,至于具体叫什么,赵北也不清楚,他只知道大概的位置是在会理境内,云南境内也有一部分。

会理就在宁远府南部,那里是川南镇守使田振邦的辖区,正因如此,赵北在离开富顺的时候就已派出一个步兵团,以“防守省境”为由开往会理,就地驻防,为铁矿的勘探扫清障碍。

在攀枝花建设一座钢城,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地交通不便,要想将矿石或钢铁运出来,必须修建一条铁路,而当地的地形又高低起伏,是典型的山地,在这种地方修建铁路,其难度可想而知。

交通还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攀枝花的铁矿石,当地的铁矿虽然品位较高,但却是多金属共生矿,业界称之为“钒钛磁铁矿”,这是一种最难炼制的铁矿石,在后世,为了找到炼制这种矿石的廉价方法,中国的技术人员摸索了许多年才找到合适的工艺,考虑到这个时代的技术局限性,赵北不能保证现在的技术能够处理攀枝花的铁矿石。

但攀枝花也有优势,就在铁矿附近的山里,丰富的煤矿资源为钢铁厂提供了廉价的炼钢原料,在这一点上,汉冶萍公司就落了下风了,按照煤矿与铁矿的距离来算,攀枝花比汉冶萍更有优势。

无论如何,赵北也决定试一试,就算现在无法开采加工,至少可以进行技术积累,锻炼人才。没办法,他现在控制的地盘就这么大,汉冶萍的那几个矿山基本上都已探明,只有四川的资源仍然埋藏在深山老林里。

为了说服这几个留学生去会理探矿,而不是只把眼光盯在交通便利的长江两岸,赵北当初可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编造了几个民间传闻,说会理附近有座铁矿,矿脉外露,当地铁匠能够很方便的从矿山上取得原料。

这么一忽悠,这几个热血青年立即请缨上阵,不过还没等出发,陆博鸿就带着高鑫到了成都,于是赵北决定让高鑫带他们去会理,毕竟这个德国人经验更丰富,而且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德国在华侨商联合会,创办实业离不开资金,中国缺乏资金,但是德国商人正苦于多余的资本找不到出路,或许,当他们得知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罕见的大型铁矿之后,他们会毫不吝啬的将大量资本投向四川,而且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他们肯定也会愿意转让新式技术。

总司令在为铁矿操心,高鑫则仍沉浸在对那种黑白熊的想象中,以致于他在离开宿舍的时候才注意到那墙上的一张图表,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他的中国话虽然说得不怎么样,不过中文倒是认得,只看了两眼就确实那不是一张普通的图表,而是一份工业发展草图,看上去有些简陋,不过却让人耳目一新。

“将军阁下,这是他们画的么?”高鑫指了指那几个留学生。

赵北淡淡一笑,说道:“是他们画的,当然,鄙人也在这上头出了些力。”

高鑫摸出那只单片眼镜,认真的看了看那张工业发展草图,越看越是惊讶。

“这是配套的工业体系啊!”

高鑫感慨了一句,已将黑白熊忘得一干二净,完全沉浸在眼前的这工业蓝图之中了。

“这是我国工业第一个四年发展计划。”

一名留学生站了出来,带着崇敬的目光看了眼站在一边的总司令。

“这是总司令的谋划,我们只是出出工。”

“第一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高鑫也向总司令望去。

“确切的说,是湖北、四川两省的第一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虽然我也很想在全国推广类似的工业计划,但遗憾的是,目前我的影响力很有限。您所看见的这个草图尚未完成,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按照我的本意,这个计划应该在全国推广,在短时间里将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初步的工业国,这既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的梦想。”

赵北的解释让高鑫很是兴奋,这位德国技师显然也对工业建设有着自己的看法。

“将军阁下,如果您方便的话,我想与您就工业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我看来,贵国最需要的就是工业,而您的这个‘四年计划’显然比洋务派的那些工业发展计划更宏伟,也更符合这个国家的现实情况。如果您不反对的话,我愿意为你出谋划策,而且,我也可以帮助您取得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技术。在我看来,贵国与德国在贸易上很有互补性,如果两国的实业界能够联起手来的话,我想,您的这个‘四年计划’未必仅仅只是一个梦想。”

第233章 棋子的归宿

阳光洒在窗台上,光线已有些刺眼。

赵北站起身,将窗帘拉了拉,看了看正在院子里站军姿的卫队,然后不紧不慢的坐了回去,端起茶杯喝了口茶,伸手从面前那一摞厚厚的公文中又拿了一份,匆匆瞄了两眼,提起钢笔在那上头批注着自己的意见。

现在四川大部分地区已经光复,公文中军事内容所占比例减少了许多,民政内容也不算多,毕竟,这“地方自治”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总司令最近的工作压力也因此而减轻了不少。

最近几天,赵北的日程安排有条不紊,上午批阅公文,中午去基层连队吃饭,午休一个小时之后,这下午的时间基本上就在部队里度过,晚饭过后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就带人去成都兵工厂转转,关心一下实业。

赵北现在正在批阅的公文是总参谋部呈来的,内容是关于川军部队整顿的,现在总参谋部已从川军中整编出两个步兵师,一个师部署在川西,一个师部署在川东,至于番号,暂时编为共和军暂编第六师和暂编第七师,除了这两支正规部队之外,各地还建立起保安部队,负责弹压地面,这些部队也需要取得番号,给养、军饷的筹集也需要总司令定夺。

前天总统府曾拍来电报,就全国军队整编一事征求地方实力人物的意见,赵北当然知道袁世凯打得是什么主意,当时就回了封电报,建议全国军队统一称为“共和军”,以纪念此次共和革命,不过总统府并未立即做出回应,只怕袁世凯对这“共和”二字没什么兴趣。

赵北并不在乎袁世凯的想法,整编全国军队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个整编行动不能由袁世凯来完成,只能由总司令来主持,而且目前的形势下,全国军队的整编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共和军固然不愿意被北洋军吞并,共进会、奋进会、同盟会、光复会,这些地方实力派的军队恐怕也不甘心被袁世凯一口吃下去。

其实设身处地的为袁世凯想想,他这个民国总统当得也不轻松,不仅要面对外国公使的威逼,同时还必须面对国内反对势力的挑衅,表面看来北洋集团是他的臂助,但是如果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话,北洋集团未必不会去拆他的台。

没办法,国力贫弱,国民麻木,这个时代的中国领袖本就不是谁都能够胜任的,历史已经证明,袁世凯不可能带领这个国家走向稳定与繁荣,那么,总司令就要多多努力,以便在袁世凯倒下之前完成对这个国家的接管。

国家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里,赵北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这桌上那半尺多厚的公文就是他勤勉的象征。

尚未将总参谋部的这份川军整编公文批阅完毕,屋外就传来卫队长田劲夫的吆喝。

“哟!这不是杨先生么?瞧您这风尘仆仆的模样,刚从灌县赶回的?前两天总司令还念叨,说皙子先生比他还忙,整天东跑西颠,这‘四川宣慰使’可真是个苦差事。”

田劲夫话里有话,赵北听得清楚,不过并没有起身去瞧,依旧坐在桌后,将那公文批阅完毕,这才起身走了过去,站在门口向那位正跟着田劲夫往这里走的人打招呼。

“皙子,你什么时候回成都的?前几天从富顺赶回来,得知你去灌县宣慰,我本打算也赶去看看老熟人,但因为绥靖会议的事情到底还是没有去成,你要送我的那几本书我也只好等你回成都再说了。”

那人正是“四川宣慰使”杨度,前段日子赵北不在成都,他倒是活跃的很,用田劲夫的话来讲,那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不仅与议员们过从甚密,而且还到处“巡视”,拉拢各地的立宪派人物,前几天赵北赶回成都后,此人正在成都北部各县“宣慰”,扛着袁世凯的旗号与缙绅们打得火热,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还以为他是来接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