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遭遇过这种轻机枪的扫射,因此,对于这种轻机枪的射击声章国栋并不陌生。
“准备战斗!准备战斗!”
章国栋小声喊了两声,随即打开了冲锋枪的保险,率领战士们冲了过去。
但是没等冲过去,从前方就“嗖嗖”的飞来几颗步枪子弹,贴着树梢从战士们头顶掠过,发出尖厉的啸叫,同时,那边的机关枪射击声也密集起来,第二挺机关枪开火了。
章国栋迅速趴了下去,并同时用冲锋枪向前方点射,但是前方什么可疑目标都没有看见,只能听到步枪和机关枪的射击声,而且枪声密集,显然不是少数敌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警戒哨失守,所有的警戒哨里都只有五六名士兵,也没有重武器,对付少数敌人没问题,但是对付大股敌人就无能为力了。
本来,每到夜里,章国栋都会将警戒哨里的战士撤回营部,但是昨天晚上有紧急军事运输任务,因此警戒哨里的战士没有撤,考虑到从昨晚到今天没有听见枪声,那么,唯一的解释是,这座警戒哨很可能是在昨天晚上失守的,摸哨的敌人没有使用火器。
现在已顾不上担心警戒哨的战士,现在首要的任务是歼灭那些占据着警戒哨的敌人,并用枪声向后方传递消息。
“哒哒哒……哒哒哒……”
“啪!……啪!……”
混战持续了差不多五分钟,然后,警戒哨那边的枪声突然停止,就像突然开始时那样,压制章国栋攻击小组的机枪也停止了吼叫,但是森林里的枪声却没有立即停止,中国国防军的士兵们仍在用手里的各种轻武器猛烈开火。
“停止射击!停止射击!”
章国栋下达命令之后,战士们才停止射击,然后迅速跟着营长向警戒哨那边摸了过去,等他们冲出树林之后,才发现那边的战斗已经结束了,一个攻击小组正在警戒哨附近清理战果。
警戒哨就是一座由木头搭建而成的简易棚屋,外头罩着帐篷,里头有一口铁皮炉子,这种建筑用来防御肯定不合适,因此,狙击手和机枪手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躲在里头的敌人。
实际上,被打死在棚屋里的伏击者只有两人,而且都是机枪手,尸体边扔着两挺路易斯轻机枪,鲜血顺着木头淌下,将那屋外雪白的雪地染的殷红。
除了打死两名机枪手之外,还打伤了六名伏击者,其中两人伤势很重,不等进行救治就已死去,另外四名伏击者都是腿部负伤,不能逃走,因此成了俘虏。
机枪手被打死之后,其他的伏击者就从山脊另一侧的密林里撤退了,而根据攻击组长的报告,对方至少有五十名战斗人员,而且训练有素,显然不是乌合之众,很可能就是布尔什维克部队的士兵。
搜索警戒哨附近之后,战士们没有发现那五名中国哨兵的踪影,没有尸体,也不见武器,这使章国栋很是忧虑,他担心那五名战士被俘,更担心被敌人拖到森林里枪毙,毕竟,在伯力战役结束之后,章国栋就与许多军官参观过城外的行刑场,对那些堆积如山的俄国人的尸体印象深刻,而据说,那些人都是反对革命的,所以被革命者处死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也正是通过这个事实,章国栋了解到了俄国革命者的行事风格,对于那帮狂热的革命者而言,对反对革命的人最好的惩罚方式就是枪毙,哪怕他是个将军。
就在章国栋准备率领部队到山脊另一侧的森林中去搜索敌人踪迹的时候,那片树林里突然跑出来一个俄国人,高举双手,右手还拿着一只白色的手帕,一边向山脊走来,一边用俄语大声的喊叫着,但是到底在喊什么,章国栋根本就听不懂,只能叫士兵将那个来历不明的俄国人先捆起来。
之后,章国栋指挥部队对山脊对面的那片密林进行了短时间的搜索,但是很快就遭到了顽强抵抗,森林里隐藏着不明数量的敌人,而且战斗力相当强,使巡逻队出现了伤亡,在这种情况下,章国栋所能做的最好战术安排就是撤退。
迅速带着俘虏和伤员以及阵亡战士的遗体回到营地,章国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伯力司令部报告这边的突发情况,他认为,这些战斗力很强的敌人之所以出现在山脚,很可能表明敌军将发动一次反攻。
得到章国栋的报告之后,司令部立即决定向章国栋的营部派遣几辆坦克,协助保卫这条连接前线阵地的公路,同时还派来了一名翻译,对那几名俘虏进行审讯。
经过审讯,章国栋惊讶的得知,那名挥舞白色手帕向他投降的俄国人并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是一名俄国商人,伯力战役结束之前被布尔什维克的部队扣押,并跟随部队撤退到了城外,而这次之所以被派来向章国栋投降,是为了带一个口信给这位中国军官,布尔什维克游击队的那名指挥官告诉章国栋,他手下的那五名士兵已被俘虏,要想让他们活着回去,必须将在警戒哨那边俘虏的布尔什维克战斗人员交还给游击队方面。
很快,伯力司令部也得知了己方战斗人员被俘的消息,虽然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强烈反对交还俘虏,但是副司令潘康时却立即向章国栋下达了交换俘虏的命令,于是,当天深夜,那五名被俘的中国士兵就回到了章国栋的营部,而在稍晚些时候,中国的重炮部队对山脊西侧的那片森林进行了持续一个小时的猛烈炮击,炮击是否给予了敌军重创,不得而知,但是就在当天深夜,在炮兵的掩护下,那支防守前出阵地的中国陆军部队就被撤回了伯力,而那片阵地也就此放弃。
现在,章国栋的营成了最靠近俄国革命者游击队的部队,面对零星骚扰,章国栋不得疲于应付,好在有坦克和装甲车助战,短暂坚守几天不成问题,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援军。
但是援军始终没到,而且两天之后,章国栋接到命令,率领该营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沿着公路向伯力城撤退。
直到退回伯力,章国栋才弄清楚了状况,原来,海参崴联军司令部决定不再向纵深地区推进,伯力以后就是干涉军最北边的据点了,至于什么时候去接应那支正从西边向东发动攻势的沙皇军队,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国际磋商”。
第931章 满洲里
冰天雪地,白山黑水,数九隆冬时节,这东三省已是冰雪的世界,如果是在古代,这个季节将是寂静的,但是现在,工业的喧嚣已打破了这个冰雪世界的寂静。
在那茫茫雪野上,是一座颇为现代化的火车站,现在,一列火车正喷着滚滚黑烟驶进这座火车站,火车头的蒸汽弥漫在站台上,遮蔽了视线,钢铁的车轮碾过那冰冷的铁轨,发出铿锵的争鸣,沉重而坚实,这就是这个时代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里就是满洲里,一座位于边境上的城市,由于那条著名的中东铁路就从这里经过,因此,这座城市也成为中俄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与西边的恰克图共同承担着中俄两国贸易的交通枢纽的角色。
平时从满洲里经过的火车通常以货车居多,但是现在,这列正在进站的火车却是一列客车,而且挂着军列的编号,实际上是一列专列,车上的乘客中身份最为显赫的就是陆军总长吴振汉。
此次赶来满洲里,吴振汉是受中枢政府委托前来视察防务工作的,陪同他一起过来的还有总参谋部的几位重量级高级军官,其中以蒋方震、张孝准的身份最为显赫。
现在中国已正式参加了协约国对俄干涉的军事行动,不仅派遣了海军舰队,而且派遣了陆军作战部队,并已深入俄境执行作战任务,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的陆军总长突然视察满洲里,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这列运载着中国陆军总长的专列进站之后,很快就在调度室的指挥下在站台上停了车,先下车的是几名参谋,而与此同时,站台上也响起了军乐声,数百名礼兵已在站台上列队,口令一响,立刻持枪敬礼,动作整齐划一,再与那身后背着的军用背包一搭配,这精神也是相当的抖擞,军容更是威武。
军乐声响了十多秒钟后,吴振汉就带着随从下了车,一身军礼服簇新,脚上的那双长筒军靴擦得锃亮,武装带的右边挂着枪套,里头装着只小左轮,武装带的左边挂着一柄短剑,这叫“将军剑”,由总统亲自授予,是一种荣誉,剑柄上刻着“枕戈待旦”、“精忠报国”等字样,宣扬的正是职业军人的职业精神。
跟在吴振汉身后的随从也都是差不多的打扮,只不过腰间佩带的短剑却未必都是“将军剑”,级别不够的军官也只能挂柄刺刀意思意思了。
“国防军满洲里边防警卫队第一营全体将士,欢迎吴长官与各位长官莅临视察!”
吴振汉下车之后,指挥部队列队欢迎的国防军指挥官就赶上几步,立正敬礼,脚上那双长筒军靴也是擦得锃亮。
“军容不错,士气不错。”
吴振汉向那名指挥官点了点头,然后就在这名边防部队指挥官的陪同下开始检阅部队。
检阅仪式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然后,一声“礼毕”的口令,在场的数百名官兵立刻将举着的步枪搁了下去,枪托在脚下的水泥地上轻轻一磕,发出整齐的碰击声,仅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平时训练的严格程度。
由于是军事长官视察边防工作,因此这火车站的欢迎仪式就没有动用民间力量,吴振汉也就不必与当地的缙绅名流虚与委蛇,结束了检阅之后,便立即与随从离开火车站。
由于城外道路上的积雪没有被彻底清扫,因此汽车只走了不远,进了城防司令部后,吴振汉就与随从改乘几辆改进型“黄狗”式装甲车,从城西出了城,沿着国境线南侧的巡逻道路向西边前进。
这一路之上,吴振汉不时吩咐装甲车停车,然后站在车顶上,举着望远镜向北方眺望,蒋方震、张孝准等人也都是这般做派,对于北边国境线另一侧的形势,他们现在都很关心。
越过国境线,那北边就是俄国的外贝加尔斯克了,那是一座小城,但是因为毗邻满洲里,是两国贸易的中转站,因此商业比较繁荣,不过自从俄国革命之后,那座小城也逐渐冷清下来,前段日子,一些俄国贵族和商人已从外贝加尔斯克逃到了满洲里,随后,外贝加尔斯克城里飘扬起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红旗,毫无疑问,那座边境小城现在由俄国苏维埃政府控制。
但是现在的形势对于俄国远东地区的布尔什维克政府非常不利,一方面是英、美、中、日四国联军对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军事干涉,这使远东地区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处于混乱之中,而且也失去了唯一可靠的出海口,另一方面,是来自西边的军事压力,由于俄国沙皇政府目前控制着中西伯利亚,在实际上将整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势力拦腰切成两段,一段在欧洲,一段在亚洲,而且现在,由于受到了四国联合军事干涉的刺激,沙皇政府正在拼命的向东方发动军事进攻,目前沙皇的军队已经进抵索洛维耶夫斯克和博尔集亚,而这两座城市,一座位于外贝加尔斯克的西方,一座位于外贝加尔斯克的北方,实际上,现在的外贝加尔斯克已经处于沙皇军队的半包围之下了,如果城里的布尔什维克军队打算突围的话,或许现在就应该做准备了。
实际上,现在吴振汉、蒋方震、张孝准等人看见的正是一幕撤退之前的混乱景象,在北边的外贝加尔斯克城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升起的黑烟,并能听到零星的枪声,这表明,城里的军队显然正在销毁文件,并处决在他们看来是革命的敌人的俄国人。
这场俄国内战打到现在,交战双方都杀红了眼,现在,不仅革命政府在处决人犯,沙皇政府也在以同样的疯狂处决一切有革命嫌疑的俄国人。
必须承认,根据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消息来看,俄国的这场内战非常残酷,不是其它国家的内战可以相比的,再考虑到现在这种严寒的气候,没有哪个俄国人可以保证自己能够活着看到内战结束。
所以,许多俄国的贵族和商人都逃到了邻国躲避战乱,而中国显然是远东地区最理想的避难所之一,而满洲里也成为俄国战争难民进入中国的主要边境口岸,为了应付这场难民潮,中国中枢政府不得不在满洲里郊区建立几座难民营,专门收容俄国难民,而且考虑到边境形势的稳定,中枢政府也决定派吴振汉代表总统走一趟,实地考察一下俄国边境的形势,看看是否有必要在俄国境内开辟联军干涉的“第二战场”。
作为总统全权代表,吴振汉是坚决主张在俄国境内开辟联军干涉的“第二战场”的,不过目的却并不是为了稳定边境形势,而是为了占领更多的地盘,用军人的话讲,这叫“收复国土”,毕竟,这片地区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出去的,现在收回来是名正言顺。
所以,在视察边境哨所的时候,吴振汉心里一直在盘算如何进军,现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外贝加尔斯克,如果要从满洲里出兵的话,中国国防军就必须抓紧时间,因为一旦俄国沙皇军队占领了外贝加尔斯克的话,就没有足够的理由越过边境了。
“百里,以你之见,总统那边心意是否已决呢?”
站在装甲车的车顶上,吴振汉询问站在他身边的蒋方震。
蒋方震沉吟道:“以我之见,总统对协约国提出的所谓‘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似乎只是一个激将法,他的重点方向依旧是放在中亚那边,远东这边形势太复杂,一方面英国、美国担心我国利用出兵干涉俄国之际攫取俄国远东领土,另一方面,中枢似乎也不放心日本人,毕竟,谁也不希望卧榻之侧有人酣睡,日本不能在东北亚继续扩张势力,只能向太平洋方向扩张,这也是中枢的既定政策。”
“哦?这么说来,总统叫我过来,只是做给旁人看的?”吴振汉一愣。
“或许正是如此用意。现在中枢与苏俄之交涉仍在僵持之中,总统派你过来视察边境,而且走之前还大张旗鼓的通过报纸报道此次视察工作,这用意只能是向苏俄方面施压,迫使他们尽快做出让步。在我看来,总统的战略安排很有条理,先中亚,再远东,所以,即使此次不能在远东攫取足够好处,至少,我国可以恢复在中亚地区的势力。”
蒋方震这么分析着,站在一边的张孝准也是连连点头,看到两人的表情,吴振汉这才终于明白过来,也不怪吴振汉迟钝,作为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陆军总长,他已经很努力的去学习战略了。
“这么说,根本不会开辟‘第二战场’?”吴振汉追问道。
“或许不会。这既是做给苏俄看的,同样也是做给英国、美国看的,让两国在远东问题上多少做出些让步,现在周道刚想继续指挥陆军向纵深推进,但是英国、美国不肯,这种僵持局面不利于对俄交涉,因此,总统似乎是打算通过此举向英国、美国表明中国单干的决心。”
“原来如此。”
吴振汉叹了口气,这才明白,无论他的视察报告怎么写,统帅堂都不会批准在满洲里方向采取任何越过国境的军事行动。
明白了此次视察边防工作的真正目的,吴振汉的兴趣顿时消散,不过既然这是总统的命令,那么他也只能将这个任务完成,在随后的几天里,他要么骑马,要么坐装甲车,带着随从沿着边境线视察,每到一座哨所,就要与驻守哨所的官兵说上几句话,而且特意让随军记者拍摄照片,并刊登在报纸上,等他结束了全部视察工作之后,已是第五天,试探性的给统帅堂拍了封电报请战,结果却是与蒋方震的分析基本一致,总统不批准在满洲里采取军事行动。
吴振汉未免有些泄气,不过稍后的一封来自统帅堂的电报使他的情绪又恢复了几分,在这封电报里,总统告诉吴振汉,因为他在满洲里的视察安排,苏俄方面受到极大震撼,并已与中国外交特使在中亚国境线的重新划分问题上初步达成一致意见,而且还派了外交特使去北京与总统会面,或许再过几天,吴振汉就能听到西北失土回归祖国的消息了。
有这个消息在,吴振汉这次满洲里之行就算没白来,这也使他进一步领会到外交工作的某些秘诀。
第932章 步步紧逼
气温很低,而且仍在下着小雪,虽是下午,但是街上看不见几个人,倒是那些放鞭炮的小孩还在小巷里追寻着他们的欢乐,“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让人感受到了一点过年的气氛。
确实,距离中国传统新年已是不远了,再过十几天就是除夕,按照传统,这应该是中国人家族团聚的时候,就连远在南洋的华侨也都到了归乡的时候,而且往往会在家乡呆到吃过元宵之后才赶回南洋继续做工。
但是,作为外务总长,唐绍仪现在却不能赶回广东去与族人相聚,这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工作太忙,政务繁重,外务部可不比其它部门,与外务部打交道的多半都是洋人和外国政府,各国习俗不同,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习俗,不符合工业社会的要求,因此,外国人也通常不会特别的理解中国新年的意义,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各国使节仍在前后脚的往唐绍仪办公室里蹭,外国客人来了,还有事情拜托,唐绍仪总不能告诉对方“我要回乡过年”吧,所以,他也只能打起精神值班,只是希望各国使节能够在除夕那一天不来打搅他与家人的团聚。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外国使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参与的国际活动确实比较多,一方面是关于远东和平委员会的改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协约国对俄国革命的军事干涉行动,这两件事都离不开外务部,唐绍仪也只能挑起这个担子,为中枢分忧,为总统分忧。
现在,唐绍仪就是奉总统命令前往火车站去接一位身份很特殊的客人的,这位客人名叫卡拉汉,是一名俄国人,而且不是普通的俄国人,他实际上是苏维埃俄国政府的全权外交代表,赶来中国是来与中国总统先生举行高级别面对面的会谈的。
卡拉汉这一路过来,可是非常辛苦,他是从彼得格勒出发的,先坐火车赶去前线鄂木斯克,在炮火中辗转赶去中亚,然后再由中亚赶往波斯,之后想办法进入英国殖民地印度,再从印度坐船赶去南洋,并由法国殖民地越南登陆,然后坐火车一路向北,进入中国广西,接着再从广西出发,坐火车赶去广东,并由广州转车北行北京,几乎是绕了小半个地球才来到中国,来到北京。
卡拉汉是在中俄外交代表彼得格勒第一轮会谈结束之后出发的,而现在,中俄之间的第五轮外交会谈已经在彼得格勒结束,他才赶到北京,这期间他一直在路上奔波,跟随他的随从也从十五人锐减到了九人,其他人不是半路折回就是病倒在异国他乡,这样一支虔诚的外交使团,唐绍仪当然应该亲自赶去火车站迎接。
本来,总统是打算亲自赶去火车站迎接的,但是唐绍仪却劝总统打消了这个念头,唐绍仪的理由也非常充分,那就是不能让协约国产生“错觉”,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苏维埃俄国政府进行外交承认,如果中国总统先生接见苏俄外交特使的消息传扬出去的话,恐怕会招致英国、美国等国的抗议,毕竟,总统先生现在还将那位代表俄国沙皇政府的外交特使当作贵宾招待,在这种背景下,总统怎么能够同时接见另一个宣称代表俄国人民利益的政权的外交代表呢?这样做,不是承认两个俄国并存么?这是在分裂俄罗斯!就算协约国不怒,那位俄国的摄政大臣阁下也会愤怒起来的,而一旦一个神棍发起疯来,谁也不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情,或许会一头倒向日本也说不定呢。
所以,最终还是由唐绍仪赶去迎接那位苏俄外交特使,而且出于保密起见,唐绍仪也是轻车简从,不过就是带了两辆内政部的轿车,一辆唐绍仪坐,另一辆他的保镖坐,除此之外,跟随唐绍仪行动的随从只有一名俄语翻译,以及那位外交明星顾维钧。
相应的,那位苏俄外交特使也是行事低调,公开的身份是一名流亡到中国的俄国商人,他的随从人员也都在广州更换了相关的证件,即使唐绍仪接见他们的消息传扬出去,旁人也只会认为唐总长是在接见一批俄国实业家,而不是赤色俄国的外交代表。
这样一来,当唐绍仪带着随从赶到北京大前门火车站的时候,他不得不费了番周折才与那位苏俄外交特使卡拉汉先生接上头,这多少使唐绍仪想起了当年同盟会、光复会等反清革命组织秘密会面时的景象,虽然他本人确实也没亲眼见过,不过既然常与谭人凤、杨王鹏说话,那么他对革命党人从事秘密活动时的那一套手法也就不算陌生。
实际上,同盟会、光复会的秘密活动方式除了继承了一些中国会党的习惯之外,同时也向当年流亡东京的俄国无政府主义分子学习了一些技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拉汉应该对这种秘密接头方式也不陌生。
堂堂外务总长也干起了秘密接头的勾当,而且还是在自己国家的首都,唐绍仪多少觉得有些紧张,于是与卡拉汉接头之后,也没多罗嗦,立即领着卡拉汉上了他的那辆轿车,至于卡拉汉的随从,则跟随顾维钧随后赶去西山饭店。
为了避人耳目,总统也将在西山脚下的西山饭店秘密会见卡拉汉,而在此期间,卡拉汉和他的随从人员也都在西山饭店下榻,并由内务部派人保护,不许任何人接近他们,也不许他们接近任何不相关的人。
离开北京大前门火车站,唐绍仪吩咐司机将轿车直接开出城去,径直驶向西山。
利用赶去西山的这段时间,唐绍仪简单的与卡拉汉进行了一番交谈,试探了一下对方的底线,也好心里有个底。
卡拉汉虽然是在中俄第一轮会谈结束之后离开彼得格勒的,但是这一路之上他也经常与苏俄外交部门进行电报联系,因此也知道苏俄政府在对华交涉问题上的立场变化。
自从中国军队参加协约国对俄军事干涉行动之后,苏俄方面一改以前的敷衍立场,开始认真研究中国外交特使提出的建议和条件,经过数次艰难的外交谈判与讨价还价,在中国外交与军事双重手段的步步紧逼下,最终,苏俄政府决定在中俄西北边界的重新划分问题上进行必要的妥协,以换取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苏俄政府也决定向德国寻求妥协,同样是为了换取喘息之机,而作为对德友好国家,中国外务部也已从德国方面得到确切的消息,唐绍仪知道,目前德国的外交特使正在彼得格勒与苏俄外交部门进行接触,而且从现在的进展来看,或许用不了多久,德国与苏俄之间就会达成一份结束两国之间战争状态的和平协议,而根据这份协议,德国将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波兰、芬兰、乌克兰、高加索等地区,一旦协议签署,俄国将失去大片领土,以及至少一千万劳动力。
这是一份相当苛刻的和平协议,苏俄政府居然打算接受,由此可见,在同时面对东方和西方的军事进攻下,苏俄政府已全面陷入困境之中,除非先接受和平协议,否则,苏维埃政权将岌岌可危。
参考以上现实,唐绍仪坚持认为,在对苏俄的交涉中,中国的立场可以更强硬一些,如果可能的话,不仅应该收回中亚失土,而且也可以尝试着收回远东失土,但是后者的关键却并不在苏俄政府那边,而在协约国集团那边,以及沙皇政府那边,如果协约国集团和沙皇政府强烈反对的话,那么,或许可以像总统说的那样,“先西后东”,逐步蚕食。
通过与卡拉汉的交谈,唐绍仪进一步明确了他的下一步谈判策略,那就是继续向苏俄方面施加强大压力,让其在中亚领土问题上做出更大的让步,既然德国可以占领芬兰、波兰那样从属于俄国的国家,那么,中国同样也可以占领中亚地区那些已经发生武装叛乱的地盘,这样一来的话,或许可以实现中枢当年设想的最好战略方案。
关于中枢政府的中亚扩张战略,唐绍仪也知道细节,但是同时他也很清楚,对于中亚的兴趣,英国一点也不比中国差,如果要一口吞下中亚的话,英国不可能不有所行动,所以,关于到底应该在中亚吞下多少领土,这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引起英国政府的敌视,但是也不能被英国的虚张声势给吓唬住,毕竟,英国现在还在打仗。
就这么坐在轿车里琢磨,等轿车赶到西山饭店的时候,天已快黑了,唐绍仪亲自安排卡拉汉等人在饭店下榻,并关心了一下内务部的保安工作,之后,直接从饭店摇了通电话去统帅堂,告诉总统,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就看总统什么时候有时间来会见这位来自赤色俄国的外交特使了。
让唐绍仪惊讶的是,总统在电话里告诉他,他立刻就赶去西山会见苏俄外交特使,并且吩咐唐绍仪安排晚宴,因为总统先生将与卡拉汉先生共进晚餐,并在吃饭的时候谈论一下关于东欧地区与中欧地区革命形势的话题。
第933章 赤色黎明
夜幕统治着大地,夜空中一轮冷冷的明月向那冰雪覆盖的原野和山脉投射着冷冷的光,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冰冷的,而且格外的寂静。
但是这种寂静很快被一阵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那条还覆盖着冰雪的柏油马路上过来了一支车队,车灯都是雪亮,长长的首尾相接,至少有二十辆轿车和卡车,而且所有车辆的车轮上都扎上了防滑铁链,行驶起来发出铿锵的争鸣,与那发动机的轰鸣声交相辉映。
赵北现在就坐在排头的第六辆轿车里,而且前头的以及后头的那几辆型号完全相同的轿车也与他所乘坐的这辆轿车一样,在这种情况之下,没人知道赵大总统到底坐在哪辆轿车里,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总统先生的安全,而且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迅速将总统先生转移到其它轿车里去。
这是规定的安全程序,作为一国元首,赵北一向重视他的安全保卫工作,而且作为必要的安全措施,非到必要时候,赵北不会轻易在夜间外出,但是现在,他必须离开总统府,因为就在今天晚上,有一场很重要的晚宴需要他亲自主持,所邀请的客人是一名苏维埃俄国的外交特使,名叫卡拉汉,而吩咐外务部安排下这场晚宴的命令就是来自赵北本人。
现在,赵北的车队已经驶近西山了,再过几分钟,就可以看见那座灯火通明的西山饭店了,而那座西式风格很浓郁的饭店正是赵北主持晚宴的地方。
考虑到保密的需要,参加这场晚宴的人并不多,除了苏俄方面的使团成员之外,其他的人都是赵北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又以外务总长唐绍仪、侍从室主任李燮和两位的地位最为尊贵,当然,与总统先生一比,两人的显赫地位立刻显得渺小了许多。
赵北很清楚卡拉汉赶到北京的用意,根据唐绍仪的消息来看,这个苏俄外交特使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