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勇敢的飞行员从飞机上走下,并走上码头的时候,现场的人群欢呼起来,在现在所有的工业门类中,没有什么比飞机工业更让人感到新奇的了,沉重的金属浮在水上已经不是新闻,但是现在,同样是金属制造的工业产品却能够飞上天空,这多少让现场的中国人感到了一丝骄傲。
“看见了没有?这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现在,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制造出类似的全金属大型飞机呢?”
蒋翊武颇有些得意的看了莫理循一眼,发现这位《泰晤士报》的远东主编有些走神。
“您说什么?哦。全金属结构的飞机,这确实让人感到惊讶,作为国际友人,我为贵国工业的长足进步感到欣慰,不过我同时也非常好奇,不知道贵国的飞机制造企业现在是否也制造出了全金属结构的军用飞机呢?”
莫理循狡狯的旁敲侧击,但是蒋翊武没有上当。
“哈!这个问题,您不应该问我,而应该去问飞机设计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陆军军官,我只知道,在未来的战争中,空军和航空兵部队将成为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空军的协助,陆军的进攻速度和防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蒋翊武简单的评价了一下空军和航空兵部队的作用,这并不是他的夸张之辞,实际上,此次回国,他不仅是述职,而且也与一帮总参谋部的高级军官观看了一场秘密的飞行表演,就在那场表演中,他亲眼看见了那种最新式的全金属双翼单座战斗机,虽然只有两架,而且也没有刷油漆,但是那闪亮的机壳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声让蒋翊武印象深刻,全金属的结构,更强动力的发动机,直觉告诉他,那种飞机是划时代的。
这种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国的航空技术专家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更是中枢政府不计成本向航空工业投资的结果,这直接导致中国航空工业领先于其它各国。
第827章 金鹰
蔚蓝的天空,连绵的群山,雪山与冰川反射着阳光,仿佛指引航向的灯塔,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望见那闪动的光芒。
天空中,十八架灰蓝色的双翼单座战斗机分成左中右三组,由东向西飞行,高度四千五百公尺,机翼下和机身侧面都绘制着中国空军的金鹰军徽,而那垂尾的侧面则绘制着具体部队的番号与飞机的编号,从番号和编号来看,这十八架战斗机来自空军第一战斗机联队第一飞行大队。
这支飞行中队只是一支临时拼凑而成的飞行中队,代号“金鹰”,飞行中队的飞行员和飞机来自不同的中队,而指挥这支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就是空军副司令孟飞,军衔少将。
作为一名空军少将,孟飞并不喜欢坐在办公室或者指挥室里对着地图指指点点,他更喜欢蓝天,痴迷于飞行,也正因此,当从总参谋部领到这次转场任务之后,孟飞就亲自指挥这支飞行中队过来了。
这里是天山山脉的支脉塔勒奇山,又称婆罗科努山,此刻那机翼下的连绵群山就是婆罗科努山的纵深地区,山脉最高处接近雪线,在这种空域飞行,对于飞行员而言,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高寒缺氧,而且山风剧烈,如果飞机在这里发生故障,救援的难度可想而知。
值得庆幸的是,这十八架战斗机都是最新式的全金属结构战斗机,机翼与机身蒙皮都是硬铝合金制造,连接上下机翼的撑杆也是同样的铝合金材料,再加上那五百马力的液冷发动机提供的强大动力,足以保证飞行安全。
这种战斗机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骄傲:“超级黄蜂”式战斗机。
虽然“超级黄蜂”式战斗机确实是用来取代“黄蜂”式战斗机的主力机种,而且两者从代号来看似乎也很相似,但是实际上,“超级黄蜂”与“黄蜂”之间并无太大关系,“超级黄蜂”是一种全新设计、全新概念的战斗机,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性能上,“超级黄蜂”都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所有战斗机。
“超级黄蜂”的设计工作开始于1915年初,其实早在1916年的年初就完成了第一架原型机的测试与试飞,但是最终的定型生产却推迟到了1916年的年底,因此,目前制造的数量并不多,不过一百余架,而且受制于无线通讯设备研制进度的迟缓,本应装上机载电台的战斗机现在仍旧无法在空中进行无线电联络,也正因此,原型机上的翻起式舱盖被取消,飞行员坐舱仍旧采用敞开式坐舱,以方便飞行员以肢体动作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络。
由于动力强劲,“超级黄蜂”的火力也得到了加强,机头周围共安装七点九毫米航空机枪四挺,并采用弹链供弹,总共备弹一千颗,除此之外,在机翼和机腹下还可以挂载轻型航空炸弹,进行对地轰炸,或者挂上一具同样由铝合金制造的副油箱,以增加航程。
除了火力强悍之外,“超级黄蜂”式战斗机的飞行速度也相当惊人,得益于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和前起落架上的整流罩,“超级黄蜂”的最高时速达三百公里,比目前其它国家装备的所有飞机都快,而且其升限已突破七千五百公尺,因此,在飞机上配备氧气供应系统就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自从设计定型并进行批量生产之后,“超级黄蜂”就一直是中国空军部队的绝对机密,即使是空军的高级军官,亲眼见过这种新式飞机的人也不多,而且自从进入部队列装之后,“超级黄蜂”式战斗机就一直优先配属给驻东北地区的空军部队使用。
此次“超级黄蜂”飞越婆罗科努山,是这种新式战斗机第一次靠近中国西北边疆地区进行实战部署,孟飞当然有足够的理由直接带队飞行,在现在的中国空军里,确实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指挥中队飞越婆罗科努山。
为了此次转场任务,孟飞和他的队员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行动之前飞行计划的制订到此次飞行所需油料、弹药和地勤人员的挑选,孟飞都亲自过问,不敢有丝毫马虎,尤其是油料,普通汽油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超级黄蜂”使用的是一种混合燃料,由于添加了苯,这种燃料无法长期储存,只能在使用之前临时配制,孟飞也亲自指导了这种混合燃料的配制。
孟飞率领飞行中队从迪化起飞,向西直飞目的地伊犁,为了保证航程,飞机只装备航空机枪,除此之外飞机没有装备任何武备,只加挂了一具副油箱。
由于氧气有限,不可能一直在高空飞行,因此当飞行中队飞到低海拔地区的时候,孟飞就会率领飞行员们蹿到低空,取下氧气罩,呼吸那干冷的山风。
此次转场伊犁,除了执行战备任务之外,飞行中队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向伊犁的地方政府部门运送过去一批电子管收音机,现在伊犁的一座小型水电站已经建设完工,可以为电子管收音机提供足够的电力了,一旦这批电子管收音机送到目的地,那么伊犁地区不通无线广播的历史就算是结束了。
现在,孟飞双腿的正下方就摆着一台崭新的电子管收音机,由于体积巨大,占据了大半个机舱,这多少妨碍了他的腿部动作,蹬舵的时候也必须谨慎。
看了眼气压高度表,已经是三千公尺的高度,可以取下氧气罩了。
孟飞抬起手,将氧气罩取了下来,并关闭了氧气阀门,然后将头探出坐舱,向地面望去。
毕竟是山区,气温比平原地区低,现在又是刚开春没多久,那山头与山坡上的积雪还很厚,反射着阳光,地面上白晃晃一片,看不见多少其它的颜色。
孟飞很快收回了目光,看了眼仪表板上的罗盘,然后又看了看时间,估算着距离和方位,随后从飞行甲克的口袋里摸出一本地图册,用膝盖夹住,仔细的翻阅了片刻,试图找出现在的准确方位。
伊犁不比迪化,迪化有一座无线广播信号发射塔,那同时也可以用作无线电导航台,利用飞机上的无线电导航仪,飞行员可以很轻松的向迪化直线飞行,但是伊犁没有无线电导航台,只能依靠罗盘飞行,航线误差较大,虽然工程部队确实在天山的某些地区修建了一些可以用作导航用途的地标建筑,但是从迪化一路飞过来,孟飞还没有看见任何一座由工程部队修建的地标建筑,只看见了一些散落在山谷坡地上的居民点,但是这些居民点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无法用来准确的判断方位。
现在沿途的地面景物又都是茫茫雪山,这进一步使判断目前所处方位的难度加大,即使孟飞经验丰富,他现在也不能非常肯定自己所处的具体方位。
“如果飞机装备了无线电台就好办多了,至少可以群策群力,召集飞行员们商议商议。”
带着这个念头,孟飞将那本航空地图册收回了飞行甲克的口袋,然后抬起手,用力拍了拍胸口,这高空温度很低,呼吸这种温度的空气,这肺部当然不可能舒服,而且冷风顺着衣服的缝隙往里头灌,这人就是暖和不起来。
就在孟飞抱怨兵工署没能按时将无线电联络设备交付空军使用的时候,那前方的地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条细细的白线,那显然是一条河流,而且向西延伸。
孟飞立即决定沿着这条河向前飞行,于是飞行中队很快就调整了航向。
半个小时之后,那条河流在一座湖泊中消失了,而且孟飞在湖泊的岸边看见了几座建造规范的木头建筑,那些建筑不仅排列整齐,而且附近还有一处操场,操场上竖着旗杆,旗杆上飘扬着国旗,显然,那是一座兵营,而从兵营附近堆放的那些铁轨、枕木来判断,那应该是参与伊迪铁路工程的工程兵部队的兵营。
孟飞很快判明方位,这里就是被称为“布勒哈奇池”的那座湖泊,从地图上判断,位于伊犁的东北方向,距离伊犁已是不远。
而此时,飞机的油量表指针已指向了“低油”状态,孟飞决定降低飞行速度,以降低燃料消耗。
又飞行了十多分钟,伊犁城已经出现在飞行员们的视野中。
伊犁机场就在城北二十公里外,是一片河边的草滩,设施比较简陋,就连航空指挥塔也是用木头搭建而成,望见从高空下降的那十八架灰蓝色的战斗机,机场观察员迅速发出了信号,在判断对方是友机之后,立刻通知了航空管制员,机场跑道被迅速清理,信号员则按照命令在停机坪上用信号布摆出了“准许降落”的信号。
孟飞的战斗机第一个降落在了机场跑道上,并按照地勤人员的引导将战斗机停在了指定的停机坪上。
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十八架“超级黄蜂”全部在机场降落,看着这些全金属结构的飞机,那些只能驾驶老式“黄蜂”式战斗机的飞行员们都非常羡慕,不等所有飞机降落,他们就已经拥上去研究“超级黄蜂”了。
孟飞跳下飞机,吩咐一名飞行员将坐舱里的那台电子管收音机搬下来,而他本人则信步走向航空指挥塔。
没等跨进航空指挥塔,就听见天空中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孟飞抬头望去,看见一架大型飞机正从北方过来。
那架飞机显然是一架轰炸机,而且与孟飞在航空署模型室看见的那种正在研制的最新型战斗机一样都是单翼飞机。
第828章 政客与楷模
共和之后,中枢政府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关注就日甚一日,尤其是当欧洲战争爆发之后,由于俄罗斯帝国忙于对德作战,无暇关注亚洲局势,因此,中国中枢政府就抓紧时机对西北边疆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整顿,不仅增派了军队,而且也在各地建立起了广泛的基层行政机关,考虑到当地的风俗、宗教、社会、语言等方面,这些基层行政机关里雇佣了不少当地的头面人物,利用这些人的传统影响力控制地方局势。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上层人物不足以稳定当地局势,而且这些人立场暧昧,考虑到当地局势的复杂性,中枢政府还从内地移居了大量的农民,并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配给武器,在边疆地区垦荒,以进一步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另一方面,中枢政府也决定加快西北边疆铁路事业的发展,用现代化的交通手段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依靠现代化的交通手段带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为中亚地区形势的突变做准备。
为了加快铁路修建进度,不仅詹天佑将铁路工程总指挥部设在伊犁,而且工程兵部队也在熊秉坤的指挥下在天山隧道与桥梁工程中拼命的赶进度。
现在的西北边疆地区,同时有两条铁路在赶工,一条是伊迪铁路,由伊犁通迪化,另一条就是阿迪铁路,由阿勒泰通迪化,目前阿迪铁路已接近完工,只有伊迪铁路的施工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为此,詹天佑不得不常驻伊犁,但是同时,他也会偶尔去一趟北疆的阿勒泰,监督那里的铁路工程。
现在,孟飞看见的那架正从北方飞向伊犁机场的轰炸机中就坐着詹天佑和他的几名助手。
那不是普通的轰炸机,那是一架全金属下单翼双发中型轰炸机,代号“翠鸟”,是一种实验机型,暂时没有批量生产,仅仅只制造了二十余架,供空军轰炸机部队积累单翼飞机使用经验。
“翠鸟”式中型轰炸机与“超级黄蜂”式战斗机一样,都设计于1915年,但是原型机的出现却比“超级黄蜂”晚了半年,直到1916年底第一架原型机才真正交付空军部队使用,是一种新式武器。
与“超级黄蜂”不同,“翠鸟”的发动机不是直列液冷式航空发动机,而是星形气冷式航空发动机,左右机翼各装一台这种发动机,为轰炸机提供强劲动力。与液冷式航空发动机相比,气冷式航空发动机的生存力更强,因为这种发动机不需要复杂的液体冷却循环系统,在空战中可以尽量避免因为散热系统中弹而失去动力,可以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不过气冷式航空发动机也有缺点,这种发动机的迎风面积大,因此阻力也大,相比之下,液冷式航空发动机的迎风面积很小,阻力也小,而且油耗低,使用这种发动机的飞机功率重量比比较高,唯一的缺点就是散热系统容易中弹,而且维护起来比较复杂。
轰炸机比战斗机笨重,而且速度也慢,在战斗中容易遭到敌方战斗机围攻,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翠鸟”式中型轰炸机才优先采用星形气冷式航空发动机,以提高战斗中的生存力。
“翠鸟”式中型轰炸机最突出的特点不是它的发动机,而是它的机翼,这种轰炸机没有采用传统的双翼或者三翼布局,而是采用了下单翼布局,在全铝合金的机身中段前侧下方内嵌翼盒,在翼盒上分别安装左右机翼,而发动机就挂在机翼下方,并以整流罩覆盖,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在机身底部与机翼的连接处是两根主起落架,与双翼战斗机“超级黄蜂”一样,起落架上装有整流罩,而且不可收放。
这种特殊的布局并不是飞机设计师最先提出的想法,这个设计方案直接来自于统帅堂,是总统命令飞机设计师修改原始设计方案,将双翼变为单翼,以验证单翼机的优势所在,也正因此,“翠鸟”式中型轰炸机只是一种验证机,没有批量生产。
由于现在没仗可打,“翠鸟”式不能在战场上一显身手,因此只能用在其它用途上,比如说运输任务,所以,詹天佑才得以利用这种飞机去阿勒泰监督铁路工程。
实际上,现在的空军驻疆部队中一共装备了十余架“翠鸟”,整个空军部队的“翠鸟”多数都驻在西北边疆地区。
孟飞坚持认为,“翠鸟”的技术并不成熟,虽然这种轰炸机的速度很快,几乎赶得上“超级黄蜂”,但是由于机翼升力不足,在天空中就显得非常笨重,如果遭遇的是外国战斗机,“翠鸟”可以依靠速度优势迅速甩开敌机,但是如果遭遇的是“超级黄蜂”的话,这种轰炸机的损失将非常惊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毕竟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单翼轰炸机,虽然设计上不是很成熟,但是它至少为中国的航空技术积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使空军部队积累了对单翼轰炸机使用的宝贵经验,对于中国新一代轰炸机的研制很有好处。
何况,至少“翠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运输机,就算不能适应空中战场的新变化,也能为军事运输服务。
詹天佑是前天下午离开伊犁去阿勒泰视察铁路工程的,今天上午从阿勒泰返回,都是乘坐这种“翠鸟”式中型轰炸机,实际上,这架飞机已经是詹天佑的专用座机了,他还为这架代用运输机起了个名字,叫“诺索布”号,以纪念当年他在美国留学时的那位校长,当时,詹天佑就寄宿在诺索布夫妇家,对于詹天佑而言,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翠鸟”毕竟不是一种专用运输机,虽然改造了弹舱,但是这乘坐的舒适性确实是谈不上的,再加上高空气温很低,所以,当詹天佑和他的那几名助手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时候,几人的脸色都有些苍白,而且其中一人还打着哆嗦。
孟飞急忙吩咐地勤人员用汽车将詹天佑等人拉去兵营宿舍,用洋铁皮炉子烤火,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几人才缓过劲来,而这时,到机场来接詹天佑的人已经到了。
见了来人,詹天佑颇有些惊讶。
“张省长何时到伊犁的?”
来人是张一麐,他的省府在迪化,平时很少来伊犁。
“我昨日刚到。本来给詹总长拍过电报,可是似乎电报没有交到你手上。”张一麐说道。
“你是怎么过来的?也是坐飞机?”
詹天佑追问,也不怪他奇怪,伊犁至迪化的铁路尚未建成,而绕道西伯利亚铁路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从俄国那边赶到伊犁,所以,只有坐飞机最快。
“我是跟着工程兵的飞艇一起过来的,不是直接到伊犁,而是先去了惠远新城,在那里换乘汽车赶到伊犁的。”
张一麐的解释让詹天佑恍然,工程兵部队确实装备有飞艇,不仅有软式小型飞艇,而且也有大型硬式飞艇,承担部分施工设备的运输任务,不过一来飞艇填充氢气,比较危险,二来飞艇的起飞和降落都非常麻烦,再加上南疆那边最近正在平息一场武装叛乱,需要飞艇提供后勤支持,因此工程兵部队的飞艇很难在伊犁地区露一次面,就连詹天佑这位铁路工程总指挥,在今年也只见过飞艇两次。
“你来视察?”
詹天佑问得不怎么客气,在他看来,张一麐这个人是个标准的政客,政治手腕很有一些,对于这种人,詹天佑一向近而远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詹天佑要的就是一个清净。
除此之外,詹天佑对张一麐有成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川汉铁路计划的“无限期推迟”。
当初,就是这个张一麐极力怂恿总统停止修建川汉铁路,而将资金转向伊迪铁路工程,并且信誓旦旦的向中枢保证,有他坐镇迪化,伊迪铁路肯定能按时完工。
詹天佑也承认,川汉铁路工程中川东至鄂西一段因为地形的关系修建难度极高,甚至超过伊迪铁路,但是他也相信,只要资金到位,技术保障充分,时间足够,修完整个川汉铁路不成问题,可是就是这个张一麐的建议,最终使犹豫不决的中枢和总统下定决心放弃川汉铁路收尾工程,四川通往外省的铁路改走川陕线,从陕西南部绕道湖北西北部,而将剩余的川汉铁路资金全部转向伊迪铁路,川汉铁路的外国技术支持小组也一律转向伊犁。
如果伊迪铁路工程能够按时完工的话,詹天佑也不会对张一麐有意见,可是偏偏伊迪铁路工程严重落后于施工方案,那么,也就别怪詹总长对张一麐有意见了。
詹天佑并不清楚当初总统到底为什么接受了张一麐的建议,他认为这或许与张一麐的身份有关系,这个人当初差点就做了侍从室主任,如果不是来西部边陲任职,他或许已经是总统的左右手了,这样一个人,在总统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不会低,而且现在有传闻,总统有意叫张一麐进入训政委员会,那么,张一麐的仕途只会是一帆风顺。
“算是视察吧,再过几天,我就要交卸省长的差事,回京述职,走之前,总统拍电报过来,叫我好好到伊犁看看,顺便再去边境上看看,听说詹总长回伊犁了,我特意过来接你回城里,总统叫我替他好好谢谢你,也替国民好好谢谢你,你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可谓是鞠躬尽瘁,实在是我辈楷模,国民楷模。”
张一麐说话的时候非常高兴,他确实有理由高兴,因为他很快就要进入训政委员会了,以后,他张一麐就是总统的亲信了。
第829章 边塞磐石
北风呼啸,将山坡上那些尚未消融的积雪吹得硬邦邦的,站在山坡上,极目远眺,那草原上已点缀着点点新绿,虽然还不能说万物已经复苏,但是至少已多少有了一点春天的景色,今年的气温确实比往年高一点。
张一麐在几名随员的陪同下,站在山坡的一处峭壁边,双手举着一架德国造双筒望远镜,向西北方向眺望,他的身后站着詹天佑,也拿着一架双筒望远镜,向西北方向眺望,所不同的是,他手里的这架望远镜却是国产的军用望远镜,而且,在他的身边,还摆着一架照相机,照相机边搁着只马扎,上头放着一堆笔记和草图。
这里已是中俄边境,往东边过去,就可以看见拱宸城,而往西边望过去,那里就是俄罗斯帝国的边防哨所了,虽然在数十年前,那里确实是中国的领土。
拱宸城位于伊犁城的西北方向,是一座边境小城,由于伊迪铁路的修建,这里现在建有一条简易公路,直通边境,以方便俄罗斯走私商人运输铁路物资,拱宸城也因此由一座默默无闻的边境小城发展为一座颇为兴盛的边贸城市,城里的俄国人为数不少,其中的多数都直接或间接的为伊迪铁路的修建服务,但是也不可避免的混杂着一些带着特殊目的的渗透分子,对于俄罗斯帝国而言,中国突然在欧战爆发期间大肆修建伊犁至迪化的铁路,这用意确实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的,如果不是被对德战争牵扯了精力,俄罗斯帝国政府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这条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铁路延伸到中俄边境线上,作为佐证之一,所有从俄罗斯帝国境内运进中国的铁路物资都是通过走私商,而不是合法商人,对于这些不顾国家利益的走私商人,俄罗斯帝国政府非常痛恨,可是既然帝国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就别指望帝国的边防官员不被奸商收买。
虽然俄罗斯帝国政府打算在对德战争结束之后再跟中国中枢政府“探讨”一下伊迪铁路的管理权问题,但是现在看来,俄罗斯帝国爆发的革命显然已使其陷入了混乱之中,那么关于伊迪铁路的修建问题和管理权问题或许就是中国说了算了。
不过考虑到中亚地区形势的特殊性,中国中枢政府还是决定派人到边境上巡视一番,于是,张一麐就来到了这拱宸城视察,至于詹天佑,则是被他硬拉过来的,借口是查勘一下拱宸城西边的地形是否能够保证修建一条军用轻便轨道,所以,詹天佑带着助手过来的时候,也携带了全套的勘探设备。
今天,张一麐拉着詹天佑等人,骑上战马,在百余名卫兵和随员的护卫下来到这边境线咫尺之遥的山坡,想亲眼看一看那边境线另一侧的俄军哨所。
站在这山坡上被冷风一吹,张一麐有些发热的头脑终于冷静下来,好歹他也是封疆大吏,就这么冒冒失失的赶到这边境线上,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就对不起总统的辛苦栽培了,所以,站在山坡上不过半个小时,张一麐就打起了退堂鼓,打算返回拱宸城了。
“诸位,我看这时间也不早了,干脆这就回去吧,这天也凉得厉害,若是着了凉,可就耽误了回京的行程了啊。总统叫咱们来边境看看,现在咱们该看的也看完了,确实该研究一下回京的路线问题了。”
张一麐对身边的众人说了几句,不等众人回过味来,便将手里的那架望远镜交给了一名随员,然后向山脚走去。
“都听到了省长的话了?赶紧的,收拾收拾,咱们也跟着回城里去。”
詹天佑见张一麐说走就走,多少有些纳闷,不过也没多想,他也是一把年纪了,这山风确实厉害,于是急忙吩咐助手收拾行李、测量工具,急急忙忙也跟着张一麐赶下山去,招呼卫兵将他的那匹蒙古战马牵过来,在伊犁这两年里,詹天佑也没少骑马,这骑术倒也练出来了几分。
张一麐可没詹天佑这么好的骑术,只能由卫兵牵着缰绳,慢慢往前走,他快不起来,其他人也就快不起来,詹天佑是铁道总长,官比张一麐大,他本来可以走在前头,可是他并不打算这么干,于是就跟张一麐并辔而行,张一麐走多快,他就走多快,顺便琢磨一下怎样加快伊迪铁路的修建进度。
本来张一麐是想坐汽车的,可是考虑到他要去边境视察,所以最终还是选择骑马去边境,因为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走汽车的,何况春雪融化,道路情况确实很糟糕,还是骑马稳妥一些。
等众人慢悠悠走到可以看见拱宸城城墙的地方时,从那南边过来一支黑压压的队伍,马蹄哄响,气势惊人。
那是一支骑兵部队,扛着铁血共和旗,显然是中国陆军的部队。
张一麐平时在迪化呆着,说好听点是处理政务,说听难点是养尊处优,从来也没有见过这种上千名骑兵奔驰的景象,当下不由好奇起来,于是停在路边,想等那骑兵从眼前过去,詹天佑等人不明所以,也只好跟着张一麐等在路边。
不多时,那支骑兵队伍就驰到了张一麐眼前,众人定睛一瞧,在那面红色的战旗后头还跟着一面稍小一些的金色旗帜,上头绘着一幅火红色的图案,由一面立在磐石上的盾牌和两把交叉的大刀构成,盾牌上的一道金色龙纹也清晰可见。
那不是军徽,而是统帅堂直辖部队的标志,拥有这面旗帜的部队可以称之为“统帅堂某某师”、“统帅堂某某旅”,以区别于其它部队。
这不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对部队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肯定,能够获得这个称号的部队都是国防军陆军部队中的绝对精锐,王牌中的王牌。
因为旗帜的图案上绘有磐石,因此,那面旗帜也被称为“磐石旗”,意为“坚如磐石”。
张一麐虽然不是军人,但是在边疆省份担任省长已差不多两年时间,对于这边疆的军备情况多少也了解一些,因此看到这面旗帜之后,立刻脱口而出。
“统帅堂骑一旅!统帅堂骑一旅!”
听说是统帅堂骑一旅,詹天佑精神一振,对这支正从眼前奔驰而过的骑兵部队肃然起敬。
说起来,詹天佑与这统帅堂骑一旅也是有些缘分的,这支骑兵部队一直驻扎在伊犁河的南岸,距离国境线不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境线的任务,而且自从伊迪铁路工程开始之后,这支骑兵部队又承担起了保卫铁路工程计划的任务。
对于伊迪铁路的修建,俄罗斯帝国政府是非常不满的,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