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行,此事很是机密,用电话说不仅不方便,而且也说不清楚,因此非当面说不可。”

“哦?愿闻其详。”

见杨度如此神秘,汤化龙的好奇心提了起来,于是斥退仆人,与杨度在客厅里密议。

“昨日美国驻华大使司戴德跑到总统府里,跟总统进言,希望总统下令与德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并在美国对德宣战之后立即也跟随美国政府行动,对德国宣战。”

杨度先神神秘秘的向汤化龙透露了一个绝密消息,这个消息让汤化龙颇有些吃惊。

“哦?竟有此事?确实?总统怎么作答?”汤化龙眉头拧了起来。

杨度叹道:“总统亲口对我讲的,岂能有假?美国大使也是好意,可是总统却一口回绝了美国大使的建议,说中国与德国是友好关系,德国帮助中国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体系,是中国的朋友,虽然中国也反对德国滥杀无辜的无限制潜艇战政策,但是考虑到中国民众对德国的感情,中国不会对德国宣战,至少现在不会。”

“总统此话没错,连我也对德国很有好感。”汤化龙点了点头,心中却在琢磨杨度的立场。

“济武,你糊涂啊!”

杨度摇了摇头,这句评价让汤化龙的眉头拧得更紧了。

这个杨度,所有的缺点中,就以这个恃才傲物最让人无法容忍。

第819章 难得糊涂

汤化龙也算是个沉得住气的人,杨度说他“糊涂”,他也就乐得装糊涂,看看杨度到底怎么看目前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

杨度继续说道:“现在欧战处于僵持局面,虽然德国在东线连续击败俄国,但是在西线,德国军队很难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虽然德国坦克厉害,飞机厉害,可是英法两国的工业也不是摆设,加之德国舰队已被英国舰队封锁在军港,无法出击,德国的海上贸易已无法继续,国内的经济一片萧条,国民厌战,民心已去。

现在,这欧战已经打成了消耗战,与德国所期望的速决战背道而驰,可是德国政府又不肯接受国际调停休战,反而变本加厉的去激怒美国,不仅发动无限制潜艇战,而且煽动墨西哥进攻美国,这不仅是发疯,而且是孤注一掷,依我看,德国恐怕快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对德宣战,正是最好时机,只要跟着美国对德宣战,再派遣远征军去欧洲协助英法作战,一旦战胜德国、奥匈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战胜国,届时,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与协约国之关系,而且也可以使中国真正在国际上拥有地位。所以,在我看来,目前情况之下,最好的选择是对德国宣战,而且必须要快,必须抢在美国之前将军队派往欧洲。”

“抢在美国之前?中国距离欧洲太远,不像美国,跨过大海就是欧洲,咱们中国军队必须绕半个地球才能到欧洲。”

“可以从俄国走么,用铁路运兵总是比用轮船运兵快得多。”

“俄国?俄国现在发生革命,怎么能借道俄国去欧洲呢?”

“正是因为俄国发生革命,才要从俄国借道。”

“仔细讲讲。”

汤化龙真正糊涂了,虽然知道杨度思维跳跃一向很夸张,可是他现在确实抓不住杨度的心思,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以目前俄国形势,沙皇制度恐怕是摇摇欲坠了,此时中国借对德宣战之名可借道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俄国欧洲领土,如果俄国革命不能平息,则中国军队就不必继续向西推进,反而可以利用俄国革命的混乱形势以军事力量胁迫俄国新政府,废除前清时候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并收复前清丢失的国土,如果俄国革命能够平息,则中国军队可以与俄军一起向西推进,可以减少损失,而一旦德国战败,那么中国就是战胜国。”

杨度将他的想法说给汤化龙听,但是在汤化龙看来,这个想法未免太过异想天开。

“皙子,你是否想过,如果俄国拒绝让中国军队进入俄境呢?难道我们硬杀过去么?那岂非成了入侵俄国了?你的这个想法未免太过一相情愿,糊涂。”

汤化龙适时评价了一下杨度的这个想法,算是将刚才杨度对他的评价原样奉还,双方打了个平手。

“此时俄国内乱,英国、法国都担心俄国新政府可能会退出对德战争,所以,如果中国军队愿意借道俄国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话,英国、法国应该乐见其成,肯定会劝说俄国政府同意借道,而俄国因为国内形势的混乱,或许也会同意借兵,何况,过去两年里,我国商品大量出口俄国,俄国对我国的戒心早已大减。”杨度继续分析道。

“即便英国、法国愿意看到中国与俄国军队同时由东线进攻德国,但是难道两国也愿意看见中国威胁俄国?再说了,俄国即使愿意向我国借兵镇压革命,我国也绝对不能同意,因为那会引火烧身。皙子,你看国际问题未免太简单了些,而且,你似乎也没有觉察到总统为什么迟迟不选择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的真正用意。”

汤化龙这些话就很有些不客气了,如果对方仅仅只是恃才傲物的话,他倒也不会去计较,可是偏偏杨度的想法实在是太一相情愿,也难怪汤化龙不待见了。

“哦?难道总统迟迟不向协约国靠拢是另有深意?不是担心耗费国力?”杨度倒也没怎么计较汤化龙的讥讽。

汤化龙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将他的想法简单讲讲,免得杨度看不清形势,虽说杨度不能算是他的盟友,可是既然杨度也不是黎元洪的党羽,那么,这训政委员会里的力量平衡就必须维持,杨度可不能因为没有正确领会总统政策而被踢出训政委员会。

“皙子,我问你,在你看来,欧战尽快结束对中国有什么好处?”汤化龙先问了杨度一句。

“这个……若从政治而论,如果中国能够协助法国、英国结束欧战,这有利于中国与法国、英国的友好关系,将来和平之后,对于中国跻身强国之列很有好处;若从经济而论,法国、英国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加之两国市场容量惊人,若是中国能够帮助两国解决德国威胁,则将来中国对外之贸易必定会更加繁荣,而且,如果中国协助协约国击败德国,成为战胜国,则将来和平会议上,中国未必不能从德国那里拿些好处,比如说战争赔款、殖民地托管。欧战越早结束,则中国所分得的利益也就越多。”

“皙子,你这分析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还是让我跟你讲吧,其实在我看来,总统之所以迟迟不肯上协约国的贼船,这用意相当之深远,总统是不想看到欧战这么快就结束,总统是想让欧洲各国打得越久越好。一方面,只要欧洲各国处于战争之中,则列强就无法东顾,那么我国也就可以继续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工商业,在全世界扩张市场,而一旦欧洲战争结束,那么欧洲列强就会腾出手来,关注远东,那显然不利于我国工商业之发展;另一方面,欧战打得越久,则对欧洲列强之削弱越剧烈,对于国际政治与军事力量对比的改变也就越剧烈,这才有利于中国的崛起,如果欧战现在就结束,等英国、法国缓过劲来,只怕又要想法子遏制我们中国了,想当年,英国、法国连俄国都要遏制,何况是中国呢?你说的那些参战的好处,和目前这种中立所能得到的好处一比,多少有些冒险的味道了。”

汤化龙一番分析,让杨度回过味来,他不是看不清楚这些,只是让眼前的利益给迷住了心窍,暂时没有想到这里罢了。

“济武,你这么一说,倒是有些醍醐灌顶的味道。难怪去年底的时候,法国政府希望我国派遣一些劳工去法国,以解决法国劳工之不足,可是总统当时居然没有答应,虽然用的借口是法国政府不肯给予中国派遣劳工永久居留权,可是现在你这么一分析,我想明白了,或许总统就是乐于见到法国在德国面前吃瘪吧。”

杨度越想越觉得这个阴谋论很有道理,不由连连点头,于是立刻将那个对德宣战的事情丢到太平洋里去了,本来他过来找汤化龙就是来与汤委员商议如何劝说总统对德宣战的,而且在来汤化龙这里之前他已经与黎元洪商议妥当,可是现在,听汤化龙这么一讲,杨度立刻觉得对方的分析更有道理一些,于是干脆立刻改弦更张了,这也符合他的性格,他虽多少有些恃才傲物,但是并非是不讲道理之人,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多次改变他的治国理念了。

见杨度突然转变立场,汤化龙有些哭笑不得的感觉,本来,关于总统的这个“阳谋”,也只是汤化龙自己的推测而已,并未得到总统本人的证实,但是现在居然连杨度也赞同他的分析,那么,他多少也有些得意。

得意之余,汤化龙没忘了告诫杨度几句。

“皙子,这分析只是我个人的揣测,至于总统到底怎么打算,我们都不清楚,而且这个分析未免有些诛心的味道,咱们最好还是装糊涂,免得叫外国人猜来猜去,使总统为难,使国家利益遭受威胁。”

“那是,那是。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不用你说,我也不会对别人讲起的。至于这个对德宣战之事么,就让美国人自己去忙吧,咱们中国人就不搀和了,咱们还是过自己的小日子要紧。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如果对德宣战,我国所能得到的利益未必就不见得不如现在的政策,只是总统既已有了定策,我们却也是很难让他改变想法的。”

杨度点了点头,然后打量起汤化龙的这间书房。

“济武,你在这西山倒是清闲,不像我,这几天忙得四脚朝天,不得一刻清闲,等跟你说完了话,我还要立刻返回北京,跟章炳麟那帮人扯皮去。”

汤化龙淡淡一笑,他不知道杨度这是不是在试探,不过他也没往深处想,这回答倒也干脆。

“皙子,我也就在这西山清闲五天工夫,等假期结束,我还是会立刻赶回北京的,毕竟王卢二人很快就要退出训政委员会,训政委员不能缺额太久,这候补人选也是要仔细遴选一番的。”

“哦?不知济武心中,以谁接任训政委员为妥?”杨度问到。

这就是明目张胆的试探了,汤化龙摇了摇头。

“我尚未确定推举之人,不知皙子可有合适人选?”

“这事,总统不叫我插嘴,我就懒得去管。”

杨度这话倒是实在话,赵北确实特别提醒过他,训政委员替任人选的事情不叫他过问,也不需要他提名候选人,至于为什么,杨度多少也能猜出总统的心思,训政委员会里现在三足鼎立,黎元洪一派,汤化龙一派,总统一派,而他杨度作为总统跟前的大红人自然不方便再开山立派,于是,这训政委员的事情就不用他操心了。

“哦?那么皙子这几日在忙什么?总不会忙着跟章太炎吵架吧?”

汤化龙笑着询问,他可不信杨度不关心训政委员替任人选的事情,于是也试探了一下。

“也没忙什么,不过是协助黎宋卿整顿一下联合阵线的党务,自从王占元、卢永祥与奸商股权秘密交易的事情东窗事发之后,总统就觉得联合阵线应该再整顿一下了,现在命黎宋卿着手准备,很快就将再次召开一次党员代表全体会议,讨论讨论党务问题。”

虽然对杨度的那句“东窗事发”略感不满,不过汤化龙现在最关注的却是联合阵线党务整顿的事情,他似乎闻到了一点阴谋的味道。

就在前年,也是通过一次联合阵线党员代表全体会议,章炳麟丢掉了党魁的位子,黎元洪接任,之后,联合阵线又完全被总统牢牢掌握住了,而现在,考虑到黎元洪已经在联合阵线里拥有了自己的势力,那么,总统选择这个时候再次整顿联合阵线,这用意显然也是耐人寻味的。

第820章 中东问题

就在汤化龙在西山别墅里揣摩着总统先生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决心削减黎元洪羽翼的时候,在北京城里,在总统府统帅堂的一间会议室里,大总统赵北却正在仔细的阅读一封来自遥远异国他乡的信件。

赵北刚刚结束一场关于俄国革命之后如何应对局势发展的军事会议,而这封信件就是在会议结束之后由军情局局长田劲夫转交给他的,写信的人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法国船长,名叫贝松·吕克,正是被赵北亲自发展为特殊情报员的那个法国酒鬼。

虽然这信是用中国字写的,可是写得歪歪扭扭不说,还错别字连篇,赵北不得不连蒙带猜,理解信的内容,以及那位法国船长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这封信虽然是寄到军情局的,但是真正的收信人就是赵北,法国人显然很清楚,田劲夫在收到这封信后,肯定会按照他的要求将信转交给赵北。

贝松·吕克虽然是军情局的特殊情报员,但是并非核心人员,不直接参与机密行动,所以在编制上也比较灵活,对于田劲夫的命令,这个法国人会视他当时的心情决定是否接受,在田劲夫看来,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情报员,或许这个法国人更适合做一个冒险家。

实际上,这个法国船长兼酒鬼确实是一位合格的冒险家,他在东方的冒险已有多年,而现在,他却不在远东,而在中东。

法国船长是在欧战打响之后抵达中东地区的,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在埃及花天酒地,期间还拍了几封电报给军情局联络站,向田劲夫吹嘘他在中东的冒险经历,不过仅仅在半年之后,正当欧战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法国船长却突然“失踪”了,那之后就没再与军情局取得过任何联系,以致于田劲夫不得不猜测他可能因为欠人赌债或者欠人酒钱而被债主干掉了,如果不是这封信的到来,田劲夫可能已经下令销毁这个法国酒鬼的所有档案了。

这封信是贝松·吕克的亲笔信,发信日期是一个月前,发信地点则是一个叫做“瓦季”的城市,田劲夫叫人查了半天地图,才弄明白,这个“瓦季”原来是一座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边缘的小城,至于这个法国酒鬼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他在信里也简单的提到过,实际上,这个法国酒鬼是跟着一个名叫劳伦斯的英国考古学家赶到瓦季的。

实际上,法国人向中国的总统先生写的这封信,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他和那个英国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半岛进行军事冒险活动的。

欧战爆发之后,交战双方不仅在欧洲展开军事较量,而且也在亚洲展开军事较量,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沟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孔道苏伊士运河就在中东地区,因此,中东地区也爆发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不过由于列强的主战场在欧洲,在中东地区只有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少量驻军,所以,中东地区进行的实际上是一场代理人战争,交战的一方是加入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而另一方则是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阿拉伯部落联军,德国支持奥斯曼帝国,英国支持阿拉伯部落,而那个英国考古学家劳伦斯就是奉英国政府常驻开罗的中东事务大臣罗纳德·斯托尔斯勋爵的命令前往阿拉伯半岛的,并以英军中尉的身份协调阿拉伯部落的反奥斯曼起义。

贝松·吕克是在开罗认识劳伦斯的,当时,劳伦斯是英国陆军情报部阿拉伯局的一名参谋,主要为英国当局分析奥斯曼帝国的政治情况,并利用他对阿拉伯文化和民俗的了解为英国驻中东军事部门提供咨询,由于贝松·吕克经常去劳伦斯借住的旅馆喝酒,两人因此经常碰面,并最终在“英法友谊的促进下”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正因此,当劳伦斯被派往阿拉伯半岛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也将他的法国朋友一起带了过去,贝松·吕克就这么赶到阿拉伯半岛并最终从那座小城瓦季给中国的总统先生写了一封充满战斗激情和蹩脚马屁的亲笔信。

“……总统先生,您一定不会相信这半年来我在阿拉伯半岛都经历过怎样的冒险,我可以自豪的向您透露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您在协约国或者同盟国的任何公开出版物上都是无法了解到的。

虽然阿拉伯战士的武器和装备是非常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战斗勇气和战斗意志却是非常顽强的,正是依靠这种勇气和意志,自从去年阿拉伯起义爆发之后,这支军队就多次击败土尔其军队,并占领了许多城市和要塞,不仅配合英国军队攻占了巴格达,而且还控制了那条重要的汉志铁路,迫使土尔其人不得不龟缩到一些小的据点,而现在,劳伦斯和费撒尔王子正在研究进攻亚喀巴要塞,而且,用不了多久,我可能就会跟着劳伦斯一起深入沙漠,执行军事行动了,或许,当总统先生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已经身处沙漠之中了,在忍受毒辣阳光的同时,还不得不吞咽那些倒毙在沙漠里的骆驼肉,相信我,这里的阿拉伯骆驼绝对没有中国骆驼好吃……

出于对总统先生的尊敬和崇拜,我一直在向劳伦斯讲述您与您忠诚的部下的那些传奇般的革命事迹,以及纠正劳伦斯对您的错误看法,使他坚信,总统先生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位有着远大理想和坚定目标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虽然阿拉伯联军的攻势一直比较顺利,可是英国人太小气了,他们仅仅只为阿拉伯联军提供了很少的大炮,而大炮对于攻城战非常重要,在我看来,英国人是担心阿拉伯人得到这些大炮之后会进一步增强独立倾向,而这种担心对于中国总统而言显然是不必要的,因为中国并没有占领任何中东的土地,而您,总统先生,又一直是‘去殖民化’主张的坚定支持者,所以,我谦卑的请求您,请求总统阁下能够给予阿拉伯联军一些军火援助。

如果您同意的话,可以向以下地址拍发一封电报,那里有专门的联络人员,而联络用的暗语和密码已写在信的末尾,取得联系之后,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磋商军火援助的事情,要知道,汉志的那位费撒尔王子也在急切的等待着您的回信,我相信,如果能够促成这笔军火援助的话,阿拉伯部落很快将统一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而这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也将成为中国的友好邦交国,两国之间的贸易肯定会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

您忠诚的朋友,法国船长贝松·吕克,1917年2月6日,于瓦季。”

看完这封来自中东沙漠城市的信,赵北多少有些感慨,目前他根本没有精力去策划实质性的中东政策,但是偏偏这个时候,那个法国船长却给他寄来这样一封求援信,这未免有些夸张。

以中国目前的国力,能够兼顾俄国与南洋两个方向就已经非常吃力了,更别说是再去管中东地区的闲事。

不过既然机会自己送到眼前,赵北却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这个插手中东事务的好机会与他失之交臂,他熟读近代军事历史,当然知道那个英国考古学家劳伦斯的背景,那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气,被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从他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虽然身为英国人,但是却非常支持阿拉伯独立国家的建立甚至是阿拉伯民族的统一事业,可是因为英国、法国的殖民政策,劳伦斯的这个构想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最终的中东政治版图是四分五裂的。

赵北当然也不会支持劳伦斯的主张,不过如果能够给英国的中东政策添些麻烦的话,他倒是不介意援助一批大炮给阿拉伯联军,反正现在仓库里退役的大炮不少,这些旧式大炮不可能向欧洲交战国推销,直接扔进炼钢炉确实也非常可惜,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用来援外呢?至少,这可以赢得阿拉伯部落的好感。

不过,这军火援助也不是说给就给,至少要先向专家讨教一下中东地区目前的政治形势,于是,赵北在拿定主意之后,先给外务部摇了个电话,叫外务总长派个中东问题专家过来。

外务总长唐绍仪没敢耽搁,半个小时之后就带着一名中东问题专家赶到了总统府,不是别人,正是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

“总统钧鉴。我国目前外交人才凋零,虽然中枢已经加大培训力度,但是这需要时间,也不是短短几年时间就可以培训出大批专业人才的,所以,这中东问题专家外务部没有,只能求助于友邦,正好,听说大使先生曾经认真研究过中东问题,现在他也正好有空,所以,我就请他过来,给总统讲讲目前的中东地区政治形势。”

唐绍仪这简直是在阳奉阴违,赵北多少有些生气,不过他也明白,唐绍仪不是笨蛋,这么做肯定是有目的的,绝对不是给总统气受这么简单。

那边唐绍仪也是无奈,一方面,总统拒绝美国大使司戴德的提议,拒绝与美国一同向德国宣战,这使唐绍仪很是不满,因为他现在是坚定的参战派,如果说过去两年时间里他在观望的话,那么现在,德国败象已显,此时不参战更待何时?作为外交官,唐绍仪很重视“战胜国”这三个字的分量,他很希望中国能够借此机会真正的登上国际事务舞台,而不是偷偷摸摸的在南洋搞小动作,所以,叫朱尔典过来给总统讲解中东局势,也是促进中英友好的举动,免得英国政府对南洋局势迟迟不能稳定而迁怒于中国。

另一方面,总统未免太过独断专行,南洋的麻烦还没解决,现在居然又在打听中东问题,难不成总统又想将魔爪伸向中东?所以,唐绍仪干脆将朱尔典叫过来,提醒一下总统先生,中东那地方,是英国人的禁脔,就凭目前中国的国力,还是躲远点为好。

唐绍仪在无奈,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却在琢磨怎么利用这次与总统见面的机会,摸一摸对方的立场。

前几年曾有传闻,说英国政府要调朱尔典去埃及任职,因此,朱尔典抓紧时间研究了一下中东问题,虽然最终英国政府没有将他调去埃及,但是朱尔典也因此对中东问题很有发言权,所以,唐绍仪将他请过来给总统上课倒也合适。

不过同时,朱尔典之所以肯过来,不是因为他闲得发慌,而是因为他有事情向总统打听,昨天美国大使向总统建议中美两国同时向德国宣战,以促使德国尽快接受和平建议,但是总统先生却没有同意美国政府的建议,这使英国政府也非常不安,所以,英国外交大臣指示朱尔典找机会探探中国政府的真正立场,到底是帮德国,还是帮英国。

实际上,英国政府一直怀疑德国远东袭击舰队之所以能够在太平洋基地全部陷落之后还能坚持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上袭击英国运输船队,是因为某些“对德友好国家”在暗中向德国舰队提供军火和物资的补给,而英国政府心目中的第一嫌疑对象就是中国的这位总统先生,只是一直没有抓住证据,所以只是猜测而已,甚至连抗议也无法提。

所以,无论如何,现在英国政府也必须先弄清楚这位“狂人总统”的立场到底是什么,于是,朱尔典就跟着唐绍仪过来了。

第821章 和平倡议

作为总统,赵北当然希望手下人都能够对他耳提面命、惟命是从,但是这只是他的一相情愿,在内阁之中,越是有才干的人,这骨子里的傲气就越是顽固,而其中又以外务总长唐绍仪和财政总长熊希龄为代表,偏偏赵北现在还离不开这两人,所以,他现在也只能忍着,他正打算着力培养王永江取代熊希龄,但是能够取代唐绍仪的人目前还没看到,而且赵北也不打算现在就让唐绍仪滚蛋。

在赵北看来,唐绍仪这个人虽然偶尔会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但是这通常不是出于恶意,就比如现在他将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喊来给总统充当中东问题专家这件事,唐绍仪并不是想给总统难堪,而是想提醒一下总统先生,关于中东问题,最好还是先咨询一下英国政客的意见,毕竟,没人比这位英国大使先生更清楚英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和立场。

所以,赵北也就耐着性子,听朱尔典给他讲课。

至于朱尔典,倒也乐于向这位“狂人总统”普及一下现在的中东地区常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战略等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以免这位总统突然又冒出什么非份之想,干扰了英国政府的中东战略。

“总统先生,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作为一个早已衰落的君权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素丹已经在1908年的那场政变中失去了实际权力,现在,这个西亚国家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一个军官为主体的政治组织中,也就是那个自称‘统一与进步协会’的组织,或者可以称其为‘青年土尔其党’,而该组织的领导权又掌握在三位军政强人手中,正是在他们的策划下,奥斯曼帝国新政府开始执行新的内政与外交政策,对内,他们实行大土尔其主义,取消了阿拉伯人在帝国议会中的多数席位,对外,他们宣传泛土尔其主义,妄图建立一个从亚得里亚海至天山的庞大帝国,为了实现他们的这些战略构想,这些大土尔其分子开始全面倒向德国,寻求与德国的全面合作,甚至是结盟。

在欧战爆发之后,奥斯曼帝国最终于1914年的年底宣布加入同盟国,与德国并肩作战,而且利用德国给予的先进武器以及地理上的优势,确实在战争初期给协约国的军队制造了一些麻烦,想必总统先生也听说过协约国军队在加里波第所遭遇的挫折,虽然土尔其人非常夸张的夸大了战果,但是协约国的登陆作战没有成功确实是事实,不过另一方面,协约国很快改变了战术,决定不再从正面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坚固要塞,而是从侧面和后翼进行战略迂回,也就是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向安纳托利亚高原推进,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协约国认为有必要加强与阿拉伯各部落的合作,于是,在英国的支持下,阿拉伯部落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大起义于1916年的年中爆发,于是,在协约国军队尤其是英国军队的协助下,阿拉伯联军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术胜利,并最终控制住了阿拉伯半岛的形势,而且,协约国军队的进攻也非常顺利,目前,英国军队已占领巴格达,而下一步的进军目标已锁定为那个大叙利亚地区。

刚才总统先生问我,现在英国对中东的政策是什么?虽然我并不十分清楚英国政府的具体政策,不过我可以告诉总统先生,由于对东方和西方交通至关重要的苏伊士运河就位于中东地区,而且鉴于两河流域的那个‘肥沃新月地带’直接关系到这场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全面战争的最终胜负,所以,英国政府肯定不希望中东地区发生什么变故,而且法国政府和俄国政府也与英国政府持相同立场,在中东问题上,协约国是完全的利益一致。

另外,既然总统先生问起劳伦斯这个考古学家,那么我觉得也有必要提醒一下总统先生,这个人目前虽然在英国军队中服役,但是他的观点仅仅只代表他的个人观点,与英国政府无关,也与英国政府驻中东地区行政机构无关,作为一个世界强国,英国政府绝对不会容忍任何强加于阿拉伯部落头上的所谓‘统一’,英国政府必须尊重当地阿拉伯部落首领的意愿,维持他们的领地和臣民的归属。”

朱尔典这话里头不仅带着暗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