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2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破坏嫌疑分子”都在拉肚子,这身上的气味当然不怎么好闻,那名“检阅”他们的英国陆军高级军官只能用一只手帕倒上香水,然后捂着鼻子,勉强的在这些朝鲜人面前走了一趟,边走边数数。

一共五十名朝鲜人,都是被判定为“破坏嫌疑分子”的人,包括朴昌秀在内,他们本应被英国殖民当局送上军事法庭的,但是现在,那名英国陆军的中校军官只挥了挥手,然后,这五十名嫌疑分子就被印度士兵押着走出了兵营。

朴昌秀哆嗦得更厉害了,他不知道是否会被拉去枪毙,跟他一样,多数朝鲜人也都哆嗦得厉害,看着那些印度士兵枪尖上的刺刀瑟瑟发抖,想跑,可是所有的人都被一根绳索拴在一起,根本跑不利索,反而可能遭到枪击。

就这样,带着强烈的忐忑不安的情绪,朴昌秀和他的同胞们跟着印度士兵越走越远,等拐过几个街口之后,朴昌秀才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

街上为什么没有看到一个人?

不仅没有看到什么人在街上行走,而且那些街边的店铺都破烂不堪,门上和窗户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子弹孔,街面上到处也可以看到子弹壳,亮晶晶的,在太阳下泛着金黄的光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街面上会不时出现一滩或者两滩血迹,在太阳下泛着暗红的光,触目惊心。

但是没有看到尸体,朴昌秀也就无法确认那是英国人的血还是朝鲜人的血,他甚至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城里爆发了革命,还是英国的敌人打过来了?

就在朴昌秀惊疑不定的时候,印度士兵呵令朝鲜俘虏们停住了脚步。

朴昌秀向前方望去,惊讶的发现,在距离他们不到五十步的地方,在那座街口边,站着数十名军装破烂的英国士兵,所有的人都光着脚,正在一帮东方人面孔的武装人员的监视下瑟瑟发抖,那哆嗦的程度与朴昌秀基本上一样。

这时,那对面的一名东方面孔的武装人员喊了起来,用得是朝鲜话。

“朝鲜的同胞们,你们不要害怕,现在交换战俘,你们先过来一半的人,然后我们再释放一半的英国兵,分两次交换人质,都不要慌张,一个一个走过来。”

朴昌秀心里顿时轻松起来,他知道,他死不了了。

于是,战俘交换很快就开始了,朴昌秀因为站在前头,所以是第一批被交换的战俘。

等肩膀上的绳索被人解开之后,朴昌秀好奇的询问那名为他解开绳索的朝鲜武装人员,他注意到,这人的脚上穿着一双英国士兵的皮靴。

“请问,你们是朝鲜人么?”

“没错,伙计,我们都是朝鲜人!为了救出你们,我们已经跟英国军队作战好几天了,今天交换战俘,就把你们换过来了。”

那名朝鲜武装人员笑着拍了拍朴昌秀的肩膀,然后对他鼓惑一番。

“加入我们‘高丽义勇军’吧,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独立事业而奋斗!”

朴昌秀讷讷半天,然后点了点头,说句实话,他这时候什么念头也没有,至于为什么点头,他也说不清楚。

那人非常高兴,于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只臂章,交给朴昌秀,让他戴在左臂。

“从现在起,你就是我们‘高丽义勇军’的一员了。”

戴上臂章之后,朴昌秀有些冷静下来,他很想问问那人,为什么朝鲜的独立事业会与南洋扯上关系,毕竟,这里是新加坡,是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距离朝鲜半岛好几千公里,从常理来分析,朝鲜独立事业的武装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在英国的海峡殖民地。

……

其实,就在朴昌秀向战友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新加坡军港的一间办公室里,那名大英帝国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先生也在向参谋们询问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朝鲜人要在新加坡进行他们的独立事业?难道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当年我们收容他们,他们会被日本人全部消灭么?”

总督先生的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因此所有的参谋和官员都保持着缄默,直到一名军官的到来,才打破了现场的沉默。

“总督先生,中国侨民组织推举了几名代表,向您递交请愿书。”

“这帮中国佬,真是难以理喻,英国军队是在镇压叛乱,这是在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为什么就不能采取合作态度呢?告诉他们,要么跟英国站在一边,要么跟朝鲜人站在一边,没有中间道路,不跟英国合作,就视同叛乱,至于他们的请愿书,我不接受。”

总督先生显然非常恼火,确实,这几天里,英国军队跟朝鲜武装分子激烈交火,城里城外到处发生战斗,总督本来想组织中国侨民协助英国军队构筑防御工事,但是却遭到了一致抵制,几乎所有的华人团体、华侨组织都拒绝与英国军队合作,少数愿意合作的华人头面人物也很快成为了众矢之的,被吓得不敢离开军港。

“总督先生,我觉得您最好还是接受这份请愿书为好。不要忘了,目前的新加坡,总共五十万居民中,中国人占了百分之七十,没有他们的合作,殖民官署的任何事务都无法顺利推行,现在与过去很不一样了,自从中国与日本的这场战争爆发以来,南洋各地的中国人就像是过节一样高兴,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祖国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东亚病夫了。”

一名殖民官员提醒了总督先生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确实,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在数量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他们的背后正站着一个逐渐觉醒的民族国家,这个国家甚至在一场东北亚局部战争中将日本全面压制。

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个可以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力量。

第761章 交涉(下)

人心齐,泰山移。

虽然形容得夸张了些,但是道理讲得却是不错的。

近代民族国家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轻易击败传统王朝国家,就是因为近代民族国家内部的向心力更强,更能团结国民,而这个向心力靠得并不是亲缘纽带,而是依靠一面民族与国家主义的大旗。

在这面大旗下,国民中的多数人拥有共同的前进目标,也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也正因此,他们才能团结起来,并与其它的民族国家或者传统王朝国家进行竞争,以争夺珍贵的自然资源以及国家的生存空间。

近代的英国就是这样崛起的,作为一个海洋国家,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与英国内部的团结是分不开的,至少在二十世纪初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英国看上去更团结,即使是澳大利亚、南非之类的自治领,其国民也以向大英帝国效忠为荣,甚至坚持认为,大英帝国的海军拥有保卫这些自治领不受外来军事入侵的“天然义务”。

这就是大英帝国的内部团结,坚如磐石,是世界上多数民族国家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中也不缺少这种鼓励团结的意识,但是遗憾的是,这种意识从来都只存在于小圈子中,而没有被放大为全体国民的团结,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各地的所谓“帮”。

这种小圈子式的团结在那些前往海外谋生的中国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潮州帮、客家帮、广府帮、香山帮,各种以地域为特征的华人小团体几乎是海外华人社团的明显特征,这些小圈子可以为一小部分华人提供保护,但是却无法真正团结起来为所有华人提供保护,也正因此,给了外人个个击破的机会。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十九世纪中叶的马来亚拿律地区,当地盛产锡矿,为了开采这些锡矿,统治当地的土邦王公大批引诱华工前往采矿,而这些华工分别来自于福建和广东,人在外国飘零,自然需要团结,于是福建人组织了“海山公司”,广东人组织了带有天地会背景的“义兴会”,这两个小团体确实维护了本省人的利益,但是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团结,于是被当地土邦王公利用,日益变得水火不容,并完全走向敌视,而且到最后又被英国殖民当局所利用,最终也无法在当地建立起华人的政治优势。

当时的南洋华人尚未意识到“民族与国家”的意义,他们最看重的也不是全体华人的团结,而是以地域为纽带的小团结,这种观念随着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而逐渐发生改变,华人终于意识到他们为什么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了,他们也从西方的文化中学会了“民族与国家”的概念,也正因此,南洋华人才会全力以赴的支持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反清革命事业。

但是南洋华人想要真正的团结起来,还需要一个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一个具有近代民族国家特征的中枢政府。

满清王朝覆灭之后,这个机会来了,而且正好联合阵线政府也有此打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一个南洋地区的小联合阵线就这么悄然建立起来,虽然并没有公开活动,但是南洋各地的华人团体、华侨组织确实在某种层面上团结起来了,虽然彼此之间由于历史而导致的矛盾尚未完全消除,但是不可否认,一旦中枢政府有所需要,就可以立即使用这个南洋的小联合阵线。

这个小联合阵线实际上就是通过那些遍布南洋各地的华人学校进行联系的,各个学校的校长、老师就是这个小联合阵线中大大小小的首脑人物,由这些人通过他们的私人关系以及社团组织,进一步将这个小联合阵线的影响渗透到各个华人社团中去,当然,在推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有的来自于殖民当局,有的则来自于那些为殖民当局服务的华人上层人物,对于前者,中国的中枢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交涉,对于后者,如果说服无用的话,就轮到军情局上阵了,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死于各种“意外”的华人头面人物也是不少的,而接替他们的人往往都是对小联合阵线持赞赏立场的人。

作为军情局南洋情报站分站的站长,黄承善就曾参与策划过刺杀当地的一名“华人护卫官”,虽然那次刺杀实际上是由当时的那位情报站副站长主持策划的,但是黄承善作为已在当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华人,非常熟悉当地的局势,没有他的协助,那场刺杀也不会被掩饰为一次意外,那名“华人护卫官”可能并不能算真正的华人,他只有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不过这并没有妨碍黄承善将他列为“华奸”,对于这种人,他一向深恶痛绝,刺杀的时候也没有任何负罪感,甚至还有一丝快慰。

那个“华奸”被刺杀后,新任华人护卫官终于真正承担起保护当地华人的责任,虽然实际权力没有多少,但是至少可以掩护当地小联合阵线的活动,实际上,那位新任华人护卫官就是当地几所华人学校的校董,有他出面,当地的小联合阵线非常活跃,黄承善也是秘密委员之一。

现在,黄承善就与五位新加坡当地的华人头面人物坐在这间军港的会客室里,这六人中,倒有五位是当地小联合阵线的秘密委员,至于另外一人,虽然没有加入小联合阵线,但是此人却是一位当地著名的华文教育倡导者,这样一个人,自然不会背弃自己的民族。

他们这六位华人代表之所以坐在这间会客室里,主要就是为了向那名英国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先生递交一份请愿书,以表明华人社团在这场“马来亚事变”中的立场。

等了许久,才有人过来接见,不过并不是那位英国总督本人,而是总督先生的一名殖民地事务秘书。

“几位上午好,我是总督先生的秘书,你们可以叫我帕克先生,我负责代替总督先生接受你们的请愿书,如果你们还有什么要求,也可以直接跟我说,我会代为向总督先生转达的。”

这名殖民地事务秘书居然会说福建话,这让黄承善等人有些惊讶。

或许是看出这些中国侨民的惊讶,这位帕克先生又做了番自我介绍。

“我在中国福建省的福州英国领事馆里长期担任商务参赞一职,因此熟悉福建方言,福建的好几种方言我都能讲,反倒是北方中国话我说不好。其实我是前些天才调到新加坡的,本来是奉命归国,可是没有来得及上船,就赶上了此次事变。非常遗憾,在此次事变中,中国侨民的财产受到了一些损失,对此,我深表同情。不过,如果你们过来是提出赔偿要求的,我是无法给你们答复的,实际上,中国的中枢政府已经就此问题与英国驻华公使先生进行了交涉,但是大英帝国政府坚持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紧张局面的并不是英国殖民当局,而是那帮朝鲜暴民,如果他们也能像中国侨民一样热爱和平的话,局面不会变得如此糟糕。”

帕克的长篇大论让这几名华人代表一时有些回不过味来,倒是黄承善最先反应过来,帕克这是替那位英国总督推卸责任。

“帕克先生,现在不是你们殖民地官署推卸责任的时候,如果不是你们一味武力弹压,拒绝与朝鲜劳工举行平等的对话的话,事情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们华人社团早就准备为双方调解,可是你们殖民地官署又无视我们的建议,说一句‘刚愎自用’却也不算夸张。”

黄承善立刻反驳,讲了番道理,不过他的话讲得也不怎么靠谱,没错,在事变发生当天,华人社团确实有居中调解的意思,可是军情局给他的命令却是一个“拖”字诀,也正因此,当地的小联合阵线在此次马来亚事变的前期根本就没有发挥过什么作用,今天过来交涉,才是小联合阵线第一次直接出面干预此事,这份请愿书实际上就是由小联合阵线庶务委员会表决通过的。

帕克没想到对方也是有备而来,一时之间有些语塞,于是索性岔开这个话题,询问那份请愿书的内容。

黄承善将那份请愿书递了过去,并简单的将请愿书的内容解说一番。

“这是新加坡本埠全体华人社团的一致要求,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总共两条要求:第一,希望总督先生立即下令停止进攻朝鲜暴动者占据的街巷和乡村,并切实维护本埠社会秩序;第二,解除边界封锁,允许华人侨民由北方撤退,远离战火,如果不能解除陆上边界之封锁,则应允许港口客船通航,使华人能够乘船离开本埠,前往南洋其它地区投亲靠友,暂避战火,待局势稳定之后,再返回本埠。”

帕克有些惊讶,这份请愿书竟然没有再提赔偿华人损失一事,这多少让人有些奇怪,不过既然对方没有提,那么帕克也就乐得装糊涂,接过请愿书,匆匆扫了几眼,内容倒是不多,只有一张纸,但是那在请愿书后头列出的华人社团、华侨组织的堂口名号倒着实吓人,只怕当地所有的华人组织都榜上有名,无论是白道还是黑道。

“如果总督先生不能立即下令停火并开放边界呢?”帕克谨慎的询问道。

“那么,本埠与毗邻地区的全体华商将立即罢市,码头工人也将全体罢工,拒绝为英国船只装卸物资,华人水手也将离开岗位,至于为巡捕房工作的华人巡捕,也将停止巡逻。”

黄承善很不客气的拿出了商量好的对策,虽然当地小联合阵线的其他秘密委员对此多少有些顾虑,但是黄承善最终说服了他们,而且黄承善心里也很有底气,因为他知道,他们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中枢政府。

“他们会服从你们的命令么?”

帕克很是好奇,虽然刚刚在新加坡呆了几天时间,但是他很清楚南洋的华人社团相互之间对抗的情形,只是他却不知道,现在这些华人社团已经秘密的团结起来了,英国殖民当局安插的许多“钉子”也已被清除了。

“会的,因为无论我们离家多远,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人’。”

黄承善非常自信的点了点头,对于这一点,他非常肯定,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将当地的小联合阵线推到前台了。

帕克沉默下去,他有一种预感,这场南洋的混乱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第762章 历史再次改变

风高浪急,虽然还没有到惊涛骇浪的程度,不过在这种海况下驾驶战舰确实需要高超的技术,而且也需要一份正确的海图。

现在,鲁平的案头上就放着这样一张海图,这是德国海军赠送给他的,上头写满了德文,鲁平的德文水平很一般,所以他不得不一边查看那张德国海军绘制的海图,一边对照那张由国际海事组织公开发行的海图。

民用海图与军用海图在细节上存在很多差别,这从眼前的这两张海图上就可以一览无余,一些在民用海图上被明确标定为“危险海区”的海域在军用海图上却标着“慎重航行”的字样,这说明,那片海域不是不可以通航,只不过需要提高警惕,以免撞上暗礁。

德国海军这些年在远东海域的探索确实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或许还比不上已在南洋地区探索了上百年的荷兰、英国海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至少德国海军绘制的海图要比国际海事组织公开发行的海图更准确。

什么时候中国海军才能绘制出这样详尽的海图呢?

对此,鲁平多少有些信心不足,这可不像购买军舰,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世界上的先进军舰任你挑选,“百年海军”,这不是扯淡,通过这段日子与“绿林”号和“赤眉”号远洋袭击舰的磨合,鲁平真正体会到了建设一支远洋海军的不易之处。

军备还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人才问题,即使“绿林”号和“赤眉”号上的军官和水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海军老兵,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仍不能很快适应这两艘远洋大型袭击舰的操纵,这直接影响了出击效果,因此,到目前为止,这支远洋袭击舰队所取得的战果并不多,只有几艘落单的日本商船。

本来,按照鲁平的意思,他想率领舰队往暹罗湾一带搜索,看看那里有没有值得攻击的日本船队,相比新加坡,暹罗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防备,即使在领海一带发生战斗,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麻烦,毕竟,暹罗只是一个小国,虽然有英国和法国给它撑腰,可是现在欧洲战争已经爆发,英国和法国自顾不暇,又怎么可能去理会一场发生在暹罗近海的海上袭击战呢?

但是就在昨天,鲁平收到了来自统帅堂的电报,根据电报内容,他必须马上率领袭击舰队南下新加坡搜索日本船队,但是同时,他也必须避免与英国护航舰队发生直接冲突。

这个任务可是让鲁平有些头疼,日本大量商船此时就停泊在新加坡港,这个情报鲁平早就收到了,可是偏偏这个时候,英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准备为日本商船提供护航,而新加坡港又一直是英国海军在远东的重要基地,那里设防严密,海岸布有重型海防炮,去这种地方冒险,未免太轻率了些。

鲁平当时就回了电报,询问统帅堂意图,以确认电报员没有译错电码,但是统帅堂的回电却非常明确,那就是“执行命令”,此外没说半句废话。

鲁平就有些纳闷了,一面是前往新加坡搜索攻击日本商船队,一面却又禁止与护航的英国舰队发生冲突,这未免有些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感觉,强人所难啊,总不成碰到英国护航舰队护送日本商船队回航日本的时候一路跟着舰队也去日本吧?

琢磨了一下之后,鲁平突然开窍了,他好象明白统帅堂是什么意思了。

没错,中国的袭击舰队不能碰英国护航舰队,可是这并不代表德国袭击舰队不能碰英国舰队啊,说不定,统帅堂的真正用意就是,由“绿林”号和“赤眉”号为德国袭击舰队充当耳目,然后让德国袭击舰队在英国护航舰队的必经之路上进行伏击,那么,这就不算是中国舰队与英国舰队的直接冲突了。

联系到前几天过来的那份电报,鲁平更加肯定了他的这个判断,根据那份措辞暧昧的电报,他可以在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协助德国舰队,但是不要直接介入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远东海域的武装冲突。

至于统帅堂为什么说话突然变得吞吞吐吐起来,鲁平认为这或许是出于谨慎的需要,毕竟,这些电报是用密码编制的,难保不被英国人或者日本人破译,即使没有被破译,如果英国政府因为护航舰队遭到袭击的事情而迁怒于中国,那么统帅堂也可以有推脱之辞,而不至于直接面对英国政府的质问。

说到底,现在统帅堂是将这付担子全都搁在了鲁平一人肩上,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由鲁平一人担待,别把中枢牵扯进去,这可以看作是中枢推卸责任的作法,但是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中枢对鲁平的绝对信任。

现在,德国海军远东舰队的主力军舰“沙恩霍斯特”号装甲巡洋舰和“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就在德属太平洋诸岛驻泊,再加上其它辅助军舰,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海上力量,只不过由于担心英国远东海军实力过于强大,德国舰队司令斯佩才向德国海军参谋部请求前往南美洲,借道回国。

不过德国海军参谋部似乎仍在犹豫,所以并没有立即同意斯佩的请求,而且利用交还青岛和胶州湾的机会将滞留在胶州湾的“纽伦堡”号轻巡洋舰、“埃姆登”号轻巡洋舰、“莱比锡”号轻巡洋舰以及一些辅助军舰组成远东第二分舰队,与奥匈帝国老式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一道由青岛南下,前往德属太平洋诸岛增援斯佩舰队,目前,那支分舰队已经航行到台湾海峡以南海域,正兼程赶往德属太平洋诸岛,一旦抵达目的地,德国斯佩舰队的实力将得到大大加强。

至于鲁平率领的中国海军远洋袭击舰队,目前已航行至距离新加坡不到五十海里的海域,以目前的航行速度,在中午之前就能望见新加坡港了。

鲁平已经决定,按照统帅堂的意思来一次“声东击西”,所以,他指挥舰队来到了英国海军新加坡基地。

鲁平从舰长室走上舰桥,下令减慢航速,以节约燃料,因此,当这支由两艘远洋袭击舰和六艘武装补给舰组成的袭击舰队驶抵新加坡近海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整了,而且,就在这片近海,他们碰见了一艘英国轻巡洋舰。

老远望见两艘悬挂着中国国旗的大型军舰驶向新加坡近海,英国舰长一边手忙脚乱的让参谋向新加坡海军基地拍发电报,一边指挥水兵们进入战位,做好了战斗准备。

看到英国军舰做出开战的架势,鲁平只是让水兵们进入战位,但是并没有下令调转炮口,而是下令舰队继续慢速航行,同时用军舰甲板上的吊车放下一艘交通艇,派一名副官乘坐交通艇前往那艘英国轻巡洋舰,为英国舰长带去一封用英文书写的情况说明,跟英国人明说,中国海军舰队过来只是来寻找日本商船队的,希望英国朋友不要误会。

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也是对英国海军力量的无视!

这封情况说明信很快被那位尽忠职守的英国舰长派人送回了新加坡海军基地,这不仅激怒了英国海军基地司令,同时也使那位早就焦头烂额的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先生六神无主起来。

原因无它,就在昨天下午,这位傲慢的总督先生拒绝了中国侨民的请愿书,他不同意立即与朝鲜人停火,而且也不同意华人和华侨撤离战火中的新加坡港,此举激怒了中国侨民团体,于是一声令下,海员、码头工人罢工,华人店铺罢市,华人巡捕也纷纷离开巡捕房,至于华人中的激进青年,更是有不少人加入了“高丽义勇军”,与朝鲜战友并肩作战。

这样一来,整个新加坡港立即变成了一座死港,码头上空无一人,街道上也空无一人,只有枪声,没有号子声,结果,新加坡港的所有船只都无法装卸货物,就连英国军舰也只能依靠英国水兵和印度士兵装载煤炭。

偏偏这种时候,港口外头来了带着敌意的中国海军舰队,不用说,这位总督先生肯定是坐不住了。

好在电报是通的,于是总督先生一封电报拍去英国伦敦,向政府和海军部门报告了相关情况,而且附上了那位新加坡海军基地司令的请求,那请求也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请求允许开战。”

很快,英国政府的回电过来。

首先,否决了新加坡海军基地司令的开战请求,“不许向中国舰队开火,除非对方首先开火,或者对方进入领海线以内。”

其次,向新加坡海军基地司令下达了第一道护航命令,根据这个命令,英国驻新加坡海军舰队将在当天下午正式启动对日本商船队的护航计划,并最迟在当天晚上起航,护送第一支日本商船队返回日本,至于具体该动用多少英国海军力量,这“应该视情况由该舰队司令自行决定”。

于是,英国海军新加坡基地立刻变得繁忙起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码头工人,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不得不动用了殖民地官署的英国官员,到了后来,甚至连总督先生本人也去码头推了几下手推车,为英国军舰装载煤炭。

这一忙就忙到快天黑,其间,所有的英国人都有些心虚,他们担心中国舰队突然发动进攻,为此,基地司令下令所有海岸大炮做好射击准备,同时总督先生也决定暂时与朝鲜武装人员达成停火,以全力应付眼前的危急局面。

好在中国舰队始终没有任何发射炮弹的迹象,而且也没有进入领海线以内,所有的英国人都松了口气。

“虚张声势的中国佬,让他们见识见识英国远东海军的实力!”

带着这个想法,英国基地司令决定派出新加坡港里的所有英国海军主力军舰,护送二十艘日本商船返回日本,一方面是保护日本盟友的海上生命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炫耀武力。

于是,在夜幕的笼罩下,死寂一片的新加坡港终于汽笛长鸣,在那夜色中,一支庞大的舰队起航了,这支舰队特意拐了个弯,押着疑神疑鬼的日本船队从中国袭击舰队的鼻子底下兜了个圈,以示对这位不速之客的蔑视。

中国海军的袭击舰队依旧没有开火,只是默默的跟在这支英日混合舰队的后头,亦步亦趋,就像非洲草原上一只落单的狮子,面对庞大的野牛群却无处下嘴。

看起来中国人到底不敢招惹大英帝国,大英帝国的光辉足以笼罩远东,英国海峡殖民地官署的所有英国人都笑得非常开心。

不过英国人的开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当天深夜,一艘在外海巡逻的英国炮舰向港内报告,那支中国海军的远洋袭击舰队又返回了新加坡外海,并在靠近领海线的地方缓缓游弋。

这一下,所有的英国人又大惊失色起来,因为基地司令将新加坡港内的所有英国远东海军主力军舰都派去护航了,就凭现在港内的舰队是不可能抵挡中国海军舰队里那两艘远洋大型袭击舰的。

虽然有海岸炮台的保护,可是英国海峡殖民地的那位总督先生始终觉得还是应以稳妥为上,毕竟,新加坡海军基地对于大英帝国而言至关重要,不能有任何闪失。

于是,总督先生的一封紧急无线电报立刻拍了过去,到了次日凌晨时分,英国远东舰队的几艘主力战舰终于及时返回了新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