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现在英国总督发了狠话,就怕朝鲜人临阵退缩。”
见黄承善仍有些担心接下去的工作,龚春台淡淡一笑,说道:“这个你倒是不必担心,朝鲜侨民组织的头面人物都是当年在朝鲜半岛上跟日本军队打过仗的,见过世面,而且军情局也在其中安插了眼线,有他们带头,就不愁发动不起来,一旦发动起来,这英国人就要手忙脚乱了,那么咱们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一半了。”
黄承善点了点头,从茶几上提起龚春台的那件薄绸褂子,交给龚春台。
“龚大哥,咱们现在赶紧赶去东塘村,无论如何,先把船上的枪支弹药弄上岸,现在英国人是风声鹤唳,到处都是巡逻兵,水警也出动了,咱们还是小心为妙,尽快将军火转移到安全地方。实在没地方装,干脆就装在药铺仓库里。”
“正是。你赶紧召集人手,咱们立刻去东塘。”
龚春台点了点头,穿好上衣,趁着黄承善召集人手的时候,他先去了一趟电报局,用明码向槟榔屿拍发了一封非常简短的电报,然后就等着对方回电,半个小时后,回电过来,龚春台这才拿着电报抄稿赶回了新福州国药铺。
此时,黄承善已召集起了五个干练手下,都是情报站最可靠的情报员,为了此次行动,情报站可以说已经高效率的运转起来。
见龚春台赶回,黄承善急忙带人跟着他登上一辆运送甘蔗酒的四轮马车,然后吩咐车夫将马车赶往东塘渔村。
在马车上,龚春台将那封电报抄稿交给黄承善,请他过目,看过之后,黄承善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然后将电报抄稿塞进了嘴里,咽了下去。
见黄承善如此谨慎,龚春台乐了,说道:“你倒是谨慎,这倒与另尊的性格颇为相似,要是老爷子也能跟咱们一样为国出力,那就更好了。”
“没办法,华人在这里讨生活,不得不谨慎一些,虽然英国人比荷兰人文明一些,可是毕竟跟咱们不同文、不同种,非我族类,终究不贴心。”
黄承善说了几句,然后立刻闭上了嘴,因为一队英国骑兵正迎面赶来,好在并没有特别留意这辆运酒的马车,而是径直驰向军港方向。
马车前往东塘,必须经过一处英国兵营,当黄承善和龚春台坐着马车赶到那座英国兵营的时候,老远就望见兵营门外黑压压聚集着一大帮人,等到了近前,就听见了用朝鲜话谩骂的叫嚷,数百名朝鲜劳工聚集在英国兵营门外,手里挥舞着标语,喊着口号,冲着兵营谩骂。
黄承善看了龚春台一眼,两人都是心照不宣,并情不自禁的握了一下手,他们知道,朝鲜侨民组织已经按照事先的安排开始策划抗议行动,他们也很清楚,就在抗议行动之后,一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行动也将随即展开,而针对的对象就是英国海峡殖民地的殖民当局,这一次,朝鲜劳工将作为前台表演的势力,而中国的力量将在他们的背后发挥作用。
看到兵营门外那些戒备森严的岗哨,以及那些神情紧张的英印士兵,黄承善不得不吩咐车夫加快速度,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半个小时之后,马车抵达了东塘,黄承善和龚春台带着手下跳下马车,然后走进村庄。
东塘本是座小渔村,这里的渔民多半来自福建,因此与黄承善关系很好,黄承善也利用这个关系在这里发展了一些外围情报人员,并且在这里设有联络站,专门与从婆罗洲过来的渔船联系。
到了渔村码头,龚春台看见一艘马来风格的帆船,船艉飘扬着英国旗。
黄承善指了指那艘帆船,说道:“就是那艘船,船长也是华人,世居婆罗洲已有几代人的时间,不过和其他华人一样,也是心向祖国的,他的船经常走私,熟悉这里的海域情况。”
龚春台点了点头,跟着黄承善上了那艘帆船,然后由船长领着去了底舱,翻开底舱的夹板,十几口木箱就藏在那里。
龚春台打开其中一口木箱,看见的是一包一包的子弹,然后打开另一口木箱,这里头装的却是成捆的步枪,清一色的日制金钩步枪,枪上涂抹着很厚的防锈油,以保证枪支的性能。
“这是第一批货,五百杆步枪,五万颗子弹,明天还有一艘船靠岸,装的枪支弹药更多,这么多军火,必须就近找个安全的地方存放,如果朝鲜人确定了暴动日期,就可以很方便的拿出来给他们用。”
黄承善指着那些步枪,颇有些发愁,按照他们预先的策划,朝鲜人一旦动手,就可以将步枪支援给他们,但是目前为止,朝鲜侨民的那帮首脑人物尚未确定暴动日期,那么,这步枪就只能先找地方存放起来,而且存放地点还不能距离新加坡港太远,以便使用时可以很方便的取用,而不必跑到外地去。
龚春台想了想,然后说道:“如果存放在药铺仓库的话,一旦暴露,你们黄家就无法在这里继续呆下去了,你可得想好了。”
黄承善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华人在南洋饱受欺凌,洋人只是将我们当成是他们的奴仆,而土著又视我们为仇寇,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这种日子,我算是过够了,如果将这些军火藏在药铺仓库之中,肯定要冒风险,但是即使暴露了,我也不担心,只要祖国还收留我们,我们就不愁没有地方可去。”
龚春台拍了拍黄承善的肩膀,没有说什么,他很清楚,这位青年已经豁出去了,而且他也相信,只要身后站着祖国,他们终究是有地方可去的。
此时,那位船长走上舱面,然后又回到底舱,站在舷梯上喊了几声,用的却是福建土话。
“他说什么?”龚春台询问黄承善。
黄承善说道:“他说天气变了,风暴过来了。”
龚春台与黄承善走上甲板,向海面上望去,果然,那海天线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雷暴已经向这边扫了过来,虽然距离海岸尚远,但是两人都已感受到了那风暴强大的威力。
这场风暴,来得真是时候。
第743章 局势混乱
夜已深,城里的多数居民都已进入了梦乡。
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朱尔典还没有休息,他仍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现在远东在打仗,欧洲也即将开始打仗,这种时候,正是各国外交官最忙碌的时候,朱尔典必须为了英国的利益而殚精竭虑。
朱尔典现在正在起草一份给英国政府外交部门的报告,内容是关于英国在华租借地威海卫的,再过几天,就是德国正式向中国交还胶州湾租借地的约定时间,目前看来一切顺利,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的话,中国很快就会恢复对胶州湾的主权,完全主权,毫无疑问,通过这一举动,德国赢得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好评,中国的舆论界不乏鼓吹中德结盟的声音,面对德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动,英国政府就显得多少有些迟钝了,这不利于中英两国的关系。
德国在透露出准备向中国交还胶州湾租借地的意向之后,朱尔典实际上就已向英国政府外交部门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建议英国也跟随德国行动,将威海卫租借地交还中国直辖,但是他的这个建议提出之后,却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了,也不知道是英国政府官僚主义发作,还是这份文件根本就没有送到外交大臣的办公桌上。
在朱尔典看来,英国海军当初之所以选择威海卫作为租借地和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长远打算,完全是跟风行动,跟在其它列强后头分一杯羹罢了,所谓“监视俄国舰队”的借口实在是非常勉强,而且这个借口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立刻就显得非常可笑了,虽然目前看来,威海卫似乎可以用来牵制中国、日本、德国,但是实际上,威海卫租借地的战略意义已经大大下降了,它远不及香港对英国的重要性,而且随着德国交还胶州湾租借地,威海卫对于英国的战略意义进一步下降,朱尔典坚持认为,在目前英国大举实施战略收缩的背景之下,完全可以将威海卫租借地交还中国,这不仅能够节约海军经费,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一惠而不费的举动修复中国与英国的关系。
毕竟,德国人已经做出了表率,如果英国政府还想维持住它在远东的影响力的话,就应该主动向中国示好,修复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而交还威海卫显然是两国修复关系的一个突破口,只要英国政府能够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主动,英国的远东政策就可以掌握主动。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中国与日本的局部战争中,中国已经显示出了让人惊讶的军事潜力,只要假以时日,中国很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东亚地区的关键角色,无论英国政府是否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事实就是,东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必须提前做出准备,调整远东战略,维持英国的全球霸权。
也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朱尔典决定再起草一份正式的报告,通过政府渠道直接递呈英国外交部门,无论如何,也必须尽快行动,以阻止中德之间的继续接近,现在欧洲全面战争实际上已经在法律意义上爆发了,越是在这种时候,英国政府就越是有必要采取主动,这与英国的面子无关,只与英国的利益有关。
终于,朱尔典完成了那份关于交还威海卫租借地的报告,他抬头看了眼办公桌上的闹钟,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不过他还是一点睡意也没有,于是索性将那份报告搁在案头,然后从文件筐里拿起那摞刚才由秘书送过来的电报抄稿,打算看看这些来自外地的电报,这些电报通常都是驻各地的领事拍发过来的,其中有军事情报,也有社会情报,以及一些工作上的请示。
其它的电报也就罢了,倒是其中的一份电报引起了朱尔典的兴趣,这份电报却不是英国领事拍发过来的,而是由英国驻香港的外交部门转发过来的,拍报人是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府,电报的内容让人有些惊讶,因为根据电报上的描述来看,新加坡港似乎发生了朝鲜劳工的骚乱,局势似乎有些失控,英国总督不得不拍一封电报给英国驻华公使,向他询问那个“远东和平委员会”解散了没有,如果没有解散,那么,这位总督先生打算请这个委员会协助解决朝鲜劳工所造成的麻烦。
那个所谓的“远东和平委员会”早就解散了,那本来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国际组织,是在美国政府的强烈建议下组建的,美国人一向热衷于组建一个国际组织以调解各国冲突,在几年前的那场“东北亚危机”中,美国人倒是很好的实践了一次,而且他们显然也自认为干得不错,虽然之后,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试图保留这个“远东和平委员会”,但是由于英国、法国的冷淡态度,以及日本、俄国的不合作态度,这个国际组织最终于无形中解散了,只是没有像成立时那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而已,那位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当然就不清楚这个委员会实际上已经解散了。
朱尔典将那张电报抄稿翻过去,用钢笔在背面写上了给那位英国总督的回电:
“很遗憾,总督先生,远东和平委员会在一年多以前已经正式解散了,您不可能得到它的帮助。我建议,您最好立即向国内报告,新加坡是大英帝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我相信您一定能够管理好那里,并且保证那里的正常秩序。”
写回电的时候,朱尔典其实并没有意识到那位殖民地总督所遇到的麻烦远比他在电报上讲得更为棘手,朱尔典只是凭着他的直觉认为在战争时期新加坡港对于英国而言的重要性,回电内容只不过是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而已。
很快,朱尔典浏览完了所有的电报抄稿,而这时,他也有些困倦了,于是站起身,走出了办公室,叫来秘书,让他替他收拾办公桌上的文件,然后就赶去公寓休息,喝了杯酒,一觉就睡到了天亮。
次日醒来,朱尔典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非常不错,过去他失眠,是因为政策不确定,但是现在,英国的政策已经确定下来,那就是尽一切努力击败德国和同盟国集团,确保英国利益,为了这个利益,英国可以考虑与中国修复两国之间僵化的关系,所以,朱尔典最近的睡眠一直不错,精神状态也很不错。
朱尔典本来是打算练练板球的,但是刚吃过早餐,秘书就匆匆走过来。
“先生,美国驻华公使司戴德先生刚才打来电话,他想与您马上见面,讨论一下英属海峡殖民地的问题。”
朱尔典非常惊讶,他立刻想起了昨天晚上的那封电报,难道英国海峡殖民地又发生了什么事件,以致于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想到这里,朱尔典也不打板球了,吩咐秘书请那位美国公使过来说话。
半个小时后,美国驻华公使司戴德带着秘书赶到了英国驻华公使馆,朱尔典特意在办公室会见了这位美国公使。
“公使先生,请原谅我的冒昧,我想向您打听一下,关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昨天下午发生的骚乱情况,根据美国驻新加坡领事的报告,情况似乎很糟糕,可是由于目前新加坡有线电报网基本瘫痪,无法知道后续情况,美国政府非常担心那里的美国公民的安全,不仅向英国政府询问,而且也通知我就此问题向公使先生打听一下,如果您有什么更确切的消息的话,请告之。”
见到英国公使的面,美国公使就开门见山,基本上没有多少外交辞令,这或许可以多少说明一些问题。
朱尔典很是诧异,他这时才明白海峡殖民地那边的情况很可能比他预想的更糟糕,不过他现在确实不可能给司戴德多少有用的消息,他所知道的情况只限于昨天晚上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给他拍来的那封电报。
“如果我知道详细情况的话,我一定会转告公使先生的,可是目前我基本上也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昨天下午,因为两艘在新加坡港停泊的日本商船被不明身份的破坏分子用重型炸弹炸沉,英国驻海峡殖民地总督不得不下达了搜捕可疑危险分子的命令,根据这道命令,英国军队逮捕了数百名嫌疑分子,其中以朝鲜劳工居多,这显然引起了朝鲜劳工团体的不满和抗议,抗议似乎是在下午开始的,到了晚上就发展为骚乱,根据我得到的情报,昨天深夜,局势似乎已得到了控制。”
朱尔典的回答基本上算是诚实的,他只是隐瞒了英国军队开枪打死数十名参加抗议的朝鲜劳工的情报,他本以为敷衍一下司戴德,这个美国人就会满意的离去的,但是他却没有想到,美国人显然比他知道的内幕更多。
“公使先生,看来您不比我知道的更多,根据美国领事在电报通讯中断之前的报告,英国军队在朝鲜劳工团体组织抗议和示威活动的时候,悍然开枪,打死了数十名朝鲜劳工和侨民,这显然激怒了旅居当地的朝鲜侨民,抗议最终发展为骚乱,似乎也正是由此引发的,骚乱人群甚至试图焚烧英国兵营和殖民地官署,只是因为一场暴风雨的到来而没有得逞。”
说到这里,司戴德不无担忧的引申到了另一个话题上。
“根据美国驻新加坡领事估计,目前旅居在新加坡附近的朝鲜侨民大约有两万多人,一旦这些朝鲜人因为同胞遭到英国军队枪杀而发动暴动的话,恐怕当地的局势会进一步恶化,不要忘了,这些朝鲜侨民中,许多都曾是在朝鲜半岛的反日独立战争中参加过抵抗军的战士,他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擅长游击战,我认为,在热带雨林地区进行反游击战,其难度要远高于在朝鲜山区或者南非草原进行反游击战。”
司戴德说得很委婉,这实际上是在提醒英国人提防朝鲜侨民发起游击战。
“两万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朝鲜侨民居住在新加坡?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远东和平委员会’只向当地输出了数千朝鲜劳工而已。”朱尔典眉头拧了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经济状况比其它地区更好,吸引了更多的朝鲜侨民往新加坡移居,甚至连当时被安置在菲律宾的朝鲜劳工也在想办法迁移到新加坡去,另一方面,似乎是因为非法的移民,据美国领事的报告,每年借道东南亚各地通过非法途径移民到海峡殖民地的朝鲜侨民都有上万人的规模,而其中的多数人都选择在新加坡定居,这还仅仅只是保守的估计,实际上,由于中国侨民、朝鲜侨民都参与到这个人口走私买卖中去,真实的非法移民人数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迷。”
司戴德的话让朱尔典更加忧虑,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情况竟是如此的棘手,当年的“远东和平委员会”在东南亚地区的移民行动似乎是将一只烫手的山芋扔到了英国手里,而现在,英国海峡殖民地的那位总督先生显然被这只山芋给烫着了手。
就在朱尔典与司戴德说话的时候,一名英国公使的秘书拿着一封电报走到了朱尔典身边,耳语几句,将电报递了过去。
朱尔典看了眼电报,眉头拧得更紧,站起身,然后又立刻坐了回去,沉默良久。
“发生了什么事情?公使先生。”
司戴德忍不住询问,在他看来,英国政府最近显然有些手忙脚乱,一边是欧洲的战争,一边是海峡殖民地的乱子,对于一个正在走向衰落的强国而言,眼前的这些麻烦显然不是什么好的兆头,相比之下,美国就幸运得多了,可以隔着两大洋看热闹,而且也可以趁机捞上一笔。
所以,美国政府现在的立场是,无论欧洲发生什么事情,美国将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不过考虑到英属海峡殖民地距离美属殖民地菲律宾不远,为了防止当地的骚乱扩散到菲律宾,美国政府决定在这件事情上拉英国政府一把,好歹先把局势稳定下来,毕竟,菲律宾也有不少朝鲜劳工。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那个“远东和平委员会计划”就是出自司戴德的突发奇想,不过如果没有那位中国总统先生的鼎力支持的话,这个将朝鲜反日分子安置到南洋的计划也不可能实施,只是司戴德一开始建议的安置流亡分子的地点是蒙古地区,但是那位总统先生不同意,于是最后就将安置地点改在了南洋地区,这也是出于那位总统先生的提议。
不过说句实话,美国政府对于在菲律宾地区安置朝鲜反日武装分子是很勉强的,在美国政府看来,虽然他们放下了武器,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朝鲜独立的理想,而事实证明,美国政府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现在,那些朝鲜反日武装分子确实重新拿起了武器,不过这一次,他们反抗的是英国人。
也正因此,司戴德坚持认为,如果南洋局势因为这些朝鲜人而变得动荡起来的话,那位总统先生理应与他一起为此承担责任,并尽力从中斡旋。
第744章 各有所谋
朱尔典坐在沙发上沉默了很久,然后抬起头,向一脸好奇的司戴德望去。
“公使先生,这封电报是刚刚从英国外交部门拍发过来的,内容就是关于海峡殖民地的骚乱的,根据这封电报上的描述来看,骚乱并没有完全控制住,目前朝鲜侨民仍然在举行抗议活动,而且旅居当地的中国侨民也加入了抗议行列,因为在昨天晚上的骚乱中,一些中国人经营的店铺被奉命镇压骚乱的英国军队摧毁了,而且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伤亡,于是,中国侨民与朝鲜侨民站到了一起,要求英国殖民当局就此问题做出解释,并给予合适的赔偿,而与此同时,朝鲜侨民组织也正式向英国海峡殖民地当局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要求殖民当局立即释放被关押的朝鲜侨民,并严惩下令向示威人群开枪的英国军官,第二个条件,要求殖民当局立即给予他们合法的居留身份,而且向那些愿意返回朝鲜参加反日独立战争的朝鲜侨民颁发护照,并派船护送他们前往中国某个中立港口。”
朱尔典的解释让司戴德有些惊讶,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说句实话,确实很出美国政府的预料,尤其是旅居当地的华人与华侨也参与到这件突发事件中去的时候。
其实朱尔典的话是经过了他的刻意加工的,真实的情况是,在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的镇压过程中,英国军队动用了大炮,正是炮弹摧毁了一些中国侨民的建筑和商店,并且炸死炸伤不少华人、华侨,正是这个缘故激怒了中国侨民,而就在这封英国政府的电报到达之前,巷战已经在新加坡港和柔佛港开始了,与英国军队作战的主要是朝鲜侨民,他们的武器部分来自于夺取的英军枪支弹药,另一部分日制枪弹则来源不明。
在朱尔典看来,那位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显然在突发事件面前慌了手脚,他那些卤莽的军事命令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他似乎完全忘记了一个殖民地长官的信条,那就是拉拢多数、孤立少数,他非但没有团结殖民地的其他族群,孤立朝鲜侨民,反而用大炮将自己彻底孤立起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到底是那位总督先生自己的卤莽,还是英国政府的授意,目前朱尔典还不清楚,但是考虑到现在欧洲的紧张局势,即使此举是英国政府授意的,朱尔典也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欧洲战争已经爆发,如果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突然动荡起来的话,对于英国进行战争准备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使德国从中渔利,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对朝鲜侨民的镇压才会如此的凶猛。
值得警惕的是,朝鲜侨民不仅聚居在海峡殖民地,而且也聚居在婆罗洲,一旦局势无法控制,蔓延到婆罗洲的话,恐怕整个英国东南亚的殖民秩序将遭到挑战,而这显然不利于英国在欧洲的备战。
无论如何,必须尽快平息这场骚乱,可是从何处入手呢?朱尔典一时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想到了向美国求援。
但是司戴德现在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建议,何况他只是驻华公使,按说这种殖民地事务是轮不到他插嘴的,他仅仅只是此次突发事件中的一个配角,唱主角的应该是美国政府和美国驻东南亚各地的外交官。
甚至连朱尔典也不是主角,他也是配角,不过很快,司戴德和朱尔典就会发现,他们即将成为这个突发事件中的重要配角,甚至可以充当主角,原因很简单,因为就在当天上午,中国外务部分别知会英国、美国驻华公使,请他们前往外务部,就英国海峡殖民地发生的骚乱进行深入磋商。
中国中枢政府完全有理由介入此事,因为根据中国驻新加坡领事报告,在昨天晚上的冲突中,有数十名中国侨民死伤,这些人中有一些人拥有双重国籍,在法律上讲,他们也是中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在海外的权益是每一个主权国家的义务,也正因此,中国中枢政府完全有理由就这一问题向英国政府表明自己的立场,至于美国公使受邀,则是出于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请美国政府从中斡旋,以避免因为英国政府的强硬立场而使中英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接到中国外务部的邀请,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最先赶到外务部,随后美国驻华公使司戴德也赶到了外务部,由于原任外务总长伍廷芳已经辞职,并已前往青岛主持胶洲湾主权交还事宜,因此现在代理中国外务总长的是外务部次长颜惠庆,接待两位公使先生的也正是这位颜次长。
按照总统的意见,颜惠庆向英国方面转达了中国方面的要求,一共五点:第一,妥善安置中国侨民,对于那些因炮击而流离失所的华人、华侨,英国殖民当局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第二,对于在冲突中不幸死伤的华人、华侨,英国殖民当局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第三,英国殖民当局不能因为部分华人、华侨的过激行为而敌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中国侨民群体,这些人中有不少拥有中国国籍,如果他们想回国,英国殖民当局应该提供便利;第四,鉴于目前英国海峡殖民地的秩序有失控的趋势,中国方面理解英国政府的处境,但是并不赞同单纯的使用武力镇压朝鲜侨民的抗议活动;第五,中国中枢政府已接到高丽独立国政府的正式请求,决定作为中间人代表高丽独立国政府就此事件与英国方面进行磋商,以期和平解决此次事件。
这些要求并不算非常过分,英国公使朱尔典当场表示愿意将中方立场向英国政府汇报,而美国公使司戴德也同时表示,他可以立即将中方的观点传达回美国国内,并建议美国政府以中立立场加入到这一外交斡旋中去。
送走了两国公使,颜惠庆立即乘上轿车,赶去总统府拜见大总统。
赵北是在统帅堂接见的颜惠庆,听取了这位代理外务总长的汇报,并做出了一些更详细的批示,然后打发颜惠庆回了外务部,继续与美国方面就此事件进行磋商,并寻求暹罗(泰国)政府的协助,同时组织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社团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卫,尤其警惕当地土著人的动向。
颜惠庆走后,赵北拿起电话,摇通了军情局,将局长田劲夫叫到了统帅堂,面授机宜。
其实发生在英属海峡殖民地的这场骚乱和暴动完全是出于赵北的一手策划,而具体执行的部门就是军情局,而且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达成,军情局同时动用了四处和五处的力量,可以说,自从军情局组建以来,这是该局执行的最为大胆的海外行动,几乎所有安插在南洋地区的顶尖情报员都围绕着这个行动计划展开了活动,而这个行动的正式代号就是“南洋风暴”。
本来田劲夫是打算亲自南下主持此次行动的,但是考虑到军情局事务太多,还离不开他的主持,因此,最终被派去南洋领导“南洋风暴行动”的是龚春台。
龚春台是会党出身,领导过多次反清起义,而且熟悉华人社团,虽然是半路出家的情报人员,但是他的行动能力很强,由他领导此次行动,确实比较合适,再加上当地情报站的配合,行动起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波折,他们先利用朝鲜反日组织在新加坡港的日本商船上安置了定时炸弹,炸沉了两艘运载军用物资的日本商船,然后再利用朝鲜侨民团体煽动了一场针对英国海峡殖民地当局的抗议活动,并成功的利用紧张的形势挑起了一场武装暴动。
当然,行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英国军队在镇压朝鲜侨民抗议活动时使用了大炮,并用大炮摧毁了一些华人、华侨的建筑和店铺,这激怒了华人、华侨团体,于是,当地的中国侨民也迅速站到了朝鲜侨民一边,少数人甚至还参加了随后的巷战。
这一切细节,已经通过电报拍发到了军情局,赵北叫田劲夫过来,也正是询问此事,不过由于当地的有线电报通讯正陷入混乱中,而无线电报目前尚未连接,因此,军情局能够向总统提供的情报也很有限。
“一旦电报通讯恢复,你立即拍电报过去,提醒龚春台他们,尽量克制住情绪,劝阻华人、华侨,不要直接与英国军队进行军事对抗,目前来讲,朝鲜侨民仍将在前台表演,中国侨民必须保持中立,至少目前要保持中立,不然,中枢就无法按照原定方案执行战略了。我也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