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北也点了点头,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不过,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位普通的革命者了,我现在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这里就是中华民国的总统府。今天费了这么大的劲把你从内政部监狱里提出来,带到这里,咱们这是秘密会面,我不会对别人讲,也希望你不会跟别人讲。”
秦四虎搬来一把椅子,安重根大大方方坐了,抬头打量着坐在上首的赵北,但是却没有说话。
“我是革命者,你也是革命者,我是为了中国的崛起而革命,你是为了朝鲜的独立自主而革命,虽然我们目的不同,可是手段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暴力使敌人看到我们的力量。”
赵北也没多说废话,直接切入正题。
“你刺杀日本政客伊藤博文,这个行动很英勇,我本人很佩服你的英勇,但是,作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我也必须对你进行审判,这一点,也希望你能理解,毕竟,你是在我国领土上进行暴力活动,这本身是对我国法律的挑战,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你的司法审判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审判你的时候,我会提醒法庭,邀请各国记者到庭听审,让他们看到我国的法律正在走向文明和公正。”
赵北前头的那些话倒也没什么,但是最后的那几句话却让安重根眼前一亮。
“总统阁下,您的话是真话么?您真的会邀请各国记者到法庭听审么?”
安重根站了起来,激动得浑身发抖,是啊,一旦各国记者到庭听审,那么,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主张和理念告诉他们,然后通过这些记者传播这些主张和理念,使更多的爱国志士觉醒,与日本殖民者战斗到底!
自从在大前门火车站被捕,安重根一直被关押在内政部监狱里,对他的审判迟迟没有展开,这让他心中很是不安,他最担心的不是被判极刑,而是被秘密处决,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会去死,刺杀伊藤博文的目的又是什么?
现在,这位民国的大总统竟然准备邀请一帮外国记者到法庭旁听审判,安重根非常激动,因为,他可以借这个机会向同胞们阐述他的主张了。
“我作为一国元首,说话当然算数。不过,作为交换,你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赵北示意安重根坐下。
“什么问题?如果你想问我的同谋者,那么我会告诉你,我没有同谋者。”
说到这里,安重根掀起上衣,露出了那一身的伤痕,这是在监狱里受到的苦刑,北洋中枢为了问出他的同谋者,并不介意对他动刑。
赵北笑了笑,摇着头说道:“我对你有没有同谋者并不感兴趣。我想问你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你是只痛恨伊藤博文,还是痛恨整个日本?”
安重根又站了起来,恨恨说道:“我痛恨的是整个日本统治集团!我痛恨的是日本殖民者!总统阁下,作为饱受日本侵略和压榨的邻国,中国和朝鲜有必要联起手来,共同反抗日本的侵略!”
“请坐,请坐。你说的不错,中国和朝鲜的爱国志士确实有着共同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日本。”
赵北点了点头,话锋一转,又道:“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小列强,已经被西方强国视为所谓的‘文明国家’,虽然是二等文明国家,可是毕竟被列强集团接纳了,现在要想对抗日本,就必须先搞臭日本!我今天请你过来说话,主要就是为了搞臭日本。”
翻译将这段话翻译过去,安重根很是诧异,问道:“总统阁下是什么意思?”
“我问你,伊藤博文在朝鲜是不是在秉承日本政府的意思残酷的压榨朝鲜?日本的那些殖民官员是不是在朝鲜胡作非为?朝鲜王室是不是遭受日本那个所谓的‘朝鲜统监府’的非人虐待?日本商人是不是在朝鲜大肆倾销劣质日本商品,而且极力诋毁美国商品的质量?……以上这些,是不是事实?”
赵北一连串的“是不是”问了过去,这不仅让安重根有些莫名其妙,就连那名翻译也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大总统阁下到底想干什么。
不过两人很快还是回过味来,他们明白,赵北这是打算给日本人下烂药呢,再联系到那些即将旁听法庭审判全过程的各国记者,赵大总统的用意已很清楚了。
毫无疑问,赵北这是在搞小动作,为此,他甚至秘密会见了一个国际刺客。
“是!日本从来就不是一个文明国家!它披着文明的外衣,但是内里却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日本是远东和平的最大威胁!”
安重根领悟了赵北的意思,已经开始盘算怎么在法庭上发表演说了,而且,他相信,只要配合得好,这位总统先生一定会想办法将他的演讲传播出去,那样一来,即使他为此牺牲,却是更有意义了。
“很好,安先生,你是一位真正的爱国志士,你肯定会流芳百世,你的名字肯定会载入史册。委屈你在监狱里再呆一段日子,我会吩咐人改善你的待遇的,如果想看什么书籍,尽管说,内政部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这样一来,你到了法庭上,才会更有信心,各国记者才会更加同情你的祖国和你的人民。”
赵北很满意对方的表现,站起身,握住安重根的手,勉励一番,然后吩咐卫兵给他穿上军装,又送回了内政部。
安重根走后,那名朝鲜语翻译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硬着头皮问了几句。
“大总统,你叫这个人过来,就是为了让他在法庭上说日本人的坏话?朝鲜已被日本统治,这是列强们认可的事实,他们绝不会因为这个人的几句话就改变对日本的看法。”
赵北淡淡一笑,说道:“这一点我当然明白,国家战略为国家利益服务。不过,这个人还是有大用处的,我要将他当成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不仅可以把朝鲜的爱国者团结起来,而且可以挑动整个远东局势发生变化,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东三省目前这种岌岌可危的局势就能得到极大缓和,这一点,至关重要。”
总统的话高深莫测,这名翻译一时领悟不了,不过既然总统决定这么干,那么,谁也阻止不了他,毕竟,这是一位强势总统,“远东狂人”。
第421章 南行山东(上)
鲁西北的旷野中,一条铁路南北延伸,这条铁路属于津浦铁路的北段,目前由德国财团控制,但是尚未修建完毕。
津浦铁路就是以前的津镇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本身就是一场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与京汉铁路一样,这条铁路也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商议兴建事宜的,最先提议修建津浦铁路的是美国人,但是美国人并没有直接出面,而是通过一位与美国商界关系密切的留美华人容闳出面,向清廷上奏,请求开办津镇铁路公司,并同意为此先向财政拮据的清廷“报效”二百万两白银,而后,每年的铁路公司赢利中抽出百分之二十五的利润“报效”朝廷。
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讲,容闳的这个建议很有诱惑力,因为甲午战争的战败,清廷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导致财政极为困难,如果按照容闳的这个建议,不仅当时就能收入二百万两白银,而且之后也能从这个津镇铁路公司的赢利中分润,所以,一向对铁路不感兴趣的清廷立即对容闳的建议做出了反应,发布上谕,正式批准了容闳的奏请,允许建立铁路公司,并兴建铁路。
但是清廷的这个上谕一发布,就立即引起了德国的抗议,因为按照铁路规划,津镇铁路将通过山东境内,而山东刚刚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德国强烈要求清廷将津镇铁路的修筑权交给德国财团,并且由德国财团控制这一南北交通动脉。
德国的抗议让清廷非常震恐,但还没等清廷来得及做出反应,英国的抗议也接踵而至,而且英国不仅进行了外交上的抗议,甚至还动用了远东舰队,直接对清廷进行武力恫吓,英国的借口非常的无赖,而且这个借口也同时涉及到了美国————因为英国在芦汉铁路借款的交涉中受了委屈,所以,清廷必须对英国进行“补偿”,而补偿的内容就是将津镇铁路交由英国财团修建和控制。
芦汉铁路就是后来的京汉铁路,在那场路权的争夺战中,英国、美国为一方,法国、俄国、比利时为另一方,双方为了这条南北大动脉的控制权进行了一番明争暗斗,但是由于美国很快就陷入了与西班牙的战争之中,无力再关注芦汉铁路问题,因此,英国最终在这场路权争夺战中败北,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路权争夺战中,德国是站在俄国一边的,而且当时的英国尚未与法国结盟。
也正因为芦汉铁路争夺战的失败,美国才会将目光转向津镇铁路,而出于同一原因,英国也决定对津镇铁路下手,尤其当德国也对这条铁路感兴趣之后,英国对津镇铁路更是志在必得。
在这种错综复杂、尔虞我诈的国际政治背景之下,清廷又一次成了风箱里的耗子,哪一边都不敢得罪,一番权衡之后,容闳这个“假洋鬼子”第一个被踢出了局,美国人的如意算盘自然也落了空,于是剩下的竞争者就只有英国与德国,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之下,英国政府希望拉拢德国对抗俄国远东力量,因此,英国与德国就津镇铁路问题进行了利益交换,两国最后达成协议,约定津镇铁路南段由英国修建和控制,北段由德国修建和控制,分界线就是山东与安徽交界处的韩庄,这个协议不仅解决了津镇铁路路权归属问题,而且也正式承认了两国各自的在华势力范围,并使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
对于英国和德国的这个“商业条约”,清廷毫无对抗措施,只得答应将津镇铁路交给两国承办,北段由德华银行承办,南段由中英公司承办,并为此向英德两国举债七百余万英镑,作为附加条件,这笔外债将在五十年后完全还清,在还清全部借款之前,津镇铁路由英德银行团管理和控制,而且,在铁路建成之后三十年内,清廷不得向法国、俄国或其它国家借款还清津镇铁路借款。
这个霸王借款条约不仅使英国和德国联手取得了津镇铁路的控制权,而且还向清廷透露出一个国际政治的假象————英国和德国正在相互靠拢。
但是事实却表明,随着英国与德国在欧洲、非洲利益上的冲突升级,两国之间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并最终借着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集团的成立而正式走向对抗,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由此可见一斑,这一点,清廷无论如何也是看不明白的。
对于清廷来讲,国际政治怎么变化,它都漠不关心,只要它还能维持统治,它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作为爱国者,有必要对国际政治加强关注,并利用这种国际矛盾为中国寻求可能的喘息之机。
作为一个爱国者,同时也作为一个穿越者,赵北对国际政治非常关心,而且也能够看清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现在,一列火车就在这条津浦铁路上飞驰,民国大总统赵北就在这列火车上,体验着风驰电掣,同时也体验着国际政治的尔虞我诈。
津浦铁路在“戊申革命”爆发的时候尚未完工,后来袁世凯急于调遣北洋军南下消灭革命力量,这才催促着德国方面加紧了施工,但是到目前为止,津浦铁路的北段只修到了济南,火车从天津出发,是不能直接抵达长江边的浦口的,济南站就是津浦铁路的南部终点站,济南,也是赵北此次南行的主要目的地。
赵北是从北京南下的,之后由天津一路往南前进,昨天在德州逗留了一天,参观了一下那里的北洋机器局,今天继续赶路,现在,离济南城已经不远了。
陪同民国大总统一同南行的还有各部次长、司员,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技术人员,其中以原汉阳兵工厂督办刘庆恩的地位最为显赫,他现在不仅是总统府高级顾问,而且也是即将成立的兵工署负责人。
兵工署是一个特殊单位,它直接隶属于总统府,虽然级别比不上政府各部,但是权力范围却很让人眼红,几乎所有与兵工事业沾边的事情兵工署都可以插手,从陆军部到海军部,从重工业部到教育部,政府各关键部门里都安插有兵工署联络员,负责协调各部工作,集中力量发展兵工事业,保证将各种最好的资源优先提供给兵工厂,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钢铁资源。
现在中国兵工事业很是落后,就靠清廷建立的那些兵工厂、兵工作坊,根本无法满足国防现代化的需要,而按照赵北的军事发展战略,中国必须在四年之内建立起一整套能够保证自给自足的兵工制造业,不仅要能自行制造轻重武器,还必须能够自行制造飞机和轻型军舰,甚至是装甲车辆。
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能不能实现,除了资金、技术问题之外,剩下的就看刘庆恩这帮专业人士了,此次赵北特意将刘庆恩从武汉召来带在身边巡视兵工厂,就是为了让他给些建议,而且为了使刘庆恩专心工作,赵北还批了条子,同意刘庆恩的妻子随行伺候他的生活起居,至于刘庆恩的那位外甥女翠旖姑娘,那也是跟总统形影不离的。
现在,刘嫂就坐在车厢的角落处,翠旖姑娘坐在她的身边,一头秀发披散了下来,刘嫂手里那把木梳在秀发中缓缓游移,两人都是一副悠闲模样。
至于民国大总统那边,也聚了一群人,正是刘庆恩和他带过来的技术骨干,他们正对着一张图纸争论。
这张图纸是刘庆恩亲手绘制的,上头画得是哈奇开斯机关枪的结构细节,对于这种机关枪的优势所在,刘庆恩已了然于胸。
“总司令,相比马克沁机关枪,哈奇开斯机关枪最大的优势就是轻便,虽然火力持续性不如马克沁,但是对于目前我国之军力、财力而言,哈奇开斯机关枪才是最适合国防军装备的。我建议,一旦德国新式机器运回国,我们对机器进行适当改造,以后就不制造马克沁机关枪,而改为制造哈奇开斯机关枪,当然,所用子弹也改为德式七九步枪弹。”
但是反对刘庆恩意见的人也有不少,在反对者看来,哈奇开斯机关枪的弹板供弹方式火力持续性不足,这是最大缺点,对此,刘庆恩认为可以尝试将其供弹方式改为帆布弹带,而这种供弹方式是马克沁机关枪的。
对于刘庆恩的乐观,赵北却给他浇了瓢凉水。
“老刘啊,现在我们的国防军最需要的是成熟稳定的军械系统,机关枪不像冲锋枪,冲锋枪是咱们自己的发明,当然可以大胆尝试,但是机关枪就不一样了,这种武器现在基本上已经设计定型,咱们最好是直接拿过来用,而不是在这上头改来改去,我们的时间很紧迫,来不及尝试新式机关枪了。所以,我的意见是,要么直接上马克沁,要么直接上哈奇开斯,等以后咱们有充裕的时间了,再研制更好的机关枪。”
“既然总司令这么决定,我也就不费那劲了。不过到底该装备哪一种机关枪,总司令还应尽快决断,不然,等机器一运到,批量生产一开始,再想改回来就不太容易了。”刘庆恩点了点头,没再坚持。
“这个还是要听听陆军部的意见。”赵北抬起头,向站在对面的蔡锷望了过去。
蔡锷现在是陆军部次长,前几天才从杭州赶到北京,还没喘上几口气,就被赵北拉了壮丁,跟他一起南下巡视,至于陆军部总长段祺瑞,现在仍留在北京,赵北确实也不想和一个貌合神离的人东跑西颠。
蔡锷笑了笑,说道:“我个人倾向于哈奇开斯机关枪,不过据我所知,百里兄是瞧不起这种机关枪的,他嫌哈奇开斯机关枪火力弱,当年日本跟俄国在东北开战,俄国的马克沁机关枪可是把日本的哈奇开斯机关枪打得满地找牙。现在百里兄主管后勤,虽然他人还在武汉,可是如果他反对装备哈奇开斯的话,他的意见也不能不考虑。”
“虽然马克沁机关枪确实太重了,而且水冷机关枪也不好伺候,但是火力持续性确实比哈奇开斯强得多。另外,我们已经打算仿制和装备那种麦特森轻机枪,相比轻机枪,哈奇开斯机关枪的轻便优势就减弱了。”
赵北正打算一锤定音,这时,一名总统府机要员走了过来。
“总统先生,济南站马上就到了。”
“知道了,咱们整理一下,等到了车站,少不了又是什么欢迎仪式,王占元王都督肯定是要来迎接的,通知卫队,让他们先下车,如果王占元亲自到火车站来迎接咱们的话,就把他请上车,我有话跟他讲。”
说到这里,赵北向蔡锷望了一眼,见他会心一笑,显然,他也明白赵北要跟王占元说的是什么事情。
第422章 南行山东(下)
济南,位于山东中部,黄河下游南岸,古时济水在城之北方,故此得名“济南”。
济南以北是华北平原的南部边缘地区,济南以南则是泰沂山区,津浦铁路就从这里经过,从地形特点就可以看出,济南以北的铁路修建难度较低,而济南以南的铁路因为进入山区的缘故,修建难度就提高了不少,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的津浦铁路北段只修到了济南,南边的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戊申革命”爆发之后,山东的局势相比南方各省,一直比较平静,山东巡抚袁树勋积极响应袁世凯“立宪”号召,在山东宣布“自主”,后来袁世凯做了民国临时大总统,投桃报李,袁树勋摇身一变,也做了山东都督,更是跟着袁世凯一步一趋,南北实力派因为国会选举而正式决裂之后,袁树勋也积极追随袁世凯,派兵南下,山东省内较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加入了王士珍统率的北洋南进第一军,并最终被困在了南京一带。
北洋军在河南吃了大败仗之后,袁世凯众叛亲离,北洋集团摇摇欲坠,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袁树勋有些摇摆不定,一边继续向病榻上的袁世凯表忠心,一边向联合阵线派出特使,并同时在报纸上刊登公报,以广东都督张人骏为榜样,宣布山东“局外中立”,试图从这场南北利益之争中脱身而出,继续维持他对山东的统治。
袁树勋的“局外中立”公报一刊登,同时受到了北洋集团和联合阵线的欢迎,这倒是大出袁树勋意料,其实北洋集团和联合阵线也是各自打着小算盘,北洋集团是想把山东从乱局中踢出去,以便为北洋今后的发展留条后路,而联合阵线方面也绝不是出于对袁树勋“中立”姿态的信任,准确的讲,赵北就是打算利用袁树勋这个“局外中立”的借口将自己的一只手伸进山东,形象一点来讲,这叫“掺沙子”,而那颗“沙子”就是王占元。
王占元身份特殊,他出身于北洋新军,但是却投降了革命军,对于北洋来讲,他是叛将,对于革命派来讲,他是“革命元勋”、“起义将领”,至于真相却是没人关心,反正他王占元在北洋军和共和军里都混过,这资历却也不是吹的。
由王占元担任山东都督,是个南北双方都可以勉强接受的方案,在这一点上,联合阵线的领袖赵北与北洋的领袖徐世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他们看来,由王占元担任山东都督并维持山东的“中立”局面是很明智的选择,于是,在一场南北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山东军政府的第一任都督袁树勋识趣的宣布“下野”,王占元走马上任,做了山东军政府的第二任都督。
由于这顶“山东都督”的帽子是赵北给的,所以王占元对赵委员长是感恩戴德,当赵北取代徐世昌成为民国大总统后,王占元是第二个拍发贺电的北洋大员,至于第一个拍发贺电的北洋大员,则是另一位北洋降将、黑龙江镇守使卢永祥。
有这样一层关系在,此次赵北以总统身份南巡山东,王占元当然要率领山东文武官员亲往火车站迎接总统大驾,这仪仗也是摆得相当隆重,济南全城的名士缙绅、社会名流也都遵照王都督令赶到火车站,恭迎赵大总统。
现在,王占元就坐在济南火车站的一间候车室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候着总统专列的到来。
之所以心里忐忑不安,只是因为一封电报,一封由陆军部拍过来的电报。
这封电报是赵大总统南行前夕从陆军部拍到济南城里的,拍报人是陆军部次长蔡锷,由于是特级专用密码,王占元不得不亲译,但是译出来的内容却让他有些吃惊。
电报的内容也不复杂,蔡锷向王占元建议,鉴于山东局势稳定,山东的军政府可以解散了,山东省应该首先实现所谓的“军民分治”,也就是军务与政务分开处理,如此一来,“山东都督”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蔡次长建议王都督,主动向中枢请辞,辞去“山东都督”一职,改任“山东督军”,以后专管军事,至于山东省政和财政,应该交由省长和省议院全权处理。
“军民分治”,最早是袁世凯提出来的,但是却无人响应,当初赵北还是湖北军政府都督的时候,他也是反对军民分治的,但是现在,作为一国元首,赵北似乎也打算提倡军民分治了,毕竟,由一个人同时掌握着军权和财权,这不利于贯彻中枢的政策,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家元首都不会允许这种局面长久持续下去,收权是必须的,而收权的第一步,就是军民分治,尤其是这个财政权力,更是必须收回中枢手中。
对于王占元来讲,这个山东都督的宝座还没坐热呢,现在就有人来“建议”他辞去都督一职,这确实有些士可忍孰不可忍的情绪,但是另一方面,王占元也深知,他这个山东都督是比不了广东都督、安徽都督的,他手里没有多少军队,可以作战的部队现在大部分还在南京一带逗留,暂时不可能调回山东,就算是调了回来,也未必有胆量与中枢对抗。
王占元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妥协,不过妥协之后中枢会不会践诺,他的心里完全没底,所以这心情一直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在无意之间得罪了赵北,不然的话,这一次陆军部为什么先拿他祭旗呢?虽然拍电报的是蔡锷,可是这改“都督”为“督军”不是小事,这涉及到权力的重新分配,如果没有赵北的点头,蔡锷也是不可能拍这封电报的。
为了以防万一,王占元不得不想办法拍拍赵大总统的马屁,此次在火车站恭迎赵大总统,王都督是准备了不少礼物的,金条、古董自不必说,戏子、歌女也准备了一些,都是济南城里戏班、茶馆的名角。虽然在共和军里呆了不少日子,不过王占元一直处于落魄的境地,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所以他确实不清楚赵大总统的偏好到底是什么,是喜欢听小曲,还是喜欢更直白一些的消遣?王占元没有把握,所以,干脆两手准备,这个办法是失意政客袁树勋教给他的,而作为回报,王占元也答应,如果赵大总统“龙颜大悦”,就举荐袁树勋担任山东省长。
作为王占元现在的幕僚长,前任山东都督袁树勋就陪着现任山东都督王占元坐在候车室里,两人都是心思重重,也没什么兴趣说话,倒是那个山东机器局总办戴修国与一名德国商人相谈甚欢。
戴修国是赵北指名要王占元带在身边的,此次赵大总统巡视山东,主要目的就是视察山东机器局,那也是清廷开办的一座兵工厂,就设在济南,革命之后,兵工厂总办换了好几个人,这个戴修国上任不过数月,但是他一直在山东机器局任职,对该厂事务比较了解,所以赵北想直接让这个人跟他见见面,看看是否胜任总办的工作。
至于那个德国商人,却也不是普通商人,那是一个军火商,中文名包尔德,原是一名德国陆军少校,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副官在北京、天津一带逗留过一段日子,并在这段日子里发了笔小财,随即就选择了退役,在天津德国礼和洋行入了股,成了这家专卖军火的洋行的股东,前段日子南北大战,礼和洋行趁机捞了一笔,赵北就任民国大总统后,打算整顿兵工事业,礼和洋行也从陆军部那里接了笔订货单,于是将包尔德派到济南,到山东机器局实地考察,看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式机器,此次赵北巡视山东,点名要戴修国在火车站拜谒总统,这个包尔德不肯放过巴结总统先生的这个机会,于是也跟了过来。
包尔德的积极不是没有意义的,作为德国军火商,他很清楚现在的中德关系,为了拉到更多的定单,他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元首建立起稳固的私人友谊,礼和洋行固然是德国军火商中的翘楚,但是作为礼和洋行的竞争对手,德国捷成洋行也经营着精良的德国军火,只不过,礼和洋行的后台是克虏伯军工集团,而捷成洋行的后台则是艾哈德军工集团,两个工业垄断集团在全世界进行着竞争,这个国家也不例外。
在华多年,包尔德中国话讲得不错,与戴修国的交谈不需要翻译,而且,现在他与戴修国的谈话焦点也是那位民国大总统的个人爱好。
但是戴修国也不清楚赵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知道这位大总统行事果决,绝不是个好糊弄的主。
既然从戴修国嘴里问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那么,包尔德只能求助于沉默中的王占元。
“这个……总统先生最讨厌别人讲废话,而且总统先生最喜欢新式武器和新式装备,包尔德先生,如果你能为总统先生买来一些更好的机器和飞机的话,总统先生肯定会对你留下好印象。”
王占元自己心里都还忐忑不安呢,哪里有空搭理这个德国人?正欲随便敷衍两句,却突然听到外头传来几声长长的汽笛,于是急忙站起。
“总统到了,走!都站到站台上去,都把腰杆挺直了!都把脸抬起来!总统最讨厌别人弯着腰、板着脸!”
王占元摆脱了德国人的纠缠,拉着袁树勋就奔出了候车室,其他人见状,也不敢怠慢,乱哄哄奔出候车室,戴修国也急忙整理了一下仪表,扔下包尔德匆匆赶了过去。
“这是一笔大买卖,我可不能错过。”
包尔德也急忙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提着一只沉甸甸的公文包,带着几名助手赶去站台迎接赵大总统。
第423章 大买卖
济南火车站虽然是现在津浦铁路北段的南方终点站,但是这座火车站并不气派,由于津浦铁路尚未全线完工,济南火车站现在只是一座小车站,容积有限,现在民国大总统巡视山东,专列抵达济南站,前来迎接总统先生的人太多,车站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等候在车站外头,车站前一时人山人海,维持秩序的士兵不得不将手里的棍棒挥过来挥过去。
火车站外头乱哄哄一片,火车站里头却是静得诡异,军乐队已停止了演奏,二十一响礼炮也停歇了下来,只有那些站台上的人在交头接耳,揣测着总统先生为何迟迟不肯下车。
刚才山东都督王占元已经带着几名幕僚进了总统乘坐的那节车厢,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二十分钟过去了,但是仍不见王占元下车,倒是有些让人颇费思量,不知道总统先生这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也不知道王占元到底在车厢里聆听总统先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