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不要怕!我们是共和军!”浓眉大眼的青年站在弹药箱上挥舞着手枪。“现在劳烦大家把这些炮弹再扛回车上,跟我们上火车走一趟!”

这些持枪的青年押着苦力将站台上的弹药箱搬回列车,火车司机和站长等人也很快加入了苦力的行列,调度室也落入这些青年的掌握,在铁路工人的协助下,几条道岔被扳动。站台上的炮弹很快被搬走一半,领头的青年喊了一声:“好了,剩下的炮弹就留在这里炸了,参谋官留下,指挥一队炸了军火,二队的人跟我走。”

随着一声汽笛,火车重新启动,拖着几十节车皮缓缓驶出火车站。

正在出站口买烟的一个北洋军参谋听到汽笛声,下意识的跑回站台,目瞪口呆的看着这列火车驶出车站,不等他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一颗从车厢顶部飞来的步枪子弹就打飞了他的军帽。

这位不知所措的北洋参谋官也顾不得捡军帽了,扭头就向出站口奔去,但在距离大门几步远的地方被一个持枪哨兵拦了下来。

“你……你拦我做什么?”参谋官一脸铁青的呵问。

回答他的只是一记重重的枪托,顿时昏了过去,不等他倒下,另外一名士兵已将这位倒霉的参谋官抱住,拖到了一边。

那用枪托击打参谋官的士兵转回身,瞪着那个卖烟的老头,咧着嘴笑了笑,用安徽话说道:“北洋军纪律严明,不戴军帽的兵一律打昏关黑屋。”

那老头战战兢兢的说不出话来,等那兵转过身后,立刻收拾烟摊,一溜烟的逃之夭夭。

……

与此同时,留在火车站的几个青年迅速向那堆弹药中塞了几个沉重的炸药包,一根不长的导火索被很快点燃,当青年们跑出车站后不久,一声轰然巨响,汉口刘家庙火车站便被浓烟笼罩,整个武汉三镇都被这声惊雷震撼了。

不久之后,汉口北郊又传来两声巨响。

署理湖广总督陈夔龙被这几声爆炸惊得目瞪口呆,继刘家庙军火被炸的消息被证实后,又一个让他胆战心惊的消息传来:京汉铁路的必经之地、离滠口不远的三道桥和南边的二道桥均被人炸毁,一列火车带着几十节车皮也倾覆在二道桥通往一道桥的轨道上,火车头被炸得稀烂,据跑回来的苦力供述,炸毁二道桥和三道桥的人是共和军的人,摧毁刘家庙火车站的也是同一帮人,而且他们还拉走了许多铁路工人。

除此之外,列强炮舰还拍来电报,九江革命军已经进抵武昌附近江面,正在登陆集结。

……

种种迹象表明,武汉三镇已成为共和军的下一个目标,战争不可避免。

陈夔龙心急火燎的带人跑到汉口,亲自拜会了率领北洋军第二镇前锋南下的标统王占元和卢永祥,督促他们迅速率军过江,守卫武昌,并分兵一部,前往汉阳保卫兵工厂和铁厂。

王卢二人正为失去军火而发愁,但汉阳兵工厂至关重要,两人不敢怠慢,待浓雾稍散,急忙率军乘船过江,但当他们的部队航行到江中时,却突然遭到一艘悬挂着龙旗的炮舰拦截,拒绝停船后又遭轰击,损失惨重。

正当北洋军官兵们破口大骂的时候,那艘挂着“楚观”铭牌的炮舰却迅速降下了龙旗,炮声中,一面红旗升了起来,上面四个金光大字:铁血共和。

直到这时,北洋军的官兵们才意识到,正在轰击他们的是九江起义军的军舰。

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就又听到了武昌城传来的隆隆炮声。

从九江逆流而上的共和军西征部队昨夜已在天心洲驻泊,并趁着今日浓雾在拂晓时于长江南岸徐家棚一带登陆集结,随即迅速向东南运动,很快推进到武昌城下,击溃城外的巡防营兵,随后在塘角新军营房架设大炮,猛轰武昌城墙,与守卫省垣的旗兵激烈交火。

……

史称“戊申阳夏之战”的前哨战就此打响,而在“楚观”号发动攻击之前,共和军特战营已在营长朱大牛的率领下乘坐悬挂英国旗的“共和号”代用炮舰提前四个小时登陆,并立即切断了汉口附近的全部电报线和电话线,用他们的特种战正式拉开了战争帷幕。

由于特战营已成功摧毁铁路线上的两座桥梁,京汉线的铁路交通就此中断,如果想增援武汉的话,清军不得不徒步行军一百多里,所有重炮也不得不放慢前进速度。

第49章 束手无策

紫禁城,养心殿。

养心殿东暖阁里气氛凝重而压抑,大清国的隆裕太后坐在炕沿上抹眼泪,跪在地上的大臣和太监们也在跟着嚎,由于大清国的皇帝陛下哭闹不停,所以,现在已无法继续参加这场朝议了,正由太监们护送着赶回寝殿。

今天的叫起没有召见汉臣,在场的不是旗人就是蒙古王公,与这个王朝的命运早就连在了一起,所谓休戚与共,国亡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所有的特权,能不哭么?

现在的朝廷是摇摇欲坠,这座大清国的破房子随时都会轰然倒塌,当年的破房子修补匠李鸿章早已做古,如今又能指望哪个忠心耿耿的人来修补这座破房子?袁世凯么?那是引狼入室。

“引狼入室”,这句话是小恭王溥伟刚才说的,而他,也是在场众人中唯一一个没有哭出声来的人,就连公认的大清“奸臣”庆王奕劻都跟着太后掉了几滴眼泪,也难怪刚才太后没给小恭王好脸色看。

说小恭王对大清国没有感情那是假的,他本人就是爱新觉罗的血脉,正宗的宗室,能不在乎这个王朝的命运么?前几日湖北军报一封接着一封呈到恭邸,小恭王已是几夜没有合眼,坐在书房与几个王公子弟干着急,但就是没办法。

现在清廷可以动用的机动力量就是北洋新军六镇,但是这六镇中,朝廷唯一可以放心的只有第一镇,因为该镇兵员多是旗人,与朝廷是一条心,至于另外的那五镇,不仅兵员多是汉人,便是官弁将领也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谁能保证他们是忠于袁世凯多些还是忠于朝廷多些?自从革命军的“迥电”发出,宣布拥戴袁世凯做“共和大统领”之后,北洋军里的一些人就开始上蹿下跳了,对此,朝廷不是没有耳闻,但偏偏不能采取行动,这种人心大变的时候,稳定军心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袁世凯,现在恐怕还得让他跳上几天。

说起那通“迥电”,让人恼火的可不止是袁世凯的前途问题,更让人恨得牙痒的是,那份通电里,革命军信誓旦旦的说要挥师东进,一口气拿下江南富庶之地,打江宁、打广东,切断朝廷粮饷来源,结果朝廷就真的上了当,急忙派兵南下增援,由于津浦铁路刚开始修建,还没通车,只好将两个镇的北洋军调到大沽,从那里上了轮船,由军舰护送前往南方,增援上海、江宁、扬州、苏州等地,但还没等他们登陆,就从湖北传来了革命军西征的消息。

这革命军咋就那么狡猾?放着富庶的东南不去打,偏偏要往西,硬是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但仔细一想,朝廷还真的不能不上这个当,如今国帑空虚,办新政就是烧银子,那可离不开江南的财富,万一革命军真的猛扑江南,夺了朝廷税源,这仗也不用打了,没有银子发饷,北洋军也会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军。再说了,安徽的革命军还在闹腾,随时都有南下可能,就算九江革命军不打江南,谁又能保证安徽叛军不觊觎?谁又能保证江苏、浙江的会党不扯旗造反?由于江苏新军第九镇已叛,江苏地面空虚,所以,即使革命军不进攻江苏,北洋军也是要南下增援的。

什么叫“麻杆打狼两头怕”?这就是。东南不能不保,西边也不能不增援,北洋军又不可靠,可偏偏朝廷兵力捉襟见肘,有苦难言:南方新军编练进度太慢,又混进了太多留洋学生,不可靠;巡防营暮气沉沉,装备陈旧,哥老会势力太盛,指望不上;至于北洋军,还有京师要拱卫,东北也得镇守,不能都派到南边去。如今这朝廷上谁也没有洒豆成兵的法术,眼看着顾得了东边就顾不了西边,这朝廷里一夜白头的忠臣可不止小恭王一个。

养心殿里凄凄惨惨,养心殿外是鸦雀无声,太监宫女们小心翼翼的走路,轻声慢语的说话,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太后,一顿乱棒齐下,就得去追随大行皇帝陛下了。

片刻之后,一个小军机走到养心殿外,小声喊道:“太后,刚才英国公使拍来电报,说是汉口的英国兵舰传回电报,九江叛军已进抵武昌城下,和官军接了火,战况激烈。”

养心殿里所有的人都停止了哽咽,抹了抹眼角的泪,齐唰唰将目光投向太后。九江革命军迟早要攻打武汉,这是所有人的共识,可当革命军真的攻到武汉的时候,所有人却又巴望着这只是个谣言。

“知道了。给英国公使回电报,看看能不能请英国兵舰助战?”隆裕叹了口气,待那门外的小军机退下,抬起头扫了眼东暖阁里的这帮王公大臣,最后将目光停留在庆王奕劻那边,说道:“庆王,这几天袁世凯还老实吧?”

奕劻忙道:“老实,老实得很。每日除了点卯办公之外,没有其它应酬,回府之后也闭门谢客,不是写字就是读书,再不就是在地图上指指画画,为北洋军增援南边出谋划策。此次南下增援汉口的王占元和卢永祥还是袁世凯亲自点得将呢,两人号称北洋骁将。”

隆裕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其他人自然也不敢自讨没趣,于是养心殿里又安静下去。

就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候,冷不防外头响起一声叫嚷:“奴才载沣,恭请圣安!”

“叫他进来。”隆裕太后拿锦帕擦了擦眼,身边一个太监便走了出去,将那位一脸阴沉的摄政王叫了进来。

“摄政王,你不在军机处坐镇,又跑来做甚?”隆裕问道。

“太后,刚才军机处电报房接到一封上海拍来的电报,事关重大,奴才一人做不了主,只好跑来请懿旨定夺。”载沣将一封密封起来的电报抄稿呈了上去。

隆裕没敢接过那封电报,只是看了一眼,说道:“我一人也做不了主,这里的都不是外人,又没有汉臣,你就大声念出来,大伙一起参详参详。”

“这……太后还是先看过电报,再说别的吧。”载沣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隆裕也没坚持,将那电报封皮拆了,取出抄稿,瞄了一眼,惊得从炕上跳下,拿着电报的手颤抖着,抬起另一只手指着载沣,正欲说些什么,但觉两眼一黑,手一松,整个人向后一仰,昏倒在炕上。

“太后!太后!”

“主子,您可不能有个三长两短啊!”

……

众人见状,顿时嚎了起来,太监宫女们七手八脚将隆裕扶着坐起,又是掐人中又是喊太医,养心殿里乱成一片。

慌乱中,那封背面朝上的电报抄稿被人踩了几脚,可就是没一个人敢去捡起来。

他们是在害怕啊。

第50章 阴谋

过了好一阵,隆裕才幽幽醒转,看了眼仍旧跪在地上的大臣和王公,号啕大哭道:“摄政王,你就把这封电报大声念出来,叫大伙都知道皇上是怎么晏驾的!”

听了这话,众人都是一惊,光绪皇帝死得蹊跷,众人心中早就在打鼓,此时隆裕如此说话,那岂不是说光绪之死果然是一个惊天阴谋?当下人人心中惴惴,不知那电报是谁拍来的,更不知道那电报的内容。

“奴才不敢念!”载沣也不去捡那电报抄稿,只是一个劲的磕头。

“你……”隆裕指着载沣,脸色铁青。载沣的顾虑她不是不知道,但实在没想到,载沣竟敢违抗她的懿旨。

“太后,奴才请旨,奴才愿替摄政王念这封电报。”小恭王溥伟叩首道。

“那就你念。”隆裕挥了挥手,斥退身边的太监宫女。

溥伟捡起电报,垂着头匆匆扫了一眼,心中一惊,但嘴角却挂起丝冷笑,等他仰起头时,冷笑已经消失,换了副痛心疾首的表情,将那电报上的内容大声念了出来:

“奴才端锦,恭请圣安。太湖兵变,奴才与兄长端方一同陷贼,兄长罹难,端锦亦险些丧命,幸赖皇天保佑,大行皇帝在天之灵荫庇,奴才得以逃出叛军兵营,乘日本兵舰转道赴沪,于上海道台衙门拍发此电。查,袁世凯与革命乱党沆瀣一气,阴谋不轨,勾结内廷总管李莲英等鸩杀大行皇帝于前,复与革命乱党相约谋乱于后,奴才得被天恩,这才窥破袁氏诡计。……袁世凯世受国恩,不思报国,反与乱党谋大逆,弑君欺主,士可忍孰不可忍!袁氏虽与奴才为姻亲,但那乃是当年朝廷废弛满汉婚禁时笼络人心之举,非奴才等一心巴结,私心公义在于奴才之心,奴才首告,还望朝廷体谅奴才忠心,早日诛杀袁逆,以保大清基业永固!奴才端锦,跪。”

众人不禁愕然,这封电报果然是关系重大,难怪载沣不敢念。端锦是端方的弟弟,他的一个女儿过继过了端方,后来端方又将此女嫁给袁世凯的儿子,因此,不惟端方与袁世凯是姻亲,端锦也应该算是。亲家告亲家,虽然有些不像话,但端锦不告,那就是“知情不报”,罪加一等。

不过,这封电报的内容太过骇人听闻,袁世凯虽然是权臣,枭雄,但他真有那胆子毒杀皇上?大清国立国以来,还没出现过这种大臣毒杀皇帝的事呢。

“摄政王,这电报当真是端锦拍来的?”庆王奕劻首先发难,同时也是一身冷汗,这袁世凯似乎是不能再保了,再保,就连他自己也得搭进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谁叫他袁世凯权利那么大,人望那么高呢?若是旗人倒也罢了,可他偏偏是个汉人,这电报一出来,不知道多少人想落井下石呢。

载沣哼了一声,说道:“这是上海道代奏的,用得是专用密码,错不了,旁人想假冒,也是不可能的。上海道还说了,和端锦一同跑到上海的,除了张彪之外,还有好几个一同陷贼的旗人官员,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就是袁世凯毒死了皇上,他们亲耳听见叛军如此说的。”

“既是叛军所说,焉知不是离间之计?”奕劻问道,心中还未拿定主意,这袁世凯到底保是不保?保,只怕是白费力气,不保,似乎好象又中了革命党的离间计。

“虽有离间嫌疑,但仔细想来,袁世凯未必就是清白的。”小恭王急忙说道。“电报里说得清楚,袁世凯怕大行皇上亲政,于他不利,所以下手毒死了皇上。诸位不妨好好想想,大行皇帝晏驾之前与之后,他袁世凯看上去是不是两个样子?先则垂头丧气,继则眉飞色舞?庆王,你与袁世凯走得最近,自当看得更清楚。依我看呐,袁世凯和李莲英还没那么大的本事一手遮天,只怕还有旁人参与密谋!”

“小恭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奕劻勃然大怒,险些站起来大骂。

什么意思?当然是指桑骂槐了。在场的多数人都听出来了,溥伟的意思是,这种时候谁再回护袁世凯,谁就是谋杀光绪的同谋!

光绪死得蹊跷,前几日京城里就有些风言风语,不惟百姓疑神疑鬼,就连王公大臣也是议论纷纷,前脚皇帝死,后脚太后也死了,这么邪门的事换了哪朝哪代也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不过王公大臣毕竟不是百姓,百姓可以私下议论,可他们不行,只能憋在心里。

溥伟没有接过话茬,只是向隆裕叩首,说道:“奴才恳请太后懿旨,派兵捉拿袁世凯。不管这电报是真是假,先把袁世凯扣起来再说,他身居高位多年,耳目遍布朝堂,万一电报的事走漏风声,纵然朝廷不动手,只怕袁世凯也不会束手待毙。纵然这是叛军的离间计,也是歹毒之极的离间计,即使朝廷不说话,可是此事一旦传扬开来,只怕底下的旗人也不服气,要是哪个忠心为主的包衣旗人去找袁世凯算帐,为大行皇帝报仇,袁世凯难道会打不还手不成?万一袁世凯因此误会是朝廷派去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啊。所谓‘狗急跳墙,人急上房’,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太后,请太后明断!”

“太后!奴才以性命担保,大行皇帝不是被袁世凯毒杀的。这电报乃是奸人污蔑之辞,奴才恳请太后懿旨,即刻命上海道将那班拍发电报之人拿下,就地正法,慰忠臣,杜讹言。”奕劻大声说道。

他是在害怕啊,虽然他在菩陀峪监督陵工,但消息灵通,京城里的传闻早就传到了他耳朵里,官员百姓都说光绪死得不明不白,前一日还在传膳,后一日就驾崩,死因殊为可疑,很可能是被人毒死的,而且据说内务府的人赶去为皇帝料理后事的时候,光绪的尸身已经被太监们放进棺椁了,这事可不寻常,也就是说,连内务府的宗室、觉罗都没瞧见光绪最后一面,但棺椁已合上,又不能将光绪尸身再扒出来看看,如此一来,自然叫人起疑。现在这封电报拍来,更是将那传闻钉得死死的,别以为朝廷能将这封电报内容瞒住,别人口风严,可溥伟那帮惟恐天下不乱的少壮派难道就不能把这电报内容透露出去?他奕劻是袁世凯的后台,袁世凯能爬到现在的高位,全仗着奕劻的庇护,袁世凯也投桃报李,为庆王一派摇旗呐喊,两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袁世凯真的因为毒死光绪而被杀,他奕劻“滥保匪类”的罪名也是逃不了的,就算隆裕不跟他奕劻计较,溥伟那帮人又岂会放过这个扳倒他的机会?

大清立国以来,权利的斗争从来都是刀光剑影,从多尔衮到索额图,从年羹尧到肃顺,哪一个权臣不是因为政敌的落井下石而身死族灭?如果他奕劻不在这件事上撇清自己的话,那么下一个倒下的权臣就是他庆王。

溥伟那帮人当真相信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只怕未必。借机扳倒庆王势力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其实这毒杀之说也不是不能验证,只要将光绪的尸身交给洋人军医解剖一下就行了,但是,谁有那个胆子提出这个建议?

说到底,这个离间计实在是太阴毒了,策划之人对于朝廷上几个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简直是一清二楚,不愁没人“上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51章 忠奸难辨(上)

见隆裕太后没有说话,奕匡又说道:“现在北洋军正在陆续南下增援,此时万不可动袁世凯一根毫毛,不然,军心一旦动摇,南方局势就不可收拾了。所以,现在不论端锦说得是真是假,朝廷都不能信以为真,如果这电报上的消息走漏风声,迫不得已也只好借端锦的人头安抚北洋军,就当他是在造谣中伤。”

“庆王,你这说得是什么话?”小恭王溥伟质问道。

“什么话?实在话!”奕匡哼了哼。

“构陷忠良!你这是亡国的话!”溥伟斥责道,面向隆裕叩首,一字一句的说道:“太后,奴才以为,拍发电报之人乃是真正的朝廷忠臣,该赏不该杀。所谓‘国难见忠臣’,如此危急局面之中,朝廷万不可冷了忠臣之心。”溥伟急忙奏道。

“忠臣那也得分时候。现在这种时候,有的人看上去是朝廷的忠臣,开口闭口的江山社稷,可实际上呢,就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奕匡话里有话。

“庆王,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当着太后的面,你仔细说说,到底谁是奸臣?”溥伟瞪着奕匡呵问。

“闭嘴!斗嘴也得看地方!摄政王,你说呢?”隆裕制止了两位王爷的争吵,目光一转,盯着载沣问道。

“此事关系重大,而且奴才现在心神震荡,实在不敢置喙。唯请太后圣断。”载沣谁也不敢得罪,那电报让他那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光绪是他嫡亲哥哥,虽说从小抱入皇宫抚养,兄弟俩见面的次数扳着指头都能算清楚,但这并不能隔绝他们的兄弟之情,前几天传闻光绪死得蹊跷,载沣不是没有怀疑过,此时那电报拍来,更是让他心痛如绞。

“你们呢?”隆裕望着其他人,但所有人都垂下头去,没敢说话。其实此刻众人心中多半都认为不排除光绪被人毒死的可能,至于是不是袁世凯干的,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宫闱秘闻,旁人确实不可随便插嘴,而且,偏偏有人要在这上头做文章,那么自己还是站得远远的为好,免得遭了池鱼之殃。

众人都不是傻子,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接连死去,这种怪事千古未闻,有心人也曾查过,结果发现光绪确实死得非常突然,再联系到慈禧太后死前不仅将袁世凯的后台奕匡派去监督陵寝工程,还将由段祺瑞指挥的北洋第六镇调往外地,这两项举措已很清楚的说明了袁世凯当时岌岌可危的境地,万一光绪不死,出来亲政的话,他袁世凯除了逃亡外国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保住项上人头?

此外,上个月还有传言,说有人打算拥立庆王的儿子载振做皇帝,那时候皇帝和太后还没死呢,至于传言中的“有人”,除了袁世凯还能是谁?

打个颠倒想想,如果自己是袁世凯,会怎么样?逃走?显然不合袁世凯的性格,当年朝鲜开化党事变,面对气势汹汹的朝鲜叛军和日本卫队,他小小营务处会办袁世凯没跑,带着几百人硬是将局面扳了过来,今天他袁世凯拥兵数万,门生故旧遍天下,又怎会抛弃一切做丧家之犬?袁世凯治兵生杀果决,人说他是枭雄,这话没错,既是枭雄,那就会破釜沉舟。

何况,袁世凯代表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袁氏家族,而是一个势力错综复杂的北洋集团,如果从李鸿章时代算起的话,这个集团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政局近四十年,太多的人依附在这个团体中,靠这个团体攫取利益,他们的利益早已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如果这个领袖倒下,北洋团体的利益也会遭到损害,谁能保证下一个倒下的不是他们中的某人?谁能保证倒袁只是朝廷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换句明白一点的话来说:即使袁世凯无心谋害光绪,他手下的这帮北洋干将也绝不会坐视光绪重新掌权!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袁世凯上位才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

光绪一死,幼主继位,得到好处最多的是谁?还不是那个北洋集团?还不是他袁世凯?载沣和溥伟说要拿办他,可朝廷顾忌着他手里的北洋军,却真不敢轻易动他,现在革命军兴,朝廷反而还得重用他,到时他振臂一呼,谁又能挡得住他?

可叹,那帮旗人少壮亲贵急着抢权,却也不认真看看时候,和奕匡、张之洞比起来,那帮少壮亲贵简直就是一帮蠢才。

“太后,奴才有个点子,既不用拿袁世凯,又可以弄明白真相。”伺候隆裕的太监总管小德张插嘴道。

“说说。”隆裕不理王公大臣不满的眼神,向太监求计。

“派人去拿李莲英!拿住以后,严刑拷问,叫他说说,大行皇帝晏驾的那天,他到底在干什么?是太后先去的,还是皇上先去的?现在李莲英就在宫里守灵,不用跑到外头拿人,惊扰不了袁世凯。拿下之后,奴才自然有手段叫他开口说实话!”小德张跪下说道。

“好,你这就带人去拿他。”隆裕点了点头,小德张急忙点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太监,拿上绳索和棍子,赶去捉拿李莲英。

“若是李莲英不说,怎么办?鸩杀国君,这是诛九族的大罪,拼着一死,也不能连累了族人。”溥伟对于这个办法并不热心,但也没阻拦,在小德张走后,才说出担心。

“这……”隆裕没了主意,再向众人求助,溥伟坚持拿问袁世凯,奕匡坚决反对,两人剑拔弩张,若非那彦图劝阻,两人险些动起手来。

“不如将张之洞叫来?”奕匡建议道。

“奴才以为,袁世凯不是忠臣,却是汉臣,张之洞也是汉臣,汉人都是一条心,所谓‘物伤其类’,所以就不必叫张之洞的起了。”镇国公载泽说道,顿了顿,又道:“至于袁世凯,无论拿是不拿,朝廷得预做防备。依奴才之见,不如派那王回健锐营,统率营兵,再叫人传旨,让步军统领封闭九门,严禁出入。再派王公赶去北洋第一镇和京旗各营,坐镇军中,震慑北洋新军,顺便把留守直隶的北洋第六镇调得远远的,免得变生肘腋,第二镇还没南下的部队也得赶快调到武汉,叫他们和革命军狗咬狗。”

“镇国公所言甚妥,奴才附议。”小恭王急忙说道。

“舍此别无它计,奴才亦附议。”沉默了很久的肃亲王善耆也奏道。

“北洋军都调到南边了,谁来拱卫京城?就靠第一镇,有些力不从心啊。”蒙古王爷那彦图问道。

第52章 忠奸难辨(下)

那王的话让养心殿里又安静下去。

是啊,北洋军都调到外地去了,谁来拱卫京城呢?当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勒令朝廷拆毁了京津一带的炮台,京城平时的拱卫都是由北洋军负责的。

“可以调毅军回防。现在毅军马队都在安徽进剿熊逆,可步队刚到大沽,还没登船,回防也就是几天的工夫。”善耆说道,顿了顿,又道:“另外,再从口外、山西调些防营,入京拱卫,这些兵不一定打得过南方叛军,可弹压地面还是凑合的。顺便再在口外购买些马匹,就地征募马队,哪里军情紧急就弛赴哪里。”

“那样的话,山西、口外不就空虚了?”

“现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先顾着京城再说。”

“可征募防营,购买马匹都要银子,国帑空虚,哪里找来这么多银子?”隆裕问道。

“可以找洋人借洋债。现在美国、英国都盯着粤汉铁路,不肯相让,朝廷大可在其中转圜,谁肯借银子,就把粤汉路交给谁修建,而且比利时人不想把京汉路权交回朝廷,法国也在后面撺掇,朝廷似可在京汉路权上想想办法,看看比、法两国是否愿意续借款。”

“肃王之策乃救时之计,奴才附议。而且京旗第一镇也得扩充,朝廷得自己端着枪杆子,日本皇室有近卫师团,咱也建个禁卫军,兵员就从在京旗人里头挑,朝廷养旗人养了二百年,如今朝廷有难处,总不能一个个的只吃饭不干活吧?再拍电报到日本,把那些留学日本的旗人都召回来,不管学得是不是军事,都给编到禁卫军里充任军官,我就不信,袁世凯能拿朝廷的银子练出北洋军,朝廷自己就练不出禁卫军。”

“这话说得有道理,奴才附议。而且现在就得马上布置,奴才愿去与英国公使商议借款之事,那王也最好立刻就去军营坐镇。”

“那彦图,你这就去健锐营,坐镇营中。军机处也得麻利一点,上谕、懿旨简单着拟,别那么多废话。”隆裕下了决心,见奕劻有话要说,横了他一眼,说道:“庆王,哀家不是不明白你的担心,但朝廷总不能不防备着啊。哀家现在也没拿准主意,捉还是不捉,这得大伙再议。但恭王说得对,万一走漏风声,旗人群情汹汹要为大行皇帝报仇,袁世凯走投无路,若是狗急跳墙,朝廷就困不住他了。话就说这么多了,那彦图,你这就下去吧。”

那彦图急忙跪安,跟着载沣退出养心殿,刚出门就与跑过来的小德张撞了个满怀,他是蒙古王爷,自小骑马摔交,练得身强力壮,倒是没事,那小德张却是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