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佩孚没被咱们打死,他还活着,只不过被咱们骑兵俘虏了,我们赶到西平,就是把这几个高级俘虏押过来的。吴佩孚的部队也不都是第九师的队伍,其中混杂了不少路上收容的溃兵,这家伙,以为远离信阳了,就可以大摇大摆了,却没想到咱们骑兵在上蔡等着他呢。”

杨邦翰很是兴奋,边说边比划。

蒋作宾点了点头,说道:“骑兵干得不错,这头功是少不了的。信阳城下歼灭了北洋第四师、第七师,你们骑兵师又把吴佩孚的第九师消灭了,刚才我还得到信,曹锟的第三师残部走到光州,迎头碰上了从光州开过来的革命卫队,一看革命卫队那么多红旗,这第三师就吓破了胆,一枪没放就缴械了,还把曹锟的棺材交了出来。如此说来,这北洋南进第二军就算是全军覆没了,这一仗,咱们联合阵线大获全胜,‘北洋强军’的花架子算是塌下来了。”

“曹锟死了?”张国平与杨邦翰都是一愣。

“据说是死在信阳附近的,是重炮兵立下的功,重炮炸塌了曹锟的指挥部,当时曹锟就不行了,第三师残部撤退之后没多久,曹锟就死了,他的副官在村庄里抢了口棺材,就把这个北洋虎将装殓了,本打算带到安徽去,但没想到刚到光州就全军覆没了。”

“这么说来,这一仗咱们还真是完胜。”

张国平淡淡一笑,话锋一转,又道:“接下去是乘胜追击,还是巩固战果?吴司令有没有透露一点消息?”

蒋作宾将手一摊,苦笑道:“这我可不清楚,你得自己去问吴司令,不过他现在在北边视察铁路,下午才能回司令部。对了,你们审问过吴佩孚没有?那北洋南进第二军的司令冯国璋下落如何?”

“这个我们倒是问过吴佩孚等人,但他们虽然是北洋高级军官,可也不清楚冯国璋的下落,吴佩孚只是说信阳的重炮兵开始炮击第九师的师部时,那冯国璋就不见了踪影,想必是趁乱溜了,但到底是向什么方向逃跑,吴佩孚也不清楚,不过他也说了,现在北洋军遭此败绩,冯国璋不大可能直接回北京见袁世凯,他很可能会在租界躲一阵子,等风头过去或许才会露面,不过这要看局势如何变化。”

听了张国平的见解,蒋作宾拧着眉头沉吟了片刻,说道:“吴佩孚的话可信么?这一仗打垮了北洋军,可是冯国璋却下落不明,若是让他逃了,确实有些让人恼火。”

“自从被俘之后,吴佩孚还算老实,或许是想给咱们留个好印象。”张国平点了点头。

“好印象?他吴佩孚能有什么好印象?在郑州向请愿的百姓开枪的不就是他的第九师么?他想给咱们留个好印象,那可不容易。”蒋作宾苦笑。

“那么,如何处置吴佩孚呢?”张国平问道。

“那还用问?上军事法庭,宣判,枪毙!对这种袁世凯的走狗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杨邦翰冷冷说道。

“那就不是我们可以操心的事情了,这一仗,从前到后,总司令都是谋划周全的,不佩服不行啊。这一仗胜得这么利索,以后,那些讲怪话的人就都得闭嘴了,总司令用行动证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完全可以做总司令、委员长。”

蒋作宾长叹一声,心中百感交集,都是青年军官,可是这际遇、谋略却是不能比的。

张国平也在心里叹了一声,不过不是在叹他自己,也不是在叹别人,而是在叹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的国人而叹息。

此战之后,北洋的强势地位肯定会在短时间里衰落下去,全国的局势或许会经历一段短时间的动荡,直到一个新的强势集团取代北洋集团。

这个新的强势集团会是联合阵线么?张国平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这个集团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能不能将其很好的整合,这还是要看总司令如何去制订战略。

就在这几个高级军官讨论国内政局可能的走向时,从火车站方向传来几声沉闷的汽笛,那汽笛声很耳熟。

“装甲列车?”张国平和蒋作宾都有些惊讶,他们没想到装甲列车营这么快就开到西平了。

几人急忙赶去火车站,果然看见那列装甲列车正在火车站加煤加水,火车头喷出的蒸汽弥漫在站台附近,看上去好象是一头正在小憩的猛兽,那车厢上的累累弹痕清晰可见,足见它承受的敌方炮火之凶猛。

跟着装甲列车营过来的还有附属工兵营,装备齐全,士气高涨,完全是一副直捣幽燕的架势。

“难道总司令决定乘胜向北进军?”

张国平和蒋作宾如此揣测着装甲列车营驶到信阳的目的,不过他们也明白,最终掌握决定权的还是那位坐镇武胜关的总司令。

第338章 战胜之后(下)

就在张国平和蒋作宾站在西平火车站里揣摩着装甲列车营进军目标的时候,在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武胜关,联合阵线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赵北也在揣摩一封电报的真正意图。

这封电报是联合阵线庶务委员会拍到武胜关的,内容是向赵委员长说明现在庶务委员会正打算派人去与袁世凯谈判,讨论这场豫南之战的善后问题,虽然电报里没有明说,不过赵北也知道,现在联合阵线庶务委员会恐怕已经知道了信阳战斗的结果,他们明白,北洋南进第二军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虽然最终的战报尚未出笼,不过北洋军吃了大败仗却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或许,联合阵线里的那些议员们认为是时候结束这场内战了,因为北洋已经认识到了南方的实力。

换句话说,联合阵线的那帮宪政派不想打仗了,他们害怕再打下去会发生什么意外,这一方面是担心列强借机干涉,瓜分中国,另一方面是担心赵总司令会挟胜利之威,一举荡平北洋集团,那样的话,袁世凯倒下了,可是赵北却站起来了,那么这帮宪政派议员又会成为军事强人手里可有可无的遮羞布,需要时拿出来用一下,不需要时就随手扔到一边。

对于议员们的心思,赵北自问看得比较清楚,不过他并不打算否决这电报上的提议,原因也很简单,他的部队也需要休整,连续作战,士兵们都很疲惫,弹药、新兵都需要补充,所以,如果袁世凯被这一仗打冷静了,愿意坐下来谈判的话,赵北并不介意利用一下这个机会,为下一步的战略行动争取一些时间。

“拟电。原则上,我同意庶务委员会的建议,不过我需要提醒一下,现在战胜者是联合阵线,失败者是北洋集团,所以,在这个谈判中,我方必须掌握主动,该强硬的坚决强硬,该坚持的坚决坚持,绝对不能在谈判桌上将革命军人浴血奋战得来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另,既然局势已经明朗,国会似应尽快召开,而不必等到谈判结束,联合阵线要想掌握政治上的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国会,必须尽快召开国会。”

赵北口述电报底稿,一名侍从室的副官迅速将内容记下。

没等润色完毕,另一名侍从室副官匆匆走进司令部,手里拿着一封新的电报抄稿。

“报告总司令!西平来电,北洋陆军第九师残部在上蔡县西郊被我独立骑兵师歼灭,毙伤、俘虏两千余人,第九师师长吴佩孚也被我军俘虏,现正关押于西平战俘营,等候总司令处置办法。”

接过副官的电报抄稿,赵北看了几眼,淡淡一笑,拿着电报走到那幅挂在墙壁上的军用地图前,用一只铅笔在那写在地图角上的“北洋陆军第九师”几个字上画了一个叉。

放下铅笔,赵北长嘘口气,看了副官一眼,说道:“完胜,这是完胜啊!四个北洋师被咱们革命军全歼于豫南,这个战绩放在哪个国家都是足以让人兴奋的。此战不仅打垮了北洋南进第二军,而且也打灭了北洋集团的威风,现在,世人已经看清楚了,北洋不过是个外强中干的花架子,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现在是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谁才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了。”

两名副官立在总司令跟前,眼也不眨,聆听着总司令的每一个字。现在有种说法,这侍从室副官就是总司令培养亲信的职位,干得好了,就能像张国平那样扶摇直上,成为这支军队的方面大员,所以,现在侍从室的所有人都打足了精神,谁都不肯在总司令面前露怯,就连这军姿也站得格外的标准,不少原本邋邋遢遢的军官也在乎起自己的仪表来,军装都换上了最新最笔挺的,皮鞋也擦得锃亮,都想给总司令留下好印象。

不过现在,赵北显然没有心思关心部下的穿衣打扮,现在,他表面平静,但是内心却比任何一个军官都要激动。

四个师的北洋主力啊,其中的两个师还号称“北洋虎贲”,赵北就这么轻轻在地图上挥了挥笔,画了画线,就将这四个师一口吃了下去,连眼都不带眨的,这要是放在古代,足以让皇帝进太庙祝捷了。

不过只有赵北自己心里清楚,这几天里他的内心遭受着什么样的煎熬,这场战役就是对他指挥全局能力的一次考试,也是对他整个战略构想的一次考试,赵北在战前有信心拿个“及格”,但是战争的最终结局却是一个“优秀”,如果能够拿住冯国璋,也关进战俘营的话,那这次考试赵北就算是拿到了满分了。

不容易啊,从安庆新军起义到黄泥港兵变,从九江通电再到湖北光复……这条攀登权力颠峰的道路可是异常艰辛,赵北一路战战兢兢走了过来,而现在,那前头的道路已变得宽敞起来,荆棘虽然依旧遍布道路之上,但是至少那悬崖峭壁已不多了,这以后的路只要不走岔,赵北终究会攀登到权力颠峰的。

“拍报!向武汉蒋方震他们报捷!向上海的国会报捷!北洋南进第二军被咱们联合阵线全歼于豫南,四个师长中,击毙了三个,活捉了一个,咱们南方革命阵营胜利了!另外,向全军拍发电报,通电表彰全体参战将士,所有官兵加发两个月的军饷。”

赵北压抑住心头的激动,用尽量平和的声音向副官下达了命令,不过这声音还是有些发颤,情绪到底是暴露了出来。

那两个副官也同样激动,同时拿起笔,用颤抖的手记下了总司令的命令。

此战之后,联合战线就可以在这个国家横着走了,而总司令的威望也将达成一个让多数人顶礼膜拜的高度。

如此,谁能不激动呢?

激动归激动,这电报还是得润色,而且必须立即拍发出去,让那些首鼠两端的骑墙派看看,什么才是强者,什么才是勃勃生气,让他们认清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时候,谁的底气足,谁的追随者就多,这“联合阵线”现在就是一个筐,什么人都能往里装,前提是他跟总司令一个鼻孔出气。

两个副官拿着电报底稿离开了司令部,秦四虎从门口走到了赵北身边,小声问道:“总司令,现在你总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吧?”

赵北笑着拍了拍秦四虎的肩膀,摇着头说道:“现在不忙。走,跟我去火车站,咱们去迎接一位贵客。这位贵客身份可不一般啊,他代表的可是一个列强,而且,他的消息非常灵通,昨天就得知了信阳战斗结局,这不,现在就赶着来巴结咱们联合阵线了。”

“列强会来巴结咱们?”

秦四虎有些合不上嘴,他确实不太明白,伸出一根手指就能将这个国家打趴下的列强也会有求这个国家的一天,这国际政治啊,确实不是这大老粗弄得明白的,所以啊,还是闭上嘴,跟着总司令去火车站吧,好歹看看那洋人长什么样。

到了火车站,那火车晚点,赵北领着秦四虎,又去伤兵帐篷瞧了瞧,看伤兵倒是其次,主要是为了饱饱眼福,看看那些“巾帼文艺队”的姑娘们跳舞唱歌,顺便瞧瞧那位“翠微旖旎”的翠旖姑娘。

现在总司令心情大好,确实是欣赏翠微旖旎风光的时候,而且由于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这姑娘们的歌喉也格外的动听,所有人都陶醉其中,直到火车汽笛声响起。

赵北带着卫队赶去火车站,那火车已停了下来,乘客正在下车,其中不少人是金发碧眼的洋人,而那领头的人正是德国旅华侨商总会的会长汉纳根上校。

见总司令亲自赶来迎接,汉纳根上校有些受宠若惊的模样,站在总司令跟前,一个标准的德国军礼。

“很抱歉,总司令,我们迟到了。而且,由于在南边的火车站转车的时候我忘了我的行李,结果现在不能穿军装,实在是抱歉。”

那边汉纳根彬彬有礼,这边总司令也是谦虚。

“战争时期嘛,上校先生不必在意,咱们军人都是豁达的,不豁达的人是打不了胜仗的。如果说抱歉的话,我也考虑不周,竟没有安排军乐队,不过现在这里确实也没有军乐队可安排,他们都到信阳去了,这场胜利也有他们的功劳。”

赵北与汉纳根寒暄几句,不过他们也都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握手寒暄,并不是为了客气,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

汉纳根此次前来武胜关,这头衔是“蕲州事件民间调查委员会顾问”,这个头衔看上去有些唬人,但是实际上组成这个委员会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德国,另一个是奥匈帝国,而且表面看上去也没有官方背景,纯粹是民间人士的行动,只扛着块万国红十字会的招牌。

本来,“蕲州事变”爆发差不多已有半年时间,外国人几乎快把这件发生在远东的事件忘了,虽然中日之间仍在就此问题“磋商”,但是看上去北洋政府似乎没有尽快结束谈判的打算,就连中国百姓也多半忘了蕲州的那场小规模武装冲突。

汉纳根也差不多把“蕲州事变”忘了,但是就在昨天,他收到了德国驻华公使馆的一封密电,于是立即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这个“蕲州事件民间调查委员会”的组建,因为时间仓促,甚至来不及把美国人和意大利人拉进这个委员会里。

为什么德国公使会突然想起“蕲州事变”问题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国驻华公使在昨天收到了一封来自信阳的电报,电报是一位德国传教士拍发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几句话:信阳战斗,联合阵线获得决定性胜利。

于是,德国公使先生的记性立刻好了起来。

然后,汉纳根上校就来到了这武胜关前,拜会取得这场决定性胜利的军事强人。

第339章 德国的选择

作为后起的列强,德国统一之后,工业实力迅速增强,到1909年,德国钢铁产量为一千三百万吨,是英国的近两倍,法国的四倍,德国的商船队总吨位达到近三百万吨,商船队规模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德国生产的合成染料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德国化工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化工产品贸易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里,德国的份额达到了百分之十五,与英国持平,并列排名世界第二。

工业实力就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国家实力,依靠着雄厚的国家实力,德国野心勃勃的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环顾左右,德国惊讶的发现,有一种力量在阻挡德国的继续崛起,这种力量就是“世界旧秩序”。

世界旧秩序,在这种旧秩序下,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被英国、法国等强国瓜分完毕,德国仅仅只是赶上了这场瓜分狂潮的尾声,望着那点可怜的“残羹冷炙”,德国既愤怒又冲动,在这个“强权即公理”的时代,德国很快就采取了行动,来为自己争夺“日光下的地盘”。

《德俄再保险条约》的失效,德国与俄国的贸易战和关税壁垒,德国与英国在南非布尔人问题上的龃龉,三国同盟的建立,德国远东舰队强占中国胶州湾,英国与德国之间的“无畏舰”建造竞赛,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这一系列的重大国际事件,都是德国试图摧毁“世界旧秩序”而采取的行动的直接后果,而制订这些行动方案的就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自从1888年登上皇帝宝座之后,这位年轻气盛的君主就着手制订野心勃勃的“新路线”,为了保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更是为了争夺“日光下的地盘”,威廉二世不惜开罪俄国,毅然决然的结束了两国之间多年的正常关系,并将反对这一政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脚踢出了政治舞台,而将那些追随“新路线”的亲信提拔上来,担任了政府中许多重要职务,海军大臣提尔皮茨、首相标洛、总参谋长瓦德西、外交专家霍尔斯坦因,这些人都是簇拥在皇帝身边的“忠犬”,忠实的执行着威廉二世制订的“新路线”。

既然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那么就有“旧秩序”的维护者,作为对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的反击,一向强调均势战略的英国也毫不犹豫的拉拢了法国、俄国,三国协约就此建立,世界从此变得更加动荡了。

经过摩洛哥危机和波斯尼亚危机这两次较量,协约国和同盟国在互相试探对方决心的同时都认识到一个重要现实:他们都还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但是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并不代表两个军事集团会放弃战争,相反,它们都加快了备战的脚步,几年前开始的世界性经济萧条这么快就能够在欧洲缓和,与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无关系,持续增长的军火和装备订单让欧洲的工业家非常满意,但是同时也使欧洲的局势更加紧张。

两个军事集团在疯狂扩军备战的同时,也在继续拉拢各自的同盟者,英国盯上了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德国也做着同样的打算,而且由于在远东地区没有盟友,德国拉拢美国的愿望更为迫切,因为美国也是太平洋国家,它的海军实力也不算弱,完全可以和德国一起保卫两国在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共同对抗那个同样野心勃勃的新兴小列强日本。

但是让德国失望的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非常之强烈,远远强于德裔美国人的爱国情绪,所以,美国不愿为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背书,虽然美国同样不满日本在东北亚方向的扩张,但是相比之下,美国更看重欧洲市场,它不会为了德国而开罪英国、法国,美国的商人是狡猾的,他们很清楚欧洲的力量对比。

所以,美国政府迟迟不肯上德国的贼船,美国政客依旧保持着“中立”。

美国既然暂时无法拉拢,那么德国皇帝不得不再将目光转向其它国家。

现在的远东太平洋地区,有几个独立的国家呢?

日本算一个,但是日本是英国的盟国、协约国集团的准成员,这样一个国家,显然不可能上德国的贼船,没办法,德国皇帝只好将目光挪了过去,盯着远东找了一转,然后皇帝陛下痛苦的发现,远东地区的独立国家真是屈指可数,值得德国拉拢的几乎只剩下了一个中国。

中国,名义上是个主权国家,但实际上,自从1900年的“庚子国变”之后,八国联军就用大炮和刺刀以及传教士将这个国家变成了“公共殖民地”,这样一个国家,有资格上皇帝陛下的贼船么?

有资格,而且这个资格完全可以藐视整个欧洲,这个资格就是人口: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现在拥有四亿人口。

这个统计数字还是来自于那个低效的清朝官僚衙门,实际上,威廉二世认为,如果让德国人去做统计的话,这个东方古国的人口很可能接近五亿!

五亿人口,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啊,相比之下,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本土总人口加到一起,也不过才一亿出头,作为一个欧洲君主,威廉二世不得不感叹这是“水稻、甘薯和马铃薯的奇迹”,尤其让皇帝陛下感到惊讶的是,偏偏这个国家的底层民众可以忍耐最恶劣的生活条件,这一点从那些在美洲种植园干活的华工身上就能体现出来。

吃苦耐劳的国民,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样一个国家竟然沦落到“公共殖民地”的处境,德国皇帝确实看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或许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太悠久了些,积淀了太多的糟粕,新的社会力量无法冲破这层厚厚的糟粕,使得这个国家的每一次进步都以沉重的社会代价为前提。

不过德国皇帝很快就无视了中国的历史,毕竟,如果这个国家还不能迅速觉醒的话,那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恐怕就要终结了,毕竟,除了日本对这个国家虎视耽耽之外,德国人也一直对这个国家垂涎三尺。

不过现在,对于德国来说,瓜分中国是不切实际的,德国在远东的力量比起英国、日本,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与其因为参与瓜分而遭到中国民众的敌视,还不如想办法把这个拥有五亿人口的国家绑上德国战车。

趁着英国和日本还没有动手,还是尽快把这个衰落的国家拉上自己的贼船吧,让那五亿人口为德国提供市场,也为德国战车提供一些动力。

在皇帝的催促下,德国政府很快就采取了行动,通过驻华公使联络上了清廷,倡议中国、美国、德国结盟,共同对抗日本,对于德国的建议,清廷非常感兴趣,当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东三省岌岌可危,能不能保住这块“龙兴之地”,全看此次外交上的纵横捭阖了,于是,唐绍仪率领一支外交使团去了美国,准备就三国结盟问题与美国政府磋商。

但是美国仍旧不肯上德国的贼船,而且美国政府很聪明的利用了“中美德三国同盟”的舆论,迫使日本政府重新坐回谈判桌前,与美国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换来了日本政府“门户开放”和不攻击菲律宾的承诺,在这种尔虞我诈的国际政治较量中,德国皇帝组建中美德三国同盟的美梦总算是醒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德国只能把全部希望都放在中国身上,这是它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维持既得利益的唯一希望,哪怕这个国家自己也是朝不保夕。

但是没等德国的如意算盘拨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就爆发了革命,戊申革命。

然后,满清朝廷被南北实力派联手掀翻,这个国家在名义上由君主制过渡到了共和制。

这简直让德国皇帝兴奋不已,因为就在当年的早些时候,近东的“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也爆发了一场革命,革命之后上台执政的军人政府非常的亲德,他们强烈要求德国帮助他们实现军事现代化,而现在,“东亚病夫”中国也爆发了革命,那么,革命之后的新政府是否也需要德国的“帮助”呢?

虽然对于共和制很反感,但是这并不影响威廉二世对共和中国的兴趣,在协约国集团的威胁之下,德国的“新路线”必须继续推行,中国也必须拉拢。

德国一开始拉拢的对象是袁世凯,但是德国人很快发现,英国对袁世凯的影响力很强,远不是德国可以相比的,而且由于德国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实在有限,袁世凯也不大可能抛弃英国而倒入德国怀抱,这样一来,德国的远东战略受到了更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将中国拉上德国贼船的话,那么一旦欧洲冲突爆发,德国将不得不从远东地区撤退它的大部分力量,那么日本将取得远东的绝对优势,而美国又不肯为德国火中取栗,那么,日本那多余的海军力量完全可以抽调到欧洲,和英国一起从海上封锁德国。

正当威廉二世陷入苦闷之中的时候,中国南方的一个实力派人物用自己的声音唤醒了德国人的想象力,那个人叫赵北,崛起于“戊申革命”,是南方革命军的一位将军,因为日本舰队在长江中游与他的部队发生武装冲突,这位中国的将军竟采取了十分强硬的姿态,几乎将中日两国逼到战争边缘。

这个中国的军事强人引起了威廉二世的注意,他让人搜集了所有能够找到的情报和资料,然后惊讶的发现,这个叫赵北的将军不仅反日,而且也拥有很强的反英情绪,这从他在占领九江城之后所拍的反英通电就可以看出来,而且也正因此,外国记者给了他一个绰号:远东狂人。

这显然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和国家主义立场的中国将军,而他在反英反日的同时,却没有表现出对德国的厌恶,这一点值得注意,德国人或许可以利用一下,并支持一下他的事业,使他拥有足够的力量觊觎中国的最高权力,那样的话,他肯定对德国更有好感,或许可以对德国皇帝的“新路线”有帮助。

不过在给这个远东军事强人全力支持之前,很有必要考察一下他的真正力量,德国人虽然慷慨,但是也很精明,德国绝不会扶持一个不堪一击的大话狂。

于是,在德国商人提供的步枪、弹药、大炮、轮船的支持下,以及这个国家自近代以来各种矛盾激化之后的动荡政局的诱发下,一场南北冲突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赵北将军与袁世凯将军终于从暗斗走向明争,两人都想成为这个国家权力的掌握者,于是战争爆发了。

河南南部那场只持续了几天的小型战争以赵北将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南方实力派击败了袁世凯北洋集团,德国皇帝终于放心了。

事实证明,当初皇帝陛下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些内阁里的反对意见基本上消失了,现在的德国太需要一个远东的帮手了,而那个赵北将军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对象,虽然他目前的实力还非常弱小,但是只要德国肯伸出援手,他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里成为中国的主宰者。

当然,如果能够在支持赵北将军的同时从中国获得足够的商业利益,这显然也是德国商界乐于看到的,如果德国的工商界人士在中国获得商业上和工业上的好处,他们肯定会在议会选举中支持帝制派议员,那样一来,就能完全压住越来越强大的左翼社会力量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德国皇帝亲自向外交部门施加影响,命令德国驻华公使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拉拢和影响那位赵北将军。

于是,汉纳根上校就带着德国公使的一封电报到了武胜关,到了联合阵线革命武装力量的总司令部。

这既是德国皇帝的选择,更是德国的选择。

见到了总司令,汉纳根单独一人在会议室里与赵北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秘密会议,然后会议就结束了,除了极少数人之外,这次会议的内容属于绝对机密,就像当初的“黄州阴谋”一样,也成为了让后世历史学家头疼的历史之迷。

第340章 人心向背

北洋军与联合阵线革命武装力量的豫南决战结束了,战斗的结果让人瞠目结舌,号称“虎贲”的北洋南进第二军竟然在豫南全军覆没,四个师长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虏,北洋第二军统帅、西南巡阅使冯国璋在战斗中“下落不明”,这场决战,北洋是败得一塌糊涂。

主宰中国政局数十年的北洋集团竟是如此的外强中干,让人大跌眼镜,不惟北洋中人和外国观察家感到意外,就连南方革命阵营内部也被那从豫南战场传出的胜利消息惊得目瞪口呆。

“看不明白啊,看不明白啊。冯国璋号称‘北洋雄杰’,竟会一败涂地,若不是总司令亲自拍来密电,我只怕也是跟那帮人一样狐疑了。”

黎元洪直起身子,叹了口气,接过一名仆人端过去的清茶,润了润嗓子,将茶杯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