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平从半个月前起就已成了座兵城,各方部队陆续进抵油坊镇,部分部队还开进了城里,围绕着火车站,数座规模浩大的兵营建立起来,城里城外到处都可以看见穿着军装、扛着大枪的士兵,他们拥有同一个称呼:

“联合阵线革命武装力量。”

以前西平也有革命军队驻守,不过当时的部队叫做“湖北军政府北伐先遣军”,虽然打着“湖北军政府”的招牌,可是部队里的多数官兵确实是河南本地人氏,说得是河南话,吃得是河南菜,与西平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现在,随着南方革命军的陆续抵达,河南口音中开始夹杂起了湖北话、湖南话,而对于河南人爱吃的面食也是不屑一顾,他们更爱吃米饭。

军队一多,这地方上的百姓就有些惶恐起来,生怕遭了外地军人欺负,一些机灵的百姓已将家里的年轻女人送到外地投亲靠友,小商小贩也纷纷收拾了小摊,观望动静,不过事实证明,百姓的顾虑是多余的,这些外地革命军的到来不仅没有增加社会秩序的混乱,反而使社会秩序变得更加安定,因为他们都是归共和军指挥的,自然也要遵守共和军的军纪,而这个共和军的大头头,就是被河南百姓顶礼膜拜的赵北赵振华,前半年一直驻扎在信阳的那支革命军就是他的部队,军纪也是森严。

于是,西平县的小商小贩立即恢复了营业,把年轻女人送到外地的百姓也陆续把媳妇、闺女接回了西平,继续过着他们平淡而闭塞的生活。

不过以前的平静是暂时恢复不了的,因为北洋军也在向西平县城挺进,根据滞留西平的外地客商们传出的消息,现在南方的革命党正跟北方的袁大总统闹别扭,双方为了一个什么“国会”的事情撕破了脸,都在调遣军队,拉开架势要干仗了,而且据说这一仗动静可比当初跟满清朝廷官军打仗要大得多了,如果不是客车不通的话,西平的外地客商早就跑光了,因为北洋军就是沿着京汉线一路南进的,这西平驻扎这么多南方革命军,只怕这里就是战场了。

如此一来,百姓们又惶恐起来,于是又将各家的媳妇、闺女送到了外地,一些大户人家甚至举家外迁,都不想做这兵燹里的路倒,丰收年景的西平一时竟出现了只有荒年才会出现的逃难人群。

百姓们不知道南北之间为什么又要打仗了,不是说共和了,这天下就太平了么?那个“国会”是什么玩意?听说是跟外国洋人学的,可是洋人的玩意都是好的么?别的不说,那大烟枪就不是好东西,为了那东西,不知多少殷实人家变成了破落户,不知多少强壮青年变成了路倒,如今这年头,跟“洋”字沾边的东西,百姓们都得格外打起精神。

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如今这世道,眼看着就是那史书上说的“乱世”,似乎谁也指望不上,百姓们只能自求多福了。

百姓有百姓的心思,军人也有军人的心思,服从军令是军人的天职,既然这西平已被联合阵线总司令部确定为阻击南进北洋军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军人就得钉在这里,至于守不守得住,就不是他们可以随便谈论的了。

西平,就是联合阵线河南战场的前哨。

作为新任命的西平城防司令,蒋作宾这两天一直愁得厉害,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守住西平防线,而是因为他麾下的这支联合阵线部队的指挥统一问题。

驻守西平的联合阵线部队除了蒋作宾的第十六师一个步兵旅之外,还有原属共和军驻信阳的一个步兵团又一个骑兵营,此外,原来的那个奋进会也有数千人的部队赶到西平,再加上原本就驻扎在西平的那两千多人的奋进会部队,现在西平共有联合阵线部队一万五千余人。

这一万五千余人就是蒋作宾可以动用的全部力量,可偏偏这支部队是由几个不同的革命力量组建的,共和军、共进会、奋进会以及一些零散的豫南革命武装,虽然他们都已宣布加入联合阵线,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将他们变成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力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由于奋进会派到西平驻守的多是收编的豫西民军部队,匪性较强,自由散漫惯了,蒋作宾很难指挥得动,只能依靠他们的首领对其实施羁縻。

豫西民军首领是王天纵,他是同盟会员,此人是豫西嵩县人氏,早几年的时候就在羊山啸聚山林,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呼啸豫西,后来被清廷派兵击败,逃往上海,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戊申革命”爆发之后,他立即返回豫西,准备再次揭竿而起,就在羊山,他被河南蹚将、绿林好汉推举为“老架子”,组建“豫西复汉军”,正式扛起了反清革命大旗,随后率领民军一路向东南挺进,进入了南阳府,就在那里驻扎了一段时间后接受了奋进会的改编,并被委任为“南路司令”。

王天纵的部队有一万多人,此次奉命协防西平,他只带来了四千人,其它的部队要么留在南阳,要么分驻豫南各地,自从奋进会进军陕西之后,这豫南的奋进会部队多半都是王天纵这样的绿林武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信心与北洋军正面对抗,只能依靠共和军为主的南方革命军。

对于蒋作宾,王天纵是很佩服的,虽然他出身绿林,但也知道学过军事的人跟没学过军事的人在打仗上就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所以,蒋作宾如果有什么命令下达,王天纵肯定会坚决执行,理论上来说,蒋作宾完全可以通过王天纵对河南的民军武装进行有效指挥。

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王天纵固然是蹚将们推举的“老架子”,是众多绿林好汉的最高首领,但是仅靠王天纵一人的力量是无法团结这么多绿林好汉的,他必须依靠那些中层头目控制部队,而对于这些人,一味的命令是不行的,还必须笼络。

以前奋进会是用官位、利禄对这些绿林人物进行笼络,这个办法很有效,但也很容易被人模仿,这个模仿者就是袁世凯。

自从南北实力派因为国会选举的事情而开始军事对峙之后,袁世凯一面派遣北洋军大举南进,对南方施加军事压力,一面也大肆兜售官帽,通过报纸、通电等手段,对河南尤其是豫南、豫西一带的民军首领予以拉拢,袁世凯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豫南、豫西的这些民军大小头目在北洋军“南下军演”的时候保持中立、维持地方秩序、不给北洋军“捣乱”就行了,一旦北洋军完成“演习”,那么,这些“表现良好”的民军首领都可以做县长、知事,而且部队也可以从北洋军那里得到武器弹药。

如此一来,王天纵手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头目就转起了心思,对于王天纵的命令是阳奉阴违,三心二意,而对于蒋作宾的命令,这些人完全可以当做耳旁风,不予理会。王天纵的直属部下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不归他直接指挥的绿林队伍了。

而这,正是蒋作宾发愁的主要原因。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次要原因,那就是北洋军的南进行动停止了,北洋第九师、第三师的主力部队在前出到许州府临颍、陈州府西华之后就按兵不动了,从他们的进军路线来看,新组建的北洋第九师是正面进攻的主力,而北洋的老部队第三师则是从侧翼包抄后路。

不过他们确实没有继续前进了。

从信阳的总参谋部传来的情报表明,北洋军之所以突然停止了南进,是接到了袁世凯的命令,而袁世凯之所以下达这个命令,表面看是想与南方进行谈判,为南北和平做最后的努力,但是实际上,总参谋部判断袁世凯是想借此机会调整河南、安徽北洋军的部署,为大举进攻湖北做准备。

所以,北洋第三师和第九师之所以停止前进,很可能只是为了等待增援部队的到达。

总参谋部给蒋作宾的新命令很简单:主动出击,对北洋军的主力实施一次试探性攻击,然后将其诱到南边,完成原定作战方案。

蒋作宾接到命令后,立即采取了行动,不仅派兵将第三师、第九师的前锋部队击退,而且还派了骑兵连前出到许州府南部的高桥镇,捣毁了那里的有线电报局。

但是这个行动没有引起北洋第九师的反应,吴佩孚仍然约束着部队,似乎一点也不着急。

蒋作宾很着急,如果不能将北洋第三师和第九师引诱到南边的话,那么总参谋部制订的那个“口袋阵”作战方案就无法实施,而他的任务也就无法完成了。

这是蒋作宾发愁的另一个原因。

第313章 西平前哨(下)

蒋作宾愁归愁,但却没有坐等北洋军自行南进,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招惹”吴佩孚和曹锟,就在他派骑兵连捣毁了高桥镇的有线电报局后,他再次派遣了骑兵,对北洋军实施袭扰,而这一次,他出动的是整整一个骑兵营。

这个骑兵营是共和军的部队,以前驻扎在信阳,调到西平后就一直驻在油坊镇,充当蒋作宾的侦察部队,前天出动捣毁高桥镇电报局的行动很成功,但是未能达到调动北洋军南下的主要目的,因此,蒋作宾决定再冒一次险,将整个骑兵营派出去,不过这一次,不是去“招惹”吴佩孚,而是去袭扰曹锟的第三师。

曹锟的北洋第三师虽然是和吴佩孚的北洋第九师同时离开郑州集结地,但是他们的进军路线却不一样,吴佩孚的部队是沿京汉线挺进,乘火车机动,而曹锟的部队却是兜了个圈,离开新郑后就向东南方向运动,进行侧翼包抄,从陈州迂回,试图攻击西平守军的侧翼,并截断其退路,与吴佩孚的部队来个南北夹击。

由于是徒步行军,曹锟的部队不仅随军带着大批骡马辎重,而是有大股骑兵掩护,机动能力并不比吴佩孚的第九师差,吴佩孚指挥部队进占许州的同一天,曹锟的第三师就进占了陈州扶沟镇,然后又继续向南挺进,占领了西华镇后接到袁世凯命令,于是就在西华一带休整部队。

现在,蒋作宾派骑兵营袭扰的目标就是西华。

西华距离西平的直线距离是一百五十里,骑兵长途奔袭较为困难,而且考虑到曹锟部队中编有北洋大股骑兵,蒋作宾派共和军骑兵营奔袭西华的时候是做了一番痛苦抉择的,一旦行动失败,那么他就将失去一支最有机动性的部队,虽然他守西平只是做一个姿态,西平肯定是会被放弃,但是如果骑兵营出战不利,那么部队在撤退途中就无法对侧翼实施有效侦察,如果遭到北洋军骑兵邀击,损失很可能会加重。

但是这个险必须冒,不然就无法调动北洋军,和吴佩孚不同,曹锟是北洋军元老派人物,虽然比不上冯国璋、段祺瑞那种肱骨地位,但比起吴佩孚这个北洋后起之秀来,曹锟的傲气更强,吴佩孚可以对联合阵线的挑衅沉得住气,曹锟却未必能像吴佩孚一样当缩头乌龟。

既然调动不了北洋第九师,那么就把北洋第三师调到南边来,这就是蒋作宾的打算。

骑兵营是昨天傍晚出动的,算算时间,如果行动顺利的话,他们可能已经完成任务并在返回的途中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前出接应的部队仍未传回消息,这让蒋作宾有些焦虑,在指挥部里不停的走来走去,并不时的摇电话,向前线部队询问骑兵营的消息。

正当蒋作宾打算再摇电话向前线部队指挥官询问时,那部野战电话机突然响了起来,不待参谋去接电话,蒋作宾已抢上一步,提起了话筒。

“司令,不好了,驻扎五沟镇的那两千人的豫南民军哗变!烧了营房,拔旗北上,现在已经离开五沟了。”

电话的那头是豫南民军首领王天纵,他的话让蒋作宾眉头一拧。

五沟镇位于西平以北二十里处,距离北边的许州府更近,是西平的前哨,那里驻扎着两千人的豫南民军部队,不过不是王天纵的嫡系部队,而是由豫南的几个山大王队伍拼凑而成,装备很差,打仗是不能指望的,蒋作宾派他们驻守五沟,就是让他们担任前哨警戒任务。

那支部队的军心一直不稳,昨天又在鼓噪索饷,要求联合阵线将部队的“作战津贴”增加到五块大洋,为了安抚军心,王天纵昨天带着几个亲信赶到五沟坐镇,不想到底是没有挽留住那支部队,从他们的进军方向来看,他们显然是打算去投奔许州的北洋第九师。

“王司令,你没事吧?”蒋作宾定了定神,询问王天纵。

“我没事。好歹我是豫西民军的老架子,除非这几个王八蛋以后不想在河南混了,他们绝不敢伤我。蒋司令,你说这事咋办?我去追一追?”

“不必追,追了也没用,既然他们自己要走,那就由他们去吧,强扭的瓜不甜啊。不过,王司令,这事你得保密,免得动摇了军心。”

蒋作宾迟疑了一下,决定放那支民军离开,或许,他们的出走会使北洋军将领产生错觉,对于他的诱敌深入计划有帮助。

“这你尽管放心,我王某人的队伍是不敢乱来的,有我在,谁都别想动摇军心!”

王天纵的话让蒋作宾舒了口气,他压下了话筒,看了眼墙上挂着的那幅军用地图。虽说他此次指挥西平防御,本来的目的就是佯败,不过考虑到战场形势的复杂性,谁也不敢保证佯败不会变成真败,豫南民军败了倒没什么,若是他的第十六师的这个步兵旅惨败,那就是伤筋动骨了。

蒋作宾是同盟会员,又在共进会里呆过不短日子,虽然对于加入联合阵线很赞成,不过内心里也曾与孙武、居正等人一样有疑虑,担心部队被赵北借机吞并,也正是这个原因,共进会虽然答应派遣部队北上,但是却只派了一个师,而另一个师却借口提防陆荣廷而留在了云南,而且派蒋作宾北上的时候,共进会的高层还一再叮嘱过,此去北边,一定要注意保持第十六师的“独立性与建制完整”。

换句话说,共进会打的主意是保存实力,而且想借这个机会从共和军那里弄些先进武器,他们是既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

但是天底下从来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事,从踏上湖北土地的那一刻起,蒋作宾就感到部队无法控制了,一方面是部队的参谋长轮换了,另一方面却是因为那个“作战津贴”。

赵北宣布在“军事演习”期间,所有到湖北、河南参演的部队一律视同执行作战任务,每个官兵每个月加发两块大洋的作战津贴,而且预先发放两个月的作战津贴,如此一来,在共进会麾下连基本军饷都得不到保证的士兵顿时将共进会抛到了脑后,连军官们也觉得赵总司令体贴部下,比起只知道叫部下卖命却不知道发饷的共进会来不知好了多少倍,几乎从那时起,这联合阵线第十六师就姓赵了。

不仅赶到湖北、河南的联合阵线部队享受作战津贴,就连赶到杭州协助防守的联合阵线部队也享受同样的待遇,如此一来,更多的南方军队心向总司令,对于他们原来的上司已经是若即若离了。

蒋作宾毫不怀疑,如果现在赵北将他就地免职的话,第十六师的多数官兵都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革命军打仗固然是为了革命,但是革命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这一点赵北明白,共进会未必不明白,但是双方的区别就是,赵北手里有钱,而共进会没钱,所以,这军心所向就发生了变化。

除了军饷、津贴之外,第十六师之所以正在快速向赵北靠拢,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宣员的到来,虽然目前第十六师每个连只能派驻一名政宣员,但是他们的做事方法让蒋作宾大感诧异,因为他们不是来拉拢官兵加入某一党派,而是团结士兵,团结普通士兵。

仅此一点,蒋作宾就意识到了共和军与其它部队的根本区别。

无论是北洋军还是南方各省革命军,他们沿袭的都是清军里的那一套做法,师长拉拢旅长,旅长拉拢团长,团长拉拢营长,营长拉拢连长……依靠义气、友谊等因素,就这么一步步的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部队结构,用共和军的话来说,这叫“封建军队”,这支军队的忠诚与团结建立在军官们的私人感情之上,是不稳固的。

但是共和军的这套部队结构却取消了那些中间层,直接将基层士兵与政宣委联系起来,军官唯一的用途是指挥作战,不再掌握士兵的奖励、提拔,如此一来,这支军队的忠诚与团结就不再依靠军事主官们之间的私人感情,而且由于政宣委直接向总司令负责,接受总司令领导,这样的军队,其所有的基层连队就像是人的手指,可以准确无误的按照头脑发布的命令进行活动,既能张开,也能攥成拳头,而那个指挥手指的头脑就是总司令,就是赵北。

明白了这一点,蒋作宾就明白了共和军为什么自诩为“崭新的军队”,这支军队与以往的那些军队确实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共进会的如意算盘注定要落空,从他们宣布加入联合阵线并接受共和军改编的那一刻起,他们的部队就不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了,蒋作宾完全相信,用不了多久,共进会留在云南的那支部队也将成为赵北的“赵家军”。

作为同盟会员,蒋作宾虽然以这个身份为荣,不过他并不是个死板的人,如果能够为共和军服务,他也完全没有意见,因为他在这支军队身上看到了强国的希望,或许,这个时代能够拯救这个国家的军队只能是这样上下同欲的军队,所以,当初他担心部队被赵北吞并的想法已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加入共和军集体的强烈渴望。

蒋作宾收敛心神,目光回到墙上那幅军用地图上,这时,一名参谋匆匆奔进指挥室。

“报告司令!刚才参谋处接到电话,出击西华的骑兵营已经完成任务,现正向油坊镇返回,此次出击,北洋第三师的一个辎重队被骑兵全歼,所载弹药均被炸毁,另外,西华镇外的一个粮仓也被骑兵营攻克,所储粮草焚毁殆尽。”

“不错。骑兵干得不错。”

蒋作宾点了点头,连他自己都对此时的冷静感到诧异。

“曹锟会被激怒么?”蒋作宾眉头拧了起来。

第314章 诱敌(上)

曹锟确实被激怒了,被蒋作宾派到西华执行袭扰任务的骑兵营激怒了。

准确的讲,曹锟现在是暴跳如雷。

“一帮饭桶!一帮饭桶!区区几个骑兵,就把你们弄得如此狼狈!当年在东三省剿匪,那里的马贼也不少,骑马呼啸来去,也没见把咱们第三师怎么样了,怎么如今几个南方的骑兵就把你们吓得半死?他们骑的那叫马么?那是骡子!就这,你们骑了口外的蒙古马,居然还追不上!”

曹锟拍着桌子咆哮着,面前站着五个挨训的高级军官,个个都缩着脖子,连大气也不敢出。

见无人应话,曹锟将手一抬,点着其中一个军官的鼻子,呵道:“徐占凤,你跟我说,你的骑兵旅是干什么吃的?区区几个革命军的骑兵都追不上。”

徐占凤一脸冷汗,迟疑着说道:“回大帅,卑职的骑兵旅刚刚组建没多久,这兵只有不到两千人,多半都是从口外招募的,不少人当年还做过马贼,他们骑术虽不错,可是第一次到河南来,人生地不熟,南军骑兵在本地驻扎多时,熟悉地方,来无影去无踪,再加上他们是天不亮发动的攻击,我部防备松懈,这才给其可乘之机。”

“行了,行了!少跟老子废话!亏得我还向段总长举荐你做骑兵旅长,我是看走眼了。人家南军的骑兵也没说错么,老子就是‘曹三傻子’,要不然,咋就提拔你去做骑兵旅长?”

曹锟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徐占凤的话,顺手抄起桌上的一块破布,扔到了徐占凤的脸上,徐占凤仍是纹丝不动,任由那块破布从脸上滑落到脚面上,却见那布上用毛笔写着十几个斗大的字:

“曹三傻子,有种来西平!不来,你娃儿是孬种!”

徐占凤脸上的冷汗更多了,顺着下巴往地上滴。

“曹三傻子”是曹锟年轻时候的诨号,当年他在天津、大沽等地贩布,因为爱喝酒,每喝必醉,每醉必睡,而且往往就睡在街上,结果贩布的钱经常被街头的混混儿们偷去,因此得了个“曹三傻子”的诨号,后来他投军当兵,甲午战争中跟着毅军开赴朝鲜前线,在大沽等船的时候被几个混混儿认出,于是这个“曹三傻子”的诨号又在军中不径而走,从此之后,军界、政界中人无不知道他曹锟当年混江湖的这个诨号,虽然不敢当面叫,但是背地里却总是将这“曹三傻子”挂在嘴上。

对于这个诨号,曹锟本来也不介意,可是后来自从投了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后,他的官是越做越大,于是也开始嫌弃起这个诨号来,所以,如果谁敢再叫他“曹三傻子”,他肯定会想办法叫那人下半辈子说不出话来。

这块布是曹锟的贴身马弁从西华镇外的路口树枝上捡来的,一共收集了不下一百块,每一块布上都写着相同的文字,从落款来看,正是西平联合阵线部队所留,而且,很可能是那支对西华发动突袭的南军骑兵部队带过来的。

那支联合阵线的骑兵部队利用拂晓天未大亮的时候,出其不意的袭击了西华镇外的几处北洋军兵营,放了些冷枪,扔了几颗炸弹,并点燃了镇外的一座粮栈,将北洋军的一部分军粮焚毁,虽然袭击造成的伤亡并不大,但是对于军心士气还是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更让曹锟恼火的是,几艘从扶沟向西华转运军需物资的船只也遭到了那支南军骑兵的袭击,他们化装成北洋军,在河上拦截了船只,绑了押船的北洋士兵,连同船夫都赶到了岸上,然后将船只连同上面装载的武器弹药付之一炬,北洋第三师炮兵部队急需的数千颗野战炮弹就这样化为了灰烬,爆炸声甚至引起了混乱,不少官兵都以为遭到了南军主力部队的大举进攻,一些腿脚快的士兵甚至已逃回了扶沟。

遭到袭击之后,北洋军骑兵部队乱哄哄的追击了半天,结果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瞧见,只发现了这些挑在路口的破布片,以及一些刷在镇外民居墙上的标语,内容也与破布片上的相同,可以看作是南军部队向曹锟下的战书。

被敌军突袭,结果连敌军到底长什么样都没弄清楚。

如此,曹锟焉能不恼?

曹师长恼了火,底下的旅长、团长就倒了霉,骑兵团的三个团长都被曹锟命人押了起来,至于骑兵旅的旅长徐占凤,也被曹锟训斥了一通,在他面前站军姿,直到现在。

如果不是看在冯国璋的面子上,曹锟可能已将徐占凤就地免职了,但是没有将他免职,并不代表曹锟会到此为止,曹锟曹三爷的这个场子一定要找回来!

“徐占凤,我给你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你现在就带骑兵旅去西平,也给老子抄一抄,老子要让南军那帮蟊贼瞧瞧,曹三爷不是孬种!”

曹锟向徐占凤下达了命令,不过这命令一下,那面前站着的几位部下却是面面相觑。

“大帅,老帅叫咱们在西华休整几天,等待命令,现在咱们大举出动,似有不妥啊。而且,骑兵旅单独行动,缺少步兵配合,一旦有失,恐怕会被敌军所乘。”

见其他人不敢说话,步兵第六旅旅长徐万鑫小心翼翼的提醒了一声。

“那依你之见?”曹锟哼了哼。

徐万鑫本打算建议按兵不动,但瞧见曹锟脸色不善,于是这话一出口,就变了调子:“依卑职之见,不如先拍个电报去许州,跟吴师长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两军齐出,压向西平,一举荡平南军。”

“吴佩孚?那小子胆儿小,未必敢动。昨天听说他的一座电报局被南军捣毁,也没见他动一动,现在咱们第三师被人偷袭,折了面子,说不定啊,他吴某人正在幸灾乐祸呢。”

曹锟将手一挥,否定了部下的建议,仍旧坚持己见,决定派遣骑兵旅向西平扫荡,而且考虑到部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又增派了一个步兵旅跟随在骑兵旅之后,见机行事。

虽然瞧不起吴佩孚那个没胆的秀才,不过曹锟还是命人拍了电报给驻军许州的吴佩孚,将西华遭敌突袭的事情告诉了吴师长,夸大敌军数量的同时却隐瞒了第三师的损失,至于那一百多块写着“曹三傻子”的破布,压根提都没提。

……

曹锟的电报拍到许州的时候,北洋第九师的师长吴佩孚正在为许州百姓主持公道,对几名骚扰百姓的北洋军士兵实施军法。

这几个北洋军小兵今天在城里闲逛的时候逛到了戏楼,于是听起了霸王戏,那戏楼老板见是军爷造访,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打算赶人,可是偏偏这几个兵不知好歹,听不懂梆子戏,就在台下大呼小叫,结果与听戏的一伙地痞发生冲突,双方拳脚一番,引来了北洋军的“大令”,于是统统被扣押,并报与吴佩孚。

吴佩孚一心想将北洋第九镇打造成北洋虎贲,平时对于军纪要求很严,此时听说部下闹事,于是亲自处理此案,命人在师部大院里摆下刑具,将那几个犯事的小兵每人打了五十军棍,末了还亲自验伤,至于那几个胆敢殴打官军的当地青皮,吴师长大笔一挥,统统押到城外枪毙了,连缙绅们求情都不管用。

“吴屠”的诨号在郑州就已如雷灌耳,吴佩孚一向善于通过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所以,他也不介意在许州再当一回“吴屠”。

没等吴师长命令将那几个被打得半死不活的士兵拖下去,曹锟的电报已由参谋送到他面前。

“曹仲珊要出击?他敢违抗老帅的命令?”

吴佩孚有些诧异,急忙命令参谋拟电,向坐镇郑州的西南巡阅使冯国璋报告曹锟命令第三师部分部队出击西平的事情。

不多时,冯国璋的回电拍来,更让吴佩孚感到惊讶,这才意识到那个“曹三傻子”粗中有细,在给他拍电报的同时也给冯国璋拍了电报。

“此次曹仲珊出击,你部可伺机而动,早一日进军武胜关,则早一日减轻东南第一军之军事压力。”

冯国璋的电报内容很简单,意思也很明白,叫吴佩孚相机配合曹锟的行动。

只是吴佩孚却摸不准冯国璋的心思。

“难道东南有变?”

吴佩孚向军用地图望去,看了看南京,又看了看杭州,有些替坐镇南京的王士珍担心起来。

……

就在吴佩孚为王士珍担心的时候,坐镇南京城中的“北洋之龙”王士珍却正为一封来自北京总统府的电报头疼。

电报是袁世凯命段祺瑞拍到南京的,内容是询问王士珍是否需要增援。

这要是放在前几天,王士珍肯定想也不想就回电“不需增援”,但是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对于是否需要拍电请援,王士珍有些拿不定主意。

因为就在昨天,王士珍收到北洋第五师旅长陆锦拍来的加急密电,那电报上头说,杭州的联合阵线部队正派出少量精锐沿着运河向北缓慢推进,已进至石门一带,距离陆锦部队驻扎的嘉兴城已经不远了,而且根据侦察,联阵部队携带了攻城器械和野战炮,似乎有进攻嘉兴的意图,陆锦向王士珍请求援兵。

杭州联阵部队突然出动北进,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