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

现在,黎元洪正坐在办公室靠窗的一张躺椅上,斜倚着,就着窗外的阳光翻阅手里的几张报纸。

这几张报纸都是武汉今日新出的日报,而且头版的位置都无一例外的刊登着同一个消息。

作为刚刚组建不久的联合政党“国民党”的党魁,陶成章的遇刺身亡无疑是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也难怪各大报馆都将头版头条的位置让给了这条消息,就连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伊藤博文遇刺案也被挤到了二版的位置。

“戊申革命”之后,各地军政府都在大力提倡新闻事业,各种报纸纷纷出笼,投资人的办报目的不同,各报主笔的政治立场不同,这报纸上的新闻叙述方式和倾向也就各不相同,对于陶成章遇刺事件,各方立场也是大相径庭,同情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自诩公正客观者有之,煽风点火者有之……总而言之,最近一段日子以来,这报界人士都是异常兴奋,上蹿下跳,好不热闹。

这种乱相纷呈之中,各报主笔不乏胆边生毛之人,有的还仅仅只是暗示刺杀案是陶成章竞选正式大总统的竞争对手策划,另一些人却已明目张胆的跳了出来,将矛头直指北方那位军事强人和他背后的北洋军政集团。

这还仅仅只是刺杀案发生次日的新闻报道,以后还不知道这报界人士会多么兴奋呢,反正是在南方,北方的袁大总统够不着,有南方军政府罩着,北洋集团也奈何不了这些报界“斗士”,大不了往租界一躲,自去逍遥,连军政府也奈何不了他们。

何况南方军政府多半与北洋中枢不对付,巴不得给袁世凯添堵,自然也不会自废武功,塞了言路,实际上,就连湖北军政府控制的《先锋日报》也暗示了陶成章之死的政治背景,虽然目前还没有明说就是袁世凯袁大总统派来的刺客,但是那报道里的意思再也明白不过,陶成章就是死于即将举行的国会选举和正式大总统选举。

换句话说,陶成章就是一个宪政事业的殉道者,至少南方革命派是这么认为的。

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黎元洪很是后怕了一阵,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差点就成了另一位正式大总统候选人,他的那个共和进步党曾经认真的开会讨论过推举黎领袖作为本党唯一候选人参加正式大总统角逐的,只是因为赵北的“私人意见”而作罢。

赵总司令虽然没有明说他为什么反对黎元洪参加总统竞选,但是黎元洪是聪明人,再加上他本就没有多少把握在正式大总统角逐中胜出,索性就坡下驴,以“万不敢与陶焕卿交锋”为理由宣布不参加正式大总统竞选,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共和进步党的立场也由此为世人所知,他们是支持陶成章出任正式大总统的。

支持陶成章就是反对袁世凯,这个道理多数人都看得明白,黎元洪本来是没有这个胆子的,但是身不由己,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他的这个共和进步党实际上就是总司令握在手里的一个棋子,怎么走不由他决定,而由总司令决定,虽然名义上他才是这个党的领袖,而总司令连党员都不是。

由于共和进步党没有合并到国民党中去,所以它对陶成章的支持就代表了党外人士的支持,格外引人注目,为此,国民党二号人物宋教仁甚至还专门以个人名义拍发过电报,感谢黎元洪的支持,并再次邀请黎元洪率领他的共和进步党加入这个联合政党,共同向国会选举发起冲击。

但是黎元洪还是婉言谢绝了邀请,因为他对目前的这种地位很满意,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加入了联合政党,他的党魁就做不成了,虽说共和进步党不是什么大党,可也号称拥有数万党员,势力遍布川鄂两省,讨逆战争爆发之后,更开始向湘黔两省扩张影响,就连湖南都督汤化龙也成了共和进步党的党员,而且还担任了“党务干事”的职务。

黎元洪现在可谓“一呼百应”,怎么可能再去联合政党里听别人指挥?

现在黎元洪更庆幸自己的“深谋远虑”了,陶成章遇刺,不论幕后黑手是哪一方势力,都表明联合政党已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拍死,他黎某人站在局外,自然是无惊无险。

“陶焕卿去世,何人能做继任党魁呢?”

黎元洪放下报纸,闭上眼睛,用手摁了摁太阳穴。

报纸上的报道很详细,黎元洪自然知道陶成章政治遗嘱的事情,赵北与宋教仁、黄兴、章太炎、张謇等人并列为联合政党党魁候选人,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有些惊讶。

赵北一贯反对军人参与政党活动的立场黎元洪很清楚。

其实昨天晚上赵北就打电话与黎元洪讨论过陶成章遇刺身亡的事情,不过却没告诉他自己被推举为党魁继任人选的事情,黎元洪是看过报纸才知道的,所以他也不清楚赵北的立场。

正当黎元洪神游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人敲响,片刻之后,一名秘书推开房门,望着已坐直了腰杆的黎元洪,说道:“议长,共和进步党的王干事和卢干事求见。”

“哦?请他们进来说话。”

黎元洪从躺椅上站起身,捡起那几张报纸,走到书桌边,将报纸放在了桌上。

“宋卿,今日报纸你可看过了?”

门口人影一闪,王占元和卢永祥已走进了办公室,一进门,王占元就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现在王占元和卢永祥都是共和进步党的“党务干事”,该党党务干事一共五位,除了王、卢二人之外,汤化龙、黎元洪也是党务干事,另外一名党务干事的身份比较特殊,是共和军政宣委的干事长张激扬,他本是光复会员,共和进步党成立之后他就取得赵北同意加入了共和进步党,后来干脆退出光复会,做了共和进步党的党务干事。

五位党务干事,共同决定党内大事,当初推举黎元洪参加总统竞选,就是由党务干事会议决定的。

黎元洪转回身,抬起手指了指桌上的那几张报纸,说道:“何止看过,我是仔仔细细的每一份都阅读了几遍,陶焕卿遇刺,刺客没有抓住,此案只怕会成悬案啊,到时候国会里又会扯皮的。”

吩咐秘书上茶,黎元洪在书桌后坐了,请王、卢二人在对面的长沙发上落座,向两人询问来意。

王占元说道:“我们是来与宋卿商议党务大事的。”

黎元洪皱了皱眉头,向两人望去。其实当初他拉上两人组建共和进步党,只是为了壮壮声势,毕竟,两人也算是此次革命中的“反正功臣”,不论是真是假,反正两人也算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而且又是北洋将领出身,靠着这些招牌可以多拉一些人入伙,至于党务干事的职位,只是为了笼络两人,黎元洪并不打算真让他们跟自己平起平坐。

王占元指了指桌上那几张报纸,说道:“现在陶焕卿遇刺身亡,联合政党无人主持,他们心急火燎的推举赵振华继任党魁,赵振华拿不定主意,迟迟不能给对方答复。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咱们共和进步党扩大影响的好机会,依我之见,我们应该联名上书,请赵振华出山,率领共和进步党一同并入联合政党之中,一来可壮声势,二来也算是赵振华为联合政党立下一功,使该党上下心服口服,进一步稳固党魁地位。”

“加入联合政党?”

黎元洪心中一凛,本能的感到这件事不简单,王占元和卢永祥都是武夫,哪里会想到这一点?而且两人自从加入共和进步党后,对于党务一向不怎么积极,现在却如此高调来访,背后没有人指点是不可能的。

联想到昨晚与总司令在电话里谈过的那些话,黎元洪压抑住心头的不快,问道:“这是你们两人的主意?”

“实不相瞒,湖南都督汤济武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他刚才拍来的电报,请黎议长过目。”

卢永祥站起身,走到书桌边,将一封电报抄稿放在黎元洪面前。

黎元洪看了眼电报,面色有些阴沉,现在连汤化龙也主张与联合政党合并,五位党务干事中已有三人做了本党“叛徒”,这个局面已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如果此事真是出自总司令的谋划,那么黎元洪本人的反对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现在剩下两位党务干事还没有表态,黎元洪先不说,那个张激扬本身就是共和军的高级将领,总司令的心腹干将,他怎么可能违背总司令的命令?

所以,这件两党合并的事情,黎元洪要么同意,要么就卷铺盖滚蛋,刚才卢永祥喊的那声“黎议长”就已很说明问题了。

“既然汤济武也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也不便反对了。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我们几个人不能替总司令拿主意,还是需要征求一下总司令的意见的,如果他不愿就任党魁之职,我们岂非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黎元洪很明智的转变了立场,其实如果两党真能合并,而且赵北也顺利就任联合政党党魁的话,他黎某人只能从中得到好处,将来未必不能在联合政党里有一番作为,而且一旦该党赢得国会选举,国会议长、各部总长的位置也未必没有他的份,毕竟,他黎黄陂也算是总司令的左右手,“革命元勋”!

对于黎元洪的识相,王占元和卢永祥都很满意,两人相视一笑,其实他们早就不想在军校里做什么副校长了,现在靠着这个功劳,总司令至少能给他们个旅长干干,就算不能带兵,也未必不能从政,现在总司令的权势如日中天,跟着总司令总是没错的,反正北洋也不待见他们这两个叛将,以后,他们就跟着总司令一条道走到黑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么。

这个道理王占元、卢永祥懂,黎元洪也懂。

第296章 联合阵线

公元1909年的远东夏季,真是一个让人烦躁的季节,气候炎热不说,这政界、军界也是闹腾得火热,让人目不暇接。

这个季节里,最让人瞠目结舌的两件大事莫过于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遇刺和国民党党务总理陶成章遇刺,前者是国际事件,后者虽然不是国际事件,但是牵涉的利益集团太多,足以引起一场大的混乱。

伊藤博文是在中国遇刺,刺客是个朝鲜人,这个刺杀案涉及三方利益,中国、日本、朝鲜都被一把小小的俄罗斯左轮手枪抛到了远东焦点之上,围绕着对刺杀案的管辖权问题,三国打起了嘴仗,暂时还分不出胜负。

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遇刺身亡,这个案子远比伊藤博文遇刺案更为复杂,由于刺客至今没有落网,刺杀案变得扑朔迷离,各种传言满天飞,南北实力派通过报纸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随时可能由争吵发展为战争。

其实聪明人都明白,南北双方表面上是在争论刺杀案的幕后黑手,可是实际上的目的却在于即将举行的正式大总统选举,南方想借此案把袁世凯搞臭,袁世凯不甘心失去已到手的民国大总统宝座,也是全力反击,这实际上是一场正式大总统选举的前哨战。

就在双方为了谁是刺杀案幕后黑手争吵得难分难解的时候,一封全国通电让所有人都冷静下来。

通电是以联合政党“庶务委员会”的名义在上海拍发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其一,宣布原来的那个政治联盟“国民党”解散,同盟会、光复会、共和进步党与其它小党重新组建一个政治联盟,称为“联合阵线”,角逐国会选举;其二,共和军总司令赵北以高票当选为“联合阵线”的领袖,由于该政治联盟实行“委员会制”,设二十名“庶务委员”监督内部行政,以委员长为最高领袖,因此赵北将是该联合阵线的第一任委员长。

“联合阵线”?

这个新鲜词让所有人都感到眼前一亮,再没有比这个称呼更恰当的了,那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将其称为“党”确实有些夸张。

“联合阵线”是全称,简称是“联阵”。

人们很快得知,这个“联合阵线”的提法是赵北的建议,委员会制也是他的提议,由于委员名额充足,黎元洪、张謇等人都得以担任“庶务委员”,因此这一提议得到了多数小党派的赞成,同盟会和光复会难违众意,也只能跟着附和,不过作为交换条件,赵北也同意,将这个“委员长”的任期由五年缩短至两年。

“联合阵线”组建之后,立即向上海的制宪会议提交了国会参选申请书,制宪会议随即予以批准,不过当制宪会议询问该政治联盟是否打算参加正式大总统竞选时,却被告之,“联合阵线”将不参与正式大总统的角逐,“赵委员长”也不打算现在就向总统宝座发起冲击。

赵北为什么不参加正式大总统的竞选呢?

所有人都很好奇,各种传言满天飞,不过人们很快就明白了委员长的良苦用心。

联合阵线宣布不参与总统竞选之后,北方军事强人袁世凯立即做出反应,撤退了部分已进抵长江的北洋军部队,南北之间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显然,袁世凯对联合阵线的“战略退却”比较满意,只要南方不挑战他的底线,他似乎可以容忍一下。

至于袁世凯到底能容忍多久,谁也不知道,所以,南方实力派以共和军为首,仍在枕戈待旦,军事上丝毫没有放松。

不过,国民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方向,因为联合阵线的赵委员长出山之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派出庶务委员,分别率领政党代表团,到各省巡游演讲,与各地民意代表见面,为即将举行的国会选举拉选票,作为联合阵线的领袖,赵北本人也率领一支政党代表团在川、鄂、湘、赣四省巡游演讲,而且他巡游的第一站就是湖北蕲州,第二站是江西九江。

距离国会选举只有不到十天时间了,赵委员长这一路巡视过来,只能是走马观花,昨天刚刚离开湖北省境,按照日程,赵委员长的座舰今天将在江西九江靠岸,与江西的民意代表会面。

经过前段日子的“讨逆战争”,江西的省政基本上已经统一起来,由于阎锡山、李烈钧的部队进展顺利,赣南的君宪派力量已土崩瓦解,赣南各地的军政分府都控制在了革命党人手里,随着“联合阵线”的成立,江西实际上已纳入了联合阵线的势力范围,而阎锡山和李烈钧也都已加入了联合阵线,成了“联阵”的地方委员。

联阵的委员长到九江巡视演讲,作为直属部下,阎锡山和李烈钧都不敢怠慢,已先后赶到九江城,恭候委员长大驾。

上午九点整,赵委员长的座舰“楚观”号已驶近九江港码头,护卫部队先行上岸,半个小时后,赵北才在卫队的簇拥下走上码头,站在码头的演讲台上,向欢迎他的民意代表们进行了一番简短而热情的演说。

“……承蒙陶总理抬爱,承蒙革命同志信赖,鄙人得以暂居委员长之位,虽是夏日炎炎,仍觉如履薄冰。国事艰辛,民生凋敝,此时此刻,鄙人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愿与诸位民意代表、缙绅耆老、实业人士、革命青年携手奋斗,共建宪政,为我国之强盛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在演说的最后,赵北依旧谦虚几句,不需他发话,底下的随员自然已将此次联合阵线的竞选纲领散发下去。

为了此次国会选举,赵北甚至推迟了对湖南、贵州君宪派的清算,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团结更多选民,以符合“联合阵线”成立之初衷。

这年头的选民都不是穷光蛋,实际上,此次登记选民采用的方法是满清“预备立宪”中规定的那一套,按照国民财产数额进行登记,只有当财产达到一定数目才有资格被登记为选民,当然,共和政府成立后,将选民的财产下限进一步降低了,扩大了选民基础,不过,即使按照这种放宽了标准的登记方法,整个四川省的选民总数不过二十多万人,他们代表着哪个阶层的民意自不必说。

结束了演说,赵北与这帮民意代表又进行了一番亲切交谈,亲民的姿态做得十足,只是苦了负责警卫任务的军官,等委员长离开码头的时候,卫队长田劲夫这才敢昏倒,中暑了。

其实赵北也被热得够戗,好不容易结束了码头上顶着烈日的表演,他立刻毫不犹豫的脱去了那身洋装,换上崭新的夏季军装,短袖衬衫、西装短裤的去赴宴了。

接风宴是江西都督阎锡山和江西、安徽巡阅使李烈钧联手摆下的,地点就在城外西边的甘棠湖中的烟水亭。

到了甘棠湖边,阎锡山、李烈钧一身戎装恭候在小码头上,一艘豪华的画舫就停在码头边,军乐队高奏军乐,欢迎委员长的到来。

“我们代表江西全省军民各界,热烈欢迎委员长莅临!”

阎锡山、李烈钧立正敬礼,也没废话,介绍完了带来的军政随员之后,便请赵北上了画舫。

“伯川,协和,你们都不是外人,这‘委员长’听着怪怪的,还是叫我‘总司令’吧。”

赵北上了画舫,在上首坐下,招呼阎锡山、李烈钧坐在身边。

“是!总司令!”

阎锡山、李烈钧倒也干脆,立即改了口,目不斜视,正襟危坐。

见船舱里气氛过于严肃,赵北笑了笑,抬起手指了指湖中间的那座烟水亭,说道:“刚才听几位民意代表说,这甘棠湖的烟水亭是当年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的点将台,你们在这里摆宴,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啊?可惜,江北看不见曹丞相的八十万水陆大军,江南也看不见黄老将军的水师舰队,至于咱们这些人里么,似乎也看不见蒋干的踪影,不然的话,咱们也在这里唱一出‘群英会’,若干年后未必不能留下一段传奇啊。”

阎锡山站起身,立正,说道:“总司令钧鉴!职部之所以在烟水亭为总司令接风洗尘,确有向当年的那位周都督致敬之意。当年三国群雄并起,若无周瑜尽心辅佐,东吴孙氏一族未必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周瑜可称当时英雄,如今满清覆灭,共和建立,放眼天下,不过两位英雄而已,一位北方袁项城,一位南方赵振华,都是可名垂青史的人物,在烟水亭昔日周英雄点将之处宴请今时赵英雄,无论怎么看都是英雄重英雄、英雄识英雄之意!”

阎锡山这几句漂亮话说得不错,既拍了赵北马屁,也拍了袁世凯马屁,最后还将他自己与身边的李烈钧等人也夸赞一番,如此口才,李烈钧自愧不如,索性干脆不去插嘴,由他去吹。

赵北微笑着说道:“伯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上次在武汉你的口才可不如现在啊。别人说江西都督阎伯川会打仗,可是如今看来,你不仅会打仗,还会说话,这番口才便是去竞选国会参议员也是绰绰有余。”

阎锡山心中一凛,急忙说道:“职部无意政治,职部更愿意指挥军队,为总司令南征北战,为共和革命事业效命疆场!”

阎锡山这话说的恳切,可是坐在一边的李烈钧却歪了歪嘴。

这个小动作并没有逃过赵北的眼睛,实际上,刚才他的那番话本来就说得不单纯,这一试探就把阎锡山的心思给试探出来了。

其实,赵北之所以将江西九江作为他此次巡游演讲的第二站,拉拢选民倒是其次,主要目的却是为了这江西的局势。

第297章 放权与收权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控扼长江航道,北与安徽、湖北接壤,西与湖南相望,东边紧挨着江苏、福建,往南过去就是广东,这样一个与六省接壤的省份,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不在湖北、湖南之下。

“戊申革命”之后,赵北率领共和军从安徽一路往西横扫,光复的第一座大城市就是江西的九江城,但由于赵北的战略重心在湖北,因此共和军在随后的短时间里曾对江西采取弃之不守的策略,除了吴振汉曾短暂率领后卫部队坚守九江之外,江西大部分地区并未经历革命的洗礼,先后由满清势力、北洋势力、君宪势力控制,直到共和军腾出手来,这才派遣阎锡山、李烈钧率领“东进先遣队”,向江西扫荡。

进入江西之后,阎锡山、李烈钧率领部队进军顺利,在共和军海军炮舰的支援下,东进先遣队迅速控制了赣北的九江、湖口等战略要地,然后沿着鄱阳湖水系逆流而上,进一步控制了整个赣北地区。由于东进先遣队力量有限,全靠湖北军政府提供军费、弹药,因此控制了赣北地区之后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赣南地区仍处于满清势力控制之下。

后来两广总督张人骏宣布“反正”,湖南、福建等省的满清地方政权也先后垮台,赣南满清顽固势力失去了外援,不得不也宣布“反正”,江西君宪派势力大增,赣南就此成为君宪派地盘。“湘黔事变”爆发之后,江西君宪派积极策应湖南、贵州君宪势力,联手绞杀湖南革命力量,公开背叛革命,阎锡山、李烈钧闻讯,一面拍发电报向共和军政府请战,一面积极调动部队做好了应战准备,赵北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后,立即向所有南方革命军队下达了讨伐令,阎锡山、李烈钧随即率领部队大举南进,横扫赣南君宪势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统一了江西全省政令,至此,江西才算是完全落入革命阵营控制之中。

不过,随着君宪派敌人的消失,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开始表面化、公开化,具体表现就是阎锡山与李烈钧的明争暗斗,虽然目前两人尚未公开决裂,可是江西的军政府已经分成了阎派和李派,互相攻讦,互相拆台,各自向讨逆军总司令赵北拍发电报打小报告,告对方的黑状。

赵北虽然远在武汉,可是对于江西军政府的内部斗争却也是洞若观火,毕竟,“东进先遣队”里有总司令埋设的眼线,从一开始,这支部队就是总司令放出去的“杆子”,只是暂时借给阎锡山、李烈钧用用,迟早要收归总司令指挥的。

实际上,阎锡山与李烈钧的斗争正合赵北的心思,这也是他一开始就定下的平衡策略,不然的话,也不会任命阎锡山为江西都督、而李烈钧却担任着东进先遣队总司令的职务了,这种任命使得阎锡山是江西名义上的军政最高首脑,但李烈钧却是江西省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官,而且由于李烈钧还兼着安徽、江西巡阅使的职务,所以,两人完全可以在军政府里打个平手。

不过两人都是相信实力的人,他们已开始着手组建、扩充自己的嫡系部队,经过讨逆战争,阎锡山已控制了一万人的部队,李烈钧因为是江西人,控制得部队更多一些,但是他的部队驻地多在赣南,远离湖北,所以在战略上不如阎锡山有优势,而阎锡山也因为不是江西人,在民心、民意上远不如李烈钧,如此一来,双方暂时势均力敌,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就是目前江西的局势,阎锡山控制赣北,李烈钧控制赣南,本已统一起来的江西政令又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这正是赵北此次巡视江西的主要原因,在解决了湖南、贵州的共进会势力之后,江西已成了总司令下一个要吞并的省份,阎锡山、李烈钧的对峙有利于总司令实现他的战略企图,所以,总司令借着为国会选举拉选票的机会赶到了江西。

刚才赵北借着阎锡山拍马屁的机会将话题引向了弃军从政的方面,结果阎锡山立即表明了他的立场,而坐在一边的李烈钧却对此颇为不屑,歪了歪嘴,这个小动作落在赵北眼里,使他对于两人之间的龃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建议阎锡山去竞选国会参议员,但是赵北确实不打算把阎锡山赶出军队,至少目前不行,毕竟他阎某人也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校生,军事人才,现在正是共和军厉兵秣马的时候,军事人才当然是多多益善,不仅阎锡山要留在军队里,李烈钧也应该留在军队里,为总司令效犬马之劳,为总司令打江山。

但是这种乱局之下,人心不靖,凡是有一点实力的人都在做梦趁乱捞上一笔,赵北、袁世凯就是这些人里的代表人物,阎锡山、李烈钧的实力虽然远远比不上这两位,但是他们也是有雄心的。

当初赵北之所以放手让阎锡山、李烈钧在江西闹腾,只是为了策应湖北、四川两省的革命事业,现在大局已定,总司令决定把放出去的军权再收回来,而且考虑到江西全省已经由阎锡山、李烈钧两人控制,军政大权集中在他们两人手里,他们正在试图摆脱共和军的影响,所以,赵北决定此时果断出手,趁他们羽翼未丰之前将江西的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

当初赵北是放权,现在,他想收权。

阎锡山和李烈钧都想做“江西王”,但是总司令不会让他们得逞,对于这两个人,总司令另有安排。

“伯川,我只是跟你开个玩笑而已,你不必紧张。就算是你自己打算去竞选国会参议员,我也不会赞成的,你是军事干才,协和也是军事干才,让你们去从政,那才是大才小用了呢。现在革命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离我们革命军人的目标还很远呢,此时此刻,你们怎么能离开军队呢?”

见阎锡山一副战战兢兢的模样,赵北笑着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了回去。

就在这时,这艘画舫慢慢停了下来,众人举目望去,那甘棠湖中间的烟水亭已近在眼前,画舫正在靠岸。

“总司令请看,那就是烟水亭的船厅了。”

李烈钧站起身,指着那小码头为赵北做着介绍。

“这甘棠湖是由庐山泉水汇聚而成,湖水清澈,风景秀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文人墨客游览胜地,这烟水亭相传始建于唐朝元和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经战火,原来的唐朝建筑基本上已荡然无存,只有这船厅码头还保留着唐朝遗迹,那码头上有一块石碑,就是当年用来栓船的船桩,那上头还刻有诗文,不过年代久远,碑面斑驳不堪,只能看见‘元和’等寥寥几个字,诗文内容却是猜想不出了。”

阎锡山、李烈钧陪同赵北先行登上码头,在那石碑前稍做驻足。

等赵北将注意力从那石碑上挪开,发现两个陌生人正恭候在一边,均是青衣小帽,看不出是干什么的。

李烈钧急忙走上前,将那两人领到赵北跟前,由他们做自我介绍。

“鄙人赵文恺,现为毅军全军督操官。”

“鄙人丁香玲,现为毅军中路翼长。”

赵北有些奇怪,看了眼李烈钧,问道:“这两位可是姜翰卿的部下?”

李烈钧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姜翰卿的部下。他们前几天在我府上做客,对总司令一向仰慕得很,听闻总司令巡视江西,于是跟我一起过来了,我安排他们在这烟水亭恭候总司令大驾。”

姜翰卿就是姜桂题,此人是安徽亳州人氏,早年加入过捻军,后来投靠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转而与捻军为敌,积功升至管带,后被毅军统领宋庆调入麾下,从此成为毅军将领,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因战败被革职,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曾将他短暂调入新军之中,但不久之后姜桂题又回到毅军,归直隶总督荣禄指挥。

“庚子国变”之后,因为护送两宫回銮有功,姜桂题加封太子少保衔,不久之后,毅军老将宋庆去世,毅军主帅出缺,姜桂题与另一毅军宿将马玉昆进行了一番明争暗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