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08远东狂人-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苑是总统府所在地,到了总统府,赵秉钧在岗哨上接通秘书处电话,片刻之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乘着一辆轻便马车赶到门口,亲自将赵秉钧接进总统府。
袁世凯身穿丝质睡袍,在总统府小会议室接见了赵秉钧。
“洪述祖的枪手在法租界工部局伏击成功,两枪均中要害。陶氏已去,大总统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见袁世凯的面,赵秉钧就眉飞色舞的将陶成章遇刺身亡的消息告之。
“消息属实?那个枪手的话可信?”袁世凯有些不放心。
“陶氏身中两枪,当时未死,后来死在了法租界医院里,尸体已移到南市,国民党已开始布置灵堂,洪述祖安敢欺瞒大总统?”
“如此,我放心了。听说那个枪手是浙江人?叫什么?”
袁世凯向后一仰,靠在了沙发上,闭上眼睛长嘘口气。
“那枪手名叫张啸林,浙江慈溪人氏,借居杭州,曾参加过杭州光复战,后来因为光复会整顿会党的行动不得不离开杭州,他对光复会很是不满,所以此次毁陶之行动,既是为了公义,也是为了私怨。”
“告诉洪述祖,给这张啸林一笔钱,叫他先去东三省躲躲,等避过了风头,就去天津,你找人给他安排个海关的职位。有功的人,还是要赏的。”
见袁世凯心情不错,赵秉钧说道:“张啸林好说,不过就是一个江湖人而已,所为的不过是心中一口气,手中一笔钱,安排不安排职位却不重要,而且此人根本没见过洪述祖。关键是那个中间人应桂馨,他不要钱,只想做官。”
“应桂馨也去东三省躲躲,等风头过去了,你安排具体事宜。”
说到这里,袁世凯站起身,背着手来回踱了几步,说道:“陶氏既去,国民党就算是推举党魁也要等一阵子,恐怕是赶不上国会选举了。对了,智庵,你马上拍一封电报,以总统府名义慰问陶氏遗眷,顺便再探探国民党方面的口风。”
赵秉钧小声说道:“大总统钧鉴,现在报界尚未得知陶氏遇刺消息,南方也未拍电报过来,此时不宜妄动。”
“对,对!我差点糊涂了,还是等他们拍电报过来再说吧。”
袁世凯连连苦笑,若是没有赵秉钧的提醒,恐怕他袁大总统就不打自招了。
……
就在袁世凯庆幸手下有一班能干的亲信的时候,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太古洋行码头上,几个青年手提马灯,正站在夜幕中向黄浦江中一艘正在远去的小渔船挥手示意,那艘小渔船的后甲板上也站着一个青年,短衣打扮,手提马灯,也向岸上几人挥手示意。
那艘小渔船渐渐远去,很快消失在夜幕中。
陈其美将手里的马灯交给一名同伴,对这几个青年说道:“蒋兄此去,短期内是不会回国了,好在川资足够,在香港住个半年是没问题的。蒋兄枪法真好,只两枪就取了陶贼性命,他是我同盟会的第一功臣,是他拯救了咱们同盟会。另外,诸位记住,此事关系重大,千万守口如瓶,万一走漏风声,天下虽大,但恐怕就没有我们容身之地了。”
几人点头,没有在码头多作逗留,匆匆离开码头,赶去码头边的一间小旅馆。
进了旅馆房间,早有一人等候,那人一见陈其美,就慌里慌张的说道:“英士兄,大事不好!陶贼没有当场毙命,咽气之前留下一份政治遗嘱,推举共和军总司令赵北继任党务总理。现在,国民党政党代表团已委托宋钝初、黄克强联名拍发电报去武汉,请赵北赵振华出山接任党魁之职,带领本党参加国会选举,并角逐正式大总统之位!”
“什么?”
听了这人的讲述,陈其美顿时大惊失色。
“同盟会为何不推举自己人?”陈其美问道。
“推举了,一共两个候选人,一位宋钝初,一位黄克强。不过,依我之见,他们竞争不过赵振华。”
“为何不推举孙先生?若论威望、资历,还有何人能胜过孙先生?难道孙先生不在国内,他们就把孙先生忘了么?”
陈其美心有不甘,恨恨说道:“本以为除去陶贼,党魁就轮到同盟会的人,可是谁曾想,陶贼竟如此狡狯,宁可让一个外人来担任党魁,也不肯让同盟会上位。早知是这个局面,我们又何必甘做小人呢?”
什么叫“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就是。
第293章 扭曲的历史
夜色沉沉,江城武汉闷热难当,虽然已近九点,但街上纳凉的人依然很多,整座城市喧闹着。
汉阳兵工厂里也同样喧闹,蒸汽发电机发出巨大的轰鸣,与那些各式机器的噪音混杂在一起,将整座工厂掩映在灯火通明中,南北局势紧张,似有开战迹象,这兵工厂的工人、技师都是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辛勤的劳动变成了成捆的步枪、成箱的子弹,以及那些泛着幽幽蓝光的迫击炮弹,工业实力就这样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
共和军的总司令部就设在汉阳兵工厂里,在这喧闹的深夜,总司令部也是同样的灯火通明,一场军事会议正在总司令部小礼堂里举行。
主持会议的是共和军总司令赵北,参加会议的多半都是武汉周遍各驻军的政宣员代表,以及参谋部、总司令部的一些高级军官,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总结“时政宣讲员制度”,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其二,讨论“讨逆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军的下一步整军目标和方案,进一步整顿部队纪律,加强战斗力。
列席会议的还有少数军政学院的毕业学员,他们现在正在基层部队充当见习政宣员,积累工作经验,不久之后,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将作为“农村武装工作队”的队员深入农村,团结农村中的进步力量,加强军政府对农村的控制力度,为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打基础。
会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该总结的都已总结完毕,该强调的也已强调完毕,此次讨逆战争中的立功人员名单也已正式公布,部队里相关的职务调动也向众人简单做了介绍,整场会议虽然冗长,但没有一句废话,气氛严肃而活跃。
“诸位同志,我再强调一遍。回部队之后,应立即着手,向官兵进行宣讲,要让所有人都明白,此次共和政府对湖南、贵州两省君宪派劣绅、土豪的打击是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打击,这不是穷人吃大户,也不是土匪拉肥猪,这是杀鸡儆猴,这是用革命手段和法律程序对那些发动武装叛乱的敌人的打击。我们革命军人通过这场战争,要让所有潜伏的敌人知道,革命的铁拳不会只打满清顽固派,所有阻挡中国走向强大的反动势力都将被革命的铁拳砸得粉碎,所有妄图篡夺权力的土豪、劣绅都将被无情扫荡!
另一方面,作为地方豪绅,理应以军政府为效忠对象,争当实业救国、造福乡里的良绅,军政府保护他们的产业,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他们理应报之以德,而不是沆瀣一气与军政府为敌,被人利用。劣绅、良绅只在一念之间,是做与军政府合作的良绅,还是做被革命军消灭的劣绅,就看他们自己怎么选择了。”
会议接近尾声,赵北又强调了一遍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讨逆战争爆发以来,讨逆军进军非常顺利,湖南、贵州已先后克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这两省君宪派的清算,但这件事远比军事行动艰难得多,毕竟君宪派里良莠不齐,仅是甄别工作就浩繁复杂,赵北对此的立场很明确,那就是对那些直接参与政变的头面人物坚决“热处理”,杀头抄家毫不含糊,而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参与政变密谋以及那些听命于大人物的小喽罗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大部不杀大部不抄,争取多数,孤立少数。
虽然经过整训,共和军的军官里出身豪绅家庭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为了部队的稳定,赵北还是决定对部队里的军官进行一次新的甄别,虽然他现在并不打算立即着手对土地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从长远考虑,共和军的军官背景必须尽快甄别清楚,要避免在“军官”和“大地主”之间划上等号,为将来的土地制度改革保驾护航。
借着此次平定湘黔政变的机会,赵北决定在湖南、贵州两省普遍设立“锄社”,一方面是建立农村基层控制网络,另一方面也是对两省乡绅势力的一种抗衡与威慑。
不过赵北的举动引起了一些猜疑,共和军的部队里也出现了一些传言,尤以革命卫队为甚,“总司令要去湖南、贵州吃大户”的说法不径而走,这让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为殷实的军官疑虑重重。
为了消除这些军官的疑虑,同时也是为了消灭谣言,团结缙绅,赵北才特意强调了对湖南、贵州君宪派的处理,现在他还没有掌握全国权力,走出的每一步都必须格外谨慎,避免给政敌攻击的口实。
结束了这场军事会议,赵北在蓝天蔚、蒋方震等人的陪同下离开了礼堂,前往不远处的总参谋部,策划进军湘南、黔南的事情。
由于共和军进军迅速,湖南、贵州大部落入共和军掌握,但是两省的南部地区却由从广西、云南过来的共进会控制着,也打着“讨逆军”的幌子。
怎么解决两省南部的共进会势力,成了摆在共和军高级将领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毕竟都是革命同志,都不好意思打第一枪。
不过赵北已决心将湖南、贵州两省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将其作为战略基地,无论共进会是否愿意打第一枪,共和军都会向湘南、黔南挺进,甚至可能会趁势杀进云南,打着“消灭君宪余孽”的旗号一口气冲到国境线。
赵北刚走进总参谋部,地图都还没铺上会议桌,卫队长田劲夫就慌慌张张跑进了会议室,站在赵北身边耳语了几句。
赵北有些惊讶,点了点头,说道:“请他进来。”
田劲夫匆匆跑出会议室,很快就领着熊成基走回。
蓝天蔚、蒋方震望见熊成基一脸悲愤,都很惊讶,不过也没问。
熊成基走到赵北跟前,立正敬礼,然后将手里的那张电报抄稿呈了过去,沉声说道:“这是光复会同志刚刚拍过来的电报,陶会长遇刺身亡。”
“什么?”
“陶焕卿遇刺身亡?什么时候的事情?”
蓝天蔚和蒋方震都是一惊,急忙询问,再向赵北望去,见他神情肃穆,眉头紧皱,拿着电报抄稿,但却没看,显然刚才田劲夫已告诉了他这个消息。
“陶会长应法国驻沪总领事邀请,于今日访问法租界,两个小时前在租界工部局后花园遇刺身亡,现在政党代表团和制宪会议正在紧急磋商,讨论善后事宜。总司令是光复会干部,理应第一时间知道此事。陶会长是国民党党务总理,现在这党魁问题恐怕又成焦点了,依熊某之见,现在距离国会选举只有十几天时间了,这个继任的党魁必须尽快确定下来,迟则恐变,现在最有资格竞争党魁的人只有两个,一位是光复会副会长章太炎先生,另一位是同盟会的宋钝初先生,总司令支持哪一位,哪一位便能出任党魁。”
熊成基说完,望向赵北,等着总司令表态。
但赵北却没有立即发表见解,只是将电报抄稿交给了蓝天蔚,自己背着手踱来踱去,最后走到窗前,向那漆黑的夜空望去。
历史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啊。
在赵北所熟悉的那个历史里,陶成章确实也是被暗杀的,但他是作为光复会的领袖被陈其美派人暗杀的,而且他被暗杀的时候国民党还没有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是现在,随着赵北的穿越,历史被扭曲得很厉害,国民党不仅提前成立了,而且陶成章居然成了这个联合政党的党魁,并以党魁的身份遭到暗杀。
而在赵北所熟悉的历史上,国民党的那位被暗杀的党魁应该是宋教仁。
现在,陶成章被人暗杀了,以国民党党务总理的身份被人暗杀了,那么,这个暗杀事件就变得相当耐人寻味了。
暗杀事件的幕后黑手会是谁呢?
赵北有些拿不定,毕竟,陈其美、袁世凯都有暗杀动机,按照主流历史观点,他们两人中,一位是历史上暗杀陶成章的人,另一位则是历史上暗杀宋教仁的人,而且相同之处还在于,陈其美和袁世凯的暗杀动机都是为了除去政敌。
可是现在,陶成章取代宋教仁担任了国民党的党魁,他是死在国民党党务总理任上的,这就说不好到底是谁动的手了,甚至可能是第三方实施的暗杀行动。
对于赵北来说,这就是扭曲的历史,陌生的历史,已不是他所熟悉的历史。
不过赵北并没有在幕后黑手是谁的问题上纠缠,他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了党魁的继任人选上。
这个历史位面的国民党是由同盟会和光复会为基干合并而成的,可是两个组织之间矛盾重重,即使是陶成章出任党魁也是靠着地方实力派的支持,现在陶成章一死,这个党魁的问题再次变得棘手了。
赵北扶持这个联合政党的主要目的是在国会斗争中牵制住袁世凯的精力,考虑到历史上发生的刺杀事件,赵北还特意向光复会方面点到过陶成章的安全问题,甚至还送去了一些手枪,用于装备陶成章的卫队,但没想到对方如此大意,陶成章还是死于刺客之手。
赵北叹了口气,转回身,见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在望着他。
赵北清了清嗓子,正打算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会议室门口人影一闪,一名值班参谋拿着一封电报抄稿走进会议室,将电报递给站在门边的田劲夫,耳语几句。
田劲夫不敢怠慢,急忙将电报抄稿转呈赵北。
看完电报抄稿,赵北愣了愣,走到熊成基身边,将电报交给他。
熊成基匆匆扫了眼电报,也是一愣。
“陶会长留下政治遗嘱,提名总司令做党魁候选人?这电报是……黄克强和宋钝初联名拍发的。”
听了熊成基的话,屋里其他人都愣住了,都向赵北望了过去,却见总司令神情肃穆,谁也不知道他在琢磨什么。
第294章 风口浪尖
众人当然不知道,此刻的赵北,内心正在上演着激烈的斗争。
陶成章推荐赵北做这个联合政党的党魁,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都在实际上将赵北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必须尽快做出抉择。
同盟会和光复会之所以会抛弃成见联合到一起,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不久之后举行的国会选举中获胜,依靠人多势众赢得国会中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进而控制国会,并组建实际意义上的政党责任内阁,牵制大总统的权力。
这个联合政党要牵制的人就是袁世凯,而这个人也是赵北的主要敌人,在这件事上,赵北与联合政党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赵北的军事实力较为雄厚,而联合政党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所以,双方最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袁世凯。
借着“湘黔事变”,南方革命势力终于联起手来,组建了讨逆军,不仅平息了湘黔事变,而且借此机会整合了政治力量,组建了国民党,这个联合政党总算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国民党的如意算盘是借着讨逆战争胜利的大好形势,一举夺取国会权力,并窥伺正式大总统的宝座,通过议会斗争削弱袁世凯的力量。
但是作为穿越者,赵北并不看好这种斗争手段,他只相信实力,相信手里的军事力量,而且,历史上的袁世凯没有把国会放在眼里,这位袁大总统也同样相信实力。
两个相信实力的军事强人分据南北,进行着明争暗斗,只有那些实力弱小的政治力量才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非军事道路,于是,这个联合政党被组建起来,试图在南北均势尚未被破坏之前在国会上拥有足够的发言权。
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赵北对于这个联合政党采取支持立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军事斗争手段,军事斗争,依然是他夺取全国权力的主要手段。
经过前段时间的明暗斗争,袁世凯已经领教了赵北的手段,而赵北也通过试探摸清楚了袁世凯的底细。
现在的袁世凯,实力有限,赵北如果能够集中力量对其麾下的北洋军进行一次毁灭性的军事打击的话,未必没有赢的可能,但是也必须付出较大代价,甚至可能两败俱伤,让其它势力趁虚而入。
赵北也可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占据西南半壁,发展工业,增强军队实力,稳固后方根据地,依靠新兴力量那种勃勃生气,在与袁世凯的低强度斗争中逐渐耗干对方力量,然后挥师北伐,毕其功于一役,用较小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完成控制全国权力的目标。
一个是短期战略,一个是长期战略,到底该采取哪一个战略,这要看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而定,如果形势允许的话,长期战略可以立即更改为短期战略。
问题的关键在于,赵北可以利用休养生息政策增强实力,而袁世凯恐怕也不会闲着,共和军力量增强的同时,北洋军的力量也在增强,所以,如何在限制袁世凯力量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是摆在赵北面前的一个难题。
按照赵北的战略计划,夺取全国权力的时间最好能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那样的话,他就能够充分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创造一个发展工业的好机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扶持本国的实业团体。而且,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夺取全国权力的话,由于欧洲列强尚未卷入战争,能够在远东抗衡日本势力,那么,赵北的夺权过程就不大可能遭到来自日本方面的干扰,而欧洲列强又会因为欧洲局势紧张也不可能对赵北采取果断行动,所以,这应该是赵北夺权的上策。
但是如果袁世凯的实力过于雄厚的话,那么赵北夺取全国权力的时间将不得不推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不可能再关注远东的机会,与袁世凯寻求战略决战,一举打垮北洋军。但是如果选择这个时间夺权的话,那么赵北就不得不面对虎视耽耽的日本了,失去了欧洲列强的制衡,日本就完全有可能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动,历史上的《二十一条》就是明证!所以,这个夺权方案是下策。
只要稍微有点战略眼光,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上策。
赵北是穿越者,熟悉历史大势,论战略眼光,这个时代还真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他一定会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与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寻求战略决战,一举打垮这个主宰中国近代史数十年的庞大军政集团。
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否则的话,赵北的行动很可能给那些野心家机会,如果军事行动失利,局势将更加混乱,会给列强可乘之机。
这个后顾之忧就是现在遍布全国的地方实力派,以及那些拥有各种希奇古怪政治观点的政党集团,如果不能将他们纳入赵北的控制范围之中,他们就会成为随时爆炸的地雷,严重掣肘赵北的行动。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赵北才利用湖南、贵州君宪派对共进会采取了行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通过一系列的阴谋、阳谋,湖南、贵州两省落入了总司令掌握,共进会的残余力量已微不足道,剩下的就是将其完全消化,转化为共和军的力量。
解决了共进会问题之后,赵北将继续消化南方各地的实力派力量,湖南、贵州、云南,这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轮到江西、广西等地的实力派了,这是赵北早就排好的日程表,先南后北,先西后东,按部就班的实现他的战略。
如果局势不发生大的变化的话,赵北打算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南地区纳入自己统治之下,然后利用一年时间休整,并调整外交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誓师北伐,率领共和军直捣北洋心腹重地,一举定乾坤。
但是现在,局势却发生了剧烈变化,赵北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战略,看看能否在原来的战略基础上进行微调,将他夺取全国权力的时间进一步提前。
局势变化的关键就是这封由黄兴、宋教仁联名拍来的电报,在电报上,他们已明白告之,如果赵北决定接任这个联合政党的党魁的话,那么他们同盟会方面的候选人将自动退出竞选,如此一来,赵北就只需要与光复会的章太炎、立宪会的张謇竞争这个党魁之位了,但是章太炎和张謇都赢不了,因为同盟会的政党代表团成员将把支持票投给赵北,赵北肯定能在党魁竞选中获胜。
换句话说,这叫“众望所归”,这也是黄兴、宋教仁电报里的原话。
不过赵北并没有被这句恭维话冲昏头脑,他很清楚同盟会为什么这么急着确立党魁人选,也明白他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将自己推上风口浪尖。
再过十几天就是国会正式选举的日子了,各地选民的登记工作已接近尾声,这个时候陶成章突然遇刺身亡,对于这个联合政党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他们担心这个联合政党因此分裂,进而失去部分选票,所以,他们必须尽快确定新的党魁,而且这个人必须“颇孚众望”。
“颇孚众望”,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众人心里都明白,陶成章之所以当上党魁,不是靠什么人望,而是靠着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而其中又以赵北的支持最为重要,现在陶成章去世,如果让赵北来做党魁,恐怕是唯一可以维系这个松散政治联盟的办法。
有赵北的共和军撑腰,这个联合政党才有底气与袁世凯正面交锋。
所以,陶成章的政治遗嘱一公布,多数人都没有反对。
但是“没有反对”并不代表着“全都支持”,实际上,不少人都是将赵北出任党魁一事看成是应急措施,毕竟党魁有任期,在很多人看来,完全可以将赵北当成是一个过渡人物,一旦国会选举获胜,党魁任期一到,他们完全可以再用选票把赵北选下去。
赵北可以猜测出那些党员的心思,不过他并不担心,毕竟他手里有实力,在这个靠枪杆子说话的时代,政党只会成为军事强人手里的棋子,而不是相反,所以,只要他能够当上党魁,哪怕任期只有一两年,他也有绝对的信心将这个联合政党改造成为自己手里的傀儡、玩偶。
如果成为这个联合政党的党魁,赵北手里将多出一张王牌,那就是国会。
虽然赵北早已决定利用这个联合政党“占领国会”,牵制袁世凯,但是当时的那个联合政党只是他的盟友,不是下属,无法做到如臂使指,现在,联合政党已经推举他赵总司令出任党魁,那么,这就不是盟友关系了,而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一手把持党政,一手握着兵权,总司令问鼎天下的日子还远么?
当然,这个联合政党成分复杂,成员良莠不齐,指望这样一个纯粹为了“占领国会”而联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想将这个国家带上强国之路,无异于痴人说梦,这样的一个联合政党拉拉选票还成,但若说到“坚强的战斗集体”,那就是个笑话。
但是在总司令眼里,就连一只竹筐、一只草鞋都有它的用处,联合政党自然也可以派上用场,利用这个联合政党不仅可以控制住国会,占据舆论、道义上的制高点,而且还可以迅速将总司令的影响力扩大到各省。
想象一下,以后各省的党务机关里都悬挂着总司令的巨幅半身像时,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党、政、军一把抓,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所以,赵北对这个接任党魁的建议很是动了动心。
不过既然是风口浪尖,那么顾虑还是存在的。
以前赵北只是将这个联合政党当成是盟友,站在它的身后给它撑腰,让它去直面袁世凯的北洋刺刀,袁世凯虽然依旧会把赵北当成是对手,但是只要眼前的这个联合政党不倒下,总司令就能利用它分散袁世凯的火力。
但是一旦接手这个联合政党,做了它的党魁,赵北就由幕后站到了台前,必须直面袁世凯那噬人的眼神了,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也将把全部火力集中到赵北这边。
以前赵北还仅仅以一个跋扈军人的面目在袁大总统面前跳来跳去,但是现在,他竟把持了“中华第一大党”的党务,已经挥舞着大刀冲向袁大总统了……袁世凯能不急么?
狗急跳墙,人急上房。
手握十数万军队、占据中枢名义、并有英日两国支持的袁世凯一旦发起急来,谁也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采取果断行动,用他一向痴迷的武力解决问题。
如果现在南北之间就全面开战的话,赵北虽然已做好应战准备,但是现在他的力量毕竟有限,能否完胜却也说不好,而且地方实力派也没有整合完毕,一个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所以,是否接任这个联合政党的党魁,赵北一时有些犹豫。
赵北在犹豫,其他人却没有犹豫。
熊成基第一个赞成由赵北接任党魁的提议。
“总司令接任党魁,最好不过,我举双手赞成,别忘了,我也是‘十干事长’之一,更是光复会元老,我的话在党内很有分量。”
熊成基的话引起一阵共鸣,蓝天蔚、蒋方震也纷纷附和,虽然他们也知道,总司令一直强调“军人应该远离政治”,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总司令本人也是这个联合政党的“十干事长”之一,中级、下级军官固然应该远离政治,但是作为高级军官无论如何也是摆脱不了政治的,这是现实,不由人的意志决定。
赵北却没有说话,在会议室里踱来踱去,权衡着利弊,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去,只能听见总司令的脚步声。
过了很久,赵北才拿定主意。
“味根,请你以我的名义分别向同盟会和光复会的政党代表团拍发电报,告诉他们,关于党魁的继任问题,我必须认真考虑,并与黎黄陂磋商,明天或后天我给他们答复。”
总司令的话不仅让熊成基诧异,其他人也多半有些奇怪。
虽然联合政党曾经邀请黎元洪的那个“共和进步党”加入,不过黎元洪权衡再三,却没有答应,所以,他的共和进步党现在独立于联合政党之外,准备单独冲击即将举行的国会选举,前段时间甚至一度有传闻,说黎元洪打算参加正式大总统竞选。
所以,联合政党党魁继任人选的事情根本与黎元洪无关。
那么,总司令为什么要去与黎元洪就此问题进行磋商呢?
众人实在猜不透总司令的心思。
第295章 识时务者
湖北省议院位于武昌城闹市区,这里以前是旗人的皇殿,革命之后就被军政府接管,改成了民意机关,后来更是被改建为议院,最初的时候基本上延续了以前皇殿的旧貌,黎元洪担任议长后,多方筹集资金,对议院的外墙进行了重建,更换了屋顶,重修了一座气派的正门,总算是让这座民意机关看上去焕然一新。
作为议长,黎元洪平时就在议院西侧靠北的一间小办公室办公,虽说他手中的权力很有限,不过这勤勉为政的姿态还是做得很足的,每日准时上班,准时下班,对工作人员也是一副和蔼模样,主持会议的时候发言也不多,平时如果没有什么事务的话,他就会一直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