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大帝国-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区与罗得西亚间的联系。德拉瑞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克龙治将军指挥。包围马弗京,另一路由路易。维德指挥,包围了钻石重镇金伯利。身兼德比尔斯公司大老板的塞西尔罗得斯搭乘围城前的最后一列火车来到了金伯利,准备与他的钻石矿共命运。他还带来了许多枪支弹药和大炮,使得金伯利的英军得以打退路易。维德的一次次攻城企图。马弗京则在名噪一时的罗伯特巴登…鲍威尔上校的指挥下,固若金汤。战事不顺让朱伯特丧失了信心,路易。维德被取消了指挥权,赵士珍被任命为这只布军地指挥官。
第三支布军渡奥兰治河南下。吸收了开普殖民地的小股布尔人武装,在开普东北地区活动。威胁东西开普铁路线。英军不得不对奥兰治河铁路大桥严密防守,提防布尔人地炸桥企图。西开普铁路线上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和军用物资集散地德阿尔也遭到了布尔人地骚扰。为了保护东西开普铁路的正常通行,英国人不得不把120米的海军炮安装在列车上,在其掩护下慢慢推进,一小段一小段地修复铁路。布尔人的如意算盘并不成功,与其说布尔人牵制了英军,倒不如英军牵制了布尔人。
首战失利之后,英国陆军部迅速向南非派出援军。赵士珍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英国人的兵力集中,而布尔人的军队还分散在各地。但是赵士珍的意见被朱伯特忽略了,朱伯特还活在上次布尔战争中,似乎没有意识到,上一次战争已经过了二十年,新地战争已经完全不同了。赵士珍虽然不相信上帝,这时候也只能祈祷上帝:“让奇迹发生吧!”
也许是上帝听到了赵士珍的祈祷,5底,由英国援军(南非远征军)总司令、曾经在爱尔兰镇压过当地起义地雷德弗斯布勒上将率领的两万英国部队终于到达开普敦。从11月中旬开始,布勒指挥的英军在东、中、西三条战线上向布军发动反攻:梅休因中将在西线解金伯利之围,弗兰奇中将在中线进攻奥兰治自由邦,布勒将军率领主力部队在东线解莱迪史密斯之围。但是,他这种兵分三路的做法铸成了大错。
6初,梅休因中将指挥第一皇家步兵师的九千多人从开普殖民地出发,向金伯利城进军。68日,他在恩斯林同普林斯洛将军率领的一千多名奥兰治骑兵部队相遇。奥兰治民团的骑兵向梅休因主力右翼的两个北安普敦团发动进攻,袭扰一番后便逃之夭夭。梅休因下令追击。610日,第一皇家步兵师冒雨抵达金伯利以南约20里的小镇马格斯方丹。前方是连绵不断的山丘,英国人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家伙埋伏在那后面。
为了小心起见,梅休因命令下属的苏格兰高地警卫团打头,排成纵队前进,后面的队伍组成密集队形跟随,以免士兵掉队。远方,群山后面的地平线上,英军可以看到一点点微弱的光团在细雨和浓雾中上下跳。
利德比尔斯钻石矿的大口径矿用探照灯在向不知在什援军发出求救的信号。英军探照灯刺破了夜光,反复地搜索着前面的旷野,但是除了黝黑的小山丘外什么也看不见。实际上,小山丘后面埋伏的是克龙治将军的布尔野战部队。他们冒着雨淋,静静地躲在那些日光晒灼和雨水冲刷过的大石头后面,躺在精心构筑的战壕里,等待英军的接近。梅休因派出的侦察兵并没有发现他们。
赵士珍站在一个隐蔽的指挥所里面,不断有人将情况报告过来,也不断有人将指示传递出去,大战在即。此时赵士珍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临出发前赵刚对自己的一番话:
“赵士珍少校,你认为战士最重要的是什么?”
“勇敢。”
“错了,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
赵士珍点头,记下了这个答案,赵刚看着赵士珍又问道
“军官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决断,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并坚定不移的执行的能力。”
赵刚点点头,又问了一个问题
“一支军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赵士珍想了想
“伤亡过大。”
赵刚摇头。
“战斗意志不足。”
赵刚还是摇头。
赵士珍想了想。摇了摇头,这些对他来说,过于高深了。
赵刚说道:“当一支军队费尽全力也不能损害另外一支军队地时候,那么无论他有多少人,他都会崩溃的。一百只羊再重也不是一只狮子的对手,就是因为这个。”
赵士珍抬起头,透过望远镜去看身穿大红军服的英国人,透过原原的镜头。赵士珍有种错觉,这些英国人都变成了绵羊。
在夜雾中,布尔人的骑马步枪兵忽然出现在毫无准备的英军正面、两侧和身后。毛瑟枪的点射打破了行军地寂静。由于排成密集队形行进,布尔人的一发子弹往往能够射穿英军队伍中的两三个人。打头阵的苏格兰高地警卫团死伤狼籍。布军骑马步枪兵发动奇袭后便向己方阵地撤退,引诱英军进入伏击地点。英军的榴弹炮和海军炮向布尔人阵地还击,但是炮弹落在松软的战壕土里。杀伤力并不大。布尔人地战壕上面还布上了铁丝网,阻止了英军跳到战壕里进行肉搏战。
看着英军不断倒下,而已方损失并不大,布尔人士气高涨。英军则要面对不是打来的子弹,而对手仿佛只存在于空气中,只能凭借大炮的声音来安慰低落的士气。
在炮兵阵地,布尔人的炮兵早已将英军前锋锁定,但是没有赵士珍的命令,这些炮兵只是静静的站立。在他们心目中,赵士珍就是他们的神。眼看即将天明。赵士珍终于决定,给英国人最后一击。
清晨五点半。在战斗中一直沉寂的布尔人大炮投入了战斗,炮弹落在英军所在的石砾地带上。炮弹和石头地碎片造成了更大的伤亡。眼看再不撤退便有全军覆没地危险,梅休因将军下令全军撤退。是役英军惨败,伤亡1968人。
在梅休因在西线遭到惨败的同时,第二支英军部队,由面容憔悴地加塔克中将指挥的第三皇家步兵师,在中线也发动了攻势。这支队伍本来预定由开战以来唯一打败过布尔人的弗兰奇(已经晋升为中将)指挥,但是根据索尔兹伯里首相的安排,弗兰奇已经跟随布勒将军去莱迪史密斯前线。这支队伍于610试图进攻奥兰治自由邦的南大门。布隆方丹—东伦敦铁路的枢纽站斯托姆贝格,进而进入奥兰治自由邦领土作战。但是遭到了布军的袭击。马格斯方丹之战再次重演:布尔人的大炮和射手在斯托姆贝格山上挖好了掩体和战壕,他们居高临下,对排列整齐地皇家步兵展开了大屠杀。加塔克的进攻也被击溃,696人被俘和失踪。从奥兰治通往军事重镇德阿尔地门户大开,使开普殖民地重陷于危险之中。
在这种情势下,布勒上将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似乎成了唯一有希望获胜的队伍。在英伦三岛的俱乐部、饭馆、火车中,英国人谈话寒暄的主旋律都是“我们在南非的小小挫折”,伴奏的副曲则是“等布勒将军的部队到那里以后……。”整个英国都在对纳塔尔前线的胜仗拭目以待。
为了解救已经被围困了两个月的乔治怀特,布勒于6月15在莱迪斯史密斯西南的小车站科伦索对那里的布军发动进攻,企图强渡图盖拉河,前往莱迪史密斯。图盖拉河自西向东北流动,河面宽阔,河床很深,除了拐弯处的两个浅滩之外,大部分地段不能涉水而过。布尔人已经把河上的浮桥和铁路桥全部破坏,唯一可以利用的公路桥在科伦索镇的西边。图盖拉河南岸地势平坦开阔,河对岸也有一小块平缓的平地,平地的北、东、西三侧是连绵起伏的小山。
投入科伦索之战的布尔军队包括:来自约翰内斯堡、海德堡、克鲁格斯多普、弗赖黑德、乌得勒支等八个地区的民团,奥兰治自由邦的部队,还有约翰内斯堡和斯威士兰的白人警察部队,共计3500。还有一门120米克虏伯榴弹炮,1门75米克虏伯野战炮,2门75米速射炮,1门37毫米马克西姆速射炮。布军阵地沿图盖拉河自西向东展开。本来布军总司令朱伯特亲自在这里坐镇指挥,但是在530,他的坐骑不幸绊倒,已经68岁的朱伯特‘落马’受伤,只得返回他的接任朱伯特的是年轻的赵士珍,年轻的少校被直接授予少将军衔,多少有点死后晋升的意味
第四卷 纵横四海卷
第五节 … 英帝国的衰败
尔人的总统特地召见了赵士珍少将,克鲁格面容沮丧说道
“赵,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意见,现在英军集中兵力,而我军形势很不妙,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能打败英军。”
对于这个问题,赵士珍心中有数,看克鲁格大有投降的意思,赵士珍就开始给这位打仗外行的总统打气:
“自从第一次布尔战争之后,英国人的战术和射击技术都没有进步。其密集队形的冲锋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以前的200多次战争中为英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新的步枪决定了这种队形已经过时。在机动性很强、战术诡谲多变、火力密集凶猛的我军骑马步枪兵面前,仍然按照军事操典上的规章部署军队的英军将领必定会吃大亏。
“我军在战术上则占有明显优势,我们善于利用各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尽量减少伤亡,凭借其战壕的隐蔽性,诱使英军以密集队形闯入其射程之内,从而充分发挥其现代火器的杀伤力。此外,与接受传统军事教育的英国军官不同,出身平民的布尔人没有森严的上下级界限,善于总结战斗中的教训,在民团成员和指挥官之间互相交流经验,提出建议,随时改进自己的战术。”
“而英国人则只是简单的遵守步兵操典上的规则,一成不变的执行,我们几乎可以预测到英军的每一个行动,这样以有心算无意,胜算又大了不少。英军派系林立,援军中驻扎在南部非洲的是一派,亚洲的一派,欧洲本土的一派,北部非洲又是一派。这些人貌合神离,合作很差,战事一旦不利必然土崩瓦解。”
“其次,从敌对双方的军队素质来看,我军的军队(民团)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农场主组成的,他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家园和国家而战,士气高昂。我国又一句老话‘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说这种情况。而在远离本土的南非高原上,女王陛下和大英帝国的利益并不能促使英国士兵主动地作出英勇牺牲,而且这些士兵并不习惯这里的环境,战斗力要大打折扣。
“英军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干线行动,把自己的动向暴露给敌人。而且他们身处敌国,周围是怀有敌意的布尔人,所以其一举一动都立即为对方所知。布尔人则建立起了有效的情报网络,从本国以及开普殖民地的荷裔公民那里获得有关英军的情报。此外,布军还拥有一套灵活有效的通讯系统——回光信号机,这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摆脱有线电报的束缚,在战术上更加灵活。我军屡战先机,英军焉能不败。”
“最后由于贵国农场主经常从事骑马狩猎等活动,从小便掌握卓越的射击技术,几乎弹无虚发。他们对南非内地那种多小山、沟壑、遍布石岩的地形也非常熟悉,擅长寻找有利地形,善于利用地形设伏、包抄、隐蔽或逃逸。而荒凉贫瘠干旱的南非草原,又使得那些从小在农场上与大自然抗争的布尔人磨练得比英国人更能吃苦。英军则主要来自本土的城市,除少数军官和骑兵来自世袭军人家庭外,大多是工人和城市平民子弟,他们不习惯南非的环境,更不适应快速野战的战术。当时英军的训练情况普遍较差,一年仅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且大部分花在队列训练上,骑射技术不精,不善隐蔽,反应迟钝。几次战斗可以看出,英军的射击技术也差得出奇。由这几项问题,英军不但要败,而且一败就是惨败。”
赵士珍的一番话,有理有节,打消了克鲁格的投降念头,开始大胆的放权给赵士珍。
英军正如赵士珍所料,并没有快速的击破布尔军,而是慢吞吞的开向
在这里的半个多月时间,在山上用石头、沙袋和木头构筑了防御工事和火炮阵地,并在从图盖拉河北岸岸边到后方山上的广阔地段内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多条步兵战壕。布军的炮位和战壕都经过精心伪装,隐藏在灌木丛和荒草中,从战壕里掘出的土被小心地运到远处撒开。此外,布军还构筑了几个假炮台,里面放上用瓦楞铁皮做的大炮。长于野战和诈术的布尔人为英国人准备了一个精心构筑的屠宰场。
英军方面,布勒上将指挥的兵力包括英军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共计16000,此外还有四个轻骑兵团、由殖民地骑兵组成的三个枪骑兵中队。炮兵则有5个炮50大炮,此外还有16门从皇家海军“可怖”号战舰上拆下来的12磅炮和120毫米海军炮,由海军人员操作。包括骑兵和炮兵在内,布勒的总兵力为22000人,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火炮数量上都占优势。1213日,英军抵达科伦索镇的南郊
炮轰河北岸的布尔人阵地。
布勒的进攻计划是兵分三路,中路英军为主攻力量,包括第二旅、第四旅和第六旅,分别由希尔加德、利特尔顿和巴顿少将指挥。他们沿着与纳塔尔铁路平行的一条土路向科伦索车站和公路桥挺进。由第二旅主攻科伦索,第四旅在左翼掩护,第六旅在右翼掩护。东路是由敦唐纳指挥的骑兵联队。
他们的任务是保护第二旅的侧翼。西路是第五旅,由哈特少将指挥,任务是在图盖拉河大拐弯处的浅滩洇渡过河,之后迅速“向西”到达多林科普干河与图盖拉河的汇合点,然后沿着图盖拉河北岸推进,保护希尔加德的左翼。但是布勒给哈特的手绘地图上,完全标错了这个汇合点的位置。多林科普干河与图盖拉河真正的汇合点在大拐弯的东边。从这张地图就可以看出来,战斗之前布勒将军的侦察和情报工作是多么地粗疏马虎,这个攻击计划实际上漏洞百出,在执行前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12月15日,星期五。凌晨一点,布军侦察哨观察到了英军营地发的亮光。拂晓五点,在120米海军炮的掩护下,英军开始移动。最先发动攻击的是西路英军。这一路是主要由爱尔兰人组成的第五旅,包括都柏林第二燧发枪团、因尼斯基伦第一燧发枪团、皇家康诺特第一步兵团和边境警卫团。他们排成整齐的纵队,由其后方约2000码的炮兵掩护,向图盖拉河大拐弯处挺进,试图洇渡过河。其正前方是克里斯赵士珍指挥的斯威士兰警察部队和索特潘斯贝格民团,右前方是布尔人极其隐蔽的大炮阵地。布尔人在英军的炮轰中一动不动,埋伏在战壕里,耐心地等待英军走入离他们只有500的距离,这时隐藏在掩体后面的75毫米速射炮突然开火,隆隆的炮声中夹杂着毛瑟枪声音。
这一路不幸的英军遭到三面夹击,更不幸的是,他们的指挥官哈特将军的指挥技术远远低于他的勇气。哈特几次试图在炮火中重新排列队形,组织冲锋,但是他的每次尝试都被布尔人凶猛的火力击退。英军伤亡惨重,无法继续前进,只有一个上尉、两个中尉和三十多个士兵冒着炮火到达了大拐弯处的河岸,在这里他们又遭到了布军步兵的射击,全部覆没。布军在开炮之后,迅速将大炮转移到附近灌木丛中的预备掩体里,以免英军炮兵的还击。西路英军死伤在五百至六百人之间,而布军只有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三人轻伤。
到早晨六点钟,西路正在鏖战的时候,赵士珍注意到了中路英军的动静。令他吃惊的是,中路英军的先头部队不是步兵,而是炮兵。朗上校率领第14和第66炮兵连,前进到离C的地方,从牛车上卸下大炮,开始安装,而离他们最近的英军步兵远在一英里之外。这一举动,让赵士珍大为惊讶,英国步兵操典里面也没有记载过这一条。
赵士珍沉住气,下令等英国步兵也进入步枪射程之后再开火。但是当朗上校的手下装好大炮,开始向布军阵地开火时,赵士珍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下令炮兵还击。120米克虏伯榴弹炮的开花炮弹一发发地在12门阿姆斯特朗大炮中炸开,布尔人的机枪和速射炮也向狂扫射,英国炮手非死即伤,侥幸活下来的炮兵纷纷跳到炮位附近的沟壑里面躲藏。
英国历史学家们常常强调,朗上校的炮兵是在炮弹用尽的情况下才停止射击的,但是爱伤英国人面子的赵士珍少校在回忆录中写道,打扫战场的克鲁格斯多普民团在朗上校的炮群中发现了12辆弹药C炮弹,有六门丢弃的大炮炮膛内已经上好了炮弹。
就在这时候,布勒再次犯了分散兵力的错误,命令利特尔顿少将的第四旅折向西北,去掩护正在忍受地狱般煎熬的第五旅撤退。见到第四旅的移动,赵士珍命令其右翼的奥兰治自由邦部队和米德尔堡民团对行进中的第四旅发动进攻。但是布尔部队自行其是的特点再次暴露出来,赵士珍下命令的时候,这两支部队都离开了阵地,自作主张前去支援埃米洛民团。赵士珍只得命令正在轰炸第二旅的炮兵们掉转炮口,同最南边的海德堡民团一起攻击利特尔顿的队伍。朗上校的一些炮兵利用布尔人转移火力的间隙逃回了英军阵地。
到这个时候(中午十二点)为止,灰心丧气的布勒已经放弃了进攻的计划,下令第六旅夺回朗上校的12门大炮,然后全军撤退东路,敦唐纳的骑兵正在快速地向东北前进,在他们就
—赫朗万山。图盖拉河在这里转而向北,因此一旦I里,他们的大炮就可以向对岸低地上赵士珍的炮兵阵地发动猛烈的轰炸。原先守卫在这里的是索特潘斯贝格民团650战战兢兢的布尔农场主。
英军在13日白天的炮轰使他们吓破了胆,在指挥官的带当中大多数人于13日夜间偷偷地撤出了这座山,将阵地转移|;河大拐弯处。赵士珍对此极为恼火,但是根据布尔人民团自治的传统,他没有办法直接下令处罚相关的负责人。赵士珍连夜召开民团首领会议,会上有人提出放弃赫朗万山,全部退守到图盖拉河北岸。但是这意味着将布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英军的火力下,因此赵士珍拒绝了这个提议。
最后,瓦克斯特鲁姆民团的乔舒亚朱伯特同意带领1000守卫赫朗万山。次日敦唐纳的部队在山下便是受到了他们的阻击。敦唐纳向布勒请求支援,建议派遣第六旅协助他攻下赫朗万山,这样就能把布军的战线撕下一个大口子。事实上,到这时为止,如果布勒能够集中右翼兵力夺下赫朗万山,然后把120米海军炮运到这里,他仍然有可能迫使赵士珍和他的部队后撤,从而渡过图盖拉河,前往莱迪史密斯。但是布勒不仅没有认真考虑这个建议,反而忙着骑马在前线转悠,焦急地观看第六旅夺回大炮的努力。经过一上午的激战,英军夺回了两门炮,但是其余的炮和所有的弹药车还在那里。就在布勒瞎转悠的时候,一发炮弹落到了他附近,炸死了他的参谋,布勒本人也受了皮肉伤。
下午两点半,弗赖黑德民团从科伦索镇西边的公路桥上过河,夺到了英国人的10门大炮,顺便带回了躲在附近沟壑里的150名英国俘虏。这时,心力交瘁的布勒终于下令全军撤退,科伦索战役结束。晚上7点46分,赵士珍给克鲁格和朱伯特发出了电报,宣告布尔军队的胜利。年轻气盛的赵士珍在电报中建议乘胜追击英军,生性温和厌战的朱伯特回电说“当上帝伸给你一个手指头的时候,不要贪得无厌地去索要整个手掌。”
而英军方面,布勒将军给怀特去电,说看来解围无望,除非有长期困守的准备,否则建议他烧毁密码、炸掉弹药,然后“和布尔人商量一个体面的投降条件。”怀特本来准备放弃莱迪史密斯,但是接到布勒的电报后,反而下决心和部下一起死守孤城。
科伦索战役的结果,英军损兵折将1139,。人,丢失10大炮。布尔军队仅仅阵亡8人50。对比之悬殊令人咋舌。战,25岁的赵士珍少校一举成名。
610至15,一周之内,英军在东、中、西三条战线全部失利,损失3800多人,在英军史上被称为“黑|兵败,引咎辞去英国远征军总司令的职位,只保留了纳塔尔英军指挥官的头衔。此后英军不得不全线退守,而凭借此战成名的赵士珍,则意外的接到了东北共和国回国通知。
布尔战争虽然以英国的失败带来了一连串后果。欧洲诸强几乎一致谴责英国在南非的政策,认为英国为了贪求黄金而欺凌两个布尔人小国。它们认为,英国在战胜布尔后所得到的巨大黄金利益,将使自己更处于劣势。于是,法俄德三国一度谋求联合,共同对抗英国。趁英国陷于战事无暇顾及之机,法俄两国绕开英国,准备偷偷地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势力范围。
对此,英国大为恐慌,急忙将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中的两个岛屿让给德国,又与当时尚不算超级大国的美国。东北共和国订约,给予两美国方便以换取支持。英国试图通过这些行为,拉拢德美,以抗衡法俄。
在地球的另外一边,有两个人正在热情的握手,庆祝达成的协议……《英东友好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东北共和国终于得到了在清朝销售商品的许可,不再受配额限制。而英国得到了东北共和国的保证………不再向布尔人提供任何物资,可以选朝鲜的两个港口作为英军的海军军港。作为相应的,英国不得向东北共和国的敌对国家提供战列舰等重要军事物资(已售出的不算,考虑到战列舰的价格,这几年英国都不太可能销售战列舰给远东各个国家,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无效条款。)
面对同僚们不理解的目光,东北共和国外交部长想起了一句话‘国与国只有利益,没有其它。’
第四卷 纵横四海卷
第六节 … 财富之路
士珍乘船回到东北的时候,已经是7月中旬的事情了I赵士珍马上接到了总统府的通知,叫他立刻去总统府见赵刚。
打开总统府略显简陋的会议室,赵士珍下了一跳,在长条桌子的两侧,坐满了军官,这次俄东战争之后,大批有才能的(有运气没有死在战场上的)军官脱颖而出,现在在座的大部分都肩扛一杠(少校)或者两杠(中将),离赵刚越近的地方,杠就越多,赵士珍看到在最里面的位置中空缺了三席,赵刚的,吴俊升的,那另外一席呢?
赵士珍那颗年轻的心怦然动了起来,悄悄用余光一扫,发现在那个空缺的位子周围,竟然都是两条杠的中校,赵士珍的心又沉了下去,如果少校还有可能是自己的,但是中校,就来年自己在做梦的时候都不曾想过。
正在这时,一个人大声叫道:“赵驴,还不过来。”
赵士珍抬头一看,认识,不但认识还是老乡,招兵的时候黑牛负责挑人,对赵士珍非常看重。
黑牛接连招手,将赵士珍叫了过来,笑哈哈的给了赵士珍一拳:
“小子,听说你在外面打得不错,很长爷们志气,等会后老子给你接风。”
黑牛的力气十分大,这一拳没有收劲,把赵士珍砸得晃了晃,话到嘴边一下子打回去了。黑牛笑道:
“小子,是不是去那个什么飞地地方把身子骨给弄虚了,我听说那里的妞一个个跟黑炭似的,到了晚上不睁眼睛都看不到。”
赵士珍哭笑不得,他也知道黑牛脾气好,也扯下脸闲扯:
“靠,真是黑,我刚到那里还以为到了黑牛哥亲戚家了呢。后来一问……………。”
赵士珍拖长了声音,一边有凑趣的插话
“怎么样了呢?”
赵士珍笑着看黑牛
“那些姑娘闹了,说她们跟猩猩是亲戚,跟黑牛哥一点关系也没有。”
在座的众军官一愣,过了一会才有人明白过来,大笑着说道:
“那非妹是不是说。黑牛连猩猩都不如。”
黑牛也不恼,还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问赵士珍非洲那边的情况。赵士珍也趁机问问东北这里的情况。
这时门开了,赵刚进来,大家立刻座好,大厅鸦雀无声,赵士珍不知道自己地位置,不免有些手足无措。赵刚见了,眼睛示意赵士珍的位置,那正是赵士珍不敢相信的地方,难道自己要胜任中将了。赵士珍脑袋里面晕晕的,机械的走到椅子处坐下。
见众人都准备好了。赵刚拿出一份文件宣读了起来
“东北共和国号总统令”
刷的一声,在座地军官全部起立。静听赵刚宣读
“吴俊升,再俄大军压境,军事浮动时,力挽狂澜。最后关头舍生忘死,奋勇出击。实为我军战胜俄军之最大功臣,特授予共和国元帅之职。”
赵刚说完,看看自己身边空缺的位置,那个家伙现在还在昂在病榻之上。这个职位不过是为了安慰他或者安慰自己的。
“宋兵策,在奇袭海参崴战斗中表现优异。攻克海参崴,俘获俄太平洋舰队两艘主力战列舰,特晋升为少将。”
“宋兵策,在回攻俄军时,能够及时发现俄军撤退企图,先敌进攻将敌军迅速击溃。特晋升为中将。”
“……。战斗勇敢,率领残破之师与数倍之敌血战,特晋升为少将。”
“………。。特晋升为少将。”
“………。。特晋升为上校。”
赵士珍的心一沉,原来自己还是有些想法,认为自己有可能…。。。
“………。。特晋升为中校。”
赵士珍的心沉到了谷底,这里面有些人与自己功劳差不多,可是
“………。。特晋升为少校。”
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赵士珍的名字。
顿了顿,赵刚又拿出一张纸,念了起来
“赵士珍,在据守兵工厂时表现出色,加之在XX国表现突出,应该国总统请求,特晋升为少将。”
赵士珍在后来始终回忆不起当时的情景,当然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宋兵策毫不含糊的说出了当时的情景:
“那时地赵士珍,脸红得像涂了猪血,眼睛都直了,一个劲的咽口水,手和脚都不知道往哪放好。直到最后散会,我看那小子地脸还跟猴屁股似的。”
事实上,直到第二天,赵士珍才醒过味来,打起精神到了陆军部。
一个女军官接待了他,几句寒暄过后,女军官告诉赵士珍,鉴于赵士珍在国外作战超过半年而且战功卓著,可以享有半个月地假期。另外,赵士珍还可以领取这半年的俸银。
对于钱,赵士珍没有任何概念,不过他知道会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至少得几十个东北银元。
“你的俸银一共是1540块。”听到与预期不符的数字,赵士珍下一跳,下意识地问道:“怎么会这么多?”
你一共出国作战六个月,其中五个月是少校,两个月是少将兼司令,按照我们的算法,兼任司令的话要升一级的。所以等于说有五个月按照少校级别给予俸银就是60块,而有两个月是按照中将地+00块,全部加起来就460,加上在国外作战每40元的特殊津贴,消灭敌军将近2500人地奖励1000。全部加起来就是1740,因为你支取了20块,所以现在只剩下1540块。
听了老半天,最后赵士珍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